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必背考点

合集下载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必背考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教育综合知识中的重要考点。

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4、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包括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5、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6、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7、德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基本形态
5、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
6、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目标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教学实施
两种教育形态:
7、20世纪以后教育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含义
(2)教育学根本任务
(3)萌芽阶段特点、创立阶段特点
第二章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第六章课外活动

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学生第七章教师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重点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与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二、相关概念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随机主动二、相关概念灌输多引申为知识、思想的输送。

单方向主动的调双方互动学生具有能动性。

互动和能动性是教育和灌输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二、相关概念与“规训”相比,教育关注的是“人”及“生命”的价值,而不只是简单的控制及驯服。

二、相关概念教唆可以解释为“怂恿唆使”,一般用于指使他人做坏事。

教育与教唆的区分,就在于其正面、正向、积极的价值属性。

正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因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生。

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从狭义的教育概念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主体是教育内容。

•讲解归纳与举例)A.B.C.D.【正确答案:A】讲解归纳与举例【参考答案】••谢谢第二节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2.3.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社会。

据古籍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

•“庠”就成为最初的学校。

“庠”“序”“校”分别是夏朝时期学校的名称。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官学、私学和书院。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欧洲中世纪的教育模式也可分为两种类型: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3.•中国奴隶社会——周朝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教育学的发展和演变
•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世界教育学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3. 教育目的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分类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念
•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4. 教育活动要素与方式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方式和形式
•教育活动评价指标
5. 教育方法与手段
•教育方法的种类及特点
•教育手段的分类与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6.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特点
•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
7. 教育管理与领导
•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教育领导的基本要素及能力
•教育机构组织与管理模式
8. 教育制度与政策
•教育制度的组成和功能
•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及措施
9. 教育伦理与教育法律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教育工作中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10.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学研究的应用与推广
以上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的相关内容,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考点一:教育的概念1.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词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考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

考点四:教育的功能1.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考点五:教育的起源考点六: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教育;(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教育特点:(东西方共同)(1)产生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内容由统治阶级决定;(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脱离;(3)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4)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教育的发展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4.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考点七: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八:古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考点九: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第二节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汇总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汇总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汇总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个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影响和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育目标的分类: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

3.教育方法: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实践教育等。

4.教育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

二、教育法律法规: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义务教育实施的主体和义务教育的政策支持等。

2.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等。

3.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种类、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和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规定等。

4.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的组成和教育经费的筹措等。

三、教育经济学:1.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类型、教育投资的回报和教育投资的政策支持等。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的配置方法、教育资源的流动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等。

3.教育成本分析:教育成本的分类、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教育成本的降低策略等。

四、教育技术:1.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等。

2.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等。

3.多媒体教育:多媒体教育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育的优势和多媒体教育的应用等。

五、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

2.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等。

3.学生发展与评价:学生发展的阶段理论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等。

六、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等。

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目标、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管理的方法等。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的目标、教师管理的方法和教师管理的措施等。

七、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的目标等。

2.家庭教育方法:示范教育、共享教育和亲子教育等。

在备考教育综合知识时,除了掌握以上考点,还需要着重复习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和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一、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教育学派和学说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原理
二、教育原理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
•教育评价与教学效果评估
•教育心理学中的注意力、记忆、思维、情感等要点
三、教育制度与政策
•教育法规及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教育评估与监督
•学校管理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经费的分配与管理
四、教育实践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准则
•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五、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和管理
•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技术评价与质量监控
六、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教育创新模式及实践探讨
•未来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教育与科技的融合与发展
以上是关于教育综合知识的必背考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可以在教育领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1. 教育的定义与功能-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个性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2. 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

-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 循序渐进:按照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推进教学。

二、心理学基础1.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 学习策略: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 学习迁移:已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2. 发展心理- 认知发展:个体认知能力的成长过程。

- 情感与人格发展:个体情感和性格的形成与变化。

3. 评价与测量-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的评价。

- 心理测量: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评估。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 教学内容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

- 教学媒体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工具。

2. 教学实施- 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3. 教学反思- 教学经验总结: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总结。

- 问题诊断与解决: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 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

- 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和组织形式。

2. 教材分析与运用- 教材结构: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和体系结构。

- 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 教材活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

五、教育评价1. 评价类型-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必背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1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11、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2、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3、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4、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7、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2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2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OOo2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4、桑代克认为尝试一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5、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学专业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掌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不仅对于考试备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对于日后从事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学派、教育目标以及人格教育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考生做好考前复习的准备。

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和促进个体的个性、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和活动,是社会对个体的有意识的影响和引导。

2. 教育思想流派2.1 教育主义教育主义是强调以教育为中心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庄子、孟子等。

他们认为教育是人的本质需求、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强调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2 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强调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弗洛伊德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2.3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强调以社会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等。

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公民。

2.4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学派3.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强调行为塑造和条件反射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斯金纳、沃特森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和技能。

3.2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强调思维过程和知识建构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3 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强调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范文)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范文)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范文)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包括教育过程、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

教育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等。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以孔子、柏拉图等为代表,注重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

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

现代教育学:以杜威、皮亚杰等为代表,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关注个体发展。

4.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社会功能: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文化传承功能:通过教育传递和弘扬人类文化。

3. 教育功能的分类显性功能:直接可见的教育效果,如知识的掌握。

隐性功能:间接的、潜在的教育效果,如价值观的形成。

正向功能: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负向功能:对个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任务、方向、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de)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木年(de)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de)专着.比古罗马昆体良(de)论演况家(de)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de)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de)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de)教学规律).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de)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de)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美国杜威(de)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de)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de)教学与发展把学生(de)“一般发展”作为教学(de)出发点与归属.6、美国布鲁纳(de)教育过程(de)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de)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de)给教师(de)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着作被称为“活(de)教育学”和“学校生活(de)百科全书”.8、教育(de)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de)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10、遗传素质对人(de)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de)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de),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de)、被动(de),而是积极(de)能动(de)实践过程.11、我国普通中学(de)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de)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de)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3、“双基”是指系统(de)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14、智育(de)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de)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de)因素.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1、体育(de)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3、美育(de)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de)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de)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de)能力;(3)培养学生(de)心灵美和行为美.4、劳动技术教育(de)任务:(1)培养学生(de)劳动观点,养成正确(de)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de)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6、教师是教育工作(de)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7、教书育人是教师(de)根本任务.8、教师劳动(de)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de)连续性、空间上(de)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9、教师(de)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10、学生是教育(de)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de)主体、是发展中(de)人.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de)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de)建立取决于教师(de)教育水平.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de)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de)双边活动.1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de)(de)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de)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de)原则.1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de)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de)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15、课程是学校教育(de)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de)蓝图.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三1、两种对立(de)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2、教学(de)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3、常用(de)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de)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de)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de)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de)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de)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4、教学工作(de)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de)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de)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de)检查与评定.5、一节好课(de)基本要求:(1)教学目(de)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6、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de)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de)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de)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de)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de)/顷序发展(de),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de)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de)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8、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de)源泉和基础.9、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de)原则;知行统一(de)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de)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de)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e)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de)原则;教育影响(de)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0、马卡连柯(de)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de)原则.11、德育(de)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de)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12、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13、班主任工作(de)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14、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de)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de)了解方法.1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de)中心环节.培养正确(de)集体舆论和优良(de)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de)重要标志之一.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四二、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de)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是人脑(de)机能,脑是心理(de)器官.人(de)心理(de)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de)映象.5、神经系统(de)基本活动方式——反射.6、意识是人(de)心理反映(de)最高形式.意识(de)基本特性:自觉(de)目(de)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de)两种信号系统(de)协同性.7、心理学科(de)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de)交叉学科.8、需要(de)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9、马斯洛(de)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de)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0、动机产生(de)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1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de)心理倾向.12、兴趣(de)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13、学习动机(de)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de)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de)积极性.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五1、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2、创设问题情境(de)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de)客观事物(de)个别属性(de)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de)客观事物(de)综合整体(de)反映.感觉是知觉(de)基础,知觉是感觉(de)整合.4、生物钟现象:人体内(de)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de),这些节律性(de)变化就是所谓(de)“生物钟”(de)机制.5、知觉(de)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6、注意(de)(de)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de)组织特性.7、注意(de)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de)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de)间接、概括(de)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de)两大基本特征.9、思维(de)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10、思维(de)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六三、新课程知识1、新一轮(de)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de)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de)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2、新课程(de)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de)创新,每门学科(de)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de)创新,强调课程(de)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de)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de)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de)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de)整合,注重科学探究(de)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de)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de)应用.(5)课程评价(de)创新,提出了发展性(de)评价观,侧重学生(de)全面发展,关注教师(de)成长.(6)课程管理(de)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基础教育(de)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de)核心环节.4、为了学生(de)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de)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de)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de)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de)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de)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de)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de)个性发展,尊重学生(de)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de)价值观.新课程(de)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de)发展.5、新课程(de)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de)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de)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de)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de)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de)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de)三个原则.6、新课程(de)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de)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de)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de)比重,将10%一12%(de)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de)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de)类型结构.7、新课程(de)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de)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de)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de)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de)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de)合理应用.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七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de)主角转向“平等中(de)首席”.交往(de)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de)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2、新课程提倡(de)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de)那种单纯接受式(de)学习方式.3、新课程(de)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de)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de)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4、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de)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de)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de)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de)原则.5、教师要成为课程(de)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6、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de)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de)培养.7、新课程(de)核心理念:以学生(de)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de)发展,为了中华民族(de)振兴.8、素质教育(de)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9、新课程(de)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1、新型(de)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de)途径——师生间(de)双向交流.12、改变原有单一、被动(de)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de)多样化(de)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de)核心任务.13、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de)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与教育学必背考点
教育与教育学必背考点关键词:
教育、教育的发展、教育学发展教育与教育学必背考点:
1.教育概念广义(社会、家庭、学校);狭义(学校教育)孟子:
最早将教和育连用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进行解释 2.教育活动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3.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 4.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最古老)生物起源(第一个正式提出,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无意识模仿,孟禄) 5.原始形态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无阶级性 6.古代教育中国:
夏,最早的学校;西周,政教合一官学体系,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宋代以后,四书五经(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印度:
吠陀埃及:
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雅典:
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
军人 7.近代教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8.现代教育(20 世纪以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记忆:
全民多现身) 9.孔子《论语》(非孔子所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10.学记教育学
1/ 6
的雏形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社会本位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 1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西方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 12.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最早对教学法进行了论述 1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4.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 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 16.赫尔巴特一:
《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
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三: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记忆:
教师拿着书本在课堂中)四: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记忆:
一二三四 17.杜威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三: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记忆:
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五:
五步教学(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18.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19.康德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20. 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 21.
---------------------------------------------------------------最新资料推荐------------------------------------------------------ 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22. 布鲁纳结构教学论 23.赞可夫发展教学论 24.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人的发展必背考点关键词:
身心发展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必背考点如下:
1. 个人身心发展积极的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记忆:
内服威力大,格外爱做梦) 3.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生理成熟 4.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记忆:
外出寻找落花生)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遗传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 7.环境把遗传带给我们的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8.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原因有三: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2.专门训练的教师;3.有效控制各种因素) 9.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0.顺序性体现先后例子:
生理上从头到脚,心理上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拔苗助长、凌节而施、学不躐等教育启发:
循序渐进 11.阶段性每阶段都有显著特点例子:
小学生具体形象,中学生抽象逻辑教育启发:
针对每阶段的特点给予合适的教育 12.不平衡性①身心生长不匀
3/ 6
速②身心各方面不同时成熟例子:
身高发展在婴幼儿和青春期很快,其他时间很慢;视觉 10 岁已成熟,思维却要到 20 岁以后教育启发:
抓关键期 13.互补性一方面缺失,另一方面补偿例子:
盲人触觉灵敏;海伦凯勒身残志坚教育启发:
长善救失 14.个别差异性人与人是不同的例子:
有的人少年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教育启发:
因材施教教育学第六章学生与教师必背考点关键词:
学生教师师生关系 1.学生本质发展潜能和需要教育对象。

2. 《儿童权利公约》无歧视、尊严、观点与意见、利益最佳。

3. 学生的权利人身权、受教育权。

4.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例:
体罚、作业量、吸烟饮酒)人身自由权(例:
搜身、关禁闭)人格尊严权(例:
辱骂、绰号、安排在最后一排)隐私权(信件日记、公布隐私)名誉权和荣誉权(诽谤、署名)。

5.受教育权学生最基本权利(例:
开除、父母让学生辍学)。

6.教师职业专门化标志:
1681,法国,拉萨尔,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

7.职业性质专业人员教书育人。

8.教师角色最大特点:
---------------------------------------------------------------最新资料推荐------------------------------------------------------ 职业角色多样化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朋友、研究者角色。

9.角色转化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和研究者、开放教师(主观题考点)。

10.教师劳动特点示范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再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机智;教学诱发,教育定法)复杂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含性。

11.教师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身体。

12. 职业道德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前提);关爱学生(核心);教书育人(根本任务);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记忆:三爱两人一终身)。

13.知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双基;相关知识;脉络;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 14.教师专业发展傅乐教学前关注(未当老师)、早期生存关(搞关系)、教学情境关注(看效果)、关注学生(全面关注)。

15.师生关系人格上:
平等教学上:
授受社会道德上:
相互促进。

16.师生关系模式放任;专制;民主型。

17.构建师生关系师生观;威信;交往;民主。

5/ 6
18.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