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怎样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

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
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
力”。

“……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文化软实力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经济硬指标——提升文化话语权
镜头一:我国目前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29个,成为世界上入选名录最多的国家,这反映出在日趋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前,国际社会对我们文化价值的确认。

镜头二:《唐山大地震》以首映票房3600万的业绩超过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哈利·波特》、《阿凡达》的首映票房,这是经济硬指标体现出的中国电影所具备的文化软实力。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以每集10万美元的市场售价行销海外,仅此一项就回收了整部作品的投资成本,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发行的成功业绩。

难道我们得到的仅仅是物质性的经济收益吗?显然不是,我们传达给世界的是李小龙超强武艺背后那种内外兼修、文武合一的文化精神。

镜头三:影片《建国大业》除了表现题材本身具有较强吸引力之外,影片的市场业绩很大原因是来自于影片的“全明星策略”,尽管影片的明星
叙事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影片成功的明星运作模式表明了我们的观众对于本土电影明星的心理认同。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根基,否则,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实力(硬实力)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强有力的支撑,文化的软力量不仅会失去彰显的平台,而且文化本身也会面临衰微的困境。

现在,中国之所以受到世界普遍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

正因为此,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才有了文化的话语权,有了相对平等的谈判条件与相互磋商的议价能力,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与其他认同不尽一致的地方是,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具有一种“反向认同”特征。

人们不会平白无故地对一种文化感兴趣,人们感兴趣的文化往往是那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的文化。

人们在确认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之后,反过来才会对其文化的价值产生认同。

以《文明的冲突》而闻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强调,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物质上的成功会使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具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必然导致文化的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

所以,尽管文化有时会成为社会舞台的重要角色,但经济依然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文化全面建设的真正实现必然有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硬指标是体现文化软力量的重要标志。

现在,中国电影在票房上节节攀升,截至2010年6月下旬,有8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票房在1000万到1亿之间的国产电影超过15部,比历史同期水平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影片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电影不仅开始具有商业的票房感召力,而且也逐渐成为本土电影观众所认同的电影文化品牌,涌现出了在商业上可以信赖的制片机构、电影导演与电影明星。

中国电影已经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中的首选产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一种替代性的文化产品。

也许,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我们武侠动作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而没有注意到,在几乎所有的动作型电影都在强调实力至上的制胜哲学的时候,中国武侠动作电影却能够透过擂台上的比武表演,传达出一种中国的文化理念。

好莱坞制片人马克·拜尔斯直言不讳地说,不能够把《卧虎藏龙》这样的武侠电影仅仅看做是一部动作电影,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史诗……武术并不仅仅是出拳或踢腿,也不只为了战斗或取胜,武术是来自人内心深处的荣誉、尊严与勇气。

” 所以,《卧虎藏龙》获得的上亿美金的票房收入,既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产业标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

那种把中国武侠电影仅仅看做是暴力角逐、动作奇观的论点,显然是对中国武侠电影的皮相之见,也是对中国武侠文化的历史偏见。

文化产业通常具有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所以,市场的失利并不等同于一般产品的经济失利,同理,市场的胜利也不能等同于通常的商业胜利。

电影的票房收入、电视的收视效果从来就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性经济指标,它还包含着特定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体现着文化软力量的实现程度。

尽管我们不能把市场的胜利都说成是百分之百的文化胜利,但是市场的硬指标同样也体现着文化的软实力。

所以,经济的硬性指标实际上也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尺度。

一部电影就是具有再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没人观看,它的文化价值也无从体现;一部电视剧就是具有再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果没有受众关注,它的精神内涵又从何体现?
切实途径——提高文化传播力
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西强东弱”,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经济实力和传播手段拥有绝对优势,导致信息和文化单向流动。

我国虽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因文化传播能力相对薄弱,影响了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可见度和竞争力,从而无法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

因此,提高国家文化传播力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切实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大批发展中国家被纳入到整个国际经济秩序之中。

在这个政治、经济、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伴随经济和技术渗透,迅速进入广大发展中国家,引起“文化全球化”之虞,很多弱势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以我国为例,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在2008年取得了佳绩,但仍不到同年美
国电影海外票房的3%;我国图书市场上,每年进口图书占交易额的10%—15%,出口交易额却不到0.3%,对欧美的进、出口比例超过100∶1;美国文化占据国际互联网消息资源的80%—90%,而我国只占4%。

可见,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文化传播的边缘位置,阻碍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升。

因此,提高国家文化传播力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切实途径。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优势,加大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在人际传播上,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努力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在国外高等院校开设汉语课程,推广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在驻外使、领馆设立中国文化处、文化中心,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节”和各种国际文化学术论坛,组织艺术展览、文艺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风貌,使文化外交成为经济、政治之后的第三大外交形式;在大众传播上,我们应有效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通过覆盖广泛的强有力传播体系,多维立体地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奠定文化软实力坚实的基础。

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还需在国家层面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根据目标国与我国的文化渊源,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取向,适当调整文化传播的方式、内容和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传播的积极效果。

对于西方文化强势国家,我们应改变被动局面,积极宣传,主动交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

在选择文化输出品时,一方面要着重开掘本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又能体现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因素加以充分表现和张扬,寻求差异性下的文化共识,通过弘扬人类共同敬守的主流价值来与世界其他文化相衔接,使我国的文化诉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要确保作品的文化经典性,使之在符合普适价值的基础上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特质,让西方观众了解我国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忧患意识,向世界展示一个积极健康的国家形象,使我国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进而体现出我国的制度优势,有效增进文化软实力。

在争取与文化强国平等交流的同时,我国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广大
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

特别是一些邻国与我国历史和文化渊源久远,汉文化影响不仅涉及其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而且延伸至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等各个层面。

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性增进了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友谊,易于在国际事务上达成共识,团结起来共同维护区域利益。

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我国的文化影响甚至超过美国,这体现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成就。

然而,出于地缘政治,一些文化弱势国家对我国存有戒心,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

在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中,我国要表现出大国的胸襟和自信,以充满诚意的方式开展双边或多边交流,通过商业运作推动双边文化贸易同步增长,友好互惠,共同发展。

在输出文化产品时,尽量选择具有伦理色彩的文化艺术作品,提倡“仁爱孝悌”、“笃实宽厚”、“谦和好礼”等中华传统美德;同时更要努力展示我国当代的国家形象,体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戒除崇尚强权、热衷暴力的倾向,注重察和之道,推广“燮和天下”的文化理念,消除偏见,增进共识,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战略路径——发展文化产业
世界上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不具有较高的文化软实力。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中,必须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一部分纳入其中,而这应当注重6种战略。

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直接地转变成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

文化产业是科技和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

文化产品内在地蕴涵着思想和观念,在其海外输出中一方面能给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我们认为应当注重以下6种战略:
第一,文化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在文化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是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是发展中国家。

以电影产业为例,影片的创意研发、制片发行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被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而电影的外景拍摄及其衍生产品生产则处
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此环节经常被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以降低制作成本。

因此,为了应对全球价值链的竞争,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根据国际竞争形势和本国国情积极寻找嵌入点,嵌入文化产业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争取获得高附加值。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文化竞争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普遍模式。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首先要大力培育发展文化要素市场, 重点扶持一批优势文化产业基地,建立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集团。

其次要注重区域科学布局,依托各地不同资源,形成功能协助、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集群,进而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

第三,强化文化产业品牌意识战略。

一是在理念上将我国文化产业作为整体品牌,精心打造文化产业各支柱行业和特色品牌;二是在众多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挑选有发展潜力的品牌铸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三是名牌的横向与纵向战略延伸。

横向延伸是以名牌原有产业为基础,对其他产业进行横向整合,扩大名牌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市场份额。

纵向延伸是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链,建立以名牌为导向的产品供应链,使产业链趋于完备,将企业成本降至最低。

以名牌推动文化产业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纵横结合,提高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第四,实施文化创意提升战略。

创意提升战略是指通过创意来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产品,创意是关键,是实现其价值创造的源泉。

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必须充分考虑民族性、传统性。

任何脱离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所谓创意是没有生命力的。

另外,考虑到受众与市场的特殊性,文化产品的创意还必须具有国际性,这样才能降低文化折扣,被异国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第五,完善中外合作战略。

当今世界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各种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产业的大环境。

我国文化产业要发展,一方面必须加强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文化企业成功经验,注重国际化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与各国政府的合作,积极推进各项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六,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战略。

科学调研,制定并出台合理的文化产业
政策:一方面,要对内扶持,发挥政府调控导向功能,建立市场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政策研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税收、创新、良性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鼓励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政策,对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给予优惠,积极促进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

制定国家长远的实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文化企业,加快建立起有效的国际文化外贸体系。

重要根基——维护文化安全
肖庆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其重要根基。

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安全是基于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的重要命题。

维护文化安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

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

正因如此,文化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

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内在的认同性、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国家不仅有领土、领海、领空的范围,还有民族意识认同范围,这种认同和遵从来源于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观念、制度、信仰、科技、教育等文化构成因素,并且经过不同时代的丰富与历史的积淀而形成。

这种认同和遵从正是支撑一个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观体系的核心。

吸收外国先进文明成果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补充、完善、强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有益文化,目的是要开创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长远保障。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一方面带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互补、融
合、吸收,另一方面也在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激荡、扬弃、碰撞、改造,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政策、制度上提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确保自身文化安全的战略措施。

例如新加坡政府于1991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5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植,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俄罗斯于2000年批准实行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

日本提出“新文化立国”的口号,等等。

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政策、法律、规范、准则等形式,建立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

只有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因而我们一定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实际,着眼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建设,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结合世情、国情、党情,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也许我算是党龄较长的老党员了。

但毕竟象多数党员一样,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和斗争的磨练,没有经历艰苦环境的考验。

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还需要认真领会和实践。

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党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着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并把它作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纲领,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作风上的表现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自建党以来,我们党先后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
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它们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党的三代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前进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是坚持0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作风上的表现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党从一开始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从而确立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必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大公无私,在作风上的表现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心底无私天地宽。

我们党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发扬党内民主,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利于防微杜渐,有利于党的团结和民主作风的推广。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执政党要面临执政和市场经济的的考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

从政党的角度讲,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

要接受“苏东巨变”的教训。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东国家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之所以相继丧失了执政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西方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是外因,而这些党自身出了问题是内因。

说到底,其根源在于他们在执政后放松了自身的作风建设,丢掉了过去的好传统、好作风,思想僵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进而丧失了其应有的先进性,最终失去了民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时代变了,任务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变。

对党员个人来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保持先进性所必须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受到冲击。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观念的变了,对党的传统和作风产生了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

公司领导在先教活动动员中讲到的党员队伍中的消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