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棱镜门事件概况
“棱镜门”背景介绍
![“棱镜门”背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65eb5c75022aaea988f0f0c.png)
龙源期刊网 “棱镜门”背景介绍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第25期“棱镜门”事件缘起一份美国国家安全局绝密级别的文件。
6月3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在首次对此事的报道中称,文件显示一个代号“棱镜”的电子监听项目,正由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展开,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而监听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使用这些服务商的美国境外客户,以及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据称,“9·11”之后,布什政府开始了所谓的恐怖分子监视计划。
斯诺登爆料,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启动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布什政府开始了所谓的恐怖分子监视计划,参与行动的政府部门可以在无法院批准的情况下秘密监控美国境内的电话和电子邮件。
在2007年就已开始的这项计划中,美国情报机构可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而无需采取一般黑客们的入侵方法。
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完全可直接接触到对象用户的文档、电子邮件、其与网上联络人的视频语音记录、文件传输、登录通知、网络日志等等资料,并跟踪到用户的行动,进而得到他们想要的情报。
200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该计划的部分编入法典,同时赋权美国情报部门可以从外国情报监视法庭获得批条,这样更大范围地进行电子监控。
该法案更新了30年前的《外国情报监听法案》,允许情报部门监控那些被怀疑参与恐怖活动或其他犯罪的境外非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互联网活动以及电话。
美国国会在去年通过投票表决将该法案延长至2017年年底。
该项目年度成本2000万美元,自奥巴马上任后日益受重视。
2012年,作为总统每日简报的一部分,项目数据被引用1477次,国安局至少有1/7的报告使用项目数据。
棱镜门 网络安全
![棱镜门 网络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9ac408a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b.png)
棱镜门网络安全棱镜门网络安全棱镜门,又称PRISM门,是一个爆出的网络安全丑闻事件。
该事件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通过一个秘密计划,利用合作的技术公司收集大量网络通信数据。
此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也揭示了政府对网络监控的广泛存在和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安全事件,棱镜门的影响无可忽视。
首先,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网络威胁只是个别事件,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然而,棱镜门事件向人们展示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全球性。
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都需要重视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隐私。
其次,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争议。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我们把个人的大部分信息存储在云端,并通过各种应用程序进行交互。
然而,当政府和其他机构利用这些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时,人们对隐私保护的要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棱镜门事件揭示了政府在无需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的巨大能力,这引起了对隐私保护和监管的更加关注。
此外,棱镜门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
美国作为网络技术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网络安全能力。
然而,当他们利用这些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个人和国家进行监控时,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担忧和不满。
这种监控行为可能会破坏国家间的信任和友好合作,对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棱镜门事件,各国开始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立法和监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挑战。
国家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支持,保护个人和国家的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
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应该采取主动的措施加强自己的网络安全。
首先,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注意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输和存储,如使用加密技术、强密码和隐私保护工具。
其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警惕网络威胁和欺诈行为,并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如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谨慎下载附件和点击链接等。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https://img.taocdn.com/s3/m/b1b826a7ccbff121dd3683a7.png)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所谓“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中情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监听公众通信的“棱镜”计划。
据了解,“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安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经由代号为“棱镜”(PRISM)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从九大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斯诺登在采访中披露,至少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动黑客行动侵入中国网络,其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其中包括大学、商业机构以及著名的政界人士。
据海外权威媒体报道,随着“棱镜门”的事件的曝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并重新审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保密计划,怀疑本国保存在美国服务器上的资料是否安全。
面对信息安全威胁,很多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自主化”计划。
在很多国人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笑看美国政府的信任危机之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重要行业的信息堪忧,信信息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根据斯诺登的爆料,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I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IT公司均参与到美国“棱镜”项目中,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这几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相关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窃取网络信息,全球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
同时这些公司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亿网民的邮件、即时通信及存取的数据。
这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背后透露出的安全危机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深感不安。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美国拔得头筹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到英特尔的处理器,从微软的操作系统到谷歌的搜索引擎等,美国拥有了一批IT巨头企业和主导产品,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口号下,进入了国际垄断市场。
棱镜照射了谁
![棱镜照射了谁](https://img.taocdn.com/s3/m/61838bd3ad51f01dc281f1f5.png)
棱镜照射了谁?最近很热门的“棱镜门”事件,激发了我使用一些话语权的荒谬想法。
这次事件说起来就是前(CIA)技术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美英情报机构联合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我在此不想讨论网络时代的民主或者爱国主义之类的话题,不过还是很佩服埃尔斯博格、阿桑奇、斯诺登等人的。
不只是“因为网络时代的媒体,已经打破了由机构性媒体垄断的格局,个人英雄在网络时代开始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更因为他们敢为自己心中的正义冒天下之大不韪。
比较遗憾的是这种爱国者和勇敢者似乎只出现在民选政府治下的国家。
事实上关于政府情报机构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和话题,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争论不休,网络时代只是让这些人能更快更神不知鬼不觉的查看你的秘密而已。
如果中国古代皇帝建立的“东厂”之类的特务机关也算是一种隐私权侵犯的话,那么这个时间恐怕还要向前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随着数字化社会中关于隐私权的斗争开始登上舞台中心,很多“有识之士”早已开始担忧数字化革命将会消除隐私。
我前些年看过丹布朗的一部小说《数字城堡》。
该书中提到美国政府掌握的的各种信息,上至核武密码下至普通公民隐私邮件都掌握在一个名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组织手中。
有趣的是国安局(NSA )就是表示“没有这个机构”(No Such Agency ),或者是“永不说任何事”(Never Say Anything )。
国安局之所以暗中行事是因为它不得不这样做。
它担负着保护这个国家免受强大的敌对势力攻击的责任,而这常常也含有公众可能会发现的侵扰性的和不道德的行为。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小说的情节和今天的棱镜门还有以往的一些历史事件惊人的相似,NSA内部的成员开始质疑自己工作性质的合法性,直到有一天他们站出来与原来的boss唱反调,boss们则开始不厌其烦同时不择手段的收拾这些可爱的“小讨厌”们。
在经过一系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胆颤心惊之余,在那看似天道昭昭的正义战胜邪恶大团圆结局之后,丹布朗仍旧是抛出了那句“谁来监视这些监视者呢”?算是对政府权力和民主权利斗争的一种担忧和提问。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99c8c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d.png)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作者:傅戈作者简介:拥有CISSP、CISA证书认证。
曾任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技术经理,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高级安全咨询顾问,现任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保障部安全咨询顾问。
1棱镜项目的情况1.1棱镜项目的背景PRISM(以下简称“棱镜”)项目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07年开始的一个高度机密的国家安全电子监控计划。
“棱镜”是该项目的编号,其官方SIGAD编号(该编号将在随后章节给予介绍)为US-984XN,项目主要是通过收集数据的方式获取情报信息。
2007年9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了“保护美国法案2007”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监控项目。
该项目的运行依照《外国情报监控法(FISA)》并处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委员会(FISC)的监管之下。
该项目一直保持秘密运行但在2013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服务商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两家媒体。
1.2棱镜项目PPT介绍图1这张幻灯片清楚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采取两种主要的信息收集方式,一种直接从光纤线路和设备上对经过的数据流进行收集;另一种则是通过棱镜项目直接从提供服务的美国公司的服务器上进行收集。
图2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工作流程,下面章节将对该工作流程的进行具体描述。
图3这张幻灯片显示了棱镜项目的数据处理的流程。
从雅虎,微软等公司提供数据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据窃听终端单元(DITU)送至美国国家安全局。
国家安全局通过多次的数据精简以及数据的协议分析将数据分解为语音、视频、元数据等分项数据并送完不同的系统进行处理。
例如“核子”系统负责语音数据,而“码头和主干道”则负责元数据图4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情报记录格式,最左边的两位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来源的提供者,即现在的9家美国公司;左边第三个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所包含的数据内容;左边第四,五、六个字符是一个混合的三字符组合,表明了棱镜的收集源;左边第七,八表明了监控项目建立的时间;最后面的七位则是这个记录的序列号。
棱镜门
![棱镜门](https://img.taocdn.com/s3/m/0008af35bcd126fff7050b9b.png)
• This program contributed in preventing terrorist attacks world. • 棱镜门项对阻止世界范围的恐怖袭击有贡献。
What we will do
• Show our strong protest to Chinese government for what Hong Kong have did. • 向中国政府就香港的行为作出严正抗议。 • Suspend passport of Snowden. • 吊销斯诺登护照 • Cancel the meeting with the leader of Russia in G20. • 取消G20峰会上与俄罗斯领导人的单独会晤。
3
Hale Waihona Puke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 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各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 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世界舆论随 之哗然。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 收集情报。 涉及到的国际网络巨头包括
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皆参与其中
欧 萌
European Union
在有情报表示美国曾对欧盟驻纽 约和华盛顿办事处进行监视后, 欧盟正在对全世界的欧盟办事处 进行“安全大扫除”。在联合国, 欧盟代表团也受到类似的监视; 另外,间谍活动也扩展到了由27 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位于布鲁塞 尔的总部。所以所有的欧盟办公 室都为了防止漏洞而接受“例行 扫除”。
英国在监听方面做得不比美国差
GCHQ曾经对客户电脑或服务器进 行端口扫描,本该发现是否有漏洞 存在安全行业使用的手段,但却用 于针对其他国家的情报采集。 其中一份文件显示,27个国家联网 电脑的端口进行了完整的扫描,而 其他5个国家,则完成了部分扫描。
棱镜门的主要曝光对互联网的什么活动
![棱镜门的主要曝光对互联网的什么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b2ac00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7.png)
《棱镜门:对互联网违法活动的零容忍》
棱镜门事件是一起被视为历史性的政治丑闻,它标志着国家司法行政机构和政府采取行动去遏制互联网上的非法行为。
起源于2013年,棱镜门(一起大规模的政府监督计划)对美国政府和外部机构违反联邦法律,包括赌博和犯罪活动等发起了调查。
它还发现了大批互联网上发生的其他恶意活动,包括虚假发布,欺诈,网络攻击,数据盗窃,假冒伪劣和其他非法行为。
自棱镜门事件以来,政府和联邦机构不仅对网上违法行为采取了更为严厉的处罚,而且大大提高了对网络安全的要求。
他们开发了一系列的立法,以保护个人和公司的网络安全,并加强了网上监督和审查,以及根据法律追究违法行为人的责任。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一些政策来限制网络上不合法的活动,包括跨国刑事活动,贩卖毒品和枪支,网络金融钓鱼等非法活动。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网民的个人信息,控制虚假发布,拒绝网络钓鱼,抑制色情和暴力信息,维护网络安全,强化网络政策的执行等。
自棱镜门事件以来,政府大要求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政策,对一切不合法的网络活动给予零容忍。
他们强烈要求网民,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和公民,遵守网络安全政策,做到真正的网络安全。
总之,棱镜门事件使我们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政策,以及对互联网上违反法律的行为采取零容忍。
政府和联邦机构将继续努力,以保护网民的网络安全,确保互联网上活动的遵从性。
棱镜门名词解释
![棱镜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d31b63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9.png)
棱镜门名词解释棱镜门是指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2013年6月由前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的一系列秘密文件中曝光的一个大规模监视计划。
该计划涉及美国政府和其盟友在世界各地的通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棱镜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严重违反。
棱镜门的起源棱镜门最初由《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在2013年6月份的一系列报道中揭露。
报道援引了一份NSA的内部文件,该文件描述了一个名为PRISM的秘密程序,该程序允许NSA在美国以外的服务器上收集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数据。
该文件还列出了参与该计划的公司,包括谷歌、苹果、微软、雅虎和Facebook等。
NSA最初否认了该计划的存在,但后来承认了它的存在,并称该计划是为了寻找恐怖分子和其他国家的间谍活动而设立的。
然而,该计划的规模和范围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认为它违反了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
棱镜门的影响棱镜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争议。
在美国,该计划被认为是侵犯宪法权利的行为,许多人呼吁政府限制NSA的权力。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对美国的监视计划表示了关切,并呼吁美国停止这种行为。
一些国家还采取了措施,如加强加密技术和建立本地数据中心,以保护其公民的隐私。
在商业上,棱镜门对参与该计划的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客户对这些公司的信任度降低,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的收入下降。
一些公司也开始采取措施,如加强数据加密和提高透明度,以重新获得客户的信任。
棱镜门的教训棱镜门事件提醒我们必须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
政府和企业必须尊重个人隐私,采取透明度措施,以确保其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合法性。
此外,人们也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隐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数据和信息。
总之,棱镜门事件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提醒我们必须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以确保我们的社会和谐和自由。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门事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2f97057cd184254b353541.png)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棱镜门事件
![棱镜门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eb721ca2161479171128e6.png)
棱镜门事件与水门事件的结果为何不同,原因为何?不论是“水门事件”还是“棱镜门事件”,都严重违反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和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任何人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
《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有“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
“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有着非常惊人相似的一幕。
这两件事都是在美国现任总统的示意下,对他人或他组织的机密材料、隐私进行窃听。
但“水门事件”和“棱镜门事件”在美国的反应冰火两重天。
一个肇事者不仅受到舆论最严厉的谴责,而且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另一个不仅没有对肇事者进行半点谴责,反而对揭黑幕者进行迫害。
我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背景不同:自2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美苏冷战以来,行政部门权力急剧膨胀,总统和白宫幕僚逐渐成为联邦政府的权力中心,致使)国会政体逐渐演变为)总统宪政甚至在外交和军事政策领域中出现了独断专行的)帝王般的总统,威胁着美国三权分立制衡的宪政体制#这种现象引起了国会(新闻媒体和各界有识之士的不安和警觉,新闻媒体对水门事件的揭露,给立法(司法部门制衡总统和白宫幕僚的权势提供了良机。
“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US-984XN。
美国决策者意识到,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上可以成为达到美国政治目的、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
2011年,以“脸谱网”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的全过程,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
其次,政府的反应不同。
在水门事件中,为掩盖真相,防止事态扩大,尼克松总统班底很快卷入销毁罪证,作伪证,收买水门涉案证人,妨碍司法公正。
同时,围绕白宫录音带的传唤,尼克松以总统行政特权为由同国会和司法部门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并由此引发了美国战后最严重的一场宪政危机。
斯诺登事件原委
![斯诺登事件原委](https://img.taocdn.com/s3/m/355c67c833d4b14e852468ea.png)
斯诺登事件原委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这项代号为“棱镜”的高度机密的行动此前从未对外公开。
《华盛顿邮报》获得的文件显示,美国总统的日常简报内容部分来源于此项目,该工具被称作是获得此类信息的最全面方式。
一份文件指出,“国家安全局的报告越来越依赖‘棱镜’项目。
该项目是其原始材料的主要来源。
报道刊出后外界哗然。
保护公民隐私组织予以强烈谴责,表示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进行申辩,不管多少国会议员或政府部门支持监视民众,这些项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
这是一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广、程度之深让人咋舌。
斯诺登在离开美国时,他已在国防承包商工作了不到三个月,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
他有着丰厚的年薪,与女友一起过着舒适的生活。
但他愿意牺牲这一切,因为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控工程感到良心不安。
针对公开这些机密文件举动,斯诺登表示:“我知道我的举动会让我经受灾难,但如果联邦政府的秘密法令、不平等赦免以及不可抗拒执行力量等这些支配着我所深爱的世界时,这些被立即曝光出来,我会非常满足。
”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十多个个国家寻求庇护。
后在俄罗斯获得同意政治避难。
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
美国利用黑客手段在互联网空间窃取他国信息,是海盗行为,这种做法与美国所倡导的“信息自由”理念背道而驰。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门事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2f97057cd184254b353541.png)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b67b12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46.png)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1],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2]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2013年(癸巳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由棱镜门事件到国家信息安全
![由棱镜门事件到国家信息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88256e99ec3a87c24028c441.png)
浪潮力助委内瑞拉实现科技独立的梦想
VIT全称:Venezuelan Industry of Technology Co,是浪潮集团与委内 瑞拉轻工业商业部共同组建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年生产能力15万台计算 机/服务器 浪潮逐步向VIT公司进行技术转移,并协助VIT培养高科技研发人才并建立 联合研发实验室,目前VIT新品的研发设计均来自该实验室 该项目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高科技壁垒,提升了委内瑞拉国家信息安全水 平,大幅降低了IT产品的采购成本,节省了大量外汇 作为本土唯一的高科技品牌,极大地增强了委内瑞拉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被两国领导人赞誉为中委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典范
系统管理维护
在信息系统的各个产品或服务层面,都存在系统后门等安全威胁 高端设备的选择对于关键行业应用至关重要
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表现形式
非法隐藏驻留在系统内 部的、经过精密设计的 恶意功能,俗称“后门”
对合法维护管理接口的 非法使用
• 存在形式:在正常的程序代码中 植入恶意代码,破坏系统
• 存在形式:远程系统监控维护或升 级中盗取系统用户信息
linux
数据被窃取 大规模账号泄露 Windows 核心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业务中断甚至无法恢复 破坏性极大
信息安全的核心-数据安全
无论“棱镜”、“定制入口 组织”TAO还是“巧言 Blarney”计划,数据都是 其中关注的焦点 因此数据安全才是信息安全 的真正核心 而重要数据都在业务系统的 主机(数据库服务器)中, 侵入主机便可以对所有数据 进行盗取、修改、破坏等非
主机 (数据库服务器)
法操作
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主机系统
全球主机市场布局
存储系统 存储系统 存储系统
棱镜门事件
![棱镜门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a1a57b8e9951e79b8927da.png)
棱镜门事件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根据报道,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
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国家安全局在PRISM 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
综合情报文件“总统每日简报”中在2012年内在1,477个计划使用了来自PRISM计划的资料。
关于PRISM的报道是在美国政府持续秘密地要求威讯(Verizon)向国家安全局提供所有客户电每日话记录的消息曝光後不久出现的。
洩露这些绝密文件的是国家安全局合约外判商的员工爱德华·斯诺登。
他原本在夏威夷的国家安全局办公室工作,在2013年5月将文件复制后前往香港将文件公开。
报道称,自2009年以来,美国已针对中国网络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活动。
攻击目标达到数百个之多,其中还包括学校。
据悉,美国政府黑客主要通过入侵巨型路由器从而一举入侵成千上万台电脑,而不是分别入侵每一台电脑。
揭秘者名叫爱德华·斯诺登现年29岁,曾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现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Booz Allen Hamilton。
《华盛顿邮报》说,斯诺登之前是国家安全局设在夏威夷的威胁行动中心的系统管理员,更早曾替中情局工作。
该中心负责侦测对政府计算机系统的威胁。
斯诺登爆料称,美国政府随时可以读取任何人的电邮,令包括谷歌在内的网络巨头致函美国政府自清,他还称美国政府已入侵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的网络多年。
█主要监控10类信息受到美国国安局信息监视项目-"棱镜"监控的主要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都被政府监控。
斯诺登事件
![斯诺登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877126ed630b1c59eeb57d.png)
三、美国政府承认该计划 • 2013年6月7日,在加州圣何塞视 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回应,公 开承认该计划。
四、事件升温
五、事件近况
• 2013年7月1日,俄罗斯外交部证实,斯诺 登已向俄罗斯提出政治避难请求。2013年8 月1日,斯诺登获得了限期为一年的俄罗斯 临时难民身份。
六、斯诺登事件引来的恐慌?
二、棱镜门事件
• 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 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 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 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 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 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 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 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 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斯诺登事美国人, 现年29岁,是一名前美国 中央情报局(CIA)雇员,日 前任职于一家为美国国家安 全局(NSA)服务的外包网络 技术公司。他在2013年6月 在中国香港将美国国家安全 局关于 (棱镜)监听项目的秘 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 《华盛顿邮报》。
• 棱镜事件对全球大部分公民无疑是 最大的隐私侵犯。为此,奥巴马作 出的解释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 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 全”。但是目前“棱镜门”对个人 信息的搜集和窥探,已经接近失控 的边缘,这就让美国的政治家和公 众双双感到不安,于此更不安的还 有那些受监控的非美国民众,而这 样的结果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七、对斯诺登事件的思考
• 对于中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互联网络市场体系庞大,而这九大美国互 联网公司在中国用户更是以亿万计,因此 他们很可能是被美国侵犯权益的最大受害 群。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 人权至上,自由和人权似乎在 这个时候就显得极富讽刺意义 了。因此我们国内民众更是该 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 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 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https://img.taocdn.com/s3/m/b1b826a7ccbff121dd3683a7.png)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所谓“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中情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监听公众通信的“棱镜”计划。
据了解,“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安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经由代号为“棱镜”(PRISM)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从九大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斯诺登在采访中披露,至少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动黑客行动侵入中国网络,其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其中包括大学、商业机构以及著名的政界人士。
据海外权威媒体报道,随着“棱镜门”的事件的曝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并重新审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保密计划,怀疑本国保存在美国服务器上的资料是否安全。
面对信息安全威胁,很多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自主化”计划。
在很多国人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笑看美国政府的信任危机之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重要行业的信息堪忧,信信息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根据斯诺登的爆料,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I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IT公司均参与到美国“棱镜”项目中,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这几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相关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窃取网络信息,全球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
同时这些公司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亿网民的邮件、即时通信及存取的数据。
这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背后透露出的安全危机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深感不安。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美国拔得头筹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到英特尔的处理器,从微软的操作系统到谷歌的搜索引擎等,美国拥有了一批IT巨头企业和主导产品,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口号下,进入了国际垄断市场。
棱镜门-PPT精品文档
![棱镜门-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2305bdbba0d4a7303763a0e.png)
初2019级4班 任天丽
——浅谈美 “棱镜”计划
目 录
PS:棱镜计划简介
“棱镜” 监控项目 监控方法 图解
爆料人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
“爆料人”爱德华· 约瑟夫· 斯诺 登
29岁的斯诺登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 纳州,后来搬到马里兰州。他高中 没毕业,曾到当地的社区学校学习 计算机来获得必要的学分,最终没 获得高中文凭。2019年,他加入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但因在训练中 受伤离开部队。退役后,他被安排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 助理。2019年,作为中情局信息 技术员,他被派驻瑞士日内瓦工作,
美国决策者意识到,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 国际事件上可以成为达到美国政治目的、 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2019年, 以“脸谱网”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 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 的全过程,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 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同样,类似的 事件也在突尼斯和伊朗等国都上演过。如 今,以谷歌为首的美国IT巨头一方面标榜网 络自由,反对其他国家的政府监管本国的 互联网;另一方面又与美国政府负责监听 的机构结盟,这无形之中就把自己献到祭 坛上去了。
令人发指的真相
棱镜计划 (PRISM)是一 项美国国家安全 局(NSA)自 2019年起开始实 施的绝密电子监 听计划,该计划 的正式名为 “US-984XN”。
事件起因
披露给媒体
2019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 华· 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 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 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9年6月5日, 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 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 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 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 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 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过网络监听公民通讯。
二是使用“骇客”手段侵入通过电脑网络。
三是利用美国掌握根服务器的优势地位。
四是政府参与。
五是多家网络公司卷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脸谱、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九家公司参与同美国政府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