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与拷问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改变全球网络安全管理格局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改变全球网络安全管理格局“棱镜门”事件的发酵,已开始改变全球网络安全管理格局。
巴西国会目前正在审议一项法案,要求所有在巴西境内运作的企业,必须将有关巴西人的数据存储在巴西,而通常这些公司大多将数据存在美国、欧洲等外部的服务器上。
有分析认为,如果该法案获得通过,包括谷歌、脸谱等“靠数据生存”的企业,无疑会更多依靠巴西方面提供互联网安全保护,同时也必然会受到巴西相关部门的监管。
美国ABC新闻网引述美国智库新美国基金会开放科技中心主管梅拉斯的话说:“国家隐私主权将成为全球各地日益受重视的议题,而这只是全球反弹的开始,未来数月情况将更为严峻。
”巴西拟出台法案将数据存储在国内近几个月来,巴西媒体接连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巴西监控的情报。
巴西境内公民邮件及电话不仅受到监控,甚至连巴西总统罗塞夫浏览的网页也被侵入。
巴西国会目前正在审议一项法案,要求所有在巴西境内运作的企业,必须将有关巴西人的数据存储在巴西。
而通常这些公司大多将数据存在美国、欧洲等外部的服务器上。
巴西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一是为了摆脱美方的监控,确保巴西互联网的安全;二是以此来带动巴西的互联网及其储存技术的发展。
巴西本土硬件制造商Datacom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卡洛斯认为,“应用本国研发的技术,能更好地保证通信安全”。
除加强与本土通信硬件制造商的沟通外,巴西政府还承诺加大对本土产品的支持力度。
目前巴西政府正在考虑一项计划,即强制所有的电话公司使用本地制造的设备在其境内开展业务,预计3—5年内巴西将达到相关的技术水准以实施这一计划。
据了解,目前已有巴西制造商向巴西国有电信公司等提供部分网络服务,其中包括为政府机构、私营公司及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等。
巴西利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戴维·弗莱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本土数据库无疑将给巴西互联网、数据储存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此外,为避免美方的监控,巴西邮政计划明年提供加密的电子邮件服务,作为Gmail和雅虎的替代品。
透析_棱镜门_事件_对构筑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的思考
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深入施工现场,对建设工程档案产生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在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中改变那种坐等档案上门的传统落后作法,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把问题解决在档案接收进馆之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全社会城建档案意识逐步加强的今天,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已逐步形成,依法治档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依靠城建档案法规体系,做好城建档案收集这项基础工作,才能保证城建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棱镜门”事件的曝光,给各国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棱镜门”事件,除显示了美国情报机构在窃取重要信息的技术手段正在并不断更新强化之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一些重要信息,包括收集信息的方式、范围、力量等,对于我们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档案;信息;安全透析“棱镜门”事件,对构筑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的思考周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馆四川6219000引言自2013年6月9日,英国《卫报》抛出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的专访后,“棱镜门”事件不断发酵……所谓“棱镜门”源于棱镜计划,它是由美国国安局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开始实施的一项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名号为“US-984XN ”。
该计划年度成本约计2000万美元,自奥巴马上任后,项目更加日益受到重视,“监听世界”地图的监控点,包含了世界90个大小国家,监控对象遍布全球乃至包括35名国际政要的电话。
多年来,美国政府始终将中国作为东亚首要监听的对象,并一直从事针对中国的网络攻击行为。
去年美国《世界新闻日报》29日称,密歇根大学教授科尔猜测,当前的“棱镜门”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由此可见,美国情报机构正在不择手段窃取重要信息并不断更新技术,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密防范措施。
1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安全问题既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重大难题,也是网络环境下如何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重大难题之一。
斯诺登棱镜门
斯诺登事件的看法美国防务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曝料,代号“棱镜”的监控项目引发全世界哗然。
该事件蕴含着诚信、安全与个人隐私问题,这恰恰与我们自身与国家所面临的最大隐患,若掉以轻心,则会带来不可设想的巨大灾难。
与此同时,我们应正式的认识到美国的虚伪性,理性的面对现实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坚信一切的“自由和民主”都是在一定的限制内的。
在自身隐私上,我们应该持更谨慎的态度,要意识到“有网络连接的地方,就有被监控的可能性”,并小心使用电脑、手机。
根据报道,美国情报人员可以通过“后门”进入9家主要网络科技公司的服务器,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
可以说,世界互联网用户被监控了,我们已经被完全监控了,所以在没有连接网络的时候,则是我们最安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身重要的资料存储到移动硬盘上。
在国家安全上,要大力发展本地通讯设备,逐渐摆脱美国的介入。
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掌控全球大部分互联网资源和关键基础技术,一网独大,若美国单方面发动信息战争,我国的电子系统将会瞬间奔溃,瞬间倒退回几十年前,科技、军事、教育、医学等方面都会显得无用武之地。
在美国诚信上,要看穿“民主、自由”的骗术,坚持本国的原则,以本国核心利益为出发点。
在事件透漏之前,美国总是贼喊抓贼,诬陷中国用黑客来攻击五角大楼,但是,当棱镜门曝光后,才知道美国完全可以直接监控,完全不用黑客;而在中兴、华为与美国政府打官司事件中,中国公司被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而拒绝,这则显示出美国心虚,因为美国就是用监视的方法来对待外国的;美国总是以“民主、自由”的理念来强行干扰它国政权,这次,美国政府竟然窥视自己国家的公民,公民的自由权被完全漠视,完全没有隐私可言。
在斯诺登事件上,我们应该以此为戒,并呼吁“高科技的发展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融和;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互助”,各国家也应该时刻监督美国,若美国继续损害全世界各国的利益,将得到全世界的讨伐。
政治安全典型案例
政治安全典型案例
那我给你讲一个关于政治安全的典型案例吧。
就说棱镜门事件。
美国的国家安全局搞了个叫“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
你能想象吗?他们就像那种偷偷摸摸在别人背后盯梢的小贼一样,不过这个“小贼”可厉害着呢,规模超级大。
这个棱镜计划可以直接从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像微软、谷歌、苹果等这些超级大公司获取用户的私人信息。
这可不仅仅是美国人自己的信息啊,全世界很多人的隐私都被他们窥探了。
这事儿严重威胁到其他国家的政治安全,为啥这么说呢?比如说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信息被获取了,那他们的机密信息就可能泄露。
如果一个国家在外交上有什么计划或者在处理国内重要事务上的一些内部讨论啥的,要是被美国通过这种手段知道了,那这个国家就会特别被动。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牌桌上打牌,你手里的牌人家都看光光了,你还怎么玩呀?
而且这种行为还破坏了国际关系之间的信任。
其他国家都开始警觉起来,意识到美国在网络空间里这么“肆意妄为”,那大家对美国在网络安全和政治诚信方面就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就像你身边有个总是偷看你日记的朋友,你还能放心跟他交往吗?肯定不能啊。
所以棱镜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涉及政治安全的案例,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网络监控对政治安全带来的巨大危害。
12“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2013.10.21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闯2013年6月,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到曝光。
从披露的信息看,美国依靠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上的巨大优势,绕过各国的信息安全防护,实现了对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的监控。
对我国而言,从根本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扭转我国信息安全的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1984》。
在虚构的“大洋国”,人们的一言一行被一种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密切监控。
这并不是臆想,现实版已经上演。
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地开展监控活动,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及产业优势。
因此,要改变我国在网络空间博弈中的被动局面,也必须从根本入手。
庞大产业支撑美国“棱镜”计划1.美国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
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
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
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由谷歌的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
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
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份额。
2.美国掌握了国际网络空间的实际控制权。
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的10台在美国,其大型数据库占到全球的70%。
在美国的掌控下,信息网络充满风险。
一方面,美国控制着全世界的网络空间,其他国家只能租借互联网地址和域名。
这种格局下,美国可以随意让任何一个国家从互联网上消失。
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曾授意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终止对伊拉克国家顶级域名“.iq”的解析。
美国“棱镜门”事件透视20130917(原创)
一、名词解释—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1983年6月21日生在美
国北卡罗来纳州。后搬到马里兰州。他曾到当地癿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
来获得必要癿学分,但最终没获得高中文凭。2003年,他加入美国陆军 特种部队,因在训练中受伤而退役。他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
7/31
二、斯诺登泄密美国“棱镜门”
美国棱镜(PRISM)项目癿揭秘者爱德华·斯诺顿 “我愿意牺牲 一切癿原因是,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 网自由……” 斯诺登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斯诺登受雇公司以及美国国安局) 主要攻击网络中枢,像大型互联网路由器”,“这样我们可以接触数以 十万计电脑癿通信数据,而丌用入侵每一台电脑。” 有关报道称,斯诺登是利用一种叫“拇指存储器”拷贝美国国家安 全局癿机密数据癿,幵将其公之亍众。ISM)项目
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 癿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癿通话 记录。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 (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 YouTube、苹果)中迚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 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癿联系斱式不行劢。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劢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 美国《华盛顿邮报》癿视频采访, 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癿棱镜项目,被 公开曝光,一系列丌间断、有节奏癿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癿、 可预知癿舆论重磅炸弹。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 癿舆论震级丌小亍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癿“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门”的政治学分析
继维基解密之后,美国再次摊上大事。
六月初,斯诺登对“棱镜”计划的揭露不仅引发全球对网络安全的关注,还将美国卷入一场外交角力的大戏。
事实上,斯诺登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深深植根于美国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矛盾之中,即使不是斯诺登泄密,迟早也会有别的“英雄”将美国的秘密监听计划昭告于天下。
首先,秘密监听项目是否必要?美国政府回答yes。
美国人通常认为,很多国家都在暗中进行着对于国外的刺探和入侵活动。
在一个无政府主义主导下的国际秩序中,间谍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美国人更关心的隐私受侵犯的问题,奥巴马辩护称,不可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美国政府的具体做法严格遵照法律程序。
他力图证明,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在“安全与自由”的两难取舍中寻找平衡。
美国政府也不断强调相关情报项目阻止了五十多起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恐怖袭击企图,其中90%以上都是通过“棱镜计划”完成的。
如果秘密监听项目是必须的,那么美国就一定有知情人进行成功举报吗?这里有三种可能。
第一,所有知情人士都忠于保密原则,或者惧于惩罚而默不作声。
第二种可能,有知情人士想爆料,但是在泄密前就已被控制或者干掉。
斯诺登与《华盛顿邮报》的线人联系时就警告,美国情报部门可能将其干掉。
第三种可能就是知情人成功地将秘密项目公之于众。
斯诺登事件属于最后一种。
在美国的环境下,自我标榜的价值观及现实的矛盾往往为举报者提供了举报动机。
事实上,美国的立国之本就是一套基于对个人自由和隐私尊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当国家安全局越界侵入个人隐私领域时,引发不满是必然发生的。
“9·11”事件发生后,反恐成为当务之急,监控通讯网络为民众所接受。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人对个人权利受到侵犯的不满开始大于对反恐的需要。
斯诺登称,早在2008年,就想揭露美国对公民的秘密监听项目,但是当时他寄希望于奥巴马新政而暂时告一段落。
但当他发现奥巴马政府仍是“萧规曹随”后,斯诺登开始变得绝望。
“棱镜门”引起的讨论
“棱镜门”引起的讨论作者:来源:《软件和信息服务》2014年第02期时时分析和掌握外面信息,有针对性地研究市场策略和产品研发方向,是IT企业的出路。
最近,在一次销售会议上,王军提出了一个问题:“销售是否应积极善用新闻事件创造和扩大销售成果?”他分析说:“‘村里’做安全加固技术在行业里已经走在了前列,但这个市场的规模和实际需求还在酝酿,未完全成熟。
那么我们是否能用销售方法加速推动或者催熟这个市场呢”?众所周知的“棱镜门”事件像一枚炸弹,炸醒了无数国人,特别是IT安全领域的人。
就“棱镜门”事件给安全产品销售和解决方案带来的技术挑战和业务商机,王军对参会的技术和销售提出:“我们要迅速拿出‘村里’的技术和市场策略”。
一提到“棱镜门”,大家立刻七嘴八舌地在会上议论起来,销售经理张旺和李健异口同声地说道:“这可给咱们市场造了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呀,过去我们总说信息安全漏洞会影响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可很少有领导相信,这次让美国人证明了一把呢,各单位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安全问题抬上桌面,咱销售队伍可得大大地利用‘棱镜门’来说服和推荐我们的底层加固技术”。
“以前别人一提安全就是通讯加密呀,数据打包加密呀,根本不像我们的方案,能在业务和数据底层进行加固信息,就销售来看,他们那些产品和技术都不能有效阻止信息漏洞,而咱们的底层加固技术是有明显优势的”。
张旺说道。
李健赞同地点头说:“我们销售的敏感度看来真不低,依我看,光懂咱们产品的好处还不够,还得学习‘棱镜门’偷取信息的方法,为什么人家可以潜入现有系统,把这个东西说清楚了咱们的销售亮点就更突显了。
我们就可以敲开客户的心里的门”。
张旺接着说:“也就是说‘比较’是一个非常容易见效的方法来让我们的方案超过别家。
另外,从‘棱镜门’事件也可以给有关信息主管部门提出国家信息保护的理念,过去因为加入WTO开放市场,我们很多东西是不设防或设防级别不高,现在好了,人家做个样子给你看,你不设防或设防级别低那么就别怪我趁虚而入,来你家信息库转转顺手牵羊”。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2013年6月,斯诺登打开了“网络时代的潘多拉之盒”,“棱镜门”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如同核冲击波,将异常深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对美国形象的冲击。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掌控互联网绝对主导权,一直占据互联网精神的道义高地,把控互联网问题的话语权,也一直标榜是最安全可靠的守卫者和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担当网络空间事实上的世界警察。
本次事件一棒子将一直神圣化的美国打回原形。
二、对美国互联网控制权的实质冲击。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事实上的独家管理者。
“棱镜门”事件之后,各国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必将急剧加大,一向力挺美国的欧洲盟友也将不再放心,这种情况下,全球互联网的制度与规则制定将逐渐走向更加全球化,虽然步伐不可能很快。
三、对全球网民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以及后续不断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不但严密监视本国人民,更“不辞辛劳”地监视美国之外的全球网民。
作为一个网民,安全感顿失!这是一次网民隐私意识的全球大启蒙。
“棱镜门”事件最坏的影响大概就是:很可能不会减少世界各国政府对网民的监控,反而会大大增强。
因为美国都如此肆无忌惮,那么哪一个国家还不争先恐后。
四、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不但是网民安全意识的一次启蒙,更是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的启蒙,是一次全球性的安全大警示。
很可能由此在全球范围掀起网络安全的“军备竞赛”。
五、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企业是美国掌控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环节,一直以纯粹市场形象昭示自己的美国企业,在美国国家安全的进攻型战略思想下,谁也难逃干系。
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主要通过思科路由器完成。
骨干网思科路由器、数亿台使用Windows、英特尔CPU的电脑,数亿台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苹果iPhone、IBM大型机等,覆盖全产业链和整个生态。
如果它们不得不受命于美国政府的需要,那么其他国家如何对这些企业放心?今后怎么能不加强戒备和安全措施?今后谁还敢对美国跨国公司继续高度信任?六、对未来网络空间中美博弈的影响。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作者:傅戈作者简介:拥有CISSP、CISA证书认证。
曾任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技术经理,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高级安全咨询顾问,现任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保障部安全咨询顾问。
1棱镜项目的情况1.1棱镜项目的背景PRISM(以下简称“棱镜”)项目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07年开始的一个高度机密的国家安全电子监控计划。
“棱镜”是该项目的编号,其官方SIGAD编号(该编号将在随后章节给予介绍)为US-984XN,项目主要是通过收集数据的方式获取情报信息。
2007年9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了“保护美国法案2007”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监控项目。
该项目的运行依照《外国情报监控法(FISA)》并处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委员会(FISC)的监管之下。
该项目一直保持秘密运行但在2013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服务商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两家媒体。
1.2棱镜项目PPT介绍图1这张幻灯片清楚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采取两种主要的信息收集方式,一种直接从光纤线路和设备上对经过的数据流进行收集;另一种则是通过棱镜项目直接从提供服务的美国公司的服务器上进行收集。
图2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工作流程,下面章节将对该工作流程的进行具体描述。
图3这张幻灯片显示了棱镜项目的数据处理的流程。
从雅虎,微软等公司提供数据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据窃听终端单元(DITU)送至美国国家安全局。
国家安全局通过多次的数据精简以及数据的协议分析将数据分解为语音、视频、元数据等分项数据并送完不同的系统进行处理。
例如“核子”系统负责语音数据,而“码头和主干道”则负责元数据图4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情报记录格式,最左边的两位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来源的提供者,即现在的9家美国公司;左边第三个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所包含的数据内容;左边第四,五、六个字符是一个混合的三字符组合,表明了棱镜的收集源;左边第七,八表明了监控项目建立的时间;最后面的七位则是这个记录的序列号。
“棱镜事件”的警示与思考
“棱镜事件”的警示与思考作者:宋军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3年第7期文/宋军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是个平静、时尚、随和、谦卑的人,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伊丽莎白市长大,在学校里的成绩并不突出,只在马里兰州的社区学校获得高中文凭,不过连课程都没修满的斯诺登加入了美军并参加了特种兵训练,在一次训练事件中双腿骨折被返退伍,后来在国土安全局位于马里兰州大学的一处秘密设施当保安员。
尽管没有正式的学位,但斯诺登在电脑方面却具备特殊才能,这让他得以进入情报界,成为中情局的一名技术员。
2013年6月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开展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控制数据以搜集情报。
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斯诺登9日经由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自爆身份,承认他揭露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
泄密事件在全球各地引发巨大反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对事件表示痛心疾首,认为泄密者的行为对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斯诺登因这次的泄密事件被列为美国历史上的三大揭秘者之一。
事件一经爆出,全球各国引发了对互联网信息系统安全的审视和关注。
我国的网络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一旦铁路、银行、电力等主要行业领域的系统数据和运行安全受到威胁,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的互联网环境面临三方面的威胁:一是在公共互联网环境方面,黑客攻击的趋利性特征日益明显,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发起网络攻击牟取非法利益。
二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微博客等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带来更加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
三是信息技术在铁路、银行、电力等重要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核设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系统数据和运行安全。
针对“棱镜事件”暴露出的互联网信息安全隐患,有关专家提出了维护我国互联网安全的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安全工作联动技能,建立起运转灵活、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的资源。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
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球“召唤”。
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
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
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
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
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
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
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
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门及斯诺登的看法
一.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对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他挑战了美国人的【美国梦】。
美国的行为逻辑终究逃离不了国家利益的范畴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到美国国家利益的三大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其中第一位是国家安全,第二位是经济利益。
这两个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价值观传播则是崇高理想,长远追求。
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所以,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二.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不会拆毁美国人真正价值观【帝国梦】。
监听属于美国核心价值观与现实政策的妥协,但不会摧毁美国核心价值观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
如果“9•11“类似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再发生一次,那么美国人民届时的矛头无疑还将指向政府,政府对于自己“不作为”可能遭到指摘的担心,显然高过被发现使用监控手段的尴尬。
相对于担心国家以阻止“9•11”等类似事件发生为名义而滥用职权窃取隐私,人们更加畏惧的是“9•11”事件本身。
随着各类恐怖事件接踵而至,半数美国人认为斯诺登这个新版“深喉”应该受到法律的惩治似乎变得不难理解。
美国政府一贯标榜自由民主,人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和言论自由也是有一种“神经质”的敏感。
所以,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
但这种妥协只是一个短期效应,美国社会对于个人权利的看重是有条件的。
三.【安全】,仍然是美国统治这手中的一张大牌,【国家利益】永远是美国人的核心利益,【帝国梦】才是美国人真正的核心价值观。
棱镜门中的美国人价值观在分裂斯诺登目前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叛徒,但在部分民众眼中,他是英雄,他让民众知道被监视的真相。
但在美国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担心依然可观的情况下,更多美国民众既会赞叹斯诺登担当人权斗士的勇气,又会愤慨他的行为有悖于国家利益。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展以棱镜为名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过去6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等9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等秘密资料。
该事件因为前中情局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褒贬不一。
对斯诺登的评价也一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
我想说说个人的观点。
1、美国官方主张以叛国者来认定斯诺登的行为另一方面,有相当的美国民众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对于他的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他评价:(1)斯诺登属于高薪阶层,不会为钱出卖个人前程,之所以会曝出“棱镜门”事件,是因为其难以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
(2)斯诺登公布了个人信息,要知道导致国家秘密的外泄,是要冒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危险。
可以看出他既不是一个爱国者,也不是一个间谍,只是一个真实的美国人,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网自由,说出了真相而已。
正如曼宁曾经讲的,他之所以把大量情报交给阿桑奇,是因为作为一个情报分析官,每天面对大量血腥的资料,并且资料与美国政府所声称的不同,他的内心难以承受。
斯诺登不幸成为美国情报部门的“异端”,徘徊于公民自由与国家利益之间,最终选择了自由。
在合法性上,犯罪是不二选择;然而,无论其行为对美国当局造成多大损害,却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独立、进取精神,故而有可宥之处。
2、对于棱镜门事件:3、(1)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人权至上,更是喜欢用这样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然后此次事件的披露,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自由和人权似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极富讽刺意义了。
因此我们国内民众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2)棱镜门”事件对于美国政府宣称的网络安全、网络自由和一贯标榜的形象是明确的揭露。
从这九大互联网遍及全球的影响力来说,这对于全球大部分公民无疑是最大的隐私侵犯。
山东省申论-28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山东省申论-28(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2.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二、给定资料1.2012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我国某高校、某高新技术科研院所、某上市公司等的邮件服务器被境外入侵并植入后门,3000多个用户的邮件账号与密码哈希值以及大量数据被通过加密方式上传至境外服务器。
在网络钓鱼攻击方面,针对我国的钓鱼站点有96.2%位于境外,其中位于美国的2062台主机承载了18230个针对境内网站的钓鱼页面,位于美国的钓鱼站点数量在全部位于境外的钓鱼站点中占比高达83.2%,位居第一。
与以往通过明显篡改网页内容以表达诉求或炫耀技术不同的是,2012年,黑客倾向于通过隐蔽的危害更大的后门程序,获得经济利益和窃取网站内存储的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约有50余个我国网站用户信息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公开流传或通过地下黑色产业链进行售卖,其中已证实确为真实信息的数据近5000万条。
2013年,“棱镜门”事件事发并持续“发酵”,美国利用其互联网强势地位入侵他国电脑系统的行径遭到各国声讨,也使其陷入了“全球偷窥者”的尴尬境地。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 (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事件不仅为国家信息安全保护敲响了警钟,也让国产软件厂商更深切地体会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自己所肩负的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的重大责任。
”无锡永中软件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党永在说。
据专家透露,多年来,美国始终实际掌控着全球互联网的绝对话语权。
目前,互联网关键汇集渠道是服务器,全球共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12台在美国,信息核心节点周转在美国;全球大部分用户经常使用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的正常运行关键在于交换机、手机、芯片、系统等设备。
形势与教育
1:谈谈你对美国棱镜门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诺登爆料的“棱镜”窃听计划引起美国民意无数哗然。
对于美国这个素来标榜自己为自由、人权至上的国家,此次事件的披露,意味着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根据斯诺登的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九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针对境外非美国人搜集情报,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无密可保。
为此,奥巴马作出的解释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
“棱镜门”事件彻底将美国“既在当婊子,又在立牌坊”的行径给暴露了,所谓的自由、人权似乎也在这个时候极富讽刺意义了。
这项目是严重侵犯了广大人民的隐私权,无疑是让美国言论自由的标榜和以此攻击别国的类似伎俩被彻底打翻在地,也无异于给了那些成天拿美国作标本批评中国的民主自由,喜欢高举人权自由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的公知学者们当头棒喝。
而从这事件之中,我们可以悟出到,群众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去看透本质,不要被华美包装的理论造词和政治术语所迷惑,不要被虚伪而又美丽的政治谎言所欺骗,外表光鲜的美国政府不见着捍卫到他们口边长挂的自由人权。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互联网络市场体系庞大,而这九大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用户更是以亿万计,因此他们很可能是被美国侵犯权益的最大受害群。
精明的中国人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至于对斯诺登的评价,各人褒贬不一。
就我个人而言,我深深认同他是一位英雄。
斯诺登曾经说到“我愿意牺牲掉这一切(工作、收入、女友)(把真相告诉世人),因为美国政府利用他们正在秘密建造的这一庞大的监视机器摧毁隐私、互联网自由、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基本自由的行为让我良心不安。
”在斯诺登的眼里,人民已经不再是美国人民,而是世界人民。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为了世界人民的隐私,为了公道正义,将国家机密公诸于众,背叛了自己的祖国,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受到尊重。
棱镜门事件
国际社会对于“棱镜门”反应
棱镜计划曝光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美国的行为表示震惊,强烈反对该项计划, 谴责美国的行为,要求美国立即出面澄清。但是极度重视隐私权的日本,却对国际舆 论热议的“监视门”无甚共鸣 ,而俄罗斯、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国家则表示会考虑 给予斯诺登政治庇护,2010年维基解密网站的爆料人阿桑奇现就在厄瓜多尔的英国大 使馆避难,中国外交部表示美国应该向国际社会做必要解释,认为美国的行为是无益 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简要介绍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棱镜计划揭秘者 棱镜门事件概要 美国的反应 国际社会的反应 棱镜门事件的影响 我对棱镜门事件的看法
爱德华·斯诺登,1983年6月21日出生在美国北 卡罗来纳州,后来搬到马里兰州。他高中没毕业,曾 到当地的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来获得必要的学分,最 终没获得高中文凭。2003年,他加入美国陆军特种部 队,但因在训练中受伤离开部队。退役后,他被安排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助理。2007年,作 为中情局信息技术员,他被派驻瑞士日内瓦工作,曾 在那里接触到一些机密文件。2009年,斯诺登离开中 情局,开始为NSA承包商工作。随后,他作为博斯公 司雇员在国安局工作4年,开始接触并复印监听计划 的机密材料。 他在得到监听计划的机密材料后,斯诺登向国安 局主管请假,他称需要离开几周治疗癫痫病。当他收 拾行囊时,他告诉女友要离开几个星期,但对离开的 原因却含糊其辞。2013年5月20日,斯诺顿放弃年薪 20万美元的工作,抛下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 只身前往香港。 斯诺登在揭秘棱镜计划后随即遭到美国的全球通 缉,因为他的行为激怒了美国政府,让美国政府陷入 一个尴尬无比的境地,遭到通缉是必然的,还可能面 临叛国罪或者间谍罪等罪名的起诉目前斯诺登正身处 俄罗斯。
由“棱镜门”事件反思国家信息安全
由“棱镜门”事件反思国家信息安全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第25期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曝光后,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间掀起轩然大波。
此事件被称之为“棱镜门”(代号PRISM),涉及到美国9大互联网服务商与国家安全局之间存在的所谓“数据合作关系”,其造成的影响正在全球网民间持续升温,成为连日来国外媒体评论的焦点。
“棱镜门”敲响警钟持续发酵的“棱镜门”事件给中国的网络用户敲响了警钟,对重点领域的中国用户来说,在未来的IT采购中就更需要引以为戒,加倍小心了。
美国中情局(CIA)前技术人员爱德华·斯诺登不仅揭露了美国情报机构从微软、谷歌、Facebook、苹果、雅虎等大型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并且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思科路由器在监控中国网络和电脑。
“棱镜”项目的揭秘者斯诺登还进一步揭露,美国政府曾入侵中国网络系统,时间长达4年。
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攻击了中国大学、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网站。
攻击目标多达数百个。
并且,这还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
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国人关于国家信息安全的思考。
棱镜门事件充分暴露了中国网络空间的软肋:我们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系统和服务大多是由上述参与“棱镜”这类计划的公司所提供的。
依托微软、谷歌、苹果、思科等外国公司的技术和装备运作的中国网络空间是缺乏防护能力的。
为了消除这个软肋,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网络空间的防护能力,一个关键举措是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和服务来替代进口。
甚至有媒体在呼吁,中国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对重点领域的用户采购的国产化做出明文规定。
以国产替代进口:确立目标+分步实施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和服务来替代进口,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首先应当确立这样的目标,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
这方面,我国用自主可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步替代GPS就是一个范例。
当然,北斗系统还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持,特别是移动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保证移动设备在获取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时能运用北斗系统,并且保护好相应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与拷问
2013年06月14日来源:中国科技网作者:张梦然
今日视点
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曝光后,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间掀起轩然大波。
此事件被称之为“棱镜门”(代号PRISM),涉及到美国9大互联网服务商与国家安全局之间存在的所谓“数据合作关系”,其造成的影响正在全球网民间持续升温,成为连日来国外媒体评论的焦点。
美安全局6年监听项目曝光
“棱镜门”事件缘起一份美国国家安全局绝密级别的文件。
6月3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在首次对此事的报道中称,文件显示一个代号“棱镜”的电子监听项目,正由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展开,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而监听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使用这些服务商的美国境外客户,以及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据称,在2007年就已开始的这项计划中,美国情报机构可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而无需采取一般黑客们的入侵方法。
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完全可直接接触到对象用户的文档、电子邮件、其与网上联络人的视频语音记录、文件传输、登录通知、网络日志等等资料,并跟踪到用户的行动,进而得到他们想要的情报。
该事件的揭秘者、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在随后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在过去4年中一直是美国防务承包商旗下的一名雇员。
斯诺登称其决定爆料的原因是无法说服自己包庇这种行为——即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的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
美国《时代》周刊援引斯诺登的话说,他选择将一切公之于众,让民众自己来判断他们是否愿意容忍“棱镜”计划吧。
有外媒认为,此前被曝光的信息还只是“棱镜”项目的冰山一角。
而目前来看,斯诺登的爆料仍在继续中。
据美国《读者》在线版报道,6月12日他声称美方自2009年以来监控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数百台电脑系统。
触碰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边界
“棱镜门”事件中美国国家行为对个人隐私的探底,在美国网民之间点燃了怒火。
6月7日,奥巴马出面紧急“灭火”。
他承认存在监控,但强调这种监控的目的是搜集情报反恐。
他指出,“该项目对美国公民并不适用,也不会针对居住在美国的人”,项目中的行为合乎法律,两院议员对此知情,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并已在保护隐私和国家安全之间努力寻求平衡。
最令美国政府不安的,似乎并非公众隐私受到侵犯,而是这种“泄密是对国家安全的极大破坏”。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称,泄密给美国情报搜集能力造成“巨大且严重损失”。
6月12日,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出席在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时,为“棱镜门”作出辩护,他指出,该计划开展以来曾帮助政府成功挫败了数十次恐怖袭击阴谋。
亦因此,斯诺登的泄密行为引发了相当数量政界人士的不满。
美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和众议院多数党领袖表示将对其进行严肃彻查,并诉诸司法部。
但是,对此类情报搜集项目在反恐工作中究竟成效几何,目前质疑声还不少。
而且民众的看法似与政界人士大相径庭——网民们对自身隐私暴露的不安正在超过临界点。
《华盛顿邮报》称,公众需要合理的解释,该项目为美国国家安全带来的益处,是否真的抵得上侵犯个人隐私的代价。
目前白宫请愿网页上,要求赦免斯诺登的民众签名正在持续增加着。
而斯诺登本人称,他在向邮报提供第一份文档时就“已明白我将为我的行动付出代价”。
“棱镜门”同时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一片哗然。
在欧洲,该事件引发了民众强烈的反应。
尽管近年来出于反恐的目的,欧洲国家对网民的监控也在显著增强,但远不及美国“棱镜”计划这么有“深度”,更需受限于严格法规。
而欧洲公民也始终对隐私问题颇为敏感。
现已有部分欧洲国家监管者重申了其对隐私保护的态度,立法人员也在考虑终止与美国政府之间的数据共享协议。
欧盟官员批评美国之举可能侵害了欧洲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予以解释;并失望地表示“棱镜”计划破坏了双方之间的信任,进而将影响美欧合作。
而如果斯诺登的后续爆料被核实——中国内地及香港的电脑被入侵已有4年,那么中国无疑也在这场网络隐私窃取事件中成为受害者并遭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网络巨头被指公信力丧失
相比美国政府那种“理直气壮”的态度,面临舆论斥责的互联网公司则有点尴尬。
这些美国硅谷的科技巨头和服务商,一直是互联网业界的标杆,如今却被
指向政府提供用户隐私,为其情报监控搜集提供了方便。
《华盛顿邮报》社论称其已“公信力尽失”。
“棱镜”计划高度机密,自2007年实施以来,尽管该项目经历了爆炸性增长,却从未对媒体和民众流出过一缕信息。
因而当被问责时,尽管9家科技公司均派人予以回应,但有的当事企业矢口否认,表示从没有听说过PRISM这个词;有的则声称媒体报道不实。
而苹果公司一直强调政府机构在没有法庭文件的前提下不可能调用苹果服务器的信息;脸谱(Facebook)则说他们并未向NSA提供过访问服务器的所谓“直接权限”。
总之,一切都是按着法律走的。
但也有网民对此表示,这要看互联网的法律是保护谁的。
截至6月13日,除了谷歌对如何配合美国政府索要数据的行为发表了详细说明,苹果公司、微软和脸谱(Facebook)等公司仍未予以承认。
而据美国一家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此前文章转述称,这9家公司是在知晓的情况下参与其中的。
该科技博客创始人亨利·布罗吉特表示,总要有一个说法,要么是上述互联网公司在撒谎,要么就是“安全局直接访问互联网公司服务器”的说法不可信——除非还有一个可能,美国政府在未通知公司的情况下,自己偷着摸进了人家的服务器,并用盗取的方式拿走了用户数据的——如果人们能相信这个说辞的话。
“他们能够在你打字的时候监控到你输入的内容。
”这是当时还匿名的线索提供人对“棱镜”计划的描述。
公开身份后斯诺登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在他眼中互联网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发明,而他相信互联网的价值及其相应隐私正毁于无处不在的监控。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因我所为皆乃私利。
只是我不想生活在一个无隐私、也无智力探索与创造空间的世界里。
”(本报记者张梦然综合外电)
《科技日报》(2013-6-14 二版)
(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