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黄自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最早全面系统的传授专门作曲技术和理论的音乐教育家。
五十年前,他在我国初垦的音乐园地里辛勤耕耘;催发出一朵朵艺术歌曲的鲜花和交响音乐的蓓蕾;在初创的高等音乐学府里呕心沥血,培育出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今天海峡两岸许多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大都出自他的门下。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光辉的事业和卓越的贡献,都是在其非常短暂的一生中完成的。
黄自作品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所涉及的题材范围却比较宽,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
艺术歌曲是黄自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一个方面。
黄自音乐创作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当数抒情类艺术歌曲,西洋的写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有机结合,清新雅丽,余音袅袅。
因此,他的创作给予当时乃至今天我国专业音乐界以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黄自生平事略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1904 年3 月23日出生在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浦东)的一个书香门第。
黄自先生短暂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童年时期
父亲黄洪培(号济北)是当地经记毛巾厂的经理,辛亥革命后参与地方政事,1923 年被选为川沙县议事会副议长和交通局副局长。
母亲陆梅先又名开群,是一位德才兼备的知识女性,川沙开群女校的创办人。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黄自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髫龄时期就听母亲唱民谣、诵唐宋诗词、讲“二十四孝”的故事。
黄自生性聪颖,从小就显示出对音乐和文学,特别是对古典诗词的爱好。
这种对诗歌的热爱,不满三周岁就就能背诵《大学》的片段,并显示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在黄自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
要影响,成为创作艺术歌曲的重要因素。
(二)求学道路
1911 年,黄自开始了他的求学道路。
他进入上海初级小学就读,成绩常常居于全班之首。
翌年,转至浦东中学附小学习,直至 1916年毕业。
在小学的期间,黄自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喜欢。
“七岁,我进上海初级小学读书,记得上第一节课唱歌,先生教的是《卖花歌》,我在小学前后共五年,这时期中所学会的歌不下五六十首。
因为我自小就很爱唱歌,所以一首首都唱得很熟,就是到现在都大概都还能记忆。
”(《黄自的音乐与生活》钱仁康)1916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黄自在清华学校开始接受西方音乐的教育,参加学校的童子军笛鼓队,在管弦乐队吹单簧管,在合唱队唱男高音。
1921 年开始,跟何林一夫人学习钢琴,系统的接触西方音乐中的经典作品,为今后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2年同王文显夫人学习和声,通过这一时期对西方音乐的专业性接触,黄自选定了将音乐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1924 年秋,年仅二十岁的黄自从清华学校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官费留美。
因官费留学的专业中没有音乐这一专业可以选择,黄自只好先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心理学,副修音乐。
两年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于1929年毕业,获音乐学士学位。
黄自的音乐创作是从在欧柏林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时开始的,那时的创作大多是一些带有习作性质的练笔。
创作所涉及的体裁有独唱、合唱、室内乐、为钢琴而写的复调作品八首、管弦乐序曲(《怀旧》)。
《怀旧》是我国第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1929年3月13日完成,5月31日在耶鲁大学的毕业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怀旧》在音乐语言上承袭了欧洲浪漫乐派的传统,感情真挚而深切动人,独出新意而不落俗套。
(三)留洋归来
1929同年6月,留学期满的黄自回到国内,在上海沪江大学任音乐教员,第二年(1930年9月12日)被萧友梅先生(1884—1940)聘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理论作曲组的专任教员兼教务主任,12 月 24 日黄自与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曾襄助刘天华创办“国乐改进社”的汪颐年女士结婚。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国的专业音乐文化还相当落后,专业的音乐人才相当匮乏。
黄自回国后有感于此,认为必须有人从事我国音乐的开拓工作,并且身体力行
地投入到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事业中去。
黄自在国立音专工作的八年期间,担任着国立音专的全部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的课程。
为我国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造就专业人才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培养出了如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钱仁康、张定和等我国老一辈著名音乐家,为我国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的培养释放出极其灿烂的光辉。
黄自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头日渐猖獗,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陆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歌曲,以音乐来鼓舞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在当时传唱甚广,社会影响极大。
同时创作的,还有清唱剧和一些抒情歌曲,包括《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这三首歌曲于1933年六月由商务印书馆编为独唱歌曲集《春思曲》出版,这也是黄自的第一本歌集。
艺术歌曲是黄自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一个方面。
黄自音乐创作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当数抒情类艺术歌曲,西洋的写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有机结合,清新雅丽,余音袅袅。
黄自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上的造诣,写了大量古典诗词的艺术歌曲如《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等,这些作品音乐语言凝炼、和声变化丰富、旋律流畅动人、或慷慨激昂、或轻灵飘逸,极具艺术的美感,堪称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精品。
在理论研究和音乐著述方面,以音乐史、音乐欣赏和和声学为主。
1929年黄自回国之后,编写了有关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的论文还有《乐评丛话》、《调性的表情》等。
黄自曾领导和直接参加了有关普通中学音乐教材的编订工作,编印出版了我国解放前质量最好的音乐教材,即《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1—6册。
在黄自亲自主持编写的上述重学音乐教材中,既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全面,又注意了内容安排的循序渐进、学生的兴趣和特点。
他回国后看到国内还没有音乐理论书籍,特别是没有自己的关于音乐史的书籍,在 1934 年就开始为编写《和声学》和《音乐史》做准备。
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潜心于这两本书的著作,为写作《西洋音乐史》辑录的史料约两万余件,并编订了世界史、本国史和音乐史的对照年表,重要音乐家的生卒年代表和中外参考书目。
但初稿仅完成了六章就赉志以殁,犹未及全书的十五分之一。
1938 年 4 月 8 日,黄自染上了曾经折磨死舒伯特的伤寒症,5 月 9 日正值壮年的他在上海红十字会医院悄然离世,享年34 岁,黄自的英年早逝是中国音乐界的重大损失,倘若
天假以年,黄自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贡献将是无法估量的。
二、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
1、与时代同呼吸,使其艺术歌曲呈现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所谓黄自音乐的时代性特征,即指他的音乐同时代的关系。
他曾说艺术是生活的表示,一个时代的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这些观点在其艺术歌曲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内容上来看,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与时代背景也联系紧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黄自响应爱国人士的号召动手写作爱国歌曲,如艺术歌曲中的《玫瑰三愿》、《思乡曲》等,另外《旗正飘飘》、《抗敌歌》等爱国合唱歌曲,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期间广为传唱,鼓舞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斗志。
而另一类作品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的渴望,对追求个性的向往。
这类创作受当时文艺思潮的影响,作品似乎更多地突出一个“美”字,创作上也倾向于浪漫主义色彩,借景抒情、咏物抒怀的成分较多,听起来通俗易懂,亲切上口,成为“五四”以后歌曲创作的主流。
如《玫瑰三愿》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也给黄自艺术歌曲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达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准,为以后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2、与同时期作曲家作品风格之比较
作为20 世纪前半叶优秀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之一,黄自的艺术歌曲作品与同时期的作曲家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的特征和风格。
但是由于作曲家们美学思想、学习经历、人生阅历等的不同,表现在其作品上就呈现出各异的风格。
我在这一节里将简要分析黄自艺术歌曲创作特色与赵元任、聂耳这两位具有代表性艺术歌曲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异同,从而体现黄自艺术歌曲的独特价值。
黄自与赵元任同为留美音乐家,赵元任曾留学美国期间接受过系统的西方音乐理论的教育,深谙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
具体表现在其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与调式的布局、和声的构成与处理等方面。
比如在曲式结构方面,许多具有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特征的曲式结构在他们的艺术歌曲中都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其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多段体曲式结构方面,代表作品有黄自的《春思曲》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黄自与赵元任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首先赵元任受“五四”时代所提倡的“平民文学”的影响,比较鲜明的体现“五四”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几乎所有的歌曲都采用当时的新诗作歌词,成功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以及对被压迫群众的同情。
他的音乐创作比较注重灵性的发挥,音乐语言开朗而富于激情;注重对歌曲曲调民族性和通俗性的追求,善于汲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和素材,作品极其富于现实意义。
黄自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更加注重其艺术上的表现力,善于运用与其同时代诗人的抒情诗歌写作艺术歌曲,以刻画内心的细致感受,体现了二三年代燃烧在知识分子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的向往。
黄自还有意识地采用古代诗歌及现代古体诗作为歌词,以发挥其音乐创作的优雅、清新和艺术气质,音乐语言细腻而富于温情,注重追求内秀含蓄的风格;黄自在调式布局及和声结构上更加讲究,比较注重民族化和声的探索,以及钢琴伴奏的钢琴小品化及伴奏织体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力。
黄自和聂耳歌曲创作期同处在中国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的20 世纪30 年代,在题材上对注重结合“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族掀起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以声乐创作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重点;他们对待音乐创作都比较重视旋律在整个音乐形象在塑造中的突出地位,都比较注重曲调的优美动听;他们在音乐创作中都比较重视对音乐民族风格的追求及对音乐时代精神的反应,因而都拥有各自的崇拜者和追随者。
而且他们的创作后来都被各自的所属的艺术圈子看作是我国30 年代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旗帜。
聂耳的音乐创作突出地倾向于反映中国各被压迫阶层的现实生活和他们力求摆脱剥削阶级压迫、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斗争以及他们向往自由平等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聂耳的声乐创作中有意识的配合当时“左翼”电影、戏剧演出的需要,写作了许多紧密结合当时抗战形势需要的抗战歌曲、抒情性独唱曲以及战斗性的齐唱曲等,开创了以创作工人题材的歌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先例,深刻而又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形象。
由于艺术经历、创作环境及演唱环境的不同,聂耳的歌曲多以短小的动机和乐句作为基础加以发展,歌曲形式丰富多样并且特别富于动力、节奏感以及内在的统一
性和紧张性。
对他的歌曲的流传几乎都采取单旋律记谱和演唱的形式。
聂耳创作的音乐风格以富于斗争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性为主要特征,音乐语言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黄自音乐创作的题材内容上比较明显的反映出当时我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他们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生活理想。
他的声乐创作更多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需要,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适于音乐会的演出和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说是我国学院式艺术歌曲的精品,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以深刻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以富于内在的抒情性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为主要特征,音乐语言优雅动听,赋予艺术的精致简练。
(二)民族性特征
1、传承优秀古典文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
中国文化还具有底蕴宽广、博大精深的特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艺术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黄自先生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学识渊博、极喜爱传统古典诗词,文学修养高深。
这一切都对他艺术歌曲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使黄自赋予其艺术歌曲创作以深厚的文化背景。
就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选词来看,多采用唐宋古典诗词和同时期的诗词来作为歌词,这一方面是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本身的要求使然,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黄自先生的深刻影响,具体体现在黄自对我国优秀诗词的熟知与灵活驾驭、对古典诗词的精通与喜爱。
黄自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主要有《南乡子》([宋]辛弃疾词)、《点绛唇·赋登楼》([宋]王灼词)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十分讲究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做到了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2、借鉴西方作曲技术,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化的音乐风格
其艺术歌曲呈现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着西乐东渐,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正处在互相冲突而又汇通融合的过程中。
虽然黄自先生接受过系统的西方音乐的教育,对西方作曲技法十分精通,但他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作曲技法,而是在吸取、借鉴西方和声学成熟理论与和声手法的同时,根据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中国化的审美习惯,对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化创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出
了兼收并蓄、同时又有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
这种民族化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和声手法的民族化改造上。
如在《花非花》中,歌曲用的是五声D宫调式,淳朴的五声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风格,旋律、节奏统一,句法匀称。
和声上Ⅰ和Ⅵ和弦交替使用,和声比较静止,功能性很弱,很好的体现了歌词的朦胧气氛,只是在开头和结尾使用了功能和声的终止式。
诸如对和弦结构的改造等民族化手法并非黄自一人所独创,但黄自较好地把五声音调与民族化的和声手法结合起来,进行了早期的成功探索。
黄自认为西洋音乐并不是全好的,我们必须严加选择,那些坏的我们应当排斥,而好的暂时不妨多加借重,他的这些音乐思想在其艺术歌曲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并使之成为我国和声风格民族化探索的先驱,在其后的民族化音乐创作中,还经常可以寻觅到黄自和声手法的踪迹和身影。
(三)美学特征
1、黄自的美学思想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音乐美学开始了从传统美学思想向现代美学思想转型的初创阶段,在当时中国新音乐美学思想的创作尤其是对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介绍、借鉴等方面,黄自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黄自先生博览群书,兼收并蓄。
在为数不多的音乐文论中,涉及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欣赏、音乐的批评等一系列音乐美学上的重要问题,深刻揭示了音乐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特殊性及其自身的普遍规律。
黄自的音乐创作是从1924 年去美国留学之后开始的,根据黄自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音乐作品的美学倾向经历,我们大致可以把黄自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从1927 年创作管弦乐《怀旧》开始为黄自美学思想初步形成的第一阶段;以1931年创作《抗敌歌》、《旗正飘飘》及后来的《思乡》、《玫瑰三愿》和《长恨歌》为标志为第二阶段;从1933 年至1938 年逝世,以《九一八》、《热血》为标志,是黄自美学思想形成的第三阶段。
黄自留美后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是以欧洲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技法与音乐理论为主,因而这一时期的创作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美学特征。
以《怀旧》这首管弦乐序曲为例,全曲的结构是标准的完整的奏鸣曲式,有五大部分组成;音乐句法清楚;和声明晰、基本上运用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功能性
和声;形式和内容比较均衡协调,富于逻辑。
可以说,《怀旧》带有浓厚的古典乐派理性主义的思维清晰、结构规整的特征。
黄自回到国内后,深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匮乏和滞后,于是,第二阶段黄自的创作是他追求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功用性的时期。
“我们要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中国的新音乐决不是抄袭外国作品,或如西洋人用五声音阶作旋律的骨干便可以做成的,它必须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
”黄自在1931年后创作的《抗敌歌》、《旗正飘飘》等作品不但思想感情是中国式现实性的,而且音乐语言也在向中国风格转化。
以《抗敌歌》为例,歌词的开头用问答体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绪: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
这种问答的形式表现出了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和和爱国热潮。
《思乡》、《玫瑰三愿》等作品艺术性较强,在这些创作中黄自对民族风格的音调和调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收获。
如果说黄自的创作是学院派,专业性、艺术性较强,那么黄自的第三阶段的创作则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并举的音乐审美思想。
这一阶段黄自创作了《九一八》、《热血》等歌曲,在“如何为群众”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我们从这时期他的作品中不但能发现对孩童天真情趣的描绘、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更能听到时代各大众的呼声。
这时的黄自已经没有丝毫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痕迹。
2、诗化意境的美学特征
黄自的艺术歌曲通过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更加深化了我国诗词美学意蕴,营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这种“诗化意境”又构成了黄自艺术歌曲的又一重要文化特征。
黄自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是由诗的语言符号与声乐、伴奏的音乐符号综合而成的,在这里,诗歌借助于音乐增强了它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音乐又借助于诗词使其情感体现得更为具体和明确。
原来独立的诗在这里已经不能被孤立地看待,它已经成为歌词。
作为歌词,它已经是音乐化的诗,其通过声乐、钢琴的音乐来表现、营造了其韵律的美,内涵情感的美,实现了其审美意蕴的深化;原来独立的音乐这里同样已经不能再被孤立地看待,它已经成为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它已经是诗化的音乐,其通过和诗词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同样也实现了其审美意蕴的深化。
抽象的诗词意境借助音乐得到感性展现,感性的音乐借助
抽象的诗词意境得到了理性升华。
《春思曲》是d小调,12/8拍,歌曲的第1小节引子用主调音程通过钢琴伴奏的右手部分来表现春夜的雨滴声,手指尽量贴键弹奏,把像雨滴一样的音符弹奏的弱而清晰,四组相同的三连音音程不要弹成一样,根据演奏者不同的二度创作,在力度上可做不同的处理,笔者认为,音程的强弱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以都不相同,也可以有规律的不同,因为,大自然中雨滴的下落是不均匀、不规律的,四组主和弦音程非常形象的描绘了“潇潇夜雨滴阶前”的意境。
人声进入之后,钢琴伴奏采用的是有旋律伴奏织体,左手采用了低音与演唱旋律相同的伴奏音型,比演唱旋律低一个八度的音乐旋律要弹的连贯、深沉而凄美,右手采用的是和弦式伴奏音型,不同的和声进行在相同的伴奏音型与节奏中自然的变换,体现了钢琴伴奏与演唱旋律相互支撑、合二为一的淡泊而优雅的境界。
综上所述,黄自先生作为一代音乐宗师,其艺术歌曲的创作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条件下前所未有的高度。
黄自的艺术歌曲被誉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他的创作思想和其艺术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特征对当今艺术歌曲的创作仍具有广泛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今天,黄自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贡献,正在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并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尊敬。
结语
应当说,黄自艺术歌曲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单独为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和论述,并非一篇短文可以论述清楚。
但在我摸索的分析、归纳过程中,心灵受到了一次次的震撼的同时感到了深深的惋惜。
正如钱仁康先生所言:“如果天假以年,他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上的成就是无法估量的。
他的早死令人扼腕,但短暂的生命能够挥发出这么多的光和热,则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黄自的音乐与生活》钱仁康)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黄自写下了《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等相当数量、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开拓作用。
他的这些艺术歌曲至今被奉为经典,为我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认为,黄自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首首经久不衰由于笔者自身知识的浅薄和专业的局限,本文只是对黄自艺术歌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