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小区景观环境规划理念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 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 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 城市居民住区环境规划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层 面。从这个生态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 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 市居民区环境发展演化过程的必然。主要功能以绿色经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范区, 物流业及配套居住集中发展城区为主。南地块规划以商业贸易、物 流集散、文化娱乐、教育、休闲公园及配套居住为核心的城市功能 区为主。项目地块虽位于昆明官渡区,但是交通体系非常发达。快 速路北京路途经本案西侧、昆曲高速路直接让本地块与曲靖相连, 真正打造大昆明1小时生活圈;正在拓宽的丰元路(原7204省道)横穿 地块内;汀东商业大街与地块南侧相连。现阶段城市配套及其设施。 如大型购物中心、重点中小学及幼儿园、以及医院医疗单位、城市 休闲广场、娱乐餐饮等精神性消费有待随着新城建设来完善。 拟完成图纸目录: ⑴、居住区区位图 ⑵、土地利用现状图 ⑶、景观系统规划图 ⑷、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⑸、总平面图 ⑹、竖向规划图
第四阶段:定稿阶段(2020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依据指导 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修改,进行定稿。 第五阶段:答辩阶段(2019年4月下旬)。根据安排学院统一安排, 进行论文结题答辩。
五、完成研究(设计)所需条件及落实措施 (一)阅读大量文献,丰富自己的理论专业知识。 (二)多次实地考察。 (三)规划合理的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四)整理资料,收集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使其合理化 (五)与论文指导老师交流探讨。 六、参考文献资料 [1]陈卫元.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浅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4) [2]官文娟.现代开放式居住区规划探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3]罗正敏.居住区改造规划[D].南京林业大学,2015 [4]赵茜.南京市居住区绿化树种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 2016(8) [5]王丝.基于生态视角下居住区规划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华东科 技:学术版,2015(2) [6]徐艳芬.北方居住区建设管理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 2015(13) [7]孙斌,李亮.小居住区的定位及规划原则[J].城乡建设,2016(5) [8]李春萍,翟国勋.居住区景观规划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 院学报,2015(3)
小区设计细节知识点总结

小区设计细节知识点总结
1. 小区规划
小区规划要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进行设计,确定小区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分布。
要考虑
到阳光照射、风向、地势等因素,合理规划建筑布局,使小区环境舒适、通风、采光良好。
2. 建筑设计
小区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包括户型的设计、楼层布局、建筑外观等。
要注
重空间利用率,尽量减少死角和浪费空间的现象,提高小区的整体美观度。
3. 绿化设计
小区的绿化设计是小区环境舒适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植被等,增加小区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4. 公共设施
小区的公共设施包括停车场、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要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小区的实
际情况进行设计,尽量利用空间,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5. 交通设计
小区的交通设计要考虑到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需求,要合理规划道路和人行道的宽度和布局,确保交通安全和便利。
6. 环境保护
小区设计要注重环境保护,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
一个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
7. 安全管理
小区设计要考虑到安全管理的需要,包括防火、防盗等安全设施的设置,确保居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
8. 社区氛围
小区设计要注重打造一个和睦、友好的社区氛围,通过景观、公共活动等手段,增强居民
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以上是小区设计的一些细节知识点,每个点都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认真考虑到,以确
保设计的质量和实用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目标1.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4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布局2.1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类型2.2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2.3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设计方法与步骤2.4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案例分析第三章: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3.1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要求3.2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原则3.3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布局形式3.4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4.1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与要求4.2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4.3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形式4.4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案例分析第五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5.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概念与要求5.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设计原则5.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形式5.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6.1 生态环境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6.2 居住区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6.3 居住区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方法6.4 居住区生态规划案例分析第七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建筑风格7.1 建筑风格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7.2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基本原则7.3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设计方法7.4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案例分析第八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人文关怀8.1 人文关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8.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原则8.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人文实践方法8.4 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文案例分析第九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技术创新9.1 技术创新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9.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技术创新的应用9.3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9.4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案例分析第十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评价与改进10.1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10.2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实践案例10.3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策略与措施10.4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针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居住需求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道路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等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知识点。
1.地理环境分析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目标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这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的考虑。
地形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道路布局和建筑设计。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绿化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
水资源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供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
2.人口需求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人口需求。
这包括人口密度、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等方面的考虑。
人口密度决定了居住区内的住宅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家庭结构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布局。
居住方式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交通系统的设计。
3.道路网络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道路网络的设计。
道路网络的设计要满足交通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通道,并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交通安全。
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人行道的规划等都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公共设施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公共设施的规划。
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公园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规划要充分满足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并且要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公共设施的规划要考虑到容量、位置和距离等因素。
5.绿地空间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绿地空间的设计。
绿地空间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
这些绿地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内的植被和景观的需求。
绿地空间的规划要考虑到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因素。
6.环境保护考虑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
这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考虑。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资源。
总结:居住区规划设计涉及到许多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口需求、道路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
论析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

论析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摘要:本文分析了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1、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居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居住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其规划也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使整个社区能够有机地融入所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
通过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提供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社区文化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1.2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影响居住区生活条件的关键因素,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形和特征的特点。
住宅小区选址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远离污染源和强噪声源。
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施工现场河流、斜坡、树木和绿地等原始地理条件的破坏的同时,应利用它们创造一个和谐、相互依存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环境。
提供健康、舒适、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1.3居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区的组合从宏观角度来看,建筑、街区或整个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被视为一种空间环境规划设计,也就是说,住宅区应视为室内外各种空间环境的综合结合,并将居住区的多种环境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而有意义的居住环境。
1.4居住区规划应注意建立安全防线居住环境的安全是居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要保证居住社会环境和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稳定,保证居住区各项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行,帮助居民分忧解忧,消除后顾之忧,使人们安居乐业。
1.5配套设施应经济实用住宅小区规划应当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总之,有必要从经济和实用的角度规划和设计各种配套设施,以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方便居民的生活。
1.6可持续住区可持续住宅区的目的是创造更可持续和更有活力的城市区域。
在结合区位环境考虑住宅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在进行个体设计时,必须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和形状的组织,以实现舒适使用、节约土地和节能的目标;另一方面,结合环境景观元素,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或根据山脉和地形,或通过适应现有的树木、河流、道路,减少环境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建筑形状来控制形状参数,达到节能的目的。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原则。
这些规范和原则旨在保障居住区的生活质量,提供便利的居住环境,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下面是关于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1. 基本原则:规划设计应遵循人本主义原则,注重人们的需求和利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居民之间的平等和融合。
2. 空间布局:居住区的功能分区要合理,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空间、商业用地、教育用地等。
合理设置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绿地等,方便居民休闲和社交。
3. 交通设施:居住区应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包括道路、步行道、自行车道等。
交通布局要合理,方便居民出行和交通流动。
4. 建筑设计: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要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
建筑的高度和体量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5. 绿化环境:居住区应提供丰富的绿化环境,包括树木、草坪、花园等。
绿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提供良好的景观,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6. 公共设施:居住区应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社区中心等。
这些设施要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便利。
7. 环境保护:居住区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可以采用可持续建筑材料和能源,提供可再生能源设施,减少噪音和有害物质的排放。
8. 社区互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促进社区的互动和发展。
可以设置公共活动场所、组织社区活动,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注重保护环境和提供便利设施,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 引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良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提供舒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常见规范和标准,以帮助规划设计师设计出更好的居住区。
2. 布局规范2.1. 地块规划•合理规划地块大小和形状,以满足不同居住需求和社区功能要求。
•规划地块之间的道路和人行道,以方便居民出行和社区内部交通。
•考虑到社区公共设施和服务等因素,合理安排地块之间的距离和位置。
2.2. 建筑布局•根据居民需求和社区功能要求,合理布局住宅建筑、公共设施和商业区等。
•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注重建筑之间的通风和采光,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3. 绿化和景观规范3.1. 绿地规划•合理规划绿地面积和分布,以提供良好的户外休闲和社交空间。
•保留和增加树木和草坪等植被,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美观的景观。
3.2. 公园和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多功能公园,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居民需求。
•设计景观元素,如花坛、喷泉和小径等,提供美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4. 设施和服务规范4.1. 教育设施•规划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学校和幼儿园,满足居民教育需求。
•考虑到学校和幼儿园在居住区内的分布和可达性问题。
4.2. 医疗设施•规划医院和诊所等医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
•考虑到医疗设施在居住区内的布局和可达性问题。
4.3. 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商业中心或购物中心,提供便利的购物和商业服务。
•考虑到商业设施在居住区内的布局和可达性问题。
5. 交通规范5.1. 道路规划•规划合理的道路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和车辆流通。
•考虑到道路宽度、车道数量和停车位的设置等因素。
5.2. 公共交通•考虑到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以便居民出行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
•设计舒适和安全的公共交通站点,提供便利的上下车环境。
6. 安全规范6.1. 消防规范•设计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以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创建一个宜居、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提供人们居住、工作、休闲的场所。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功能布局、绿化设计、交通规划、配套设施等内容。
二、规划目标1. 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2. 创造一个宜居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
3. 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绿色生态空间。
4. 优化交通规划,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
5. 规划合理的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三、规划原则1.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2.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3. 综合性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规划。
4. 灵活性原则:规划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
四、功能布局1. 住宅区域:根据不同居民需求,规划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包括公寓、别墅、联排别墅等。
2. 商业区域:规划商业中心、购物中心、超市等商业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购物需求。
3. 教育区域:规划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4. 公共服务区域:规划医院、社区中心、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就医、社交和阅读。
5. 休闲娱乐区域:规划公园、运动场、游泳池等休闲娱乐设施,提供丰富的休闲活动场所。
五、绿化设计1. 绿化比例:规划设计中应保证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一定比例,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 植物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本地植物,以提高绿化的成活率。
3. 绿化布局:合理布置绿化带、绿地和景观区,增加居住区的景观价值。
4. 生态保护: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湿地、森林等,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六、交通规划1. 道路规划:规划合理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支路和步行道,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
2. 公共交通:规划公交站点、地铁站点等公共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3. 自行车道:规划自行车道,鼓励居民骑行,减少汽车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一、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考虑居住者的居住需求、交通便利性、绿化环境、社区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规划设计要合理布局,保证道路交通畅通,并留足足够的停车位。
要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增加居住区的景观美化和生态环保功能。
二、建筑设计要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要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居住者的健康。
建筑的高度和密度要合理,不能给居住者带来压迫感。
同时,要考虑到防火、防潮、防震等安全因素,并设置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
三、生活设施要求居住区的生活设施要便利、完善。
包括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学校等,能够满足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要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社区管理和服务要求居住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要规范、高效。
建立居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居住区的管理,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修、安全防范等。
提供居民活动和社交服务,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凝聚力。
五、环境保护要求居住区的设计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减少噪音和污染源。
要合理规划雨水排放系统,确保居住区的排水畅通。
同时,要注重节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六、居住区配套设施要求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要完善,包括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
同时,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规划合理的道路和交通网络,方便居住者的出行。
为了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要设置良好的照明设施和监控设备。
总之,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为了创造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各项规范要求的实施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居住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使居住区真正成为人们的家园,为居住者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与基本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在遵循上一层次的规划及相关控制条件的前提下,对建筑布局、交通系统、景观绿地系统作总体布置:包括对各类型的建筑,如居住建筑、公建配套用房、公用服务设施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道路系统—出人口、车行系统、步行系统、停车设施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的水、暖、电、热、燃气等专业作规划与设计等。
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1设计要点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包括:(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从整体上对居住区用地作出统一的安排,包括建筑的位置、数量、面积,同时也包括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色彩以及具体的环境设计。
由于居住区是由多个住宅单体组成,因而整体性是整个规划设计的核心。
(2)经济性。
居住区用地要经济,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很好地组织通风、采光,节约能源。
通过分析地形特征,合理地解决好用地土方平衡问题。
(3)生态性。
要通过各种规划手段和技术途径,使生态的思想贯穿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部过程。
(4)地域性。
居住区规划要与该地段以及城市的地域特征结合起来.使居住建筑、空间环境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5)超前性和灵活性。
规划本身具有计划的概念,既要兼顾现实的情况,又要有超前性和灵活性,要有弹性,留有余地。
2基本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包括:(1)功能要求。
这是住户使用的根本要求,也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功能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日照要求、通风要求、安静要求、交通是否便捷以及居住用地的气候特征等。
(2)安全要求。
居住区要给人以安全感,便于防盗、防止交通事故,并满足防火、防灾、防空等要求。
防火—建筑之间要满足防火要求的间距;防灾—包括防震和防洪,用地要选择在地质条件好的地块,要有合理的疏散宽度、疏散场地和合适的建筑密度,建筑物要满足一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居住区内排水要通畅,与城市排水管网有良好的衔接;防空—设置一定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满足战时需要。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课件

04 居住区环境设计
绿化环境设计
绿化覆盖率
确保居住区内绿地面积足够,提 高居住环境的绿化覆盖率,为居 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休闲
场所。
植物种类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 适宜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 、花卉等,以丰富绿化层次和色彩 。
绿化布局
合理规划绿化布局,将公共绿地、 宅旁绿地、道路绿化等有机结合, 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ppt课件
•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 居住区规划布局设计 • 居住区建筑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案例
01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对城市中住宅 集中区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 景观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 。
目标
创造宜居、舒适、安全、美丽的 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水景环境设计
1 2 3
水景类型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定位,设计不同类型的水景 ,如池塘、溪流、喷泉等,以增加居住区的灵气 和活力。
水质保障
采取有效的水质保障措施,如定期换水、过滤设 备等,确保水景的清洁卫生,为居民提供安全、 舒适的休闲环境。
水景与建筑、环境的融合
将水景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相融合,形成和谐统 一的整体效果,提升居住区的品质。
THANKS 感谢观看
住宅组团布局
总结词
住宅组团布局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氛围。
详细描述
住宅组团布局应注重多样性和协调性,以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在规划住宅组团时,应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喜好, 设计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住宅,以满足不同家庭和生活方式的需求。同时,住宅组团布局应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 ,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教育、医疗、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合理规划社区内的商业、医疗、教育、文化等配套设施,使居民能够便利地享受各种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保护,合理规划绿地、公园、水系等公共绿地,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注重交通便利和安全。
合理规划道路交通,提高交通网络的密度和覆盖范围,确保居民出行便利;同时,要注重交通安全,合理规划人行道、交通标识、交通信号灯等设施,保障居民的交通安全。
此外,居住区规划设计还要注重社区管理和服务。
合理规划社区管理机构和服务设施,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注重文化和历史传承。
合理规划文化设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总之,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于城市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生态环境保护、交通便利和安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及文化和历史传承等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宜居、便利、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最新版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最新版一、背景自1982年第一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发布以来,我国已经出台了多个版本的规范,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7-2019),对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全面升级和修订,成为我国目前最新版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二、总体要求新版规范明确提出了3个总体要求:1.高质量。
要注重设计品质和居住生活质量,营造温馨、舒适、人性化的居住环境,打造安全、环保、便利、宜居的住宅区。
2.多样化。
体现居住者不同需求的个性化要求,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争取形成多样化的居住区。
3.可持续。
要想办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空气质量、噪声控制、绿化率和利用率等指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内容1.规划设计原则。
新版规范提出了“参照自然、注重人文、重视功能、匠心设计”的规划设计原则。
强调规划要紧密依靠自然环境,注重培养居民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强调公共服务设施的协调和功能的完善,强调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居住环境。
2.居住空间设计。
新版规范对住宅面积、深度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明确了不同户型的建筑面积要求及户型深度要求。
此外,还强调了阳台设置、使用面积、通风、采光、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居住空间质量。
3.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新版规范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上,重视人性化需求和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如在幼儿园和学校的设施设计上,要求满足大儿童、中儿童和小儿童的不同需求,拓展教育机构的开放空间和活动场所,并在校园内创造宜居的空间氛围。
4.绿地景观设计。
新版规范在绿地景观设计上,要求绿化面积应占居住区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25%,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用途的绿地,提出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充分发挥绿地的功能,如增加城市景观、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等。
四、总结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明确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重视居住者对居住空间品质和居住环境的需求,强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绿地景观规划等方面的重要性。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一、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 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 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组织管理;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的公共活动中心, 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 有利安全防卫;4. 布置合理, 空间丰富, 环境美, 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2).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 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3). 精心设立建筑小品, 丰富与美化环境;4). 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 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应解决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互相关系。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 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拟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拟定。
居住区内绿地应涉及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社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二、建筑基地也可以称为建筑用地。
它是有关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划定为建筑使用的土地。
建筑基地应给定四周范围尺寸或坐标。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基地与道路红线相连接时, 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如城市规划需要, 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
建筑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 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首先是小区规划。
一个良好的小区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用地布局,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用地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合理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小区不显得拥挤,同时也能保护居民的隐私;合理的交通布局,包括道路、步行道、自行车道等,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其次是建筑设计。
城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风格和外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小区的风貌统一;建筑的高度应与周围建筑相适应,避免出现高低悬殊的情况;建筑的内部布局应合理,充分利用空间,使居住舒适。
再次是公共设施。
城市居住区应配备一定的公共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中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娱乐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尽可能分散布局,以方便居民就近使用。
另外,城市居住区的绿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绿地能提供居民的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能改善环境质量。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应要求一定比例的绿地用地,并注重绿地的布局和景观设计,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此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还应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建筑和公共设施应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同时,要注重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配置、绿化等措施,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普通情况下。
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者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①住宅用地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不可建用地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造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辟、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造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5.基础资料依据:(P32 页)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造、公共建造、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造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辟、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造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6.现状、区位分析(P34 页)7.什么是区位?区位,指某一主体或者事物所占领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低密度居住区规划要点

低密度居住区规划要点
1、住区应按照规模形成相对完整的社区或邻里关系,独立的低密度住区用地不应少于2.5公顷,或住宅总套数不少于50套。
2、应充分考虑住宅户型和外形立面的多样性,避免住宅类型的单一化,注意区别独立式、双拼式、联排式住宅规划布局的不同,联排式住宅拼接长度不能超过60米或8套。
3、道路设计方面应通过设计手法将机动车速度限制在时速15公里以内,以保证人车安全与居住环境的安宁。
道路组织宜采用尽端路,尽端路最长不应超过120米。
4、独立式住宅布局必须考虑前后庭院以及两侧住宅的间距,住宅前院进深不小于7米,后院进深不小于10米,左右建筑退基地红线不小于3米;且住宅间距必须满足当地大寒日2小时满窗日照的要求。
5、独立式住宅的停车位设置不低于1.5车位/户,双拼式住宅与联排式住宅停车为设置不低于1.0车位/户;并提供适量的访客停车位。
6、住区内主次街道必须提供路灯照明,路灯高度不大于3米,间距不超过15米,必须采用节能灯,并应避免炫光。
7、住区公共绿地率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10%,并尽可能结
合地形地貌,水面应以人工湿地为主。
住区绿地应以草坪、灌木和乔木相结合的绿化模式为主,乔木(株)、灌木(株)、草坪(平方米)、绿地(平方米)的比例宜为1:6:20:29.。
8、住区广场硬质铺装不应超过广场总面积的50%,并提供固定座椅和夜间照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居住区的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下面是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一些建议:
1. 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合理确定居住区的建筑物高度和容积率,以确保住房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和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2. 居住区应设置合适的公共设施,如公园、运动场和社区中心,以满足居民的休闲和社交需求。
3. 居住区应配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道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交通安全。
4. 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考虑节能和环保设计,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 居住区应合理规划小区内的绿地和植被,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同时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6. 居住区应配备适当的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以确保废物和污水的有效处理和环境的清洁。
7. 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和设施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以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和生活。
8. 居住区应设置合适的消防设施和应急逃生通道,以确保居住区的火灾安全和居民的生命安全。
9. 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应与周边地区的城市规划相协调,以确保整个城市的协调发展。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居住区的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居住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宜居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和居住环境。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合理控制居住区的人口密度,避免因过高的人口密度导致居住区内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
同时,要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宜居性,包括绿化率、景观设计、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要保证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便利。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业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居住区的综合服务水平。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规划。
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道路布局、交通枢纽、停车设施等,以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和交通秩序。
同时,要鼓励绿色出行,推广公共交通、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居住区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要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安全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等,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组织、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打造宜居、便利、安全、环保的城市居住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位城市规划者能够认真考虑这些标准,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一般情况下。
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①住宅用地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不可建用地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7.什么是区位?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第三章(重点)1.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P42页)主要考虑人口规模、配套设施和行政管理,即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居住区级(3~5万人)、居住小区级(0.7~1.5万人)、居住组团级(1~3千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2.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分值高,结合特点进行布局,P44-54图)1.片块式布局: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的群体,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
2.轴线式布局:轴线由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3.向心式布局: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
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构成的空间无方向性。
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要适当控制建筑层数。
5.集约式布局: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一些旧城改建和用地紧缺的地区尤为适用。
6.隐喻式布局:把某种事物进行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增强环境感染力,“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7.综合式布局:多种形式综合布局。
8.几项有关技术要求①关于出入口A.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B.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C.人行出入口间距≯80mD.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E.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F.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75°②尽端式道路长度≯120m,并应设面积≮12m*12m的回车场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一般要求:A.机动车道 0.2≤i≤8.0;L≤200B.非机动车道 0.2≤i≤3.0;L≤50C.步行道 0.2≤i≤8.0;L≤300D.无障碍通道 0.5≤i≤2.5;L≤2504.公交站: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500mm。
5.公建系统一.规划要求:①方便使用②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③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④利于经营管理⑤适应社会发展二.规划布局:①社区活动中心(商业服务设施选择交通方便、人类集中地段,成片或成街布置。
文化体育设施与公共绿地结合形成环境优美的文化娱乐中心。
商业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联合形成综合性活动中心、会所等。
)②教育设施(中小学要求设于环境安静、交通安全的独立地段。
托儿所和幼儿园可联合或单独设置,选择接送便捷,环境安静、安全、舒适、优美地段,有充分日照的室外场地)③医疗卫生设施(设于环境安静、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便于病人就诊和救护的独立地段)④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置于组团、邻里院落内或其主要出入口附近)⑤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的位置要根据城市规划市政管网入口方向,并要求处于负荷中心,地势避免低洼。
锅炉房设于下风位,并有燃料、废渣运输车道。
垃圾收集站应靠近便于清运的车行道,并注意掩护)6.绿化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等非公共绿地,区内生态、防护绿地。
--为增大绿化效率,应充分利用空间,发展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质量。
①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②与各种活动场所、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相结合③植物品种选择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第四章1.住宅建筑选型考虑哪些因素?①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②适应地区特点③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④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简称“四节”)⑤注重提高科技含量⑥利于规划布置⑦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2.住宅的合理间距(计算题 P64-66页)※建筑气候区划: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辽宁北Ⅱ.山东、北京、天津、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北、甘肃东、河南北、江苏北、辽宁南Ⅲ.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东、福建北、四川东、陕西南、河南南、江苏南Ⅳ.广西、广东、福建南、海南、台湾Ⅴ.云南、贵州西、四川南Ⅵ.西藏、青海、四川西Ⅶ.新疆、内蒙古西、甘肃西①L=a·(H1-H2)②L’=b·L3.住宅群体空间组织(P68-69页图)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4.近宅空间环境、庭院空间环境(了解 P75页)第五章1.公建设施配套按功能性质分类:①教育②医疗卫生③文体④商业服务⑤社区服务⑥金融邮电⑦市政公用⑧行政管理等2.公建设施的规划布置一、沿街布置①沿街双侧布置②沿街单侧布置③步行商业街二、成片布置:院落型、广场型、混合型三、混合布置:沿街和成片相结合四、其他布置3.P101-106看表(重点)第六章1.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①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 双车道宽6~6.5m②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③人行便道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便道最小宽度为1m,其他地段人行步道最小宽度可小于1m。
如人行便道的宽度超过1m时可按0.5m的倍数递增④人行梯道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8%,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坡道坡度比≤15/34。
长梯道每12~18级需设一平台2.在安全视距的清除范围内,规定不得设置1.2m视线高度以上的障碍物,以确保行车安全。
3.(重点)4.居住区道路分级(重点宽度要求看P110-111页图)5.无障碍设计(看ppt)6.停车设施规划设计在居住区内的布局常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①分散设置:可利用路边、庭院以及边角零星地段,由于规模小布置自由灵活,形式多样,使用方便,缺点是零散不易管理,影响观瞻。
职能临时或短时间使用。
②集中设置:注意规模的控制,过大的停车场不仅占地多,使用不便,同时有碍观瞻。
增加绿荫保护车里防止暴晒、降解噪音和空气污染。
7.P11页停车场行车通道与停车位的关系(图)第七章1.绿地基本布置形式①规则式②自由式③混合式2.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①组团不小于0.5㎡/人②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③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人第八章(计算)1.P140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含义?计算?)2.P141主要指标计算3.计算口径P1424.P143页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例题讨论2010建筑学居住区规划原理第九章1.设计地面按其整平连接形式分为①平坡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大、地下管线复杂的地段)②台阶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小,管网线路较简单的地段)③混合式2.竖向设计方法的两种方法的区别与特点①设计标高法特点: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且便于变动、修改。
缺点比较粗略,有些部位标高不明确,为弥补不足,常在局部加设剖面。
②设计等高线法特点:便于土石方量的计算、容易表达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便于检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地段或山坡地。
缺点:工作量较大且图纸因等高线密布读图不便,实际操作可适当简略区别:操作步骤基本一致,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差异,设计标高法用标高和箭头表达竖向设计,设计等高线法则用设计标高和设计等高线表达竖向设计。
页脚内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