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0:第3课 百日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百日维新
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3、“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4、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 )
A.减少变法的阻力
B.竭力拉拢维新派
C.捍卫专制制度
D.投机变法运动
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
A.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外务部
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7、观察右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编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参考答案★——
1、『解析』康有为的“用意”即“目的”,故B项正确。D项属于阐述的内容,但不是目的。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支持改革,反对法国式的大革命,故A、C两项错误。
『答案』B
2、『解析』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变革的层面,因此,他的“中体西用”的基本含义,是用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因此,这里所说的“体”“用”与地主阶级洋务派有着明显的不同。『答案』D
3、『解析』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
『答案』B
4、『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答案』C
5、『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书并未涉及设立议院和制定宪法的内容,设立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
『答案』A
6、『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7、『解析』肃亲王雇外国军官训练自己的儿子,这是受戊戌变法军事改革措施的影响,这说明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答案』B
8、『答案』(1)西方国家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有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