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推荐文档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

组别 123 456 78910 株数233112-1233(小样方面积: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I 、 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重点)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难点) II 、学习过程:知识回顾:什么是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的 个体 %1. 种群密度1. 种群密度的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问题分析:选取In?草地,计数跳蛹10只,则该样方的跳蛹密度2.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⑴样方法(通常适用于 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 物)%1 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 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即:某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 %1 例了: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了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步骤:提出问题一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①取样的关键: 不能渗入主观因素②取 样的方法: 法、法)一结论一讨论。
问题分析:下图是某小组同学在进行双了叶植物草本苦荚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法之一,圆圈 表示个体。
(3)取样时应该注意的原则:、不能渗入 因素、样本数量足够 o⑵标志重捕法(通常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 物)%1 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即: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识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 体数%1 例子:在某小区1000m 2的面积内放置90个捕鼠笼,捕获28只家鼠,做上述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到20只,其中有标记的8只,则该小区家鼠的种群密度是 。
%1. 出生率和死亡率1. 含义: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的比率。
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影响种群密度,是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
(完整版)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第 4 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概念1. 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①“同一时间” :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②“一定区域” :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③“各种生物” :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3.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全部种群所有种群群落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比较项目种群群落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区别研究范围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组成单位个体 (同种 )种群种群密度、物种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间关系、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结构、年龄结构、群落演替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性别比例联系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三、种间关系类曲线图例特点举例型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互大豆与根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瘤菌、共减少,呈现“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白蚁与鞭生毛虫等捕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狼与兔食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青蛙与昆虫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竞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A 种群兴旺, B 种群衰牛与羊败,如图 a;争农作物与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都杂草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b寄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蛔虫与人生【规律总结】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1)同步性变化 ( 同生共死 ) ——互利共生(2)不同步变化 ( 此消彼长 ) ——捕食(3) 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3.混淆捕食与竞争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同体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
同体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同体的
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生物种群的概念
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区中同一时间内,由同一物种组成的个
体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密度、分布、年龄结构、繁殖率等。
2. 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包括标记-重捕法、样线法、样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个体数量的统计来估算整个种群的数量。
3.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计算种群密
度的公式为:种群密度 = 种群数量 / 活动面积或体积。
4. 种群分布的形式
种群分布的形式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是指个体间分布距离相等或相近;聚集分布是指个体间聚集在一起;随机分布是指个体间分布没有规律。
5. 种群生态位的概念
种群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职业或角色,包括种群对资源的利用方式、生活性等。
种群生态位可以决定其与其他种群的竞争关系。
6. 生态共同体的构成
生态共同体是指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生活并相互影响的多个种群的总体。
生态共同体包括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级。
希望以上知识点对您了解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生态共同体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总结

2K 2K 第4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b.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帮助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根据年龄组成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性引诱剂(信息素)会破坏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2、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根据地形区分)主要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样地比较狭长)。
样方一般以1m 2的正方形为宜,但可是适当调整,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不同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例如:样方面积为S,取n 个样方,各样方内个体数量分别为N 1N 2N 3……N N ,则种群密度为(N 1+N 2+N 3+……+N N )/nS )样方内的计数方法为: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3、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会计算)(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M/重捕的标记个体数)4、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5.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a.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b.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c.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6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J 型增长的条件理想环境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

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四章种
群和群落
生物学,简称生物,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2、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4、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5、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6、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
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学要求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了解)3.种群增长的'T'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解)4.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了解)5.群落的结构特征(了解)6.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理解)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了解)考点呈现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来调査种群的密度。
3.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尝试建构种群的增长模型。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6.用数字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7.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8.识别群落,比较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9.进行上壤中小动物类群的演替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0.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基础知识梳理1.种群的槪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 形成种群。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而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______ 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____ 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做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II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_______ 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__________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________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重捕法:调査对象是。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__________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______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 _________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讣______________ o计算方法是N: M=n: nio H中N为估计该样地上个体总数,_______ 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体数, ______ 为再捕标记数。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遗传和生态演化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遗传和生
态演化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遗传和生态演化
的知识点。
1. 生物种群遗传
- 种群遗传是指在一个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
发生变化的过程。
- 种群遗传的主要机制包括变异、遗传漂变、基因流动和自然
选择。
- 变异是指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它是遗传变异、环境变异和
多态性的基础。
- 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因素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 基因流动是指由于个体之间的迁入和迁出而导致基因频率的
变化。
- 自然选择是指优胜劣汰的原理,使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机会
繁殖并将其有利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2. 生态演化
- 生态演化是生物种群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 环境因素是生态演化的驱动力,如气候、地理、食物和掠食者等。
- 生物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演化包括生活史特性、分布范围、行为和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 生态演化的主要模式包括适应性辐射、共同进化和逐渐演化等。
- 适应性辐射是指一个祖先种群分化为不同的物种,以适应不同的生态位。
- 共同进化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相互影响,逐渐进化出与对方相适应的特征。
- 逐渐演化是指在长时间内,物种逐渐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种群遗传和生态演化的知识点简介。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优选精品欢迎下载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告诫备考:样方大小的确认以及挑选出样方的方法等有关科学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捕获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共同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1/4优选精品欢迎下载③复苏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应用领域袭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毁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并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属生物防治)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生物模型1、概念:(略,无需记)2、类型:生物模型常用的表现形式存有两种,分别就是和,其中前者比较精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1、两个曲线的对照: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照自学:①产生条件;②快速增长特点;③有没有k值。
2、环境容纳量:在的情况下,一定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应用领域:①创建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阔的生存空间,提升它们的潮间带环境,从而提升环境容纳量,就是维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掌控方面。
3、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请复习我们补充的)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就是区别相同群落的关键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作多样度。
2/4精选精品热烈欢迎浏览(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推荐文档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r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匀分布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1随机分布<年龄组成集群分布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1)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2 )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 K n/m 估算方法■(N:种群数量;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2、出生率、死亡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1)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A D G(3)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1)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兗城市人口的喪乜情况)不可忽现的因黛 迂沢率-迁出率 百 接*神莊密度 ---------------- 划比例(性引谨剂,时何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型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形式:数学方程式、曲线图(优点:直观;局限性:不够精确)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N=N o 入t0 -------------------- k 时间 J 型增辰曲徨的时间占憎传家的養菓(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 )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 连续增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增长率 不变 二节种群数量的变种鮮増K 率呀呵曲技上菲死亡車1 )条件:有限 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与密度有关) (2 )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环境容纳量) 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 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3 )曲线S 型分析: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NV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ab: 表示适应环境 bd: 呈指数增长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 个体数量。
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小结:种群与群落-word文档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小结:种群与群落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5、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6、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7、J型曲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8、S型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9、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该种群的天敌增加,就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达到平衡。
10、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1、群落的物种结构包括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3、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
落知识点
1. 生物群体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由同一物种构成的个体总和。
生物群体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种群结构等。
2. 种群密度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数量。
它可以通过统计样本数量或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种群密度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生物量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总重量或总体积。
生物量可以通过采样和称重来进行测量,或者通过估算方法来计算。
4. 种群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年龄、性别和大小等特征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种群的生长状态、繁殖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
5. 生态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集合。
生态群落的形成受到生物间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等因素的影响。
6.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群落中的角色和职位。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分成不同的生态位,避免了资源的直接竞争。
7. 生态位的分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避免资源竞争的策略。
不同物种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选择了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资源竞争。
8. 网络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群落中的网络结构可以是食物链、食物网或者其他类型的关系网络。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长的
“J”型曲线:Nt=N0λt
1 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 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增长率不变 3 曲线J型分析: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 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与密度有关)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环境容纳量)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 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 时增速最快,K 时为0 3 曲线 S 型分析: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1、种群密度 (1)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 K 值。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
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消亡。
2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3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1 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 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1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形式:数学方程式、曲线图(优点:直观;局限性:不够精确)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概念: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2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 段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 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 4、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 N<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
ab:表示适应环境
bd:呈指数增长
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
的个体数量。
4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 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 区
自然演替的方向: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 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5、水生演替: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
“
”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丰富。 三、群落中种间关系 1、捕食(如图甲、A):曲线波动,直接获取对方能量,不会有任何一方消灭 2、竞争(如图乙、B):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死我活”, 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激烈 3、寄生(图 C):蛔虫,绦虫、虱子、蚤、蚊子、菟丝子,靠吸取对方营养为食 4、互利共生(如图丙、D):根瘤菌、大肠杆菌、白蚁、地衣等,“同生共死”
2、出生率、死亡率
1 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 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 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 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1 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 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3、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
3
着不同的种群,同意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垂直结构 1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 和 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2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 N=M×n/m
估算方法
(N:种 群 数 量 ; M:标记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