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讲解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也是楚汉相争中的一个关键事件。
下面我们来详细整理一下其中的知识点。
一、背景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
项羽和刘邦也在此时崛起。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此时,刘邦的实力远逊于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劝项羽趁机除掉刘邦。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是沛县人,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
在反秦斗争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2、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勇猛善战。
但其性格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谋略。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足智多谋,主张杀掉刘邦。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深谋远虑,多次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5、项伯项羽的叔父,因与张良有旧,在鸿门宴上暗中帮助刘邦。
三、情节发展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表现得十分谦卑,说自己无意称王,先入关中只是为项羽保管财物。
2、范增举玦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于是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企图借机刺杀刘邦。
3、项伯护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刘邦,使项庄无法得手。
4、樊哙闯帐张良见形势危急,便到帐外找樊哙。
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帐中,怒视项羽。
项羽赐酒肉,樊哙慷慨陈词,指责项羽不该怀疑刘邦的忠心。
5、刘邦借机逃脱刘邦借口上厕所,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逃离鸿门。
四、重点语句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这句话体现了范增对局势的敏锐洞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这是樊哙劝刘邦赶快逃离时说的话,表现出樊哙的果断和勇敢。
五、文学手法1、对比刘邦的谦卑与项羽的自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
2、衬托通过樊哙的勇猛无畏,衬托出刘邦处境的危险。
3、细节描写如对项羽、刘邦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六、历史影响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距:通“拒”,意为把守,如“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意为接纳、进入,如“距关,毋内诸侯”和“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要:通“邀”,意为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倍:通“背”,意为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坐:通“座”,意为座位,如“置之坐上”和“因击沛公于坐”。
不:通“否”,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如“头发上指,冠上”,意为向上。
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意为使……活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意为使……跟随。
形容词作名词:如“此其志不在小”,意为小的地方;“今事有急”,意为危急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意为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意为接近、接触。
三、成语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部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形容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劳苦功高:形容做事勤劳辛苦,功劳很大。
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四、文言虚词若:你;你们;你(们)的。
如“~入前为寿”。
者: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客何为~?”。
所: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如“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也可以表示就;于是,如“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乎:语气词。
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如“壮士,能复饮~?”。
也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为:动词,以为;认为。
如“窃~大王不取也”。
五、句式特点省略句:如“为击破沛公军”省略了主语“我”。
判断句:如“此天子气也”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倒装句: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是状语后置句,“大王来何操”是宾语前置句。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发生在秦朝时期,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而举行的一场宴会。
以下是对鸿门宴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1. 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秦朝已经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但统治者秦始皇去世后,秦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刘邦和项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两个诸侯,互相争夺天下。
2. 鸿门宴的策划刘邦派遣韩信前往汉中,引出项羽主力,自己则率军直接进攻咸阳。
鸿门宴则是刘邦设下的陷阱,为了吸引项羽前来参加,刘邦提前派人向项羽传递消息,声称愿意归还兵符,与项羽和解。
3. 鸿门宴的过程项羽为了确认刘邦的诚意,决定前往鸿门参加宴会。
刘邦在宴会上设下圈套,故意露出对项羽的轻视态度,引发项羽的愤怒。
最终,在鸿门宴上,项羽被刘邦的计划所困,无法逃脱。
4. 鸿门宴的后果鸿门宴后,项羽陷入困境,刘邦乘机夺取了相对上风。
项羽最终失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刘宋氏王朝。
5. 鸿门宴的意义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谋战役,它充分展现了刘邦的智勇双全,也使得项羽在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
鸿门宴成为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经典典故之一。
6. 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影响鸿门宴作为历史事件,不仅在史书中载记有关,也被广泛地作为题材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表现。
例如,明代杂剧《长生殿》中详细描绘了鸿门宴的情节。
7. 鸿门宴对战国历史的意义鸿门宴是战国时期权力争夺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秦朝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局面渐渐被打破。
它也是战国历史、秦汉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典故,通过整理鸿门宴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鸿门宴的悲壮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佳话。
《鸿门宴》 讲义
《鸿门宴》讲义一、故事背景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之后各路诸侯纷纷响应。
项羽和刘邦是其中两支重要的反秦力量。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得民心。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声威大振。
随后率诸侯军入关,进驻鸿门。
此时,刘邦的实力远逊于项羽。
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有大志,日后必成大患,劝项羽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
二、主要人物1、刘邦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但在当时实力相对较弱。
2、项羽勇猛善战,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老谋深算,主张除掉刘邦。
刘邦的谋士,足智多谋,善于谋划。
5、项庄项羽的堂弟,在鸿门宴上奉命舞剑,试图刺杀刘邦。
6、樊哙刘邦的部将,忠勇豪爽。
三、鸿门宴经过刘邦得知项羽入关,亲至鸿门谢罪。
项羽设宴招待刘邦。
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便召项庄舞剑,意在借机刺杀刘邦。
张良察觉后,出帐找樊哙。
樊哙带剑拥盾闯入营帐,指责项羽不讲义。
项羽赐酒肉,樊哙毫不畏惧,大口吃喝。
刘邦借如厕之机,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逃离鸿门。
四、人物性格分析1、刘邦能屈能伸,善于隐忍。
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责问,刘邦态度谦卑,言辞恳切,成功消除了项羽的疑虑。
同时,他善于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果断逃离险境。
性格豪爽,但缺乏政治谋略。
他本有机会除掉刘邦,但因念及旧情和自己的骄傲,未能下定决心。
在范增多次暗示下,仍未采取行动,最终放虎归山。
3、范增眼光独到,深知刘邦的威胁。
但他未能说服项羽,体现出他在与项羽沟通方面存在不足。
4、张良机智聪慧,沉着冷静。
在危急时刻,能想出应对之策,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5、樊哙忠勇无畏,直率豪爽。
他的闯入和直言,为刘邦争取了时间和机会。
五、鸿门宴的影响1、刘邦逃脱后,迅速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2、项羽失去了铲除刘邦的最佳时机,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3、这场宴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场景,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政治斗争中,决策的果断和谋略的重要性。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秦末楚汉相争初期。
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先后攻入关中,刘邦兵力较弱,却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兵力强大。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在谋士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亲自到项羽的营帐鸿门谢罪,于是有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二、主要人物1、刘邦:为人圆滑,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2、项羽:勇猛善战,但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张良:足智多谋,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4、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眼光敏锐,老谋深算。
5、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
三、故事情节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惊恐万分,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一百多人来到项羽营帐,态度谦卑,言辞恳切。
2、项羽设宴项羽在营帐中设宴招待刘邦,宴席上气氛紧张。
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杀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3、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让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企图趁机刺杀刘邦。
张良察觉不妙,赶紧出去叫樊哙进来。
4、樊哙闯帐樊哙勇猛无畏地闯入营帐,面对项羽毫不畏惧,一番慷慨陈词,让项羽对刘邦的杀心有所动摇。
5、刘邦逃走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逃回自己的营地。
四、文学手法1、对比手法通过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
刘邦的小心谨慎、能屈能伸与项羽的自大轻敌、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
2、细节描写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十分精彩。
如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生动地展现了樊哙的愤怒和勇猛。
3、烘托渲染通过营造紧张的气氛,烘托出鸿门宴的凶险。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渲染了紧张的局势。
五、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这里的“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而听细说明确(古:小人的谗言;今:地讲述。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章,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言文篇目。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一词多义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胜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能承受)刑人如恐不胜(尽)4、因不如因善遇之(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使子婴为相(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给)皆为龙虎(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出,谋划)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刑人如恐不胜(处罚)2、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头发上指(向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在安)3、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以事具告)得复见将军于此(于此得复见将军)4、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六、重点虚词1、而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劳苦而功高如此(表并列)项王按剑而跽(表修饰)2、之珍宝尽有之(代珍宝)项伯杀人,臣活之(代项伯)为之奈何(代这件事)3、以具告以事(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七、文章理解《鸿门宴》生动地描绘了刘邦和项羽在秦朝末年争夺天下的一次激烈交锋。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中国历史事件,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场重要决战。
这场宴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鸿门宴的背景1. 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对立关系和双方势力的背景介绍。
2. 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其导致的政治紧张局势。
二、鸿门宴的举办过程1. 刘邦的策略,如何设下鸿门宴的陷阱。
2. 项羽对鸿门宴的疑虑和犹豫。
3. 宴会期间的各种情节和对话。
三、鸿门宴的结果及影响1. 鸿门宴后,项羽答应刘邦的条件,放过刘邦和他的部下。
2. 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略变化与权力重新分配。
3.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四、鸿门宴的历史争议1. 鸿门宴是否真实发生,以及对其真实性的不同观点和解释。
2. 鸿门宴在历史记载中的变化和演绎。
3. 鸿门宴的历史影响与传说中的寓意,对人们思考和解读的影响。
在梳理鸿门宴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举办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同时也可以探讨历史争议带来的思考。
通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中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因素。
总结:通过详细梳理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历史,探寻真实的历史背后的故事,并在其中寻找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抉择。
《鸿门宴》 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也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以下是《鸿门宴》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一、背景与环境《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的中国处在战国时期,秦国正逐渐崛起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而楚国则是当时势力庞大的南方国家,两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竞争。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也加深了楚秦之间的矛盾。
二、韩信的身世与才华韩信是楚国人,他在《鸿门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出生于贫苦的家庭,但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机智,在军事上崭露头角。
他曾在秦国任职,后被秦国背叛,于是转而投靠刘邦,成为刘邦的亲信将领。
三、项羽与刘邦的相遇《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就是项羽和刘邦的会面。
项羽是楚国的霸主,而刘邦是汉王朝的创始人。
两人在一起谈判,试图达成相互谅解和诸侯归降的协议。
会晤地点选在鸿门,也成为了这一事件的命名来源。
四、谈判的目的与结果项羽希望通过谈判能够迎合楚国的诸侯,使刘邦归降自己,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
刘邦则准备赌上一切,力图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诸侯支持,以实现自己创建大汉的野心。
然而,在《鸿门宴》中,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谈判以失败告终。
项羽在谈判中心态不稳定,刘邦则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谈判技巧。
五、《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虽然在谈判结果上并未取得胜利,但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传世经典。
它展现了刘邦的智勇和谋略,也揭示了项羽的盲目自信和骄傲。
这一事件也意味着汉朝即将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
六、历史价值与教训《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谈判技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谈判和决策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被自己的成就和实力蒙蔽双眼。
总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它不仅是对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是刘邦和项羽人生经历的写照。
通过对《鸿门宴》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鸿门宴4段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4段知识点归纳总结西汉末年的鸿门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宴会之一,是汉武帝刘彻与项羽之间的一场重要事件。
鸿门宴的背后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本文将对鸿门宴的四个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1. 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秦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项羽是楚汉之间的双雄之一,他领导的起义军成功推翻了秦朝,但与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展开了激烈的争霸。
鸿门宴之前,项羽在几次战役中连续击败了刘邦的军队,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2. 鸿门宴的意义鸿门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策略与谋略的典范,也被视为项羽和刘邦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在宴会上,项羽暗示刘邦已经身陷绝境,但刘邦通过自己的灵活应对和机智反击,最终化解了危机并大败项羽。
鸿门宴成为了历史故事中不可磨灭的一课,教育人们应当机勇敢面对困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 宴会上的谈话内容鸿门宴的宴会上,项羽和刘邦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话,这些对话揭示了两位将领之间的不同性格和战略计划。
项羽傲慢自大,以楚国的名义嘲笑刘邦,而刘邦则聪明机智,以宽容与清晰的思路应对项羽的挑战。
他们的谈话不仅展示了两位将领的胸怀和气度,还表明了他们对权力和胜利的渴望。
4. 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宴会的结局导致了项羽军队的瓦解,刘邦得以重建势力并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其次,鸿门宴展示了刘邦在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方面的才能,为他未来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最后,鸿门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说,被后人赞美和解读,塑造了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和榜样。
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宴会,通过对鸿门宴的四个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鸿门宴的背景、意义、宴会上的谈话内容以及影响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战争背景,还展示了两位将领的才智和决策能力。
(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梳理(最新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一词多义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②哙拜谢(感谢)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②因招樊哙出(于是)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6.幸①妇女无所幸(宠幸)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7.从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12.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14.如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16.置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②置之坐上(放置)17.且①且为之奈何?(那么)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③臣死且不避(尚且)18.军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名词)19.说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20.当①当是时(正当)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②吾得兄事之(应当)22.然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三、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时期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
这场宴会发生在韩信与项羽之间,两位当时的霸主。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的背景源自项羽在西楚霸王自称后,韩信愤怒不已。
他曾是项羽麾下的一位军事将领,然而随着项羽霸业成型,韩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为了复仇,韩信与刘邦,另一位与项羽对峙的汉王联合,策划了一场能削减项羽势力的宴会。
二、鸿门宴的经过鸿门宴的地点是在今天陕西省的鸿门。
当时,韩信和刘邦利用宴会的机会,洒下了计策。
他们一方面展现出对项羽的歆慕,另一方面则刺激了项羽的虚荣心,引诱其饮酒过度。
最后,在宴会的高潮时刻,韩信趁机向项羽挑衅,导致项羽大怒,撕毁了秦始皇赐给他的封爵符。
这个举动引起了众人的震惊,也成为了鸿门宴上最为知名的一幕。
三、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诡计之一,其对汉朝的发展及中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鸿门宴的成功对项羽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他的实力,并成为了汉朝建立的契机。
其次,鸿门宴的成功证明了韩信与刘邦的智谋与勇气,为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后,鸿门宴也成为了后世记载与研究的对象,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鸿门宴的历史价值鸿门宴不仅在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许多历史书籍、戏剧与小说都以此为创作素材,将鸿门宴的故事展现给读者与观众。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对于鸿门宴故事的重视,也展现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兴趣与好奇。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其背景、经过、影响和历史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促使了汉朝的建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深对鸿门宴的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段历史。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事件背景1.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 秦二世嬴胡亥继位秦始皇去世后,他的长子扶苏被废黜,次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政治腐败,暴政横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二、宴会策划1. 陷害目标秦二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进行清洗。
蔺相如作为当时的秦国宰相,深得人民的敬重和支持,成为了秦二世眼中的威胁。
2. 授权侯忌策划秦二世授权侯忌策划对付蔺相如,他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布局,安排了一个看似隆重的国宴,实则是要对蔺相如进行陷害。
三、宴会过程1. 蔺相如的危机蔺相如接到秦国的邀请,心知不妙。
侯忌曾经与蔺相如有过交情,特意邀请他参加国宴。
蔺相如深知险情,但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决定前往。
2. 蔺相如的聪明蔺相如在听说鸿门宴的时候就很快意识到可能是陷害之举,但他深知国家的大义和自己的使命,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决定以身试险,前往鸿门。
3. 鸿门宴上的阴谋在鸿门宴上,侯忌设下陷害蔺相如的局。
他在宴席上安排了密探,准备诬陷蔺相如反叛的罪名。
四、蔺相如的机智1. 机智应对蔺相如在鸿门宴上,通过聪明的应对和机智的对策,化解了侯忌的陷害阴谋。
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让侯忌的阴谋没有得逞。
2. 忠诚国家在关键时刻,蔺相如表现出了忠诚国家的大义,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了自己的名誉和国家的利益,成为了历史上的忠臣良相。
五、事件后果1. 秦二世的暴政鸿门宴后,秦二世暴政更甚,不仅惩办了侯忌,还对其他宗室三族进行了残忍的清洗,导致秦国政局更加混乱。
2. 秦国的覆灭此次鸿门宴的事件,也是秦国政局动荡的标志。
不久之后,秦国即因内乱外患,导致了秦朝的覆灭,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政治陷害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二世嬴胡亥在鸿门宴上陷害秦国宰相蔺相如的事件。
鸿门宴 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的始皇帝秦始皇派遣刺客前往楚国的鸿门宴上刺杀楚国的君主项羽。
这一事件以及其背后的复杂历史背景都使得它成为了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就鸿门宴这一事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历史知识。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秦朝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时期,楚国是当时的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
楚国的君主项羽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抗秦的领军人物,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而秦朝的始皇帝秦始皇则希望能够借助鸿门宴这样的机会将项羽除掉,以此来扭转颓势。
二、鸿门宴的地点和时间鸿门宴的地点是楚国的鸿门,鸿门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境内。
鸿门宴的具体时间是公元前206年,[与题目内容有关]。
三、鸿门宴的策划和目的鸿门宴是秦始皇个人策划的,为了除掉项羽,翦灭楚国的反抗势力。
然而,鸿门宴最初的目的并非刺杀项羽,而是试图使得项羽陷入圈套,从而捕捉他。
然而,由于秦军内部的变故以及项羽的机智,最终鸿门宴成为了项羽与秦始皇的对决,秦始皇派遣的刺客未能成功刺杀项羽。
四、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虽然未能达到秦始皇的最初目的,但仍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鸿门宴后,楚国与秦军的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导致楚国的失败。
其次,鸿门宴对于项羽来说,是他政治和个人威望的一次重大挫折,最终也为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外,鸿门宴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为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五、鸿门宴的历史意义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权力之争与权谋之间的矛盾和博弈。
其次,它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变化和嬗变,从而对历史进程的演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鸿门宴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将其作为一个反面典型,用来警示权力的滥用和权谋的弊端。
综上所述,我们对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鸿门宴》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7、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8、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四、一词多义1、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2)哙拜谢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2)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故听之所以3、胜(1)刑人如恐不胜尽(2)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能承受4、因(1)不如因善遇之趁机(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3)因击沛公于坐趁机5、为(1)使子婴为相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替,给(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动词,出,谋划(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亚父者,范增也。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省略句(1)为(吾)击破沛公军(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3)毋从(之)俱死也3、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4、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2)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六、重点实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鸿门宴》 讲义
《鸿门宴》讲义一、故事背景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各路英雄纷纷响应。
刘邦和项羽是其中两支重要的力量。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占领了咸阳。
项羽随后入关,兵力远胜于刘邦。
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这让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为人圆滑,善于笼络人心,有一定的政治智慧。
他能够审时度势,在鸿门宴上表现出了谦卑和隐忍。
2、项羽项羽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但性格较为直率、冲动,缺乏政治谋略。
在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未能果断除掉刘邦。
3、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在鸿门宴上多次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4、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眼光独到,看出刘邦日后必成大患,极力主张项羽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
5、项庄项羽的堂弟,在鸿门宴上奉命舞剑,企图借机刺杀刘邦。
6、樊哙刘邦的部下,勇猛豪爽,在关键时刻闯入鸿门宴,为刘邦解围。
三、鸿门宴经过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惊恐万分,赶忙带着张良、樊哙等人亲自到项羽的军营谢罪。
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2、范增示意宴席上,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暗示他下令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没有回应。
3、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召来项庄,让他在宴会上舞剑,伺机刺杀刘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况十分危急。
4、樊哙闯入就在刘邦性命堪忧之时,樊哙持剑盾闯入营帐,怒视项羽。
项羽赐酒赐肉,樊哙一番慷慨陈词,让项羽无言以对。
5、刘邦逃脱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逃离了鸿门宴。
留下张良向项羽献上礼物,并解释刘邦的离开。
四、鸿门宴的影响1、刘邦的崛起刘邦在鸿门宴上侥幸逃脱,得以保存实力。
此后,他更加小心谨慎,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2、项羽的失败项羽在鸿门宴上错失了除掉刘邦的绝佳机会,这显示了他在政治决策上的短视和优柔寡断。
这一失误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历史的转折鸿门宴成为了楚汉相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鸿门宴》 讲义
《鸿门宴》讲义一、故事背景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各路诸侯纷纷响应。
刘邦和项羽是其中两支重要的反秦力量。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占领了秦朝的都城咸阳。
项羽随后入关,兵力远胜于刘邦。
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这让项羽大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是好友,他连夜赶到刘邦军中,想劝张良逃走。
张良却将此事告知了刘邦,刘邦于是决定向项伯示好,并与项伯约定结为亲家。
项伯回到项羽军中,为刘邦说了不少好话,使得项羽的怒火稍有平息。
二、鸿门宴的经过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个随从来到项羽的营帐鸿门,向项羽谢罪。
项羽设宴款待刘邦,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要他趁机杀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于是召来项庄,让他在宴会上舞剑,趁机刺杀刘邦。
项伯看出了范增的意图,也起身舞剑,用身体掩护刘邦。
张良见情况危急,赶紧出去把樊哙叫了进来。
樊哙闯入营帐,面对项羽毫无惧色,一番慷慨陈词,使得项羽对他颇为赞赏。
刘邦趁机以上厕所为由,逃离了鸿门宴。
张良则留下来向项羽和范增献上礼物,并解释刘邦已经离去。
三、主要人物分析1、刘邦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情商和应变能力。
他深知自己实力不如项羽,所以一开始就放低姿态,向项羽谢罪,消除项羽的敌意。
在面对危险时,他能够冷静应对,抓住时机逃离险境。
2、项羽项羽是一个勇猛善战但性格有些优柔寡断的人。
他原本对刘邦心怀不满,但刘邦的一番解释让他打消了立刻动手的念头。
在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时,他未能果断决策,最终错失了良机。
3、范增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他眼光敏锐,看出刘邦日后必成大患,极力主张杀掉刘邦。
但他的建议未能被项羽采纳,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
4、张良张良足智多谋,在鸿门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先是稳住了项伯,为刘邦争取了缓和的机会,又在危急时刻找来了樊哙,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5、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忠诚部下,他勇猛无畏,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不仅震慑了项羽,也为刘邦的逃离争取了时间。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这次宴会以秦始皇嬴政与项羽之间的决战为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政治阴谋。
以下是对鸿门宴的知识点梳理。
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然而,他的统治方式让人民不满,特别是在六国的贵族阶层中引起了不少反对声音。
其中一位受到众人瞩目的人物就是项羽,他是楚国的将领,天下豪杰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鸿门宴的发生成为了表明两人对立的关键事件。
二、鸿门宴的策划与目的鸿门宴的策划者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他和项羽的妻子项庄秘密联络,达成协议。
李斯通过发送绝密文件给项庄,约定在鸿门举行盛大的宴会,并准备刺杀项羽。
然而,项庄将这一计划告知了项羽,并向他传达了李斯的真实意图。
因此,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与李斯的明争暗斗。
三、鸿门宴的过程鸿门宴在鸿门外观礼场所举行,项羽和他的部下先行入场。
接着,秦始皇嬴政以及李斯等秦朝重要官员们入场。
酒过三巡后,项羽被要求进入内宴,“一进鸿门道,一去无踪影”,他被软禁在鸿门之内。
秦始皇打算慢慢削弱项羽的权力,却没想到这一事件却成为了项羽表明反抗的契机。
四、鸿门宴的结果与影响鸿门宴以项羽成功逃脱并重新夺回自由而结束。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鸿门宴使项羽赢得了威望和声望,成为了反秦势力的主要领导者,为后来的反秦斗争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鸿门宴导致嬴政对项羽的畏惧,加剧了秦朝内部矛盾,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最后,鸿门宴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阴谋事件,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创作诗歌、戏剧等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展现了秦始皇与项羽之间的明争暗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梳理鸿门宴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策划与过程,以及其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是项羽和刘邦在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初期的一次重要宴会。
当时,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犯,颇得民心。
而项羽随后入关,兵力强大,对刘邦先入关中颇为不满。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为人机敏,善于用人,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中,他深知形势对自己不利,始终保持低调和谦逊,以化解项羽的敌意。
2、项羽项羽性格豪爽但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在鸿门宴上,他本有机会除掉刘邦,但在范增的多次暗示下仍未下定决心。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足智多谋,深知刘邦日后必成大患,极力主张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沉着冷静,善于谋略,在鸿门宴中帮助刘邦巧妙应对危机。
5、项庄项羽的堂弟,在鸿门宴上奉命舞剑,企图借机刺杀刘邦。
6、樊哙刘邦的部将,勇猛豪爽,在关键时刻闯入宴会,为刘邦解围。
三、故事情节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入关后,亲至鸿门谢罪。
项羽设宴款待刘邦,宴会上气氛紧张。
2、范增示意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但项羽默然不应。
3、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召项庄舞剑,意在趁机刺杀刘邦。
4、樊哙闯入项伯也起身舞剑,保护刘邦。
此时,樊哙闯入营帐,面对项羽怒目而视,义正辞严地斥责项羽。
5、刘邦逃脱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逃离鸿门宴。
四、文学艺术手法1、对比手法通过刘邦的谦卑与项羽的傲慢进行对比,展现出两人性格的差异以及命运的不同走向。
2、细节描写如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3、情节跌宕起伏整个鸿门宴的情节充满了紧张和悬念,让读者始终为刘邦的命运捏一把汗。
五、重点词句解析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这里的“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 “王”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之意;“有”是“占有”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鸿门宴》练习检测班级: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司马迁,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代表作《》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时期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五种体例,被鲁迅誉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以后中国的二十四史都是按照的体例来编写的。
二、给加点字词注音:欲王关中()旦日飨士卒()范增说项羽()好美姬()鲰生说我()奉卮酒为寿()足以当项王()毋内诸侯()从百余骑()戮力而攻秦()交戟之卫士()与臣有郤()目眦尽裂()樊哙侧其盾()瞋目视项王()按剑而跽()赐之彘肩()沛公之参乘()拔剑切而啖()不胜桮杓()数目项王()道芷阳间行()度我至军中()人为刀俎()所佩玉玦()不胜杯杓()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③张良出,要项伯④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⑧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⑩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⑾沛公不胜桮杓⑿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①沛公居山东时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⑥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①沛公军霸上②沛公欲王关中③素善留侯张良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⑤项伯杀人,臣活之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⑦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⑧于是项伯复夜去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范增数目项王⑾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⑿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⒁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⒂沛公已去,间至军中⒃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4、解释一词多义: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③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④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置①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②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胜①沛公不胜桮杓②刑人如恐不胜如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5、解释其他重点字词: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③项羽季父也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⑤孰与君少长⑥不如因善遇之⑦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⑧若入前为寿⑨哙遂入,披帷西向立⑩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⑾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⑿会其怒,不敢献⒀若属皆且为所虏四、虚词整理:为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因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秦王有虎狼之心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以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②不然,籍何以至此?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常以身翼蔽沛公且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③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乃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乃令张良留谢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今君乃亡赵走燕五、说明并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竖子不足与谋!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5、因击沛公于坐。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吾属今为之虏矣!8、不然,籍何以至此?9、沛公安在?10、大王来何操?11、客何为者?六、句子翻译: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孰与君少长?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七、断句练习:1、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2、蔺相如庭辱强秦之君而引车避廉颇廉颇以勇气闻诸侯而肉袒谢相如先公后私分弃前憾皆烈丈夫也勇气各得其所矣(南宋•黄震《黄氏日抄》)3、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俱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呜邑(《史记评林》引凌登弟语)4、赵王知相如之必能完璧乎曰不知相如能知秦之必归璧乎曰不知也然则何以使之曰相如以死殉赵王意气任相如璧完而相如归赵重矣璧不返而相如死之赵亦重矣国势之重轻于是系焉(《史记评林》引邵宝语)5、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6、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鸿门宴》译文: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国相,珍珠宝器全都占为己有。
”项羽非常生气,说:“明天犒劳士兵们,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小。
我让人观察他上方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你赶快攻打他,千万不要失掉时机!”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小叔,平时和留侯张良关系友好。
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在夜里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项羽想袭击沛公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要跟刘邦一起死。
”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难,逃跑离开是不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
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出这个计策的?”刘邦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来称王了。
’所以我听从了他。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住项王吗?”刘邦沉默了,说:“本来就不如他!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允许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
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与他相比,谁的年纪大?”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
刘邦就奉上一杯酒祝他长寿,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百姓的名册,封闭财库,来等待将军(的到来)。
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
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
”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不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
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然的话,你们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
祝酒完毕,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助兴吧。
”项王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
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象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
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允许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
拿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他进去。
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
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
樊哙拜谢,立起,站着把酒喝了。
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前腿。
”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不熟的猪腿。
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
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他为王’。
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了的秦国的继续罢了。
我认为大王不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
”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礼让。
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离开了。
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
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