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
棱镜事件告诫我们决不能再开门揖盗
棱镜事件告诫我们决不能再开门揖盗作者:李进良来源:《移动通信》2013年第15期最近“棱镜门”事件暴露出我国信息通信网络千疮百孔危机四伏!棱镜靠什么“偷窥”人们的隐私?主要靠个人智能手机和电脑。
也就是一靠电信网;二靠互联网。
“棱镜门”事件让人触目惊心,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我国政府和所有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早该反思了,我国的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安全防范为何如此脆弱,可以任由美国这样肆无忌惮入侵我们的网络和手机系统?国外的情报机构过去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破解密码和安全防火墙,“偷窥”和复制目标信息,借此获取多项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
为什么会这么方便入侵?原因就在我国的电信网和互联网主要是靠国外设备厂商建造起来的。
他们销售给我国的网络设备、通信设备中预留了“后门”,在客户安装后必要时能够启动篡改设备功能,为其所用。
“棱镜门”启示我们不要忘记百年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受制于人。
为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决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开门揖盗。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特提出如下一些举措,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是国家主管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规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的安全网络;必须深刻理解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涉及技术、经济、法规与国防等方方面面,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善。
为此,必须清理整顿并加强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如国家采购法,应明确规定在信息通信领域必须以自主创新的国内产品为主;必须清理整顿并加强我国有关电信网、互联网国家或行业标准,凡是被国外干预为其利益服务将其标准塞进来的,必须予以修改或废除。
二是清查已有网络安全隐患。
我国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非常庞大的网络,有些2G、3G移动通信网甚至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正在为国家、企业和人民服务,我们既不能因为安全隐患而因噎废食,全部废弃不用;也不能为了清查而停顿运营。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1],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2]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2013年(癸巳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棱镜门 网络安全
棱镜门网络安全棱镜门网络安全棱镜门,又称PRISM门,是一个爆出的网络安全丑闻事件。
该事件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通过一个秘密计划,利用合作的技术公司收集大量网络通信数据。
此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也揭示了政府对网络监控的广泛存在和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安全事件,棱镜门的影响无可忽视。
首先,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网络威胁只是个别事件,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然而,棱镜门事件向人们展示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全球性。
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都需要重视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隐私。
其次,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争议。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我们把个人的大部分信息存储在云端,并通过各种应用程序进行交互。
然而,当政府和其他机构利用这些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时,人们对隐私保护的要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棱镜门事件揭示了政府在无需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的巨大能力,这引起了对隐私保护和监管的更加关注。
此外,棱镜门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
美国作为网络技术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网络安全能力。
然而,当他们利用这些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个人和国家进行监控时,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担忧和不满。
这种监控行为可能会破坏国家间的信任和友好合作,对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棱镜门事件,各国开始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立法和监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挑战。
国家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支持,保护个人和国家的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
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应该采取主动的措施加强自己的网络安全。
首先,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注意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输和存储,如使用加密技术、强密码和隐私保护工具。
其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警惕网络威胁和欺诈行为,并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如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谨慎下载附件和点击链接等。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所谓“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中情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监听公众通信的“棱镜”计划。
据了解,“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安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经由代号为“棱镜”(PRISM)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从九大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斯诺登在采访中披露,至少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动黑客行动侵入中国网络,其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其中包括大学、商业机构以及著名的政界人士。
据海外权威媒体报道,随着“棱镜门”的事件的曝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并重新审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保密计划,怀疑本国保存在美国服务器上的资料是否安全。
面对信息安全威胁,很多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自主化”计划。
在很多国人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笑看美国政府的信任危机之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重要行业的信息堪忧,信信息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根据斯诺登的爆料,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I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IT公司均参与到美国“棱镜”项目中,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这几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相关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窃取网络信息,全球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
同时这些公司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亿网民的邮件、即时通信及存取的数据。
这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背后透露出的安全危机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深感不安。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美国拔得头筹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到英特尔的处理器,从微软的操作系统到谷歌的搜索引擎等,美国拥有了一批IT巨头企业和主导产品,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口号下,进入了国际垄断市场。
12“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2013.10.21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闯2013年6月,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到曝光。
从披露的信息看,美国依靠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上的巨大优势,绕过各国的信息安全防护,实现了对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的监控。
对我国而言,从根本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扭转我国信息安全的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1984》。
在虚构的“大洋国”,人们的一言一行被一种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密切监控。
这并不是臆想,现实版已经上演。
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地开展监控活动,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及产业优势。
因此,要改变我国在网络空间博弈中的被动局面,也必须从根本入手。
庞大产业支撑美国“棱镜”计划1.美国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
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
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
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由谷歌的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
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
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份额。
2.美国掌握了国际网络空间的实际控制权。
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的10台在美国,其大型数据库占到全球的70%。
在美国的掌控下,信息网络充满风险。
一方面,美国控制着全世界的网络空间,其他国家只能租借互联网地址和域名。
这种格局下,美国可以随意让任何一个国家从互联网上消失。
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曾授意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终止对伊拉克国家顶级域名“.iq”的解析。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2013年6月,斯诺登打开了“网络时代的潘多拉之盒”,“棱镜门”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如同核冲击波,将异常深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对美国形象的冲击。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掌控互联网绝对主导权,一直占据互联网精神的道义高地,把控互联网问题的话语权,也一直标榜是最安全可靠的守卫者和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担当网络空间事实上的世界警察。
本次事件一棒子将一直神圣化的美国打回原形。
二、对美国互联网控制权的实质冲击。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事实上的独家管理者。
“棱镜门”事件之后,各国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必将急剧加大,一向力挺美国的欧洲盟友也将不再放心,这种情况下,全球互联网的制度与规则制定将逐渐走向更加全球化,虽然步伐不可能很快。
三、对全球网民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以及后续不断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不但严密监视本国人民,更“不辞辛劳”地监视美国之外的全球网民。
作为一个网民,安全感顿失!这是一次网民隐私意识的全球大启蒙。
“棱镜门”事件最坏的影响大概就是:很可能不会减少世界各国政府对网民的监控,反而会大大增强。
因为美国都如此肆无忌惮,那么哪一个国家还不争先恐后。
四、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不但是网民安全意识的一次启蒙,更是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的启蒙,是一次全球性的安全大警示。
很可能由此在全球范围掀起网络安全的“军备竞赛”。
五、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企业是美国掌控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环节,一直以纯粹市场形象昭示自己的美国企业,在美国国家安全的进攻型战略思想下,谁也难逃干系。
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主要通过思科路由器完成。
骨干网思科路由器、数亿台使用Windows、英特尔CPU的电脑,数亿台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苹果iPhone、IBM大型机等,覆盖全产业链和整个生态。
如果它们不得不受命于美国政府的需要,那么其他国家如何对这些企业放心?今后怎么能不加强戒备和安全措施?今后谁还敢对美国跨国公司继续高度信任?六、对未来网络空间中美博弈的影响。
棱镜门的主要曝光对互联网的什么活动
《棱镜门:对互联网违法活动的零容忍》
棱镜门事件是一起被视为历史性的政治丑闻,它标志着国家司法行政机构和政府采取行动去遏制互联网上的非法行为。
起源于2013年,棱镜门(一起大规模的政府监督计划)对美国政府和外部机构违反联邦法律,包括赌博和犯罪活动等发起了调查。
它还发现了大批互联网上发生的其他恶意活动,包括虚假发布,欺诈,网络攻击,数据盗窃,假冒伪劣和其他非法行为。
自棱镜门事件以来,政府和联邦机构不仅对网上违法行为采取了更为严厉的处罚,而且大大提高了对网络安全的要求。
他们开发了一系列的立法,以保护个人和公司的网络安全,并加强了网上监督和审查,以及根据法律追究违法行为人的责任。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一些政策来限制网络上不合法的活动,包括跨国刑事活动,贩卖毒品和枪支,网络金融钓鱼等非法活动。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网民的个人信息,控制虚假发布,拒绝网络钓鱼,抑制色情和暴力信息,维护网络安全,强化网络政策的执行等。
自棱镜门事件以来,政府大要求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政策,对一切不合法的网络活动给予零容忍。
他们强烈要求网民,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和公民,遵守网络安全政策,做到真正的网络安全。
总之,棱镜门事件使我们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政策,以及对互联网上违反法律的行为采取零容忍。
政府和联邦机构将继续努力,以保护网民的网络安全,确保互联网上活动的遵从性。
对“棱镜门”事件和斯诺登的看法
对“棱镜门”事件和斯诺登的看法第一篇:对“棱镜门”事件和斯诺登的看法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安防监控随处可见,人们也习以为常,但由美国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而起的“棱镜门”事件及背后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安全和监控问题还是让人们大吃一惊。
“棱镜门”事件本身就像一个冷静,折射出现代社会大至国家安全,小至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问题。
6月初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
美国利用黑客手段在互联网空间窃取他国信息,是“海盗”行为,这种做法与美国所倡导的“信息自由”理念背道而驰。
一直宣称维护个人自由的美国却在私底下收集别人的隐私,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权观的虚伪性,同时也暴露出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的阴暗心理,体现出其担忧西方资本主义没落和仇视共产主义的冷战思维。
而在美国历史上,像斯诺登一样的“泄密者”还有曼宁、艾尔斯伯格,身为美国人,他们为何要揭露自己国家的丑闻?面对人们的疑问,英国《卫报》的评论也许是一个合适的解释“他们在美国‘自由精神’的熏陶下长大,又经历了被召唤去监控或行使美国力量的现实。
而随着时光流逝,平衡这两者的冲突,让他们的世界观混乱。
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战争,伤害其他国家的人民,侵犯本国公民的隐私。
对斯诺登们来说,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另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所曾象征的理想,他们被迫作出选择。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选择忠于美国所宣称的理想。
他们并非叛徒,而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
”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斯诺登是一个民族英雄,为了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似锦的前程,选择揭露美国政府监听真相,选择独自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这是没有几人能做得到的。
但从美国公民来说,比较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后,也许更多人会认为他是美国的“叛徒”。
但是,对于我们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棱镜”计划只是美国庞大的信息劫掠系统的冰山一角,其实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都通过路由器监控着中国网络和电脑,这给中国维护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
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球“召唤”。
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
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
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
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
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
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
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
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PRISM GATE)图文资料:互联网编辑制作:ljh929 2013年6月16日名词——光学棱镜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抛光与平坦的表面折射光线。
传统的几何形状是以三角型为基础长方形为边的三棱柱子。
我们说的棱镜,通常是指这种类型,但许多光学棱镜都不是这种形状,只要是对波长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造棱镜,一般都是玻璃制成的。
棱镜可以将光线分裂成原来的成分,也就是光谱(在彩虹中的颜色),也可以用来反射或分裂成不同的偏极光。
然而本片所说的“棱镜”并非是这种棱镜。
名词—美国“棱镜”(PRISM)项目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动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视频采访,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项目,被公开曝光,一系列不间断、有节奏的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的、可预知的舆论重磅炸弹。
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的舆论震级不小于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的“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项目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名词—爱德华·斯诺登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1983年6月21日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后搬到马里兰州。
他曾到当地的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来获得必要的学分,但最终没获得高中文凭。
斯诺登“棱镜门”与硒鼓泄密
斯诺登“棱镜门”与硒鼓泄密
编辑:湖湘文印联盟
美国“棱镜门”让全世界热议,主角斯诺登顾不及世界人民的高谈阔论依然在逃,作为美国的叛徒,斯诺登倒是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保密的重要信,没错,泄密无处不在,在企业图文办公过程当中,文件秘密也随时具有泄露的可能,而打印设备则是罪魁祸首。
不要谈遥远的斯诺登事件,把眼光拉回国内。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若干起信息泄露事件,经查明泄密途径大多与激光打印机硒鼓有关。
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频繁发生的硒鼓泄密现象也高度重视,并针制订相关严格的应对措施。
而湖南等若干省市政府机构已多次发布硒鼓存在泄密隐患的警示。
硒鼓是如何泄密的?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它具有三种可能的泄密方式,
一是通过硒鼓余存电。
每打印完一份文件,硒鼓内会存在一部分剩余电荷,窃密者可以利用声波应装置通过余存电荷窃取打印信息;
二是在硒鼓内置入芯片。
硒鼓芯片具有高科技含量,窃密者极有可能在芯片上加上无线发射模块电路,设计成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将打印信息传出去;
三是在硒鼓上添加光电扫描器。
“为了避免信息泄露,政府行业的用户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优先采用本国研发和设计的产品,这不只是在中国,同时也是国际惯例。
“棱镜门”事件再次告诫我们,只有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自强自立,如在激光打印机的自主技术方面,要掌握主动性,这样可以避免硒鼓泄密等时间发生。
斯诺登对美国来说是眼中钉,对很多人来说,它反而成了英雄,他提高了世界人们对于泄密的认识。
“棱镜门”事件曝光美国网络监控计划
[编者按]自2013年6月6日起,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陆续披露了一系列美国国家安全局绝密级文件,涉及美国网络监控政策及项目。
据悉,泄密者是美国家安全局合同商雇员、前中央情报局技术助理爱德华斯诺登。
在这些文件中,由于“棱镜(PRISM )”计划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故本次事件又被称为“棱镜门”事件。
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对国外有关媒体披露的美国网络监控计划涉密文件及美国情报监听相关法律进行了翻译整理,以期对读者了解美国网络监控系统有所帮助。
|保密科学技术|3年6月“棱镜门”事件曝光美国网络10201事件进展告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于1983年6月,2007年任美中央情报局(CIA )技术助理,2009年离开中央情报局,先后就职于戴尔(Dell )及博思艾伦(Booz Allan )公司。
这两家公司皆为国家安全局合同商。
事发前,他在国家安全局位于夏威夷的办公地点从事系统管理员工作。
2013年5月20日,他携带一批国家安全局涉密文件,前往香港。
随后,通过英国《卫报》及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开了部分文件内容。
在事件曝光后,斯诺登公开其身份并接受了《卫报》《南华早报》等媒体专访。
目前,美国已对其展开调查。
截至6月3日,披露的文件共涉及3类内容。
一是网络安全政策,主要是2012年10月发布的绝密级总统政策指令“美国网络行动策略”;二是网络监控项目,包括“棱镜”计划、“上行(Upstream )”计划、“无界线人(Boundl ess Informant )”系统;三是网络监控事件,包括以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密令形式要求美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国家安全局每日提供用户通信记录、英美联手在2009年20国峰会期间对国外政要实施网络监控和电话监听,以及美国对法国、意大利等国设在纽约、华盛顿的使领馆,共38处目标实施监听。
事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美国政府通过“棱镜”计划侵犯个人隐私表示质疑和强烈不满。
棱镜门事件
棱镜门事件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根据报道,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
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国家安全局在PRISM 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
综合情报文件“总统每日简报”中在2012年内在1,477个计划使用了来自PRISM计划的资料。
关于PRISM的报道是在美国政府持续秘密地要求威讯(Verizon)向国家安全局提供所有客户电每日话记录的消息曝光後不久出现的。
洩露这些绝密文件的是国家安全局合约外判商的员工爱德华·斯诺登。
他原本在夏威夷的国家安全局办公室工作,在2013年5月将文件复制后前往香港将文件公开。
报道称,自2009年以来,美国已针对中国网络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活动。
攻击目标达到数百个之多,其中还包括学校。
据悉,美国政府黑客主要通过入侵巨型路由器从而一举入侵成千上万台电脑,而不是分别入侵每一台电脑。
揭秘者名叫爱德华·斯诺登现年29岁,曾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现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Booz Allen Hamilton。
《华盛顿邮报》说,斯诺登之前是国家安全局设在夏威夷的威胁行动中心的系统管理员,更早曾替中情局工作。
该中心负责侦测对政府计算机系统的威胁。
斯诺登爆料称,美国政府随时可以读取任何人的电邮,令包括谷歌在内的网络巨头致函美国政府自清,他还称美国政府已入侵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的网络多年。
█主要监控10类信息受到美国国安局信息监视项目-"棱镜"监控的主要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都被政府监控。
“棱镜门”引发的思考
“棱镜门”引发的思考近日,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开始,美国情报机构便通过九家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对民众电话的通话和网络活动进行了监听和监视。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震惊世界。
现在全世界人民都通过“棱镜门”在等着看,美国人所宣称的“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棱镜门”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1.美国所宣称的自由、人权之类的理念是虚伪的,特别是当看到美国对人权实施双重或多重标准的时候,民众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
斯诺登认为政府做了不正义的事情,比如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众自由——注意:个人隐私是公民自由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隐私就没有自由。
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人权至上,更是喜欢用这样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然后此次事件的披露,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美国政府一边宣传“互联网自由”,一边却在肆无忌惮的收集一般民众的个人隐私,“互联网自由”成为美国让民众放松警惕的幌子。
美国政府表面上声称“网络无国界”,但在具体决策时仍是“国家利益优先”。
自由和人权似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极富讽刺意义了。
因此我们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奥巴马为“棱镜门”进行了辩解,他说,“棱镜”项目只是用来监控外国人的,并不监控美国人(所以它并未侵犯美国人的隐私和自由)。
如果监控美国公民是侵犯了自由和人权,那么监控外国公民,为什么就没有侵犯自由和人权呢?除非美国经常挂在嘴上的自由和人权,是只适用于美国人的,对世界其他各国人民是不适用的。
如果是这样,那你们的“普世价值”从何谈起?“普世人权”又从何谈起?2.美国实际掌控着全球互联网的绝对“话语权”。
美国一边大喊自己是网络进攻的“受害者”,一边又不断向明显处于劣势的国家发动网络进攻。
美国凭借其技术和资源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把网络攻防力量作为新军种来建设,把网络空间介入作为介入新方式来运用,把网络威慑作为战略威慑新手段来发展,积极推行以攻代防、以攻促防的先发制人战略,极力巩固网络霸权地位。
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第一篇: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2013年,“棱镜门”等事件震惊了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在网络空间的战略部署,网络空间格局面临重大变革。
展望2014年,网络空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间网络冲突将逐步浮现,这给我国信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我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判断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一)全球爆发大规模网络冲突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随着网络空间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各国逐步明确在网络空间中的核心利益,不断加大在网络空间的部署,爆发国家级网络冲突的风险不断增加。
首先,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初见端倪。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6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46个国家组建了网络战部队,而欧美一些国家仍在加强网络部队建设,如美国3月份表示将新增40支网络小队。
其次,世界各国网络空间安全投入不断加大。
市场研究公司asdreports最新研究显示,2013-2023年间美国网络安全开支将达940亿美元,其后是欧洲250亿美元,亚太230亿美元,中东228亿美元,拉美16亿美元。
再次,网络冲突已经成为现实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初,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黑客相互进行网络攻击,以配合两国地区武装冲突;2013年以来,亲叙利亚总统的黑客组织“叙利亚电子军”频繁出击,为政府军争取利益。
最后,“棱镜门”引发网络空间新型对抗。
随着6月份“棱镜”项目的揭露,美国及其盟国打造的网络空间监控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国际社会开始针对这些监控行为采取反制措施。
如,印度政府9月份要求全国50多万官员在官方通信中禁用美国的电子邮件服务;9月份,巴西计划和阿根廷共同建立专属互联网体系,以摆脱美国的监控。
2014年,世界各国会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部署,网络摩擦也会不断增多,对我国网络安全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贸易保护“安全壁垒”将波及整个信息技术产业2013年以来,贸易保护“安全壁垒”被广泛使用,其影响范围正不断被扩大。
棱镜门事件
这件事给我们的另一个思考是在互联网络改变世界的今天,它不仅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成为重塑社会的重要力量,“棱镜门”事件曝光后,我们不应该冷眼旁观的讨论,而是应该积极思考美国滥用权力对我们的直接利益的侵犯。(文/张颖)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并引发全世界关注。
根据斯诺登的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九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针对境外非美国人搜集情报,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无密可保。
从这九大互联网遍及全球的影响力来说,这对于全球大部分公民无疑是最大的隐私侵犯。为此,奥巴马作出的解释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但是目前“棱镜门”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和窥探,已经接近失控的边缘,这就让美国的政治家和公众双双感到不安,于此更不安的还有那些受监控的非美国民众,而这样的结果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虽然有此期望,不过站在最高的层次看待阶级社会的本质,地球村民们不要过于乐观,我们还是抱着全球人民时时刻刻都在相互监督的网络之中的认识较为真实,而且社会层级高的群体有资源和机会监视低层次的群体是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我们天天呼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不可侵犯,然而真实社会中,各种需求和欲望以及统治力量的强制性等等客观存在的现实限制了理想状态的人人平等实现,真实社会是处处存在着不平等。职位、地位、义务、权力大小、财富多少等等都在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层级,一个工人无论如何也得不到CEO的同等的待遇,一个农民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总统的优待,一个流浪汉无论如何也获得不到富翁的丰衣足食境地,这就是社会的真实面目,分级分层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面目。斯诺登或许太过于接受理想化的美国文化,或者说美国文化观念与美国阶级社会的现实出现巨大的落差反应美国教育的失败,中国也普遍存在此类想象,教育中的理想化与现实的阴暗事实极大落差为走向社会的年轻人造成很大的困惑和困难,可能大部分受过理想教育的人在现实面前能慢慢适应阴暗社会的环境,少数信念坚定者或许就以斯诺登形象出现,我们不能说斯诺登是叛国者或维护民权英雄,站在统治者和普通群众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皆因阶级社会的层级不同、理念不同、看法不同、人物不同、义务不同、需求不同、责任不同而结果不同。所以,我们地球人的教育需要改革,需要把真实的社会,包括美好一面和阴暗一面都如实摆在年轻人面前,让他们选择,让他们判断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隐藏和保密我们社会过去或将来存在的不良阴暗面,一味歌功颂德社会之美好,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进步,才能正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良知的一个基层特工。因为美国的良好的、发达的教育体制,教育环境让他在从事这种不道德的行经时,产生负罪感。最终能敢于站出来,揭穿这个行径、维护正义与良知。他是好样的!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所谓“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中情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监听公众通信的“棱镜”计划。
据了解,“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安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经由代号为“棱镜”(PRISM)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从九大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斯诺登在采访中披露,至少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动黑客行动侵入中国网络,其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其中包括大学、商业机构以及著名的政界人士。
据海外权威媒体报道,随着“棱镜门”的事件的曝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并重新审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保密计划,怀疑本国保存在美国服务器上的资料是否安全。
面对信息安全威胁,很多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自主化”计划。
在很多国人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笑看美国政府的信任危机之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重要行业的信息堪忧,信信息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根据斯诺登的爆料,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I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IT公司均参与到美国“棱镜”项目中,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这几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相关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窃取网络信息,全球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
同时这些公司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亿网民的邮件、即时通信及存取的数据。
这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背后透露出的安全危机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深感不安。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美国拔得头筹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到英特尔的处理器,从微软的操作系统到谷歌的搜索引擎等,美国拥有了一批IT巨头企业和主导产品,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口号下,进入了国际垄断市场。
“棱镜门”曝光一周年美国自打嘴巴又丢了市场
“棱镜门”曝光一周年美国自打嘴巴又丢了市场2013年6月5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德华•斯诺登向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等美国政府部门监视公民隐私的‚棱镜‛项目。
此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在此后的时间里,一连串的新闻报道更加印证了许多隐私倡导者担心很久的一个问题:全球的网络、电子通讯,正处在以美国政府为主导的监控之下。
一向标榜‚坚决捍卫公民隐私和人权‛的美国政府,陷入到巨大的舆论旋窝之中。
一年后,我们看到,美国及其最亲密的盟友仍然在进行罔顾公民基本自由的行动。
我们已经发现,美国政府有一些保密制度允许NSA从美国互联网公司那里获取公民个人数据。
我们也已经了解到,英国政府通讯总部(GCHQ)也实施了窃听计划,其范围比NSA的监控计划有过之而无不及。
斯诺登事件周年纪念:世界各地都在干什么?2014年6月5日是斯诺登事件一周年纪念日。
下面是世界各国在斯诺登事件一周年纪念日将要发生的事件。
加拿大:人权网站OpenMedia.ca和隐私保护联盟将采取行动,推动有效的法律措施出台,保护加拿大每个居民免于政府监控的自由。
OpenMedia.ca将支持公民的‚重建网络‛活动,并鼓励互联网用户使用加密的方式避免被政府监视。
他们还将敦促加拿大国会议员和总理斯蒂芬•哈珀为政府的行为负责,捍卫公民的网络隐私。
哥伦比亚:数字权利组织将组织一次研讨会,将新闻工作者和安全专家汇集在一起,讨论如何造就新一代技术娴熟互联网用户,使他们能够使用新一代安全工具来保护网络隐私。
墨西哥:公民正在再次为维护网络中立性、隐私权和言论自由而斗争。
人们激烈反对墨西哥总统恩里克•佩尼亚•涅托制定的电信法案,因为该法案将会让墨西哥的互联网成为政府的监控工具。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进步通讯协会正在举行‚收回互联网‛运动。
人权活动家和技术供应商联分享互联网隐私安全知识,并告诉人们如何使用最新的安全工具。
人们可以在网上参加这一活动,也可以在线下参与,还可以在住宅附近举办一个‚加密派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PRISM GATE)图文资料:互联网
编辑制作:ljh929 2013年6月16日
名词——光学棱镜
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抛光与平坦的表面折射光线。
传统的几何形状是以三角型为基础长方形为边的三棱柱子。
我们说的棱镜,通常是指这种类型,但许多光学棱镜都不是这种形状,只要是对波长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造棱镜,一般都是玻璃制成的。
棱镜可以将光线分裂成原来的成分,也就是光谱(在彩虹中的颜色),也可以用来反射或分裂成不同的偏极光。
然而本片所说的“棱镜”并非是这种棱镜。
名词—美国“棱镜”(PRISM)项目
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动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视频采访,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项目,被公开曝光,一系列不间断、有节奏的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的、可预知的舆论重磅炸弹。
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的舆论震级不小于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的“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项目监控的类型有10类:
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名词—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1983年6月21日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后搬到马里兰州。
他曾到当地的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来获得必要的学分,但最终没获得高中文凭。
2003年,他加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因在训练中受伤而退役。
他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助理,2007年,被派驻瑞士日内瓦工作,曾在那里接触到一些机密文件。
2009年,斯诺顿离开中情局,开始为NSA承包商工作4年,接触并复印监听计划的机密材料。
2013年6月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
此后,逃居香港。
目前被美国政府全球通缉。
美国棱镜(PRISM)项目的揭秘者爱德华·斯诺顿“我愿意牺牲一切的原因是,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
网自由……”
斯诺登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斯诺登受雇公司以及美国国安局)主要攻击网络中枢,像大型互联网路由器”,“这样我们可以接触数以十万计电脑的通信数据,而不用入侵每一台电脑。
”有关报道称,斯诺登是利用一种叫“拇指存储器”拷贝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机密数据的,并将其公之于众。
名词—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
美国国安局专门设有一个“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过去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借此获取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
“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1997年成立,专门从事秘密侵入外国目标电脑和通讯系统,破解密码和安全防火墙,获取和复制目标信息。
“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旗下的军事和民间“黑客”、情报分析师、目标定位专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师以及电子工程师总数超过1000名,是国家安全局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门。
鉴于行动的绝密性质,这个部门办公区域与国安局其他下设部门隔离,就连国家安全局内部也只有少数人了解这个部门。
“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设在美国安全局大楼内,与其他办公室隔离,有全副武装的警察把守,进入者需要输入六位数密码并进行
视网膜扫描。
“棱镜门”无疑强烈地触动了美国民众的神经,引发民众对于政府侵犯
据斯诺登透露,美国(NSA)与(FBI)两大机构,长期通过谷歌、微软等九大公司的服务器,秘密搜集与分析民众的通话、照片、电邮、文档等诸多个人数据。
监控的范围不仅包括与境外联系的美国公民,甚至包括了欧洲与亚洲地区的用户。
香港爱德华·斯诺登的支持者
举着标语抗议美国政府的行为。
6月1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出席国会听证会。
当日,基思·亚历山大出席在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并为“棱镜门”辩护,称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开展以来,已挫败了数十起
恐怖袭击威胁。
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该计划。
他强调说,该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且经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
美国娱乐节目“每日秀”主持人表示:棱镜门,这看起来很囧,感觉很囧,听起来也很囧,你们说监控本国人是非法的,为国家安全
监控外国人是合法的,但你们如何知道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
201年3月,美国参议院找卡听证会,当情报局头子James clapper 被质问:“你们是不是窃取成前收集了美国人数百万或数以美国人的任何数据?“James clapper 回答:“没有”,“没有故意去收集。
”没有故意去收集,也就是说在有意去收集。
华盛顿邮报报道,“棱镜”项目2007年启动。
参议员范士丹证实,国安局的电话记录数据库至少已有7年。
项目年度成本2000万美元,
自奥巴马上任后日益受重视。
2012年,作为总统每日简报的一部分,
就在“棱镜门”丑闻被公开时,美国中情局模范副局迈克尔莫雷尔自动提出辞职,这似乎与棱镜门事件没有太大的关系。
白宫马上任命总统副助理、国家法律顾问海恩斯接任中情局副局长。
随即,美国总统宣布给迈克尔莫雷尔一个新身份,总统情报咨询委员会委员。
看,美国政府对情报工作多么重视。
“棱镜”项目揭秘者爱德华·斯诺登本于6月9日在香港出面承认自己是“深喉”,并进一步揭露,美国政府曾入侵中国网络系统,时间长达4年。
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攻击了中国大学、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网站。
攻击目标多达数百个。
但是相比于该机构在全球进行
的6.1万个“黑客行动”,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6月13日在美国白宫例行发布会上,总统新闻发言人,回答美国五大新闻媒体记者的提问,针对美国对华网络攻击一事,拒绝回应对中
国进行网络攻击。
斯诺顿表示,“我既不是叛国者,也不是英雄,我是美国公民。
我很自豪我是美国公民。
我相信言论自由,公众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5月20日,斯诺顿放弃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抛下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只身前往香港。
目前在香港避难,他已经成为了美国在全球通缉的要犯,美国政界人士视其作“叛徒”,可能面临“叛国罪”起
诉,其罪名是泄露国家机密。
斯诺登的女友名叫林赛•米尔斯,是一位舞蹈演员米尔斯现年28岁,之前是一名芭蕾舞演员,现在是一名钢管舞者。
在过去的4年里,这对情侣一起游览过世界很多地方。
在此次前往香港前,斯诺登只是对米尔斯说要离开数周。
所以如今面对男友的意外举动,米尔斯感觉很像是“一下子被抛弃了”,这是林赛·米尔斯发布的她和斯诺登在公寓中的合影。
棱镜门事件表明:美国无休止地谈论自由和民主,原来是贼喊捉贼,看来完全是锅嫌壶黑,只不过这一次锅比壶黑得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表示,中国是遭受网络攻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黑客攻击。
我们认为,网络空间需要的不
是战争和霸权,而是规则和合作。
棱镜门事件表明:美国无休止地谈论自由和民主,它原来是多么虚伪!这一事件,无疑给了奥巴马和美国政府一记的响亮的耳光。
棱镜门事件还没有完,继续发酵将会有更大的风波,让我们拭目以待。
美国政府一贯标榜自己是全球人权的保护者,但是“棱镜”这一高度机密项目的公之于众,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进行申辩,不管多少美国国会议员或政府部门支持监视民众,这一项目都侵犯了美国和世界各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看你奥巴马奥巴马身陷“囚徒困境”
現在時間18:06休息一下
谢谢欣赏
2014年6月3日星期二
幻灯片制作:ljh929更多精彩请登录E-mail文化传播网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