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驯化
活性污泥驯化方法
活性污泥驯化方法
2.混合法:混合法是将湿型和干型活性污泥混合在一起,加速湿态颗粒的形成,提高活性污泥颗粒性。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曝气池内引入一部分已经成熟的干型活性污泥,与湿型活性污泥进行混合。
3.曝气改进法:曝气改进法是通过调整曝气方式和气泡分布,改善活性污泥氧化能力和颗粒性。
常用的方法有分流曝气法、串列曝气法和分级曝气法等。
4.草酸法:草酸法是一种通过添加草酸锌来促进活性污泥颗粒性的方法。
草酸锌能够与活性污泥微生物中的多糖结合形成螯合物,增加污泥颗粒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
5.化学改性法:化学改性法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改善污泥颗粒性和生化性能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改性剂有阳离子聚合物、聚合氯化铁等。
这些药剂能够与微生物胞外多糖结合,形成胶束结构,增强污泥颗粒的聚集性和沉降性。
6.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通过控制温度来影响活性污泥颗粒性和生化性能的方法。
通常可以采用温度调节装置,调节曝气池内的水温,使活性污泥处于较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
以上是常见的活性污泥驯化方法。
不同的污水处理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驯化方法,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法生化系统的调试首先是投加高效菌种进行接种。
高效菌种可以大大缩短污泥培养驯化的时间。
培养驯化在好氧池内进行。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正式投产之前的首要工作是培养和驯化污泥。
活性污泥的培养,就是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细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保证需要的营养物质、氧气供应(曝气)、合适的温度和酸碱度,使其大量繁殖,形成活性污泥,并最后达到处理污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活性污泥的驯化,就是使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适应需要处理的污水的水质水量。
在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发生两个变化。
其一是能利用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加,不能利用的逐渐死亡、淘汰。
其二是能适应该水质的微生物,在废水中有机物的诱发下,产生能分解利用该种有机物的诱导酶。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操作(1)污泥的培养将菌种用污水稀释捣碎,滤出其中的杂质,投放好氧池中,投放时好氧池水位调整至正常水位的1/2左右,投加完毕后,将好氧池中污水水位增至正常水位,投加菌种时曝气系统开始进行运行,并进行闷曝(即在不进水和不排水的条件下,连续不断的曝气),经过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排掉半池上清夜,再加入污水,闷曝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排掉半池上清夜,再加入污水,重复进行闷曝换水,期间注意观察污泥的性状,以及溶氧的控制,保持在2—4mg/L间。
直到出现模糊状具有絮凝性的污泥。
培养期间主要采用生活污水,如为工业污水,需注意污水中各营养物质平衡比例。
当好氧池出现污泥绒絮后,就间歇地往曝气池投加污水,往曝气池投加的水量,应保证池内的水量能每天更换池体容积的1/2,随着培养的进展,逐渐加大水量使在培养后期达到每天更换一次。
在曝气池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2小时左右就开始回流污泥。
(2)污泥的驯化在进水中逐渐增加被处理的污水的比例,或提高浓度,使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时,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曝气池设计负荷的20-30%,达到较好的处理效率后,再继续增加,每次增加负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
如何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
如何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的培养是增加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数量,使其达到一定的污泥浓度。
驯化则是对微生物进行诱导和淘汰,使适应污水特性的微生物得到增殖和发育,而使不适应环境条件和所处理污水特性的微生物受到淘汰或抑制。
培养活性污泥需要菌种和菌种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对于含有粪便水的生活污水,其中的菌种和营养物质都已基本具备,可直接用来进行活性污泥的培养。
将生活污水引入曝气池后,控制BOD5浓度在
500mg/L左右,进行静态“闷曝”培养,经1~2天的曝气后,曝气池内就会出现大量的絮状物,活性污泥开始形成。
为补充营养和排除对微生物生长有害的代谢产物,曝气池中的混合液经沉淀后,应将相当于曝气池容积50%~70%的上清液排掉,再将污水引入曝气池。
然后继续曝气,经过数次“闷曝”和换水后,活性污泥便逐渐培养成熟,直到混合液中活性污泥的沉降比达到15%~20%时为止。
对于工业废水,在培养的初期除用一般的菌种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培养足够量的活性污泥外,还应对所培养的活性污泥进行驯化,使活性污泥微生物逐渐形成能够代谢工业废水的酶系统,并具有某种专性。
驯化生物过程是在进水中适当增加工业废水的比例,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开始时,工业废水的加入量控制在设计流量的10%~20%,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后,再继续增加比例,直至满负
荷时为止。
通过驯化,使工业废水中的特种微生物得到增殖和发育,从而使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具有处理该种工业废水的能力。
活性污泥的培养及驯化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在活性污泥中,除了微生物外,还含有一些无机物和分解中的有机物。
微生物和有机物构成活性污泥的挥发性局部〔即挥发性活性污泥〕,它约占全部活性污泥的70%—80%。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
它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活性污泥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和驯化出来的。
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增值,到达一定的污泥浓度;驯化那么是对混合微生物群进展选择和诱导,使具有降解污水中污染物活性的微生物成为优势。
一、驯化条件一般来讲,微生物生长条件不能发生骤然的突出变化,常规讲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且要有环境适应的菌种,驯化过程应当与原生长条件尽量一致,当条件不具备时,一般用常规生活污水作为培养水源,驯化时温度不低于20℃,驯化采取连续闷曝3-7天,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微生物生长状况,或者依据长期实践经历,按照不同的工艺方法〔活性污泥、生物膜等〕,观察微生物生长状况,也可用检查进出水COD大小来判断生化作用的效果。
二、驯化方式〔一〕接种菌种1、接种菌种是指利用微生物生物消化功能的工艺单元,如主要有水解、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单元,接种是对上述单元而言的。
2、依据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应分别接种不同的菌种。
3、接种量的大小:厌氧污泥接种量一般不应少于水量的8-10%,否那么,将影响启动速度;好氧污泥接种量一般应不少于水量的5%。
只要按照规X施工,厌氧、好氧菌可在规定X围正常启动。
4、启动时间:应特别说明,菌种、水温及水质条件,是影响启动周期长短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讲,在低于20℃的条件下,接种和启动均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冬季运行时更是如此。
因此,建议冬季运行时污泥分两次投加,水解酸化池中活性污泥投加比例8%〔浓缩污泥〕,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投加比例为10﹪〔浓缩污泥,干污泥为8%〕,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投加的比例不同。
投加后按正常水位条件,连续闷曝〔曝气期间不进水〕7天后,检查处理效果,在确定微生物生化条件正常时,方可小水量连续进水25天,待生化效果明显或气温明显上升时,再次向两池分别投加10﹪活性污泥,生化工艺才能正常启动。
活性污泥驯化方法
活性污泥驯化方法一、第一阶段驯化方法1、向氧化沟反应池进水并启动水下推流器。
持续进水到氧化沟中水位达到设计有效水深的1/3时,将接种污泥均匀地投入到氧化沟反应池中,采用鼓风曝气系统开始曝气,同时连续进水至氧化沟反应池中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采用转刷或转碟曝气系统,在此时开始曝气),在污泥接种完成后的持续进水过程中逐步增加曝气量至曝气量达到最大。
2、氧化沟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后,持续进水至二沉池中。
当二沉池进水2小时后启动沉淀池刮泥机和污泥回流泵,使在二沉池中沉淀的活性污泥在污泥驯化初期能快速地被收集,并回流到生物处理池中。
污泥回流率应通过观察回流污泥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污泥回流比,应控制在50~100%之间。
3、当二沉池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应观察活性污泥状况,控制进水,直到出现模糊不清的絮状物,这时可适当进水,换水以补充营养物,换水量可控制在氧化沟池容的25%再重复上述操作。
当二沉池开始溢流时,启动后续污水处理工艺,如消毒工艺。
4、在生物处理池水位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后应随时监控氧化沟中溶解氧(DO)浓度值(通过溶解氧测定仪),以判断曝气量是否足够,并作出相应调整。
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溶解氧的浓度应能满足以下三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下:(1)进水和回流污泥中溶解氧浓度较低。
需要较多充氧量;(2)进水缺氧,需要有足够的溶解氧将其快速改变成充氧环境;(3)当污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需要大量的溶解氧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
5、在污泥驯化的过程中,溶解氧的最低浓度应确保氧化沟出水口处溶解氧浓度不小于1.0mg/L。
在活性污泥驯化的第一阶段中,由于活性污泥的浓度较低,在曝气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采用喷洒水滴等措施来去除泡沫。
二、第二阶段驯化方法1、污泥驯化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后,监控溶解氧的同时,应开始监测活性污泥的30分钟沉降比(SV)和营养物质参数。
在进行监测活性污泥沉降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此阶段的前几天泥水混合物的颜色几乎同进水的颜色相同,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泥水混合物的颗粒变大,沉降性能变好,并且颜色逐渐变为黑褐色。
环境微生物之好氧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介绍课件
04
营养物质:提供充足的营养 物质,如氮、磷、钾等,有 利于微生物生长
06
接种:接种适量的活性污泥, 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驯化
监测污泥性能
污泥浓度:监 测污泥浓度, 确保污泥浓度 在合理范围内
污泥沉降性能: 监测污泥沉降 性能,确保污 泥具有良好的 沉降性能
污泥生物相: 监测污泥生物 相,确保污泥 中含有丰富的 微生物种类
04 好氧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技术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有助 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环境修复工程的应用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污水处理:好氧活 性污泥法在污水处 理中的应用,可以 有效去除污水中的 有机物、氮、磷等 污染物。
土壤修复:好氧活 性污泥法在土壤修 复中的应用,可以 有效去除土壤中的 有机污染物,改善 土壤质量。
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群体, 主要由细菌、真菌、原生 动物等组成。
02 好氧活性污泥具有分解有
机物、去除污染物、净化 水质等作用。
03 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
化是污水处理工艺中的重 要环节,直接影响污水处 理效果。
04 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
化需要控制合适的温度、 pH值、溶解氧等条件, 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 和繁殖。
污泥脱水性能: 监测污泥脱水 性能,确保污 泥具有良好的 脱水性能
防止污泥流失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控制污泥浓度: 保持适当的污泥 浓度,避免污泥 流失
调整曝气量:根 据污泥生长情况, 调整曝气量,避 免污泥流失
控制污泥回流比: 合理控制污泥回 流比,避免污泥 流失
定期监测污泥沉 降性能:定期监 测污泥沉降性能, 及时发现并解决 污泥流失问题
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
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1、活性污泥的培养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在曝气池中接种污水处理厂的多余污泥形成处理废水所需浓度和种类的微生物(污泥)。
营区污水处理站的培菌一般采用闷曝法,在温暖季节向曝气池内充满生活污水,为提高营养物浓度,可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或米潜水等,开启曝气系统,在不进水曝气数小时后,停止曝气病沉淀换水。
经过数日曝气、沉淀换水之后既可连续进水,约7・10天后在显微镜下可在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中看到活动的微生物,此时可加大进水量,提高污泥负荷,使曝气池污泥浓度和运行负荷达到设计值,即使污水经处理后达到排放所需的水质指标,但在培菌初期,由于活性污泥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较低,且活性较低,故系统运行负荷和曝气量需低于正常运行期的参数。
通过循化过程能使可利用废水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增加,不能利用的则逐渐死亡、淘汰,最终使污泥达到正常的浓度、负荷,并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有机污染物一般都能被微生物代谢吸收,简单的有机物可被细菌吸收利用,而复杂的大分子有物或有毒性基因的有机物,必须首先被细菌分泌出的〃诱导酶〃分解转换成简单的有机物才能被吸收,凡能分泌出这种诱导酶的细菌,就是能适应该种废水水质特征的优势菌种,这种细菌的产生、富集、迅速繁殖的过程就是污泥的训话。
2、活性污泥的评述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微生物的活性。
因此,运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和检测活性污泥的性状和微生物的组成与活性等。
如污泥的沉降性能,污泥的生物相等。
3.活性污泥性状的观测活性污泥一般呈黄褐色,新鲜的活性污泥略带混土味。
当曝气池内充氧不足时,污泥会发黑、发臭;当曝气池充氧过度或负荷过低时,污泥色泽会较淡。
4、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生物相的观察,是已经普遍采用运行状态观察方式。
了解活性中微生物的状况需观察了解泥水混合物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优势度等,及时掌握生物相变化和运行状况及处理效果,及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存在的问题,对运行管理予以指导。
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21:29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1.活性污泥的培养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接种最好利用ADC废水排放口的底泥或者利用同类NH3-N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
由于ADC生产厂废水排放口取泥相当困难,所以采用自行培养驯化活性污泥。
污泥取自玉带河的底泥,呈黑色,有臭味,含有大量泥沙等无机物,镜检观察不到微型动物,污泥活性极差,镜检结果见图4.1。
图4.1 培养前的污泥Figure 4.1 sludge before cultivate图4.2 污泥培养后期Figure 4.2 sludge after cultivate本阶段从2004年3月13日开始,由于A/DAT-IAT反应器没有做好,污泥培养在一个有效容积为8L的SBR池进行。
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
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得MLSS为1500mg/L,SV为6%,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细菌量较少。
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
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菌种培养出来了。
测得污泥MLSS 为2200mg/L,SV为11%,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
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
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夜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如图4.2所示)。
测得污泥MLSS为4100mg/L,SV为21%,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2.活性污泥的驯化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异养菌,而硝化菌是自养菌,污泥中含量非常少,需要进一步进行驯化,使之占优。
大型SBR工艺启动特点和活性污泥培养驯化
大型SBR工艺启动特点和活性污泥培养驯化大型顺序批处理(SBR)工艺是一种在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常用的生物处理工艺。
它能够高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并且具有启动迅速、运行控制灵活、操作简便等特点。
而活性污泥作为SBR工艺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工艺的启动特点和污泥的培养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型SBR工艺的启动特点主要包括启动时间短、启动灵敏度高等特点。
相比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SBR工艺通过对反应器水力状态、环境条件等参数的灵活控制,能够更快地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此外,SBR工艺启动时采用了逐渐提高有机负荷和氮磷负荷的方式,有助于污泥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并能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对于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首先需要通过适当的操作和控制措施培养出活性污泥。
为了提高污泥的适应性和活性,常采用填料增加附着面积和接触机会,利用有机物负荷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的控制,以及氧气供应和搅拌等措施来改善环境条件。
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剩余活性污泥、高温处理和序批式培养等方式来促进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活性污泥培养驯化的关键是保持污泥系统的稳定。
一方面,需要控制进水质量,避免污泥中毒或过高负荷造成污泥失活、变质等问题。
另一方面,需要掌握好供氧、搅拌、水力停留时间等操作参数,以保证反应器内的好氧和厌氧条件,提高有机物的降解和氮磷的去除效果。
此外,还需要定期监测和分析污泥的活性、颗粒度和微生物组成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调整。
在大型SBR工艺的启动过程中,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和控制,才能保持污泥系统的活性和稳定性,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因此,针对不同厂区和水质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污泥培养驯化策略,以保证工艺的正常运行和污水的高效处理。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一、步骤1、氧化沟连续进水,使沟污泥浓度达到500mg/l以上,然后启动曝气机闷曝(不进水,不取水);2.2-3天后,停止曝气,静止半个小时。
排出上清液1/2左右,充满新鲜污水后(添加营养源),继续闷曝1-2天后,再排走氧化沟,二沉池1/2左右上清液(往后每天多次,MLSS上升,需要营养源多)。
添加污水,闷曝以后,要反复多次添加污水做营养源。
直到形成絮状体。
SV30在百分之30左右,活性污泥镜检结果,菌胶团已形成,可见到漫游虫,草履虫,钟虫,轮虫等。
这段时间大约为10-15天。
3.改间接进水或者为连续进水。
改闷曝为持续曝气(使曝气中有足够氧气),微生物将二沉池的污泥及时全部回流到曝气池。
(如不及时,微生物长久,积累,缺氧气死亡,有机物腐烂发酵会发臭。
)此阶段10天左右,使氧化沟污泥浓度达到2000-4000mg/l,SV30达到百分之十到二十。
4.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
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5.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 的投加量及周期时间分布情况。
6.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 浓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1、温度温度是影响整个工艺处理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围的温度生长。
实验五_活性污泥培养驯化及其评价指标的测定
实验五活性污泥培养驯化及其评价指标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加深对活性污泥法作用机理及主要技术参数的理解;2. 掌握培养驯化活性污泥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工作环境中调试污水处理工程奠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3.掌握SV、SVI、MLSS、MLVSS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废水的生化处理法就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以有机物为营养物质的微生物来降解或分解废水中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CO2和H2O 等稳定无机物的方法,通常又称为生物处理法。
活性污泥法开创于1914年的英国,即习惯所称的普通活性污泥法或传统活性污泥法,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曝气设备以及污泥回流设备等组成。
图1 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在活性污泥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污泥,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吸附在活性污泥上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活性污泥微生物从污水中连续去除有机物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去除与吸附作用;(2)微生物的代谢作用;(3)絮凝体的形成与凝聚沉淀。
BOD污泥负荷率、水温、pH值、溶解氧(DO)、营养物质及有毒物质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果,而活性污泥法处理设备的任务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理活动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代谢功能。
活性污泥的评价指标一般有生物相、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污泥沉降比(SV )、污泥体积指数(SVI )等。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又称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由活性细胞(Ma ),内源呼吸残留的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e )、入流水中生物不可降解的有机物(Mi )和入流水中的无机物(Mii )4部分组成。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表示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物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即由MLSS 中的前三项组成。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实验概况表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2.了解SBR培养活性污泥的基本构造和运转管理基本方法。
3.观察活性污泥的生活污水的净化作用。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SBR法培养驯化污泥,引进菌种,在培菌开始时,连续曝气。
连续曝气,是为了充分供氧,达到细菌代谢生长需要的溶解氧量,同时能沉淀留泥,使菌种间歇缺氧,利于其耐受度和污泥絮状的形成。
好氧的活性污泥法必须保持合适的溶解氧。
培养初期活性污泥少,细菌消耗的营养和溶解氧少,因此溶解氧在1~2mg/L左右为宜,随着活性污泥的增加,后期可控制在2~3mg/L。
溶解氧过高,细菌过度氧化,絮体容易被吹散;溶解氧不足,细菌厌氧,妨碍正常代谢,孳生丝状菌。
因此最好2小时左右测定一次溶解氧,及时调整,保证适宜的溶解氧量。
培养阶段尤其要控制住水温,一般水温在20~30℃较好。
在培养初期,进水要严格控制pH值范围即控制在6.8~7.8。
但是活性污泥能转化一些有机物为酸,使生化池内pH下降。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1、实验材料菌种(实验室贮存的活性污泥)、河中的废水、驯化所用废水是人工配置的模拟生活污水。
2、实验仪器和设备:量筒(100ml)、大烧杯(3L)、烧杯、玻璃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锥形瓶、胶头滴管、洗耳球、铁架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烘箱、冷凝回流装置、真空抽滤机、布氏漏斗3、实验试剂: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铵、磷酸二氢钾、氯化钙、硫酸镁和氯化铁等微量元素、重铬酸钾、试亚铁灵指示剂、硫酸亚铁铵、硫酸硫酸银溶液、量筒、载玻片、香柏油、擦镜纸、吸水纸、二甲苯、浓硫酸、1%淀粉溶液、碳酸钠四、实验内容以人工配制的污水作为营养液(3L),通过控制温度(20℃左右)、pH(6.5~7.5)、溶解氧(2~6 mg/L)等试验条件来进行污泥的逐步培养驯化,主要探究在培养期间活性污泥浓度(主要测其MLSS)、对COD的去除效果、30分钟沉降比和活性污泥微生物相随培养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1.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与驯化出来的。
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增殖,达到一定的污泥浓度;驯化则是对混合微生物群进行淘汰和诱导,使具有降解废水活性的微生物成为优势。
1.1 菌种和培养液除了采用纯菌种外,活性污泥菌种大多取自粪便污水、生活污水或性质相近的工业废水处理站二沉池剩余污泥。
培养液一般由上述菌液和诱导比例的营养物如淘米水、尿素或磷酸盐等组成。
1.2 培养与驯化方法1.2.1 有异步法和同步法。
异步法主要适用于工业废水,程序是:将经过粗滤的浓粪便水投入曝气池,用生活污水(或河水)稀释成BOD5~300-500mg/L,加培养液,连续曝气1~2d,池内出现絮状物后,停止曝气,静置沉淀1~1.5h,排除上清液(约池容的50%~70%);再加粪便水和稀释水,重新曝气,待污泥数量增加一定浓度后(约1~2周),开始进工业废水(10%~20%),当处理效果稳定(BOD去除率80%~90%)和污泥性能良好时,再增加工业废水的比例,每次宜增加10%~20%,直至满负荷。
处理城市污水时可采用同步法,即曝气池全部进废水,连续曝气,二沉池不排泥,全部回流。
1.2.2 在培养和驯化期间,应保证良好的微生物生长条件,如温度15~35℃,DO0.5~3mg/L,PH6.5~7.5,营养比等。
2.正常运行工艺控制2.1 曝气系统控制2.1.1 一般,负荷较小时,MLVSS较高,DO也应相应提高;当DO不变时,空气量Qa主要取决于入流BOD5。
2.1.2 实际曝气量估算公式 Qa=f0(S0-S e)Q/300Ea式中f0为耗氧系数,指去除单位BOD所消耗的氧量,与F/M有关。
当F/M0.2~0.5KgBOD/(KgMLSS·d)时,可取1;当F/M<0.15KgBOD/(KgMLSS·d)时,可取1.1~1.2。
Ea为曝气效率,与扩散器的种类等有关,一般在7%~15%之间。
活性污泥的驯化技巧
活性污泥的驯化技巧活性污泥的驯化是指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泥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降解,从而实现废水的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
活性污泥的驯化技巧是指通过调控废水处理系统的环境条件和运行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活性污泥的降解能力和稳定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活性污泥驯化的常用技巧。
1.活性污泥的种植与投料-种植新活性污泥:新的污泥种植需要从外源水体或已经成熟的活性污泥中获取活性污泥种子,并根据废水水质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种植方法。
-定期投料:合理投入废水中的有机物,维持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需求,避免过度或不足。
2.调控温度-控制在较适宜的生物反应温度范围内,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使活性污泥的降解能力更强。
常用的温度范围为20-30℃。
3.溶解氧控制- 保持适宜的溶解氧浓度,一般控制在2-4mg/L范围内。
过高的溶解氧浓度会导致微生物过氧化能力增强,会导致活性污泥中生物膜的增厚,从而降低活性污泥的降解能力。
4.混合条件控制-保持适宜的混合条件,如搅拌速度和混合时间等。
适当的搅拌能够保持活性污泥的均匀悬浮,提高微生物降解废水的接触率。
5.控制进水COD浓度-高COD浓度废水对活性污泥的抑制作用较强,需控制进水COD浓度,慢慢增加COD浓度,使活性污泥适应进水情况。
6.控制进水负荷-控制每天的污水处理量,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平衡。
当进水负荷突然增加时,要适当增加活性污泥的投放量和调整反应器的运行条件。
7.调节pH值-保持适宜的pH范围,通常为6-9、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活性污泥的生物降解产生抑制作用。
8.资料更新-随时更新进水和出水的污水参数和活性污泥的运行状态,及时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
9.控制沉淀时间-沉淀时间是指活性污泥从进入反应器到污泥沉淀完毕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适当调整沉淀时间可以改变污泥的特性,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总之,活性污泥的驯化技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废水水质特点、系统操作参数和环境条件等多个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提高活性污泥的降解能力和稳定性,实现废水的高效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
活性污泥法的培养驯化及注意事项
活性污泥法的培养驯化及注意事项1.活性污泥的接种:活性污泥通过调配接入废水接种到活性污泥池中。
接种污泥的选择要根据废水特性和处理要求,选择适合的活性污泥接种源。
接种时注意控制污泥悬浮液的浓度,一般为2-3%。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投加有机负荷和底物,以促进活性菌群的繁殖。
2.温度控制: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一般来说,相对较低的温度有利于菌群生长和代谢活动。
正常的培养温度一般为25°C-35°C,温度过高容易导致菌群死亡或者菌群组成发生改变。
3.进水水质的适应:活性污泥的驯化过程需要适应进水水质的变化。
有机负荷的波动、pH和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对活性污泥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驯化过程中,要逐渐适应进水水质的变化,避免过度冲击。
4.氧气供应: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好氧条件下的处理过程,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
氧气供应方式有机械通风、曝气池曝气和螺旋桨搅拌等,选择适合的供氧方式有助于提高氧气的传递效率和溶解氧的浓度。
5.污泥的回流:活性污泥法中,向活性污泥池内回流一部分已沉淀的活性污泥,即内回流,对污泥的培养驯化非常重要。
通过内回流,可保持和增加活性菌的数量,提高处理效果和水质稳定性。
回流比例一般为20%-50%,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6.污泥的排除:污泥的排除主要包括过量污泥和氧化池内产生的大量崩解污泥。
过量污泥排出主要通过污泥浓缩、脱水等工艺进行处理,崩解污泥则需要定期清理和处理。
污染物的积累会导致活性污泥的失活和稳定性下降,因此排泥工作也是活性污泥法中的重点。
活性污泥法的培养驯化是一个较为复杂且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控各个环节的操作参数,如进水水质、pH值、温度、曝气时间、污泥浓度等,以保证处理效果和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分析,包括COD、BOD、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及时调整和优化处理方案。
通过科学的培养驯化和操作管理,可以提高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果,实现高效稳定的污水处理。
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知识点
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知识点一、活性污泥概述1.定义:活性污泥是污水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的聚合体,是指微生物在贮存器潜育生存的体形和状态。
2.组成:活性污泥主要由泛类细菌、短杆菌、放线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
3.特征:活性污泥具有吸附性、降解性、沉降性及厌氧性等特征。
二、活性污泥培养1.活性污泥培养的目的:培养活性污泥微生物,使其具有良好的污水降解能力。
2.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活性污泥常用的培养基有17#苹果基、一个液体培养基等。
3.培养条件的控制:培养活性污泥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DO值等条件。
4.培养方法:常见的培养方法有悬浮培养法、固定化培养法、连续培养法等。
三、活性污泥驯化1.活性污泥驯化的目的:通过驯化活性污泥微生物,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污水的处理要求。
2.驯化方式:常见的驯化方式有物理驯化、化学驯化和生物驯化等。
3.驯化条件的控制:驯化活性污泥需要控制好温度、曝气量、营养物质浓度等条件。
4.驯化指标:驯化活性污泥的指标主要有COD去除率、NH3-N去除率、生物毒性等。
四、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的应用1.污水处理: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
2.生物能源:活性污泥微生物可以产生甲烷等生物能源,利用活性污泥进行沼气发酵有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3.土壤修复: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对于土壤修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总结: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微生物,可以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去除氮磷等污染物质,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控制好培养条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驯化方式,以提高活性污泥的污水降解能力和适应性。
此外,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生物能源和土壤修复等领域,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二、污泥驯化
污泥培养
为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 养物质、溶解氧、适宜温度、酸碱度等,经 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活性污泥形成,并且数量 逐渐上增,最后达到处理污水所需的浓度。
1.菌种和培养液 2.培养方法
1)菌种 除采用纯菌种作活性污泥的菌源外,活性污泥的菌种 大多取自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城市污水或性质相似 的工业污水处理厂的二次沉淀池的剩余污泥,也可取 自污水排放口处的污泥。 2)培养液 培养液可取一定比例的营养物如淘米水、尿素或磷酸 盐的组成。城市生活污水本身含有所需要的菌种和培 养物,所以可直接用来培养污泥。
污泥驯化
对混合微生物群进行淘汰和诱导,淘汰不 能适应环境条件和不具处理污水特性的微生 物,使能分解废水的微生物得到发展,并诱 导出能利用污水中有机物的霉体系,使不能 适应的微生物被逐渐淘汰。
1.驯化的基本操作
在进水中逐渐增加特定工业废水的比例,或提高工业 废水的浓度,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条件,逐步 达到对特定废水所要求的满负荷及很高的处理效率为 止。开始驯化时每次可投加10%~20%的待处理污水, 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后,再逐渐增加污水的比例。直 至满负荷(即驯化成熟)为止。为了缩短培养驯化时 间,可将培养、驯化两阶段合并起来进行。
在温暖季节,向曝气池中投加一些粪便或米泔水或 下水道壁刮下的污泥,闷曝气数小时后可连续进水, 进水量由小到大,并开动污泥回流设备,使曝气池和 二次沉淀池接通循环,经1~2d曝气后,曝气内就会出 现模糊不清的絮凝体。为了补充营养、排除对微生物 有害的代谢产物,要及时换水,并不断引入污水,替 换原有的部分培养液经二次沉淀后排走。换水间可间 歇,也可连续。约7~14d后,即可进入驯化阶段。培 养时期,活性污泥浓度较低,故应控制曝气量,使之 低于正常运行时的曝气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培养构筑物的选择:方便操作,有曝气装置,有搅拌,利于加菌种、进原水或营养液的构筑物。
菌种在投加时,方案设定应根据现场具备的条件综合考虑。
如场地、施工、运输车辆、临时电源、临时泵及管道、水枪、高差、过滤等因素。
菌种的粉碎对于压缩污泥应考虑污泥的粉碎问题,应根据现场的条件确定粉碎方法。
粉碎方法选择的顺序为水枪——泵循环+滤网冲击——曝气、搅拌。
菌种活性降低时,首先加入恢复菌种,恢复其活性。
由于菌种脱离其原来的好氧环境往往已有较长时间,因此,菌种运输到现场后应尽快加入培养构筑物,并且加入时,使构筑物处于曝气过程,每批加完后继续曝气,一方面淘汰厌氧菌,另一方面将构筑物内的营养物质消耗,恢复其活性。
菌种的培养在活性恢复后即进入培养阶段,目的是使活性污泥尽快生长,以达到一定的数量级。
菌种活性恢复期间,同时自身也有部分增殖。
菌种的培养可单独进行,也可与驯化同步进行,通常是以培养为主,即污泥量增加为主,兼顾驯化。
如原水浓度较高或毒性较强,培养时应以加营养液或生活污水为主;如原水基本无毒性,碳氮比适当,可在培养阶段以原水为主。
活性泥驯化
活性污泥驯化应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精心控制的。
活性污泥驯化的方法与技巧如果培养期间加入的主要是生活污水,这个时候逐步降低生活污水的加入量,并逐步增加原水的进水量,每次增加的进水量为设计进水量的5—10%,每增加一次应稳定2-3个周期或2天左右,发现系统内或出水指标上升应继续维持本次进水量,直至出水指标稳定,如出水指标一直上升,应暂停进水,待指标恢复正常后,进水量应稍微减少,或略大于上周期进水量。
以此类推,最终达到系统设计符合。
活性污泥驯化时,也可采用体积负荷法来进行驯化,可根据化验数据、进水指标、系统指标、构筑物体积推算出单位时间的系统污泥负荷,根据体积负荷来确定下个周期的进水量。
下面以UASB+AAO工艺处理PTA废水为例:
具体驯化步骤如下:
第一引泥——从相似行业污水处理厂引入活性污泥进行培养;
第二定期定量投加PTA废水,并投加营养物质;
第三污泥性状良好时,逐渐增加PTA废水浓度;污泥性状不好时,逐渐降低营养物质浓度;
第四分离出有效的活性污泥——特种污泥。
具体的还包括:曝气量变化、温度监控、水质监测等等。
在培养的菌种中好氧异氧菌居多。
原水水量10000吨/天
计算体积负荷。
12小时一周期,曝8推4。
进水COD3000mg/L、氨氮200mg/L、总磷100mg/L、好氧池体积1000方,进水后UASB出水COD在400-500mg/L。
氨氮50mg/L,曝气4小时后,生化池内COD200mg/L,氨氮34mg/L。
则系统COD体积负荷=(400-200)/4= 50mg/L.h;系统氨氮体积负荷=(50-34)/4= 4mg/L.h;再计算出本周期COD去除总量=1000方* 50mg/L.h* 8=400公斤;氨氮去除总量=1000方* 4mg/L.h* 8=32公斤;以COD计算下周期进水量=400*1000/5000mg/L=80方;以氨氮计算下周期进水量=32*1000/1000mg/L=32方;下周期进水量取32方连续进水的运行方
式中,应计算单位时间内系统进入的COD、氨氮的总量,结合在此期间系统内指标的变化情况计算出体积负荷来确定下周期进水量。
如果化验设施不到位,无法获知COD、氨氮等数据,可根据溶解氧的变化、风机风量的大小来估算体积负荷。
在这种情况下,进水量的增加更应稳定,避免冒进对系统产生冲击。
例如,系统内溶解氧一般控制在2-3mg/l,如果系统内溶解氧偏低,1.0左右,或进水停止后,溶解氧上升缓慢,说明进水量偏大,应适当减少进水量。
如果溶解氧上升较快,说明进水量合理,可再适当增加进水量。
如果溶氧仪、化验仪器暂时都没有,可根据污泥负荷来确定进水量,一般污泥COD负荷按0.2公斤COD/公斤污泥·天。
在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菌种的培养是重点;硝化菌相对于异养菌来讲比较难培养,硝化菌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污泥的驯化过程。
下面根据影响硝化菌生长的因素来确定硝化菌培养时应控制的指标:
①温度
◆◆◆
在生物硝化系统中,硝化细菌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在5~35℃的范围内,硝化菌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
当废水温度低于15℃时,硝化速率会明显下降,当温度低于10℃时已启动的硝化系统可以勉强维持,硝化速率只有30℃时的硝化硝化速率的25%。
尽管温度的升高,生物活性增大,硝化速率也升高,但温度过高将使硝化菌大量死亡,实际运行中要求硝化反应温度低于38℃。
例如高氨废水工程的调试应尽量选择气温15度以上的季节,如果必须在冬季启动,应尽量选用高氨污水厂的菌种,或有保温、加温措施的系统。
②pH值
◆◆◆
硝化菌对pH值变化非常敏感,最佳pH值是8.0~8.4,在这一最佳pH 值条件下,硝化速度,硝化菌最大的硝化速度可达最大值。
在硝化菌培养时,如果进水pH值较高,能够达到8.0左右最好,如果达不到也不应刻意追求,只要系统内pH值不低于6.5即可,如低于此值,应及时补充碱度,如NaOH、Na2CO3等。
③溶解氧
◆◆◆
氧是硝化反应过程中的电子受体,反应器内溶解氧高低,必会影响硝化反应得进程。
在活性污泥法系统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溶解氧应该控制在 1.5~2.0mg/L内,低于0.5mg/L时硝化反应趋于停止。
当前,有许多学者认为在低DO(1.5mg/L)下可出现SND现象。
在DO >2.0mg/L,溶解氧浓度对硝化过程影响可不予考虑。
但DO浓度不宜太高,因为溶解氧过高能够导致有机物分解过快,从而使微生物缺乏营养,活性污泥易于老化,结构松散。
此外溶解氧过高,能量消耗过大,在经济方面也不合适。
④污泥龄
◆◆◆
(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为了使硝化菌群能够在连续流反应器系统存活,微生物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θc)N必须大于自养型硝化菌最小的世代时间
(θc)minN,否则硝化菌的流失率将大于净增率,将使硝化菌从系统中流失殆尽。
一般对(θc)N的取值,至少应为硝化菌最小世代时间的2倍以上,即安全系数应大于2。
⑤重金属
◆◆◆
有毒物质除了重金属外,对硝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的物质还有:高浓度氨氮、高浓度硝酸盐有机物及络合阳离子等。
⑥BOD
◆◆◆
如果系统内BOD较高,系统内的异养菌就会与硝化菌争夺溶解氧,由于异养菌的数量远远大于硝化菌,硝化菌常常在系统内BOD较高的情况下得不到一定的溶解氧,而无法生长增殖。
一般系统内BOD高于20mg/l,就会对硝化菌产生抑制。
如果进水COD 过高或碳氮比较高,硝化菌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延时曝气来实现,即系统内COD 已经合格或处于较低水平时,继续曝气,给予硝化菌足够的生长时间,曝气时,同样要控制好溶解氧,尽量低于3mg/L,防止污泥加速老化。
⑦氨氮浓度
◆◆◆
在系统氨氮浓度200mg/L时硝化菌就会被抑制,因此建议系统内氨氮浓度不高于150mg/L,在高氨污水处理中,由于进水氨氮浓度高,如果不注意,几个周期下来氨氮浓度就会升高到一定程度,常常在A池高于200mg/L,因
此在硝化菌培养过程中以及正常运行时,应始终维持系统出水氨氮浓度在工艺要求指标以内,保证从调试开始,系统即出合格水。
结合以上几种因素,我们在培养硝化菌时,应尽量创造其生长的有利条件,制定出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