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 学成语——春秋时期》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学习成语是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三人成虎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
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我国诸侯国纷争不断的时期,也是我国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成语故事和历史信息,不仅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悟这一时期的风云变幻。
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一、成语故事1. 齐舞风云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而“舞风云”则成为了一个形容人才辈出、光彩夺目的成语。
据《史记》记载,在齐国的太公望逝世后,齐景公为了纪念太公望,将国家姓氏由姜改为姬,同时还派出使者到各国劝降。
其中,有一位姜姓的使者在化装成一名乞丐的情况下,渐渐地接近了传说中的器官贩子,这位使者在抢夺器官贩子的命根子后,便盗走了器官贩子的命根子。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追捕,该位使者便栽赃陷害其它家族,而后逃到了齐国,投奔了齐景公。
当时器官贩子活动到处为民所痛,了解到这一消息的齐景公时就下令将资产送往乐戎部落,救拔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同时还决定推广齐舞,让人们舞动起来,忘记挣扎中的艰辛。
时光如白驹过隙,数月之后,齐舞风云渐起,人们张灯结彩,纷纷赶场,送情!而后,器官贩子起而建交于富春,却成了他们的替罪羊,但这时就着嵯灵的腿动了,而后,齐景公也认识到了这个医生是在骗人,他便将器官贩子部落的人全部抓回来了,让人们再次得到了解救。
“齐舞风云”便成了形容国家兴盛、风光无限的成语。
2. 草木皆兵“草木皆兵”是形容人心惶惶、疑神疑鬼的成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中也有着深刻的涵义。
据《史记》记载,齐国国君启定公和项燕起兵攻打鲁国,当时鲁国的国君是鲁隐公。
在战争即将打响之前,鲁隐公接到了关于齐军将要打进城来的消息。
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军,鲁隐公心生畏惧,拼命索战,以致国内草木也皆被他当作敌人,所以民不聊生,还好,经过商议,和平分界线并不是很远处便是洞鼻海。
有海就有海鲜,所以这也就造就了大量)鉴于此,成语“草木皆兵”也因此传承至今。
春秋时期,和吴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和吴国有关的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的三百多年时间⾥,通过兼并战争,由初期140多个诸侯国变为七个诸侯国。
在此期间的连环画成语故事有近120个 ,涉及的⼈物和故事繁多,如果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成语的典故和来历,因此,介绍⼀些和成语有关的历史背景,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成语。
春秋和战国初期诸侯国分布⽰意图吴王阖闾重⽤伍⼦胥和孙武,打败楚国后,吴国成为南⽅强国。
吴王阖闾雄⼼勃勃,想向中原扩充势⼒,但吴国南边的近邻-越国国⼒也⽇益强盛,使得阖闾很不放⼼⾃⼰的后⽅,因此他决定先攻打越国。
公元前496年 ,吴军侵越,但不幸⼤败,吴王阖闾负伤⾝亡,夫差继位成为吴王。
在登基之初,他谨遵⽗亲的遗志,励精图治,以图灭越。
他以伯嚭为太宰,⼜派⽼将伍⼦胥与孙武训练军队,很快便使得吴国实⼒⼤增。
在他即位第⼆年,吴国就在夫椒打败了越国。
公元前482年,夫差⼜⼀⿎作⽓,⼤会诸侯于黄池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多年来兴兵不⽌、民不聊⽣,吴国国⼒逐渐衰退。
加之夫差本⼈⼜刚愎⾃⽤,错杀伍⼦胥,最终功败垂成,反为越国所灭。
在此期间成语故事有《叹为观⽌》、《秋风过⽿》、《螳螂捕蝉》 、《三令五申》、《疲于奔命》和《如⽕如荼》等。
成语故事《叹为观⽌》、《秋风过⽿》是写吴王寿梦(阖闾的祖⽗)的第四⼦季扎的德⾏和功绩、以及阖闾夺得君位的故事。
成语故事《三令五申》描写孙武(前535—前480年)训练宫⼥作战的故事,通过这次训练,展现了孙武的军事才能。
成语故事《疲于奔命》是吴国和楚国作战时,孙武采⽤轮番作战的策略,使楚国疲于奔命,消耗了楚国的实⼒。
当夫差杀害伍⼦胥后,孙武隐退,修改和完成了孙⼦兵法⼗三章的传世著作。
成语故事《如⽕如荼》描写了夫差⼤会诸侯于黄池,取得霸主地位的故事。
成语故事《螳螂捕蝉》写夫差不听太⼦友劝谏,吴国被越国所灭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
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
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
”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
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
春秋时期成语
1.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 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 另一说为齐威王) 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许多成语,这些成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情况。
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1. 引锥刺股:出自《春秋左传》,形容勤奋学习的精神。
2. 名副其实:出自《左传》,形容名字与实际相符。
3. 藏名待时:出自《左传》,形容隐居等待机会。
4. 妇孺皆知:出自《吕氏春秋》,形容人所共知的事情。
5. 竭泽而渔:出自《孟子》,形容贪得无厌,不考虑后果。
6. 胸有成竹:出自《战国策》,比喻有明确的计划和想法。
7. 水滴石穿:出自《战国策》,比喻持之以恒,可以克服困难。
8. 相机行事:出自《左传》,比喻根据情势来决定行动。
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10. 千锤百炼:出自《孟子》,比喻经过多次磨砺,才能达到完美。
11. 自欺欺人:出自《战国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一箭双雕:出自《战国策》,比喻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3. 动如脱兔:出自《战国策》,形容行动敏捷迅速。
14. 狭路相逢:出自《孟子》,形容困境面前的决战。
15. 兵不血刃:出自《孟子》,形容取得胜利而不流血。
16. 扬眉吐气:出自《战国策》,形容恢复自信。
17. 焚琴煮鹤:出自《论语》,比喻盲目执着地追求价值低下的东西。
18. 囊萤映雪:出自《战国策》,比喻虚有其表,没有实际内容。
1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比喻消极等待机遇的愚蠢行为。
20. 出尔反尔:出自《左传》,形容言行前后矛盾。
以上只是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为后世广泛使用,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历史学成语——夏商西周》
汤
洞若观火
比喻观察事物非常透彻。
盘 庚
有条不紊 不可向迩
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不慌乱。 形容人或事物让人难以接近。
全
纣 王
肉林酒池 囊血射天 一窍不通 北鄙之音 恶贯满盈
形容穷奢极欲,也形容酒肉极多。 比喻暴虐狂妄,犯上作乱。
比喻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
比喻亡国之声。 指罪大恶极的人死到临头。
一
恶
全
民为邦本 戮力同心 洞若观火 不可向迩 肉林酒池 一窍不通 愿者上钩 非熊非罴
网开一面 桑林祷雨 有条不紊 殷鉴不远 囊血射天 北鄙之音 飞熊入梦 恶贯满盈
民
汤
盘
纣
文
பைடு நூலகம்
姜
练
民为邦本
比喻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luò ruì,),作五 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活学活用
一窍不通 • 6.对不起,我对数码产品_______ ,还是另请高明吧。 • 7.小明有头脑,善管理,各项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 _______。 • 8.我不太喜欢皇宫、教堂之类的建筑,从这些褪色 的金杯银盏(zhǎn)上还能够看出统治者们当年 肉林酒池 _______的生活。 • 9.这间房屋门窗朝西,经过下午毒辣阳光的炙(zhì ) 不可向迩 烤,现在屋内热不可耐_______,无法住人。
——《史记· 夏本纪》
全
网开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形容团结一致。
汤 戮力同心
桑林祷雨
网
桑
全
网开一面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祷告)曰: “自天下四方,皆(都)入吾网。”汤曰: “嘻,尽之矣!”乃(于是)去其三面。
春秋时期的历史四字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历史四字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成语读历史-按历史发展顺序的成语故事-上古-春秋-战国-三国-经典
朝代
人物 盘古氏 有巢氏 燧人氏
事件
房子 使用火
传说 开天地
三皇时代
伏羲氏 传十六世
神农氏 传八世
伏羲 女娲
炎帝
狩猎畜牧 耕种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五帝时期
轩辕氏 传七世
九黎时期 夏朝 商 周
阪泉之战
皇帝
战蚩尤 逐鹿大战
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蚩尤
造车造船制衣 养蚕缫丝织锦 医学数学历法
仓颉造字
战皇帝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各类传说
大禹
大禹治水
仪狄造酒
启 羿 桀 汤 盘庚 纣 文王 武王 太乙真人 姜太公 李靖
后羿代夏
商汤灭下 盘庚迁都
灭国 推演周易 武王伐纣
散财建塔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列举几个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3、围魏救赵——孙膑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5、完壁归赵——蔺相如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武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4篇_0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一:读《读历史学成语》有感(993字)在10月份,我迫不急待地拆开了从网上订的《读历史学成语上册》,书里夹这一张非常精美的书签,上面有着三数列字:“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这句颇有韵味的语句将我吸引住了……翻开书的第一页,纸张上打印着许多的成语,后面是对这些成语的解释。
第一篇课文是:《开天辟地》。
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从古代到现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叫“上下五千年”,但这些却没有文字记载,只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团气,就像一个鸡蛋,漆黑一片。
盘古在这样的情况下,苏醒了,他挥舞大斧,劈开了黑暗,所以一直顶立在天地之间。
后来,盘古死了,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各种东西--日月星辰,风雨霞霓,山河湖海,桑田沃土,花草树木,将宇宙打扮美丽了。
虽然这个神话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却很感人。
盘古沉睡在黑暗的宇宙里,已经一万八千年了,终于拿起大刀,砍破了黑暗,让宇宙也得到了光明,但盘古却要一直顶力着天,踩着地。
当盘古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世间万物,有树有花,有河有湖有海,有太阳和月亮,有风、有雨、有沃土……从此,宇宙的黑暗消失了,宇宙变得美丽极了!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这篇文章名叫:《覆水难收》。
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的妻子马氏嫌他太穷了,毫不犹豫的离开了他,只留下了姜太公一个人。
后来,周文王寻得姜太公,并封他为相。
姜太公用自己的智谋,帮助周武王攻灭了商朝,并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氏得知姜太公无比富裕时,找到了姜太公,想要和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将一壶水倒在地上,让马氏将水收回壶中,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
于是姜太公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起了。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争霸,兵戎相见,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成语。
这些成语或取自历史典故,或寓意深远,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成语。
一、诸子百家1. 字字珠玑(出自《战国策》)意思:每个字都像珍珠宝石般珍贵。
形容文章的每个字句都非常精彩,富有价值。
2. 黔驴技穷(出自《战国策》)意思:驴子被绊倒了,它再怎么拼命踢腿也无济于事。
比喻一个人的本领或计谋已经用尽,无法再有新的办法。
3. 见微知著(出自《战国策》)意思:从微小的现象中能看出大事。
比喻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二、君臣状况4. 竭泽而渔(出自《战国策》)意思:将池塘里的水都用尽,就能捕到更多的鱼。
比喻为了一时获利,不顾长远利益,做出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事情。
5. 出奇制胜(出自《战国策》)意思:运用特殊、出人意料的办法,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形容战术灵活变通,能冷静应对。
6. 隔岸观火(出自《战国策》)意思:在岸边看着对岸的火势,不去帮忙扑灭火势。
比喻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却不伸出援手。
三、国家征战7. 因势利导(出自《战国策》)意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寻求最有利的出路。
8. 轻装上阵(出自《战国策》)意思:指不带行李、不带多余装备的战士。
比喻做事或行动轻松、不受拖累。
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意思: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撞到。
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去积极争取。
四、谋略智慧10. 囊中之物(出自《战国策》)意思:指已经获得的东西。
比喻囊中的财物多到装不下。
11. 守口如瓶(出自《战国策》)意思:形容对秘密或重要事情保守口风,谨慎克制,不泄漏一点风声。
12. 百密一疏(出自《战国策》)意思:百密之中有一点疏忽。
比喻做事要非常谨慎,不能有半点疏忽和松懈。
五、忠诚信义13. 肝脑涂地(出自《战国策》)意思:心肝都粉碎,涂满了地面。
形容忠诚程度极高,愿意为朋友或国家付出一切。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列举几个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3、围魏救赵——孙膑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5、完壁归赵——蔺相如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武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关于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关于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成语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其中,有一部分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涌动着各种思想和学派的交锋,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让我们一同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这是一个形象地比喻人们通过自我苦行来鼓励自己,并以此来追求胜利的成语。
其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晋国,当时大臣范睢在秦国的威胁下,晋国无法应对,处于弱势地位。
而当范睢发现国君对晋国的威胁开始利用丹青之术绘制薪柴,并在每天深夜放在床下,以此来提醒自己时刻警惕,不再松懈。
最终,晋国因范睢的勇气和智慧成功摆脱了秦国的威胁。
从此,卧薪尝胆成为鞭策人们不断奋进的成语。
二、鸟尽弓藏鸟尽弓藏,出自《吕氏春秋·敬老览》。
这是一个描述战争结束后隐藏兵器的典故,也是形容人们保留一部分实力,以备不时之需的成语。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被邻国欺负,但国君不愿正面回应,反而采取了隐藏兵器、规避对战的策略。
当邻国逐渐放松戒备时,鲁国突然发动进攻,给予了对方沉重的打击。
从此,鸟尽弓藏成为告诫人们保持警惕,并保持实力不可或缺的成语。
三、趋炎附势趋炎附势,出自《韩诗外传》。
这是一个指人为了迎合权贵或权力势力而改变立场的成语。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为了生存,不断地利用权势和权力来保护自己,改变原先的立场。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
趋炎附势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利益或权力时,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保持原则和品格的不易。
四、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出自《战国策·魏策一》。
这是一个鼓励人们推翻旧的观念、创造新事物的成语。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的统治者意识到,只有推陈出新、革新观念才能使国家进步。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春秋战国成语
春秋战国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和语言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成语作为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和流传起来。
本文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1. 鸿沟(hóng gōu)成语“鸿沟”源自《左传·昭公元年》。
当时,鲁国公族内部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国君应该全权处理国事,另一派认为委派贤臣掌管国政更为妥善。
因此,两派在一次国会上发表激烈的言论,最终导致鲁国内部分裂,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干戈相见。
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政治状况。
2. 一念之差(yī niàn zhī chā)成语“一念之差”原意指一个念头上的不同选择会引发不同的后果。
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晋国有一个叫做智伯的大臣,他原本可以继承晋国的政权,但因为一念之差,错失了继位的机会。
从此,他和他的子孙只能充当晋国的执政者而不能成为国君。
这个故事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权谋之间微妙的变化和命运的转折点。
3. 战胜强敌(zhàn shèng qiáng dí)成语“战胜强敌”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战胜强大的对手。
《史记·韩长孺疏》记载了晋国和楚国的一次战争。
当时,楚国派出名将子反率领大军攻打晋国。
晋国派出了晋阳大夫荀息作为代理国君,挑选了最为精锐的士兵,最终战胜了楚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只要合理应对,便有可能获得胜利。
4. 赴汤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成语“赴汤蹈火”意指为了追求正义、真理而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
其中一个典故来源于《左传·哀公十一年》的故事。
当时,鲁国的孔子被困在蒙城的水潭中,除了他的学生颜回外,没有其他人愿意冒险救援。
颜回毫不犹豫地赴汤蹈火,最终救出了孔子。
这个故事表达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胜过一切困难和危险的精神。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读了《读历史学成语》,我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
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
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他有一个好朋友刘琨,常常与他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祖逖和刘琨,他们每天一听到鸡叫便起床练剑,日复一日,历尽寒暑,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练成大器,报效祖国。
他们不好高鹭远,而是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和训练,这是非常可贵的.。
而我们呢?虽然理想远大,想成为一流科学家,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但他们嘴上说的是这些,而行动却与说的相差太远。
一流科学家难道成天不写作业?祖国的栋梁之才只知道打游戏,看电视?科学家、栋梁之才都是通过勤奋学习所成就的,所以我们只有踏踏实实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些同学也很用功,但是缺点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不到坚持,所以也没有什么效果。
试想一下,如果今天你学了,明天没学,是不是在你后天准备学时,今天学到的已经都忘掉很多了?每天要接触的新知识那么多,只有不断地温故而知新,才能融会贯通。
所以,我们要坚持复习,并且持之以恒。
同学们,我们要争取和祖逖和刘琨一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为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我喜欢《读历史学成语》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
春秋成语故事
春秋成语故事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凭借简短、鲜明的形象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和寓意。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成语涌现的时期之一。
本文将探讨春秋时期与成语的关系,并介绍一些与春秋时期相关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概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多事之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诸侯国的争霸和军事冲突,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割裂了原本的大一统,使得各个诸侯国逐渐崛起,形成一个分而治之的局面。
同时,私有财产的出现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国家和社会的矛盾不断加剧。
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许多有名的文化人物如孔子、孟子等在这个时期出现,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成语故事饮鸩止渴(义举)春秋时期,国君之间争斗不休,政治情势动荡不安。
某日,齐国国君公孙无知听到了邻国晋国国君的儿子被困在魏国的消息,他为了增加晋国的困扰,设法将心仪已久的美女送给了魏国国君,结果自讨苦吃。
齐国国君公孙无知的内政外交终究被国内人所不齿,最终也被推翻。
鸠占鹊巢(狡诈)春秋时期,国君之间往往存在着明争暗斗的情况。
某日,晋国国君接到战报,得知自家城池被邻国齐国侵略。
于是,晋国国君诡计妙计,派出使者向齐国国君借兵,却到了齐国后将他留在外边不让进城,并继续侵略齐国。
此时,晋国国君大摇大摆地占领了齐国的都城,充分显示了他狡诈的一面。
桃李满天下(教诲)春秋时期,孔子等儒家学派的思想逐渐得到了推崇,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
孔子通过自己的教诲,培养了一批有道德修养的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了桃李满天下的人物,通过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纸上谈兵(空谈)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许多诸侯国的国君都喜欢在纸上谈兵,总是谈论军事策略和战争计划,但实际上却没有实际的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熟文言文
城狐社鼠:晏 (yà n) 婴认为治理国家最难 的是城洞里的狐狸和社坛里的老鼠,用烟熏 怕烧坏了本主排位,用水灌又怕损伤了油彩。 用城墙洞里的狐狸和社坛内的老鼠来比喻君 主身边的奸猾小人。后用来比喻依仗权势作 恶的坏人。
夫( fú)社,束木而涂指, 鼠因(依靠,凭借)往讬 (tuō,同:“托”)焉。 ——《晏子春秋· 内篇》
读熟文言文
踊贵屦贱:齐景公询问最近集市的 买卖情况,晏婴说:“假肢卖得贵, 鞋子卖的便宜。”景公于是废止了刖 刑。。受刑的人多,假肢才能卖的贵。 比喻刑法眼科,也用于比喻事态失常, 社会现象不合理。 屦贱踊贵,民人痛疾。 ——《左传· 昭公三年》
读熟文言文
秦庭之哭:公元前506年,吴军占领郢 (yǐng )都,申包胥向秦国求救遭到 拒绝,他日地的痛哭流涕。指向别国 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读熟文言文
救灾恤邻:晋国连年灾 荒,向秦国求购粮食, 秦国站在道义上给予帮 助。指邻国之间的互相 帮助。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救灾恤邻,道也。行道, 有福。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读熟文言文
厉兵秣马:驻守郑国的秦 国大将杞子已经磨好兵器, 喂饱马匹,做好与秦穆公里 应外合袭击郑国的准备。形 容做好战斗准备。
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 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 哀公为支赋《无衣》,九顿首而坐。 秦师乃出。 ——《左传· 定公四年 》
读熟文言文
抉目悬门:伍子胥临死前要求把 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 他要亲眼看到不听劝告的吴王失 败。比喻被冤死的忠烈之士不瞑 目的悲愤心情。 必树( shù,种植)吾墓上以梓 (zǐ),令可以为器:而抉(挖掉) 吾眼县( xuá n ,同“悬”)吴东 门之上,以观越寇之人灭吴也。 ——《史记· 伍子胥列传》
《读历史 学成语》之二 春秋时期
一、 跟我读“历史概述”
二、 跟我学“相关成语”
三、 跟我读“成语故事”
四、 跟我学“成语运用”
全班大挑战
一、我会读 赫赫有名 齐桓公 援助 城濮决战 吴王夫差
郢
吴王阖闾 范蠡
全班大挑战
二、我会思
1、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是谁? (齐桓公) 2、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霸主是谁? (越王勾践) 3、62岁的晋文公为什么能打败楚国? (大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三字经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素在 厉兵秣马矣。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读熟文言文
济河焚舟:秦穆公攻打 晋国,想要雪洗前耻,渡 过黄河就将战船全部烧掉, 表示不报此仇誓不还。形 容不留退路,决战死战。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左传· 文公三年》
读熟文言文
屦及剑及:楚庄王报仇心 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 致使给他拿鞋的人追到甬 道,给他拿剑的人追到寝 室门外。形容行到果断 、 迅速。 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 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左传· 宣公十四年》
读熟文言文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把苦胆挂 在室内,每次饭前都要尝一下。 形容刻苦自勉、发愤图强。 越王勾践反( f ǎ n ,同“返”) 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 卧即( jí ,就,使)仰胆,饮食 亦(yì ,也)尝胆也。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读熟文言文
旅进旅退:越王勾践准备 讨伐吴国,希望将士们听从 命令,一起前进,一同后退。 后来形容跟着大家走,自己 没什么主张。旅:共,同。 今 夫 ( f ú) 古 乐 , 进 旅 (俱,一起)退旅。 ——《礼记· 乐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读熟文言文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范蠡告诉文 种留在越王身边难免有杀身之祸, 不如尽早离开。比喻事情成功之后, 出过力的人就被抛弃了。
蜚(fēi,同“飞”)鸟尽,良弓 藏:狡兔死,走狗烹(pēng)。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全班大挑战
五、我运用
练习运用相关成语说话。
读诗可以怡情, 读史可以明智!
读熟文言文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 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 迷惑失道。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 道。 —《韩非子 说林上》
读熟文言文
勿忘在莒 使公毋忘出奔于莒
——《野容丛书》
读熟文言文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不有废也,君何 以兴?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 《左传· 僖公十年》
全班大挑战
一、我会读 天威咫尺 辙乱旂靡 勿忘在莒 厉兵秣马
马齿徒增 刚愎自用
全班大挑战
一、我会读
折冲樽俎 踊贵屦贱
韦编三绝
除恶务尽
封豕长蛇
抉目悬门
全班大挑战
三、我理解
1、比喻刻苦自勉、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 2、比喻事情成功后,出过力的人都 被抛弃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3、比喻形容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刚愎自用)
全班大挑战
三、我理解
4、比喻事情已成定局。 (覆水难收) 5、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 为敌人工作。 (不食周粟) 6、比喻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与恐 惧。 (道路以目)
全班大挑战
四、读熟文言文 练习把文言文读熟,五 分钟后挑战。
读熟文言文
宁戚饭牛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 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 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 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 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 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 也!”命后车载之。 ——《吕氏春秋· 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