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趣味哲学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料。”厨师一本正经地回答。
• “这么说,您很会用作料了?”
• “作料我们也有分工。有管姜的,有管蒜的,有管花椒的, 有管大料的。我只管葱。”
• “您就管葱?”财主惊讶地叫道。
• “葱也不全管,我们还有分工。有管剥的,有管洗的,有管 切的。我只负责从剥葱到洗葱的传递。”
只管传葱的御厨 ———谈适度
• 这笔账本来是很清楚的。大家之所以感到糊涂,是因 为没有弄清出题者在两个地方搞了诡。第一,五角四 分加上四分的计算是荒唐的,因为买茶水的四分钱已 经包含在顾客买瓜所付的五角四分之中了:第二,拿 五角八分去对六角也是荒唐的,因为六角钱早已不存 在了。
二分钱哪儿去了? 谈静止性思考习惯造成的认识误区
• 某老汉卖瓜标价买一个二角、买三个五角。有三位 顾客结伴而来,各买了ー个,每人付给老汉二角。 顾客走后,老汉猛然想起,他们三人是一起来的按 照他的规定,他们买去的三个瓜总共收五角钱オ对。 于是,便让小孙子拿一角钱去追还。小孙子耐不住 干渴,中途花四分钱买了两杯茶水,等赶上顾客时 只剩六分钱了。小孙子向顾客讲明了原委,三位顾 客哈哈大笑,每人各自收下了二分。有个小伙子知 道这件事后编了一道智力试题,让同院的孩子们回 答:老汉起初收每位顾客二角钱,总共六角。但是, 每位顾客后来又被退回了ニ分,实际上只花了一角 八分。这样,三位顾客买瓜共花了五角四分小孙子 喝茶水花了四分,二者之和为五角八角。这和原来 的六角是对不上账的。所差的二分钱啷儿去了?在 谁的手里?
替猫说话” ———谈认识的角度
Fra Baidu bibliotek
• 听了朋友的讲述,我不由陷入沉思。倘若站在小鸟的立 场上看问题,答案诚如老师所说;但如果站在猫的立场上 看问题,小明的答法颇有道理。我知道这孩子是非常喜 欢猫的。
• 寓言只是寓言。假如我们不了解寓言作者的真实意图, 那就很难断定上述两种答案哪一种更为合理。显然,猫 吃小鸟既可以譬喻成坏人作恶,也可以譬喻成人们为了 某种目的(如获取生存资料)而采取的正当行动。
• 不过,这件有趣的事情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启示,那就 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和认识的角度有关。角度不 同,认识不同。或者,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解释;或者,对 不同事物作出相同的解释。
小偷使锁日臻完善 ———谈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 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这话,出自马克思之 口。
只管传葱的御厨 ———谈适度
• 有个财主,一天请到了一位给皇帝做饭的厨师。他很高 兴,以为在明天为自己祝寿的筵席上可以使客人们尝到 美味佳肴。
• “请您来造厨,我们可真是口福不浅哪!”财主恭维道。
• “当然愿意效力。不过在皇宫里,我们厨子之间是有分 工的,我也只能完成我所负责的那道工序。”
• “那您负责哪道工序?”财主赶忙问道。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二分钱哪儿去了? 谈静止性思考习惯造成的认识误区
• 孩子们听完题目后想了好久,始终弄不清二分钱在谁 的手里。大家只好去问老师。老师略加思索笑着说: 二分钱并不存在这是一道诡辩题。不错,最初老汉是 收了六角钱,可是,当老汉拿出一角钱让小孩子追还 顾客时,六角钱就不再存在了。小孙子退给每位顾客 二分钱,顾客共花了五角四分。这些钱中的五角,在 老汉手里;余下的四分,小孙子买了茶水。
• 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 固然取决于生产者的努力,但引起这一努力的根源却应 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正是由于贼们变着法的偷盗, 所以才有了人们变着法的防盗;正是由于骗子手们变着 法的伪造,所以才有了人们变着法的防伪。
• 这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揭示着辩证法的一 个重要道理,即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 由彼此对立的双方构成的。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相 互排斥、相互否定,谓之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 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肯定,谓之矛盾的同一性。
生活中的趣味哲学
替猫说话” ———谈认识的角度
• 朋友告诉我,他那上小学的宝贝儿子小明前些日子挨了 老师一顿批评。期末考试时,语文试卷给出了一篇寓 言:“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了猫 露在口罩边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不肯上当,猫只得 扫兴而归。”试卷要求学生写出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 小明写道:“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努力把事情做得更仔 细。”老师阅后十分生气,对小明说道:“这篇寓言的主 题思想是不要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要善于识破敌 人的伪装。你答得毫不切题,只能得零分。”小明不服 气,分辩道:“您喜欢小鸟,当然替小鸟说话,可我喜欢猫 呀。”老师听后极为恼怒:“你怎么是非不分,替坏蛋出 谋划策?”小明说道:“凭什么说猫是环蛋?就因为它要 吃小鸟吗?猫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这是它的天性。您不 是也告诉过我们,原始人为了活下去,也要想尽办法捕捉 小鸟和其它小动物,原始人也是坏蛋吗?”
小偷使锁日臻完善 ———谈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 也许,有些读者朋友对矛盾存在着斗争性还能理解,但对 矛盾同时存在着同一性就有些迷惑了———既然矛盾 双方是彼此对立的,为什么又说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吸 引、相互肯定呢?
• 的确,承认矛盾的存在不是一件易事,“是则是,否则否,除 此之外,都是鬼话”的思维方式因其符合传统逻辑而顽 固地纠缠着我们的头脑。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生活 中彼此相反且具有内在联系的两类现象,那么就会发现, 矛盾双方的的确确是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肯定 的。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曾把这种倾向概括为“相反 而相成”。
• 这是一个笑话。它告诉我们,分工如果过细以至超过应 有的限度也会引起麻烦。举一反三,做任何事情都要适 度。
• “度”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质和量的统一,是 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在该范围以内,事 物的变化不会引起质变,一旦超出这一范围,事物就会走 向自身的反面。
• 唯物辩证法坚持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 好处”,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孔夫子主张“过犹不及”、 “允执其中”,这颇有道理。“过”同“不及”一样,都 会把事情办糟。名厨师炒菜的时候,很注意“火 候”:“火候”不够,菜生;“火候”过了,菜老。
• “这么说,您很会用作料了?”
• “作料我们也有分工。有管姜的,有管蒜的,有管花椒的, 有管大料的。我只管葱。”
• “您就管葱?”财主惊讶地叫道。
• “葱也不全管,我们还有分工。有管剥的,有管洗的,有管 切的。我只负责从剥葱到洗葱的传递。”
只管传葱的御厨 ———谈适度
• 这笔账本来是很清楚的。大家之所以感到糊涂,是因 为没有弄清出题者在两个地方搞了诡。第一,五角四 分加上四分的计算是荒唐的,因为买茶水的四分钱已 经包含在顾客买瓜所付的五角四分之中了:第二,拿 五角八分去对六角也是荒唐的,因为六角钱早已不存 在了。
二分钱哪儿去了? 谈静止性思考习惯造成的认识误区
• 某老汉卖瓜标价买一个二角、买三个五角。有三位 顾客结伴而来,各买了ー个,每人付给老汉二角。 顾客走后,老汉猛然想起,他们三人是一起来的按 照他的规定,他们买去的三个瓜总共收五角钱オ对。 于是,便让小孙子拿一角钱去追还。小孙子耐不住 干渴,中途花四分钱买了两杯茶水,等赶上顾客时 只剩六分钱了。小孙子向顾客讲明了原委,三位顾 客哈哈大笑,每人各自收下了二分。有个小伙子知 道这件事后编了一道智力试题,让同院的孩子们回 答:老汉起初收每位顾客二角钱,总共六角。但是, 每位顾客后来又被退回了ニ分,实际上只花了一角 八分。这样,三位顾客买瓜共花了五角四分小孙子 喝茶水花了四分,二者之和为五角八角。这和原来 的六角是对不上账的。所差的二分钱啷儿去了?在 谁的手里?
替猫说话” ———谈认识的角度
Fra Baidu bibliotek
• 听了朋友的讲述,我不由陷入沉思。倘若站在小鸟的立 场上看问题,答案诚如老师所说;但如果站在猫的立场上 看问题,小明的答法颇有道理。我知道这孩子是非常喜 欢猫的。
• 寓言只是寓言。假如我们不了解寓言作者的真实意图, 那就很难断定上述两种答案哪一种更为合理。显然,猫 吃小鸟既可以譬喻成坏人作恶,也可以譬喻成人们为了 某种目的(如获取生存资料)而采取的正当行动。
• 不过,这件有趣的事情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启示,那就 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和认识的角度有关。角度不 同,认识不同。或者,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解释;或者,对 不同事物作出相同的解释。
小偷使锁日臻完善 ———谈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 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这话,出自马克思之 口。
只管传葱的御厨 ———谈适度
• 有个财主,一天请到了一位给皇帝做饭的厨师。他很高 兴,以为在明天为自己祝寿的筵席上可以使客人们尝到 美味佳肴。
• “请您来造厨,我们可真是口福不浅哪!”财主恭维道。
• “当然愿意效力。不过在皇宫里,我们厨子之间是有分 工的,我也只能完成我所负责的那道工序。”
• “那您负责哪道工序?”财主赶忙问道。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二分钱哪儿去了? 谈静止性思考习惯造成的认识误区
• 孩子们听完题目后想了好久,始终弄不清二分钱在谁 的手里。大家只好去问老师。老师略加思索笑着说: 二分钱并不存在这是一道诡辩题。不错,最初老汉是 收了六角钱,可是,当老汉拿出一角钱让小孩子追还 顾客时,六角钱就不再存在了。小孙子退给每位顾客 二分钱,顾客共花了五角四分。这些钱中的五角,在 老汉手里;余下的四分,小孙子买了茶水。
• 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 固然取决于生产者的努力,但引起这一努力的根源却应 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正是由于贼们变着法的偷盗, 所以才有了人们变着法的防盗;正是由于骗子手们变着 法的伪造,所以才有了人们变着法的防伪。
• 这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揭示着辩证法的一 个重要道理,即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 由彼此对立的双方构成的。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相 互排斥、相互否定,谓之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 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肯定,谓之矛盾的同一性。
生活中的趣味哲学
替猫说话” ———谈认识的角度
• 朋友告诉我,他那上小学的宝贝儿子小明前些日子挨了 老师一顿批评。期末考试时,语文试卷给出了一篇寓 言:“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了猫 露在口罩边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不肯上当,猫只得 扫兴而归。”试卷要求学生写出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 小明写道:“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努力把事情做得更仔 细。”老师阅后十分生气,对小明说道:“这篇寓言的主 题思想是不要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要善于识破敌 人的伪装。你答得毫不切题,只能得零分。”小明不服 气,分辩道:“您喜欢小鸟,当然替小鸟说话,可我喜欢猫 呀。”老师听后极为恼怒:“你怎么是非不分,替坏蛋出 谋划策?”小明说道:“凭什么说猫是环蛋?就因为它要 吃小鸟吗?猫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这是它的天性。您不 是也告诉过我们,原始人为了活下去,也要想尽办法捕捉 小鸟和其它小动物,原始人也是坏蛋吗?”
小偷使锁日臻完善 ———谈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 也许,有些读者朋友对矛盾存在着斗争性还能理解,但对 矛盾同时存在着同一性就有些迷惑了———既然矛盾 双方是彼此对立的,为什么又说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吸 引、相互肯定呢?
• 的确,承认矛盾的存在不是一件易事,“是则是,否则否,除 此之外,都是鬼话”的思维方式因其符合传统逻辑而顽 固地纠缠着我们的头脑。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生活 中彼此相反且具有内在联系的两类现象,那么就会发现, 矛盾双方的的确确是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肯定 的。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曾把这种倾向概括为“相反 而相成”。
• 这是一个笑话。它告诉我们,分工如果过细以至超过应 有的限度也会引起麻烦。举一反三,做任何事情都要适 度。
• “度”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质和量的统一,是 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在该范围以内,事 物的变化不会引起质变,一旦超出这一范围,事物就会走 向自身的反面。
• 唯物辩证法坚持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 好处”,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孔夫子主张“过犹不及”、 “允执其中”,这颇有道理。“过”同“不及”一样,都 会把事情办糟。名厨师炒菜的时候,很注意“火 候”:“火候”不够,菜生;“火候”过了,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