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3A 斯诺登泄密事件

合集下载

【另一面】斯诺登泄密:是揭露黑幕还是违法悖德

【另一面】斯诺登泄密:是揭露黑幕还是违法悖德

【另一面】斯诺登泄密:是揭露黑幕还是违法悖德?
2013-06-1418409人参与讨论
2013年6月,前中情局雇员斯诺顿揭露美国政府的一项机密监控项目。舆论对斯诺登的评价有正反两种观点:或是褒扬斯诺登为揭开政府非法黑幕的英雄,或是谴责其为擅自泄露雇主机密、扭曲事实污蔑政府的合法行为。
斯诺登个人是不是道义上的英雄
正方:斯诺登自己和支持者称他是为美国人民的公义而揭露政府恶行的英雄,“余生无法与家人联系”,亲友处于危险中
对于那些认为国家安全局已经超越法律权限的人来说,斯诺登是一个勇于发声的英雄。美国政府问责项目的主任杰斯林?拉达克女士说:“我认为他是一个检举不法的告密者,他为美国人民采取了勇敢、周密和冒险的行动。我无法想出对一个英雄更好的定义。”拉达克认为,斯诺登泄露的国安局数据挖掘项目侵犯美国人民的隐私,它已经超越了2008年外国情报监视法案和爱国者法案的限度:“显然这已经违反了法律,他揭露的信息,绝对是公开了大量的浪费、滥权和公然违法的行为。”斯诺顿在接受《卫报》采访时,向记者诉苦:“我担心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他们(美国政府)找上我的家人、朋友和伙伴,以及任何与我有关的人。我在余生中都将面临这样的情况。我将无法与他们联系。政府将对任何认识我的人采取主动措施,让我生活在黑夜里。”
“棱镜”项目有无攻击世界网络
正方: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全世界的网络设施进行了数万次攻击,全世界人民的网络自由被侵害
支持斯诺登的人称美国情报部门的作业“摧毁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基本自由”。香港《南华早报》6月12日刊登了一篇对斯诺登的专访,斯诺登称美国国家安全局从2009年起一直在入侵香港和中国大陆的电脑。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超过6.1万次黑客入侵。中国国内媒体在引述这一专访时纷纷称“美国政府攻击世界网络设施”。

斯诺登事件与孙子兵法

斯诺登事件与孙子兵法

斯诺登事件与孙子兵法——用孙子兵法分析斯诺登事件(网络安全事件) 一、斯诺登事件: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亦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美籍技术承包人。

2013年6月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随即遭美国政府通缉,事发时人在香港,随后飞往俄罗斯。

6月21日,斯诺登通过《卫报》再次曝光英国“颞颥”秘密情报监视项目。

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庇护。

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和玻利维亚3国已经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庇护。

2013年8月1日,斯诺登离开俄罗斯谢列梅捷沃机场前往莫斯科境内,并获得俄罗斯为期1年的临时避难申请。

二、斯诺登事件中的几个细节:(1)、斯诺登2009年离开中情局,为戴尔公司工作,随后作为博思艾伦公司雇员在国安局工作4年。

他在做好披露机密的准备后,向公司请假,于2013年5月20日离开夏威夷前往香港,藏匿在一家酒店。

孙子兵法观点:“孙武的备战理论”(谋攻篇):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急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分析:2009年离开中情局,时隔4年才做好准备,在这4年里,斯诺登的确做了很多事,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略部署”,在2009年有过揭穿中情局不轨计划的想法后,斯诺登并没有急于速成,而是选择先默默离开,为一切做好思想和行为上的准备,他不曾寄希望于敌人不攻击自己,而是真正拥有了足够反击的力量。

(2)、斯诺登在《卫报》采访的视频中表示,藏身香港,是因为香港承诺保障言论自由及政治异见人士。

他说,中国大陆的确限制自由言论,封锁网络,但香港人一直有街头游行、表达自己观点的传统,而且香港的网络非常自由。

斯诺登还认为,香港政府在与很多其他主要西方国家政府的关系上实际上是独立的。

斯诺登事件与网络安全

斯诺登事件与网络安全

斯诺登事件与网络安全斯诺登事件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网络安全事件之一。

2013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媒体披露了美国政府进行的全球大规模监控计划,震惊了全世界。

这起事件引发了对个人隐私权和网络安全的关注和讨论。

斯诺登泄露的文件揭示了美国政府通过秘密监控计划,收集和分析大量国内外公民的通信数据,无视隐私权和自由的原则。

这一行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和批评,许多人对政府的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感到愤怒。

斯诺登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网络安全的关注。

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信息和隐私正受到来自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威胁。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在互联网上存储、传输和共享的信息越来越多,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变得尤为重要。

斯诺登事件引发了对信息监控和数据收集的广泛讨论。

人们开始反思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个人通信和数据进行监控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一些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保护,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法律来保护个人隐私。

同时,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改变他们的政策和实践,加强用户数据的保护,以提高用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信任。

斯诺登事件还推动了加密技术的发展。

加密技术被视为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关键技术之一。

许多互联网公司和个人用户开始采用更加安全的加密技术来保护他们的通信和数据。

同时,加密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网络支付、电子商务等领域,以保护用户的身份和资金安全。

然而,斯诺登事件也揭示出网络安全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黑客攻击、跨国网络犯罪等问题依然存在,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此外,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网络安全需要来自政府、互联网公司和个人用户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全球合作和合理规范的网络安全体系。

总之,斯诺登事件引发了全球对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关注。

它让人们认识到在数字时代,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斯诺登事件不仅促使政府和互联网公司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也推动了加密技术的发展。

斯诺登泄密文件:英曾监控G20 俄总统是目标

斯诺登泄密文件:英曾监控G20 俄总统是目标

斯诺登泄密文件:英曾监控G20 俄总统是目标正文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扫描到手机2013年06月17日16:24来源:第一财经网站手机客户端保存到博客英国《卫报》曝光称,英国情报部门2009年曾对G20国家以及其他参加伦敦两次高级金融会议的代表进行监控,暗中截取与会外国政要的通话,并监控其互联网通讯。

报道还指出,监控目标包括西方国家的长期盟国南非和土耳其,还有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

就在此事被曝光数小时前,八国集团(G8)领导人峰会刚刚在英国北爱尔兰开幕。

曾参加过2009年G20峰会的各国官员和代表们也许会要求英国就当年的监控做出解释,并要求英国表态,同样的事情是否会在本周再次上演。

监控得到政府批准《卫报》称,2009年伦敦G20峰会期间,英国情报机构侵入与会外国领导人的电脑与手机,获取情报帮助英国政府在谈判中占据上风。

当时监控的目标包括英国长久以来的盟友南非和土耳其。

在各类国际性会议期间,间谍活动往往都很频繁,但一直以来都没有确凿证据和细节能证明这点。

《卫报》此次能言之凿凿,据称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官方“绝密”级别的文件。

而这些文件的来源就是将美国“棱镜”等秘密监控项目置于全球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

据悉,在2009年4月与9月,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GCHQ)曾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外国官员和代表进行过一项名为“突破性情报能力”的秘密监控项目。

具体内容包括:在“间谍”咖啡馆架设虚假Wifi网络,安置木马软件窃取电脑密码;入侵对方的黑莓手机获取短信、通话资料和电子邮件;通过45名分析员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记录谁在打电话、谁在会场内;在土耳其经济部长开派对期间对他和其他15人进行监控;收到了一份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试图监听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卫星电话内容的报告。

文件内容显示,上述活动均得到了当时英国首相布朗政府原则上的批准。

一份标注日期为2009年1月20日的简报上写着GCHQ给部长伊安·洛班的建议。

网络安全 斯诺登

网络安全 斯诺登

网络安全斯诺登网络安全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防范并保护网络免受各种网络威胁和攻击。

而斯诺登事件则是2013年爆发的一起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揭示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进行大规模网络监控和信息收集的行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斯诺登是一名前中央情报局(CIA)和NSA的承包商员工,他通过泄露高度机密的NSA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和其他国家政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网络监控和信息收集活动,令人们深感震惊和担忧。

他曾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他之所以泄露这些机密信息,是因为他担心这些监视活动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损害了民主和自由。

斯诺登泄露的文件中揭示了NSA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监听电话通信、监控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等,收集和分析全球各种网络数据的情报收集活动。

这些文件还显示,NSA已经攻击了包括盟友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通信网络,并在没有适当的法律程序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进行了广泛的数据收集和监视。

斯诺登事件引发了全球各国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关注。

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呼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作出一些改变,承诺更加透明和负责任地进行网络监控活动,并加强监督和法律规范。

斯诺登事件对于网络安全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个人隐私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进一步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各国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立法和监管,提升了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同时,也激发了社会对于保护个人隐私权利的呼声,促使企业和组织采取行动,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在网络安全领域,斯诺登事件也提醒人们,网络安全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只有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网络安全规范和法律,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网络威胁和攻击,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斯诺登事件是一起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揭示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网络监控和信息收集活动。

十大泄露事件揭秘信息安全问题

十大泄露事件揭秘信息安全问题

十大泄露事件揭秘信息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泄露事件,给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揭秘十大泄露事件,并探讨其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1.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泄露事件2013年,前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NSA的大量机密文件,揭露了该机构广泛的监听活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轩然大波。

信息安全问题:NSA的监听活动涉及大量的个人和企业信息,这种大规模的监听行为对个人隐私权和企业商业机密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 沃尔玛泄露事件2019年,沃尔玛的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1.4亿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信息安全问题:企业的数据库是存储大量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一旦被黑客攻击,个人信息的泄露将导致用户的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并可能被用于进行诈骗和其他恶意活动。

3. 马里奥特酒店泄露事件2018年,马里奥特酒店集团的数据库被黑客攻击,导致超过5亿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信息安全问题:酒店集团拥有大量客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号码、信用卡信息等,一旦被黑客攻击,这些个人信息将面临被滥用的风险。

4. 谷歌泄露事件2018年,谷歌的社交媒体平台Google+存在安全漏洞,导致将近5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信息安全问题: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社交媒体平台的安全漏洞暴露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对用户的个人隐私权构成了威胁。

5.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泄露事件2016年,FBI的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2.3万名特工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信息安全问题:政府机构的数据库存储着大量敏感信息,一旦被黑客攻击,可能导致特工的个人安全受到威胁,并可能泄露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

6. 约翰逊和约翰逊泄露事件2017年,英国市场调研公司约翰逊和约翰逊的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7万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

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

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引言斯诺登事件是指2013年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大量NSA的秘密文件,揭示了NSA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进行监听和监控的行为。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斯诺登事件的背景、影响、应对措施等方面细化分析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第一章背景分析⑴斯诺登个人背景●斯诺登的个人简介及职业经历●斯诺登为何泄露NSA的秘密文件⑵ NSAs的监听和监控行为●NSAs的实际情况及其监控的对象●监控手段和技术细节第二章斯诺登事件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⑴影响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揭示了多国间的监听行为,引发外交危机和关系紧张●泄露情报对国家安全产生的直接威胁⑵影响个人隐私和人权●个人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和窃取●影响个人的隐私权和自由⑶影响企业商业机密和竞争力●涉及商业机密的窃取和监控活动●影响企业的商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第三章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⑴技术挑战●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防御能力●推动加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⑵法律挑战●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跨国合作加强打击网络犯罪⑶人员挑战●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培训●建立专业化的网络安全队伍和机构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1:斯诺登泄密文件摘要。

法律名词及注释●个人隐私权:指个人对其个人和私人生活不受外界干涉的权利。

●商业机密:指企业的商业信息和技术,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窃取:指非法获取他人的信息、数据、机密或财物。

斯诺登事件原委

斯诺登事件原委

斯诺登事件原委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这项代号为“棱镜”的高度机密的行动此前从未对外公开。

《华盛顿邮报》获得的文件显示,美国总统的日常简报内容部分来源于此项目,该工具被称作是获得此类信息的最全面方式。

一份文件指出,“国家安全局的报告越来越依赖‘棱镜’项目。

该项目是其原始材料的主要来源。

报道刊出后外界哗然。

保护公民隐私组织予以强烈谴责,表示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进行申辩,不管多少国会议员或政府部门支持监视民众,这些项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

这是一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广、程度之深让人咋舌。

斯诺登在离开美国时,他已在国防承包商工作了不到三个月,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

他有着丰厚的年薪,与女友一起过着舒适的生活。

但他愿意牺牲这一切,因为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控工程感到良心不安。

针对公开这些机密文件举动,斯诺登表示:“我知道我的举动会让我经受灾难,但如果联邦政府的秘密法令、不平等赦免以及不可抗拒执行力量等这些支配着我所深爱的世界时,这些被立即曝光出来,我会非常满足。

”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十多个个国家寻求庇护。

后在俄罗斯获得同意政治避难。

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

美国利用黑客手段在互联网空间窃取他国信息,是海盗行为,这种做法与美国所倡导的“信息自由”理念背道而驰。

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1]

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1]

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简介网络信息安全是当代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它涵盖了保护个人隐私、防范黑客攻击、保护商业机密等方面。

斯诺登事件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之一,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教训。

本文将从斯诺登事件出发,深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安全措施。

斯诺登事件的背景斯诺登事件发生于2013年,当时一位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承包商员工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大量美国政府的机密信息,揭露了NSA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监控活动。

这次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信息安全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保护个人隐私:在数字化时代,大量的个人信息被存储在各类互联网平台上,如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和在线银行。

保护个人隐私,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任务。

2. 防范黑客攻击:黑客攻击是网络信息安全中最常见的威胁之一。

黑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钓鱼等方式,获取个人或机构的敏感信息。

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能够防范黑客攻击,保护信息的安全。

3. 保护商业机密:对于企业来说,商业机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产。

网络信息安全是保护商业机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等措施,可以确保商业机密不被泄露给竞争对手。

斯诺登事件的启示斯诺登事件揭示了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 政府监控的风险:斯诺登事件揭示了政府机构可能滥用其权力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监控活动。

这使得公众更加关注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并对政府在这方面的立法和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斯诺登事件揭示了单一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的脆弱性。

我们需要采取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技术等,以提高对抗各种网络攻击的能力。

解密斯诺登:逃亡的泄密者

解密斯诺登:逃亡的泄密者

解密斯诺登:逃亡的泄密者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3年第07期爱德华·斯诺登,29岁的美国中情局前技术助理,放弃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选择逃亡海外、向媒体揭发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PRISM)计划,该计划监控互联网活动、秘密收集电话记录。

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I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这9家科技公司参与其中,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信息。

“老大哥”盯着世界上每一个人,这在美国国内和德国等多国都引发轩然大波,而泄密者斯诺登,他好莱坞谍战大片般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曾在CIA任职过着舒适生活近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等媒体所披露的美国政府监听计划“棱镜”(PRISM)闹得沸沸扬扬。

包括Google、Facebook、微软、雅虎、苹果等在内的9家科技公司被指为美国政府提供服务器接人,对外输出用户的私人信息。

就在当局和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出面辟谣之际,此次监听计划的告密者爱德华·斯诺登主动向世人曝光。

现年29岁的斯诺登曾经在美国中情局(CIA)担任过技术助理一职,现在他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外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一名合同工。

经过几天的采访后,在斯诺登本人的要求下,英国《卫报》披露了他的身份。

从他决定向公众披露多份绝密文件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决心要公开自己的身份。

“我没有想要隐匿自己的身份,因为我没有做错。

”斯诺登说。

斯诺登将加入丹尼尔·艾尔斯伯格(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的泄露者、被基辛格称为“美国头号危险分子”的美国国防部前分析员)和布拉德利-曼宁(为维基解密提供机密文件的一名美国士兵)的行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告密者之一。

他泄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机密文件。

在斯诺登提供的第一份机密资料中,他写道:“我明白我将为我的行为付出代价”,不过“如果联邦政府的秘密法律、不公平的赦免和不可阻挡的行政权力被公之于众,我就满足了”。

斯诺登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斯诺登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斯诺登的故事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出生于1983年6月21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判技术员。

20xx年6月,斯诺登在香港把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计划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遭到了美国和英国的通缉。

20xx年6月23日,斯诺登离开香港;20xx年8月1日,斯诺登前往莫斯科境内;20xx年8月7日,斯诺登获得俄罗斯三年的居留许可证。

20xx年9月24日,斯诺登被授予“另类诺贝尔奖”。

20xx年10月10日,斯诺登揭露NSA重点监控中国,在北京设“定点袭击前哨站”。

20xx 年4月,与著名法国电子音乐制作人让-米歇尔·雅尔联手打造一首名叫《出口》“棱镜门”事件20xx年,斯诺登向媒体提供机密文件致使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曝光”。

斯诺登曝光的文档显示,这一监控项目代号为PRISM,为止尚未对公众披露。

通过该项目,美政府直接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以及苹果在内的这9个公司服务器收集信息。

爱德华·斯诺登公开材料后藏身在香港一家酒店内。

由于担心被窥探,他用枕头堵着酒店房间的门缝以防止被窃听。

他还把一个大红色的罩子罩在他的头和笔记本电脑上,然后再输入自己的密码,以防止任何隐藏的摄像头检测到它们。

他表示有些焦虑不安,甚至酒店的火灾报警响了,他都躲在房间不敢出去,怕这是抓他的人制造的陷阱。

20xx年6月10日,来自酒店方面的消息说,斯诺登十号中午已退房离开,下落不明。

20xx年6月10日,英国《卫报》报道应斯诺登的要求公开了他的身份。

之后,斯诺登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侵入中国通信行业。

美国“棱镜”项目曝光者爱德华·斯诺登当天并没有登上飞往哈瓦那的航班,仍逗留在谢列梅杰沃机场过境区。

就在斯诺登离港的前一天,他再曝猛料称,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入侵中国移动公司以获取手机的短信信息,并持续攻击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以及电讯公司Pacnet香港总部的计算机,该公司拥有区内最庞大的海底光纤电缆网络。

斯诺登为什么要泄密

斯诺登为什么要泄密

斯诺登为什么要泄密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出生于1983年6月21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判技术员。

那么,斯诺登为什么要泄密?斯诺登泄密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棱镜”计划并没有获得人民的许可就进行个人隐私的侵犯,这不是美国人民眼中的自由。

斯诺登希望这件事情被人们知道,并且希望有所改变,而不是一如既往的任由政府进行这样的控制。

一句话,斯诺登是为了自由。

他的家人都还在美国,逃亡的只有他一个人。

斯诺登感情生活斯诺登婚事失望2013年6月10日,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在泄密前有个稳定的女友,两人原本打算结婚,不过突然的泄密事件导致他们的婚事几乎无望。

面对变故,他的女友林赛·米尔斯非常痛苦,10日借助博客公开了自己当前伤心欲绝的心境,“我的世界突然敞开,又突然关闭。

我像是迷失在海上,身边没有指南针。

我流着泪水,一边打着字,一边回想一路陪我走过的人,那些和我一起欢笑、一起牵手的人,那个我最深爱的人,以及那些我来不及说再见的人。

”通过米尔斯的博客来看,这两人彼此深爱对方,米尔斯在博客中用“谜一样的男人”来形容斯诺登。

林赛·米尔斯,之前是一名芭蕾舞演员。

斯诺登和米尔斯曾前往香港度假,不少亲友还以为他们会在那里结婚。

通过米尔斯的博客来看,这两人彼此深爱对方,在过去的4年里,这对情侣一起游览过世界很多地方。

在此次前往香港前,斯诺登只是对米尔斯说要离开数周。

所以面对男友的意外举动,米尔斯感觉很像是“一下子被抛弃了”。

另外,斯诺登的父亲和继母也受到影响。

这对夫妻面对各路媒体已经不堪重负。

联邦调查局特工也造访了他们的住所。

NSA局长亚历山大本周在国会作证时指出,斯诺登所公布的信息大都是在他培训期间从“网络分析员”手册中所学的皮毛知识,而更多的曝光信息都是从NSA员工网的内部论坛中看到的公开信息,完全不像斯诺登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充满神秘的“谍影色彩”。

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案例

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案例

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案例
1. 爱德华·斯诺登泄密事件
2013年,前中央情报局(CIA)和国家安全局(NSA)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向媒体披露了美国政府大规模监视计划的存在,引起了轩然大波。

斯诺登泄露了NSA的秘密文件,揭示了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的监视活动,包括电话记录和互联网通信。

这项监视计划被认为是侵犯隐私和违反宪法权利的行为,引发了全球对美国监视活动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2. 中国间谍案
2018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了一名中国公民,指控他从事间谍活动。

这名中国公民被指控试图窃取美国航空和航天技术的机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国政府。

这起案件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中国间谍活动的关注,并加强了美国对中国的监视和安全措施。

3. 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在纽约市的世界贸易中心发动了一系列袭击,导致近3000人死亡。

这起事件引起了美国政府对国家安全的高度关注,导致了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组织的打击行动,包括对阿富汗的入侵和对伊拉克
的战争。

这起事件也导致了美国政府对国内和国际安全的加强措施,包括对航空安全和移民政策的改革。

4.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调查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事件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俄罗斯政府被指控试图干预美国选举,以支持特朗普当选。

2017年,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开始了对这一事件的调查。

这起事件引起了美国政府对外部干预和网络安全的关注,导致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制裁,并加强了美国对国内和国际网络安全的监视和保护。

斯诺登事件

斯诺登事件

Does a government have the right to snoop around(窥探) its citizens’privacy(隐私) on the pretext of (借口)protecting the country from terrorism? The US has been debating this question in the past few days.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否有权以保护国家不受恐怖袭击为由去窥探公民隐私呢?在过去几天里,美国上下正就这一问题展开争论。

On June 9, a 29-year-old former CIA (Central Information Agency中央情报局)employee admitted responsibility for on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leaks(泄漏)of classified(机密的,分类的)information in US history. Edward Snowden told The Guardian (英国卫报)he exposed the documents because he thinks Americans should know how the government hasintruded on(侵犯)their privacy.6月9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人员、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承认自己对外披露了美国政府的特别机密,成为美国史上最大的泄密者之一。

他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称,他之所以会泄露这些机密文件,是因为在他眼中,美国人民有权知道美国政府是如何侵犯自己的隐私的。

“I can’t in good conscience(本着良知,the Voice of Conscience)allow the US government to destroy privacy, Internet freedom and basic liberties (自由)for(属于)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is massive surveillance machine(大规模的监控机器)they’re secretly building,” Snowden told The Guardian in an interview.“出于良知,我不能眼看着美国政府利用他们秘密打造的大规模监控网络来侵犯全世界人民的个人隐私、网络自由和基本自由。

美国历史上15大泄密事件

美国历史上15大泄密事件

美国历史上15大泄密事件2013,斯诺登:Former intelligence worker Edward Snowden, 29, revealed himself as the source of documents outlining a massive effort by the NSA to track cell phone calls and monitor the e-mail and Internet traffic of virtually all Americans. He says he just wanted the public to know what the government was doing. "Even if you're not doing anything wrong, you're being watched and recorded," he said. While he has not been charged, the FBI is conduct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eaks1971艾斯伯格Military analyst Daniel Ellsberg leaked the 7,000-page Pentagon Papers in 1971. The top-secret documents revealed that senior American leaders, including three presidents, knew the Vietnam War was an unwinnable, tragic quagmire. Further, they showed that the government had lied to Congress and the public about the progress of the war. Ellsberg surrendered to authorities and was charged as a spy. During his trial, the court learned that President Richard Nixon's administration had embarked on a campaign to discredit Ellsberg, illegally wiretapping him and breaking into his psychiatrist's office. All charges against him were dropped. Since then he has lived a relatively quiet life as a respected author and lecturer.1972梅毒丑闻Starting in 1932, the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studied untreated syphilis in black men who thought they were getting free health care. The patients weren't told of their affliction or sufficiently treated. Peter Buxtun, who worked for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relay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 to a reporter in 1972, which halted the 40-year study. His testimony at congressional hearings led to an overhaul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rules concerning work with human subjects. A class-action lawsuit was settled out-of-court for $10 million, with the U.S. government promising free medical care to survivors and their families. Here, participants talk with a study coordinator.水门事件In 2005, retired deputy FBI director Mark Felt revealed himself to be the whistle-blower "Deep Throat" in the Watergate scandal. He anonymously assisted Washington Post reporters Carl Bernstein and Bob Woodward with many of their stories about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s cover-up after the June 1972 break-in a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 headquarters. The stories sparked a congressional investigation that eventually led to President Nixon's resignation in 1974. The Post won a Pulitzer Prize for its coverage. Felt was convicted on unrelated conspiracy charges in 1980 and eventually pardoned by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before slipping into obscurity for the next quarter-century. He died in 2008 at age 95.以色列核武Mordechai Vanunu, who worked as a technician at Israel's nuclear research facility, leaked information to a British newspaper and led nuclear arms analysts to conclude that Israel possessed a stockpile of nuclear weapons. Israel has neither confirmed nor denied its weapons program. An Israeli court convicted Vanunu in 1986 after Israeli intelligence agents captured him in Italy. Hewas sentenced to 18 years in prison. Since his release in 2004, he has been arrested on a number of occasions for violating terms of his parole伊朗门President Ronald Reagan addresses the media in 1987, months after the disclosure of the Iran-Contra affair. A secret operation carried out by an American military officer used proceeds from weapons sales to Iran to fund the anti-communist Contras in Nicaragua and attempted to secure the release of U.S. hostages held by Iran-backed Hezbollah in Lebanon. Mehdi Hashemi, an officer of Iran's 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s Corps, leaked evidence of the deal to a Lebanese newspaper in 1986. Reagan's closest aides maintain he did not fully know, and only reluctantly came to accept,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operation.1992烟草致癌添加剂Tobacco industry executive Jeffrey Wigand issued a memo to his company in 1992 about his concerns regarding tobacco additives. He was fired in March 1993 and subsequently contacted by "60 Minutes" and persuaded to tell his story on CBS. He claimed that Brown & Williamson knowingly used additives that were carcinogenic and addictive and spent millions covering it up. He also testified in a landmark case in Mississippi that resulted in a $246 billion settlement from the tobacco industry. Wigand has received public recognition for his actions and continues to crusade against Big Tobacco. He was portrayed by Russell Crowe in the 1999 film "The Insider."中情局犯罪实验室For 10 years, Frederic Whitehurst complained mostly in vain about practices at the FBI's world-renowned crime lab, where he worked. His efforts eventually led to a 1997 investigation that found lab agents produced inaccurate and scientifically flawed testimony in major cases, including the Oklahoma City and World Trade Center bombings. The Justice Department recommended major reforms but also criticized Whitehurst for "overstated and incendiary" allegations. He also faced disciplinary action for refusing to cooperate with an investigation into how some of his allegations were leaked to a magazine. After a yearlong paid suspension he left the bureau in 1998 with a settlement worth more than $1.16 million.9.11可以避免FBI whistle-blower Coleen Rowley accused the bureau of hindering efforts to investigate a suspected terrorist that could have disrupted plans for the September 11, 2001, terror attacks. In 2002 she fired off a 13-page letter to FBI Director Robert Mueller and flew to Washington to hand-deliver copies to two members of the 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 and meet with committee staffers. The letter accused the bureau of deliberately undermining requests to look into Zacarias Moussaoui, the only person convic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playing a role in the attacks. She testified in front of Congress and the 9/11 Commission about the FBI's mishandling of information. Rowley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ime magazine's People of the Year in 2002, along with whistle-blowers Sherron Watkins of Enron and Cynthia Cooper of WorldCom.安然破产Sherron Watkins, a former vice president at Enron, sent an anonymous letter to founder Kenneth Lay in 2001 warning him the company had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The memo eventually reached the public and she later testified before Congress about her concerns and the company's wrongdoings. More than 4,000 Enron employees lost their jobs, and many also lost their life savings, when the energy giant declared bankruptcy in 2001. Investors lost billions of dollars. An investigation in 2002 found that Enron executives reaped millions of dollars from off-the-books partnerships and violated basic rules of accounting and ethics. Many were sentenced to prison for their roles in the Enron scandal.世界公司假账Cynthia Cooper and her team of auditors uncovered massive fraud at WorldCom in 2002. They found that the long-distance telephone provider had used $3.8 billion in questionable accounting entries to inflate earnings over the past five quarters. By the end of 2003, the total fraud was estimated to be $11 billion. The company filed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and five executives ended up in prison. Cooper started her own consulting firm and told her story in the book "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s: The Journey of a Corporate Whistleblower."In 2003, federal air marshal Robert MacLean anonymously tipped off an MSNBC reporter that because of budget concerns, the TSA was temporarily suspending missions that would require marshals to stay in hotels just days after they were briefed about a new "potential plot" to hijack U.S. airliners. The news caused an immediate uproar on Capitol Hill and the TSA retreated, withdrawing the scheduling cuts before they went into effect. MacLean was later investigated and fired for the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of "sensitive security information."关塔那摩Joe Darby is the whistle-blower behind the Abu Ghraib prison abuse scandal in Iraq. He says he asked Army Reserve Spc. Charles Graner Jr. for photos from their travels so he could share them with family. Instead, he was given photos of prisoner abuse. Darby eventually alerted the U.S. military command, triggering an investigation and global outrage when the scandal came to light in 2004. Graner was sentenced to 10 years in prison for his part in the abuse. He was released in 2011 after serving 6½ years of his sentence. The military and members of Darby's own family ostracized him, calling him a traitor. Eventually he and his wife had to enter protective custody.布什政府监听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ed in 2005 that in the months after the September 11, 2001, attack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uthorized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to eavesdrop without a court warrant on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American citizens, suspected of communicating with al Qaeda members oversea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staunchly defended the controversial surveillance program. Russ Tice, an NSA insider, came forward as one of the anonymous sources used by the Times. He said he was concerned about alleged abuses and a lack of oversight. Here, President Bush participates in a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atriot Act in Buffalo,New York, in April 20042010维基解密泄密Army Pfc. Bradley Manning is accused in the largest leak of classified documents in U.S. history. His court-martial began on June 3. He has pleaded guilty to 10 of 22 charges against him and could face up to two decades in jail. He has pleaded not guilty to the most serious charge - that of aiding U.S. enemies, which carries the potential for a life sentence. At a February proceeding, Manning read a statement detailing why and how he sent classified material in 2010 to WikiLeaks, a group that facilitates the anonymous leaking of secret information。

网络泄密案例

网络泄密案例

网络泄密案例网络泄密是指机密信息通过网络渠道被非法获取、传播或利用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泄密案例层出不穷,给个人、企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网络泄密案例,以警示大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首先,2013年爱德华·斯诺登事件是一起轰动全球的网络泄密案例。

斯诺登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雇员,他泄露了大量美国政府的秘密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全球互联网监控的情况,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和争议。

这一事件不仅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引发了全球对网络隐私和监控的关注。

其次,2014年索尼影业遭遇了一起严重的网络泄密事件。

黑客组织入侵了索尼影业的网络系统,窃取了大量电子邮件、合同和电影剧本等机密信息,并公之于众。

这一事件不仅对索尼影业的商业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了一起典型的商业网络泄密案例。

再者,2017年的“惊天大盗”案是一起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网络泄密案例。

一群黑客通过网络渠道入侵了多家全球知名企业的网络系统,窃取了大量的商业机密和个人信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这一案例揭示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最后,2019年的“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是一起涉及个人隐私的网络泄密案例。

据报道,数百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并用于商业目的,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关注和争议。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要注意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加强对网络隐私的保护和监管。

综上所述,网络泄密案例屡离不骇,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加强对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保护,同时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和防范,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斯诺登泄密暴露美国社会软肋

斯诺登泄密暴露美国社会软肋

斯诺登泄密暴露美国社会软肋作者:暂无来源:《海外星云》 2013年第13期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揭露美国监控全球电子通讯,全球哗然。

可是,不论从民调或媒体上观察,“棱镜门”在美国本土的震撼程度远未及得上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主流媒体关注斯诺登的私生活更甚于他所揭发的秘闻。

这其中,“恐怖”元素起了决定作用,波士顿案是恐怖袭击,棱镜门则是反恐,这根本差异决定了民众的反应。

只要回顾美国二战后如何一路走来,便明白“恐惧感”是美国人的软肋,而恐惧又是理性的最大敌人。

二战后美国极担忧苏联壮大。

苏联成功核爆后,美国人又感到核威胁逼在眉睫,于是担起反共大旗。

刺激民众恐惧感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是美国政客的基本功,当中最著名的有1964 年约翰逊总统竞选时的女孩与核爆广告。

虽引起极大争议,然而约翰逊凭核威吓以压倒性优势胜出。

9·11 事件后,国会急忙应白宫要求通过爱国者法案,授予政府秘密监听、拘捕和无限期监视可疑涉恐人物的权力。

数十万美军随即参与长逾10 年的两场中东战争。

9·11 阴影下,美国绝大多数民众愿意为反恐做出牺牲,而且道德底线几乎不存在。

透视式的机场安检是小事一桩,自爱国者法案通过之日,美国民众不但接受政府秘密监听,甚至连奥巴马政府以无人机击杀未经审讯的怀疑涉恐的美国公民,同样被默许。

斯诺登所揭发的监听项目,于美国民众来说可谓意料之中。

棱镜下虽然可能失去隐私,但对日常生活不影响,更主要是棱镜满足了美国民众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需要。

美国人不能接受别国黑客,但对棱镜截取全球电子通讯则会认为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当然权利。

只要出于恐惧,什么不合理的事情都可以在美国发生。

笏(摘自美国《星岛日报》)(编辑/立原)。

什么是斯诺登事件

什么是斯诺登事件

斯诺登事件美国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逃亡香港,向外界透露了美情报机构制定的“棱镜”计划,它包括了监控美国民众的互联网、电话等各项信息,引发广泛热议。

斯诺登尚未被美国政府指控,也没有成为引渡申请的对象。

香港该怎么做,引发关切。

斯诺登爆料称,美国政府随时可以读取任何人的电邮,令包括谷歌在内的网络巨头致函美国政府自清,他还称美国政府已入侵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的网络多年。

白宫在12号以调查仍在进行为由,对以上诸项不予回应。

根据南华早报12号报道,斯诺登公布证据,表示美国政府网络入侵中国网络至少有四年时间,美国政府黑客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其中还包括学校。

黑客的方式通常是透过入侵巨型的路由器,然后一举入侵成千上万的电脑,无需一一入侵个别电脑。

另一方面,斯诺登也说,美国政府随时可以读取任何人的电邮。

美国网络公司巨头谷歌、微软、脸书为了避免网络使用者恐慌,进而影响名誉与生意,纷纷与美国政府的监控计划划清界限。

除表明斯诺登说法不实以外,谷歌还致函美国司法部,要求美国政府公开密令,并公布政府究竟从谷歌获得了哪些资讯。

对此,白宫当天表示,已看过相关信件,了解这些企业的关切,但再次表明,由于事件仍在调查阶段,所以不方便评论,但强调美国政府的做法合乎美国法律规定。

斯诺登泄密事件:斯诺登说:“我叫爱德华·斯诺登,我29岁,在博思艾伦公司夏威夷分部(国家安全局军事承包商)担任基础构架分析员,为国家安全局工作。

”几天前,就是这位叫做斯诺登的29岁年轻人引爆了“电话门”和“棱镜门”事件,他向英国和美国的媒体爆料说,美国国家安全局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Verizon)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此外,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还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人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这一秘密行动代号为“棱镜”。

消息一出,引起的争议不小。

斯诺登的支持者们称他为“英雄”,因为他将美国政府伸向民众的“黑手”公之于众,但也有人称他是卑鄙的告密者,并要求将他绳之以法。

危及网络安全事例

危及网络安全事例

危及网络安全事例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许多威胁网络安全的事件。

以下是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 美国国家安全局 (NSA) 斯诺登事件:2013年,前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该机构大量的机密文件。

这些文件揭示了NSA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监控活动,引发了关于个人隐私权和网络安全的广泛讨论。

2. 网络病毒 WannaCry:2017年,WannaCry是一种以勒索为目的的恶意软件,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漏洞感染了全球超过200,000台计算机。

此次攻击直接危及了许多企业、机构和个人的数据安全,造成了巨额损失。

3. Equifax数据泄露事件:2017年,美国信用评级公司Equifax 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1.4亿美国人的敏感信息,包括社会安全号码和信用卡号码等个人数据被泄露。

这次事件对个人的金融和身份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剑桥分析公司数据滥用事件:2018年,剑桥分析公司被曝光滥用Facebook用户数据,以影响选民行为。

这次事件揭示了个人私密数据被滥用的潜在危险,引发了对数据隐私保护和社交媒体平台监管的讨论。

5. 俄罗斯黑客组织对美国大选的干扰:2016年,据称俄罗斯黑客组织参与了美国总统选举期间的网络攻击行动,试图干扰选举结果。

这次事件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和网络防御的广泛关注和辩论。

这些事件都凸显了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并促使各国政府、组织和个人更加重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需要采取综合的安全措施,包括强化网络防御能力、加强法规和政策制定,以及提高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2013时事评论——斯诺登事件

2013时事评论——斯诺登事件

近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FBI)国家安全局技术承包人斯诺登,于2013年6月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后逃亡到香港,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于北卡罗莱纳州伊丽莎白市。

2004年5月7日,斯诺登加入美国陆军,几个月後,他在训练事故中,折断了他的双腿,而在9月28日被除役。

200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将其派驻瑞士日内瓦负责维持电脑网络安全,斯诺登在2009年离开CIA,前往一家美国驻日美军基地中的国家安全局设施,为一家私营承包商工作。

在2013年5月离开美国时,他已在国防承包商博思艾伦谘询公司工作了不到三个月,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

2013年5月,斯诺登以治疗癫痫为由申请暂时离职并获得批准。

5月20日,他飞抵香港,入住一家酒店,在此将秘密文档披露给英国《卫报》并接受该报采访,披露美国政府的一项秘密情报监视计划(棱镜计划)让世界为之一震。

棱镜计划是美国政府的一项秘密情报监视计划,这个项目从2007年开始运作,现已成为美国总统每日简报的最大的消息来源,参与该计划的公司都是美国赫赫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youtube 以及苹果等9家公司,斯诺登说,就他所知,美国在全球进行了6.1万次的渗透行动,监控目标包括一些西方国家的长期盟国南非和土耳其,此外还有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数百个中港两地的个人以及机构也在其内。

美国方面给出了的反击与维护。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6月13日出席国会听证会,声称斯诺登曝光监视项目给美国带来了危害,又声称监视项目反恐有功此外。

美国白宫也正忙着为“棱镜”危机进行公关灭火,转移国内媒体视线,更有议员提出毫无根据的阴谋论,暗示泄密者斯诺登受中国指使。

中国的方面针对“美国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实行网络监控”的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在6月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多次重申,中国面临着网络攻击的严重威胁,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击受害国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 小岛国 大数据
图7 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所能入侵的114条 光缆的名单
图8“X关键得分”:“美国国安局针对世 界私人通信的谷歌式搜索引擎”
图9 监控电子邮件:“只要给我邮件地址, 我就能获得任何一个人的信息”
图10“X关键得分”项目的魔法:魔镜, 魔镜,告诉我……
图11 潜入雅虎和谷歌的外国数据中心, 复制流经光纤电缆的所有数据
图12 茁壮监控项目(MUSCULAR)拥有 另外一个名称:DS-200B
图13 茁壮监控项目属于“光缆” (CABLE)情报的一部分
图14 茁壮监控项目属于“外国” (Foreign)类别
图15 特等舱项目:澳大利亚国防通讯处 利用驻外使馆替美国监听亚太地区的通信
图16 “量子”项目:利用无线电频率(radio frequencies)来监控没有连接互联网的电脑
图17 “玄机”项目(MYSTIC):让时光 倒流成为可能
图18“猎击巨人”项目:“对美国信息基 础设施的全球网络威胁”
图19 “猎击巨人”项目:对华为总裁任 正非和董事长孙亚芳做社会网络分析
图20 监听122位国家领导人:从A到Z构 成的姓名数据库
图21 “老鹰哨兵”项目(Sentry Eagle): 美国国安局执行多年的监控计划
斯诺登泄密事件
——美国如何控制网络空间 ——我只是斯诺登的搬运工 ——通信间谍速成手册
图1 美国收集通信情报的两种方式:棱镜项目 和上游项目
图2 美国在世界通信中所占的中枢地位
图3 棱镜项目收集各种形式的通信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4 棱镜项目在美国九大科技公司开始 实施的日期
图5 英国政府通讯总部(GCHQ)的“主 宰互联网”(MTI)项目
图22 “悬浮”项目(Levitation):加 拿大监控全球102个文件分享网站
2014年2月28日:欧盟网络安全高层会议 克罗斯:我们需要提出正确的问题
• 不要问美国为什么想窃听如此之多的通信内容 • 要问为什么他们有能力做到这些?为什么面对这些威胁 我们毫无准备和防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信息离开欧洲? 为什么我们的公民偏偏喜欢美国的平台?为什么我们欧 洲的公司没有本事跟它们竞争?斯诺登泄露的信息让无 数人感到震惊。但是,祸兮福之所倚,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这如同醍醐灌顶,我们当前恰恰需要这样的警钟。 眼下,我们正在向一个数据驱动的经济和社会过渡,斯 诺登泄密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以前的认识,确保网络 空间的安全,增强欧洲产业的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