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事件反思
透析_棱镜门_事件_对构筑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的思考
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深入施工现场,对建设工程档案产生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在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中改变那种坐等档案上门的传统落后作法,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把问题解决在档案接收进馆之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全社会城建档案意识逐步加强的今天,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已逐步形成,依法治档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依靠城建档案法规体系,做好城建档案收集这项基础工作,才能保证城建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棱镜门”事件的曝光,给各国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棱镜门”事件,除显示了美国情报机构在窃取重要信息的技术手段正在并不断更新强化之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一些重要信息,包括收集信息的方式、范围、力量等,对于我们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档案;信息;安全透析“棱镜门”事件,对构筑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的思考周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馆四川6219000引言自2013年6月9日,英国《卫报》抛出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的专访后,“棱镜门”事件不断发酵……所谓“棱镜门”源于棱镜计划,它是由美国国安局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开始实施的一项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名号为“US-984XN ”。
该计划年度成本约计2000万美元,自奥巴马上任后,项目更加日益受到重视,“监听世界”地图的监控点,包含了世界90个大小国家,监控对象遍布全球乃至包括35名国际政要的电话。
多年来,美国政府始终将中国作为东亚首要监听的对象,并一直从事针对中国的网络攻击行为。
去年美国《世界新闻日报》29日称,密歇根大学教授科尔猜测,当前的“棱镜门”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由此可见,美国情报机构正在不择手段窃取重要信息并不断更新技术,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密防范措施。
1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安全问题既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重大难题,也是网络环境下如何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重大难题之一。
“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2016年第20期信息与电脑China Computer&Communication信息安全与管理1 信息技术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对世界的影响2012年以来,“大数据”一词被广泛提及,数据量正在迅速增长,决定着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规模如此庞大,以至于不能用G或T来衡量[1-2]。
随着信息科学、网络工程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军事领域利用通信手段进行通信,小到个人的日常信息交流,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和通信手段进行传输。
强大的网络通信技术给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隐患,使得信息在传递时受到了很大安全威胁[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自由媒体产生了促进的效果,信息的便捷性使得自由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赋予其难以想象的扩散能力,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数据爆炸性增长使得自由媒体的扩散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自由媒体的约束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文献[4]中,研究了自由媒体的出现对主流媒体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其中提到了自由媒体在泄密事件中的作用,该文献是以2010年的“维基解密”事件为主要论据的,“维基解密”网站泄露美国秘密战争文件和外交电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
文献[5]中,主要分析了各国政府、新闻界及普通民众对“维基解密”事件的不同反应,并以信息传播学为基础,研究了维基解密给人类信息传播模式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包括媒体运作的新模式、政府信息的运作和处理方式的新变革、对传统信息伦理的挑战和信息公开的法律重构。
此外,随着我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全军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十分迅猛,部队中的各个单位、各个专业都在利用网络带来的便捷性推动部队的全面建设、提高训练和指挥能效[6]。
这其中也涉及信息技术的两面性所带来的利和弊。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可见,信息和通信技术必然是有利有弊,是一对矛盾。
12“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2013.10.21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闯2013年6月,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到曝光。
从披露的信息看,美国依靠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上的巨大优势,绕过各国的信息安全防护,实现了对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的监控。
对我国而言,从根本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扭转我国信息安全的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1984》。
在虚构的“大洋国”,人们的一言一行被一种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密切监控。
这并不是臆想,现实版已经上演。
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地开展监控活动,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及产业优势。
因此,要改变我国在网络空间博弈中的被动局面,也必须从根本入手。
庞大产业支撑美国“棱镜”计划1.美国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
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
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
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由谷歌的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
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
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份额。
2.美国掌握了国际网络空间的实际控制权。
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的10台在美国,其大型数据库占到全球的70%。
在美国的掌控下,信息网络充满风险。
一方面,美国控制着全世界的网络空间,其他国家只能租借互联网地址和域名。
这种格局下,美国可以随意让任何一个国家从互联网上消失。
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曾授意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终止对伊拉克国家顶级域名“.iq”的解析。
棱镜门带给中国的思考
2013年第7期25■文/许丽萍 期,一个身份敏感的美国前CIA雇员爱德华・ 斯诺登潜逃至香港,他对美国政府“棱镜”项目(PRISM)中如何利用网络监控美国本土民众和中国等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震惊全世界政坛,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思考。
“棱镜门”给中国信息安全敲响警钟按照斯诺登的说法,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美国9家最知名的IT公司参与了“棱镜”项目。
实际上,棱镜事件只是国家网络安全的冰山一角,无论是非法的政府行为还是民间黑客行为,都给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装备的中国信息化,特别是关键行业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当前,国内已建的重要信息系统几乎均依赖外国品牌,基本在IBM、HP等美国企业垄断下,而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也基本在Oracle、微软、redhat等美国企业控制下。
而国内互联网更是被以思科为首的美国网络巨头所把持,已经形成了从PC网络到移动网络的绝对垄断格局,国内网络厂商基本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媒体频频爆料像思科这样的美国网络巨头已成为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设备主力供应商,更是因长年在中国参与诸多重要的网络通信项目建设,成为美国情报机构在华“窃取信息”的工具。
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对信息安全却好像并不放在心上。
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国几大网络运营商,依然是盲目信任、依赖国外的网络产品、美国的各种设备,从PC网络到移动网络,从电邮信息、即时消息、视频到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再到移动短信、移动商务、移动电子政务等等,基本上都是采用国外基础通信产品、移动设备及零组件。
国外产品大量充斥国内市场,我国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各种灰色势力的信息安全的重大挑战。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信息安全在以思科、英特、微软为代表的美国公司面前,简直就是在跳裸舞,毫无秘密可言。
“棱镜事件”给政府、企业及个人上了一堂现实版的信息谍战课。
论棱镜门事件
透过“棱镜”看战略析美国信息网络安全新思维“棱镜”项目曝光后,让美国政府陷入了巨大的外交困境。
但目前,世人关注的只是“棱镜”项目的具体监控内容以及围绕该事件而展开的大国博弈,而这并不足以体现“棱镜”项目的真正价值和影响。
实际上,拨开网络监控的重重迷雾,“棱镜”项目让我们一窥美国信息网络安全战略的概貌。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李广乾的观点,包括以商用技术外貌出现的大数据,都是美国全球信息网络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作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源国,美国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但是,在互联网尚未成为人类沟通的必需手段之前,美国政府采取的是大力宣传、强势推广的态度;待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后,美国开始采取利用、控制的态度,“9〃11”事件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转变。
最近10年来,美国政府充分利用自身所垄断的全球信息技术优势,加紧构建信息网络安全战略,以进一步巩固其在赛博空间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政府发展了信息网络安全战略的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众多技术实施项目。
从影响来看,这些概念和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关键基础设施美国政府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认识存在一个演进的过程。
克林顿政府认为,所谓关键基础设施是指“那些对国家十分重要的物理性的以及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和资产,它们一旦受损或遭破坏,将会对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公众健康及保健产生破坏性的冲击”。
小布什政府重新界定了关键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了克林顿政府没有说明、区分关键基础设施和主要资产的做法,把通信、信息技术、国防工业基础等18个基础设施部门列为关键基础设施,并把核电厂、政府设施等5项列为重要资产。
奥巴马政府虽然没有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新的定义和区分,但是却尤其强调信息网络的极端重要性。
2009年5月,在公布《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时,奥巴马宣布“从现在起,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将被视为国家战略资产,保护这一基础设施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
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球“召唤”。
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
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
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
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
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
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
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
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
“棱镜事件”的警示与思考
“棱镜事件”的警示与思考作者:宋军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3年第7期文/宋军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是个平静、时尚、随和、谦卑的人,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伊丽莎白市长大,在学校里的成绩并不突出,只在马里兰州的社区学校获得高中文凭,不过连课程都没修满的斯诺登加入了美军并参加了特种兵训练,在一次训练事件中双腿骨折被返退伍,后来在国土安全局位于马里兰州大学的一处秘密设施当保安员。
尽管没有正式的学位,但斯诺登在电脑方面却具备特殊才能,这让他得以进入情报界,成为中情局的一名技术员。
2013年6月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开展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控制数据以搜集情报。
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斯诺登9日经由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自爆身份,承认他揭露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
泄密事件在全球各地引发巨大反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对事件表示痛心疾首,认为泄密者的行为对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斯诺登因这次的泄密事件被列为美国历史上的三大揭秘者之一。
事件一经爆出,全球各国引发了对互联网信息系统安全的审视和关注。
我国的网络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一旦铁路、银行、电力等主要行业领域的系统数据和运行安全受到威胁,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的互联网环境面临三方面的威胁:一是在公共互联网环境方面,黑客攻击的趋利性特征日益明显,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发起网络攻击牟取非法利益。
二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微博客等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带来更加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
三是信息技术在铁路、银行、电力等重要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核设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系统数据和运行安全。
针对“棱镜事件”暴露出的互联网信息安全隐患,有关专家提出了维护我国互联网安全的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安全工作联动技能,建立起运转灵活、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的资源。
对“棱镜门”事件和斯诺登的看法
对“棱镜门”事件和斯诺登的看法第一篇:对“棱镜门”事件和斯诺登的看法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安防监控随处可见,人们也习以为常,但由美国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而起的“棱镜门”事件及背后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安全和监控问题还是让人们大吃一惊。
“棱镜门”事件本身就像一个冷静,折射出现代社会大至国家安全,小至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问题。
6月初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
美国利用黑客手段在互联网空间窃取他国信息,是“海盗”行为,这种做法与美国所倡导的“信息自由”理念背道而驰。
一直宣称维护个人自由的美国却在私底下收集别人的隐私,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权观的虚伪性,同时也暴露出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的阴暗心理,体现出其担忧西方资本主义没落和仇视共产主义的冷战思维。
而在美国历史上,像斯诺登一样的“泄密者”还有曼宁、艾尔斯伯格,身为美国人,他们为何要揭露自己国家的丑闻?面对人们的疑问,英国《卫报》的评论也许是一个合适的解释“他们在美国‘自由精神’的熏陶下长大,又经历了被召唤去监控或行使美国力量的现实。
而随着时光流逝,平衡这两者的冲突,让他们的世界观混乱。
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战争,伤害其他国家的人民,侵犯本国公民的隐私。
对斯诺登们来说,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另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所曾象征的理想,他们被迫作出选择。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选择忠于美国所宣称的理想。
他们并非叛徒,而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
”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斯诺登是一个民族英雄,为了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似锦的前程,选择揭露美国政府监听真相,选择独自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这是没有几人能做得到的。
但从美国公民来说,比较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后,也许更多人会认为他是美国的“叛徒”。
但是,对于我们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棱镜”计划只是美国庞大的信息劫掠系统的冰山一角,其实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都通过路由器监控着中国网络和电脑,这给中国维护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门及斯诺登的看法
一.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对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他挑战了美国人的【美国梦】。
美国的行为逻辑终究逃离不了国家利益的范畴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到美国国家利益的三大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其中第一位是国家安全,第二位是经济利益。
这两个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价值观传播则是崇高理想,长远追求。
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所以,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二.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不会拆毁美国人真正价值观【帝国梦】。
监听属于美国核心价值观与现实政策的妥协,但不会摧毁美国核心价值观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
如果“9•11“类似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再发生一次,那么美国人民届时的矛头无疑还将指向政府,政府对于自己“不作为”可能遭到指摘的担心,显然高过被发现使用监控手段的尴尬。
相对于担心国家以阻止“9•11”等类似事件发生为名义而滥用职权窃取隐私,人们更加畏惧的是“9•11”事件本身。
随着各类恐怖事件接踵而至,半数美国人认为斯诺登这个新版“深喉”应该受到法律的惩治似乎变得不难理解。
美国政府一贯标榜自由民主,人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和言论自由也是有一种“神经质”的敏感。
所以,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
但这种妥协只是一个短期效应,美国社会对于个人权利的看重是有条件的。
三.【安全】,仍然是美国统治这手中的一张大牌,【国家利益】永远是美国人的核心利益,【帝国梦】才是美国人真正的核心价值观。
棱镜门中的美国人价值观在分裂斯诺登目前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叛徒,但在部分民众眼中,他是英雄,他让民众知道被监视的真相。
但在美国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担心依然可观的情况下,更多美国民众既会赞叹斯诺登担当人权斗士的勇气,又会愤慨他的行为有悖于国家利益。
由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由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2013年,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揭露了美国的棱镜计划,引发了一大波风尖浪口的指责。
此事件到现在都让我记忆犹新,不得不倒吸一口冷气。
当时还一直关心斯诺登这个好人的结局和安全问题,但现在选了信息安全这个专业,所了解的和所重视的发生了改变,又重新认识了这件事。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能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这反映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无数公民的信息在无意之中被泄露。
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商业和政治机密。
不愿意被人所看见的东西被暴露,带来的可能是信誉危机,商业危机以及一些道德危机,随之而来的更是一些无形的绑架。
被人监视而无能为力的愤怒感以及想要挣脱束缚之感。
毕竟,谁也不想为人所控制仅仅是因为信息泄漏这一弱点。
这反映了中国和另外一些国家在信息安全技术上的不足。
美国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如此被动的成为待宰羊羔亦不是我们中国在日益壮大与富强时所应该出现的状况。
自主的创新与研发,在数据保护以及安全防御方面的建设,恰恰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
而信息安全作为一种高端的新兴行业,尚且有许多待探索与潜力,是日后必将会将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
有效的建立培养体系,培育出高校的信息安全精英才子,也是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做和仍需加强的方面。
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服务以及系统大都是由参与棱镜计划的公司所提供的。
虽然可以加一些常规的安全加密,但是归根到底用户的信息还是由其公司的软硬件所处理的。
也就是光靠美国的一些苹果,谷歌等外国公司的装备来运行中国的网络空间是不行的。
为了解决这个软肋,归根到底要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来替代进口。
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要加强中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为了达到这个,技术的创新和有步骤的实施,特别是移动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保证在获取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是能运用自己的装备。
斯诺登事件引发的思考
斯诺登事件引发的思考一个月前没有人知道斯诺登是谁,可是现在他和“棱镜”计划已经变得人尽皆知,家喻户晓。
两个星期前,29岁的美国青年斯诺登平静地曝光了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并认为美国国安局在全球实施了超过6.1万起黑客行动,其中针对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有数百起。
仅2013年以来,数据泄露事件又接连不断:香港八达通卡泄密、富士通ipad2后壳设计图泄密、RSA公司SecurID技术及客户资料被窃取和索尼公司的PlayStation用户数据外泄等等。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网络攻击案件,我不禁发出感概,中国的信息安全事业已经到了必须马上强大起来的时候了,不然的话我们的网络世界将会被人随意窥探和凌虐。
目前国内信息安全投入占整个IT 投入的比重仅为1%左右,远落后于欧美国家8%-12%的水平,整体投入不足使得国内众多部门与企业的信息处于脆弱的保护下。
由于信息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意义,十二五规划纲要高度强调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实施安全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等制度,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
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国家策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策推动下,信息安全市场将由府、金融、电信等传统领域向国防、能源、教育、交通、医疗卫生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快速拓展,整个行业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0%以上。
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信息技术行业由于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推动经济会其他各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从而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会各领域信息化。
与此前的规划草案相比,正式规划高度强调了对于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视,细化了对于电子务系统建设的要求,突出了对于地理信息产业的关注,并增加了鼓励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以及推动数字城市建设的内容,我们认为信息安全行业将在策的鼓励和要求下获得更为明确的发展前景,今后国内各企业、政府部门、各行业将需要大量的信息安全人才。
我国信息安全问题的检视与反思
今年6月,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先后披露了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关于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的相关资料,揭露美国政府利用大型跨国网络企业对人们的互联网信息和行为进行秘密监视。对世界各国的政府来说,“棱镜门”事件无疑重重地敲响了信息安全问题的警钟。
将“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进行建构。随着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信息安全”亦上升为关系国家安全乃至国家生存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必要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完善,有必要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建设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应急处理体系等,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信息系统。
刻不容缓的信息安全建设
“棱镜门”事件让我们看到,技术的发展为权力的转移提供了机会,并使信息时代的权力和优势越来越向某一个或几个国家集中。因此,要维护信息时代的安全与主权,我们就必须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潜在风险与危机,及时建构起能够对技术权力形成制约的机制和体制。
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国产化”程度。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这使得国外企业几乎能够完全掌握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构造与运行方式,我们从而丧失了基础设施层面的信息安全防御能力。因此,提高基础设施的国产化程度,加快形成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技术为主的新格局的需求迫在眉睫。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提高国产品牌的竞争力;也需要引导相关行业机构和人员调整思维,改变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国产化也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还需要从整体网络的层面建立起强大而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对国外公司提供的设备和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国内网络信息安全更加难以保证。目前,我国在操作系统、芯片以及互联网多个领域的电子产品和信息产品方面国产比例很低,对国外企业的依赖度极高。这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网络向这些国外企业敞开了大门。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只需通过微软、因特尔、思科、IBM、谷歌、苹果等公司的服务器,就能够实现对我国用户信息的搜集。据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报告显示,仅2012年就有7.3万个境外IP地址参与了控制中国境内1400余万台主机的网络攻击事件;有3.2万个境外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对中国境内3.8万个网站进行了远程控制。
棱镜门对我国信息安全现状思考
“棱镜门”对我国信息安全现况的思考信息安全(保密方向)李朋林2013年始,美国CIA前雇员斯诺登将数量巨大的机密文件公之于世,披露了美国庞大情报监控的冰山一角。
其中美国国安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经由代号为“棱镜”(PRISM)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最为引人注目,美国情报部门直接从九大互联网企业中获取用户数据。
而随着“棱镜门”的持续发酵,更多的监控丑闻被曝光,作为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我国网络也遭到了美情报部门持续的攻击和窃听。
从目前已经曝光的文件来看,至少从2009年开始,美国政府便发动黑客行动侵入我国的网络,其攻击目标达到上百个,包括清华大学主干网,香港中文大学,特区政府等上百个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院校。
来自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不足60天的时间里,境外6747台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90万余台主机;其中位于美国的2194台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28.7万台主机,无论是按照控制服务器数量还是按照控制中国主机数量排名,美国都名列第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入侵不但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更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隐患和巨大的伤害。
由此引发了对我国信息安全的思考,我国庞大的计算机网络是否牢靠?我国计算机网络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我国的信息安全发展如何挣脱瓶颈?从目前以掌握的资料来看,对于我国计算机网络的隐患和伤害暂时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创始人,掌握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便利条件。
目前因特网的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12台辅根服务器有9台在美国,2台在欧洲,1台在日本。
在主根服务器系统上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隐藏着的母服务器,地点也在美国。
全世界所有的顶级域名都是由这台母服务器来确定的,即使是中国的顶级域名.cn也同样依赖于根服务器,所以中国因特网是否可用,控制权在美国手中;而且,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很难改变。
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第一篇: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2013年,“棱镜门”等事件震惊了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在网络空间的战略部署,网络空间格局面临重大变革。
展望2014年,网络空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间网络冲突将逐步浮现,这给我国信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我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判断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一)全球爆发大规模网络冲突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随着网络空间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各国逐步明确在网络空间中的核心利益,不断加大在网络空间的部署,爆发国家级网络冲突的风险不断增加。
首先,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初见端倪。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6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46个国家组建了网络战部队,而欧美一些国家仍在加强网络部队建设,如美国3月份表示将新增40支网络小队。
其次,世界各国网络空间安全投入不断加大。
市场研究公司asdreports最新研究显示,2013-2023年间美国网络安全开支将达940亿美元,其后是欧洲250亿美元,亚太230亿美元,中东228亿美元,拉美16亿美元。
再次,网络冲突已经成为现实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初,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黑客相互进行网络攻击,以配合两国地区武装冲突;2013年以来,亲叙利亚总统的黑客组织“叙利亚电子军”频繁出击,为政府军争取利益。
最后,“棱镜门”引发网络空间新型对抗。
随着6月份“棱镜”项目的揭露,美国及其盟国打造的网络空间监控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国际社会开始针对这些监控行为采取反制措施。
如,印度政府9月份要求全国50多万官员在官方通信中禁用美国的电子邮件服务;9月份,巴西计划和阿根廷共同建立专属互联网体系,以摆脱美国的监控。
2014年,世界各国会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部署,网络摩擦也会不断增多,对我国网络安全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贸易保护“安全壁垒”将波及整个信息技术产业2013年以来,贸易保护“安全壁垒”被广泛使用,其影响范围正不断被扩大。
棱镜门事件有感
棱镜门事件有感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棱镜门”项目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的律师周四(1日)表示,斯诺登当前已经离开了莫斯科机场,此前他刚刚获得了有限期为一年的俄罗斯临时难民身份。
斯诺登6月23日由香港飞抵莫斯科,随后便滞留在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
此间美方持续向俄方施压,要求交出受到间谍罪指控的斯诺登,但遭俄方多次拒绝。
我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报道觉得,斯诺登面对美国政府的种种,不道德的侵犯他国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的行为敢于曝光,让世人认识到美国政府的真面目,十分钦佩,他就是一个英雄,他也为此背负了叛国者的罪名,也许永远都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再见面。
我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面对强权和黑恶势力的不法行为,敢于不法势力作斗争。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棱镜事件”启示录——棱镜事件告诫我们决不能再开门揖盗
四是 国家 已有的各种 自主创新 的安全技术 必须及 时 用起 来 ,并在 使用过 程中改进 完善 。当前我 国三个运 营 商所建 5 0 0 多万个无线局 域网热点 ,多数都具 备国家 安全 标准WA P I 功能 。由于运营商对公共 无线 网络安全重视程 度 不高 ,对 推广应 用 自主 创新安全技 术 的重大意 义认 识 不够等 原因 ,以 致运营 的无线 网络 中所 具备 的WAP I 安
我 国信 息 通信 网络干 疮 百孔 危机
四伏 !棱镜 靠 什 么 “ 偷窥 ”人们 的隐 私 ?主 要 靠 个人 智 能手 机和 电脑 。也就 是 一靠 电信 网 ;二靠
互联 网。
“ 棱 镜 门 ”事 件让 人 触 目惊 心 ,给 我 国敲 响了 警 钟 !我 国政 府 和所 有运营 商 、服 务提供 商早 该 反思 了 ,我 国的 电信 网与互联 网 的安全防 范为何 如此 脆弱 ,可 以任 由美国这
很 难全面 清理整顿 ,彻 底清除 隐患 。往者 已矣 ,来者可
是 国家主 管部 门要采取 有 力措 施 ,全面规 划建 设
国家 自主创新 的安 全网络 ;必须深刻 理解 网络安 全 、信
秒 2 0 1 3 年 第 1 篡 5 期 I 3 1 1
; i i 热点 争 鸣 i i
是 靠国外 设备厂 商建 造起来 的 。他 们销 售给 我国 的网络
民服 务 ,我们 既不 能因 为安全隐患 而 因噎废食 ,全部 废
弃不 用 ;也 不能为 了清查 而停顿运 营 。因此 需要国家 主 管部 门组织并 责成建 设 电信 网 、互 联 网的运营 商 ,有规 划有 步骤地全 面彻底 清查 网络安全 隐患 ,首先要 对机要 关键 部分采取防患措施 ,甚至 更换 一些关键 设备。 三是 当前我 国2 G有GS M 、C DMA 和P HS 等3 种全 国
“棱镜门”引发的思考
“棱镜门”引发的思考1.美国所宣称的自由、人权之类的理念是虚伪的,特别是当看到美国对人权实施双重或多重标准的时候,民众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
斯诺登认为政府做了不正义的事情,比如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众自由——注意:个人隐私是公民自由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隐私就没有自由。
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人权至上,更是喜欢用这样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然后此次事件的披露,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美国政府一边宣传“互联网自由”,一边却在肆无忌惮的收集一般民众的个人隐私,“互联网自由”成为美国让民众放松警惕的幌子。
美国政府表面上声称“网络无国界”,但在具体决策时仍是“国家利益优先”。
自由和人权似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极富讽刺意义了。
因此我们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奥巴马为“棱镜门”进行了辩解,他说,“棱镜”项目只是用来监控外国人的,并不监控美国人(所以它并未侵犯美国人的隐私和自由)。
如果监控美国公民是侵犯了自由和人权,那么监控外国公民,为什么就没有侵犯自由和人权呢?除非美国经常挂在嘴上的自由和人权,是只适用于美国人的,对世界其他各国人民是不适用的。
如果是这样,那你们的“普世价值”从何谈起?“普世人权”又从何谈起?2.美国实际掌控着全球互联网的绝对“话语权”。
美国一边大喊自己是网络进攻的“受害者”,一边又不断向明显处于劣势的国家发动网络进攻。
美国凭借其技术和资源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把网络攻防力量作为新军种来建设,把网络空间介入作为介入新方式来运用,把网络威慑作为战略威慑新手段来发展,积极推行以攻代防、以攻促防的先发制人战略,极力巩固网络霸权地位。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亿万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
因此,除了自建网络产业,竖起严密防线,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来自网络的威胁。
比如通过联合国这一主渠道,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由“棱镜门”事件反思国家信息安全
由“棱镜门”事件反思国家信息安全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第25期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曝光后,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间掀起轩然大波。
此事件被称之为“棱镜门”(代号PRISM),涉及到美国9大互联网服务商与国家安全局之间存在的所谓“数据合作关系”,其造成的影响正在全球网民间持续升温,成为连日来国外媒体评论的焦点。
“棱镜门”敲响警钟持续发酵的“棱镜门”事件给中国的网络用户敲响了警钟,对重点领域的中国用户来说,在未来的IT采购中就更需要引以为戒,加倍小心了。
美国中情局(CIA)前技术人员爱德华·斯诺登不仅揭露了美国情报机构从微软、谷歌、Facebook、苹果、雅虎等大型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并且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思科路由器在监控中国网络和电脑。
“棱镜”项目的揭秘者斯诺登还进一步揭露,美国政府曾入侵中国网络系统,时间长达4年。
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攻击了中国大学、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网站。
攻击目标多达数百个。
并且,这还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
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国人关于国家信息安全的思考。
棱镜门事件充分暴露了中国网络空间的软肋:我们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系统和服务大多是由上述参与“棱镜”这类计划的公司所提供的。
依托微软、谷歌、苹果、思科等外国公司的技术和装备运作的中国网络空间是缺乏防护能力的。
为了消除这个软肋,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网络空间的防护能力,一个关键举措是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和服务来替代进口。
甚至有媒体在呼吁,中国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对重点领域的用户采购的国产化做出明文规定。
以国产替代进口:确立目标+分步实施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和服务来替代进口,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首先应当确立这样的目标,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
这方面,我国用自主可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步替代GPS就是一个范例。
当然,北斗系统还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持,特别是移动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保证移动设备在获取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时能运用北斗系统,并且保护好相应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棱镜门事件反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唐岚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
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
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
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日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包括“棱镜”在内的美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
尽管美国及其盟友铺设的全球监控网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此次曝光揭露的监视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以及数据量之大,仍引起全世界震惊。
“棱镜”等系列项目的曝光再次揭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网络领域的实力差距。
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深刻反思,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全面筹划构筑牢固的网络防线。
反思之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美国的霸权地位一直由三个因素来支撑,即军事力量、美元体系和科技创新。
金融危机致使美元体系摇摇欲坠,而且受伊、阿战争拖累,美国难有足够精力连续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
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美国衰弱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美国只有也必须发动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才能化解危机,保住已有的霸权和优势。
毋庸置疑,信息通讯技术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主战场。
2009年奥巴马刚履新,就宣布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但这一切能否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网络空间的安全”。
在两个任期内,奥巴马政府相继推出《网络政策评估报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确保未来网络安全的蓝图——美国国土安全相关实体网络安全战略报告》《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战略》等多个文件,一再重申网络安全已上升为美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网络安全体制,将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一举提升至最高级,在白官和国务院设立“协调官”,统揽网络安全内外事务。
系列举动表明,美国站在全方位、立体和多维的视角来认识网络空间,把网络安全作为事关国家未来的战略问题加以谋划。
继美之后,英、澳、日、法、德、新西兰、荷、韩以及欧盟等均出台了各自的网络安全战略,既提升网络安全的重要地位,以塑造坚固的网络防御为要务,又着重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和规划,纲举目张。
网络空间的较量关系到全球信息化格局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战略优势。
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所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正是受这种理念驱动,美国坚定不移地把信息优势看做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棱镜”折射出来的,正是美国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全球互联网的控制权,具体又体现在重要资源的分配权、网络空间行为规则的话语权、核心技术的垄断权以及全球数据的掌握权之上。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
因为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及互联网管理能力将关系到未来在可能爆发战争中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信息时代的荣辱兴衰。
反思之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棱镜”及其后来曝光的“巧言”和Tempora计划,均展示了美英两国在网络监控、海量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技术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事实上,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讯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革命的风起云涌,后面都有美国的身影。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始终拥有着绝对优势,全球计算机及网络信息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和芯片、数据库、路由器等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各种核心服务运营等,都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
最近几年,美国更是频频推出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理念和商业模式,并在人工智能、现实增强等高端技术领域充当领军,引领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舍恩伯格在《大数据》一书中指出,过去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往往在“T”(技术)而不是“I”(信息),现在是时候把聚光灯打向“I”了。
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
美军情部门是诸多尖端技术的先驱,国家安全局(NSA)、国防高级研究局(DARPA)、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等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网络防御和攻击手段研发等方面让其他国家难以望
其项背。
除此次参与网络监控的所谓“8大金刚”或“9大巨头”外,传统的国防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雷神、SAIC等也是美网络攻防技术研发的主力。
它们每年都能接到来自政府的大单合同,全面参与了“国家网络靶场”、网络武器开发的各种项目。
例如,被称为“网络空间曼哈顿计划”的“国家网络安全全面倡议”计划(CNCI),开始于布什政府后期,涉及反情报、供应链安全、预防入侵、技术研发及威慑战略等多层面,目的是在美政府内建立起第一道能抵挡所有类型威胁的网络防线。
在奥巴马政府2014财年预算中,用于IT的经费达到820亿美元,秘密IT项目和网络武器的开发还未包括在内。
其中,五角大楼所占比重最大,占到全部IT支出的48%。
与此同时,美国又以“国家安全”为借口,企图挡住来自中国等国家的IT产品和服务,其实就是担心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棱镜”再次充分暴露了中国网络空间的软肋。
一方面,我国虽然正在经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后发优势突出且进展快速,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水平仍落后于美国,自身不硬则难免受人所困。
另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系统和服务大多是由参与“棱镜”这类计划的公司提供的。
常规的安全措施虽然能起到某种防护作用,但信息处理和传输要依靠它们的软硬件,信息存储要依赖它们的服务器,根本的安全难以保障。
因此,如何规划我国信息化建设,找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值得思考。
反思之三:网络与信息安全必须举国家之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战略意义和高层次的科技含量,决定了政府必须从最高层面加以统筹谋划,整合和优化国家力量。
参考美国的经验,政府在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应发挥好以下三方面作用。
首先是立法先行。
“棱镜”被曝光后,美国政府、军方纷纷表态,表明这些计划的实施有法可依且受到严格的法律监督。
事实上,美国的确建立了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政府信息安全、打击计算机犯罪、隐私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及技术采购和出口管制等各种法律一应俱全。
近三年来,美国国会还在不断提出各种新法案,为政府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提供充足的“保护伞”。
可见,只有掌握了有力的法理依据,国家才能更好地行使在网络空间的管辖权。
其次是善用规则。
美国一方面以所谓“中国通信公司给美国带来国家安全威胁”为由,把华为、中兴等挡在其国门之外,联想的多次收购之路也充满坎坷;另一方面,又依据WTO 规则,反过来指责中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设置了贸易壁垒,对其出口中国的IT产品和服务进行审查并要求交出源代码。
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信息安全审核机制仍较薄弱,对进入中国的国外产品几乎不设防,从而留下较大的安全隐患。
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我国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的主要举措,但自主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产化亦非等同于安全,现阶段应以可控为主,通过灵活利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完善信息安全产品审查和政府采购的立法、政策、机制和手段,提高国外产品入境尤其是进入核心部门的门槛。
最后是营造环境。
科学处理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的关系,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激励在社会全面推广安全意识教育。
政府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导向,推动国产基础软件的市场化和普及化,增加应用试点示范,逐步拓展国产软硬件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提高技术研发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