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神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名著神点评
关于四大名著的书评很多,但将四大名著糅合在一起评的却少。
此文颇有新意和见地,尤其开篇的对比评述,言简意赅,思之有理。
1、总结与感慨
三国写了一个大时代,水浒写了一帮大英雄,红楼写了一个大家族,西游写了一伙大妖怪。
三国玩的是心计,水浒玩的是义气,红楼玩的是感情,西游玩的是感性。
三国在国,治国,兴国,安国,丧国。
水浒在气,勇气,义气,豪气,霸气。
红楼在情,亲情,爱情,宦情,民情。
西游在趣,情趣,游趣,野趣,妖趣。
2、细分区别
三国写了一次变革,水浒写了一次冲动,红楼写了一场恋爱,西游写了一次旅游。
所谓道,即作者所主张的治国救世之思想。
对于道,各人自有各人的认识,谁是谁非,孰高孰低,自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了。
三国提倡以“仁”治天下,集中体现于刘备身上,“仁”是他的招牌,仁是他的旗帜,仁是他号令天下之武器,也是他落难逃荒的护身符。
他以仁义感召天下,还真的唬弄了很多人,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有那么多百姓跟随,这仁义成了他的虎皮,成了他失败的理由,也成了他们欺骗天下的精神鸦片。
诸葛亮舌战群儒,打的就是这张牌。
而后借荆州,取西川,建蜀汉,做皇帝,无不以此通关节,买人情,做赖账,打牙祭。
这罗老夫子确是把“仁”玩活了,当然他也讲义,讲忠,但对忠和义都是取批判态度的,刘关张因义而结兄弟,但也因义而坏蜀,诸葛先生因忠而成千古,却也因为愚忠阿斗而亡国,其教训之深刻,发人深思。
与三国不同,水浒重义,那一帮不认爹娘不说君父的虎狼之徒,确在义的旗帜下聚啸山林,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有财大家发,有债大家讨,团结得一个人似的,出生入死,甘苦与共,患难相交,荣辱相守。
在水浒中,义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义存千古。
晃盖虽说是个莽汉子,却误打误撞歪打正着,举了义的旗帜,为梁山的兴盛,进行了良好的奠基。
宋江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硬是要将“义”作愚蠢的篡改,塞进什么忠的破烂货,坏了梁山大事,也坏了自己性命。
三国旨在治国,水浒旨在救世,三国是皇家大戏,水浒是江湖小品,三国是大政治家玩大策略,水浒是小混混闹小脾气。
目的不同,道亦不同,各执一端,各行其是,曰仁曰义,自然是各有其道理了。
三国和水浒,虽是将仁义二字掰开了用,却都没有跳出儒家治世思想之老道,倒是西游,在这一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他主张科技兴国,以“技能”治天下。
西游首先主张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混洋文凭,像孙猴子那样,海外归来,便不把地方长官玉皇大帝放在眼里,仗着自己的能耐讨价还价,一口一个“玉帝老儿”,要了个粥马温的职称尚且不满足,做了齐天大圣还认为没有实权,直是大闹天宫,闹得不可开交。
其二是强调技术和武器的重要性。
西游中各种妖魔,全是仗了新式法宝,而悟空战胜妖魔,也是依靠从西方的普萨、如来等处进口的先进武器。
西游把先进技术作为制胜对手的最有力手段,无疑是有前瞻性的。
其三,西游的统治和管理思想,也是以“技能”为核心的,孙悟空服软,是如来手段高,唐僧管理悟空,使用的紧箍咒,孙悟空领导猪八戒,凭的也是自己的本事大。
“情”感天下,建立和谐社会。
整个红楼,可以说是一部情的颂歌,四大家族因宦情结为一体,贾氏宗族因亲情而聚居一所,大观园中众兄妹,因友情而乐在一处,宝黛钗因爱情纠缠于一起。
就是那些丫环奴仆与主子之间,除了经济利益外,也还有一种主仆之情谐和其中,如焦大,敢骂主子也是情之所致;还有秦雯,也因与宝玉有特别的感情而勇于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而凡是失情之处,便是诸多的不顺畅,诸多的不和谐,矛盾丛生,争斗连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红楼最终以宝玉出走为结局,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这情字,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3、班子与制度
三国中刘备的班子很有点现代企业制度的意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分开。
刘备就当他的董事长,诸葛先生很像公司里的总经理,运筹纬幄,决胜千里。
先进的管理催生兴旺发达的企业,蜀汉也迅速从弱小走向强盛,成为可与魏吴抗衡的三国之一。
然而这种制度毕竟还在草创阶段,还有不尽完善之处,没有董事会和监事会,于是有时诸葛亮的经营权却被董事长刘备无端地收回,给企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如关羽死后,刘备不听诸葛的话,意气用兵,结果闹到了白帝城托孤的地步,险些把整个基业赔了进去。
后来刘禅做了董事长,情况更不如前,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水浒中梁山的班子,虽几经调整,但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合作制的困境。
梁山先是白衣秀士王龙做地摊生意。
他胸无大志,气度狭小,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缺少现代企业思想,结果让林冲火拚。
后来托塔天王晃盖做了寨主,只嫌生意小,只怕人材少,于是广结天下豪杰。
他的基本经营理念是合作制,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哥们义气占了统治地位,不论投资,不说股分,按人头分红,搞什么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
宋江继任后,做的是投机生意,“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风城春色。
”他先是搞产权改革,改“义”字型企业变为“忠”字型企业,不动声色便把梁山的所有财产纳入自己的腰包,把集体财产变为了他自己的私有财产。
然后以此为资本,勾结官府,和高俅做什么皇家生意,结果是赔了一个底朝天,彻彻底底地葬送了梁山基业。
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唐僧的取经小组的班子建设最好,组长唐僧,虽没有本事,却是天生的当官的材料,坐有坐像,站有站像,言谈举止,皆为楷模。
又是上级任命,说他行他就行了,名正言顺。
当然他官德不错,不贪财受贿,不玩弄小蜜,不喝酒使性。
而且又特别会玩弄权术,对有本事的,控制使用,对有劣迹的,合理利用,对于平庸的,也尽其作用。
大徒弟孙悟空,站的直,行的正,又有相当的科技水平,对师傅是忠心耿耿,对同志是一腔热诚,可就是有点玩劣,不善逢迎,不会顺着领导的话说,老是惹师傅不高兴。
这在战争年代,当然还是可以的,假如说没了妖精,这孙悟一定早被捉右派了。
但师傅对他有救命之恩,而且还有紧箍咒攥在师傅手里,他只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了。
二徒弟猪八诫,业务上虽说平庸了一些,品质上也有点差劲。
但脑瓜不笨,嘴巴会说话,而且还有一个特长,能主动监督二把手,这一个优点,可是其他徒弟不能代替的。
三徒沙悟净,一个特长,就是品德好,忠诚不二,让人放心。
老吴在二百年前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班子最佳模式,就是一把手要稳,二把手要能,三把手会配
合领导工作,其他的就是要会牵马抬轿了。
至于《红楼梦》,则是典型的独资企业或国有企业模式。
职工全是家庭成员,资历最老的史老太君自然而然地成了企业的董事会名誉主任。
而作为监事会主任的王夫人,因与总经理王凤姐同志有亲情关系,这监事会实际有名无实。
贾家公司的职工都是有门子的,自然谁也不想干事,做事的都是一些农民工,打工仔打工妹们。
制度的腐败导致企业的倒闭,再加上王总经理假公济私,多次挪用公司资产做自己的小生意,结果是“呼啦啦似大楼倾”,这也是这一类企业意料之中的事,板子全打在凤姐屁股上,也是有欠公平的。
4、不同时代礼聘人才
三国讲礼骋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传为千古佳话。
诸葛亮请姜维入伙,也是有礼有兵,以情而感之,而后又破格提拔,委以重任,确实不失为明智之举。
但蜀汉却没有建立良好的人事制度,千里马重用与否,全是伯乐一人说了算,以致魏延冤气很大,到最后走向反叛,也是势在必然。
水浒讲人尽其材,不用完人,只求能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得到重用。
水浒在招骋人才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能拉则拉,得抢便抢,该骗则骗。
一百单八将,上山的方式各异,成为水浒最亮丽的风景。
从这个义意上讲,一部水浒,简直就是人才招骋的百科全书,我们不能不认真研读。
在人才引进方面,西游也是别出奇招,主张从监狱或地痞中选拔人才。
这虽是在强化佛教感化功能的伟大,但也反映出了吴承恩的用人思想。
孙悟空是天字号劳改犯,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了,他却让孙做了取经小组的副组长。
猪八戒也是正在服刑的重犯,且服刑期间,又有新的劣迹,在高老庄一带横行乡里,欺男霸女。
沙和尚是流沙河里的妖魔,白龙马也是一条长期作恶的孽龙,唐僧却一一收留并委以重任。
吾佛慈悲,回头是岸,不论出身,不论前科,吴承恩在人才选用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
《红楼梦》在人才选拔方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相对稳定时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红楼梦中选择最高领导人的方式是联姻。
为宝玉选媳妇,这当然就是为贾家选择未来的当家人,选黛还是选钗,不能太顾及宝玉的情感需要,而是要从接班人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黛玉气度狭小,身体多病,缺乏心智。
宝钗就不同了,宽厚仁爱,身体健康,而且有管理方面的才能,所以宝玉这个政治婚姻,是只能选钗而不能选黛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宝黛之婚姻悲剧,也是其必然。
古人的九大雅事
在古代,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比较注重修身养性,因此,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都有哪些雅事吧!
1、焚香
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它常会给予我们久违的安宁与舒展。
故,香道流传千年。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
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
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
熏香还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的踏实。
2、品茗
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一杯一盏间,尽是人生工夫。
在慢斟细品里,是一种闲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
3、听雨
雨,带给人宁静、惆怅、沧桑的感觉,一个人,一杯清茶,看雨滴在风中翩翩起舞,听雨音声声拨人心弦,让雨丝敲击淡淡的思绪,心在这瞬间也变得透明了。
听雨是一种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
仿佛淅沥淅沥的雨滴,是雨精灵所奏的交响曲,是大地生物都在诉说属于自己的故事!
4、赏雪
雪可以让世间万物在一夜间变得沉静下来,让你有机会走近,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欣赏雪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让人想到在这凡尘世界也要保持一种像雪花一样的纯洁无瑕,保持一份超凡脱俗、高洁的心境。
5、候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6、酌酒
酒文化的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古代文人饮酒时追求的清雅意境,传统文化把酒的文化运用到美妙和极致,百家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各种文化内涵,无不出神入化地蕴涵于酒令当中,为饮酒赋予了优雅的书卷气和文化意蕴。
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领略了文化的清新。
7、莳(shì)花
花卉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时至今日,人们对花仍旧情有独钟,各地的花展、花市、花节人潮涌动,盛况依然,我认为,国人好花,不仅仅好其花形,更缘于花文化的精髓:花韵。
8、寻幽
浩瀚的美景有着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很多人都喜爱“寻幽探胜”。
我们应当在闲暇之时多去走走,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游览山水时去找寻那一片适合自己的幽雅胜地。
9、抚琴
一杯香茗,一曲清音,任丝丝清香冲淡浮尘,幽幽琴声带来一片清雅、宁和。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
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古人的九大雅事,俱为修身养性之举。
身处喧嚣尘世,我们也当多学习学习古人,少一些物欲横流,多一些闲情雅致。
鲁迅逝世79周年:今天,我们应该支持他还是反对他?| 一说
2015-10-20 儒风大家
79年前的10月19日,以“斗士”姿态活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鲁迅与世长辞。
他生前身负盛名,死后的数十年尤其是建国后,更是几乎成为“伟光正”的象征。
虽然其间有批评者,但充其量只能算杂音。
而在今日的中国却正在出现一股潮流,便是否定鲁迅,网络上相关文章已有不少,尽管尚未成为主流。
围绕鲁迅的争议一直存在并且激烈,让人不得不想弄清楚,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既不站在支持者的立场,也不站在反对者的立场,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鲁迅?
1、他们反对鲁迅什么?
在反对鲁迅的诸种理由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分量的有两种:一是认为他全盘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太极端太狭隘;二是他将批判的重心放在所谓的“民族劣根性”,而对当权者的罪恶涉及甚少。
其他的怀疑还有很多,如认为他的文学和思想水准并没那么高、私生活可能存在污点、过于冷酷刻薄等,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性问题,无论是非如何,人本就具有复杂性,对一个人的评判也只能整体上看,而不能搞非黑即白地一刀切。
有些则只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而喜欢或者讨厌虽然是自由的,却不能用来作严肃判断的理由。
那么我们就来试着把两个根本问题剖析一下,看能不能从中看出端倪。
开始之前需要先明确一点,这也是评判鲁迅最可能落入的误区,便是不能把他孤立起来看。
人是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的,人的情感乃至思想都会受到处境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受,无须多言。
而在我看来,这也是客观准确地评判鲁迅的钥匙之所在。
2、鲁迅反传统的背后
鲁迅生于1881年,去世于1936年,基本是中国近代最为黑暗和混乱的一段时期,列强欺侮、国家动乱、贫弱不堪……一系列事关国家命运和未来的重大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乱世横亘在鲁迅的面前。
人在这种处境下,一般会有两种应对方式:若只求自己的生存和富贵,必会苟且偷生,投机钻营;而若有血性、有抱负、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族未来,那么心中就一定有一股强烈的郁结之气,压抑不住,不得不发。
撇开别的不谈,早年为救国救民渡东洋学医、发现无用后以笔投戎的鲁迅是哪一类?我想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会得出是第一类的结论。
既然如此,可以达成的共识便是,鲁迅在动机上是没有问题的。
而要从道德上评判一个人,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就是他的动机。
只要动机是好的,哪怕后来做的事有误,也有原谅和同情的理由,他可能只是认知出了问题,所谓“不知者不怪”。
回到对鲁迅的两个主要批判上。
对于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传统,明显打着太深的时代烙印。
须知中国的大门正是被列强的枪炮打开,当时中国的所有屈辱和苦难也都与西方密切相关,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文化传统的确是败给了西方。
那么一个人如果想救国救民,自家的东西此时又已经靠不住,打痛我们的人力量又如此之大,要怎么办?必然是抛弃没用的,寻求有用的。
无论对错,我相信就这就是鲁迅的初心之所在。
情感上如此,理性上也是同样,所谓以毒攻毒、恶疾须下猛药,只有让国人刺痛,国人才能看到并记住。
鲁迅的性情和脾气是很强烈的,以至于让人觉得冷酷刻薄而反感。
但秉性的问题,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但也仅此而已、到此为止,不该做更多地延伸。
这世界总有温和的人和激烈的人,只要不害人、不作恶,便都无可厚非。
况且,有些事,只有鲁迅这样的脾气才能做得来,特别是在思想革新和唤醒国民上。
鲁迅是真的冷酷吗?这大概也是一种误解,真读过他文章的人,都不难从他看似冷峻的语言下,感受到那种滚烫汹涌的感情,文学界还专门为这种风格起了个名字,叫“零度写作”。
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他是这两种身份或说特性的一体,但总是有人在考察他艺术性的一面时忽略他的思想性,因而觉得狭隘;考察他思想性的一面时忽略他的艺术性,因而觉得极端。
这大概才是真的狭隘和极端,是读鲁迅时特别要警惕的误区,学着将两者融合起来,才能更接近真实。
3、为什么要批判“国民劣根性”
至于将批判的重心放在“国民劣根性”上,在我看来恰恰不是鲁迅的问题,而是他的睿智之处。
多数人都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出了问题,根本的责任在当权者,是当权者工作没有做好。
这种监督和批评没有问题,但却不是根本,甚至还有推卸责任的成分——政府的本质是民众的代言,是民众选择的结果,若民众群体不许,世界上任何政府便都没有存在的根基。
那么一个有问题的政府还能存在,至少说明两点,一是这个政府还没有坏到不可救药,二是民众也应为自己的选择、参与程度不足甚至纵容负责。
换言之,国家和社会,真正的主体是民众,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社会的状况是人心状况的投射”。
鲁迅将批判的重心放在“国民劣根性”上,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看到了民众的这种根本性,在改良上自然也要从这个根本入手。
从情感上,鲁迅那时的感受也许正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恨民众不争气,而不是一种咒骂和敌意。
这正如父亲对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兄长对一个不争气的弟弟的情感。
而在批评甚至鞭打的同时,他自己的心必定也是痛的,甚至更痛。
理解了这一层,我们还怎么忍心怪鲁迅太冷酷刻薄,甚至进而怀疑他心理阴暗、扭曲变态、具有反社会人格?假若如此,反而正证明了鲁迅之批判的正确,因为被他所批判的人,都该批。
打骂,有时并非为了伤害,而是为了让人醒悟。
更何况,鲁迅并非没有对当权者的批判,《记念刘和珍君》中直言没想到“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四一二”政变后鲁迅对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的批判、国民党政府对他的迫害,以及成为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主要发起人和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领导人,不就是明证吗?还是那句话,他并非主张当权者没有错、不应批,而只是认为根本并不在这里,而他寻求的却是“根治”。
4、评判鲁迅,请避开一个陷阱
今天看来,鲁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的确是过于极端了,但考虑到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倒并非不可以同情。
史学大家陈寅恪主张要对古人抱有“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道理就在这里,就是要从古人的处境出发,去体会他的情感和思想的渊源,那里往往有着难处和苦衷。
否则才是真的冷酷刻薄,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却没有这样的时代局限,而是有着永恒的价值——请问,他所批判的国人的麻木、圆滑、守旧、多疑、折中、爱看热闹等病,有哪一个痊愈了?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很多人觉得鲁迅被神化了,因而急切地想把他拉下神坛来,却不是想让他成为一个人,而是一条狗。
这种反对,反对的对象其实并非鲁迅,而是对背后的权威和权力的仇恨,而鲁迅何辜?这倒让我想起了被鲁迅批得体无完肤的孔夫子,两个人倒真是同病相怜——他们只是做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其后的盛名都是统治者所赋予,其后的恶名都是民众们所泼,而一切又与他们何干?这真是一个双重的讽刺。
鲁迅生前颇多论敌,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都是,对于身后的一众质疑批评,当也是在他预料
之内也并不畏惧的。
让人敬佩的是,就算对自己的一些所谓支持者,他也已经看明白并进行了自己一贯姿态的批判,他说:“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
”
我们应该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鲁迅,还是留一些想象和思考空间的好。
但陈独秀在鲁迅去世后说的一句话,倒值得我们铭记和参考——“世之毁誉过当者,莫过于鲁迅。
”无论毁还是誉,还是都不要太过了。
因为,那都是在杀鲁迅。
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滚蛋了!
摘自网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
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是时候了。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
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无地自容。
孔乙己们复活了。
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酒”,而且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
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
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
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
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
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
想想,这些下作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
阿Q们复活了。
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命了!”而是“老子崛起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美国、日本完蛋,中国雄霸全球。
因为只要中国崛起了,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岂能容你?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
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
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锋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舒服。
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象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
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
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
而那些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
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
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
”
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让我们彻底赶走鲁迅,欢迎“小沈阳”,让人们在开心笑声中忘却现实的苦痛,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
【诗歌诵读】去看一棵树
去看一棵树/ 被广阔蓝天展开的树/去看那树上的风/ 水一样的风/ 激荡/渗入枝叶/去看一棵树/ 去看一棵生长着的有筋脉的水/ 看它用一生的红黄绿/ 生出七彩的波光/ 美丽的火焰/ 看它把泥土/ 炼成铁质的树干/ 高擎起与生俱来的/ 朝霞晚云去看一棵树/ 去用这棵树/ 洗净我眼中的灰尘/ 去看这兀立在天空的水/ 打不散的
水七彩的水/去看这岁月中活着的彩虹/这真真切切自在的生命/去看一棵树去在这棵树下/变成果实回忆我的一生/妻子女儿/以及那么多遥远的好人/仿佛被甜蜜包紧的籽粒去看一棵树/ 去用这棵树/ 聚拢我全部曲折的道路/ 如盘曲的根/ 去把我心中日益高涨的水声/ 融入这棵树的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