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80后90后 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后、70后、80后、90后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么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没有零食,天塌不下来,但生活一定会变得像白开水般寡淡乏味。正是因此,无论是在饥馑的60年代还是日益丰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着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各种零食。它们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细琢,又或者充满了工业气息……每种零食都无一例外能够勾起一代人的童

年回忆。正是出于这份情感,在这里搜罗了各个年代的经典零食们,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独特。这些零食们,有的已经找不到了,有的还焕发着勃勃生机。不过我可没有给它们打广告的意思呢。欢迎补充。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60年代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他们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与后来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虽在形象品质上相形见绌,却享受着最尊崇的待遇。古巴糖△图片来自《60年代小学生的零食》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其实“古巴糖”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糖类,就是糖从甘蔗中提取出后,经过粗加工而成的产品,俗称“红糖”。在计划经济物资匮乏

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而

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装成块状硬糖,成为了当时小孩子们在苦涩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一抹甜味。但是,昔日的“古巴糖”

并非今日的“红糖”,事实远没有那么美好……至今,中国仍

然在从古巴进口蔗糖,只是进口来的糖纷纷经过多样而精细的加工改头换面,“古巴糖”的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那滋味

如同那个苦涩年代一样的糖块,也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了。果味饼干△时间太久远,只能找到包装纸了,上面

依稀可见当年饼干的样子在60年代,糖果和饼干算是孩子

们对味蕾的为数不多的甜蜜刺激。不同于现下各种口味、厚薄形态各异,甚至可以“边吃边玩”的饼干,60年代的饼干显得更加朴实而单一,一如那个年代的人们。然而,就是这些略显粗拙的饼干,在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不仅能够在年节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装纸与包装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再看看现在的饼干,不论是外表的华丽还是内在的美味都远胜于那个年代,却再也不能企及那样的地位了。△“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主题的饼干盒毕竟,物以稀为贵嘛。70后·穿越时代的经典味道到了7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缓慢回温,一批堪称经典的零食也逐渐开始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独领风骚,抵过了时代洪流的侵蚀。爆米花私以为,爆米花机绝对可以列为人类零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煤炉,铁桶,编织袋,黝黑粗糙的机器中却孕育

着香甜洁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炉的过程中,火焰的跳动与火炉哗啦啦的转动声把期待而紧张的心情推上一个极高点,最后在“嘭”的一声中一齐释放。简单的设备,低廉的原料,却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的多重刺激与愉悦。△玉米花△ 大米花不同于现在各大电影院中光洁甜

腻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粝的,抓起一把来,有时还会被小砂石硌到牙齿;其甜味也来得更加纤细而绵长,能够让人不知不觉就吃掉一大袋。这两种爆米花一如它们所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农耕文化,一个热烈直白,一个含蓄敦实。而随着生活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精致,我们也越来越难以在街边守候一袋原始粗粝的爆米花了。总归有一天,那“嘭”的一声与升腾着甜味的白色烟雾,也会一起被当

作一件艺术品,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记忆。麦乳精“麦乳精”

原名“乐口福”,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其中,

“麦”“乳”“精”三个字都各有所指,分别为麦精、乳粉与糊精。用“麦乳精”来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实,也是它能够家

喻户晓的原因之一吧。麦乳精营养丰富、颗粒疏松,用水冲调能够散发出扑鼻的香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追捧。由于麦乳精采用真材实料,成本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当作是奢侈的饮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人们不舍得喝麦乳精,将其当作补品送给病人的情节也频频出现。想想其实送礼送补品什么的都是安慰剂,比起现在

又难吃又傻贵的号称含有各种名贵药材的补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点的安慰剂,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麦和牛奶,也没什么关系呢。大白兔说到大白兔,应该不需要解释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号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广大70、80、90后的脑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个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只毛茸茸的啮齿动物,而是白白的圆柱状奶糖吧。所以说,这里要介绍一点关于大白兔的可能还鲜为人知的有趣事。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现于1943年,来自上海的“爱皮西糖果厂”(是的,“爱皮西”这个拗口的充满了洋味儿的名称其实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装也并不是大白兔,而是红色的米老鼠,并名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厂被收为国有,不管是“ABC”还是“米老鼠”这些崇洋媚外的符号是大大的不行滴,于是才改头换面成了圆乎乎的“大白兔”。△别看大白兔那么亲切可爱,人家的配方可是有专利哒!从创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着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内里还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采用手工制作,每天生产800公斤,还是“限量版”。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大白兔还曾经打出“七颗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的宣传语,地位相当于营养保健品,那可是相当贵重滴。(不过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贵些……吧?)红虾酥说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说说红虾酥——一个奶糖,一个酥糖,曾经牢牢占据着国产零食的半壁江山。红虾酥,其实是酥糖的一种,因其

糖块的形状洁白中镶有褐色条纹,活像虾的中段,因此得名“红虾酥”。红虾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酥、脆、香、甜”四个字。在制作上集中了传统工艺的精华,用料考究。一律选用优质榴花砂糖,高浓度葡萄糖浆和“二八麻酱”,经多次熬炼拔拉

折包而成。这种糖皮薄酥脆、糖馅层次清晰,吃起来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腻口,吃后不留残渣。——摘自百度百科词条“大虾酥糖”至于红虾酥的原产地,一说是北京,一说是大连。无论如何,红虾酥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民族品牌远销海外,口味自然没得说。不仅如此,红虾酥的生命力也相当之强,相信不少九零后的童年也少不了这种红红的酥糖的身影。如此想来,我们着实应该感谢这些糖块们,几十年来不仅口味始终如一,连外表也保持着最初质朴的模样。正是它们,让不同世代的人们有了共享的甜蜜回忆,并能够在长大成人的年岁中还保留着与这些回忆相连的滋味。80后·零食,不只可以用来吃哟到了80年代,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热潮,带来的不仅有新的社会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来品与国产零食分别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这片诱人的新市场,而最幸福的,莫过于那些在小卖部前徘徊的孩子们了。奇多△奇多有“三宝”:奇多圈、吉祥物,最后才是粟米条从80年代起,以马铃薯

为原料,浸染着西方浓厚工业气息的膨化食品开始流行起来,奇多(Cheetos)堪称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

一种,而奇多之所以红遍大街小巷,靠的不仅是酥脆的粟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