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社戏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 过程方法:通过精读,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
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学法指导】
采用精读精讲方法, 在阅读时,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
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知识链接】
1. 关于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
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 保留的一块净土一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 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
更有热情能
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
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
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
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
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 关于社戏
社,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
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预习案】
一、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归省 (X ing )
行辈 (h 岔g )
絮叨(X u )( :d ao
) 惮( d cn )
凫水( f u ) 撺掇(cu 01 )(
duo
)
橹(
l
u )
撮( cu 0 ) 宛转(w
)( zhu 岔 ) 棹( zh ao ) 踱( du
0 )
蕴藻(y tn )( z do ) 船楫 (j i )
潺潺( ch 印 ch cn
) i
漂渺(pi
o o )( mi do )
2. 原文词语填空。
班级 ____________
16社戏
小组 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
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步,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一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
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易错词回收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文章每个自然段标好序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到赵庄看戏
2. 围绕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段一3段):看戏前。
第二部分(4段一30 段):看戏中。
第三部分(31 段一40 段): 看戏后。
3.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将课文概括为七件事,试概括:
【探究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 体
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 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
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 、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2. 《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如六一公
公)对“我”又是怎样?(找出原句,读一读,说说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概括性格)
明确: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______________ 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
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
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
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
当老生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双喜提议回家;回程时
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
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不单是热情的伙伴带给“我”真挚的友谊,淳朴的乡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_______________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
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
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
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3. 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找出原句,读一读,从感官、修辞、炼字入手)
明确:作者采用写意的手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______________ 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漆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都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
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间接写船的迅疾,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文章的景物描写让小说笼罩在江南水乡迷人的夜色之中,让读者沉浸在如此优美的氛围
里,自然也会觉得“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4.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
夜似的好戏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结合课后第一题)明确: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来,
也实在平常。似乎这一切都无聊,但文中表现的是: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在成人后那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生活中,这样的标志在人的记忆里越发清晰醒目,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为有了小伙伴纯真的友谊,因为有了童年美好的回忆,“我”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讨论发言)
5. 试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明确:这篇小说通过写“我”十一二岁时从平桥村夜航到赵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