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梵呗与佛教音乐之差异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大相国寺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大相国寺建成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建筑的典范之一。
在这座宏伟的寺庙中,有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梵呗。
梵呗是大相国寺的一种传统音乐,它是为佛教法会而演奏的一种宗教音乐形式。
梵呗曲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人,极具神秘色彩。
梵呗音乐的演奏既能净化人心,又能感受到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感。
近年来,大相国寺梵呗的演奏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相国寺,倾听梵呗的妙曲,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除了大相国寺梵呗外,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佛教音乐形式。
在这些音乐形式中,有一些与大相国寺梵呗在音乐特点、演奏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大相国寺梵呗与其他地区佛教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相国寺梵呗的独特魅力。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相国寺梵呗的基本特点。
大相国寺梵呗在演奏形式上通常由若干位僧侣组成的乐队演奏,器乐以佛珠、印度鼓、钹、镲、铃、大号等为主,搭配以低沉悠扬的低吟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大相国寺梵呗的曲调多为古老的佛经颂经文,音乐既能让人放松情绪,又能陶冶人心灵。
大相国寺梵呗还注重集体合唱与舞蹈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美学效果。
与大相国寺梵呗相比,其他地区的佛教音乐多种多样,每种音乐形式都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西藏地区的佛教音乐中,有一种名为"格萨尔舞"的舞蹈音乐形式,它以舞蹈为主,伴以独特的西藏戏剧音乐,表现出西藏独有的宗教信仰与民族风情。
在云南地区的佛教音乐中,则有一种名为"茶马古道"的音乐形式,它融合了汉族、藏族、傣族等多种族音乐元素,展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包容。
这些地区的佛教音乐在音乐形式、表现手法、艺术特色上都有较大差异,而大相国寺梵呗则显得更加纯粹与内敛。
论汉传佛乐柔和、宁静的审美风格及其文化背景——以梵呗“十方腔”分析为例

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1作者简介:胡炜光(1987-),男,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汉传佛乐十方腔内核及其区域变体研究——以重庆的重点寺庙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SKGH234)。
论汉传佛乐柔和、宁静的审美风格及其文化背景——以梵呗“十方腔”分析为例胡炜光摘 要:文章以通行于全国范围且最能体现汉传佛乐特征的“十方腔”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高、时间等音乐形态要素,而后将各要素所对应的情感宏观概括为柔和、宁静的审美风格,并认为该风格是崇尚清净的佛教审美倾向与僧人们禅修时清净心理状态合力之下的结果。
关键词:汉传佛乐;音乐形态;审美风格;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汉传佛乐自华化后一直受群众青睐,许多聆听过佛乐者均能从感性层面道出其具有婉转、柔和的风格,只是人们难以从理性角度阐明该风格产生的具体原因。
同样学术界对佛乐美学的探索亦多停留于宏观层面的阐述[1],甚少从音乐本体入手,鲜有从实证角度证明佛乐的审美风格,当然也制约佛教音乐美学的深入研究。
风格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故须从形式与内容入手方能相对准确地把握风格,而音乐却具有抽象性,其形式与风格融为一体,风格由乐音运动所体现[2],佛乐亦不例外,因此把握音乐的审美风格需以形态分析[3]为基础,从而掌握乐音各要素在运动中所蕴涵的客观情感,根据各要素共同的审美倾向,上升到宏观审美范畴与风格的把握,最后结合佛教的审美观、佛教音乐观及僧人们音乐实践时的心态等因素共同探索审美风格产生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以全国通行的常州天宁寺梵呗“十方腔”作为样本,音乐形态分析为出发点把握其审美风格,力图为佛教音乐美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一、审美形态的典型特征汉传佛乐的审美形态主要囊括了音高与时间两大要素,接下来将对两大要素进行分析,力图推断各要素所对应的审美倾向。
试谈中国佛教音乐

试谈中国佛教音乐作者:刘江平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功能一个方面的体现,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音乐既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体裁,又在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论文从四个层面对我国佛教音乐进行粗浅试谈,试论了中国佛教音乐的来源、呈现形式、功能作用以及现代化表现。
[关键词]佛教;佛教音乐;宗教文化中图分类号:J6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83-03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依赖于声音有规律、有体系的组合振动,形成动听的乐音。
佛教音乐作为音乐体系的一支,最初源于古印度,后经西域传入我国后,被乐音之士加以改编融入中国乐音元素。
时至今日,佛教音乐俨然已成为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于我国佛教音乐的现代化表现以及佛教音乐的功能及作用是文章欲阐述研究的重点。
一、佛教音乐的来源佛乐作为一种乐音文化,其来源与形成并非朝夕之事,我国的佛教音乐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种:(一)外来乐曲。
两汉之际,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佛教音乐也一路尾随,并最终作为最早的佛教音乐蓝本,后经汉地的乐音之士加以“修葺、改编”,成为中国佛教音乐最重要的一支来源。
慧皎《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
至于此土,咏经则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
”梵呗源于印度“五明”学中的声明学,是佛教徒参加佛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颂、供养、修持的音声修行法门;也是我国佛教音乐的原声特称。
值得一提的是,“梵呗”最早也正是比丘、比丘尼们为修持、供养佛菩萨的念经声音。
后经时间推移和不断延伸发展,才得以形成说、念、唱混合的佛教音乐雏形。
后至三国时期,陈思王曹植创立“鱼山梵呗”,将汉梵“单骑”“重复”唱诵的体系打破,并最终形成中国化梵呗的标准原声。
(二)宫廷乐曲。
根据史书记载,南朝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曾“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南齐书》卷40《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国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梵呗作为其中一环,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特点和作用,并举出五个例子加以证明,以了解汉传佛教梵呗的文化内涵。
一、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印度。
印度佛教一直以来都是钟爱音乐和歌唱表达来表达我们对神圣、智慧和美丽的崇敬。
由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教诲和指示,印度佛教音乐和歌唱演唱的曲子被贯彻成一门神圣的技艺,进而流传至汉传部洲。
二、汉传佛教梵呗的特点汉传佛教梵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音乐形式,它具有以下几种显著的特点:1. 观音菩萨梵呗:汉传佛教梵呗的经典篇目,着重于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其内容清晰明了,富于动感和激情,能够让信徒们产生无比的敬意和崇敬之情。
2. 以唱颂佛为主:汉传佛教梵呗的主题内容都以唱颂佛经和佛陀的经文为主,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信徒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佛的教诲。
3. 陶冶人心:汉传佛教梵呗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宗教的,同时也包括人道主义的。
它所体现的世间至善,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
它的音乐美、美人美言、含义深刻,助于人们陶冶情感,懂得互爱、互助和协作。
4. 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汉传佛教梵呗中,音乐和歌词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感性的音乐语言,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情绪和思想,并让听众从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5. 具有国际性:汉传佛教梵呗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在东南亚及世界范围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内容丰富,感人至深,能够贯穿佛教文化的纵深,引发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三、汉传佛教梵呗的作用汉传佛教梵呗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佛教方面,它不仅具有弘扬佛教文化、传递佛教思想、深化信众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修养等作用,同时还能帮助信徒消除内在的精神障碍,安抚情绪、平心静心,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佛教音乐漫谈(第三讲)

佛教音乐漫谈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第三讲嘉实:上几次节目呢,请田青老师谈了佛教音乐的历史,还有一些各个方面的情况,今天呢,就想问一些佛教音乐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的问题。
田青老师啊,我也曾经去寺庙里参观过僧人们音乐活动,大概也分为这么两大类,有声乐的、有器乐的,唱的、演奏的这两种形式,用乐器演奏的那种音乐好像还比较好理解,它那音调呢更接近于吹打乐,和我们常见的那些表现方式都比较相似,但是有一部分就是用声乐形式表现(就是唱的)这部分呢就比较独特了,它独特呢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有时候好像有音高,我说的音高是乐音的音高,有时候就没有了,就说话了。
田青:你指的这是庙堂里边的唱念呀,比如僧人们每天上殿,也叫“朝暮课诵”,俗称“早晚课”,这些,与那些佛教器乐曲,我们统称为佛教音乐。
那么它的唱念这部分呢,它是有唱、有念两种形式嘉实:两种?田青:两种!比如我们上次听的那个梵呗,那就是唱。
嘉实:那种唱的这种东西呢,我感觉到啊,虽然我听不懂啊!…… 田青:你的理解能力挺强的。
嘉实:不知道这种奥妙在哪儿,有时感觉它象是音乐,有时候象说话,但是呢给人的总体感觉呢它非常壮严。
就是……田青:非常肃静!嘉实:就是也有点好像很多调,大家也不是很固定的,有的这个调音高不太一样,但是在一起呢有很多调,像现代派的多调式的感觉。
田青:你研究和声的起源啊,就可以到寺庙里去听,就是早期和声是怎么产生的!因为僧人们经常在一起唱,唱相同的东西,时间一长,他有时候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出现了一种和声的现象。
嘉实:啊!非常壮严!!田青:你刚才提到的有的是一种念诵,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和尚念经,老和尚念经的这个念,用我们现在世俗的说法就是诵。
朗诵的这部分。
嘉实:朗诵?田青:对啊,它也是有的。
拿我们这个寺庙里最常见的早晚功课说,因为所有的出家人早晨、晚上都要上殿,上殿都要念一些经,唱………嘉实:都要唱。
田青:这叫早晚课,我们说的“功课”,学生做“功课”,“功课”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
梵呗窥源佛曲辨宗

作者: 林培安
出版物刊名: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8-21页
主题词: 佛教音乐;佛曲;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文化心理结构;传统文化;佛经;宗教文化;性格特征;高僧传
摘要: <正> 西汉以前,我国的文化只是一种单一的、主要是在汉民族背景下发展的文化。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第一次同外国文化的接触。
千百年来,这一外来的宗教和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已由传入交流而融汇成为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儒、道等学派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某种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
作为宗教文化,一般包含哲学理论和文学艺术两个方面。
宣传教义最有效的莫过于采用。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狄其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摘要: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会中,法师们使用音调演唱“赞”“偈”“咒”“文”的形式被称为“梵呗”。
目前这种艺术形式逐渐在失传,很多梵呗由于法会举行时间过长,不符合信众的快节奏生活,已经大大的缩减,而缩减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梵呗”,比如江苏宝华山隆昌寺的“律腔”梵呗目前已经处于遗失的状态中。
本文通过对一些寺院的调研,就梵呗的现状进行阐述,目的是引起相关部门与专业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梵呗”唱赞非物质文化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01-02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份意见的意义重大,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于发展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岀“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为保护历史绵延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汉传佛教的梵呗艺术,多年来一直没有被人了解,更加没有加以重视与保护。
—、梵呗的历史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会中,法师们使用音调演唱“赞”“偈”“咒”“文”的形式被称为“梵呗”。
目前所见最早记载梵呗的文献是我国梁代高僧释慧皎法师的著作《高僧传》,释慧皎法师在《高僧传》的卷第十三“经师传论”中写到:“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
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
论五首汉传佛教梵呗的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Hale Waihona Puke 引言 佛教寺院里,法师用音调演唱赞、偈、咒,文白的 形式被称为梵呗,根据史料记载,在古印度时期已经有 了梵呗这种音声佛事的形式。佛教经典《楞严经》卷第 六中说:“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 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 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①这段经文 中明确的说到“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汉传梵呗已经有 着约两千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 过漫长的历史的发展,佛教的梵呗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曲 目,成为体系庞大的民族音乐种类。 梵呗并非只是宗教音乐,其中包含了很高的艺术性, 这些艺术性都是历代高僧大德、广大善信居士在发展过 程中的创造而形成。其中旋律,音乐结构都是无与伦比 的。长期以来有很多学者撰写了梵呗研究的论文,但是 真正涉及具体曲目和分析艺术特色的论文则很少。本文 的内容主要是对五首梵呗的艺术特色作具体的分析,从 而能够使人具体而直接的了解梵呗,把这一独特的民族 音乐文化进行保华与传承。 一、梵呗《华严字母》 梵呗“华严字母”来源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 界品,在这一品中众艺童子对善财童子说了四十二个梵 语字母,梵呗“华严字母”作为唱词演唱。梵呗“华严 字母”的曲式结构复杂而庞大,是套曲结构,这在梵呗 中是罕见的。“华严字母”的结构图式为:华严字母赞(序 曲)→ ‖: 字母唱颂(主体部分)→小回向”(副歌):‖ →
《钟声偈》具有很高的演唱难度,从演唱技术层面看, 主要体现在演唱速度缓慢,节奏的自由悠长,因此演唱 的气息消耗很大。从情感体现层面看,主要体现出空灵, 具有钟声在在旷野浩气回荡的情绪。
结语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与中国文化 交融,因此汉传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佛教法会中的梵呗吸纳了各种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法 会中的唱颂、吟颂、念诵等不同的声音元素构筑成强烈 的音乐对比性,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如今存在于汉 传佛教寺院的梵呗是中国的梵呗,是用中国传统文化元 素构筑而成的中国民族音乐。梵呗的音乐风格多样,充 分体现出中国民族的神韵,既有风格清雅的,又有高亢 嘹亮的;既有五声调式的,也有六声调式与七声调式。 当前,佛教梵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流失,流 失的表现主要是慢板的唱颂改成快板演唱;被称为“海 潮音”的三宝腔被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取代。形成佛教 法会梵呗流失的原因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时代性与传统 性产生碰撞,广大的信众不能接受需用很长时间完成的 佛教法会。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记录、整理一套中国汉 传佛教法会唱本集成是一件迫切的事项,这是抢救传统 文化、佛教文化的一项紧迫工作。■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中国传统佛教音乐表演形式之一,它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可以从其音乐形式来观察,其音乐形式独特而丰富。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采用的是梵文唱颂,这种古老的语言为梵呗唱诵赋予了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在音乐形式上,梵呗唱诵以持续的吟唱和单音搭配的方式表达佛经的经文内容,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律动感,给人以深沉的感受。
梵呗唱诵还常常伴有打击乐和弦乐的伴奏,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戏剧性和感染力。
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其音色和声音品质上。
梵呗唱诵的音色通常较为高亢激昂,以表现出佛经高深智慧的神圣之美。
演唱者通过运用各种声音技巧,如喇叭音、颤音、咽音等,使音色饱满,奏出富有情感的音调,营造出肃穆庄严的氛围,使听众得以沉浸在佛法教义的境界之中。
梵呗唱诵的声音品质突出了宗教音乐的宗教性质,它的音色富有神秘感与仪式感,使人产生敬畏之情。
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其表演形式和舞台呈现上。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表演形式通常是以集体合唱为主,并伴有特定的舞蹈动作。
演唱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以庄严肃穆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整齐划一的排列和配合舞动,使表演呈现出一种肃穆而优雅的美感。
演唱、舞蹈和舞台装置的融合也使梵呗唱诵的表演形式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其寓意和意义上。
梵呗唱诵以佛经为内容,通过音乐形式将佛教教义传达给观众,具有宗教性和教育性的意义。
它寓意着对宇宙万物的尊崇与赞美,表达了人们对于至高的智慧和内心平静的追求,使人得以平静心境,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宁静。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其音乐形式独特而丰富,音色和声音品质突出了宗教性质,表演形式和舞台呈现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视觉效果,寓意和意义丰富。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通过这些美学特征将佛教教义呈现给观众,引领人们进入寻求内心宁静与精神追求的境界。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大相国寺梵呗是中国佛教寺庙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佛教音乐。
它起源于印度梵语佛教经典的朗诵和演奏,经过中国僧人在印度学习和发展后,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形式。
大相国寺梵呗具有古朴、庄严、肃穆、和谐的艺术特色,以及对人类和平、团结、幸福的美好祝愿。
大相国寺梵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81年,也就是隋朝开皇元年。
当时,洛阳的一位名叫慧皎的高僧自印度带回了《法华经》和《华严经》的经文和唱诵方法。
他在汉家禅寺(现为大相国寺)创立了“华严乐舞”,成为大相国寺梵呗音乐的初步形式。
后来,历代僧人义无反顾地将大相国寺梵呗音乐引进佛教教育、宗教仪式和宣传教化中,使之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文化遗产。
大相国寺梵呗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唱诵方式被广泛地传颂,世人称之为“天籁之音”、“佛陀之声”、“灵韵悠长”。
它是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音乐,更是一种具有宗教、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精神符号。
大相国寺梵呗的演奏方式包括经乐和琵琶乐两种形式。
其中,经乐即以口诵经文为主,通过不同的调式、旋律、节奏和音高,唱出佛经中的真理和教义;琵琶乐则是伴奏乐器,用大同琵琶和其他弦乐器来弥补口诵的不足,使听者感受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美。
大相国寺梵呗的旋律种类繁多,经乐和琵琶乐的演奏方式也因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等因素而不同。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大相国寺梵呗音乐在曲调、声音、节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征。
例如,唐代的大相国寺梵呗曲调优美,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楞严经》等;宋代则更重视“礼、乐、话”三位一体,追求音乐表现的礼仪化和仪式感,其代表作品有《十三佛歌》、《四十佛名》等;到了明、清两代,大相国寺梵呗人声和器乐的演奏方式更加深层次、细微化,如《大悲普门品》、《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等。
然而,由于历代音乐传承环境、社会文化、个人才能、技艺水平等不同,大相国寺梵呗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传承上的差异。
对比不同版本的大相国寺梵呗乐谱,音符和节奏的细节都有所不同。
如何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

如何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标题: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引言:梵呗是佛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咏唱方式和宗教内涵而广受追捧。
正确地理解和欣赏梵呗与佛教音乐将使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通过解析梵呗的起源和发展、其与佛教教义的关系以及梵呗与其他形式音乐的比较,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
正文:一、梵呗的起源和发展梵呗起源于佛教起初传入印度的时期,是一种通过歌唱、音乐表达教义的方式。
梵吉塔是早期佛教使用的咏诵工具,而梵呗则是对梵吉塔的衍生和发展。
梵呗的旋律深受印度古典音乐的影响,其美妙的旋律和悦耳的声音通常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二、梵呗与佛教教义的关系梵呗是佛教教义的重要表达方式,深受佛教信仰者的喜爱。
梵呗的歌词往往是对佛陀的教诲和教义的咏唱,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歌唱方式,传达佛陀的教义给信众。
梵呗的演唱常常伴随着静坐冥想,可以帮助信众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进一步接近佛法的真谛。
三、梵呗与其他形式音乐的比较梵呗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梵呗强调的是声音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旋律朴实纯粹,没有过多修饰和华丽的乐器伴奏。
其次,梵呗的歌词含义深远,常常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言语传递出深刻的意境和教义。
再者,梵呗常常使用梵语、巴利语等古老的语言,使其具有一种神圣和古老的氛围。
相比之下,其他形式音乐多注重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对比,追求视听的享受和情感的渲染。
结论: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需要从其起源和发展、与佛教教义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形式音乐的比较来综合理解。
梵呗作为佛教音乐的瑰宝,具有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欣赏。
通过梵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音乐在宗教信仰中的神奇力量。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大相国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刹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
这座寺庙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而大相国寺梵呗乐是大相国寺的独特文化表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大相国寺梵呗乐谱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
一、大相国寺梵呗乐谱的来源及历史大相国寺梵呗乐源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随着佛教音乐的传播而逐渐形成。
在中国,梵呗乐被作为佛教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广泛传承和发展。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长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最早见于南宋时期,在历代僧侣的努力下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大相国寺独有的文化遗产。
二、大相国寺梵呗乐谱的音乐特点大相国寺梵呗乐谱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而闻名于世。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的曲调优美,音韵悠扬。
其曲调多为缓慢舒缓,氛围宁静祥和,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觉。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的音域宽广,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由于佛教音乐的特殊性,梵呗乐谱的音域通常较为广阔,音乐中常常融入了一些特殊的声音和节奏,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神秘感和仪式感。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的演奏形式多样,既有器乐演奏,也有人声演唱,甚至还融入了舞蹈等元素。
这种复合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得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更加饱满和生动。
三、大相国寺梵呗乐谱的比较研究在对大相国寺梵呗乐谱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类型的佛教音乐进行对比,以明确其在佛教音乐中的地位和特点。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与天台宗梵呗乐谱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音乐形式和演奏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天台宗梵呗乐谱更加注重节奏的连贯和音调的稳定,而大相国寺梵呗乐谱则更加注重情绪的表达和音乐的舒展。
将大相国寺梵呗乐谱与其他国家的佛教音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上存在显著的区别。
东南亚国家的佛教音乐多以打击乐器和人声演唱为主,而大相国寺梵呗乐谱则更加注重器乐的演奏和音乐的舞蹈,这表明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对佛教音乐的影响和塑造。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概述:常州天宁寺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研究旨在探讨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传统文化遗产。
一、音乐形式的美学特征1. 古朴庄重:常州天宁寺梵呗的音乐形式以古拙庄重为主,旋律平稳,以缓慢的节奏表现佛教修行的思想境界,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受。
2. 独特和谐:梵呗唱诵以三声五五二格为基础,以单调、轻缓、和谐的旋律为主,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舒畅,其音乐形式与佛教教义相契合,体现了“声声佛号般若波罗蜜多心”的思想理念。
3. 空灵高远: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声音虚幻而悠远,仿佛来自于天国,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
这种空灵高远的音乐特征使人产生一种超脱尘俗的美感。
二、语言表达的美学特征1. 合理简洁:常州天宁寺梵呗的歌词通常采用梵文、汉语和梵文的拼音,措辞简洁,表达准确,注重内容的凝练与精确。
2. 宗教性表达:梵呗的歌词主题多与佛教教义相关,弘扬佛法精神,表达修行者对佛经教义的理解和追求,使人感受到佛法的深邃和力量。
3. 意境明确:梵呗的歌词通过简单而深刻的表达,勾勒出修行者追求悟道的心路历程,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1. 身心合一: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往往与身体语言相结合,演唱者用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和姿势来追求身心的统一,通过身体的表现力来传达内心的愉悦和冥想状态。
2. 情感传递:演唱者的音色婉转悠扬、情感饱满,使人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激动,演唱者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传递美感至关重要。
3. 观赏性:梵呗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喉音和音域的运用都是观赏性的体现,给观众带来视听的享受。
结语:通过对常州天宁寺梵呗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既体现了佛教教义的精髓,又具有艺术的魅力。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天宁寺位于常州市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寺内珍藏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艺术品。
除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之外,天宁寺还有一项独特的宗教活动——梵呗唱诵。
梵呗是佛教的经典歌曲,其唱诵形式充满了美学特征,深受信徒和游客的喜爱。
本文将对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音乐、语言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美学特点。
一、音乐美学特征梵呗是佛教经典的歌曲,其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曲调悠扬动人。
梵呗的音乐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和谐统一的音乐结构梵呗的音乐结构非常注重和谐统一,旋律优美流畅,节奏稳定舒缓。
在唱诵梵呗的过程中,歌者们通过慢慢地吟唱,将音乐结构的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天宁寺内,梵呗的音乐美学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舒适和愉悦。
2. 清亮悦耳的音色梵呗的音色清亮悦耳,歌者们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发出高亢悠扬的音色,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音色的美妙之处。
在天宁寺内,梵呗的音色优美动人,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享受,使人们心情愉悦,精神舒畅。
3. 神秘宁静的音乐氛围唱诵梵呗的过程充满了神秘宁静的音乐氛围,寺内的佛教信徒们在唱诵梵呗的过程中,常常带着虔诚的心情,将音乐与信仰相结合,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宁静。
在这种宁静的音乐氛围中,人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舒适。
梵呗的歌词取材于佛教经典,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清丽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美学特征。
1. 清丽优美的词句梵呗的歌词非常注重文字的选择和排列,词句清丽优美,表达简练明了。
这些歌词凝练而富有诗意,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于信仰和生命的感悟,既富有启发性,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寓意深刻的词句梵呗的歌词多以佛教经典中的经文为蓝本,深受佛教经典的熏陶,其歌词寓意深刻,涵盖了关于生命、宿命、智慧、慈悲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歌词通过语言的抒发,给人以启发和感动,使人们在聆听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和升华。
论佛教法会中音乐的对比性——以2013年12月23日上海西林禅寺瑜伽焰

这种 超度 饿鬼 、追 荐 亡者 的佛事 ,通常 是在 阴历 七 月十 五 的 “ 鬼节 ” 、四月五 日的 “ 清 明节 ”举 行 。从 而达 到超度 亡 灵 的 目的 。整场 法 会一般 需要五 至六 个 小
的相 似 之 处 。
的仪式性体现 。在佛教 的法会 中,音乐形式 主要有三种 ,即唱诵、
吟诵和念诵 。“ 唱诵 ”有 较强的旋律 性和完整 的音乐结 构,“ 吟诵 ” 是 由较 强旋律 性 的音 乐动机 不断 重复连 缀而形 成 ,“ 念诵 ”旋律 性
不 强 ,往 往 是 一 个 音 的重 复 , 用 这 种 音 乐 形 式 诵 读 佛 经 的正 文 。 唱
没有对 比,那音乐作 品就 失去其发展 的动力 。美 国著名 的音 乐理论 家、符号学家苏珊・ 朗格 曾经对音乐 的对 比有所论述 “ 音乐是一种发 生艺术 。一部音 乐作 品的发展 是从它整个活 动的最初想象开 始,到 它完全有形 的呈现 ,即它 的发 生为止 。但是 ,在这个发展过 程中存 在着可 以辨 别的各个阶段一一 虽然 不总是可分 离却是可辨别 的。 ”
时,参加人数 一般 从几人 、几十个人 ,甚 至上百人不 等。法会有若 干 名法 师担任 “ 金刚大师 ” , 金刚大师 的人数基本 为单数 ,有三名 、 五名、七名 、九名 。三名金刚大师主持法会 ,名为 “ 三大师焰 口” , 由此而顺延推 理得名 。这个 庞大的法会 中支撑它 的依 然是唱赞和 经
祥。”
过一个有一 定长 度的时 间段而 展现的 。要使 听众在音乐作 品展示的 时间段 中得到艺术的享受与满足 ,“ 对 比”则起 着重 要的作用 。音乐 作品的对 比手法 是多种多样 的,其 中包括旋律 风格、节奏变化 、调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先简单介绍一下大相国寺梵呗的背景和特点。
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丛林寺院之一。
每天早晚的梵呗是其重要的法会之一,不仅是供奉佛祖的仪式,也是寺庙向来宾展示和传承佛教艺术的重要手段。
从唐、宋时期开始,大相国寺传承的梵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风格,其中旋律、板式、唱腔和节奏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主要是对比大相国寺传承的不同版本梵呗的乐谱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梵呗的传承和演变梵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朝以来就开始广泛流传,但是在各地的传承和演变中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大相国寺的梵呗,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具有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的演绎方式、修习方法和传承渠道的特殊。
梵呗在大相国寺主要是以传承为主,弟子和师父相传,演唱方式也依据梵呗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近年来,大相国寺梵呗也通过音乐会、唱片和电视等多种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国内外都受到了一定的欣赏和爱好。
梵呗乐谱是梵呗表演的重要指导材料,是形成不同梵呗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比大像国寺传承的梵呗不同版本的乐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
1. 篇幅不同梵呗的乐谱篇幅大多比较长,因为它们都是用来演唱祷词、出家人行的忏悔和超度咒等长篇诗文的。
不同的版本之间,有的篇幅较短,可能不到5页,而有的篇幅则超过了20页。
不同的篇幅也体现了梵呗的演唱内容的多寡和复杂程度。
2. 唱腔的差异梵呗的唱腔可以说是其最为重要的音乐特征之一,不同的唱腔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而且对于整个表演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动态影响。
不同版本的梵呗在唱腔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有的唱腔快而激昂,有的则缓慢舒缓;有的腔调高亢而且高低起伏较为剧烈,有的则比较平缓且节奏逐渐加快。
3. 整体表现效果梵呗乐谱对于演唱效果的影响是显著的。
不同的版乐谱在演出上有许多区别。
一些版本梵呗旋律部分十分顺畅,令人感到十分舒适;而一些版本则在进退转换等过程中显得有些走样,节奏有些失控。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大相国寺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经典之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梵呗音乐体系。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大相国寺梵呗的乐谱。
大相国寺梵呗的乐谱可以分为两大类:文乐谱和皇家乐谱。
文乐谱是梵呗音乐传承的主要乐谱形式。
文乐谱分为三种类型:口传谱、手抄谱和印刷谱。
口传谱是最早的一种传谱方式,通过师父口头传授给徒弟,没有具体的音符记谱。
手抄谱是在口传谱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传谱方式,由懂得音乐的人员将口头传授的内容抄写在纸上,形成有一定规范的乐谱形式。
印刷谱是在手抄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传谱方式,通过印刷技术将乐谱印制出来,使得梵呗音乐的传承更加广泛。
皇家乐谱是梵呗音乐中的一种特殊乐谱形式。
这些乐谱是专门为宫廷音乐家创作的,具有更加精细的音符表示和技术要求。
皇家乐谱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口述传承,并辅以手抄及印刷等方式。
从乐谱的形式来看,文乐谱更加简单朴素,强调音乐的传统和口头传承的乐曲特点。
皇家乐谱则更加细致精密,注重音符的精确表示和技巧的准确执行。
从乐谱的内容来看,大相国寺梵呗乐谱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音乐与佛教经文的结合,乐谱中融入了大量的经文和佛教意象。
乐谱中还注重音乐的呼吸和节奏,体现了佛教音乐独特的宗教性和法会演唱的要求。
在具体的音符表示上,文乐谱和皇家乐谱也有所不同。
文乐谱中通常使用简单的幅度记谱,如“上、中、下”或“高、中、低”,并使用简单的节奏符号表示节奏。
而皇家乐谱则使用更加精细的音符表示,如符头、音符旁的数目和符尾等,同时还注重声音的长短,引导音乐家准确把握音乐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比较文乐谱和皇家乐谱,可以发现它们在乐谱形式、内容和音符表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大相国寺梵呗音乐在不同传承环境下的特点和发展。
无论是文乐谱还是皇家乐谱,它们都是大相国寺梵呗音乐宝贵的遗产,都是传承和发展佛教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比较这些乐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大相国寺梵呗音乐的精髓,促进佛教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梵呗与佛教音乐之差异
作者:秦航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
摘要:笔者于2013年腊八节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鱼山梵呗传承人释永悟禅师,据禅师指点,当今学者盲目将梵呗与佛教音乐混同对待,其实两者存在着很大差异性。
为了弄清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本文将从两者的含义、历史渊源、功能价值等方面论述梵呗与佛教音乐的不同。
关键词:梵呗;佛教音乐;历史渊源;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098-01一、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含义
梵呗,又称“呗匿”、“呗赞”、“梵音”、“梵曲”等。
佛教音乐中赞体歌曲的旧称,范指一切声乐类的佛教音乐。
“呗匿”(梵文)略称“呗”,意译为“赞叹”,因中国佛教传自天竺,故前冠以“梵”字。
梵呗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原来包含咏经与歌赞两个方面,进入中国后,结合中国语言音律的规律,在音乐上起了变化,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以咏读佛经成为“转读”,以歌赞成为“梵呗”。
《梁高僧传·经师篇轮》曾记述了这种转化过程,唐代道世《法苑珠林》也说:“转读近于诵,……一般均作四句。
”从定义上讲,梵呗是举行佛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颂、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
即用清净、离欲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达到赞颂歌咏与见闻受持者趋于清净内省、收摄身心、止断离欲、吉祥如意、自度度他的目的,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统称。
佛教音乐,简称佛乐,是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形式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
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教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
佛乐是将佛理与音律相结合的一种音乐形式,通过音乐这一美妙的载体将佛的教化广为宣传。
从以上两者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它们同为宗教仪式上所用的音乐,只是后者更具音乐的抒情功能。
佛乐歌唱注重的是音色,要求声音优美,不注重修行的过程,而梵呗是从清净心、慈悲心中所流露出的微妙清净声音,止断、解脱七情六欲,深深包含了梵呗艺术追求身心愉悦、安宁的简单愿望,两者一收一放,一智一痴,一深一浅,依佛教教义两者实属不同。
据永悟禅师演示,梵呗的节奏不可计量,速度随意,如同说白,跟随歌词的自然重音,严肃朴实的唱诵完全吻合佛教意图,它并非为了使人听其音乐本身,而是为了佛教徒更好的修行,弘扬佛法而作。
二、梵呗历史渊源及其对佛教音乐发展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西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内地后,印度和西域僧人为在东土更方便宣传教义,梵呗随之而来,但由于梵文和汉文在音韵曲调上的差异,无法结合。
据最早详细记载曹植“鱼山呗”的梁·释慧皎的《高僧传》载:“自大教东流,乃释文者众,而传声益寡。
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
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语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
是以金言有异,梵响无授。
”
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下,曹植于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被封为东阿王。
太和四年(230)曹植游览鱼山,山涧流水,草虫低吟,忽而空中传来悠悠梵响,曹植被此深深吸引,拟其音调,删治《瑞应本起》,依曲填词,初创了汉传佛教梵呗——鱼山梵呗。
如《高僧传》载:“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
传声则三千有余,有契则四十有二……《法苑珠林》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譔文制音,传为后世”。
由以上可以看出,这就是曹植在东阿县的鱼山创作梵呗的原因及背景。
从此,中国佛教便有了自己的汉语梵呗范本。
唐代佛教鼎盛,一方面传统梵呗继续在教内流传,另一方面,宫廷在梵呗基础上添加乐器表演,由此演化成艺术音乐形式的“佛乐”,佛乐在宫廷和民间极为盛行,梵呗也与一些民间调子相融合,形成所谓的“佛教音乐”。
由两者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鱼山梵呗是中国第一个出现的梵呗,由三国时期曹植所编,因其听到鱼山岩洞里有梵呗歌唱,遂记录下来,并以其音调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填入唱词流传于各地,后人因其曲调产生于鱼山,故称鱼山梵呗。
而佛教音乐是在梵呗基础上添加乐器表演,以及与民间调子相融合而形成的。
所以得出,古之“佛曲”是由梵呗发展演变而得,今之“佛乐”是由梵呗、“佛曲”流变而来,故一直以来尊称曹植为中国佛教音乐创始人——梵呗始祖。
三、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功能价值
梵呗在我国传承数千年,至今仍被流传唱诵,这其中必然有它独到的价值及意义。
唱诵梵呗有殊胜功德,《十诵律》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
”
梵呗注重的是修行功夫,注重气息的运用,气通丹田及五脏六腑,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以至于诵经忏悔时内心平静,忘掉尘世中的七情六欲,可有收摄身心、清净禅定的智慧之功;而佛曲音乐是满足七情六欲、释放情感的音乐,能有陶冶情操之效。
虽然梵呗与佛教音乐存在着很多差异,但两者都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而且也作为一种载体,传播着佛教慈悲、平等、和谐的精神,我们应以虔诚的心态更好的传承发扬梵呗与佛教音乐的精髓,保护好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0.
[2]永悟禅师编著.鱼山梵呗声明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