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初中物理教学调查报告及教学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市初中物理教学调查报告及教学对策

浏阳市教研室张元魁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在我市实施已经三年时间,为巩固课改成果,进一步推进课改实验,我室分学科对新课程实验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本研究采用的是田野调查的方法。笔者深入到全市初中教学一线,通过随机抽样与特殊抽样示范课相结合的手段,进入到初中八、九年级的物理课堂,作为研究者观察课堂的进程和师生的表现。由于笔者扮演的是一种旁观的角色,不予以打分或者评选,教师无需也很难进行事先的准备,因此基本上不会使课堂产生额外的变量,所观察的是原生态的教学过程。笔者进行了数目可观的深度访谈,所选择的对象是初中八、九年级的物理教师和学生。此外还阅读了大量本市初中物理教师撰写的教学心得。希望能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对我市初中物理教学有直观的理解。本研究因此总结了成果,并提出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二、教学成果

1.学生有了提问的意识和现实行动,并且思维过程中对问题的形成和处理开始有了较好的程序性和规范性。新课程强调的是一种探究式学习。相对于直接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因此能激起学生更强的自主性、实践性、参与性,课堂因此也显得更加开放。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惊奇地发现学生自由的见解和看法有很多是非常有趣,非常开放,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解,并且有些问题非常有创意。经过这样经常性的锻炼,有的学生已经能够从最初只是迸发一个两个灵感似的疑问,到现在的能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并将相似的问题组织起来。这现实了学生的思维在这种课堂的磨练下,开始有序起来。

2.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尤其体现在实验课上和家庭实验室中。学生不但有意识地寻找可供实验的材料,在组装实验装置和完成实验情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懂得利用物理原理制作变档位手电筒、电磁铁、竹笛、望远镜、小孔成像照相机、模拟温度计等一系列具有科学价值的小制作。学生们创作能力还表现在能够自我设计实验,通过对课堂上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加以变形,设计出“保温服装”、“小孩尿床报警器”、“体温报警装置”、“凉得快”等等一系列科学作品;而动手能力也表现在学生在完成试验后,已经开始能够较好地完成总结性的小论文,并提出关于可能性的后续问题。

3.物理新课程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学发展、关注社会发展。物理新课程注重了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和渗透,例如观察玻璃钟罩内两支不同长度燃着的蜡烛的实验,就包含有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同时新课程更加注重最新科技的研究情况和发展情况,使学生从小就感受到科学研究,从而培养科学精神。新课程的兼容性和多变性,促进了教师从狭隘的堡垒中解放出来,团结、协作其他学科的教师,实施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有一个学校的老师在配合方面给出了很好的范例。在《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中,化学课通过两个方程式:OS+HO=HSO、3NO+HO=2HNO+NO来分析酸雨的形成,生物课上讲解“酸雨”对农作物、森林、湖泊中生物的危害。地理课上,又让学生了解哪个区域内容易形成“酸雨”。课后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了解现代物理技术是如何在解决酸雨危害方面有所作为的。在对学生的持续关注中,笔者发现学生关注生活和热爱生活的意识有所增强。学生们主动展开了“哪里有噪声污染,如何治理它?”、“什么地方需要安装路灯,你能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交通隐患有哪些,如何克服”、“居民触电事例记”这样

的社会调查,开始试着观察周围,关注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社交能力有很大的改观,4.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发现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之间在知识面、接受能力、动手能力方面有太大的差异。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学习能力,需要的只是老师方法适当的引导。事实上,农村学生往往比城镇学生有着更多的和生活直接相关的经验,而其中包含着大量与物理相关的现象和问题。这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是一致的。很多农村学生在自己动手寻找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设计和利用物理原理回答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5.新课程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方面初有所成。物理新课程强调了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更加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书面考试为惟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

三、提出问题

1.评价体系

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现实选择。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就会根据这个评价体系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因此从根源来说,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现行的实际评价体系尚未与新课程标准所配套,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和谐状况。

尽管在课程标准中有很好的教学评价建议,但在现实环境下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变成了一种理想,变得难以操作。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要在终结性的纸笔测试中得到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困难的,这是两个形成性的目标,形成的质量如何只能表现在具体的形成过程中,当然我们的任课教师对这种形成性的质量应该也是心中有数的,他们有条件、有能力给出每一位同学在这两维目标上评价,然而由于目前整个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使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集中划一的纸笔测试所得到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和可信的。于是便出现了可相信的做不到,而做得到又不可相信这样一个教学评价的死胡同。

很典型的例子是现在物理中考实验操作考试。虽然理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它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衡量,后两项功能似乎更加重要),然而采用大规模、集中性的实验操作考试,所能评价的仅仅只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精神的评价无能为力,如此评价的意义被大打折扣。

2.教师

a)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转变

长久以来有两种不同的物理教学观念在影响着教师们:一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这两种观点分别成为观点A——把学生培养成物理专业工作者,和观点B——物理课程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公民。而目前看来,A观点显然占了上风。

这两种观念的分歧首先在表现在对什么是物理的“主干知识”上。持有A观点的教师认为,所谓主干知识,就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他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举个例子,观点A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主干知识。旧教材中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此外,现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课讲授牛顿第二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必要地出现了大量的第二定律的练习,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