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棱镜门事件

合集下载

透析_棱镜门_事件_对构筑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的思考

透析_棱镜门_事件_对构筑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的思考

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深入施工现场,对建设工程档案产生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在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中改变那种坐等档案上门的传统落后作法,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把问题解决在档案接收进馆之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全社会城建档案意识逐步加强的今天,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已逐步形成,依法治档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依靠城建档案法规体系,做好城建档案收集这项基础工作,才能保证城建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棱镜门”事件的曝光,给各国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棱镜门”事件,除显示了美国情报机构在窃取重要信息的技术手段正在并不断更新强化之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一些重要信息,包括收集信息的方式、范围、力量等,对于我们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档案;信息;安全透析“棱镜门”事件,对构筑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的思考周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馆四川6219000引言自2013年6月9日,英国《卫报》抛出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的专访后,“棱镜门”事件不断发酵……所谓“棱镜门”源于棱镜计划,它是由美国国安局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开始实施的一项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名号为“US-984XN ”。

该计划年度成本约计2000万美元,自奥巴马上任后,项目更加日益受到重视,“监听世界”地图的监控点,包含了世界90个大小国家,监控对象遍布全球乃至包括35名国际政要的电话。

多年来,美国政府始终将中国作为东亚首要监听的对象,并一直从事针对中国的网络攻击行为。

去年美国《世界新闻日报》29日称,密歇根大学教授科尔猜测,当前的“棱镜门”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由此可见,美国情报机构正在不择手段窃取重要信息并不断更新技术,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密防范措施。

1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安全问题既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重大难题,也是网络环境下如何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重大难题之一。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所谓“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中情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监听公众通信的“棱镜”计划。

据了解,“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安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经由代号为“棱镜”(PRISM)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从九大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斯诺登在采访中披露,至少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动黑客行动侵入中国网络,其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其中包括大学、商业机构以及著名的政界人士。

据海外权威媒体报道,随着“棱镜门”的事件的曝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并重新审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保密计划,怀疑本国保存在美国服务器上的资料是否安全。

面对信息安全威胁,很多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自主化”计划。

在很多国人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笑看美国政府的信任危机之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重要行业的信息堪忧,信信息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根据斯诺登的爆料,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I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IT公司均参与到美国“棱镜”项目中,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这几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相关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窃取网络信息,全球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

同时这些公司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亿网民的邮件、即时通信及存取的数据。

这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背后透露出的安全危机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深感不安。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美国拔得头筹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到英特尔的处理器,从微软的操作系统到谷歌的搜索引擎等,美国拥有了一批IT巨头企业和主导产品,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口号下,进入了国际垄断市场。

政治安全典型案例

政治安全典型案例

政治安全典型案例
那我给你讲一个关于政治安全的典型案例吧。

就说棱镜门事件。

美国的国家安全局搞了个叫“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

你能想象吗?他们就像那种偷偷摸摸在别人背后盯梢的小贼一样,不过这个“小贼”可厉害着呢,规模超级大。

这个棱镜计划可以直接从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像微软、谷歌、苹果等这些超级大公司获取用户的私人信息。

这可不仅仅是美国人自己的信息啊,全世界很多人的隐私都被他们窥探了。

这事儿严重威胁到其他国家的政治安全,为啥这么说呢?比如说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信息被获取了,那他们的机密信息就可能泄露。

如果一个国家在外交上有什么计划或者在处理国内重要事务上的一些内部讨论啥的,要是被美国通过这种手段知道了,那这个国家就会特别被动。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牌桌上打牌,你手里的牌人家都看光光了,你还怎么玩呀?
而且这种行为还破坏了国际关系之间的信任。

其他国家都开始警觉起来,意识到美国在网络空间里这么“肆意妄为”,那大家对美国在网络安全和政治诚信方面就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就像你身边有个总是偷看你日记的朋友,你还能放心跟他交往吗?肯定不能啊。

所以棱镜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涉及政治安全的案例,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网络监控对政治安全带来的巨大危害。

美国“棱镜门”事件透视20130917(原创)

美国“棱镜门”事件透视20130917(原创)
6/31
一、名词解释—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1983年6月21日生在美
国北卡罗来纳州。后搬到马里兰州。他曾到当地癿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
来获得必要癿学分,但最终没获得高中文凭。2003年,他加入美国陆军 特种部队,因在训练中受伤而退役。他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
7/31
二、斯诺登泄密美国“棱镜门”
美国棱镜(PRISM)项目癿揭秘者爱德华·斯诺顿 “我愿意牺牲 一切癿原因是,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 网自由……” 斯诺登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斯诺登受雇公司以及美国国安局) 主要攻击网络中枢,像大型互联网路由器”,“这样我们可以接触数以 十万计电脑癿通信数据,而丌用入侵每一台电脑。” 有关报道称,斯诺登是利用一种叫“拇指存储器”拷贝美国国家安 全局癿机密数据癿,幵将其公之亍众。ISM)项目
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 癿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癿通话 记录。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 (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 YouTube、苹果)中迚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 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癿联系斱式不行劢。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劢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 美国《华盛顿邮报》癿视频采访, 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癿棱镜项目,被 公开曝光,一系列丌间断、有节奏癿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癿、 可预知癿舆论重磅炸弹。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 癿舆论震级丌小亍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癿“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门”的政治学分析

“棱镜门”的政治学分析

继维基解密之后,美国再次摊上大事。

六月初,斯诺登对“棱镜”计划的揭露不仅引发全球对网络安全的关注,还将美国卷入一场外交角力的大戏。

事实上,斯诺登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深深植根于美国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矛盾之中,即使不是斯诺登泄密,迟早也会有别的“英雄”将美国的秘密监听计划昭告于天下。

首先,秘密监听项目是否必要?美国政府回答yes。

美国人通常认为,很多国家都在暗中进行着对于国外的刺探和入侵活动。

在一个无政府主义主导下的国际秩序中,间谍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美国人更关心的隐私受侵犯的问题,奥巴马辩护称,不可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美国政府的具体做法严格遵照法律程序。

他力图证明,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在“安全与自由”的两难取舍中寻找平衡。

美国政府也不断强调相关情报项目阻止了五十多起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恐怖袭击企图,其中90%以上都是通过“棱镜计划”完成的。

如果秘密监听项目是必须的,那么美国就一定有知情人进行成功举报吗?这里有三种可能。

第一,所有知情人士都忠于保密原则,或者惧于惩罚而默不作声。

第二种可能,有知情人士想爆料,但是在泄密前就已被控制或者干掉。

斯诺登与《华盛顿邮报》的线人联系时就警告,美国情报部门可能将其干掉。

第三种可能就是知情人成功地将秘密项目公之于众。

斯诺登事件属于最后一种。

在美国的环境下,自我标榜的价值观及现实的矛盾往往为举报者提供了举报动机。

事实上,美国的立国之本就是一套基于对个人自由和隐私尊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当国家安全局越界侵入个人隐私领域时,引发不满是必然发生的。

“9·11”事件发生后,反恐成为当务之急,监控通讯网络为民众所接受。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人对个人权利受到侵犯的不满开始大于对反恐的需要。

斯诺登称,早在2008年,就想揭露美国对公民的秘密监听项目,但是当时他寄希望于奥巴马新政而暂时告一段落。

但当他发现奥巴马政府仍是“萧规曹随”后,斯诺登开始变得绝望。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2013年6月,斯诺登打开了“网络时代的潘多拉之盒”,“棱镜门”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如同核冲击波,将异常深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对美国形象的冲击。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掌控互联网绝对主导权,一直占据互联网精神的道义高地,把控互联网问题的话语权,也一直标榜是最安全可靠的守卫者和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担当网络空间事实上的世界警察。

本次事件一棒子将一直神圣化的美国打回原形。

二、对美国互联网控制权的实质冲击。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事实上的独家管理者。

“棱镜门”事件之后,各国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必将急剧加大,一向力挺美国的欧洲盟友也将不再放心,这种情况下,全球互联网的制度与规则制定将逐渐走向更加全球化,虽然步伐不可能很快。

三、对全球网民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以及后续不断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不但严密监视本国人民,更“不辞辛劳”地监视美国之外的全球网民。

作为一个网民,安全感顿失!这是一次网民隐私意识的全球大启蒙。

“棱镜门”事件最坏的影响大概就是:很可能不会减少世界各国政府对网民的监控,反而会大大增强。

因为美国都如此肆无忌惮,那么哪一个国家还不争先恐后。

四、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不但是网民安全意识的一次启蒙,更是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的启蒙,是一次全球性的安全大警示。

很可能由此在全球范围掀起网络安全的“军备竞赛”。

五、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企业是美国掌控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环节,一直以纯粹市场形象昭示自己的美国企业,在美国国家安全的进攻型战略思想下,谁也难逃干系。

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主要通过思科路由器完成。

骨干网思科路由器、数亿台使用Windows、英特尔CPU的电脑,数亿台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苹果iPhone、IBM大型机等,覆盖全产业链和整个生态。

如果它们不得不受命于美国政府的需要,那么其他国家如何对这些企业放心?今后怎么能不加强戒备和安全措施?今后谁还敢对美国跨国公司继续高度信任?六、对未来网络空间中美博弈的影响。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作者:傅戈作者简介:拥有CISSP、CISA证书认证。

曾任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技术经理,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高级安全咨询顾问,现任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保障部安全咨询顾问。

1棱镜项目的情况1.1棱镜项目的背景PRISM(以下简称“棱镜”)项目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07年开始的一个高度机密的国家安全电子监控计划。

“棱镜”是该项目的编号,其官方SIGAD编号(该编号将在随后章节给予介绍)为US-984XN,项目主要是通过收集数据的方式获取情报信息。

2007年9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了“保护美国法案2007”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监控项目。

该项目的运行依照《外国情报监控法(FISA)》并处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委员会(FISC)的监管之下。

该项目一直保持秘密运行但在2013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服务商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两家媒体。

1.2棱镜项目PPT介绍图1这张幻灯片清楚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采取两种主要的信息收集方式,一种直接从光纤线路和设备上对经过的数据流进行收集;另一种则是通过棱镜项目直接从提供服务的美国公司的服务器上进行收集。

图2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工作流程,下面章节将对该工作流程的进行具体描述。

图3这张幻灯片显示了棱镜项目的数据处理的流程。

从雅虎,微软等公司提供数据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据窃听终端单元(DITU)送至美国国家安全局。

国家安全局通过多次的数据精简以及数据的协议分析将数据分解为语音、视频、元数据等分项数据并送完不同的系统进行处理。

例如“核子”系统负责语音数据,而“码头和主干道”则负责元数据图4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情报记录格式,最左边的两位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来源的提供者,即现在的9家美国公司;左边第三个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所包含的数据内容;左边第四,五、六个字符是一个混合的三字符组合,表明了棱镜的收集源;左边第七,八表明了监控项目建立的时间;最后面的七位则是这个记录的序列号。

棱镜门名词解释

棱镜门名词解释

棱镜门名词解释棱镜门是指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2013年6月由前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的一系列秘密文件中曝光的一个大规模监视计划。

该计划涉及美国政府和其盟友在世界各地的通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棱镜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严重违反。

棱镜门的起源棱镜门最初由《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在2013年6月份的一系列报道中揭露。

报道援引了一份NSA的内部文件,该文件描述了一个名为PRISM的秘密程序,该程序允许NSA在美国以外的服务器上收集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数据。

该文件还列出了参与该计划的公司,包括谷歌、苹果、微软、雅虎和Facebook等。

NSA最初否认了该计划的存在,但后来承认了它的存在,并称该计划是为了寻找恐怖分子和其他国家的间谍活动而设立的。

然而,该计划的规模和范围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认为它违反了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

棱镜门的影响棱镜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争议。

在美国,该计划被认为是侵犯宪法权利的行为,许多人呼吁政府限制NSA的权力。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对美国的监视计划表示了关切,并呼吁美国停止这种行为。

一些国家还采取了措施,如加强加密技术和建立本地数据中心,以保护其公民的隐私。

在商业上,棱镜门对参与该计划的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客户对这些公司的信任度降低,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的收入下降。

一些公司也开始采取措施,如加强数据加密和提高透明度,以重新获得客户的信任。

棱镜门的教训棱镜门事件提醒我们必须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

政府和企业必须尊重个人隐私,采取透明度措施,以确保其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合法性。

此外,人们也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隐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数据和信息。

总之,棱镜门事件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提醒我们必须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以确保我们的社会和谐和自由。

浅议_棱镜门_背后的网络信息安全_储昭根

浅议_棱镜门_背后的网络信息安全_储昭根

58
浅议“棱镜门”背后的网络信息安全
‚梯阵‛系统庞大的网络遍布世界各地。广布全球的地面监听站、航行在 七大洋的情报船和针对海底电缆通信进行监听的潜艇、在低轨道运行的卫星集 群、 拦截通信和其他电子信号的侦察飞机等联合工作, 使 NSA及其联盟能监听、 截获世界各国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然后,它们再将这些信息送到两个情 报分析中心:一个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国家安全局,另一个在英国伦敦以西、英 国皇家空军位于曼威斯山的政府通信总部。两个情报分析中心再利用其大型计 算机,对这些情报加以分析综合,生成标准格式的情报数据,然后传送到相关 情报机构。可以说,很少有信号能逃出该系统的电子监控。 二、自由与安全:美国政策内在的分裂 美国超强和领先的全球监控能力亦面临种种持续和内在的冲突与挑战,让 美国政府在执行安全政策上左右为难, ‚棱镜门‛后不得不左支右绌地面对。 首先,美国‚棱镜门‛及其全球监听系统的曝光对奥巴马总统形象与美国 与其盟友关系构成了重大打击。布什政府在 2007 年关闭了其无证窃听计划, 又以一项新的法律——《保护美国法案》允许窃听在调整中继续:国家安全局 通常必须向在华盛顿秘密法庭解释其技术和目标,但不需要个人授权。当美国 国会批准该方案时,当时正在参与总统竞选中的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奥巴马投票 反对了它。 ‚ (布什)政府在我们珍惜的自由和为我们提供的安全之间提供了一 个错误的选择‛ ,奥巴马在投票前两天的一次讲话中说, ‚我将为我们的情报和 执法机构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来跟踪和捉拿恐怖分子,而不破坏我们的宪法及 我们的自由。 ‛①然而,奥巴马 2009 年一上台随即改变对监听的态度。奥巴马 说,美国人就安全而言确实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实际上,始于小布什时期 的‚棱镜‛计划,不仅被奥巴马政府全盘接收并扩大,而且更没有哪位在奥巴 马之前的美国总统如此系统地展开追踪与窃听。 ‚棱镜门‛曝光后,2013 年 6 月 17 日,CNN 公布的民调显示,奥巴马支 持率为 45%,较 5 月大跌 8 个百分点;不满意率为 54%,较 5 月上升 9 个点, 创下 2011 年 11 月以来的新低。②美国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手机一事更让奥巴 马颜面扫地。奥巴马与默克尔通话时装傻表示,自己对监听一事并不知情。但 美国国安局一位高级官员却透露,奥巴马 2010 年就被告知监听了默克尔,他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门事件分析

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各国舆论随之哗然。

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关于棱镜事件,中国是其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我们的信息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据斯诺登透露,从2009年开始,“棱镜”项目对准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他们潜入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电脑系统,进行秘密监视活动,美国政府网络入侵中国网络成功率高达75%,这与国内重要信息系统核心关键设备无法自主可控有密切关系。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该如何来提高警惕,真正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快自主研发和做强做大,在偌大的技术天地中拥有一席之地。

爱德华·斯诺登收入稳定,生活富足,他为什么要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秘密项目,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对于他的评价,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方向,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没有绝对的标准。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

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球“召唤”。

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

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

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

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

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

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

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

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

棱镜门事件

棱镜门事件

棱镜门事件与水门事件的结果为何不同,原因为何?不论是“水门事件”还是“棱镜门事件”,都严重违反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和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任何人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

《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有“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

“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有着非常惊人相似的一幕。

这两件事都是在美国现任总统的示意下,对他人或他组织的机密材料、隐私进行窃听。

但“水门事件”和“棱镜门事件”在美国的反应冰火两重天。

一个肇事者不仅受到舆论最严厉的谴责,而且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另一个不仅没有对肇事者进行半点谴责,反而对揭黑幕者进行迫害。

我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背景不同:自2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美苏冷战以来,行政部门权力急剧膨胀,总统和白宫幕僚逐渐成为联邦政府的权力中心,致使)国会政体逐渐演变为)总统宪政甚至在外交和军事政策领域中出现了独断专行的)帝王般的总统,威胁着美国三权分立制衡的宪政体制#这种现象引起了国会(新闻媒体和各界有识之士的不安和警觉,新闻媒体对水门事件的揭露,给立法(司法部门制衡总统和白宫幕僚的权势提供了良机。

“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US-984XN。

美国决策者意识到,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上可以成为达到美国政治目的、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

2011年,以“脸谱网”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的全过程,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

其次,政府的反应不同。

在水门事件中,为掩盖真相,防止事态扩大,尼克松总统班底很快卷入销毁罪证,作伪证,收买水门涉案证人,妨碍司法公正。

同时,围绕白宫录音带的传唤,尼克松以总统行政特权为由同国会和司法部门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并由此引发了美国战后最严重的一场宪政危机。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展以棱镜为名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过去6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等9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等秘密资料。

该事件因为前中情局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褒贬不一。

对斯诺登的评价也一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

我想说说个人的观点。

1、美国官方主张以叛国者来认定斯诺登的行为另一方面,有相当的美国民众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对于他的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他评价:(1)斯诺登属于高薪阶层,不会为钱出卖个人前程,之所以会曝出“棱镜门”事件,是因为其难以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

(2)斯诺登公布了个人信息,要知道导致国家秘密的外泄,是要冒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危险。

可以看出他既不是一个爱国者,也不是一个间谍,只是一个真实的美国人,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网自由,说出了真相而已。

正如曼宁曾经讲的,他之所以把大量情报交给阿桑奇,是因为作为一个情报分析官,每天面对大量血腥的资料,并且资料与美国政府所声称的不同,他的内心难以承受。

斯诺登不幸成为美国情报部门的“异端”,徘徊于公民自由与国家利益之间,最终选择了自由。

在合法性上,犯罪是不二选择;然而,无论其行为对美国当局造成多大损害,却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独立、进取精神,故而有可宥之处。

2、对于棱镜门事件:3、(1)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人权至上,更是喜欢用这样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然后此次事件的披露,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自由和人权似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极富讽刺意义了。

因此我们国内民众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2)棱镜门”事件对于美国政府宣称的网络安全、网络自由和一贯标榜的形象是明确的揭露。

从这九大互联网遍及全球的影响力来说,这对于全球大部分公民无疑是最大的隐私侵犯。

形势与教育

形势与教育

1:谈谈你对美国棱镜门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诺登爆料的“棱镜”窃听计划引起美国民意无数哗然。

对于美国这个素来标榜自己为自由、人权至上的国家,此次事件的披露,意味着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根据斯诺登的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九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针对境外非美国人搜集情报,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无密可保。

为此,奥巴马作出的解释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

“棱镜门”事件彻底将美国“既在当婊子,又在立牌坊”的行径给暴露了,所谓的自由、人权似乎也在这个时候极富讽刺意义了。

这项目是严重侵犯了广大人民的隐私权,无疑是让美国言论自由的标榜和以此攻击别国的类似伎俩被彻底打翻在地,也无异于给了那些成天拿美国作标本批评中国的民主自由,喜欢高举人权自由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的公知学者们当头棒喝。

而从这事件之中,我们可以悟出到,群众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去看透本质,不要被华美包装的理论造词和政治术语所迷惑,不要被虚伪而又美丽的政治谎言所欺骗,外表光鲜的美国政府不见着捍卫到他们口边长挂的自由人权。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互联网络市场体系庞大,而这九大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用户更是以亿万计,因此他们很可能是被美国侵犯权益的最大受害群。

精明的中国人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至于对斯诺登的评价,各人褒贬不一。

就我个人而言,我深深认同他是一位英雄。

斯诺登曾经说到“我愿意牺牲掉这一切(工作、收入、女友)(把真相告诉世人),因为美国政府利用他们正在秘密建造的这一庞大的监视机器摧毁隐私、互联网自由、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基本自由的行为让我良心不安。

”在斯诺登的眼里,人民已经不再是美国人民,而是世界人民。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为了世界人民的隐私,为了公道正义,将国家机密公诸于众,背叛了自己的祖国,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受到尊重。

形势政治与教育备考

形势政治与教育备考

形势备考一.谈谈你对美国棱镜门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

1.美国棱镜门事件的概况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

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2.美国棱镜门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美国压力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棱镜门”给美国带来的内外压力巨大,所引发的冲击波短期内难以平息,或迫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安全策略。

首先,斯诺登本身是一个“烫手山芋”。

第二,美国情报体系可能进行内部检讨。

斯诺登的泄密行为已在美国情报系统引起震动,可能导致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等情报机构对内部进行全面审查。

第三,奥巴马政府接连陷入丑闻,形象受损,奥巴马政府施政步调被打乱。

重创美情美国政府因“棱镜”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曝光而承受外部压力之际,发起一项内部调查,评估这一泄密事件导致的国家安全潜在损失,泄密给美国情报搜集能力造成“巨大且严重损失”。

欧洲担忧“棱镜”秘密情报监视项目风波不仅在美国国内愈演愈烈,在欧洲也引发不小震动。

欧盟官员表示,美国此举可能侵害欧洲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影响到未来美欧合作。

这次“棱镜”项目曝光却让不少欧洲官员感到失望,美国此举显然破坏了双方之间的信任,并有可能引发美国的“严重政治危机”。

诉美违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起诉联邦政府,指认后者开展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棱镜”侵犯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中止这一监视项目。

美俄取消总统会晤欧盟向美讨说法,引发众怒德国、意大利、墨西哥、法国等各国政府相关机构纷纷向美国政府要求解释、表示抗议、质询、警告等,甚至召回常驻美大使。

棱镜门事件有感

棱镜门事件有感

棱镜门事件有感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棱镜门”项目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的律师周四(1日)表示,斯诺登当前已经离开了莫斯科机场,此前他刚刚获得了有限期为一年的俄罗斯临时难民身份。

斯诺登6月23日由香港飞抵莫斯科,随后便滞留在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

此间美方持续向俄方施压,要求交出受到间谍罪指控的斯诺登,但遭俄方多次拒绝。

我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报道觉得,斯诺登面对美国政府的种种,不道德的侵犯他国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的行为敢于曝光,让世人认识到美国政府的真面目,十分钦佩,他就是一个英雄,他也为此背负了叛国者的罪名,也许永远都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再见面。

我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面对强权和黑恶势力的不法行为,敢于不法势力作斗争。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棱镜门”引发的思考

“棱镜门”引发的思考

“棱镜门”引发的思考1.美国所宣称的自由、人权之类的理念是虚伪的,特别是当看到美国对人权实施双重或多重标准的时候,民众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

斯诺登认为政府做了不正义的事情,比如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众自由——注意:个人隐私是公民自由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隐私就没有自由。

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人权至上,更是喜欢用这样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然后此次事件的披露,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美国政府一边宣传“互联网自由”,一边却在肆无忌惮的收集一般民众的个人隐私,“互联网自由”成为美国让民众放松警惕的幌子。

美国政府表面上声称“网络无国界”,但在具体决策时仍是“国家利益优先”。

自由和人权似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极富讽刺意义了。

因此我们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奥巴马为“棱镜门”进行了辩解,他说,“棱镜”项目只是用来监控外国人的,并不监控美国人(所以它并未侵犯美国人的隐私和自由)。

如果监控美国公民是侵犯了自由和人权,那么监控外国公民,为什么就没有侵犯自由和人权呢?除非美国经常挂在嘴上的自由和人权,是只适用于美国人的,对世界其他各国人民是不适用的。

如果是这样,那你们的“普世价值”从何谈起?“普世人权”又从何谈起?2.美国实际掌控着全球互联网的绝对“话语权”。

美国一边大喊自己是网络进攻的“受害者”,一边又不断向明显处于劣势的国家发动网络进攻。

美国凭借其技术和资源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把网络攻防力量作为新军种来建设,把网络空间介入作为介入新方式来运用,把网络威慑作为战略威慑新手段来发展,积极推行以攻代防、以攻促防的先发制人战略,极力巩固网络霸权地位。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亿万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

因此,除了自建网络产业,竖起严密防线,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来自网络的威胁。

比如通过联合国这一主渠道,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棱镜门事件

棱镜门事件

国际社会对于“棱镜门”反应
棱镜计划曝光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美国的行为表示震惊,强烈反对该项计划, 谴责美国的行为,要求美国立即出面澄清。但是极度重视隐私权的日本,却对国际舆 论热议的“监视门”无甚共鸣 ,而俄罗斯、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国家则表示会考虑 给予斯诺登政治庇护,2010年维基解密网站的爆料人阿桑奇现就在厄瓜多尔的英国大 使馆避难,中国外交部表示美国应该向国际社会做必要解释,认为美国的行为是无益 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简要介绍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棱镜计划揭秘者 棱镜门事件概要 美国的反应 国际社会的反应 棱镜门事件的影响 我对棱镜门事件的看法
爱德华·斯诺登,1983年6月21日出生在美国北 卡罗来纳州,后来搬到马里兰州。他高中没毕业,曾 到当地的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来获得必要的学分,最 终没获得高中文凭。2003年,他加入美国陆军特种部 队,但因在训练中受伤离开部队。退役后,他被安排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助理。2007年,作 为中情局信息技术员,他被派驻瑞士日内瓦工作,曾 在那里接触到一些机密文件。2009年,斯诺登离开中 情局,开始为NSA承包商工作。随后,他作为博斯公 司雇员在国安局工作4年,开始接触并复印监听计划 的机密材料。 他在得到监听计划的机密材料后,斯诺登向国安 局主管请假,他称需要离开几周治疗癫痫病。当他收 拾行囊时,他告诉女友要离开几个星期,但对离开的 原因却含糊其辞。2013年5月20日,斯诺顿放弃年薪 20万美元的工作,抛下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 只身前往香港。 斯诺登在揭秘棱镜计划后随即遭到美国的全球通 缉,因为他的行为激怒了美国政府,让美国政府陷入 一个尴尬无比的境地,遭到通缉是必然的,还可能面 临叛国罪或者间谍罪等罪名的起诉目前斯诺登正身处 俄罗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棱镜门事件
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

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
球“召唤”。

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

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

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

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

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

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

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

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

因此对于华为、中兴之类的中国电信巨头们,这是一个绝妙的良机,源于对国际厂商的不信任,政府等部门可能会更倾向于国产设备。

那么中美关系呢?中美关系在这次监听风波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微妙变化呢?我认为,大局不会改变,中国还会和美国继续友好往来。

但是,其中也会产生一些波折,毕竟美国的监听范围和内容实在太广、太大了,这对于双方的网络合作等方面还是会有一定的冲击。

那么在经历了这次棱镜监控风波之后,对我国有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们应该完善我国的信息安全系统,加强信息安全的保障。

美国在全球拥有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基地,还有日、韩、英、德、澳、以等众多盟友,所以说从外部环境来讲,我们不大可能取得太大的突破,去劝说美国的这些盟友来停止对美国监听的配合。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内部着手,把这个问题真正地重视起来,提高警惕,不断完善和更新我国的信息安全系统,不给美国及其盟友以可乘之机,保障国家和人员的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据报道,美国动用九大网络公司来操纵监控,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苹果等企业。

从这份名单来看,这些都是些国际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是行业巨头,而我们的企业与之相比则逊色不少。

因此,棱镜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互联网等信息产业方面比较落后。

我国政府以及各类行业中有相当比例使用国外产品,这就使得我国更容易受制于人。

所以说要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培养本土的国际品牌,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对他国的依赖,才能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此外,棱镜门对我国的立法方面也应该有所启示。

我认为国家在立法方面应当重视涉及网络安全方面的条款,加强立法,对网络犯罪有明确的规定和审判程序。

因为现在的网络犯罪活动越发的猖獗,并且手段多样,让人无法预防,所以说很有必要加强在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

那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呢?我认为多极化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美国是在其霸权主义的纵使下才做出这样的举动的,其众多盟友也是其霸权主义的一个表现。

美国监控已实施多年,直至曝光,联合国也无法制裁美国,这就表明美国还是世界的老大,那伙所谓的“兄弟”也都是听它的。

因此,世界多极化能在一定程度的缓解美国的霸权主义,打破现如今的局面,使得更多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样才能维护世界的和谐与稳定。

从这次监控丑闻爆发后,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无时不刻地存在危险。

所以,我想说的另一方面就是对待技术要审慎而行。

诚然,技术革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但是如果利用技术来骚扰甚至破坏日常生活,那么科学技术的性质就变了味了。

以上就是我对棱镜门事件的一些浅薄理解与分析。

美国棱镜事件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各国在其中的博弈谁也说不清楚。

不过我们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而不是各种的猜忌、不信任和霸权主义横行的世界,我想这是全世界人民都想要的。

所以,我希望未来的世界会像人们所期待的和平与稳定。

法政学院2012级社会学2班 周鹏 201225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