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学具:为学生准备纸张、笔等学习用具,方便他们记录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篮球比赛、体重测量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为什么需要平均数?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如何求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资源等。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一、导课还不到上课时间,我们先玩个游戏好吗?男女生分两队进行夹球比赛,请队员们上场。

请做好夹球准备、、、、、、比赛结束。

请把东西整理好,准备上课。

上课!(两生根据夹球个数摆好教具,师帮助)二、教学过程这是两队比赛成绩,如果让你当裁判,你认为哪队获胜?为什么?(生答)老师也想参加比赛,同学们可以吗?(出示老师夹球个数)现在你认为哪队获胜?人数不同不能再比总数,该比什么呢?(生答平均每人夹了多少个球)好主意,(一)、教学平均数意义,求平均数两种方法,(关注男队)1、同学们,你会求平均每人夹球个数吗?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看能找到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可借用学具袋里的小圆片,开始!活动中、、、、、、2、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X组代表请,用老师教具演示,边说边操作。

现在每人都是几个?口述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板书请回!)3、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每队夹球总数有没有发生变化?移动前每人夹球个数一样吗?移动后呢?(移动后每人夹球个数变得相等)很好!在数学上,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这个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齐读2遍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得到一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它们的平均数。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平均数”(板书)男队最后得到一个相同的数是几?(5),5就是他们的平均数。

谁来说一说:什么数是哪些数的平均数?(生先说师再出示)4.刚才,同学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男队的平均数,再来看第二种方法,括号里的式子求的是什么?(也就是夹球总数),3表示什么?(也就是份数)最后这个5呢?谁来总结一下,怎样求平均数?生先说,师出示,再板书(二)理解平均数,揭晓答案。

比较两种方法共同点,了解平均数特点1.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找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仔细想一想,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女队夹球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求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以及如何求多组数据的平均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案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案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讲一个班级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有5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85、90、92、88、80分,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如何求平均数,例如将5个同学的成绩相加,然后除以5,得到班级的平均成绩。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平均数》。

【教材简析】信息窗呈现的是篮球比赛的场景。

蓝队需要换人,教材利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通过教练提出:“应该换谁上场呢?”引出对平均数的学习。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

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具体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价值。

3.在统计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研究报告单、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下面我们一块来看一场篮球比赛,好吗?随机播放篮球比赛微视频,并配解说录音。

提问: 7号、8号到底该换谁上场呢?如果你是教练,在这个时候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预设 1:谁的个子高。

预设2:谁跑得快,身体强壮。

预设3:谁的上场次数多、经验丰富。

预设4:谁的投篮准。

预设5:谁的投篮水平高。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大家觉得哪个因素最重要?引导学生说出“谁的投篮水平高?”【设计意图】创设篮球比赛的情境,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蓝队一名队员受伤,引导学生探讨“应该换谁上场?”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谁的投篮水平高?”从而激发起自觉探究的积极性。

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一)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1. 下面我们通过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来分析一下“谁的投篮水平高?”,认真观察,你读懂了哪些信息?2. 信息看明白了,现在你想怎样比较才能知道他们“谁的投篮水平高呢?”预设 1:比较总分。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出研究课题上周的雏鹰活动中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当小裁判,根据一个大组即两个小组的组员所得星的数量选出优秀小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展示和交流好吗?二、展示研究成果,引出“平均数”1、人数相同情况下求和法比较A小组内五位成员和对方组五位成员的比较,自己小组所得星数量分别是3颗、3颗、5颗、5颗、7颗、4颗。

对方组得星数量分别为6颗、2颗、4颗、3颗、5颗,得星数量总和分别为:3+3+5+7+4=22(颗),6+2+3+5+4=20(颗),22颗>20颗,A2组胜出。

请同学们提出建议并交流。

2、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去掉1人的方法B组在汇报的时候遇到人人数不同的情况,4人一个小组,得星分别为:3颗、5颗、6颗、5颗,总数为:3+5+6+5=19(颗),对方小组得星分别为:4颗、5颗、6颗、3颗、3颗,总数为:4+5+6+3+3=21(颗)。

考虑到自己小组与对方组人数不同,所以想把对方组的人数去掉一个,也就是去掉3颗星。

4+5+6+3=18(颗)。

19颗>18颗,我们组胜出。

同学们提出疑问,部分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案。

3、“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C小组学生通过把星星摆出来的方法,将得星多的同学的星移给得星少的同学,求出平均每个同学所得的星,然后再进行比较,学生总结研究方法,引出“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核心知识点】平均数的意义【前置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具备了初步分析数据的能力。

【后继地位】为后面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思想方法阐释】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及其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教具、学具课件、学习纸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运动项目?生:跳绳、羽毛球、篮球……师:咱们同学都是运动爱好者,老师也特别喜欢运动,并且非常喜欢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7号和8号可是场上的主力,下面是他们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你们能看懂吗?7号、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生:能。

师:你们都看懂什么了?生1:一共有5场比赛。

生2:7号第1场,第3场,第4场分别得了9分,10分,11分。

……师:这里的小横线表示什么意思?生1:表示没得分。

生2:这里的小横线表示7号和8号没有上场。

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师:仔细观察、分析统计表中每个队员得分情况,你觉得谁的投篮水平更高呢?如果出:生1:8号,因为第一场的7号得了9分,8号7分,7号赢,第3场7号10分,8好第二场13分,8号赢,第4场7号11分,8号12分,8号赢,8号还有一场8分,所以8号的水平高。

师:你真像个小老师,说得头头是道!他是一场一场的进行比较的,第一场的7号得了9分,8号7分,7号赢,把第二场和第三场合起来看,7号10分,8号13分,8号赢,第4场7号11分,8号12分,8号赢,8号还有一场8分,所以8号的水平高。

但是教练要从整体考虑,请同学们观察每个同学的得分,谁的投篮水平更高呢?(下接统计图的引出)如果出这种继续:生2我觉得8号队员的投篮水平高,因为8号的总分是40分,7号队员的总分是30分,8号的总分高。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1.结合预设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预设的数据统计观念,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共性寓于个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磁性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理解概念。

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预设:喜欢!谈话: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预设:足球、跳绳……谈话:猜猜陈老谈话喜欢什么体育运动?谈话:陈老谈话最喜欢的是篮球,并且自认为是篮球高手,相信吗?谈话:有的同学相信,有的不相信。

不过还别说,我们班上的篮球小高手对陈老谈话的投篮水平也很好奇,非要和陈老谈话比试比试,来先认识一下他们。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预设:(齐)想!1.由“1分钟投篮挑战赛”引入,教学平均数的概念。

(1)王坤3分钟各分别投中5个、5个、5个球,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谈话:首先出场的是王坤,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王坤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他要求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陈老谈话,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预设:我会同意的。

因为他是小孩子。

谈话:陈老谈话应该让着他,做老谈话的应该大度一些。

王坤又投两次。

不过,王坤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课件,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谈话:三次都投中了5个。

那么要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水平呢?谈话: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2)张杰3分钟分别投中3个、5个、4个球,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结合交流,引导学预设初步认识“移多补少”的方法。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7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共性寓于个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磁性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师:孩子们,喜欢体育运动吗?最拿手的是什么?前几天他们就进行了一场男女一分钟投篮大比拼,你们希望谁赢?各有各的想法,咱们用事实说话,请看当时记录的数据师:第一轮比赛谁赢啦?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看,第二轮,谁赢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发现比较总数更好一些。

师:男生赢一局,女生赢一局,比赛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第三轮,在一名女队员无法参加比赛的情况下,谁赢了?理由教师请几名同学发言,说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师小结:大家所说的平均数是求什么?就是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

这个方法大家同意吗?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接下来咱们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的个数开始研究。

二、分层探究,认识平均数1、移多补少师:不计算,你能一眼看出女生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吗?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样移完了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像刚才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移完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了5个,2、求和均分男生平均每人投进了多少呢?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

师:其实,不管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怎么样?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是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的实际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游戏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磁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准备新课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出示游戏规则,开始记忆游戏。

记忆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

(课件出示几组数据)①只有3秒记忆时间。

②字消失后,动笔写在作业本里③字再出现时,核对正确数字。

④写出记忆正确的数字有几个。

(2) 出示5组数据,毎组呈现3秒.(3)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二、尝试探究、学习新课1、出示淘气的游戏数据。

2、观察数据,每次都不一样,用一个数来表示淘气一次记住几个数字,你想用哪个数?为什么?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阐述自己的想法,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

汇报交流想法,优化方法。

结合统计图,找一找在这5次的一组数据中没有6,6是从哪来得?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这是怎么回事?解决智慧老人的问题。

展示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黑板上展示)展示平均数可以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得到的结果3、突出平均数的意义:6个是几次匀出来的,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用于展示和讲解。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讨论和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学校运动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平均数。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性质,如总数、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从对数据的个别关注到整体关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磁扣,小棒。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建立平均数的意义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谈话引入:同学们,马上春季运动会了,你们班准备了吗?我们班可是积极备战,体育老师让每个孩子填写一份60米跑的成绩记录单,这是我们班小雅的成绩,她很认真的测试了五次,成绩如下:小雅跑60米,时间如下:(秒)15 14 12 10 1460米我通常要跑()秒【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地参与讨论学习。

】2.感受什么是整体水平①认识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填记录单的时候,下面这句话让小雅很为难。

我看到她先是在括号里填了15,然后就擦掉了,为什么擦掉呢?生:15在里面最大,说明跑得最慢。

生:因为通常水平就是平常水平,填个15,不甘心。

师:然后她在括号里填了10,过了一会又擦掉了。

你能理解她吗?她怎么想的?师:对,她怕自己下次跑不出来,万一跑不出来,不好意思。

师:15和10都擦掉了,那填几是比较合适的?预设生回答14,因为跑了两次,最多,比较合适,师引导填14小雅满意吗?顺势出现14比较慢,12比较快,不合适。

师继续:15是最慢的,10是最快的,12是比较快的,14是比较慢的,有没有不快不慢,正好的,能代表她的能力水平的?师: 13?能填吗?生:因为没有跑出来过。

师: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一下,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拿出老师准备的学具小白板试试。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研究。

【设计意图:当数据不一样时,学生的争议就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啊?老师班里正在评选“优胜小组”,你帮老师算算这两个小组,哪个是优胜小组。

(板书:优胜小组)出示:二、借助素材,体会概念1.整理数据,学习概念谈话:先独自思考并计算,待有了结果就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全组可以形成一种意见,也可以有不同意见。

预设:(1)二组是优胜小组,因为二组的总分高。

算算看。

9+11+13=33(分)7+13+12+8=40(分)(2)一组是优胜小组,因为一组的平均分高。

算算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追问:平均分是什么分数?预设:就是把得分匀匀,让每个同学的得分都一样。

课件展示,匀匀看。

追问:匀匀后,一组同学的平均得分是多少?(11),二组呢?(10)小结:也就是说,一组有三位同学,总分虽然少,但每位同学的平均得分高,二组有四位同学,总分虽然高,但每位同学的平均得分低。

整体来看,一组表现更好,应该是优胜小组。

追问:平均分10分是二组哪位同学的得分?像这样,11就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的整体水平。

(板书)2.利用概念,进行计算,总结计算方法你能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平均数吗?15和17 1、2、3、4、5 1、2、3、4、5、9板书(平均数的求法:移多补少、总数÷个数)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

1.记录体重,并估一估这组数的平均数。

谈话: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记录4个学生的体重。

追问:估一估,这四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学生口答,追问:可能吗?再追问:估的比(最小数)小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有)可能吗?(没有)一定没有吗?估的比(最大数)大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有)可能吗?(没有)一定没有吗?追问:通过这道题目的讨论,你知道一组数的平均数有多大了吗?板书: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3.学校举行朗诵比赛,决赛成绩如下表:1号评委2号评委3号评委4号评委5号评委6号评委7号评委最后得分张强8 1 8 8 8 8 8李英 6 7 5 9 8 7 7谈话:学校进行朗诵比赛,这是决赛的两位同学的得分情况,看七位评委的打分,你觉得谁水平更高一些?你知道“最后得分”指的是什么?(七个评委的平均分)男女生各算算两位同学,看谁的最后得分高一些。

(一样高)谈话:可最后张强获胜了,你知道是怎样算的吗?让学生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算算看。

小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的整体水平,一个数的变动都可能带来平均数的变化。

4. 游泳危险问题我身高为145厘米,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讨论:110厘米是平均水深,最深处比110厘米要深,可能比145厘米还深,所以,下午游泳会有危险。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我们知道会有危险,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学习平均数,就会因为不知道可能带来危险。

那同学们想想办法,怎么最好呢?5.生活中的平均数(1)小学生平均每天要保证睡眠9小时。

(2)我国现阶段10岁孩子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解放前,我国人民平均寿命35岁,现在平均寿命达到76岁。

(4)2012年调查显示,我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书目6本,除去教科书,连1本都不到。

(5)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我国人均收入接近3万元,比上年增长6.5%。

学生读一读。

四、总结全课,回顾反思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平均数》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10岁左右。

经过将近四年的学习,学生在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平均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的优点“能反映一组数的整体水平”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更是难理解的。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呢?那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有效组织学习过程。

一是,选取的学习素材一定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实情境,问题也要是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突出问题的矛盾冲突,带着问题开展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要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提示,互相辨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是,重视练习应用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平均数》评测效果分析《平均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分别是,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平均数的意义,另一个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意义。

根据这些要求,评测练习安排了两个题目,如下表。

第一个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第二题是考察学生能否计算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这次评测班级共有33名学生,其中第一题选A的0人;选B的7人,占21.2%;选C的26人,占78.8%。

第二题算式列对的30人,占91.6%。

从测试的数据来看,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反思课堂,“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好的地方是,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展开探究,在探究中出现矛盾冲突,产生思维碰撞,在辨析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足的地方,学生探究的载体如果能直观就更好了,比如动手移一移等。

平均数的计算,因为重视了意义的理解,所有正确率比较高,但在动手算一算这一点上稍欠不足。

《平均数》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分别是,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平均数的意义,另一个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编写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选取的素材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素材来自学生平日的学习和生活的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注意体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比如在探索“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的问题时,有的可能会想到算总分,但又看到两组的人数不同,算总分又好像不合理,这时就产生了要算平均数的需求,体现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三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求平均数部分,教材由“计算总分——不合理——怎么办——用平均数比”的思路步步深入,体现平均数产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平均数》评测练习1.小明说:“我们组同学平均体重是35千克”;小强说:“我们组同学平均体重是37千克”。

小明和小强比较,谁重?()A、小明B、小强C、无法比较2.一箱鸡蛋,任意取出5个分别称一称。

结果如下表:平均每个重多少克?《平均数》课后反思《平均数》一课是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均数的意义”和“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反思如下。

一、贴近学生实际,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这节课教师创设了“评选优胜小组”的问题情境。

有两个小组,一组有三位学生,二组有四位学生,知道了每个学生的得分。

答案应该是一组是优胜小组。

与课本中的情境不同,课本上的情境是这样的,篮球比赛,准备换7号和8号两位队员中的一位上场,换谁呢?出示两位队员小组赛得分情况,7号队员上场3次以及每次的得分,8号队员上场4次和每次的得分。

答案是换7号队员。

在实际的教学中,当老师问,换谁上场呢?有的学生说,8号,为什么?因为8号上场次数多,说明他的水平比较高。

确实是这样,现实中上场次数往往由队员的水平所决定。

而班级分小组,分到最后一个组,人数经常会有改变,学生对这个非常熟悉。

果不其然,课堂上,孩子在认识这个情境时没有出现疑问,顺利的开展了学习探究活动。

二、在辨析中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价值。

在探究谁是优胜小组时,全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总数多的小组,就是优胜小组,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应该看平均分数。

此处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矛盾冲突,展开辨析,使学生认识到,因为小组中人数不同,所以用总分数比较是不合理的。

这是第一个层次,那为什么要用到平均数呢?这是探究的第二个层次。

这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平均数是怎样的一个数?”,小组互动,这又是一次辨析,在讨论中学生形成了一些认识:“平均数是一个匀匀后得到的一个数”,“平均数是大家得分都一样的数”,“平均后再看每个人时,一个看一个,就能比较出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了”。

然后教师再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这样的辨析,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比较清楚的体验和理解。

三、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练习,且目的性明确1.报体重,猜平均数,明确平均数大小。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报一下自己的体重,报了四位同学,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这组数的平均数大约是多少。

有的报的比最小数小,有的报的比最大数大。

然后进行辨析,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后得到的数,所以,这个数应该比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

这样的题目,既是平均数意义的应用,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丰富平均数的意义。

目的性明确。

2.评委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体会原始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教师设计了朗诵比赛最后两位同学决赛的评委打分,第一遍算,两人相同,但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后,出现了一个同学的得分高于另一个同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原始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平均水深”,说明平均数有局限性。

一个身高145厘米的同学来到一个池塘边,池塘边上有一块木板,上写“平均水深110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