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服务价值理论

合集下载

服务价值理论

服务价值理论

服务价值理论服务价值理论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商品与服务“两分法”的成因经济学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

形成;两分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成因;服务与商品的感性差异;人们对;服务;的歧视。

A. ;两分法;的历史成因现代产业经济理论认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两项指标:一是该产业所吸纳的就业量在国民经济总就业量中的比率;二是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量或总产值中的比重。

人们对服务业这两项指标的关注是<#990099'>2<0世纪以来才出现的事。

<#990099'>2<0世纪3<0年代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经济增长阶段论和三次产业划分的观点之前,服务业的就业和产值都没能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第三章还要详细讨论这一问题)。

从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角度看,传统古典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工业及工业产品的经济作用和理论涵义也才刚刚体现出来,产业或交换意义上的服务在经济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在魁奈、斯密、李嘉图和萨伊等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发展者的大脑中,很难产生;服务;与;商品;在经济学涵义上等同的观念,他们分析的焦点只能集中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生产和交换等方面。

其实,就是到了工业经济已高度发展的帕世纪末叶,古典经济理论关于经济结构及其产品关系的理解也只进展到两大部类的比例和协调,服务和服务业仍是被;遗忘;的角落。

从<#990099'>2<0世纪5<0年代起,服务业异军突起,开始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不言而喻,正是经济结构的现实发展,d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商品与服务在经济学理论思维中彼此分裂的问题。

除了经济发展阶段限制的历史原因外,同;两分法;观念相关的历史演变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服务的提供由家庭、主仆、社团等非交易方式发展成社会化的市场交易方式;二是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提升改变了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由于知识、科技、管理的密集使用,服务和服务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往往反映该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章1顾客满意战略

第四章1顾客满意战略
客户利润随客户保持时间长度的增加而提高 原因: 1. 保持现有客户比获取新客户的成本低得多 2. 长期客户趋向于购买公司更多的产品、对价
格不敏感 3. 被保持的忠诚客户主动为公司传递好的口碑、
推荐新的客户等。 客户利润的本质决定因素:客户关系水平
客户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及策略
1、客户获取阶段 信息匮乏和不对称 客户的初步识别 说服顾客购买 客户获取阶段策略 发现尚未使用电信产品或正在使用竞争对
顾客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他们形成一种期望价 值,并根据它行动他们会了解供应品是否符合他们的期 望价值,这将影响他们的满意和再购买的可能性。
顾客价值
顾客满意
总顾客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
总顾客成本
产品价值 服务价值
货币成本 时间成本
人员价值
体力成本
形象价值
顾客让渡价 值决定因素
精力成本
BACK
价值, 成本, 满意
客户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
衰退期二次开发 成熟期延伸
客户产出
成长期
成熟期
潜在获取期
企业收入
衰退期 终止期
时间
客户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特征
开拓期,关系的探索和试验阶段 形成期,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 稳定期,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 衰退期,关系发展过程中关系水平
逆转阶段
案例:电信客户生命周期划分
关系营销的水平
很多 顾客或 分销商 中等数量 顾客或 分销商 很少 顾客或 分销商
高利润 责任型 积极型 合伙型
中利润 反应型
责任型 积极型
低利润 基本型
或 反应型 反应型
责任型
关系营销剖析
概念剖析 ——“关系营销就是在各种服务组织中吸引和 保持顾客关系” ——“关系营销就是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 功的交换关系的所有营销活动”

4C组合理论的内涵

4C组合理论的内涵

4C组合理论的内涵一. 4C组合理论从4P到4C4P:是对企业营销中可控因素的组合运用4C:是对企业营销过程中基本因素的组合运用。

(一)4C组合的含义: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营销这理论。

罗伯特(ROBERT)提出:1.顾客(CONSUMER)(CUSTOMER)顾客2.成本(COST )(COST)成本3.创新(CREATION)(CONVENIENCE)便利4.沟通(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沟通以顾客满意为中心,通过降低成本,创新来民主顾客需求,并通过良好的沟通来使顾客满意,从而增加销售提高效益。

(二)4C组合的内容1.顾客策略(CONSUMER) CUSTOMER`S NEEDS AND WANTS发现顾客的需要与愿望,并以其满意度为指针,包括:产品设计满意购买过程满意售后服务满意2.成本策略(COST AND VALUE TO SATISFY CONSUMER'S NEEDS AND WANTS)估计满足顾客需要的成本。

把成本决策与成本目标放在营销管理的首位。

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3.创新策略(CREATION)便利策略(CONVIENCE TO BUY AND USE)用创新来使消费者满意并占领市场,(为顾客提供购买和使用的便利)。

内容:生活方式创新产品创新消费文化创新服务创新营销方式创新创新的基础是: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扩宽)要做到:超越常规--出奇制胜(新颖独到)超越实践--领先一步放弃与创新,无放弃就无创新4.沟通策略(COMMUNICATION)把创新产品、服务台与营销方式与相应的成本,传达到消费者头脑中形成总体反应,最终使消费者满意。

由于消费者由"感性消费到"理性消费"向"情感消费"转变,所以必须做到产品、服务、成本的和谐统一。

5.组合运用:消费者预期要求 > 体验反应--不满意= 体验反应--高效益< 体验反应--浪费成本(三)4C组合的进步必和局限性1.进步性:(1)4P:以企业为本(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技巧来"吸引"甚至"征服"顾客。

试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述评.

试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述评.

试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述评[ 10-12-09 13:17:00 ] 作者:庄惠明 孔令强 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服务价值论 国际价值论论文摘要:文章在对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相关观点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服务领域的新发展,即现代服务价值理论,并就价值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拓展进行肤浅的探讨。

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成因、服务与商品的感性差异、人们对服务的歧视等等,导致了商品与服务在经济学理论思维中彼此分裂的“两分法”。

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服务作为国民经济的价值流量,将越来越成为经济理论分析的基本对象。

实践对理论的呼唤,要求改变经济学上重商品轻服务的理论分析格局。

在理论思维中破除“两分法”的实质是在价值概念上视服务与商品等同,因此,破除“两分法”的首要问题就是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就此问题,国内相关学者作了诸多探讨,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的观点综述(一)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第一种观点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

这种观点全面肯定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并把它纳人“社会劳动”的范畴,认为它是创造价值的。

“这里的‘社会劳动’是指社会从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各种劳动,即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从事的有益于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或者说,是社会需要劳动的简称”。

第二种观点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论严针对“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并非服务业中所有劳动都能创造价值,只有那些为物质商品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具有生产性的服务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那些非生产性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

第三种观点为有用劳动创造价值。

恻汁对“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观点,有的人不赞成用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作为衡量服务业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或依据。

他们认为,生产劳动概念和创造价值劳动概念在经济关系上内涵是不同的,前者体现简单劳动过程和特定社会生产关系,后者只体现一般商品经济关系,两者并无必然联系。

《客户关系管理》第4章 客户价值理论

《客户关系管理》第4章 客户价值理论
入标志着关系成熟的稳定期而在发展期中途夭折。
中途夭折最可能的原因是企业不能满足客户
的需求,以增加销售收入。
15
4.3.1客户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3.稳定期/成熟期
特点:客户忠诚度提高,出现交叉购买和推荐行为。
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客户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带给企业的利润较大,而且由于客户忠诚度的增加,企
业将获得良好的间接收益。
稳定期是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或含蓄或明确地对保持长期关系做了保证。这一阶段有
并建立了一定的相互信任和交互依赖。在这一阶段,双方从关系中获得的回报日趋增多,
交互依赖的范围和深度也日益增加,逐渐认识到对方有能力提供令自己满意的价值(或
利益)和履行其在关系中担负的职责,因此愿意承诺一种长期关系。此时,企业的投入
和考察期相比要小得多,主要是发展投入,目的是进一步融洽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客户
业的产品或服务。
13
4.3.1客户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2.发展期/成长期
特点:双方信任加深,关系日趋成熟,承受风险的意愿增加,交易量不断增加。
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客户开始为企业做贡献,企业从客户交易获得的收入大于投入,开始赢利。
发展期是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双方关系能进入这一阶段,表明在考察期双方相互满意,
为了最终达到总体目标而必须关注的。
9
本 章 内 容
4.1客户价值的含义
4.2客户让渡价值—客户视角的客户价值
4.3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企业视角的客户价值
4.4客户细分
4.3.1客户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具有价值和生命周期。客
户生命周期是指从一个客户开始对企业进行了解或者企
业欲对某一客户进行开发开始,直到客户与企业的业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三)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第4章 服务营销理念

第4章 服务营销理念


• 2. 售中超值服务就是服务人员与客 户或用户进行交际、沟通和洽谈的过程。 户或用户进行交际、沟通和洽谈的过程。 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 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 • 3. 售后超值服务主要实行一系列服 如服务制度、用户沟通制度、 务,如服务制度、用户沟通制度、员工服 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惩制度来实现。 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惩制度来实现。
• 产品的顾客附加价值
• 企业可以从3个思路来提高产品的顾客附加价 企业可以从3 提高顾客满意度。 值,提高顾客满意度。 • 一是增加产品的顾客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 一是增加产品的顾客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 服务价值、个人价值和形象价值等。 服务价值、个人价值和形象价值等。 • 二是降低产品的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 二是降低产品的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 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心理成本等。 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心理成本等。 • 三是双管齐下,既努力提高产品的顾客总价 三是双管齐下, 又努力降低产品的顾客总成本。 值,又努力降低产品的顾客总成本。
第四章 服务营销理念
本章内容提要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关系营销理念 顾客满意理念 超值服务理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 • • • 掌握关系营销、顾客满意、 掌握关系营销、顾客满意、超值服务等最 关系营销 新的服务营销理念的内涵 区别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 理解服务利润链的逻辑关系 了解经营理念是企业行为的指南, 了解经营理念是企业行为的指南,是企业 的灵魂

实施顾客满意的服务战略, 实施顾客满意的服务战略,要在 顾客满意的服务调查和顾客消费心理 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服务理念 满意系统、行为满意系统、视听满意 满意系统、行为满意系统、 系统、 系统、产品满意系统和服务满意系统 等五大子系统。 等五大子系统。

国际服务贸易-陈宪

国际服务贸易-陈宪

WTO 的分类
WTO秘书处将服务业经济活动分成了以下 12个行业,155个子行业:
1)商业服务
2) 3) 4) 5) 6)
金融服务 通信服务 8) 健康服务 建筑和工程服务 9)旅游和旅行服务 销售服务 10) 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 教育服务 11) 运输服务 环境服务 12) 其他服务
7) 下一张
各国的服务进出口活 动构成国际服务贸易。
(二)《美国和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
服务贸易是指由其他缔约方的一个人或代表 其他缔约方的一个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一缔 约方提供所指定的一项服务。
(三)GATS中“服务贸易” 定 义 从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
服务;

在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的服务消 费者提供服务; 一缔约方在其他缔约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 实体性介入而提供服务; 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 供服务。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主要特点(与商品贸易相比较)
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 服务贸易的标的是服务; 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国际性 大多数国际服务贸易的交易过程是与服 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分不开的,而且往往 是同步进行的;
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 服务的卖方往往就是服务生产者,并作为 服务消费过程中的物质要素直接加入服务的消 费过程;服务的买方则往往就是服务的消费者, 并作为服务生产者的劳动对象直接参与服务产 品的生产过程。
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加上服务市场的开放 涉及到一些直接关系到输入国主权、安全和 伦理道德等极其敏感的领域和问题,因此, 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垄断性很强。
贸易保护方式更具刚性和隐蔽性 由于服务贸易标的的特点,各国政府对本 国服务业的保护常常无法采取关税壁垒的形 式,而只能采取限制市场准入或者准入后不 给予国民待遇等非关税壁垒的形式,这种形 式常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加以施行,因而使得 国际服务贸易受到的限制和障碍往往更具刚 性和隐蔽性。

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第一章概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服务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服务营销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营销方式,它强调企业应该以顾客为中心,在为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本文将从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第二章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1.服务营销的定义服务营销是指企业通过服务方式来实现市场营销目标的一种战略选择,它将营销的重点放在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上,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利益。

2.服务营销的特征(1)服务营销强调服务的重要性,注重顾客体验和满意度。

(2)服务营销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方式,企业应该根据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3)服务营销是一种长期的、综合的营销策略,需要企业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品质的过程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服务营销需要跨部门和跨职能的协同工作,企业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和协作体系来实现目标。

第三章服务营销的理论1.服务质量理论服务质量理论是服务营销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包括五个维度:可靠性、响应能力、保证性、同理心和外观。

这五个维度可以有效评估服务的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

2.顾客价值理论顾客价值理论是指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经济、情感和社会三个方面。

企业应该根据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来提供相应的价值,以获得顾客的认可和忠诚度。

3.关系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是一种基于长期合作和互惠关系的营销模式,强调企业应该通过与顾客建立稳定和长久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长期发展。

企业应该注重建立信任和沟通机制,关注顾客需求和反馈,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第四章服务营销的实践1.推行顾客满意度调查企业应该定期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了解顾客的需求、反馈和意见,从而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服务品质。

第4章 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原理

第4章 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原理

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是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 然资源的可得数量。

全球的自然资源总数量是固定的,既非人力所能创造, 也不会随价格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增减。某一 国家区域或某一用途的自然资源而言,其自然供给也是 有限度的。
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
二、自然资源的供给
2.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在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范围内, 某用途的资源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一、价值确定的基本理论
3. 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对抗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背景 下,逐渐出现的。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 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提出,后由奥地利的 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核心观点认为商品价值并非有劳动决定而是由效用决定。
一、价值确定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 价值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 生产条件、熟练程度、 劳动强度) 3)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4) 价值由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U 和劳动 创造的剩余价值M,即价值=C+U+M。

五、自然资源供需平衡实例分析
实例:水资源供需分析 水资源供给:一个区域的水资源供给依赖于水文因素和 水利工程建设,短时间之内水资源的供给量是一定的, 不会随水价的变动而涨落。 水资源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用水、城市用水。随着 工业和城市的扩大和发展,城市用水需求增加,假设农 业用水需求仍不变。 水资源价格:政府基于两方面的需求,制定水价P
一、价值确定的基本理论
2. 地租论 在经济学中,地租有两种意义: 第一种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佃户,主佃之间有一种租佃 契约,规定佃户按期缴纳租金给地主,这种地租称契约 地租或商业地租。 第二种是由土地本身的价值带来的报酬,由于所有权转 化到土地所有者手中,称经济地租或纯地租。 前者是后者在封建土地制度下的一种特殊形式,后者则 是各种土地制度下都存在的普遍形式。这里所讨论的地 租是指经济地租或纯地租。 主要包括:级差地租、绝对 地租、垄断地租。

第二章服务价值理论

第二章服务价值理论
非实物劳动成果
服务产品
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服务产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3
精选可编辑ppt
一、服务的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 (一)定义
是一种不采取实物形式,与劳动过程紧密结 合在一起,只能在活动状态中被消费,从而满足 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
4
精选可务具有满足人的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功能
可变资本V—服务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剩余产品价值M—是服务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 基础
9
精选可编辑ppt
第二章 服务价值理论 服务效用价值理论 服务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1
精选可编辑ppt
第一节 服务效用价值理论
服务的效用价值就由要素的价值(包括知 识),以及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中所发 挥的功能效用两个部分组成。
2
第二节 精选可编辑ppt 服务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7
精选可编辑ppt
(二)服务产品的价值量决定 重复型服务产品——由生产这种产品所耗费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创新型服务产品——由最先生产出这种产品所耗 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8
精选可编辑ppt
(三)服务产品的价值量构成 不变资本C—服务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燃料、物料 或辅助材料的价值,以及服务工具和设施的折旧 费
非实物使用价值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
非实物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也是交换价值的物 质承担者
5
精选可编辑ppt
2、特殊功能 节约社会劳动时间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密切各部门、各地区经济联系
6
精选可编辑ppt
二、服务的价值与价值量
(一)定义 服务价值是由服务劳动的凝结性、社会性和 抽象等同性决定的,它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凝结在 服务产品的非实物使用价值上的,得到社会表现 的抽象劳动。

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

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

关注顾客需求
深入了解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营造舒适的服务环境
从服务场所的布局、设施到服务氛围,全方位营造舒适的环境。
提升服务过程中的互动体验
加强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顾客的参与感和满意 度。
创新服务模式
01
02
03
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不断尝试新的服务模式和 技术,以满足市场和顾客 的变化需求。
产品设计
服务提供的产品应具备良好的外观和设计,以提高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舒适度。产品的设计应符合人机 工程学原理,易于操作和使用,同时应注重细节和美感。
过程要素
01
流程便捷性
服务流程应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服务提供者应尽可能减少消
费者在获取服务过程中的障碍和繁琐步骤,以提高服务的便捷性。
02 03
服务效用价值理论的应用领域
1 2 3
服务业管理
服务效用价值理论在服务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 用于指导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顾客满意 度和忠诚度。
市场营销
服务效用价值理论在市场营销中也被广泛应用, 用于指导企业进行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定价策 略等。
消费者行为学
服务效用价值理论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被深入研究, 用于解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和行为特征。
专业能力
服务提供者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准确、专业的服务。服务 提供者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沟通能力
服务提供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解决消费者的疑问和 问题。服务提供者应积极倾听消费者的需求和意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服务态度
服务提供者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包括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等方面。服务提供者 应关注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积极为消费者提供贴心、温暖的服务。

顾客价值理论

顾客价值理论

三、顾客价值理论综述早在1954年,彼得德鲁克就指出,顾客购买和消费的决不是产品,而是价值。

特里…布里顿和戴安娜•拉萨利认为,一切消费都以价值为基础,价值包括生理层面、感情层面、智力层面和精神层面。

波特在其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体系中也指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顾客创造的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

也认为,价值是感知到的利益与价格之间的比率,这里的价格包括购买的价格以及诸如获得、运输、安装、定购、还有失败的风险等。

这些学者并没有直接使用“顾客价值”一词,而是使用了“价值”一词,但他们表述的却是顾客价值的含义。

虽然他们没有对顾客价值做详细的研究,但他们引入了这一概念的雏形。

泽瑟摩尔在其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中首次将顾客价值定义为“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获取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

其后,顾客价值理论的研究逐步为西方营销学者和企业经理人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并被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一)、顾客价值理论的演进1、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科特勒在他著名的《营销管理》第八版中开始引入顾客价值的概念,但他没有直接使用“顾客价值” 一词,而是应用了“顾客让渡价值”作为概念。

他指出,所谓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

即顾客让渡价值总顾客价值一总顾客成本此处,顾客总价值是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所有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

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了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它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如图所示。

顾客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从价值与成本两个面进行比较分析,以顾客让渡价值最大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优先选择的对象。

如下图(1):图(1)顾客让渡价值示意图①资料来源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版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由于科特勒在提出顾客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时,有一系列假定前提,然而这些假定前提是比较脆弱易变的。

2019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四章)

2019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四章)

2019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商品经济是()A.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总称 B.自然经济和自给经济的总称C.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 D.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2.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 B.价值和价格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D.价值和交换价值3.使用价值是()A.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范畴 B.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范畴C.一切社会存在的范畴 D.一个历史范畴4.一切社会的社会财富都是由()A.货币构成的 B.资金构成的C.价值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5.商品的最本质属性是()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C.价值大小决定使用价值大小D.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相互决定7.劳动具有二重性是()A.一切从事生产的劳动都具有的 B.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 D.简单商品生产所特有的8.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指()A.社会劳动 B.私人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表现为()A.交换双方的矛盾暴露出来 B.生产者与购买者的相互协作C.提高产品质量的结果 D.商品交换成功1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C.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间 D.生产单位商品的简单劳动时间1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是在()A.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售卖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13.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A.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时而高于时而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4.劳动生产率是指()A.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B.经济效益C.劳动者积极性 D.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15.部门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A.越大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16.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A.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B.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C.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D.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反比17.价格随着商品供求的变化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是()A.价值规律的本质 B.价值规律的内容C.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D.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和流通领域无关D.既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也在流通领域中产生1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A.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B.资本流通过程和资本生产过程似乎是相矛盾的C.商品形态的资本和货币形态的资本是相矛盾的D.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利益是相矛盾的2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劳动力的价值()A.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决定C.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D.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A.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B.劳动力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自身就是价值 D.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2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B.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3.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4.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25.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是()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起点是()A.劳动价值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C.劳动二重性理论 D.社会再生产理论27.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28.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A.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C.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 D.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的29.商品的价值()A.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B.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反比,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C.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及劳动生产率都成正比D.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及劳动生产率都成反比30.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工资下降的同时,绝对工资()A.一定下降B.总是不变C.可以提高D.一定提高3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 B.资本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累32.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分析()A.简单再生产开始 B.扩大再生产开始C.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开始 D.资本积累开始33.用在维持货币流通方面的开支属于()A.生产性流通费用 B.纯粹的流通费用C.用在买卖商品上的费用 D.用在簿记上的费用34.商品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的制约因素为()A.商品的质量 B.商品的数量C.商品的价值 D.商品的用途35.相对剩余人口的存在是由于()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的B.工人阶级队伍增长速度超过就业工人增长速度C.资本主义生产制度 D.资本主义人口盲目生产36.从成本价格的形式来看,可以反映出()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C.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区别 D.商品资本与生产资本的区别37.利润率是指()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38.生产价格等于()A.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 B.成本价格加利润C.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D.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39.生产价格是()A.市场价格的转化形式 B.个别价值的转化形式C.价值的转化形式 D.成本价格的转化形式40.资本主义经历一次经济危机过后,生产过剩的矛盾会()A.更加突出 B.没有得到任何解决C.暂时得到了解决 D.转变为生产不足4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的要求C.社会分工的存在 D.商人的出现42.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的是()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货币43.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都是以私人劳动为尺度的B.有的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有的以复杂劳动为尺度C.都是以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都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44.马克思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从()A.商品开始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开始C.货币成为资本开始 D.劳动力成为商品开始45.资本从本质上体现了()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C.资本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D.资本家同资本家之间的平等关系46.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必须首先区分()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C.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D.劳动和劳动力4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要分割成()A.工资和利润 B.工资和生产资料价值C.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 D.相对工资和绝对工资48.产业资本运动过程的售卖阶段,其资本的职能是()A.实现剩余价值 B.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C.生产剩余价值 D.为生产超额剩余价值作准备49.资本是()A.货币B.一种社会关系C.生产资料D.生活资料50.引起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原因是()A.自然力的作用 B.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C.技术进步 D.机器设备的使用51.利润是()A.相对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绝对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C.成本价格的转化形式 D.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52.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A.省吃俭用B.剩余价值C.贱买贵卖D.压低工资53.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目的是()A.降低劳动力价值 B.降低商品价值C.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D.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54.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制造厂刚生产出来的机器属于()A.商品资本B.固定资本C.生产资本D.流动资本55.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规模的不同 B.有无资本积累C.投资量的不同 D.投资方式的不同56.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小农经济属于()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57.《资本论》第一卷指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为()A.劳动二重性理论 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理论 D.平均利润理论58.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他在竞争中就会处于()A.有利地位 B.不利地位C.盈亏无法判断 D.不会盈利,也不会亏损59.货币变成资本的前提是()A.商品经济的存在 B.劳动力成为商品C.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D.剥削的存在60.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61.资本主义社会内,工人工作日长度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C.每周35小时 D.每天8小时62.相对过剩人口的造成主要是由于()A.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 B.经济危机的出现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劳动力供给的增加63.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B.所有权和使用权想分离的过程C.劳动和所有权相分离的过程D.劳动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64.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是由()A.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 B.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C.活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 D.物化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65.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A.成正比例变化 B.成反比例变化C.按反方向变化 D.按同一方向变化6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D.两者大小关系不一定67.固定资本在物质更新之前,它的价值()A.在量上有变化 B.转移到新产品中C.会不断地以折旧基金的形式被搁置起来 D.仍存在于固定资本中68.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B.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C.农业的生产技术低于社会平均生产技术水平D.农业生产操作方法不同于其他部门69.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A.利润B.平均利润C.生产价格D.超额利润70.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的()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和C.货币资本与生产资本之和 D.流通资本与商品资本之和71.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A.生产 B.交换 C.使用 D.分配72.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为()A.价值尺度与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C.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贮藏手段73.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最一般的经济形式始于()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7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庸俗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75.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属性,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A.发生变化 B.不发生变化C.有条件的发生变化 D.不一定76.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条件是指()A.平均的劳动强度 B.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C.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D.社会正常的销售条件77.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等于()A.雇佣工人工资 B.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差C.产品的全部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78.雇佣工人的实际工资是指()A.资本家付给工人的货币量 B.计件工资C.工人的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D.计时工资79.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C.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D.基本不变80.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由于()A.人口的绝对增加 B.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8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A.固定资本的更新 B.流动资本的更新C.不变资本的更新 D.可变资本的更新82.绝对地租的来源是()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土地的优劣差别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 D.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余额83.表示可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A.利润率 B.平均利润率C.剩余价值率 D.年剩余价值率84.不变资本属于()A.生产资本 B.商品资本 C.货币资本 D.流通资本85.具备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条件的阶段是()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86.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为()A.股东大会 B.董事会 C.监事会 D.经理87.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地,需缴纳()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C.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D.级差地租或绝对地租88.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是()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B.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C.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D.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8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B.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C.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不同表现 D.先后两次劳动过程90.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91.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A.工人的必要劳动 B.工人的剩余劳动C.绝对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92.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A.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B.可变资本增殖程度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9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9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D.使社会两极分化9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A.生产相对过剩 B.工人失业C.经济萧条 D.物价上涨96.社会总产品是指()A.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B.社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C.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D.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劳动价值的总和97.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A.满足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B.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C.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D.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9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封建革命B.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C.它是世界上最早取胜的资产阶级革命D.它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9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改变了社会性质B.处死了封建君主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创立了议会民主制100.以下关于价值理论说法有误的是( )A.劳动价值论认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个人的劳动时间长短B.劳动价值论认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是从不同的维度谈论价值范畴D.效用价值论也被称为主观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也被称为客观价值论10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B.创造新的价值C.劳动过程中存在监督D.工人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102.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天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03.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104.下面关于剩余价值规律表述错误的是(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C.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D.剩余价值规律说明工人与资本家进行的不平等的交换10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106.下面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B.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C.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D.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107.马克思从传统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A.道德情操论B.效用价值论C.劳动价值论D.唯物辩证法108.“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第三章 服务价值理论

第三章  服务价值理论

第三章服务价值理论第一节商品与服务—经济学思维“两分法”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一)“两分法”经济学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

(二)“两分法”的成因1.历史成因:古典经济学产生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此时服务作为产业或市场交换意义上的服务在经济中比重甚小。

2.商品服务的感性差异3.理论研究中歧视服务: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导致服务或被排斥在古典价值论逻辑之外或作为“异物”附着于商品价值运动的逻辑体系。

(1)财富观的演变①重商主义的观点✓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对外贸易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应当少买多卖②重农主义的观点(以魁奈为代表)✓农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与农业产业分离的工商业活动都不创造财富③亚当·斯密的观点✓一切的生产过程都创在价值⏹人类的活动过程可以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财富)的过程⏹生产性劳动的结果(产出)即物质资料是财富的实体内容④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充分坚持了财富的实物观点,认为人类的活动过程分作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而且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物成为商品所需具备的条件:◆具有使用价值◆具有价值◆用于交换(2)古典理论对服务的认识总结:①纯粹的服务,又叫消费服务或非物质性服务,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②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而使用价值必须有它的物质承担着;纯粹的服务劳动不能提供一个实物形态的外界对象,只能提供运动形态的有用劳动效果,这样,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内,纯粹的服务也不创造价值。

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服务劳动因其不能创造出有型的产品被看作是非生产性劳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效用)的劳动。

服务的价值理论课件

服务的价值理论课件

增强客户黏性
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使客户更愿 意与品牌保持长期关系。
提高市场竞争力
创新的服务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 客户,提高市场份额。
创造新的增长点
通过创新服务,可以开辟新的市 场领域,实现增长。
服务价值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基于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
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
利用新技术推动服务创新
服务的价值理论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服务价值理论概述 • 服务价值创造机制 • 服务价值传递与实现 • 服务价值评价与测量 • 服务价值提升与创新 • 服务价值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01
CATALOGUE
服务价值理论概述
服务的定义与特点
01
02
03
服务的定义
服务是一种活动或过程, 它为顾客提供一种或多种 功能利益。
02
CATALOGUE
服务价值创造机制
服务价值创造的源泉
01
客户需求
服务价值创造的源泉是客户的需求。只有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开
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从而创造价值。
02 03
资源投入
服务价值创造的另一个源泉是资源投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投 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这些资源的投入也是创造服务价值的 重要因素。
服务的无形性
服务是无形的,与有形产 品相比,服务在交易过程 中不涉及实物的交换。
服务的人性化
服务是由人提供的,服务 质量往往取决于服务人员 的素质和能力。
服务价值的概念与重要性
服务价值的概念
服务价值是指顾客对服务的需求 和期望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顾 客对服务的整体评价。
服务价值的重要性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第4章 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第4章  服务贸易理论

支持者:1981年,萨皮尔(A.Sapir)和卢茨(E.Lutz)对 认为:“传统的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也适用于 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 都具有重要作用。”萨皮尔甚至进一步提出,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成为服务出口国的潜 力,这对现实中的服务贸易有一定解释作用。1986年,拉 尔(S.La1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与此 类似的结论。 针对政府行为影响了比较优势规范化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 的适用性的观点,辛德利和史密斯详细地分析了政府限制 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对服务业实行特别管制以及为保护 优质服务业而封闭国内市场三方面的行为,排除了其对理 论适用性问题的干扰.将服务研究的主要困难定位于测度 和统计而不是理论问题上。他们的结论是:“尽管服务与 商品相对而言有着显著差别,我们也应对这些差别给与重 视,但是,比较优势理论强有力的逻辑超越了这些差别。 ”
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理查德·库伯(Richard Kunpe)同样坚持认为:“作为一个简单思想,比较优势理 论是普遍有效的,……对传统比较优势论的依赖是基于一 个简单的命题——每个团体所专注的共同利益正是自身效 率更高的那项活动所带来的。这个命题总是有效的,试图 解释各个团体所拥有的比较优势结构的不同理论确实存在 ,但是其中一些甚于全部都是错误的。正如存在于商品市 场中那样,比较优势也存在于服务业中。”
服务产品按其使用价值的不同消费功能,可分为:
1、服务消费品:满足人的生活消费需要的服务产品。包 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2、服务型生产资料(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满足人的生 产消费需要的服务产品。包括智力和非智力。
二、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
1、效用价值论也叫“主观价值论”,该理论认为,商品 的价值决定于“边际效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服务价值理论第一节商品与服务—经济学思维“两分法”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一)“两分法”经济学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

(二)“两分法”的成因1、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成因;霍夫曼定律:从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角度看,传统古典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是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此时服务作为产业或市场交换意义上的服务在经济中比重甚小。

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发展者的大脑中,很难产生“服务”与“商品”在经济学含义上等同的观念,他们分析的焦点只能集中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和交换方面。

其实,在工业经济已高度发达的19世纪末期,古典经济理论关于经济结构及其产品关系的理解也只发展到两大部类的比例和协调,服务也仍被“遗忘”。

2、商品服务的感性差异(1)产品的本质不同贝里把商品描述为“一件物品,一种器械,一样东西”,把服务描述为“一个行动,一次表演,一项努力”,他很好地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把服务看做表演是对服务管理的一个戏剧化的比喻,即把服务传递想象为近似于一个剧本的上演,而服务人员就是演员,顾客就是观众。

也就是说,商品是有形的,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实体或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服务工作本身基本上是无形的。

(2)顾客参与生产过程实施一项服务工作就是对实物设施、脑力和体力劳动这三者的某种组合的产出结果进行装配和传递。

通常顾客在创造这个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会积极参与,如美容院。

(3)人作为产品的一部分在高度接触的服务业中,顾客不仅同服务人员发生接触,还可能同其他顾客发生联系。

如此顾客就成为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4)质量难以控制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到达顾客那里之前,可以根据质量标准对它们进行检查。

但是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就被消费了,最后的组装就是在产品的实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

这样,错误和缺点就很难掩盖,而服务人员和其他顾客的在场又引入了更大的可变性,这些因素使得服务性组织很难控制质量和提供始终如一的产品。

(5)顾客评价更困难大多数实体商品的识别性品质(search quality)相对较高,如颜色、式样、形状、价格、合适度、感觉、硬度和气味,都是有助于顾客在购买产品前作出决定的因素。

相反,其它一些商品和服务可能更强调经验性品质(experience quality),只能在购买后或消费过程中才能识别质量,如口味、处理的容易程度、个人护理。

最后,还有可信度品质 (credence quality),即那些顾客发现即使在消费之后也很难评价的特性,如外科手术、技术修理,它们是很难观察得到。

(6)服务没有存货因为服务是一次行动或一次表演,而不是顾客可以保存的一件有形的物品,所以它是“易腐的”和不能被储存的。

当然,必要的场地、设备和劳动能够被事先准备好以创造服务,但这些仅仅代表生产能力,而不是产品本身。

(7)时间因素的重要性许多服务是实时传递的,顾客必须在场接受来自企业的服务。

顾客愿意等待的时间也是有限度的,更进一步说,服务必须迅速传递,这样,顾客就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接受服务。

(8)分销渠道不同同需要实体分销渠道把商品从工厂转移到顾客手中的制造商不同,许多服务企业要么利用电子渠道(如广播、电子资金转移),要么把服务工厂、零售商店和消费点合并成一个地方。

3、理论研究中歧视服务: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经济学的各种流派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对于价值论的探讨起源于人们对于财富本身的理解,而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多把财富(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这样,在理论传统上,服务的价值论就认为,商品在经济学理论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而服务则没有这种价值,或者只有派生于商品生产过程的附属价值。

(1)财富观的演变①重商主义的观点a、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b、对外贸易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c、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应当少买多卖②重农主义的观点(以魁奈为代表)a、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的”劳动,农业是唯一生产的产业部门。

农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b、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c、与农业产业分离的工商业活动都不创造财富③亚当·斯密的观点把财富的形式(或创造)问题从各具体部门中提炼出来,认为一切的生产过程都创在价值,这就隐含了两个基础的判断:第一,人类的活动过程可以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第二,只有生产性劳动的结果(产出)即物质资料时财富的实体内容。

有了价值形成于生产过程且价值实体是劳动的观点,斯密自认为已经把握了使一个社会的财富尽可能快地增长的关键,即在一个社会所可能提供的总劳动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将尽可能多的劳动量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

由此,斯密开始把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认为生产性劳动是同生产过程相结合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创造价值。

更具体地说,斯密认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之间有三个主要的区别:第一,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因为生产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是直接同收入交换的劳动;第二,生产性劳动生产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的物品上,是非实物形态的,即生产性劳动的产品是有形的、固定的,而非生产性劳动的产品是无形的、随生随灭的;第三,生产性劳动是进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是耗费在商品流通、上层建筑以及生活和休闲服务部门的劳动。

按照这种劳动“两分法”的观点,从事流通和服务劳动的人实际上是靠物质生产领域中所创造的财富来维持生活的④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斯密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划分纯属多此一举,只需坚持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论断就可以了。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活动过程分作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而且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物成为商品所需具备的条件:a、具有使用价值b、具有价值c、用于交换(2)古典理论对服务的认识总结:①纯粹的服务,又叫消费服务或非物质性服务,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②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而使用价值必须有它的物质承担着;纯粹的服务劳动不能提供一个实物形态的外界对象,只能提供运动形态的有用劳动效果,这样,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内,纯粹的服务也不创造价值。

三、消除“两分法”的理论尝试(一)理论探索的方法。

(修正型与创新型)由于在理论思维中破除“两分法”观念的实质,是消除对服务的歧视,即在价值概念上视服务与商品等同,因此,经济学家有两种可能的逻辑选择:一是在不改变古典价值规范及其相应的逻辑系统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性的修正和努力,将服务纳入古典价值范畴;二是扬弃古典价值规范,用新型的价值概念来统一商品与服务。

因后者在理论上显得十分艰难而被学者忽视,这里主要介绍研究经济学者在前一种选择上的努力。

(二)古典架构的修正:对古典经济思想框架作些修正,使之能包容服务概念,需要明确几个同服务概念发生联系的古典命题:第一,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之中的劳动过程;第二,人类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支出的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第三,只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才是实在价值物品的生产。

服务之所以在古典经济思想中被排除在价值概念之外,原因在于上述几个命题,因此,要把服务概念纳入古典经济学逻辑,必然要对以上思想命题作技术性修正。

1、对于第一命题:直接修正“劳动”概念(“社会劳动”和具体生产过程的“劳动”)或拓展“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外延。

在“劳动”概念的修正方面,国内有些学者提出,应该从两个不同层次去把握同价值形成相关的“劳动”概念。

在宏观经济体系或社会系统的层而上,“劳动”是不依赖于具体生产过程的“社会劳动”,包括所有的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劳动。

在企业或微观层而上,“劳动”则指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消耗。

学者们主张只有“社会劳动”才独立地形成价值,而具体生产过程的“劳动”则必须同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简言之,从宏观看,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转移价值;从微观看,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共向创造价值。

有些学者指出,上述关于“劳动”概念两个层次的理解,在逻辑上背离了古典价值形成命题,背离了李嘉图和马克思关于价值形成过程同生产过程合二为一的论点,结果导致了价值决定的问题漂浮不定。

在“生产过程”概念的拓展方面。

从一个舍弃了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经济体系看,“生产过程”概念的扩展必将导致生产环节与经济体系中的其他经济环节——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界限模糊不清。

分配过程、交接过程甚至消费过程的活动都是生产,从而造成了一个“泛生产过程”的价值论,其结果是经济体系中任何活动都可以形成价值。

2、对于第二命题:重新界定“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当代很多学者也是围绕着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标准,试图将服务归人生产性劳动。

主要的观点有:(1)坚持物质与精神相对立的标准,认为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不赞成将物质资料的感性形态拓展到无形产品。

(没有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没有消除商品与服务的价值概念分离)(2)根据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经典定义,引申马克思“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的观点,派生出形成(创造)价值的劳动即是生产性劳动的论点,否定以往争论的前提,即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

按照这个观点,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和服务部门的劳动,只要能为资本带来利润,就可以视为生产性的。

(观点站不住脚)(3)用经济部门的经验分类来划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跟第一、第二产业一样,也将服务纳入生产性劳动的范畴。

(实际上取消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3、对于第三命题:重新界定“物质产品”的概念。

传统观念认为,物质产品等同于实物产品或(可视的)有形产品,而现代学者则明确指出,物质产品并非只是实物产品或有形产品,它还包括非实物形态的无形产品。

因为,根据现代科学的观点,物质的存在形态并非只有感性的实体形态,也有非感性的实体形态。

(三)从价值论角度修正服务概念:1、承认服务流量具有自主交易性质,修正服务流量是非交易对象,或只从属于商品交易的传统观念。

2、承认服务具有使用价值或客观效用价值,修正传统上只用交换价值直接解释服务的方法。

3、承认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服务和政府服务的基本分类,修正所有服务都只同收入交换而不同资本交换的观点。

理论探索的局限性:服务能否符合标准价值物品定义存在争议;服务难以纳入传统价值体系。

第二节服务效用价值理论一、效用价值论的概念效用价值论是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又叫“主观价值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