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① 重视饮食。
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 风味多样。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习惯)&③ 饮食以五谷为主。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④ 四季有别。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习惯) ⑤ 讲究美感。
拼盘,雕刻。
⑥ 食医结合。
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
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
⑨ 使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
(习惯) ⑩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
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中国古代人饮食礼仪的认识积极之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古代人的饮食文化
古代人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人的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人饮食文化特征①重视饮食。
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风味多样。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习惯)&③饮食以五谷为主。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④四季有别。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习惯) ⑤讲究美感。
拼盘,雕刻。
⑥食医结合。
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
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
⑨使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
(习惯) ⑩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
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认识积极之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广阔而丰富多样的领域,它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食物品味、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以及与饮食相关的文化习俗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选择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择以及食物的药膳功能。
古代人们追求食材的鲜美和营养,崇尚“五谷为养”、“物以类聚”的理念。
五谷是古代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来源,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
此外,古代人们还喜爱其他种类的食材,如豆类、瓜果蔬菜、草本植物等,多样化的食材为古代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和丰富性。
二、烹饪方法中国古代的烹饪方法独具特色,以其精细巧妙、注重火候和调味而闻名。
烹饪方法包括炒、煎、炸、烧、蒸、炖、煮、烤等多种方式。
这些烹饪方法能充分发挥食材的原始味道,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另外,古代人们还重视烹饪过程中的色、香、味、形等方面,追求菜肴的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味道独特,以及造型美观。
三、餐桌礼仪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注重在饮食过程中的仪式感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首先,餐桌上需要摆放整齐美观的菜品,以及精致的餐具。
其次,古代人们维护餐桌秩序,尊重长幼尊卑的原则,遵循社会礼仪规范。
比如,在宴会上,主客分座,食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上菜,以示尊重和行为秩序。
四、文化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丰富的文化习俗相互交织,互为补充。
其中,春节的年夜饭、清明节的踏青郊游、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祈福等都与特定的食物和饮品相伴。
古代人们通过吃特定的食物和参与特定的饮食活动,来表达对节日的敬意,增进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尊重。
这些传统的饮食文化在当今仍然承载着中国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对于维系民族特色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饮食的起源、烹饪技艺、饮食习惯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摄取食物,满足肉食和素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系。
饮食的起源与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北方人主要以小麦为主食,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食。
这种地域性的饮食习惯,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地域多样性的特点。
二、烹饪技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非常讲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四大菜系——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烹饪风格和口味特点。
其中,川菜擅长辣味,粤菜注重原汁原味,湘菜以麻辣而闻名,鲁菜则以糖醋口味为主。
这些菜系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厨师们对烹饪技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比如,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以炒、煮、炸、烧等方式为主,烹饪温度、火力的掌握精准,让食材的味道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腌制、熏制、蒸制等独特的烹饪技艺,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三、饮食习惯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饮食是社交的重要方式,宴席上的饭菜种类繁多,五味俱全,寓意着吉祥和福气。
古代的皇宫宴会更是十分讲究,每道菜品都讲究色、香、味、形的搭配和协调。
而在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中,主要以主食和配菜为主。
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配菜以肉类、蔬菜、豆腐为主,营养搭配合理。
另外,古代的饮食习惯还受到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比如,佛教对饮食有特殊要求,讲究素食和清真饮食,追求清静和清洁。
道教则强调草木为本,注重饮食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宗教信仰上的要求,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
四、饮食文化的价值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生存所需要的,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吧。
一、饮食禁忌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人们有着严格的饮食禁忌。
比如在道教文化中,素食主义信仰被广泛接受。
在佛教中,五辛杂食,包括葱、蒜、姜、花椒和辣椒都是被禁忌的食品。
在儒家文化中,肉食也受到了限制,有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主张少吃肉、多吃粮。
小点内容:1. 禁忌的原因和由来:涉及到文化信仰和医学理论。
2. 对禁忌的遵守:从道德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禁忌的遵守度也有所不同。
3. 禁忌在现代的体现:比如今天素食和忌辛的概念已经逐渐普及。
二、饮食习惯在古代中国,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与现代有着不同之处。
例如,早期的中国人很少食用糖,在他们的饮食中,盐和酱油是最重要的调味品。
此外,茶文化的传承也成为了古代中国饮食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点内容:1. 习惯的历史演变:由于地域、社会和宗教因素等的不同,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也有所区别。
2. 习惯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在古代,饮食习惯与身体的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3. 现代人对于古代饮食习惯的理解和接受度:比如餐桌文化、茶文化,古代饮食习惯对现代人的影响等。
三、饮食文化和节日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饮食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是月饼、春节有除夕饭,元宵节有汤圆等等。
节日所带来的美食不仅具有口感和营养上的满足,更传递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小点内容:1. 节日美食的由来:在传统节日中,美食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等。
2. 美食和节日庆祝的意义: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庆祝节日的方式。
3. 现代时代和饮食文化的改变:比如民俗文化的淡化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等。
总结: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深厚、千年历史的积淀。
它不仅反映了各个地域、民族和文化所特有的个性,也是中国尊重生命、追求健康和珍视生活的体现。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中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吃饭礼仪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吃饭礼仪常识1.宴饮礼仪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古代有关饮食的文化
中国古代有关饮食的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古人强调“食以味为先”,对食物的色、香、味、形、意都有一定的要求。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食物精细和卫生的追求。
其次,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节和规矩。
比如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按照亲疏尊卑分成了许多等级。
在《礼记·曲礼》中详细记载了天子、诸侯、大夫、士不同等级的饮食礼仪,包括席位、餐具、上菜顺序、座次等方方面面的规定。
另外,中国饮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比如“五味调和”的理念,强调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和谐统一,是中国烹饪艺术的重要原则。
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饮食中则表现为对食材的选取和加工的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还包括了众多的烹饪技术和食谱。
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菜系,如川菜、鲁菜、粤菜、苏菜等。
这些菜系在烹饪技术和口味上各有特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哲学思想、礼节规矩、烹饪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导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食品文化
与饮食习俗。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于食物的烹饪、饮食习俗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食品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的饮食习俗、食品文化和饮食与健康等方面,深入探讨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一、古代的饮食习俗
古代中国人民对于饮食的习俗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容。
首先,我们
可以看到在古代饮食中,饭菜的摆设非常讲究。
古代餐桌上,往往摆
放着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从色香味到形状各个方面都非常考究,充分
展现了中国人民精细的饮食文化。
其次,在饮食礼仪方面,古代中国
人非常注重礼节,例如在宴会上,主人要先尝一口所有菜肴,才能让
客人品尝,这种为人服务的习惯,体现了尊重客人的文化传统。
二、食品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种植业与农耕文化在食品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人民
非常重视农业,注重对土地的耕作与管理,大量发展了粮食作物的种植。
在古代,面食是中国人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以大米和小
麦为主要原材料的面食。
其次,烹饪技艺在食品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
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炒、煮、烤、蒸等多种方式,使得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留原味与营养。
三、饮食与健康
古代中国人民非常注重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他们普遍相信“饮食有节,不生病”的理念,通过合理的饮食来保持健康。
古代人们相信,食物的属性、烹饪方式和。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
从古至今,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品味与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知识和智慧。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 食材的选择与搭配中国古代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根据不同季节、地域和个人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食材。
比如,北方人喜欢食用麦面制品,南方人则更多地以米饭为主食。
在烹饪过程中,还会注意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以达到味道的协调和营养的均衡。
2. 烹饪方法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烹饪方法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炒、炸、蒸、煮、炖、烤等。
每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场合。
比如,炒菜可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烤肉则可以锁住肉质的鲜嫩和香味。
不同的烹饪方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食材加工和调味的不同需求。
3. 节令饮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节令饮食,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日来选择相应的食材和菜肴。
比如,春季注重滋补清肝明目,夏季则重视清热解暑,秋季追求润燥养肺,冬季则注重温补保暖。
同时,节日也是古代人们享用美食的时刻,比如春节时吃饺子和年糕,端午节时吃粽子等。
4. 美食与礼仪的结合中国古代人们将美食和礼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宴会和重要场合,人们会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就餐,注重用餐的仪态和礼貌。
同时,在宴席上,菜肴的摆设、颜色的搭配和餐桌的布置也讲究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待客之道。
5. 养生与药膳的传统智慧中国古代人们注重饮食与养生的结合,探索出许多药膳和保健食品。
根据《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记载,古代医家总结了许多食材和食谱,以满足不同体质和疾病的需求。
比如,人参、灵芝等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认为它们具有补气血、健脾养胃等功效。
总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传统。
通过对食材选择与搭配、烹饪方法的多样性、节令饮食的重要性、美食与礼仪的结合以及养生与药膳的传统智慧等饮食文化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一、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主食1、主食品种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黍、稷、麦、菽、稻;另一种指黍、稷、麦、菽、麻。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
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国外输入的五谷杂粮:豌豆(西汉-希腊)、胡豆(南北朝-西亚)、绿豆(北宋-印度)、玉米(明-美洲)、番薯(明-美洲)、高粱(非洲)▪2、主食食俗(南人食米、北人食面)▪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
糗一筐。
——《国语·楚语》舜之饭糗茹草也。
——《孟子·尽心下》▪饼:麦粉所制▪飺zí:米粉所制糗饵粉飺。
——《周礼·籩人》▪饵:米粉所制的饼状物饵,粉饼也。
——《说文》▪粥:▪饡zàn:以羹浇饭,与今天的“盖浇饭”相似▪(二)肉食▪1、肉食品种▪牛羊猪(三牲):▪狗:▪鱼:鲤、鲢、草、青四大家鱼▪2、肉食的制作▪炙:烤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诗·小雅·瓠叶》饮醇酒,炙肥牛。
——《乐府诗集·西门行》▪脍:细切的肉生肉为脍。
——《汉书·东方朔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醢hǎi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脯fǔ:肉干,亦称“脩”▪(三)蔬菜▪1、五菜▪葵、藿、薤、葱、韭▪2、其他蔬菜▪蔓菁(又称葑feng,俗称大头菜,)、萝卜、蒜、菰(茭白)、菘(白菜)、竹笋、苋菜、藤藤菜、大葱、花椒▪3、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莴苣(西汉-地中海沿岸和西亚一带)、苜蓿(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高地)、扁豆(汉、晋-印度)、大蒜(西汉-地中海)、香菜(西汉-地中海)、茄子(南北朝-印度)、菠菜(唐-波斯)、芹菜(中国古代称为“胡芹”,唐代经丝绸之路由西域时传入)、冬寒菜(唐-非洲)、胡萝卜(元-英)、丝瓜(元-印度)、苦瓜(明-印尼)、花生(明-巴西)、番茄(清-秘鲁)、四季豆(清-南美洲)、莲白(清-地中海)、花菜(清-地中海)、土豆(清-南美)、辣椒(清-中南美洲)、洋姜(北美洲)、芦荟(唐时由波斯人传入)▪(四)水果▪1、中原地区原产果类▪樱桃、桃、杏、梨、李、柰、山楂、柿子、枣、板栗、▪2、南方原产果品▪枇杷、荔枝、龙眼、甘蔗、香蕉、柚子、猕猴桃▪3、国外引入果品▪葡萄(西汉-欧洲)、石榴(西汉-伊朗)、核桃、西瓜(五代-非洲)、甜橙、酸橙、柠檬、花生、草莓、向日葵、苹果、椰枣(西汉-西亚)、芒果(明-印度)、菠萝(清-巴西)、腰果(20世纪30年代-美洲)、胡桃(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五)酒和调料▪1、酒的出现▪夷狄造酒、杜康造酒、猴儿造酒▪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常识有哪些?饮食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民以食为天,随着发展在餐桌之上不再单纯的只有中国饮食文化,掺杂了诸如人际交往,沟通等等方面的内容,在餐桌上还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应运而生的便是在饮食上的礼仪。
下面跟着店铺小编一起来了解下!【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常识有哪些?】任何民族都有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待客之礼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传统饮食知识点总结图文
传统饮食知识点总结图文传统饮食是指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食品和饮料制作方式、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这些传统饮食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因素,更体现了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传统饮食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传统饮食文化。
一、传统饮食的特点1. 食材种类多样:传统饮食在食材的选择上非常讲究,通常会选用当地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以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
2. 烹饪方法丰富:传统饮食中有许多独特的烹饪方式,如炖、煮、蒸、炸、烤等,这些烹饪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口感。
3. 饮食习惯有序:传统饮食讲究饮食的饮食结构和比例,通常包括主食、肉类、蔬菜等,能够满足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4. 继承保护意识:传统饮食的烹饪技艺和食谱往往是由长辈传给晚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二、中国传统饮食知识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将总结一些中国传统饮食的知识点。
1. 中餐的分类:中国传统饮食可以按照不同地域和特色进行分类,比如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等。
每个地域的饮食特色都体现了当地的气候、地理和历史文化。
2. 中餐的调味品:在中国传统饮食中,调味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酱油、豆瓣酱、花椒、姜蒜等。
不同的调味品搭配可以制作出各种口味独特的菜肴。
3. 中餐的主食:中国传统饮食的主食非常丰富多样,比如面食、米饭、馒头、粥等,每种主食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食用习惯。
4. 中餐的节令饮食:中国传统饮食还讲究节令饮食,比如春季吃春笋、夏季吃荔枝、秋季吃板栗、冬季吃火腿等。
这些食材是根据当季气候和人体需要来选择的。
5. 中餐的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有规律,通常包括早餐、午餐、晚餐和夜宵。
每一餐的食物搭配都很讲究,比如早餐吃包子、粥、面条等,午餐和晚餐吃主食、肉类和蔬菜等。
三、西方传统饮食知识点西方传统饮食同样独具特色,以下是一些西方传统饮食的知识点。
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
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及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角度,介绍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
一、古代人民的饮食1. 饮食方式中国古代饮食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五味调和。
古代人民主要有草食和荤食两类,草食以五谷为主,而荤食则包括畜禽、鱼肉、蛋类等。
古代人们追求饮食的“五味调和”,认为五味相宜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长寿。
2. 餐饮文化古代人民注重餐饮礼仪和团圆感,讲究饮食的仪式感。
在宴会或重大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宴席,邀请亲友共进美食。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则讲究朴素的饮食,注重节俭和合理搭配。
3. 地域特色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有独特的特色。
北方人民主要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南方人民则倾向于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等。
不同的地区还会有不同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反映了中国的地域多样性。
二、古代人民的饮品1. 茶茶是中国的国粹,也是古代人们常饮的饮品之一。
古代人民通过泡茶的方式,将茶叶与沸水相结合,制成具有独特风味的茶水。
茶不仅可以解渴,还有助于提神醒脑,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古代,茶文化在中国逐渐兴盛起来。
2. 酒古代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被视为美好生活的象征。
古人常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酒不厌浓,不怕困倦。
”酒在古代人民的聚餐、祭祀、庆典等场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制作了多种酒,如黄酒、米酒、果酒等,丰富了饮品的种类。
3. 汤古代人民常饮汤水以增加营养和滋补身体。
汤是一种独特的饮品,可以将多种食材煮熟后,保留其中的汤汁饮用。
例如,酒酿汤、炖品汤等都是古代人民常饮的汤类饮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结语: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反映了历史上的社会文化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
饮食方式、地域特色、餐饮文化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食物品质和生活品质的追求。
古代人民喜爱的饮品如茶、酒和汤也成为了中国饮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民以食为天”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饮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体有哪些内涵呢?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以供大家阅读。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知识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五味调和的美食观《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
这种和,由调制而得,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一。
美食的调和,是对饮食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
味是调和的基础。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饮食五味的调和,以合乎时序为美食的一项原则。
中国烹饪科学依据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而制作肴馔。
追求肴馔适口,应以适口者为珍。
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无处不在。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饮食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中国古代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食品与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包括中国古代人们的饮食方式、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等方面。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一、食材的选择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食材的选择,追求的是天然健康、味道独特的食材。
在古代,人们主要以谷类、肉类、蔬菜和水果为主食。
稻米、小麦、粟米等谷类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而牛肉、羊肉和猪肉等肉类则提供蛋白质。
此外,蔬菜和水果也是古代人们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口味,还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二、烹饪方法中国古代的烹饪方法非常多样,包括蒸、煮、炖、炒、烤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广泛应用的是蒸和煮。
蒸是一种健康又简单的烹饪方式,可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并保持营养成分的完整。
而煮则是将食材放入开水中煮熟,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并且易于消化。
另外,中国古代人们还擅长用火炉来烹饪食物。
烤、炉烧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烹饪方式,如烤鸭、炉烧烤全羊等都是古代人们喜爱的美食。
这些烹饪方法不仅能烹饪出美味的食物,还能赋予食物独特的风味。
三、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也包含了一系列的习俗和礼仪。
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节制和餐桌礼仪,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文明礼貌。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节制,饭量适当,追求饮食的平衡。
他们相信养生需谨慎饮食,因此,无论贫富,人们都会根据季节和身体需要来选择适当的食材和烹饪方式。
此外,古代人们还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及营养的搭配,以满足味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国古代有诸多规定。
古代人们坐席有序,尊重排位,而主人则要关心宾客的饮食需求,并且注重用餐礼仪和与他人的交流。
这些规范和礼仪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
总结:中国古代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以其独特性和广泛性而闻名于世。
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饮食习俗等方面都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食物的独特理解和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饮食
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饮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瞩目。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严谨和讲究,古代历史时期的饮食更是充满了神秘和传奇。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饮食,从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食材及制作方法,以及饮食礼仪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中国古代饮食的特色因地而异,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其次,古代中国饮食十分讲究均衡营养,追求以五谷杂粮为主食,搭配蔬菜、肉类等其他食材,注重膳食的均衡搭配。
另外,古代饮食文化还注重饮食的烹饪技巧和制作工艺,强调菜品的原汁原味和色香味俱佳。
二、主要食材及制作方法中国古代饮食中的主要食材包括五谷杂粮、蔬菜、肉类和水产。
五谷杂粮是中国古代饮食的主要来源,包括稻米、小麦、粟米、大米等。
这些谷物经过磨碾、煮熟或蒸煮等制作方法后,可以做成各种主食,如米饭、馒头、面条等。
蔬菜在中国古代饮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菜豆、韭菜、茄子等。
肉类方面,古代中国人多食用猪肉、牛肉和羊肉,制作方法有煮、炖、炒等。
水产食材主要包括鱼、虾、蟹等海鲜,可以蒸、煮和炖等不同方式进行制作。
三、饮食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礼仪,尊重食物并注重吃饭的方式和场合。
在古代宴会上,主人会亲自品尝每一道菜肴,表达对客人的关心和款待。
而客人们则需保持恭敬的态度,用筷子尊重地品尝食物,不可出声吃饭,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此外,古代饮食还有许多与礼仪相关的规矩,如用餐顺序、用餐姿势等,这些都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四、地域特色美食中国的地域广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充满了地域特色。
例如,北京的烤鸭、四川的辣味菜肴、广东的粤菜等,都代表了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和独特口味。
这些地域特色美食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各地的饮食文化和发展历程,也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从茶饮到粮食,从宴席到下酒菜,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追求。
1. 粮食文化粮食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当时,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仪式感和寓意的体现。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种植小麦、稻米、玉米等作为主要的粮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还属稻米。
稻米在古代中国食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主角之一,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
古代中国人对稻米的热爱仍然存在于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之中。
2. 茶文化茶文化也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的茶文化非常丰富,无论是在茶叶的品种、泡茶的方式、还是茶道仪式都有所不同。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对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都包含了对茶文化的赞美。
3. 餐桌礼仪古代中国餐桌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
在宫廷中,每个人在进餐时都需要按照严格的礼仪进行。
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宴席的规格非常高,不仅有非常多款菜肴,而且在菜肴的摆放上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4. 下酒菜文化在古代中国,人们在饮酒时也会搭配下酒菜。
下酒菜通常以酸、辣、咸口味居多,可以帮助消化酒精,促进酒的吸收和分解。
下酒菜的品种也非常的多样化,包括腌制的蔬菜、海鲜、火腿等等。
总之,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涌动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仅贯穿了整个古代的历史,更是对当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
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饮食文化是文明与发展的一部分。
各种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征。
古代人们的饮食方式、食材、烹饪方法、礼仪等都是其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古代人们的饮食方式古代人们的饮食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在繁荣发达的秦汉时期,人们的饮食方式就已经非常多样化,既有宫廷食品,也有民间佳肴。
从史书记载来看,官府宴客时常以一大碗饱食为荣,而一般人的饮食则比较朴素。
在周朝时期,古人们通常会采用“五果”和“五谷”等来进行饮食的搭配,其中五谷包括小麦、稻米、大麦、黄米和黍子;五果则包括夏果、秋果、熟果、生果和干果。
此外还有蔬菜、禽肉、鱼类等,都是古代人们常吃的食品之一。
二、古时候的食材古代食材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战国时期的施杨人《食货志》中,有详细记载了当时食材的多样性,其中包括诸如驴肉、樱桃、鲈鱼、生姜、粘米饭、芥菜等。
而在唐朝时期,冬天时节人们已经开始采集冬虫夏草、银耳、松花、鲍鱼、黑豆、紫菜等名贵食材,食品的种类和品质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不过相对的,贫困地区的人们如河南、山东等地,吃的则比较朴素,古代食品以低价的谷子为主食,较便宜的蔬菜如白菜、萝卜则被当作“佳品”。
三、古代烹饪方法古代人们的烹饪方法又是怎样的呢?在《食货志》中,施杨人记录了各式各样的烹饪方法,如烤、煎、蒸、炒、炖、炸、焙等等。
甚至还有一种实用性非常高的招数——“腌制”。
从施杨人所记载的,当时人们就已经有煮出鸡肉、牛肉、驴肉等的红烤技巧,切出各种形状的葱姜丝等。
四、古代人们的餐饮休闲文化谈到古代饮食文化,就不得不涉及到它的礼仪和习俗,比如吃饭时需要按照礼制,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比如吃饭前要洗手,进退用餐要有具体要求,谦让等,这些礼仪规矩所代表的,是人们的文化和仪式感。
此外,卡拉OK餐厅作为现代休闲餐饮的成员,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
例如唐朝时期就有一种叫做“饮歌唱”的活动,就是指在酒宴和饮食的同时,同步欣赏音乐,乐声和味道互相融合,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尽情放松,交流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一、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主食1、主食品种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黍、稷、麦、菽、稻;另一种指黍、稷、麦、菽、麻。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
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国外输入的五谷杂粮:豌豆(西汉-希腊)、胡豆(南北朝-西亚)、绿豆(北宋-印度)、玉米(明-美洲)、番薯(明-美洲)、高粱(非洲)▪2、主食食俗(南人食米、北人食面)▪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
糗一筐。
——《国语·楚语》舜之饭糗茹草也。
——《孟子·尽心下》▪饼:麦粉所制▪飺zí:米粉所制糗饵粉飺。
——《周礼·籩人》▪饵:米粉所制的饼状物饵,粉饼也。
——《说文》▪粥:▪饡zàn:以羹浇饭,与今天的“盖浇饭”相似▪(二)肉食▪1、肉食品种▪牛羊猪(三牲):▪狗:▪鱼:鲤、鲢、草、青四大家鱼▪2、肉食的制作▪炙:烤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诗·小雅·瓠叶》饮醇酒,炙肥牛。
——《乐府诗集·西门行》▪脍:细切的肉生肉为脍。
——《汉书·东方朔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醢hǎi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脯fǔ:肉干,亦称“脩”▪(三)蔬菜▪1、五菜▪葵、藿、薤、葱、韭▪2、其他蔬菜▪蔓菁(又称葑feng,俗称大头菜,)、萝卜、蒜、菰(茭白)、菘(白菜)、竹笋、苋菜、藤藤菜、大葱、花椒▪3、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莴苣(西汉-地中海沿岸和西亚一带)、苜蓿(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高地)、扁豆(汉、晋-印度)、大蒜(西汉-地中海)、香菜(西汉-地中海)、茄子(南北朝-印度)、菠菜(唐-波斯)、芹菜(中国古代称为“胡芹”,唐代经丝绸之路由西域时传入)、冬寒菜(唐-非洲)、胡萝卜(元-英)、丝瓜(元-印度)、苦瓜(明-印尼)、花生(明-巴西)、番茄(清-秘鲁)、四季豆(清-南美洲)、莲白(清-地中海)、花菜(清-地中海)、土豆(清-南美)、辣椒(清-中南美洲)、洋姜(北美洲)、芦荟(唐时由波斯人传入)▪(四)水果▪1、中原地区原产果类▪樱桃、桃、杏、梨、李、柰、山楂、柿子、枣、板栗、▪2、南方原产果品▪枇杷、荔枝、龙眼、甘蔗、香蕉、柚子、猕猴桃▪3、国外引入果品▪葡萄(西汉-欧洲)、石榴(西汉-伊朗)、核桃、西瓜(五代-非洲)、甜橙、酸橙、柠檬、花生、草莓、向日葵、苹果、椰枣(西汉-西亚)、芒果(明-印度)、菠萝(清-巴西)、腰果(20世纪30年代-美洲)、胡桃(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五)酒和调料▪1、酒的出现▪夷狄造酒、杜康造酒、猴儿造酒▪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
”《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2、酒的品种▪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曲糵(niè)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
商代不仅掌握曲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
最晚到唐代,酒的品种就很多了。
▪3、调料:▪中国自古以来到处都生长着丰富的调味品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甘、酸、苦、辛、咸五味,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积累与探索,创制了丰富多采、名目繁多的调味料,对饭菜饮馔的色、香、味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
盐的始用当甚早。
《世本》称炎帝时“宿沙作煮盐。
”梅则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
新石器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
春秋以后,人们才发明了用粮食发酵成醋(古称醯xī)的方法。
▪我国最早使用的辛辣调味料是姜、葱、蒜,古代还有一味常用的香料调味品花椒。
《诗·载芟》:“有椒其馨。
”▪《洪范》“五味”中有甘。
饴是麦牙糖,蜜是蜜糖。
五味之甘,可能指这类糖。
▪除此之外,还有酱油、豆豉、豆麦酱等等▪我国最早用于烹饪的油是动物油,称为“膏脂”,而最早使用的植物油是麻油▪二、中国古代的饮食制度▪(一)、食器▪1、炊具▪鼎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镬: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
古时指无足的鼎。
今南方称锅子叫镬。
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jiong”(横杠)抬举。
传世的大镬有高达三尺的。
西汉以后,灶的使用日益广泛,炊具逐渐变成无足的釜了。
烧肉用镬,食用时还配套有鼎、刀、匕等。
镬内的熟肉、鱼肉与羞鼎的美味肉羹调和后,用匕(长柄汤匙)取出放在俎“zu”(长方形木案,两端有足支撑)上用刀割着出吃。
甑(音增)甑就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
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后,甑便绵延不绝,今天的厨房中仍能见到它的遗风。
甗yǎ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称甑,用以盛粮,下体为鬲,用于煮水,即现代的蒸锅鬶(音规)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出流,一侧再安装上把手就成了鬶,这是中国古代炊具中个性最为鲜明独特的一种,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其他地域罕有发现,同鬲一样,鬶也是利用空袋足盛装流质食物而烹煮的,但它因有可以外泄的流和鋬而显得功能更齐全。
斝(音甲)外形似鬲而腹与足分离明显。
陶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也是空足炊具之一。
进入夏商周时期的斝变为三条实足,且多青铜制成,但已是酒具而不是炊具了,作为炊具的陶斝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百年间,作为酒具的斝则盛行于商周两代。
▪2、食具▪簋,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
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
簠簋之称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当时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
与豆不同的是,簋专盛素食,秦汉之际,作为实用器的簠簋已不复存在。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盘: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
作为中国古代食具中形态最为普通而固定、流行年代最为久远的品类,盘包括了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
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
碗、盂、钵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也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
碗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
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
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钵,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是佛教梵文钵多罗(PATRA)的省称,故有"托钵僧"之谓。
碗或写为盌,如同钵写作钵一样,反映了同一类用具的不同质料。
盆:盘之大而深者为盆,从“锅碗瓢盆”这一习语中可知,盆是用于炊事活动的。
但“金盆洗手”的说法,又表明盆也可以作盥洗用具,不过后一种意义的盆古代常写为鉴,形态上与盛食之盆也略有差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秦汉以后食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
豆: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
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
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
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笾豆之事"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礼食之器",用途甚明。
敦(音对):青铜质盛食器,存在于商周两代,盛行于春秋战国,进入秦汉便基本消失。
敦呈圆球状,上下均有环形三足(或把手)两耳(或无耳),一分为二,盖反置后把手为足,与器身完全相同,同样用来盛装黍、稷、稻、粱类谷物食品。
俎: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
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
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食具尚无确切的发现,但夏商周时期的俎却多有出土,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
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来向神荐奉肉食,所以常常“俎豆”连用,代指祭仪。
▪3、酒具▪人类的饮食是由“饮”和“食”两部分组成的,“饮”的远古起源是酒(茶的起源要比酒晚许多,一般也不作为饭食的组成部分),因此说起古代的饮食文化,自然离不开的是酒和酒具。
▪盛酒的器具有:尊、壶、卣、彝、罍、缶等。
▪饮酒的器具有:爵、觯、觚、斝、觥等等。
▪尊是酒器的总名,凡酒器都可以叫做尊。
壶:盛酒器和水器。
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
彝: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爵:古代饮酒器的通名,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左: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右:受觚,通高26.4cm,宽14.8cm,重0.93kg耳杯是饮酒器,古称“羽觞”(shāng,音商),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汉晋,多为漆器。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
夏历三月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饕餮纹觯,商代晚期,通高19.8,口最大径9.3,底最大径9.1厘米,椭圆。
▪二、中国古代的饮食制度▪(二)、制度▪1、饮食起源▪自然饮食阶段:生食(生食不经过加工)▪《礼记》:“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调制饮食阶段:熟食(火的产生和使用)▪烧烤——炮,煎——水煮▪总的来讲两大进步:火的使用和水煮的开始应用▪2、饮食发展▪1.有巢氏(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