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1. 前言旱灾是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植物是土地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植物抗旱性研究对于增强岩的抗旱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人们对植物抗旱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2. 植物抗旱性的定义和测定2.1 定义植物抗旱性是指植物在缺水条件下保持生长和代谢能力,确保其在干旱环境中生长和繁殖能力的能力。

2.2 测定测定植物抗旱性需要考虑到植物整体的抗旱性和植物组织器官的抗旱性。

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叶片失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渗透压、叶绿素荧光等。

3. 植物抗旱性的影响因素植物抗旱性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涉及到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方面。

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壤水分、光照条件、气候变化等。

其中,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气候变化带来的土壤水分变化会导致植物生长环境的大幅度改变,因此气候变化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非常大。

4. 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是指植物根据环境变化,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递和转导机制,调节植物代谢、生长和繁殖等方面,以应对干旱的压力,从而保持其生长和繁殖能力。

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许多信号转导途径。

例如,质膜透性调控、糖类代谢调控、植物素(植物生长素、植物赤素、植物腐植酸等)调控等。

这些途径启动后,可以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抑制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等代谢机制,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代谢需要。

5.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基因工程领域的进展基因工程领域的进展主要包括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的抗旱性。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向植物中导入蛋白质或者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抗旱性。

5.2 生理学领域的进展生理学领域的进展主要包括了解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者已经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于植物抗旱性的信息,例如了解植物根系和地下水体的交互作用等。

西瓜抗旱性鉴定指标与方法研究

西瓜抗旱性鉴定指标与方法研究

西瓜抗旱性鉴定指标与方法研究西瓜抗旱性鉴定指标与方法研究植物抗旱性是其在干旱环境中生存和生长的能力,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生理特性。

而西瓜作为一种喜欢湿润环境的瓜类作物,其抗旱性鉴定对于种植西瓜的选择和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西瓜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和方法。

一、抗旱性鉴定指标1. 相对水含量(RWC):相对水含量反映了植物细胞相对于饱和状态的水分含量。

通常通过测量鲜重、干重和相对水含量估算值来计算。

相对水含量越高,代表植物的抗旱性越好。

2. 相对电导率(EL):相对电导率可以评估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表征植物细胞的透气性和整体脱水状况。

相对电导率越低,说明植物细胞膜的完整性越好,抗旱性也越强。

3. 蒸腾速率(Tr):蒸腾速率是指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蒸腾出去的水分量。

通过测量CO2浓度和水汽含量的变化来计算蒸腾速率。

蒸腾速率高的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4. 水分利用效率(WUE):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在蒸腾过程中所消耗的水分和所吸收的CO2之间的比例关系。

水分利用效率高的植物能在较少的水分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光合产物。

5. 相对鲜重(FW)和相对干重(DW):通过测量植物的鲜重和干重,计算相对鲜重和相对干重的比值,可以评估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二、抗旱性鉴定方法1. 室内温室试验:可以设置不同浓度的PEG等胁迫剂,观察西瓜幼苗的生长情况,测量不同抗旱性指标的变化。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快捷,但环境条件与自然环境可能存在差异。

2. 田间试验:选取不同抗旱性水平的西瓜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和抗旱性指标变化。

这种方法更贴近实际种植环境,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抗旱性。

3. 生化指标法:通过测量植物体内的生化指标变化,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来评估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旱性能力。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研究抗旱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和信号通路,揭示植物抗旱机制。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植物的抗旱机理是指植物在干旱环境中如何调节水分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和鉴定抗旱性的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进展和抗旱性鉴定方法。

植物的抗旱机理主要包括:减少蒸腾损失、增加水分吸收能力、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等方面。

在减少蒸腾损失方面,植物通过改变气孔的开闭来控制蒸腾速率。

一些植物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调节其气孔的开合,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流失。

同时,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也对抗旱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根系的发达程度和分布范围影响着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影响植物的抗旱性。

另外,植物还通过产生一些抗旱物质来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如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等,以抵抗干旱引起的氧化应激。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来鉴定植物的抗旱性。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测定植物的生理指标来评估其抗旱性。

例如,测定植物的相对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分状态和生理代谢水平。

另外,测定植物的根系性状也是评估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根系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吸收能力和适应干旱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评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来判断其抗旱性。

例如,测定植物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根冠比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和鉴定抗旱性。

例如,通过研究与植物抗旱相关的基因,可以揭示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分子调控机制。

同时,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引入抗旱相关基因或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耐旱性。

综上所述,植物的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抗旱机理被揭示,也将有更多的有效方法用于评估和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抗旱性鉴定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的研究进展

植保土肥 2020.12植物抗旱性鉴定的研究进展王炳萍,刘一华*(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山东 临沂 256000)摘 要:植物遭受干旱胁迫会导致体内多种生理生化物质以及外观形态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会在耐旱性能力不同的植物或者品种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常用这些生理生化物质以及外观形态的变化作为指标来衡量植物的抗旱性能。

本文通过概述了植物抗旱性鉴定的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等研究内容,旨在为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植物耐旱性品种的培育以及农作物种植栽培方法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抗旱性;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逆境因子有很多,其中干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胁迫因子,特别是在对植物产量及植物生长状态的影响中尤为显著[1]。

据我国土地情况调查,干旱和半干旱土地约占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5%。

因此,推广旱地农业栽培措施和培育高产抗旱性作物新品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尤为重要[2]。

无论是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还是培育抗旱性作物新品种,准确可靠的抗旱性鉴定的方法和指标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基础[3]。

1 植物抗旱形态指标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最多的部分是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抗旱性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地上部分形态,以及地下根系,其中以地上部分形态为主[4]。

比如植株表面附着表皮绒毛和蜡质层,茎秆直立,叶片小、薄,根系发达、根较重较长等。

目前,在一些植物的抗旱鉴定中,试验品种的抗旱性是通过测量植物的叶片数量、叶面积、幼苗干重、株高等指标与对照比较来确定的,比如:大豆、小麦、燕麦、棉花等植物[5]。

2 植物抗旱生理指标当植物遇到干旱胁迫时,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会发生相应改变。

水分生理指标检测可作为鉴定植物抗旱性重要指标之一。

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的逆境胁迫,体内水分代谢会发生变化,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片的持水力、PV技术测出的相关参数等均可作为植物水分状况的指标[6]。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影响植物物质生产的主要因素,也能反映植物抗旱性。

植物抗旱性与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究

植物抗旱性与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究
植 物抗旱性 与抗旱性鉴定方法 的探究
冯 利
( 辽 宁省 朝 阳 市环 境 监 测 保 护 站 1 2 2 0 0 0 )
摘要 : 干旱 是 威 胁 人 类 生存 与发 展 的 最 大环 境 压 力 之 一 , 也 是 植 物 成 活 与 生 长 的 重要 限 制 因 素之 一 。 低 温 是 影 响 植物分布、 产量及品质的重要 非生物胁迫 因素 , 提 高植物的抗寒性是作物育种的重要任务 。 文章从植物抗旱机理 、 抗旱性鉴定方法进行 了探讨 , 以期 为植物抗旱性研 究工作提供 参考。 关键 词 : 植物 ; 抗旱机理 ; 抗 旱性 鉴 定 ; 进展 干 旱 对 植 物 的影 响 是 广 泛 而 又深 远 的 ,它 影 响 植 物 各 个阶段 的生长发育和植物各种生理代谢过程 。提高植物 的 抗旱 能力 已经成为现代植物研究 工作 中急需解决 的关键 问
差。
植物根 系提水作用是在蒸腾降低 的情况下 ,通过深层 湿润土壤 中的根系吸收水分 ,并 沿维管பைடு நூலகம் 系统将水运至浅 层根 系 ,然后将部分水分释放至浅层 干燥土壤 中的一种生
理 现 象 ,它 能 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缓 解 浅 层 根 系 因缺 水 导 致 的 死亡 , 维持植 物生存和生产 。 3 、 生 化 指 标


的栅栏组织和维管组织 , 导管多且导管直径较大 。 随着土壤 持水量的升高 , 旱地品种根数 、 株高 、 茎粗 、 茎节 数都极 显著 地 高 于 田麦 品 种 。 2 、 生理 指 标 在生理指标上 , 包括对 蒸腾 的气孑 L 调节 、 对缺水 的渗 透 调节和质 膜的透性调节等 。叶片相对含水 量和水势能很好 地反映植 株的水分状况与蒸腾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相 同渗 透胁迫条件下 , 抗旱性强的品种水势 、 压力 势和相对含水 量 下降速度慢 , 下降幅度小 , 能保持较 好的水分平衡 ; 而抗旱 性弱的品种下 降速度较快 ,下降幅度 较大 ,水分平衡保持

小麦抗旱性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

小麦抗旱性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

小麦抗旱性的研究进展摘要目前随着全球自然灾害的日益加剧,干旱已经成为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

小麦是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土壤干旱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根据国内外最近二十年的文献资料,对小麦的抗旱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并对未来将要研究的方向做出展望。

本文从小麦的形态结构,根系构型、生理指标、分子水平等方面,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作一综述。

希望对以后从事小麦的抗旱品种选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麦,抗旱性,形态结构,生理指标,分子水平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DROUGHTRESISTANCE OF WHEATABSTRACTNowadays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global natural disasters, drought has becom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Wheat is the world's major food crops, and soil drought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hea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Now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twenty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we will brief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drought resistance of wheat, and make outlook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wheat, the root system configuration, physiological indexes and molecular level, we would make a sum wheat drought mary on resistance.we hope it have help for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in wheat.key words :wheat, drought resistanc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physical signs, molecular level目录第1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论文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论文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论⽂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论⽂ ⼲旱是⼀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

⽬前世界上有1/3以上的⼟地处于⼲旱和半⼲旱地区,其他地区在植物⽣长季节也常发⽣不同程度的⼲旱。

⼲旱对植物的影响是⼴泛⽽⼜深远的,它影响植物各个阶段的⽣长发育和植物各种⽣理代谢过程。

提⾼植物的抗旱能⼒已经成为现代植物研究⼯作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

1.植物抗旱机理研究 植物的抗旱性是⼀个复杂的性状,是从植物的形态解剖构造、⽔分⽣理形态特征及⽣理⽣化反应到组织细胞、光合器官及原⽣质结构特点的综合反应。

1.1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对其耐旱机制的影响 1.1.1根系 植物根系是植物直接吸收⽔分的重要器官,它对植物的耐旱功能具有⾄关重要的作⽤。

纵深发达的根系系统以及植物发根还苗的快慢,都是植物抗旱性的⼀个评价指标。

⽥佩占对夏⼤⾖根系研究表明,“深根型”品种可通过根深扩⼤吸收⾯积⽽利⽤⼟壤深层的⽔分。

侯利霞对⽢薯抗旱性研究表明,抗旱性强的品种在⼲旱条件下发根节数、每节发根数和发根条数均⾼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1.1.2叶⽚ 作为同化和蒸腾器官的叶⽚,在长期⼲旱胁迫下,叶⽚的形态结构会发⽣变化,其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植物的耐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叶⽚表⽪外壁有发达的⾓质层、植物表⽪有蜡质、具有表⽪⽑、具有⼤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的表⾯积/体积⽐。

王泽⽴等对⽟⽶抗旱品种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还发现,抗旱性强的品种上表⽪⽓孔指数和⽓孔数/mm⽐抗旱性差的品种⼤。

肖芳研究野芙蓉叶⽚解剖结构发现叶⽚主脉较发达,薄壁细胞中散布着⼀些晶簇,可以改变细胞的渗透压,提⾼吸⽔和持⽔⼒。

1.2⼲旱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的研究 ⼲旱胁迫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以及叶绿体对光能的吸收能⼒和转能效率,降低光合电⼦传递速率和磷酸化活⼒,影响光合碳同化。

随着⽔分胁迫的加剧,不同抗性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不同,抗旱性强的植物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抗旱性弱的⼩。

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80亿 l 0 【 g以上 J 。因此 , 提高 干旱 、 半干旱地区粮食 产量 , 除推 广应用旱 地农 业栽 培措施外 , 一条 十分重要 的途径就是 培育高产 、 稳产的抗旱作物新品种。而创 造抗旱种质资源 , 选配抗旱 亲本组合 , 分离 后代 中选择抗旱基 因型 , 在 特别 是育
种早期世 代, 都需要 比较简单 、 比较准确可靠的抗旱性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 。 由于作物 的抗旱表现是作物本身 的抗旱遗传性和环境相互作用 的结果 , 可能因时因地 而异 , 也可能因作物生长发育
仍保持正常状态 ; 的耐旱性是指作物在干旱 的条件下 , 过产 生保 护性物质 降低对干旱 的敏感性 , 产生一系列 作物 能通 或
生理生化变化使 干旱解 除后各 种生理功 能能迅速恢复正常 , 耐旱性 又包括 了避脱水性和耐脱水性 ; 作物的抗旱性是指作 物在干旱条件下具有 的适应性 和抵抗力 , 它内受 多基因调控 , 外受环境条件制约 , 对干旱的适应表现出多样性 , 即在土壤 干旱或大气 干旱下 , 作物所 具有 的伤 害最轻 、 产量下降最少 的能力 .J 1。 0
河北科技师范学 院学报
第2 5卷第 2期 ,0 1年 6月 21
Ju a fHe e r l iest fS in e& T c n lg o. 5 No2 J n,0 o r lo b iNoma vri o ce c n Un y eh ooy V 12 . u 2 1 1
作 物 抗旱 性 鉴定 方 法研 究进 展 ( 述 ) 综
基金项目 : 河北省 自然科学 基金 项 目( 目编号 : 0 90 88 ; 项 6 0 00 6 ) 河北省科技支 撑计划项 目( 目编号:92 13 。 3 项 0 2 00 D) 通讯作 者, , 男 硕士 , 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 植物遗传资源 。E m i qayk @16 tm。 — a :i ae 2 .o l o 收稿 日期 : 0 00 — 修改稿收到 日期 : 0 10 -1 2 1 -61 2; 2 1-1 2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1. 引言1.1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干旱事件,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常常受到影响。

为了提高小麦的抗旱性,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小麦抗旱性鉴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是指将已有的抗旱性鉴定技术应用于不同区域的小麦生产实践中,通过观测和评估小麦的抗旱性能力,为农民提供种植建议和技术支持。

这种实践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通过小麦抗旱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与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小麦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抗旱适应性,为农民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也可以为小麦抗旱性鉴定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实践经验和反馈,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正文2.1 小麦抗旱性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程小麦抗旱性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观察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的表现来评估其抗旱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利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小麦的抗旱性机制,从而为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相关基因,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旱相关基因导入小麦中,以提高其抗旱性。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小麦抗旱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网络,为小麦抗旱性鉴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识别小麦抗旱相关基因,并探究其功能及相互作用关系。

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小麦抗旱性鉴定技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小麦抗旱性育种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区域性气候对小麦抗旱性鉴定的影响区域性气候是影响小麦抗旱性鉴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会直接影响小麦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和抗旱性。

在干旱地区,小麦需要更强的抗旱性才能生长并取得良好的产量。

转基因玉米苗期抗旱性鉴定方法、指标与综合评价的探讨

转基因玉米苗期抗旱性鉴定方法、指标与综合评价的探讨
! / 0 1 1 2 2 0 2 5 0 6 + , 2% & 78 & . ( + 0 & 9 2 & :## $ % & ’ () + ( , 6 1 : 6 + % 1& ( . 2 + 5 ( : % ( 6# $ % & ’ (! + ! # ! "#/ $ ( & %" * 34 * ;#< * &2 # # = > # . % $ & . 8 9: ; < 9 = 9 > ? @ 9 A <B C D E ; A F G E < 9 F < ;D < G F A> 9 I C < ? J 9B C < 9 > E ; A < 9 A < > 9 I C < ? J 9 9 I 9 E < > ? E C I > C < 9 8 ; < ; D A < 8 9 D ? D : H; : H > C < 9C A F< > C A D ? > C < ? ; A> C < 9< ;E ; @ > 9 8 9 A D ? J 9 I J C I G C < 9< 8 9F > ; G 8 <; LL ; G >< > C A D 9 A ; D ? D@ C ? M 9? AF ? L L 9 > 9 A <D < > 9 D DC A F : : H9 K K & #< L 9 C D ? N ? I ? < L < 8 9 D 9 ? A F 9 = 9 D ,2 8 9> 9 D G I <D 8 ; B 9 F < 8 9F > ; G 8 <> 9 D ? D < C A E 9; L2B C D< 8 9D < > ; A 9 D < 8 C <; L5 B C D< 8 9 H; K K #C ’B 9 C O 9 D < A F1 3C A F4 /B C DN 9 < B 9 9 A<C A F 5,-./C A F1 -E ; G I FN 9> 9 C > F 9 FC DD E > 9 9 A ? A A F 9 = 0 /C A F2 K K? B 9 > 9> 9 L 9 > 9 A E 9 ? A F 9 = 9 D , &2 ’P ’/ ? " ( % / # > C A D 9 A ; D ? D@ C ? M 9 D > ; G 8 < > 9 D ? D < C A E 9 ; @ > 9 8 9 A D ? J 99 J C ; G C < ? ; A K K : @A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及鉴定指标的研究进展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及鉴定指标的研究进展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及鉴定指标的研究进展2009/6/9中国种业近年来,在大范围缺水的情况下,我国每年用水总量为5000亿m3,农业用水占80%,而水稻又是耗水的第一大户,每年水稻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65%以上,因此,节水农业生产责无旁贷,水稻抗旱节水更具重大意义。

有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当前水稻节水除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外,筛选和应用抗旱品种应是水稻节水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建立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对现有生产上表现较好的丰产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进而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国内外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水稻旱种和抗旱性作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主要就水稻抗旱性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要鉴定作物的抗旱性,首先要给作物创造一个适当的干旱胁迫环境,然后选择恰当的指标来区分作物间的抗旱性差异。

近年来,水稻抗旱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水稻抗旱性状的筛选和抗旱材料的鉴定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主要有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

1.1 直接鉴定主要有田间直接鉴定法、干旱棚鉴定法、人工气候室鉴定法、土壤干旱胁迫鉴定法等方法。

田间直接鉴定法即自然环境鉴定法,就是将供试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旱地上栽种,以自然降水造成干旱胁迫,或在自然环境下灌水调控土壤水分,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环境,就水稻所表现的形态或产量特征来评价其抗旱性,直接按照作物产量或生长状况来评价品种的抗旱性。

此方法简便易行,无特殊设备要求,既真实地反映了作物在不同干旱地区的生长状况,又有产量指标,结果很有说服力,是目前筛选抗旱性品种的主要方式。

它的缺点是受自然环境制约程度大,特别是年际间降水量变化幅度大,每年的鉴定结果很难重复,需多年鉴定才能评价出材料的抗旱性。

干旱棚或人工气候室法是在干旱棚或在能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的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不同生育期内水分胁迫对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或产量的影响来鉴定作物抗旱性。

花生抗旱性鉴定指标及评价研究进展

花生抗旱性鉴定指标及评价研究进展

合产物积累缓慢ꎬ 最终导致植株生长发育迟滞ꎬ 产量
仍然是花生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逆境 [4ꎬ5] ꎮ 据统计ꎬ 花
不同且对干旱胁迫的抵制也存在差异 [12] ꎮ 种子萌发
[3]
生生产中遭受的不同程度干旱胁迫ꎬ 使得荚果的减产
率达到 20% 以上ꎬ 花生总体产量减少 30% ~ 50%
期作为花生植株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ꎬ 直接关系到后
株后期生长储备所需水分ꎮ 由此可见ꎬ 在花生种子萌
抗旱品种做出理论性参考ꎮ源自发期或苗期进行适度水分胁迫ꎬ 可提高植株抗旱性ꎬ
花生抗旱性是一个集生态学、 形态学、 解剖学和
有效减少干旱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ꎮ
生理学特征的集合ꎬ 花生抗旱育种的研究就是对这一
前人经过多种试验方法比较ꎬ 在花生种子萌发期
集合进行优化整合的过程ꎬ 如何高效准确地选定花生
或苗期通过盆栽 PEG 人工模拟试验可有效进行大批
抗旱性鉴定指标成为花生抗旱育种的关键ꎮ 本文通过
量种质资源的抗旱性初步鉴定与筛选ꎬ 提高花生品种
总结前人在花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结果ꎬ 得出可
抗旱性鉴定的效率ꎮ 张智猛等 [17] 研究表明ꎬ 发芽势、
以从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指标、 生理生化指标、 产量
位ꎬ 在我国油料作物种植结构中名列前茅 [1ꎬ2] ꎮ 花生
1 生长发育抗旱性指标及评价
油料作物相比ꎬ 花生 的 单 产、 总 产 和 出 口 量 均 居 首
具有耐旱、 耐贫瘠的特点ꎬ 成为发展国内旱作农业ꎬ
旱性鉴定指标及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9ꎬ10] ꎮ
开发利用旱薄地资源的理想作物之一ꎮ 花生的重要种
关键词: 花生ꎻ 抗旱性ꎻ 鉴定指标ꎻ 评价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四、应用前景及建议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和抗旱机制研究进展在农业生产、生态修复等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1、鉴定方法优化:进一步探索和优化植物抗旱性的鉴定物物种的需求。
2、机制深入研究:加强植物抗旱机制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不同植物物种间抗 旱机制的差异及其原因,为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3、抗氧化防御系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会面临氧化胁迫,通过激活抗氧化酶 体系、积累抗氧化剂来抵抗氧化损伤。
4、信号转导: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会通过感知环境信号、产生并传递信号来调 节基因表达、代谢途径和细胞结构,从而应对干旱环境。
这些机制的研究为植物抗旱性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植物抗旱性的 效果。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植物上,对不同植物物种间抗旱机制差 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加强不同植物物种间抗旱机制的比 较和分析,从而为抗旱性育种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
谢谢观看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 究进展
目录
01 一、植物抗旱性鉴定 的背景
03
三、植物抗旱机制研 究进展
02
二、植物抗旱性鉴定 评价方法
04 四、应用前景及建议
植物抗旱性是指植物在干旱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由于全球气候 变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植物抗旱性研究已成为农业科学领域 的重要课题。本次演示将介绍植物抗旱性的鉴定评价方法和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3、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进行抗旱性改良,培育具有 优良抗旱性能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4、综合应用:将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抗旱机制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推动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发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指标
一些植物长期生长在干旱少雨的地区,为了适 应恶劣的环境条件,形态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来抵 抗水分胁迫,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如株形紧凑、 叶直立;根系发达、较大的根冠比;叶片被蜡质、 角质层厚、气孔下陷等。 对叶片的解剖结构发现,抗旱性较强的品种, 其维管束排列紧密,束内系列导管较多,导管直径 较大。以禾本科为例,一般认为叶片较小,窄而长, 叶片薄,叶色淡绿,叶片与茎杆夹角小,干旱时卷叶 等是抗旱的形态结构指标。
2.2大气干旱法
通过干燥的空气给植株施加干早胁迫以测定作物抗早性强弱或给作物叶面施 化学干燥剂,通过作物对干旱的反应来测定作物的抗旱性

高渗溶液法
先用沙培法或水培法培养一定苗龄的植株,然后转入高渗溶液中进行干旱处理 结合测定一些指标来反映作物苗期的抗旱性
THE END
2.3 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 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品种能维持相对较 高的光合速率,在玉米、棉花、小麦、水稻 上的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 有学者研究认为在小麦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光 合速率可作为小麦抗旱性鉴定的可靠指标。
3生化指标
渗透调节物质:渗透调节是植物抵御干旱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同植物种类及同一植物种类的不同品种之间,可溶性糖、氨基酸含 量及其它物质含量存在差异。
脱落酸:当土壤干旱时,植物能在根系中形成大量ABA,浓度成倍
增加,引起气孔开度减小,实现植物水分利用最优化控制。干旱条件下, 植物叶片的ABA含量能增加数十倍,而且抗旱品种比不抗旱品种积累 更多的ABA,这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得到证实。
酶活力:干旱条件下,可影响植物体内多种酶活力。试验研究表明,
一些植物经干旱胁迫处理后不同抗旱性的植物叶片中的SOD酶、 CAT酶与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将供试品种直接种在旱地上,以自然降水或灌水控制土壤水分,造成不同程度 的干旱胁迫,使作物成长或产量受到影 响,并以此评价作物 的抗早性。此法 简 便 易行,又有产量结果,但受环境条件 ( 特别 是 降 雨 量 ) 的影响很大,每年结 果难以重复,所需时间长,工作量大。

1.2干旱棚或温室法
在干旱棚或温室内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测定作物的抗早性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干早棚与大田的环境条件差异会造成一定试 验误差。
2.2大气干旱法
通过干燥的空气给植株施加干早胁迫以测定作物抗早性强弱或给作物叶面施 化学干燥剂,通过作物对干旱的反应来测定作物的抗旱性

高渗溶液法
先用沙培法或水培法培养一定苗龄的植株,然后转入高渗溶液中进行干旱处理 结合测定一些指标来反映作物苗期的抗旱性
THE END
脱落酸:当土壤干旱时,植物能在根系中形成大量ABA,浓度成倍
增加,引起气孔开度减小,实现植物水分利用最优化控制。干旱条件下, 植物叶片的ABA含量能增加数十倍,而且抗旱品种比不抗旱品种积累 更多的ABA,这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得到证实。
酶活力:干旱条件下,可影响植物体内多种酶活力。试验研究表明,
一些植物经干旱胁迫处理后不同抗旱性的植物叶片中的SOD酶、 CAT酶与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
4 综合指标
综上所述的关于植物抗旱性鉴定的方 法中基本上都是从单项指标(因素)上进行 鉴定,而植物的抗旱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 作用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状,其 中每一因素与抗旱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联系,为弥补这些缺陷,近年来较多采用综 合的指标,如:抗旱总级别法,模糊数学中 的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综合 评价方法。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1.形态指标 2.生理指标 3.生化指标

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一、本文概述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干旱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

因此,研究水稻的抗旱性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对于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水稻抗旱性的研究进展,探讨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方法,以期为水稻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水稻抗旱性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明确抗旱性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综述国内外在水稻抗旱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抗旱性遗传基础、生理生化机制、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方法,包括形态学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等,分析各指标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本文还将探讨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旨在为水稻抗旱性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和应用,为水稻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提供科学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水稻抗旱性研究现状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干旱是限制水稻产量和分布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

因此,对水稻抗旱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水稻抗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旱机制的解析、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抗旱性的鉴定与评价以及抗旱育种等方面。

在抗旱机制方面,水稻通过调整生理生化过程、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策略来适应干旱环境。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水稻会通过减少叶片蒸腾、提高根系吸水能力、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方式来维持细胞内的水分平衡。

水稻还会通过调整叶片角度、增加根系生物量、优化冠层结构等方式来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在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了功能验证。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李瑞雪;孙任洁;汪泰初;陈丹丹;李荣芳;李龙;赵卫国【摘要】Drought affect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at every phase and various physiological metabolic processes in pla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one of the most disastrous limiting factors for growth and survival of pla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studying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stress resistances at molecular scale has been become the key task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dvances in drought resistance of plant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wo aspect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drought resistance in plant,and the mechanism of drought resistance,which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strategies for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mechanism research and molecular genetic breeding in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improvement.%干旱显著影响植物各阶段的生长发育、各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和生态环境,是植物成活与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研究植物抵御干旱等逆境的机理已成为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从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体系和抗旱机制研究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植物抗旱分子机制的研究和改良植物抗旱性的分子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7(033)007【总页数】9页(P40-48)【关键词】植物;抗旱性;鉴定方法;评价指标;抗旱机制【作者】李瑞雪;孙任洁;汪泰初;陈丹丹;李荣芳;李龙;赵卫国【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合肥 23006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合肥 230061;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正文语种】中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其中干旱是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至少说明脯氨酸含量与抗旱性之间无相关或弱负相关。目前,仍然存在两种观点。
2.3.3 脱落酸含量 Henson(1981),Murphy(1984)等人的研究结果指出,在干旱胁迫下,小麦
叶片中内源ABA含量提高,而且抗旱品种比不抗旱品种积累的ABA多。Darley等(1983)采用
13个高粱基因型(包括公认的印度耐旱品种M-35)研究脱落酸与抗旱性的关系,其结果为,
积的45%,约占耕地面积的30%。干旱已成为该区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5]。
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产量,除推广应用旱地农业栽培措施外,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就是培育高产、稳产的抗旱作物新品种。在抗旱育种中,创造抗旱种质资源,选配抗旱亲本组
合,在分离后代中选择抗旱基因型,特别是育种早期世代,都需要比较简单、比较准确可靠的抗
1.1 田间直接鉴定法
在自然条件下控制灌水,造成不同的干旱胁迫,分析对作物形态或产量的影响,藉以评价
品种的抗旱性。此法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降水,年际间变幅较大,使每年鉴定的结果
难以重复,需要进行多年鉴定才能正确评价一个品种的抗旱性。因此所需时间长,工作量大,
但方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又有产量结果,所以易为育种者接受。
2.1 形态指标
2.1.1 根系 发达的根系必然使作物吸水效率提高,而使旱情减缓。主要包括根数、根长、根
重、根/冠比等[1,4,9]。Richard等人(1981)指出小麦苗期抗旱性和胚根数有关,胚根数较多的品
种抗旱性强。Garkavy(1970)等人利用玻璃箱对根系的研究揭示了小麦根的类型和分布范围的
行鉴定,但试验条件比较一致,结果比较可靠,重演性比较好,对少量材料进行深入的抗旱机理
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1.3 盆栽鉴定法
包括沙培、水培、土培。根据需要先用盆栽培养不同苗龄的苗,然后将正常生长的苗转移
到高渗溶液中(聚乙二醇、甘露醇、蔗糖、生理盐水等)进行脱水处理,研究农作物的恢复能力,
并结合测定一些生理指标和形态指标来评价农作物的抗旱性。该法简单易行,适宜于苗期大
进行累加,求取平均数,并进行品种间比较,以评定抗旱性,计算方法如下。
①分别对所测的抗旱指标用下式求每个品种各指标的具体隶属值:X(u)=X-XminXmax-Xmin,式
中,X为各品种的某一指标测定值,Xmax为所用品种某一指标测定值内的最大值,Xmin为该指
标中最小值。
②如某一指标与抗旱性为负相关,可用反隶属函数计算其抗旱隶属函数值:X(u)反=1-
性糖含量、氨基酸含量及其他物质含量上存在差异。Ladu man(1983)研究了栽培和野生大麦
体内甜菜碱积累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抗旱性相关,干旱胁迫使甜菜碱含量增加。但是,目前仍
有很大分歧,有待进一步研究。
2.2.3 质膜透性变化 膜伤害的程度可通过电导率值反映,其值的大小与品种的抗旱性有
关。Blume(1981)用40%PEG作为脱水剂,对31个品种的电导率值作了测定,结果它们的质膜
41
路贵和等: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明,小麦的抗旱性与水分胁迫条件下体内SOD酶、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
呈显著正相关。
2.4 产量指标
作物的抗旱性最终要体现在产量上,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是鉴定抗旱品种的重要指
标之一,但是由于品种的产量是抗旱性及其他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单纯研究作物的抗
伤害率为25.3%~80.6%。这个指标已在玉米、小麦、水稻、豆类、高粱、谷子等作物粗选中得
到应用。
2.3 生化指标
2.3.1 光合速率 Boyle等(1970)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叶水势下降到-8巴时,玉米的光合作
用开始受到抑制;在-18~-28巴时,其光合作用完全停止。高粱幼苗的光合作用在叶水势
旱性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因此,探索科学的抗旱性评定方法和鉴定指标,对培育高产、抗旱、
优质兼备的作物新品种及加快育种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抗旱性鉴定方法
作物的抗旱性是指作物在干旱条件下所具有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
干旱条件下,作物所具有的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抗旱鉴定就是对作物的抗旱能力
2.3.4 酶活性 芮仁廉等人(1990)[6]选用58个甘薯品种在强光、高温、干旱逆境下进行处
理,测定其光抑制反应。结果表明,SOD活性原有水平与诱导增加的水平不同,光抑制反应也
有很大差异。SOD活性水平高及其诱导增加大的品种,光抑制程度小,品种抗逆性强,反之结
果也相反。因此,SOD活性可以作为甘薯种质资源抗逆性筛选的参数之一。张金玲等研究表
为-10巴时,开始受到抑制;在-14巴时,其光合作用降低50%;到-20巴时,其光合作用完
全停止。所以认为,光合速率的抑制可以作为抗旱性指标。Blum(1979)试验表明,高粱叶片叶
段或离体叶绿体的光合速率与植物耐旱性有关,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较强的品种能维持较高
的光合速率[6]。
2.3.2 脯氨酸含量 Singh(1972,1973)用大麦研究,得出在相同叶水势下,存在着脯氨酸积累
2.1.2 叶片 控制气孔开闭是植物调节水分散失的主要手段之一。Karemi等人(1978)发现,
小麦基因型间的气孔数目有差异,较少的气孔数抗旱性较好。Dedio(1975)对剪下24h和28h
后的叶片在实验室干燥称重,证实了普通小麦和圆锥小麦品种间的保水性能有差异。Hurd
(1976)报道了圆锥小麦品种的卷叶现象,指出抗旱品种的卷叶现象比较严重。Q’Toole等人
进行筛选、评价的过程。由于作物的抗旱表现是作物本身的抗旱遗传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可能因时因地而异,也可能因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异,以致目前还难以精确地定量
进行衡量。国内外对于鉴定作物品种的抗旱性做了大量工作,鉴定作物的抗旱性方法很多,虽
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但对抗旱鉴定、抗旱育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
与抗旱性本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或相关。综上所述的关于抗旱性评定方法中,基本上都
是从单项指标(因素)上进行评定的,这些方法所评选出的抗旱性能与品种实际抗旱能力有一
定相关性,但有一定出入,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近年来较多地采用综合指标法。所谓综合指标
法就是用几个指标综合评定作物的抗旱性,使单个指标对评定抗旱性的局限性得到其他指标
X-Xmin
Xmax-Xmin。
③把每一品种各指标的抗旱隶属值进行累加,并求其平均数。平均数越大,抗旱性就越
强。
3 建议与展望
3.1 简单、快速、可靠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与鉴定指标是加速抗旱育种进程的前提条件。从作
(1979)在两个水稻品种中证实了上表皮的蜡质层在增强表皮抗性方面的有效性,去掉蜡质层
使表皮抗性减少50%~60%。
2.1.3 株高 胡荣海(1989)在大量的小麦品种资源的抗旱筛选中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抗旱性
与株高存在着正相关,但超过一定限度,这种关系就会消失。有些品种如冀5548株高较低,但
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
路贵和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汾阳032200)
安海润
(阳泉市农牧局,阳泉)
摘 要 概述了国内外评定作物抗旱性的一些常用方法和鉴定指标。常用方法包括田间直接鉴定
法、旱棚或人工气候室法、盆栽鉴定法、间接鉴定法。鉴定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指标、生化指标、
旱性时,往往采用系数法。林关石(1984)从产量角度上应用了耗水系数、用水效率和抗旱系数
来评价谷子品种的抗旱性[3]。耗水系数即生产1kg子粒所需降水量。用水效率即每毫米降雨
量所生产的子粒产量。抗旱系数即旱年单产与正常年单产之比。
2.5 综合指标
作物的抗旱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状,其中每一个因素
批量品种(系)的抗旱性鉴定。但作物后期的抗旱性鉴定用此法不便。用高渗溶液进行种子处
理,根据种子的萌发百分数评价苗期的抗旱性。但是,由于掌握的标准不统一,一部分人认为
种子在高渗溶液下的发芽率不能代表苗期的抗旱性;另一部分人认为高渗溶液下种子芽的伸
长与出苗期的抗旱性有关[2]。
1.4 间接鉴定法
基因型间的差异,指出圆锥小麦品种Delissier的根系比普通小麦品种Thatcher和Cypress的根
系分布广,特别是在下层,从而决定了它在干旱条件下的良好表现。Dassiourd(1972)剪去小麦
植株的根系留下一条种子根,种在控制环境条件的土壤中,发现剪根植株的子粒产量比未剪根
的多一倍。
的弥补和缓解,从而使评定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接近[3]。刘学义(1986)提出如下计算方法。
2.5.1 抗旱总级别值法 根据多项指标所测数据,把每个指标数据分为4~5个级别,再把同
一品种的各指标级别值相加,即得到该品种的抗旱总级别值,以此来比较品种抗旱性的强弱。
2.5.2 抗旱性隶属函数法 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品种各个抗旱指标的隶属值
1.2 旱棚或人工气候室法
在干旱棚或在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的人工气候室内,根据需要研究不同生育阶段的抗旱
39
山西农业科学 1999,27(4):39~43 Journal ofShanxi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1998-12-1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测定水分胁迫对生长发育、生理过程或产量的影响。此法需要一定的设备,不能大批量进
的品种间差异,并与田间的抗旱性为正相关,脯氨酸含量高抗旱性强。然而,Deshmukh(1982)
应用25个向日葵品种对干旱条件下脯氨酸含量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