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生》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掌握教育哲学的定义,尤其是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掌握教育哲学的价值;了解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二、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了解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掌握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英国、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第一节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解放前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二、解放后中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三、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20世纪40年代之前:规范教育哲学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三、20世纪80年代之后: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学第三节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哲学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教育哲学三、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的美国教育哲学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哲学的新发展第三章人生与教育掌握人的存在与教育,重点掌握人的形象与教育,了解人的境界与教育,掌握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教育一、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二、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三、人的存在问题与教育第二节人的形象与教育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二、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的批判三、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第三节人的境界与教育一、中国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二、西方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掌握知识与人生的关系,了解知识的性质与课程,掌握知识的类型与课程。
第一节知识与人生一、什么是知识二、知识与人生三、人生与课程第二节知识的性质与课程一、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二、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三、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与后现代课程第三节知识的类型与课程一、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二、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三、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了解理性与人生,掌握理性与教学,掌握理性的教化。
中职《哲学与人生》全套教案

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难点在 于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人生实践指导。
02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概念及起源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 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哲学的起源
哲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 类自身存在的思考,是人类对宇宙 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追问和反思。
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品质途径
A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校园文化等多种途 径,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注重实践锻炼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 活动,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 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B
C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邀请优秀校友、行业模范等进校开展讲座、 报告等活动,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激 励学生自觉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个人在社会中责任和使命
0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个
人也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02 03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个人应该积极融入社会,关心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个人也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 献自己的力量。
认识论基本原理
01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 意识。
0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 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
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03
06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 意识。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人生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个针对高中学生的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1.1 哲学的定义与起源(200字)这一部分将介绍哲学的基本定义和起源,帮助学生了解哲学学科的范畴和它对人类思维的重要性。
1.2 哲学思维的培养(300字)探索哲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哲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哲学史与思想家(400字)介绍一些重要的哲学史事件和思想家的思想,如古希腊哲学、启蒙运动等。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哲学思想对人类历史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人生教育与人生意义的思考2.1 人生教育的重要性(200字)解释什么是人生教育,以及为什么它在当代社会变得如此重要。
探讨人生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帮助学生面对人生的挑战。
2.2 人生意义的思考(300字)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估。
通过学习不同的哲学和宗教观点,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3 人生目标与职业规划(400字)教导学生设定长期的人生目标,并与之匹配的制定职业规划。
学生将学会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并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部分: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3.1 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200字)介绍伦理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道德行为、道德相对主义等。
帮助学生了解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2 伦理决策与伦理困境(300字)引导学生思考伦理决策的过程,并讨论在伦理困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挑战。
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3.3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400字)教导学生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
第二版第一册 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 教学大纲

第二版第一册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2.文明礼让,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是公民应尽的义务3.爱岗敬业,勤俭自强是公民应有的精神追求3—2抵制不良行为1.了解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诱惑和不良行为2.增强自制能力,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第四课增强法治观念教学要求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的作用,明确法律对人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层级关系,掌握常见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教学内容4—1认识法律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法律对人的规范和保护作用3.宪法和法律的层级关系4—2掌握常见法律知识1.了解常见法律知识,如合同法、劳动法等2.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第五课走好人生道路教学要求了解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规划,明确人生目标和追求,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人士的教训,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5—1走好人生道路1.认识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规划2.明确人生目标和追求3.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和途径5—2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人士的教训2.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1.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但不限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劳奉献等。
2.遵守社会公德,传承家庭美德,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责任,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和文明礼仪。
3.抵制不良侵袭,包括但不限于拒绝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增强自制能力等方面。
4.增强法治观念,了解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珍视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5.教学要求: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
教育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塑造一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与
人生》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育对人生的影响,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对教育的思考,揭示了教育对个
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是人格的塑造。
教育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有智慧,更有修养,更有担当。
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潜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正如书中所说,“教育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
个人的命运,还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命运。
一个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优质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低劣的教育则会导致人才匮乏,阻碍社会的发展。
除了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外,我还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教
育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教育对人生的
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重视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大纲XXX《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和“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要求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应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动作、善于动作的人。
教学内容1.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客观实际既包括工具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选择及其作用。
分析人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适合本人发展的人生道路。
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物质运动与人生动作(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魏书生教育与人生

魏书生——我根本没有什么新思想讲座主题:教育与人生一、我根本没有新思想,我只做了两件事到现在,我说句实话,我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新思想,我只做了两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守住常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二是停止攀比,回归内心,尽职尽责、敬业乐业。
内修才行,少外求。
你做了镇长,肯定想做区长、市长,做了市长肯定想做省委书记。
做到了国家主席位置够高了吧,还有地球球长,可是不久还会不满足,你会对太阳系主任的职位感兴趣。
等你做了太阳系主任怎么办?眼睁睁看着银河系在召开党代会没有自己的份,如果做了银河系主任是不是满足了呢?还不满足,还想做宇宙的宙长……一辈子活在求不得的份上。
你看林彪、康生为什么堕入这个怪圈?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为什么你看他活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关键是回归内心。
有一次组织市里语文老师去开中学语文教研会,是在一个朋友的养猪场,大家不理解。
可是一到那一看,人家的猪睡钢丝床、吃食堂,上万头猪的猪圈没有一只苍蝇。
为什么?后来所有的老师恍然大悟。
因为人家养猪场的朋友是全身心地爱自己的职业。
教育事业也是这样,应该不倦怠、不愧对这份工作。
一个朋友是搞雕刻的,在玻璃杯壁上刻一对虾需要多长时间?他让我计数,结果人家用了55秒钟,为什么会这么快?因为人家是做到了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
虽然是平凡的工作,但人家让自己静下心来内求。
这样,再简单的事情,其实他的内心也是一个极其宏大的世界。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其实不管怎样,哪怕是对自己不喜爱的工作,都永远不能开玩笑。
我那时就曾经被调到企业工作,我也努力工作,目的是什么?让他们赶快把我“放”了,我才好回到我的教育岗位上去,做我的教师。
我那时经常被批斗,有时一天被批斗三次,为了批斗我,他们组成19人的批判小组来搜集整理我的材料。
还好,1978年2月20日,我第二次踏上教师岗位。
那时官少,不像现在官多。
1997年到现在,我做盘锦市教育局长兼党委书记,有课程表的课一直坚持着上,加上这之前,我坚持上了35年的课,没有让任何一位教师给我代过一节课。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学外文名称:educationscience课程编码:1410102C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教育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全院教师教育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通识教育课和基础课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以中小学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重心,以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性综合学科。
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其教育理论价值在于帮助未来教师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对象是院各教学系师范类的学生,这些学生未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公共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其一,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实际的教育问题,并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其二,着重在知识、理论、观念上训练师范生,使他们产生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欲望;其三,特别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基本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层次,了解教育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理解层次,深入理解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
第三,掌握层次,在理解教育学相关规律的基础上,把心理学、教育学、所学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作好教师的本质工作。
(二)本课程教学体系公共教育学从三大块来构建其内容体系:第•大块是教育原理,它围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含教育基本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功能、教育目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提高对教育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大块是教育管理,它围绕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评价、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评价意识;第三大块是教育实践,它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含教学基本工作、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学的实践意识。
教育教学大纲

教育教学大纲教育教学大纲是为了指导学校教学工作而制定的重要文件,旨在明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对教育教学大纲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编写要点进行探讨。
一、概念教育教学大纲是学校制定的一份包含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等内容的文件。
它包括了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资料和评估标准等内容,旨在提供教师教学方向、学生知识体系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二、重要性教育教学大纲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教育教学大纲,学校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其次,教育教学大纲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此外,教育教学大纲还能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编写要点编写教育教学大纲应遵循以下要点:1.教育目标:明确制定学校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契合。
2.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课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3.教学大纲:编写具体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
4.教学资源:明确教学资源的需求和配置,包括教师、教具、实验室等方面的资源支持。
5.教学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反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教育教学大纲的编写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编写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大纲,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应重视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确保其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教育教学大纲,切实贯彻落实,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中职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中职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Philosophy and Life Curriculum OutlineI。
Course Nature and Task___ the "Three Represents," this course deeply implementsthe ___ students on the basic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how to be a good person。
Its task i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and apply the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ir life development。
___ ideals。
and gradually form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___To enable students to ___ related to life development。
___ in life development using the basic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Marxist philosophy。
guide students to make correct ___ choices。
form a positive and upward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lay the ___.III。
Teaching Content。
Specific Teaching Objectives。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十二年级道德与人生教育教学大纲设计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十二年级道德与人生教育教学大纲设计十二年级道德与人生教育教学大纲设计一、引言道德与人生教育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备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行为准则。
本大纲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明确道德与人生教育的基本任务: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及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并遵守法律规定,并增强法治意识。
3.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情感管理以及良好社会习惯等方面的能力。
4. 提供思辨训练,激发学生成为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三、教材内容安排1. 单元一:个体伦理- 主题:认识自我,树立积极正面态度- 学习内容:个性特点及发展、自我认同、价值观养成-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自我管理和情感协调的能力。
2. 单元二:家庭伦理- 主题:维护家庭和谐与幸福- 学习内容:家庭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亲子关系、婚姻与家庭责任-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增强亲情和责任感,促进家庭和谐与幸福。
3. 单元三:社会伦理- 主题:合作与共享,建设美好社会- 学习内容:公民责任、社会公平正义、公益事业意义-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4. 单元四:法治教育- 主题:了解法律及其作用- 学习内容:宪法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及演变、青少年相关法律知识- 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复杂的道德和人生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综合实践:结合实际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中感知道德与人生的重要性,并通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提升他们的责任感。
-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课程地位:基础性学科5.总学时:366.总学分:27.先修课程:教育伦理学二、课程目标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有八个部分,导言主要简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六章自由与教育和第七章民主与教育。
导言哲学与教育(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对“哲学是否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的形成正确地认识,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门吗三、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哲学家和外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正确地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21世纪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的理念对教育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二、外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和解放后我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以及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再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再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更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叶老创立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教育与人生》)。
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修养》)。
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即“教是为了不教”为其全部思想的核心。
这些教育思想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与先进性,很值得从教者们立足于新课程重新审视与研究。
(二)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教育能教给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等基本的生存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人;而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又能在思维、品质、情感、审美观、价值观的角度培养人,使其成为美好的人。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调整课程的内容与目标,要求变革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中的第一节的内容“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一)教材作用《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哲学与人生》一书中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考虑到本节内容对幼师专业学生的应用价值,我将《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分为两课时进行讲解,本节课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
本节课也是连接教材第三、五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及其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联系、人际关系的含义;掌握联系、人际关系的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用联系的思维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学习哲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教学重点:联系的含义、人际关系的含义教学难点:联系的特征、人际关系的特征关键点: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二、说教法根据教材的特点、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如下教法达到教学目标。
1、运用图示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知识对于处在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图片、案例、flash短片资料,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工具,把教学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
其目的就是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启发学生思维,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形象化,更加容易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小学教育是儿童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确保小学教育的质量,制定一份全面而科学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探讨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三、课程设置1. 语文课程a.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b.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c.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 数学课程a.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c.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自然科学课程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b.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 社会科学课程a.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c.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观察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别辅导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评价标准1. 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
《教育与人生》教学大纲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属于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僵化格局,引导学生关注教育问题,通过围绕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准确流利表达自己的思想成果。
在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愿望,培养严谨治学、努力进取的精神,增强勇于实践、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透过一些鲜活的教育现象,抽取教育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以研讨专题的形式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为此,需要对研讨专题预先设计,使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内容框架,师生能够围绕主题开展资料搜集与阅读、教育观察、调查研究等教学准备工作,从而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同时,结合研讨课的特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经验状态调整或增补一些新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让教育学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活动过程,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旅行”。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考虑到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理论学习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本课程以“研讨专题”为单位,结合新生已有的受教育经历和对教育的感性认识,设计一些具体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对探索教育问题和学习教育学的兴趣。
所以,本课程不以教育学完整的内容体系为依据,只是选取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作为研讨的话题。
具体各专题内容如下,其中打下划线的内容为重点内容。
第一讲教育的生命品性
一、什么是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生活经历、关注或反思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活动,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活动,知道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理解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二、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思考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接受过教育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三、教育与人的生命成长是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回忆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传奇故事或其它同类故事,思考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和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
四、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反思教育中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做法,探讨其中的弊端,思考教育的生命品性。
)
第二讲教育的生命价值
一、教育为了什么?(通过研讨使学生了解教育的目的,进而思考教育地位和作用。
联系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师生倦怠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生命价值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
二、教育能否使人得到幸福?(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人生的幸福是什么?教育与人生幸福是怎样的关系?)
三、教育活动是一种怎样的活动?(通过探究,知道教育有不同类别和层次,认识到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
第三讲教育如何实现人生幸福
一、学校教育活动的展开都有哪些要素参与其中?(引导学生透过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系统中的若干要素,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
二、学校教育活动有哪些具体的途径和形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总结教育的途径和活动形式?进而思考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
三、谁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其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讨论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思考师生关系,探讨师生关系与师生幸福感的关系。
)
四、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教育教学内容,了解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涵义及其变化趋势,思考旨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人生幸福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
第四讲教育是否实现人生幸福?
一、教育实效与人的幸福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前面关于教育能否使人幸福的讨论,联系生活中的各种片面评价教育成效的做法,引导学生思考判定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二、如何判定教育的成效?(确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旨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师生幸福的教育评价的现实意义。
)
三、如何衡量学生的发展变化?(联系学生经历过的学业成绩评价和各种评价中的问题,探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当前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
)
四、如何衡量课堂教学的实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理解的课堂教学实效,将学生视角的意见和已有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比较,探讨课堂教学的实效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思考并描绘具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
)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马尔库塞著,张峰等译.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5】夸美纽斯著,傅任阚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小原国芳著,刘剑乔等译.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9】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0】苏霍姆林斯基著,王家驹等译.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内尔·诺丁斯著,丁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夏甄陶著.人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7】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长沙:岳麓书社.2002。
【18】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9】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0】刘次林著.幸福教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夏正江著.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2】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3】刘晓东著.儿童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涉及课堂师生研讨、教学观摩、课后自学、小组合作开展小课题研究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有平时学习考查和期末考试。
平时学习考查涉及学生课堂讨论参与情况、读书笔记、合作学习投入程度等,期末考试可采取主题演讲、学习汇报、学术论文撰写等方式的其中一种或几种。
鉴于研讨课的特殊性,需要考虑评价指标的多个维度,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安排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种评价信息予以整合,最后给出一个最终成绩。
(详见表1)最终成绩以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
七、其他说明
无。
执笔人签名:专业(教学部)负责人签名:主管教学院长签名:
(注:大标题用黑体小2号字,小标题用黑体5号字,内容用宋体5号字录入、行距20磅,页面用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