萨缪尔·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合集下载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因“文明冲突论”享誉全球,这本书也被奉为政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这本书中涉及到很多政治事件和国外文化,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断断续续地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观点很新颖,思维很独特,但不是完全可取。

他在书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在书中做了很多论证论述,也涉及到很多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和文化的差异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娓娓道来:文明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本。

该书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世界的多文明现象,从历史到现如今的现象对比,说明了世界上多文明存在的普遍性;第二部分着重讲当今世界的文明力量的对比,阐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和非西方文明的崛起(经济、人口的增长带来的文明的自信);第三部分介绍当今世界的文明秩序,冷战后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冲突逐渐形成的新的文明格局;第四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当今世界发生的政治变动、军事活动和一些国家领导的更迭,最后更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其中的根源:文明在起作用。

第五部分作者根据自己的见解,模拟了一段未来发生的事件,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总体上来说,我并不是全部同意作者的论点,但他的观点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新视野,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现在全球化的趋势正促使文化间互相学习,不同文明和文化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解释,这些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可预见的条件。

本书成于美国911事件前,但作者对国际政治布局的分析并不过时,对恐怖主义甚至做出了很准确的预言。

他详细指出了各个文化体和经济体的相互关系、内部问题,他不同意盲目的抱怨,而主张各文化间互相了解和沟通,从而为各自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

塞缪尔 亨廷顿

塞缪尔 亨廷顿

It is my hypothesis that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conflict in this new world will not be primarily ideological or primarily economic. The great divisions among humankind and the dominating source of conflict will be cultural. Nation-states will remain the most powerful actors in world affairs, but the principal conflicts of global politics will occur between nations and groups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will dominate global politics. The fault lines between civilizations will be the battle lines of the future.亨廷顿与文明冲突论亨廷顿其人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出生于1927年8月18日。

出生于纽约中产阶级家庭。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其在学术方面的才华,他先后进入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

亨廷顿在哈佛时的同学精英云集,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著名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

著有《历史的终结》的佛朗西斯.福山。

亨廷顿是一个政治立场受争议的人物。

在美国这个政治重心偏右的国度里,他是一个具有浓重保守倾向的自由主义者。

虽然观点经常刺激大众的神经,他的立场却从不退缩。

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论”时他的观点已颇受争议,三年后反而以四百页的篇幅更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萨缪尔·亨廷顿的现代化理论B组

萨缪尔·亨廷顿的现代化理论B组

萨缪尔·亨廷顿的现代化理论(B组)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1927-8-18~2008-12-24)美国政治学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

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1977~1978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1987年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亨廷顿1927年4月18日生于纽约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的父亲理查德·托马斯·亨廷顿是一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德罗西·桑伯伦·菲利普斯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其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扒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

16岁从彼得·斯图文森特(Peter·Stuvesant)高中考入耶鲁大学,专业是国际关系。

两年半后,因被评为“成绩特优”的学生而提前毕业。

他在美国军队服过短期兵役。

他于1947年到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专修美国政治史。

他积极投身于芝加哥大学的校园政治。

直到1948年秋,他转入哈佛才重新把兴趣转向学术研究。

在哈佛大学,亨廷顿勤奋地工作。

他在四个月里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委托代理主义:行政政治之研究》。

1950年6月,亨廷顿在哈佛大学获得教职,成为政府管理系的教师,这一时期,亨廷顿的主要兴趣还是在美国国内政治方面。

1950年9月,他在《美国政治学评论》(APSR)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美国政党竞争的学术论文《美国政党理论的修正》,这使刚刚23岁的亨廷顿开始在美国政治学界崭露头角。

整个四十年代,亨廷顿都是一位活跃的民主党党员。

自由主义思想在当时占统治地位,也说明亨廷顿此时也是自由主义的信徒。

麦卡锡年代的紧张局势,以及当时赫赫有名的已故天主教哲学家尼布尔的保守政治哲学思想对亨廷顿产生了深刻影响。

浅析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浅析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促进 民主 的传播是其首要 目 标 。第 三是 移民。亨廷 顿指出西方 国
家对于此 问题 的立场也是很快 矛盾 的。但之后 欧洲各 国和美 国等
逐渐限制 了移 民 , 并且对移 民产 生了一定 程度 的担忧 。这 是基 于 真正地文化 冲突 和对丧失 民族 特性 的担忧。
( 二) 断层线战争 断 层 线 的战 争 往 往 发 生 在 不 同 民族 之 间 , 特 别 是 处 于 断 层 线 两边 的两个文 明下 的群体 。断层线 战争是发 生在 不同文明 的社 或 群体 中, 为了控 制人 民 , 控 制领 土发生 的暴力 冲突 。作者 从历 史 , 人 口和政治三个方面 阐述 了断层线 发生的原 因。断层线 战争实 际 上很复杂 , 容易卷入很多的 国家 。亨廷顿认 为 , 要终止 一场 “ 完 整 模式的断层线战争 ” 主要取决 于世界 各主要 文明核 心 国家 的利益
还 有 人 提 出亨 廷 顿 “ 他是从 “ 美国利益厂 西方 利 益 ” 这种观 点 、 视角 出发在 “ 文化决 定论 ” 的框 架下 , 冷静 考虑美 国/ 西 方的利 益 ,
亨廷顿指 出“ 一个国家或群体 的权力通 常通过衡 量它所 支配 的资源 同其试 图影响 的其他 国家和地 区所支配 的资源 的对 比来 估 价。 ” 西方衰落的三大特征是缓慢 , 非 直线 并 带 有 间歇 和反 复 , 西 方
◆李 娜
( 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 摘要】 塞缪 尔 ・ 亨延 顿从文 化这 一角度探 讨 了 世 界 范 围 内发 生
的冲突, 解读冷战之后世界秩序的演 变, 提 出建 立在 国际秩 序和 国际稳 定 的利益 , 然 而非西方 国家认为这 是
和行动 。 四、 对 于 此 书 评 价 的 客 观 看 法 总 的来 说 作 者 认 为 主 宰 全 球 的 将 是 “ 文明 的冲突 ” , 实 际 上 也

亨廷顿

亨廷顿

第一章、 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 第二章、政治现代化: 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 第三章、 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第四章、 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落 第五章、 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 第六章、 第六章、改革和政治变迁 第七章、 第七章、政党与政治稳定
四、《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主要内容回顾 变化社会中的政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年)。上世纪90年 代后的亨廷顿,发生了从社会科学家到政论家的转变。 2004年,亨廷顿发表了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这两本书是亨廷顿 最后的两本个人专著,这两本书是社会科学家亨廷顿的褪色和政论家亨廷 顿的凸显,也是引起读者和学界最复杂的反应。
四、《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 政治秩序》凝聚的关 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 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 人的,并确立了亨氏 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 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 声誉。可以说这他学 术成就最高的一本书 ,也将对政治学产生 最为持久的影响。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章节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三、主要学术思想
第一、 民关系 民关系、 第一、军-民关系、军事政策及战略领域 第二、 第二、美国政治和比较政治 第三、政治发展与欠发达国家的政治。 第三、政治发展与欠发达国家的政治。 第四、民主化。 第四、民主化。 第五、国际关系领域。 第五、国际关系领域。
第一、军-民关系、军事政策及战略领域 第一、 民关系、 民关系
首先亨廷顿说,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新近独立国家的实际 亨廷顿提出的单个无可辩驳的基本事实: 亨廷顿提出的单个无可辩驳的基本事实: 经历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和政治混乱。 其次,他提出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特别是在社会动员超 1、第一个基本事实是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世界各国之间的最重大差别不是他们政 越政治机构发展时,新来者发现他们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其结果便是反叛、 府的形式,而是他们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 军事政变以及政府失效。该书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严丝 合缝的组成部分,并不必然导致政治稳定。 2、第二个基本事实是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确实有了长足的进 最后在改革与政治变迁问题上,他指出改革者的道路是艰难的。他们所面临的问 步,但是这些国家都未能如上述现代化理论家所预期的那样,在政治上也发生了相 题比革命者更为困难。原因有三。首先,改革者必须两线作战,同时面对来自保守 应或同步的进展。 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其次,改革者不但要比革命者更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 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第三,如何处理各种形式改革的轻重缓 3、第三个基本事实是许多经济上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新兴国 急问题,对改革者来说比对革命者要尖锐得多。 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暴力频繁,政变迭起,险象丛生。而那些经济起 步落后或停滞不前的新独立国家,都能安享相当程度的政治太平。

比较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人物简介

比较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人物简介

为政治实践提供了指导
• 为政治学理论、政治发展、国际关系等领域提供了新的
• 他的理论观点对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视角和思路
• 有助于推动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 对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亨廷顿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提供了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 他的文明冲突论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冲突和合作
• 有助于推动民主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04
亨廷顿的批评与回应
亨廷顿理论的批评观点
文明冲突论的争议
民主化理论的批评
• 有学者认为文明冲突论过于强调文明差异,忽略了其他
• 有学者认为亨廷顿的民主化理论过于强调政治参与,忽
因素
略了其他因素
• 学者认为文明冲突论可能导致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 有学者认为亨廷顿的民主化理论可能导致民主化的困境
政治学领域
• 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学家之一
• 对政治学理论、政治发展、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关系领域
• 他的文明冲突论对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02
亨廷顿的主要学术贡献与观点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
提出了政治发展的概念
• 认为政治发展是政治制度现代化的过程
• 包括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强调政治参与的扩大
• 认为政治参与是政治发展的关键因素
• 政治参与的扩大有助于政治制度的稳定和有效
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 提出了政治发展的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三个阶

• 分析了不同阶段政治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揭示的文明冲突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亨廷顿,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明冲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将对亨廷顿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最后探讨这一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和启示。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他强调,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向。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亨廷顿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

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

我们还将分析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明冲突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

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它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意义。

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源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的竞争。

这一“文明冲突论”为理解国际政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亨廷顿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相反,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紧张关系,即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文明的重建》概括分析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文明的重建》概括分析

第三大经济圈的亚洲,可能到2020年将拥 有世界五大经济国中的四个,世界十大经 济国中的七个。到那时,亚洲国家可能占 全球经济产值的40%以上。大多数经济竞 争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国家可能都是亚洲国家。 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 压力

核心国家之间的战争只可能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生:
伊斯兰与西方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不论是东正教,还 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关系经常充满风暴,它 们的关系是一种激烈竞争的、发生不同程度 热战的关系。 1095年到1291年 ,基督教世界发起 了八次十字军东征。
90年代中期,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
间发生的28次断层线冲突中,有19次 发生在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之间;与东 正教徒的冲突为11次,与非洲及东南 亚国家的西方基督教信徒之间的冲突 为7次。 在西方阵营,美国将7个国家列为“恐 怖主义国家”,其中有5个是穆斯林国 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 苏丹),另外2个是古巴和北朝鲜。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 缪 尔
· 亨 廷 顿
一、文明冲突论的作者

塞缪尔· 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他十六岁考入耶鲁大学,两 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 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 着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1950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亨廷顿获得了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他 是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权威. 亨廷顿在 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 重建》一书在全世界激起强烈的反响,至 今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 .

西方对权力资源的控制在20年代达到顶峰,而 后便无规则地但显著地下降。 到21世纪2O年代,即距达到该顶峰1O0年 之后,西方将可能控制世界版图的约 24%(顶 峰时曾达到49%),世界人口的10%(顶峰时 为48%)和社会动员人口的15%-20%,世界 经济产值的大约30%(顶峰时可能为70%), 制造业产值的 25%(顶峰时为 84%),以及 全球兵力的不到 10%(顶峰时为 45%)。 西方的衰落和其他权力中心的兴起正在促进非西 方文化的复兴进程。

最新 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智慧树知到答案

最新 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智慧树知到答案

最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智慧树知到答案法大学版)绪论单元测试-----------1、问题:《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选项:A: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B: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C: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D: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答案: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2、问题:下列不属于我校《大学美育》课程校本特色专题的是:选项:A:经济精神与美育B:管理美学与美育C:法治文化与美育D:自然美与社会美答案: 【自然美与社会美】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第一章单元测试-----------1、问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著作?选项:A:《尼科马克伦理学》B:《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C:《历史的起源与目标》D:《论语》答案: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问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选项:A:苏格拉底B:笛卡尔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答案: 【笛卡尔】3、问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著作?选项:A:《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资本论》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答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4、问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选项:A: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B:“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C: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D:“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答案: 【“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5、问题: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选项:A:“礼”B:“中庸”C:“仁”D:“兼爱”答案: 【“兼爱”】6、问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选项:A: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B: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C:我即世界,世界即我D: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世界史论著简介

世界史论著简介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简介:萨缪尔·亨廷顿(1927~2008)美国政治学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

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后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当代颇有争议的美国保守派政治学家。

塞缪尔·亨廷顿是第一个运用文明冲突理论对当代国际政治格局进行全方位系统考察的学者,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冷战后冷战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关系状况的分析,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十二章。

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从冷战后多文明世界格局的新特点出发,以文明演进为主线,采用“文明冲突范式”的分析方法,从文明的界定、文明间均势的变化、文明间的融合和冲突、文明的未来几个方面,系统的阐释了“文明冲突观”。

《菊与刀》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

文明的冲突与

文明的冲突与

1.合理性
• 亨廷顿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 一种文明的范式来作为分析世界秩序的理 论框架。作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将 按照文化的断层线进行重构。国家间冲突 的根源是文明。至少文明在其中起着一个 内因的作用,而经济,利益等只是外因或 者说是外在表现。
2.片面性 :
• 亨廷顿的文明范式却与世界秩序理论的一般原则 背道而驰。首先国际秩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是 国家还是文明?其次,决定国家之间关系的因素 是什么?是文化的认同还是国家利益?亨廷顿夸 大了文明在世界秩序中的作用,却忽略了国家利 益才是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
第五部分
文明的未来
西方的生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 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 是普遍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使它免受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 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 征,并为此进行合作。
主要观点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 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 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 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 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 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化和文 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 式。
第三部分正在出现,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 的界限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不相似的则分 道扬镳;文化认同成为一个基本的共识,国与国的关系要用 “你是谁”这一问题来确定;各国围绕着他们文明的领导国家 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文明的集团正在形成,它包括 核心国家、成员国、毗邻国家中文化上相似的少数民族人口。 伊斯兰世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核心国家,它正在强化共同意识, 但迄今为止只形成了一个初级的共同政治结构。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王青【期刊名称】《公共管理评论》【年(卷),期】2008(000)001【摘要】<正>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48页,35.00元,ISBN 7-5011-6947-0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是当今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学者之一。

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为分析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提供了"文明冲突"的理论范式,甫一推出,即激起争议无数。

然而,"9·11"事件的发生,迫使人们不得不再次认真思考亨廷顿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2004年出版的这本《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亨廷顿继续以"文明冲突"的视【总页数】6页(P111-116)【作者】王青【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771.2【相关文献】1.国家民族主义情结,文化民族主义焦虑--评塞缪尔·亨廷顿新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精神面临的挑战》 [J], 李兴2.现代性视域中对美国国家认同建构的再认识——基于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的浅析 [J], 吴天卉3.多元文化下对于国家特性的几点思考——读亨廷顿《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 [J], 李萍春晓4.国家利益还是霸权利益──评塞缪尔·P·亨廷顿的《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 [J], 韩卫东5.站在世纪巅峰上的惶遽:国家利益还是霸权利益——评塞缪尔·亨廷顿的《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 [J], 韩卫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塞缪尔·亨廷顿名言

塞缪尔·亨廷顿名言

名人名言,希望对您有帮助!
塞缪尔·亨廷顿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塞缪尔·亨廷顿名言
1、提出一个问题的建设性方式是陈述一个假设。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2、人们正在发现新的但常常是旧的认同,在新的但常常是旧的旗帜下行进,这导致了同新的但常常是旧的敌人的战争。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3、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塞缪尔·亨廷顿
4、任何预测都不是自我实现的或非自我实现的。

预测能否实现依赖于人们如何作出反应。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亨廷顿_精品文档

亨廷顿_精品文档

亨廷顿亨廷顿这个词一般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亨廷顿于1993年出版的一本重要作品。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由于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差异,而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

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和摩擦,这种冲突不仅包括军事对抗,还包括意识形态、宗教和价值观的冲突等。

亨廷顿认为,21世纪将是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时代。

亨廷顿强调,文明冲突并非偶然的事件,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

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并指出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冲突焦点。

他警示说,如果不解决这些冲突,世界将陷入混乱和动荡。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简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观点有理论和实证的根据,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管怎样,亨廷顿的观点影响了全球政治学界和国际关系学者的研究。

他的著作被广泛引用和讨论,成为国际关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除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还有其他重要著作。

例如,他在1968年出版的《政治秩序的更替》一书中,提出了“政治秩序理论”,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秩序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亨廷顿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力图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提供系统性的分析和解释。

他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政治、国际关系、文化和历史等多个领域,使他的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和具有说服力。

亨廷顿的研究对于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观点启发着学者们对于文明冲突和跨文化交流的思考,也为国家间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萨缪尔_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萨缪尔_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萨缪尔•亨廷顿的学术人生2008 年4 月,我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拜访了杜维明先生,从他口中得知,近来亨廷顿教授的身体状况不好。

没想到的是,年末之时就传来了他辞世的消息。

国内多家媒体很快发表消息,称“文,明冲突?论提出者亨廷顿辞世”。

其实,“文明冲突”论并非他的主要学术成就。

盖棺论定,现在当可对其学术人生做一个初步评价了。

为此,我把书房中他独著及合著的书从架子上一一取下来,居然也有9 种之多。

考虑到买书时的选择性,其学术成就已可见一斑了。

思想和成果萨缪尔亨廷顿1927年4月出生于纽约市,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1946 年获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1948 年获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1951 年获博士学位)。

1950-1958 年,他在哈佛大学任教,1959-196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副所长,之后回到哈佛执教多年,直至2007 年退休。

期间,亨氏两度担任政府系主任,并曾任哈佛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多年,1986-1987 年度任美国政治学会(APSA )会长。

1970 年,他与人共同创办了《外交政策》杂志,并任共同主编至1977 年。

1989 年,他在哈佛创办奥林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10 年。

卡特政府时期,他进入政府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规划协调人,但为时不长,故其学术生涯几乎未曾中断,可以说终其一生是一位在大学内从事研究、教学、写作的政治学家。

1993 年,亨廷顿在《外交》杂志夏季号发表《文明的冲突?》长文,一时语惊四座,扰动学界,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激辩,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随后他将论文扩展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于1996 年出版。

据称该书被译为39 种语言,流传甚广。

从此他的名字就被紧紧地与“文明冲突论”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真正的学术成就反而被遮蔽了。

这里隐含了一层意思,即把它与亨氏此前的学术工作相区隔,这一点下面再来讨论。

亨廷顿是一位学术大家。

举凡大家,都有一共同的特征,简要言之,便是一个“通”字。

政治学原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上课讲)

政治学原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上课讲)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该书的一个袖珍本。亨廷顿在该书中所涉及的几乎所有变量都在第一章得 到了阐述 。
政治秩序、绿色起义、公民政体、 政治秩序、绿色起义、公民政体、普力夺政体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
首先对现代化的三种类型进行了划分 。认为现代化涉及权威的合理化、结构 的离异化及大众参与的扩大化。他以现代化涉及的这三个变量为分析视角, 同时加入“都铎制”这个外来变量,对欧美的现代化过程进行了比较。最后 总结认为美国是现代化的一个特例。由于地理条件、政治与社会环境等因素 的影响,美国政治参与先于政治权威合理化及结构离异化,而欧洲则是现代 化的标准进程,从权威的合理化到结构离异化,再到大众参与的扩大化,它 是一个逐步过渡与实现的过程。
普力夺( 普力夺(Praetorian)
普力夺社会:就是一个社会各阶级都积极干预政治的泛政治
化社会,各个阶级对原有的政治秩序纷纷表示不满, 化社会,各个阶级对原有的政治秩序纷纷表示不满,而又无法 就新的政治秩序形成共识, 就新的政治秩序形成共识,无法在民主的基础上建力一种有序 的制度。 的制度。 普力夺主义: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 普力夺主义: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特别 是在社会动员超越政治机构发展时, 是在社会动员超越政治机构发展时,新的社会行为者发现他们 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其结果便是亨氏名之为“ 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其结果便是亨氏名之为“普力夺 主义” 的状况, 主义”(praetorianism)的状况,也是导致反叛、军事政变以及 的状况 也是导致反叛、 软弱和组织不力政府的主要原因。 软弱和组织不力政府的主要原因。 寡头普力夺制度 政治是个人和家庭集团之间的斗争 激进普力夺制度政治就是个小圈子的斗争加上职业团体之间 的 斗争。 群众普力夺制度各种社会阶级和社会运动主宰一切

马克思作业。结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阐述宗教文化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作业。结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阐述宗教文化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阐述宗教文化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要求⑴、要明确作者的思想是什么?即:其观点以及相应的论据⑵、要对作者的观点展开讨论,及从今天你的观点与视角分析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⑶、如果找到不合理之处,尝试给出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

从其写作的时代背景上看,后冷战时期产生了各种对世界图景的解释,在这众多范式中有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即“一个世界的范式”,有“两个世界的范式”,有强调民族国家的“国家论范式”。

其中美国的世界政治理论学者罗森诺提出的“后国际政治”的概念颇引人注目,他认为在后冷战时期原来的国家概念消解了,国家用“文化”活动(而非国家活动)达到扩大影响和保护主权的目的,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的移民浪潮的发展,文化的多极成份越来越重,一个新的力量即由跨国组织、非政府组织、非国家机构等行为体构成的多中心国家已经崛起。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权力”理论范式,强调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力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的主权斗争的新领域。

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等“软权力”问题,恰好是今天把文明和文化引入国际关系中的新举措,并可能出现为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争夺“文化霸权”的新战略。

这些论述已经将文明和文化、软权力等纳入分析的框架。

但在此基础上,亨廷顿的分析比他们更为清晰,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他认为,目前世界上有7种或8种文明,文明之间在信仰、价值观上明显的差异以及各文明对自己的理解和对对方的误解是冲突的根源,这些分析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新“国际地缘政治地图”。

下面将总结《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结构及其主要思想并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反思,简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观点,说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思想来源并讨论其文明范式对儒家文明与中国崛起的现实意义。

41亨廷顿

41亨廷顿

41. Huntington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1927-),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当代政治发展理论的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系教授和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

亨廷顿一直执教于哈佛大学,他兴趣广泛,著述甚多,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是《士兵与国家》(The Soldier and State, 1957)、《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1968)及《第三次民主浪潮》(The Third Wave, 1991)。

亨廷顿在政治上以保守著称,他支持越南战争,反对美苏缓和,长期出入于美国政府各部门,参与国务院、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的诸多研究项目。

亨廷顿善于把握重大的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并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

1993年,他在著名《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和《冷战后世界的范式》(If Not Civilizations, What?——Paradigms of the Post-Cold War World)两篇文章,前者认定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冲突将不再是经济利益或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是表现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后者则声称,文明冲突模式是理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唯一范式。

亨廷顿的论点一经公示,迅速传播世界,其影响之大、引起反响之强烈,实为20世纪国际关系研究之罕见。

实际上,亨廷顿是站在美国的中心地位特别是站在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这个中心地位观察世界的,因此他所看到以及他认为他即将看到的是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和冲突(the West vs. the Rest),是非西方世界对美国中心和西方世界的威胁。

从这个意义上说,亨廷顿分析国际关系的框架显然是承袭了自由国际主义的传统,只不过他开出的药方不同罢了。

本篇选自《文明的冲突?》一文。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要说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

”——塞缪尔·亨廷顿一、倍受争议的亨廷顿塞缪尔·亨廷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物。

和他接触过的人总爱用“腼腆”、“学究气”、“不善言辞”这类语言形容他,而读过他书的人却会发现另一个亨廷顿,他思想犀利、咄咄逼人、似乎总想挑起争论。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

他的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掏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他16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

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着又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在1950年,年仅23岁的亨廷顿又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

1957年,刚到而立之年的亨廷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士兵与国家》。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当中,批评家就指责这本书有军事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

在60年代,哈佛大学一些激进的学生在得知亨廷顿曾经在约翰逊政府内任职的消息后,占领并焚烧了他办公的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门口涂上了这样的标语:“战争罪犯居住于此。

”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福山、扎卡里亚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

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17本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

他毫无疑问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他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圈外人,故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义作者简介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1927-8-18~2008-12-28)美国政治学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

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1977~1978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1987年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亨廷顿运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他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

他认为: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差异,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这种后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既可能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也可能导致政治的衰败。

政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的制度化。

强有力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提高制度化水平的核心,只有大力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缓解现代化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大众政治参与压力,从而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最终实现社会的现代化。

一个政治体系的组织与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是界定其制度化程度的4个主要变量。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

他认为,“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权威的确立先于对权威的限制”。

这实际上赋予政治稳定同政治民主同等的价值地位。

亨廷顿的理论对政治发展演进路线的阐述,对政治参与影响政治发展的分析,对政党发展与政治制度化之间关系的探究,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化中国家的政治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但他忽视了官僚制度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也忽视了这些国家过去的殖民地历史留下的深刻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缪尔·亨廷顿的学术人生2008年4月,我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拜访了杜维明先生,从他口中得知,近来亨廷顿教授的身体状况不好。

没想到的是,年末之时就传来了他辞世的消息。

国内多家媒体很快发表消息,称“…文明冲突‟论提出者亨廷顿辞世”。

其实,“文明冲突”论并非他的主要学术成就。

盖棺论定,现在当可对其学术人生做一个初步评价了。

为此,我把书房中他独著及合著的书从架子上一一取下来,居然也有9种之多。

考虑到买书时的选择性,其学术成就已可见一斑了。

思想和成果萨缪尔·亨廷顿1927年4月出生于纽约市,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1946年获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

1950-1958年,他在哈佛大学任教,1959-196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副所长,之后回到哈佛执教多年,直至2007年退休。

期间,亨氏两度担任政府系主任,并曾任哈佛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多年,1986-1987年度任美国政治学会(APSA)会长。

1970年,他与人共同创办了《外交政策》杂志,并任共同主编至1977年。

1989年,他在哈佛创办奥林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

卡特政府时期,他进入政府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规划协调人,但为时不长,故其学术生涯几乎未曾中断,可以说终其一生是一位在大学内从事研究、教学、写作的政治学家。

1993年,亨廷顿在《外交》杂志夏季号发表《文明的冲突?》长文,一时语惊四座,扰动学界,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激辩,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随后他将论文扩展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于1996年出版。

据称该书被译为39种语言,流传甚广。

从此他的名字就被紧紧地与“文明冲突论”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真正的学术成就反而被遮蔽了。

这里隐含了一层意思,即把它与亨氏此前的学术工作相区隔,这一点下面再来讨论。

亨廷顿是一位学术大家。

举凡大家,都有一共同的特征,简要言之,便是一个“通”字。

就是说,并不局限于一个窄小的研究主题,而是扩展开来,在几个相关研究领域中驰骋,并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后人绕不过去的学术成果。

亨氏正是这样,他一生的著述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可以说,他在每一个方面都保持了高水准。

首先是在军-民关系、军事政策及战略领域。

代表作为《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1957年)、《共同防务:国家政治中的战略计划》(1961年),以及《与核武器共存》(合著,1983年)。

《士兵与国家》是亨廷顿的第一本专著,迄今印刷了15次之多,已成为军事和政治相互关系这一领域的经典性作品。

2007年,在其出版50周年之际,西点军校专门召开了研讨会以资纪念。

其次,美国政治和比较政治。

著作有《政治权力:美国与苏联》(与布热津斯基合著,1964年)、《民主的危机》(合著,1975年)和《美国政治:失和的承诺》(1981年)。

其中《民主的危机》原是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与法国克罗齐埃和日本绵贯让治合著。

三边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是西欧、日本和北美的一批人士为促进这三个地区之间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更紧密合作而建立的,至今该组织依然活跃于知识和思想界。

针对“医治民主痼疾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有更多的民主”这一观点,亨廷顿就当时的美国指出,使用这样的方法无疑等于火上加油。

恰恰相反,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节制。

首先,民主并不是一个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普遍适用的办法。

如果一所大学任命教师需要征得学生的同意,这可能是一所比较民主的大学,但不会是一所比较好的大学。

其次,民主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通常需要某些个体和群体某种程度上的冷漠和回避。

这也是使民主有效地发生功用的条件之一。

简言之,民主不足和民主过剩皆不可取,要义在于走向民主的平衡。

在有些人眼里,这显然是一种“保守的”民主理论,可又有几个人能很好地欣赏和领悟其中的智慧呢?第三,政治发展与欠发达国家的政治。

著有《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年)、《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合著,1976年)、《理解政治发展》(共同主编,1987年)等。

其中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在我看来是他学术成就最高的一本书,也将对政治学产生最为持久的影响。

书中充满了深邃的洞见,这些洞见又是来自于富有理据的学术分析。

他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

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

他又指出,怎样去设计一个有最大权力和权威的政治体系,美国人没有现成的答案。

其基本公式就是政府应建立在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之上。

但亨廷顿认为,问题不在举行选举,而在建立组织,等等。

证诸近些年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实际,难道不正证明了亨氏是正确的吗?又如在改革与政治变迁问题上,他指出改革者的道路是艰难的。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比革命者更为困难。

原因有三。

首先,改革者必须两线作战,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

其次,改革者不但要比革命者更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

第三,如何处理各种形式改革的轻重缓急问题,对改革者来说比对革命者要尖锐得多。

不能不承认,亨廷顿的这些见解是十分深刻的,而这种富有穿透力的见解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可以说俯拾皆是。

第四,民主化。

在这方面,亨氏著有《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1991年)。

这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1990年间这一波民主化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后果。

一波民主化指的是一组国家由非民主向民主政权的过渡。

第三波是相对于第一波(1828-1926年)和第二波(1943-1962年)而言的。

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著中,亨廷顿表明了政治秩序和权威的匮乏是最严重的衰弱表征之一;至关重要的是秩序的程度,而非政权的形式。

《第三波》则是从不同的视角讨论了与此有关的一个课题,表明政权的形式(即民主与否)确乎是重要的。

这就难免不涉及作者的政治价值观。

亨廷顿写道,如同过去一样,他试图使自己的分析尽可能地独立于自身价值观。

但这种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仍是可以讨论的。

最后,国际关系领域。

代表作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年)。

上世纪90年代后的亨廷顿,发生了从社会科学家到政论家的转变。

2004年,亨氏发表了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

它们是亨廷顿最后的两本个人专著,也是引起了最复杂反应的著作。

它们的共同点,是社会科学家亨廷顿的褪色和政论家亨廷顿的凸显。

而这一变化,绝非无关紧要。

与亨氏之前的著作多由大学出版社推出不同,此两书均是由一家著名商业出版公司西蒙-舒斯特出版,这一事实也并非不重要。

“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对话”1993年亨氏发表《文明的冲突?》,引起轩然大波,此文大约是继1940年代乔治·凯南发表“X”文章后,《外交》季刊所发表的影响最大的文章,从此亨廷顿的名字就被与“文明冲突论”紧紧联系在一起,有时甚至被不正确地划了等号。

就其在中国引起的讨论而言,上海人民出版社就曾专门出了一本名为《文明与国际政治》的集子。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序言中,亨廷顿写道:“这本书不是也并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该书内容在学术上有诸多可讨论处,即如“文明”和“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在亨廷顿那里是混用的,常给人“剪不断,理还乱”之感。

情形往往是这样,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看似简单的概念,愈是不容易清楚界定。

睿智如亨廷顿也未必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因此,它的贡献,与其说是学术上的,还不如说是歪打正着,其大胆的假设使世人警醒,使人们认识到了文明间冲突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从而致力于开展“文明的对话”。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文明对话”在联合国和有关国家推动下蓬蓬勃勃地展开,至今势头不减,就是证明。

《我们是谁》是另一本广受争议的著作,它的副标题为“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中心论题是随着移民的增多和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以白种的欧裔美国人为主体的美利坚国家出现了令人忧虑的发展趋势,到21世纪中叶,白种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有可能下降至不到一半,这便是亨氏“我们是谁”一问的来由。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就曾引证美国人口普查局的预测,即到2050年,美国人口中将有23%是拉美裔人,16%是黑人,10%是亚裔。

也就是说,2050年左右,是美国白人从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变为一半以下的分水岭。

这种人口构成的变化及其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潜在影响,正是令亨氏忧心忡忡、耿耿于怀之处。

早在1997年,国内学者就从亨廷顿的相关文章中看出了这一点,直称之为“数量优势下的恐惧”,可称精当之论。

既有如此忧虑,亨廷顿的逻辑主张,也便是捍卫、维护“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的文化堡垒,保卫其中心地位于不坠,办法是收紧移民政策,在国内政策中保护白人新教徒文化的“纯洁性”,等等,这当然也跟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关,否则,美国何以成其为美国?!亨氏的对内观与对外观便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人们常言盖棺论定;如果说,亨廷顿因其上世纪90年代前作为杰出社会科学家的论著得享崇高学术地位的话,那么,上世纪90年代后以“文明冲突论”和《我们是谁》为代表的更具有政论家色彩的亨廷顿恐怕有所不同。

个人私见以为,作为社会科学家的亨廷顿一定更经得起未来时间的检验。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