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研究

合集下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文体学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文体学分析
通过对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词汇特征句法特征修辞手法这三个层面的文体分析我们不仅获得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层理解更能体会到他语言艺术中情感的激烈碰撞观察的敏锐细微笔调的明净轻快想象的美轮美奂以及韵律的空灵流转
第 3期 ( 总第 8 2期 )
2 1年 5月 01
山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h n iR d o& T Un v ri o r a fS a x a i V ie s
学理论以外,文体学从文学批评,美学、 心理学、社会学等 学科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也从不同方面推动了西方文体学的 发展 。 “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
收 稿 日期 :2 1 01 作 者简 介 :陈 l 2 - 0
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 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 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利奇 (efy . Gor fe N Le ) ec 和肖特 ( i a . hr h Mc eH So )所著 《 hl t 小说文体论: 英 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 (9120 )就是一部文学文体学的 18/0 1 经典之作。在这本以小说文体为研究对象的文体学著作中, 利奇和肖特系统地提出了一个涵盖包括 “ 词汇特征” 语 、“ 法特征” 修辞手段” 衔接和语境”这四种语言特征的 、“ 、“ 文体分析模式, 大类,每一类下面又系统区分了各个分类。 但由于文体分析注重的是语言形式所产生的文体效果, 这个 模式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 有的语 言特征会较为突出和重要,有的则不太明显或无足轻重。分 析者必须根据语言形式在文本中的作用来进行判断,选择那 些较为突出和重要的语言特征作为研究对象。 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分析 《 J .塞林格的成长小说 《 .D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 主人公霍尔顿 ・ 考菲尔德寻找人生定位的一段心路历程。本 书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 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不满现 实生活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 、 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和 个青春少年矛盾百出的 理特征,也批判了所谓成人社会 的虚伪和做作。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性格复杂又矛盾的青少年 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 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 心。 然而,霍尔顿极度敏感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人微妙

从结构主义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结构主义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结构主义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虽然小说只有十几万字,但它不仅对美国文学界和社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深深吸引了许多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和家长以及教育人士的目光。

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角度,分别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索绪尔提出的二元对立批评方法和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及符号矩阵理论依次分析小说的叙事深层结构,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以及霍尔顿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挖掘文本内涵,剖析主题,得出启示。

论文的主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小说文本的叙事深层结构,挖掘文本内涵。

托多洛夫认为文学作品里的每个故事都可以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根据其理论,该部分得出了叙事表层结构,另外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了小说文本的叙事深层结构。

该深层结构由三个命题组成:1.霍尔顿逃离熟悉的环境。

2.霍尔顿恍然顿悟。

3.霍尔顿回归现实生活。

论文在这部分最后挖掘出叙事深层结构下的内涵:霍尔顿的一系列行为逃离、顿悟、回归揭露出的是二战后美国社会青少年所面临的令人堪忧的教育状况。

其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分别是学校教育功利化,家庭教育被忽视,社会教育被腐蚀和个人教育意识缺乏。

第二部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剖析主题。

索绪尔是最早在语言学研究中提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

他认为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都是在和另外的词或句形成二元对立的对比关系时,才表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此之后,二元对立便成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关系和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挖掘文学作品主题的有力工具。

本部分通过二元对立的批评方法分析了霍尔顿的英雄形象和反英雄形象,进一步挖掘出物质地狱和精神天堂二元对立的主题:首先揭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在异化环境下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危机。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作者:刘雨菡来源:《看世界·学术下半月》2020年第12期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

文章运用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巧妙运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的叙事手法,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不可靠叙述者一、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该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十分简单,然而其叙事视角的新颖使小说读起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这一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思最先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根据布斯的观点,隐含作者不同于小说的叙述者,也并非真实的作者,而是作者通过他所创造的叙述者和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安排而投射出的他自己的形象。

[1]但读者会质疑叙述者的可靠性。

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不可信赖。

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我”参与到故事中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故事展开的幅度和范围。

[2]再加上叙述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其难免会犯一些主观性的错误。

如此一来,不可靠的叙事行为就形成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读者也就不能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就体现出了他“不可靠”的一面。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霍尔顿生活状态和习性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靠谱的霍尔顿:在小说一开始,读者就已经得知霍尔顿是在精神病院里面讲述的这个故事,至于讲述的对象是谁我们不得而知。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4]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头,其实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他告诉人们,他讲述的是“我”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个“我”却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现在认为有些“荒唐”的“我”。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

文章应用叙事层理论和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技巧,他应用了三层叙事技巧,并巧妙运用了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叙事层;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 ·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学校因该书中有许多淫秽语言而把它列为禁书,有的学校却因其入木三分地反映了当代青少年问题而把它列为必读书目。

半个世纪过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仍能在美国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现代经典”。

长期以来,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以对其主题、语言的探讨为主,认为塞林格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刻画将美国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的离经叛道描绘得淋漓尽致,非常成功。

而读者对于该部小说的叙事技巧却关注不多,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不落俗套的叙事技巧,笔者认为,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由于其在叙事上的新颖独特,读者读来并不觉乏味,反而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趣。

首先,叙事层的应用使《麦田里的守望者》跨越三个时间段———现在、过去和更远的过去,细致展现了三天流浪生活中霍尔顿的心理变化。

另外,塞林格成功地运用了不可靠叙事者这一修辞手法,揭露了表象和真相之间的距离,深刻揭示了青少年主人公所特有的本质,使整部小说充满了真假难辨的叙述,需要读者细致的阅读和耐心的分析,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显示了塞林格不凡的写作技巧。

一、叙事层理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一书中提出了“叙事层”( narrative levels)理论,热奈特给叙事层下的定义是:“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献综述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献综述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献综述《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出版在195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在出版之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美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对小说主人公的模仿热潮。

小说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表现的内涵适合各个阶层的人从中体味和感受,能够让不同的读者在其中找到不同的情感共鸣。

下面,本文对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一《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概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写采用的是一种倒叙的方式,主人公霍林顿是一名中学生,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是16岁的年纪,但身高比常人高出一头,整天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荡生活。

他厌烦一切和学校有关的生活,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因为多门功课不及格被校方开除,并在和室友打过一架后离开学校。

离开学校后经过小旅馆,看见了一些行为不端正的人,他们令霍尔顿感到恶心。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霍尔顿回到家里,向妹妹述说了自己的理想和苦闷,表明了自己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最后霍尔顿在带妹妹游玩之后,生了一场大病离去。

这部小说是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作家塑造了一个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反英雄形象,得到了社会青少年的关注。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奉为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的原因《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奉为当代美国文学“现代经典”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鲜明的主题内涵、独特的选择、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方面。

(一)小说鲜明的主题内涵小说在最后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表现了隐性的主题内涵:“有那么一群孩子在麦田里游戏,附近空无一人,只有我。

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对孩子们进行守望。

哪个还在往悬崖这边跑来,我就要把他拦住.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句话是小说中被传颂的经典句子,反映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了读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思考。

这种反映成人世界和未成人世界主题的内涵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意义,给青少年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作手法

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作手法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科尔菲尔德的故事,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反叛和对成人伪善的愤怒。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手法。

首先,《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并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整个小说以霍尔顿的视角展开,我们通过霍尔顿的日记和回忆了解他对生活的看法和情感体验。

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塞林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主人公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心境和内心冲突。

例如,在小说中霍尔顿时常表达对成人世界虚伪和伪善的愤怒,他对社交规则的反叛和对成人角色的不满都在叙述中得到充分表达。

这种叙事方式加深了读者对霍尔顿的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他的独特观点和行为。

其次,《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的方式,传递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中通过对话来展示霍尔顿与他人的关系和沟通,同时也通过内心独白来展示他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交替的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霍尔顿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过程。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结合,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经历。

例如,在小说中霍尔顿与他的妹妹菲莉丝的对话展示了他对保护无辜的责任感和对童真的珍视。

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情感世界,加深对他人物形象的把握。

最后,《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写作上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象和深度。

例如,麦田成了霍尔顿感受纯真和守护的象征。

在小说中,霍尔顿表达了他愿意站在麦田中,保护那些像他妹妹菲莉丝一样的孩子,让他们远离成人的世界。

这一意象象征着霍尔顿对纯真和无辜的向往,以及对成人世界虚伪的拒绝。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象征意象,例如霍尔顿戴着红色猎帽和他对博物馆的思考等。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叙事,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丰富的象征意象等为主要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 J.D. Salinger 的代表作,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16岁的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的经历,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的心理。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

通过对象征手法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小说中隐藏的意义和主题。

本文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小说中的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一种象征。

麦田象征着纯真和天真,守望者则代表着对那份纯真的守护和保护。

主人公霍尔顿自比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希望能够守护那些对社会成见和现实世界还没有失去纯真的孩子们,使他们不至被社会的丑恶侵蚀。

麦田和守望者成为了霍尔顿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神往与追求。

霍尔顿在小说中对红色猜忌的描写也是一种象征。

红色猜忌在小说中是霍尔顿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拒绝态度,也是他渴望逃避现实的表现。

读者可以从红色猜忌中看到霍尔顿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种种不满情绪。

红色猜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霍尔顿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他渴望寻求纯真和安详的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破碎玻璃也是一种象征。

在小说开头和结尾处,霍尔顿多次提到了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宁静的玻璃观赏者”。

这里的破碎玻璃代表着世界的残缺和霍尔顿内心对现实的不满。

他希望能够站在一段高高的悬崖上,看着下面的孩子们玩耍,因此这也是一种对自我的逃避与放逐的表现。

破碎玻璃反映了霍尔顿内心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和心灵的孤寂。

同时也预示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小说中的鹅卵石也是一种象征。

鹅卵石象征着霍尔顿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

小说结尾处,霍尔顿提到了他希望能够给快乐的感觉这种东西,就像“有个人在很大的美术馆里,在那儿有很多a鹅卵石,而这个人无论干什么都好像做是一个人,而且没有人在看。

” 鹅卵石成为了霍尔顿内心孤独的一种象征,也凸显了他在世界中的孤独与无助。

以文学圈角度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及象征手法运用

以文学圈角度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及象征手法运用

以文学圈角度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及象征手法运用以文学圈角度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及象征手法运用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塞格林的代表作,其在“二战”后的美国风靡一时。

本文主要从小说中描述的场景及事物象征意义入手,深刻分析了小说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也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麦田守望者主题象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塞格林的代表作,其问世便在美国青年阶层掀起了一股“塞林格”热,大量的美国青年模仿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倒带着鸭舌帽,构成了美国街景的一大亮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问世也犹如一声春雷般使得沉寂的美国文坛沸腾起来了,它与著名作家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并享战后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盛誉。

许多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出发,对该小说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例如,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客观现实进行分析;有的小说则从神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背后所隐藏的作者塞格林的佛教思想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小说中象征手法这一写作技巧的使用也使得小说增色许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因此,本文试图从小说描写的场景及事物的象征意义着手,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在美国青少年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与小说所表达的深刻主题不无关系。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表达的主题有两个层面,即成人世界的虚伪以及儿童世界的纯真、美好。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大男孩儿,这个年龄游离于儿童世界之外,即将步入成人世界。

然而,成人世界的虚伪丑陋使得主人公霍尔顿望而却步,儿童世界的美好纯真使得主人公恋恋不舍。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技巧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技巧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技巧《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部成功著作。

作品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了全文,生动而细致地再现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矛盾,既有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丑恶一面,又有敏感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纯洁一面。

整部小说以回忆的方式,以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了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

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

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美国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他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致于当时美国很多大中学生纷纷模仿他的衣着打扮,甚至他的言语动作。

与此同时,不同的家长和不同的评论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大多都是从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方面着手的。

本文则尝试用西方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

叙述者属于叙述层次,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

任何一个叙事作品都要有一个或多个叙事者,如果缺少了叙事者,叙述作品就不可能存在。

对叙事者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取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尽管这样一来可能有重叠与交叉,但相互之间并不互相矛盾。

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叙述者可以做如下区分:根据叙述者相对于故事的位置或叙述层次,以及叙述者是否参与故事以及参与故事的程度,可以分为故事外的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与故事内的叙述者/任务叙述者;根据叙述者可被感知程度可以分为外显的叙述者与内隐的叙述者;根据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的叙述者。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章的开篇里,可以看出叙述者“我”曾经有过一段荒唐的经历,并且希望将所有这一切说出来。

因此,在这个层次上,他是故事内的叙述者。

由于故事内的叙述者本身是其所讲述的情境和时间的参与者,他不仅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见证所目睹的事件,而且自身也处于所讲述的事件中,并且是这个故事层次中的一个人物。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作者:张鹏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9期【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叙事手法采用第一人称,以中学生的口吻和措辞对其想象的听众叙述,并赋予听众一些特质。

小说在叙事手法和策略上面有重大突破,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了全面的创新!严格来说,小说故事情节的设计很简单,也较为普通。

但是其叙事手法、叙事角度确是非常的新颖,阅读起来更为有趣。

小说从特殊的角度为大家展示了一位美国少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失落、沮丧等一系列的心灵成长、变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小说的成功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于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塞林格创作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他自己本人曾就读的学院为故事背景,将其自身所经历的过的一些事情加入其中,所以让人阅读起来,会更加生动和真实!霍尔顿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家境较好,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刚年满16岁的他已经是高大英俊。

16岁,本应该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年龄,但是他却对学校生活没有一点兴趣,并且有着很浓厚的厌学情绪,所以,逃学成为常事。

因为不遵守学校纪律,被学校开除了三次了。

小说的剧情虽然仅仅是局限在主人公流浪纽约的三天时间中,但是却向读者们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学生校园生活以及心路成长历程。

霍尔顿看到了社会的阴险和黑暗,在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微妙起来。

在小说的最后,霍尔顿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那就是,想成为一个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的,远离复杂社会的丑恶,回归本性做回原来的自己的一位麦田守望者!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品中叙事策略的探究(一)叙事层理论的概述叙事层理论最开始是《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提出的,作者是热奈特。

《麦田里的守望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
读训练题
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经典小说,
讲述了青少年霍尔顿的故事。

对于读者来说,了解该书的常考知识
点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小说的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考知识点的梳理,并附上了一些阅读训练题。

常考知识点
1. 主题理解:小说探讨了青少年的焦虑、成长和对社会的不满,特别关注主人公霍尔顿的迷茫和孤独感。

2. 描写手法: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第一人称叙述和特立独行的
性格,展示了个人思维和情感经历。

3. 反叛精神:霍尔顿对社会价值观的反叛和对虚伪行为的厌恶,体现了塞林格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 文学风格:小说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使
读者能更好地融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5. 符号与象征:小说中的一些符号和象征,如麦田和麦片帽,
都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对纯真和自由的追求。

阅读训练题
1. 霍尔顿为什么对成人的世界感到困惑和厌恶?
2. 故事中的麦田象征着什么?
3. 简要归纳塞林格在小说中对社会价值观所持的态度。

4. 霍尔顿的反叛精神与你的成长经历有何联系?
总结
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常考知识点的梳理,读者能更好地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塞林格的写作手法。

同时,通过阅读训练题的练,读者可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

> 注意:以上知识点和训练题仅为参考,具体的理解和解读仍
需根据个人阅读体验进行分析。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本文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再次解析,从多角度叙述、意识流、象征等方面探讨其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段。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多角度叙述;意识流;象征【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is paper tires to explain the creating techniques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like multiple-perspective narrativ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symbolism.【Key word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Multiple-perspective narrativ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ymbolism0、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名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到纽约游荡,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霍尔顿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当他第四次被学校开出以后不敢回家,于是游荡在繁华的纽约曼哈顿,晚上住在小客栈里,逛着夜总会,每天喝的酩酊大醉,并且滥交很多女友,在流浪的这段时间他看到了社会丑恶虚伪的一面,因此产生了厌恶着个社会的情绪,甚至一度想要逃离这个现实,躲到乡村装聋作哑的过完此生,但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生活在各种矛盾之中:他十分痛恨电影,但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该作品发表于1937年,是获得了国际赞誉的小说作品,向人们展示了美国中西部农村的父权社会以及美国当时的社会风光。

小说的叙事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故事情节和语言等方面。

首先,在小说的架构上,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叙事结构来将故事叙述结合起来,因此,小说的叙事过程广泛而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小说采用了“回忆”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作者将故事情节逐渐深入,使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小说中的细节和色彩。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甜蜜的男孩一直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帮助下成长的故事,小男孩的经历揭示了美国社会情况的变化。

最后,在语言上,马克吐温采用了一种自然的叙述方式,将浓厚的情感表达得十分淋漓尽致。

另外,语言也很精彩,作者熟练地运用了比喻、象征、押韵等手段,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小说中的情节。

因此,通过上述叙事特点,马克吐温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也是一部关于美国西部农村生活的研究,作者通过叙事形式,将读者带入了这个十九世纪的古老社会,使读者真实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自省。

总而言之,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它独特的叙事特点,使读者能够融入这个非常真实的世界,不仅能体会到叙事者对社会的深刻描绘,而且能在文学性和实用性上受到启发。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叛逆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在短短几天内的经历,深入地探讨了青春期人物的心理与生命意义,该小说通过其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和赞誉。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一、第一人称叙事《麦田里的守望者》以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进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情感化。

读者可以通过霍尔顿的心理描写来深入了解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从而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感受和情感。

同时,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还有效地把握了青春期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读者更容易地代入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理解他所经历的痛苦和困惑。

二、高雅幽默尽管《麦田里的守望者》从主题和情节上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小说,但塞林格使用了许多幽默的语言和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氛围更加轻松。

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了许多高雅幽默,既能让读者轻松愉悦地阅读,又能让人对主人公的思想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认识。

三、象征主义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主义手法,这些手法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例如,小说的标题就是一个象征,它表达了霍尔顿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而在小说中,雷母(Phoebe)的红色发带、霍尔顿被扔出学校的斯特拉迪瓦里斯钢琴、和他一直拿着的那一只破旧的草帽都是很重要的象征物体。

这些象征手法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意义。

四、突出人物形象作者通过霍尔顿的心理描写和表现来深刻地刻画了这个叛逆少年的形象。

读者可以从霍尔顿的语言和行动、他的喜好和习惯,以及他对周围人物的评价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过程。

五、在某种程度上刻画社会现实《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行文风格和特点,原初反叛、口吐脏字的霍尔顿,成为自我价值意识发展的杰出人物形象,成为批判社会的代表性学生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摘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塞林格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从五个主题入手,分别探讨了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通过主题一探讨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纯真与成熟之间的矛盾,揭示了象征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

接着,主题二讨论了麦田这一象征物在小说中的多重意义,反映了霍尔顿对真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

主题三探讨了霍尔顿与儿童之间的联系,象征了成人与童真之间的对比。

在主题四中,分析了象征手法如何体现了霍尔顿对社会现实的反叛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主题五总结了象征手法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展现了塞林格对青少年成长和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所传达的内涵。

【关键词】象征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引言、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主题四、主题五、结论1. 引言1.1 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 萨林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16岁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纽约市度过的三天时光。

整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霍尔顿处在一种迷茫和彷徨中,对周围的成人社会感到厌恶和不满。

在这部小说中,萨林格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一系列符号和隐喻来揭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描写霍尔顿对麦田中的成熟麦穗的保护,象征着他对纯真和善良的追求;通过红色猩猩标记在校车上的描写,象征着霍尔顿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这些象征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深意,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这些象征手法进行逐一剖析,并探讨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愿通过我们的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作手法

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作手法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作,作品的主人公霍尔顿是美国50年代众多的叛逆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怀疑一切,不能接受和容忍生活中的虚伪;鄙弃那些缺乏或牺牲个性而取得所谓成功的人士,因而时时表现出对弱者和独行者的同情。

所以他认为人世间只有妹妹菲宓那样真实单纯而又无拘无束的孩子才是值得倾慕的,这也是霍尔顿每次决定远行时都非常想见到妹妹的原因。

他的反叛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完全是自发的和本能的,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天性中的真诚,抵制世俗虚伪的侵蚀和同化。

同时,霍尔顿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追求一种真实、真诚的生活理想,渴望纯洁的爱情和诚实的劳动,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美国青年一代的生活梦想。

但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霍尔顿的理想破灭了,他只能做一个孤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高效写作技巧:借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

高效写作技巧:借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

高效写作技巧:借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1. 引言高效写作是每个作家和写作者追求的目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于世的经典小说。

本文将探讨如何借鉴这部小说中的叙事手法,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写作技巧。

2. 深入角色心理《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能够深入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的内心世界。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角色思想、感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刻画角色,并使其更加立体和真实。

3. 使用第一人称叙述《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将故事完全以霍尔顿个人视角呈现。

这种叙述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并与他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选择合适的叙述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第一人称或其他叙述视角。

4. 使用对话和内心独白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叙事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角色之间的交流和主人公所面临的挑战、情感以及思想等方面。

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恰当地使用对话和内心独白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

5. 利用回忆与闪回《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穿插了许多主人公回忆与闪回的片段,这样做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角色,还可以展示出故事中更深层次的事件和情感。

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回忆与闪回可以增加故事层次和吸引读者。

6. 刻画细节与氛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细腻而充满细节刻画着每个场景、每个角色以及整个故事的氛围。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细节描写和创造适合的氛围,从而使读者更能融入故事中。

7. 结语通过借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深入角色心理,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运用对话和内心独白,利用回忆与闪回以及刻画细节与氛围都是有效的方法。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指导对你在高效写作方面有所帮助!。

202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研究

202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研究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美国社会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纵览整部著作,其最大的特点不仅仅是那个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经历、思想来吸引广大青年读者的主人公,还在于作品独具一格、超凡脱俗的“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

本文结合传统现实主义的相关批评思想,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做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塞林格在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过程中创新手法的运用,从而形成了“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

:意识流手法杰罗姆塞林格创新不真实感The classic famous American writer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o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of the 20th ___ntury had a profound impact. An overview of the whole book, its greatest feature is not just the one that its unique personality, experien ___, thought to attract the ___jority of young readers of the hero, but also in the works a unique, otherworldly "Holden-styl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 In this paper, related critici ___ in ___ectual tradition of reali ___,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way of further ___ysis, and on this basis, demonstrated in the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Salinger creation during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chniques, thus forming a "Holden styl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stream of consciousness Jerome Salinger innovation is not realistic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塞林格创作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自1951年面世以来,就受到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和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2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3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4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父亲形象5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6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7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8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0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11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2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14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15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16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7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18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19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 ildungsroman20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分析21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22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23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24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25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26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27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28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29 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30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31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32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33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3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35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36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37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38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9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40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41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42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43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4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45 中西酒文化比较46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47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48 《德伯家的苔丝》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49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50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51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52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53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54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55 解析网络语言的变异56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57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5859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60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61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62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6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64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65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66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67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68 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69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70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71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72 语用策略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73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74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75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76 尤多拉•威尔蒂摄影叙事技巧分析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8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79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析80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81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82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83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84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85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86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87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88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89 寻找自我——浅谈《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解放90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91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92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93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94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95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96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97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9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0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01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102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103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104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105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10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07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108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109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10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11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112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113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114 《红字》中的冲突115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116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17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118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19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120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121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122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123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124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25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的跨文化研究126 Analysis on Moon Image in Lawrence’s Novels------Industrialism and Chauvinism 127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128 《呼啸山庄》叙事视角多元性研究129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130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131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32 从《简爱》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独立意识133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34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35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136137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138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139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140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141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42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143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144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145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146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147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148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149 说唱乐中所折射出的一些美国社会问题150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5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152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153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154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155 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156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57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158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59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160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161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62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163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164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165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166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167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的比较168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169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70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71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的语言魅力及梭罗的思想172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173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174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175 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176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177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9 从无知到成熟:论爱玛的成长历程180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81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182 Scarlett: A Feminist Preacher in the Old Time183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184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185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186 从对等角度研究公示语翻译187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188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89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1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1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192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9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94 中西方文化差异195 从USP理论角度论苹果公司的广告策略196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197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98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199 目的论视角下《麦琪的礼物》的译本评析200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