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无理数教案

初中无理数教案

初中无理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2. 学会使用平方根和立方根来识别无理数;3. 能够进行无理数的运算和估算;4. 了解无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2. 使用平方根和立方根识别无理数;3. 无理数的运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1. 无理数的抽象概念;2. 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3. 无理数运算的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和答案;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实数的概念,回顾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的分类;2. 提问:那么,不是有理数的数叫什么呢?3. 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无理数的概念。

二、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给出无理数的定义: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叫无理数;2. 解释无理数的性质: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3. 举例说明无理数的性质,如π、√2等;4. 强调无理数的常见形式:开方开不尽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识别无理数(15分钟)1. 介绍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2. 讲解如何使用平方根和立方根来识别无理数;3.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4. 让学生尝试判断一些数的性质,并进行练习。

四、无理数的运算(15分钟)1. 介绍无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2. 讲解如何进行无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 举例说明无理数运算的步骤和技巧;4. 让学生进行一些无理数的运算练习。

五、无理数的估算(10分钟)1. 介绍无理数估算的方法和技巧;2. 讲解如何利用平方根和立方根来进行无理数的估算;3. 举例说明无理数估算的过程和结果;4. 让学生进行一些无理数的估算练习。

六、无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1. 介绍无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 举例说明无理数在科学、工程、艺术等领域的应用;3. 强调无理数的重要性。

七、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 强调无理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的重要性;3. 布置一些有关无理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无理数的教学设计1[1].doc

无理数的教学设计1[1].doc

无理数的教学设计1[1].doc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通过勾股定理的应用,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经历探索无理数的定义,以及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的过程,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3、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

4、通过了解无理数发现的历史,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5、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6、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勇于探索、独立思考以及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二、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2、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

3、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

教学难点: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2、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

3、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

难点成因诊断及突破策略: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需要学生创造性思维,一些学生可能有些困难,在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交流和展示的时空,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

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这种方法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另外,无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不象有理数那样,直观易懂,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和反复训练。

三、说策略与方法学数学不能只是模仿和记忆,需要学生动手做一制、算一算,与别人议一议,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以及各种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体会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经历无理数概念的生成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对新知识领悟和生成。

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四、说教具准备让学生准备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一把剪刀还有一个计算器。

八年级数学上册《无理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无理数》教案、教学设计
4.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无限魅力。
1.学生对无理数定义的理解程度,注意引导他们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无理数的概念。
2.学生在运用无理数进行计算和比较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技巧。
3.学生在探究无理数过程中可能存在恐惧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思考题1:比较π和√3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思考题2:证明: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无理数,那么这个数也是无理数。
5.个性化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锻炼。
-挑战题:求证π是无理数。
-基础题:计算下列无理数的近似值:√2、√3、π。
2.无理数的表示:介绍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包括无限不循环小数和根号表示,如π、√2等。
3.无理数的性质:讲解无理数的性质,如不可约性、无限不循环性等,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4.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对比分析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强调无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和性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无理数的定义、性质以及与有理数的区别。
9.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表现、作业和测验,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1.1认识无理数(教案)

2.1.1认识无理数(教案)
2.1.1认识无理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数与代数”中的2.1.1节“认识无理数”。主要内容包括:
1.无理数的定义:介绍无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2.无理数的表示:学习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如根号表示、无限小数表示等。
3.常见无理数:列举一些常见的无理数,如π、e、√2、√3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2.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无理数性质和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增强数学抽象能力: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无理数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无理数,提高数学抽象能力。
4.培养数学应用意识:通过探讨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分享环节表现不错,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悉。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课程结束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本节课中掌握的知识点较为扎实。但同时,他们也反映出了对无理数性质和证明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无理数性质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无理数的基本概念。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与有理数(整数和分数)不同,不能精确表示为有限的小数或分数。无理数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在几何中的比例关系、物理学的公式中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π),展示无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几何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教学设计
2.数轴上表示无理数:介绍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并通过实例演示。
"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时,我们可以用近似值来表示。比如,π约等于3.14,我们可以在数轴上找到3和4之间的某个点来表示π。"
3.比较无理数的大小:讲解如何利用数轴比较无理数的大小。
"通过数轴,我们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例如,π和√2,我们可以发现π大于√2,因为在数轴上π的位置在√2的右边。"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
"请同学们在数轴上表示出以下无理数:π、√3、√5。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在小组内讨论如何估算它们的近似值。"
2.解答与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
"同学们,如果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时遇到困难,可以参考教材上的示例,或者向我提问。我会及时帮助你们解决问题。"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无理数在数学中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提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无理数在数学中的应用,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习效果。"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与同学互相讨论,共同解决。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祝大家学习进步!
教学设想:
1.引入阶段:通过生活实例或数学故事引入无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可以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无理数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的探索精神。
2.基本概念教学:采用讲解、举例、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初中无理数概念教案

初中无理数概念教案

初中无理数概念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无理数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

3. 能够运用无理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无理数的定义和特点。

2. 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无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PPT。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复习有理数的分类,包括整数、分数、正数、负数等。

2. 提问:有理数是否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是否有理数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无理数的概念,解释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

2. 通过示例讲解无理数的特点,如√2、√3等,并引导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实际意义。

3. 讲解如何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判断。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无理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验证一些无理数的近似值,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无理数的概念和特点。

2. 提问: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和总结与拓展等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定义和特点,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判断,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和意义。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边长的√2倍”,进而引出√2是一个无理数的事实。
3.引出无理数:告诉学生,像√2这样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我们称之为无理数。从而导入新课——认识无理数。
(二)讲授新知
1.无理数的定义:详细讲解无理数的概念,强调无理数的不可度量性和无限不循环性。
-解释: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精确地表示为分数形式。
6.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和拓展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在于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7.持续评价,激励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反馈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无理数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环节,发现无理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运用数轴、几何图形等工具,将无理数与直观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形结合思想。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解释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9-√16,并说明结果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实际应用题: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是边长的√2倍,求该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
-估算圆的周长,已知半径为3cm,π取3.14。
-某同学在跑步时,以每秒√2米的速度匀速前进,求1分钟内跑过的距离。
3.拓展提升题:
-证明: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无理数,那么这个数本身也是无理数。
7.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无理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无理数单元教学整体策划

无理数单元教学整体策划

无理数单元教学整体策划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掌握无理数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 培养学生运用无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数学精神。

2. 教学内容2.1 教学主题- 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 无理数的运算与应用2.2 教学难点- 无理数的概念理解- 无理数的运算方法2.3 教学重点- 无理数的性质探究- 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PPT、案例分析材料等。

- 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3.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无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无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无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无理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无理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 习题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无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交流能力。

4. 教学资源- PPT、教学视频、案例分析材料等。

5. 教学时间- 共计2课时(90分钟)6. 教学建议- 注重无理数概念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无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与关爱。

7. 教学反馈-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年级数学下册《无理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无理数》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难度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找到提高的方向。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数学故事、历史背景等方式,引出无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无理数的兴趣。
教学过程:
(1)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发现无理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无理数在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提出问题:有理数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那么是否存在无法表示为分数的数?这样的数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无理数的概念、性质、表示方法以及与有理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1)从数轴上的点入手,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无理数的特征。
(2)讲解无理数的定义,阐述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和联系。
(3)介绍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如无限不循环小数和根号表示法。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无理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无理数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和动力。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7.关注学生心理,营造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无理数 教学设计

无理数 教学设计

无理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无理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通过一些例题运用无理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无理数的定义;2. 无理数的性质;3. 无理数的运算;4. 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无理数的概念,让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并展示一些无理数的例子,如√2、π等。

2. 探究无理数的定义(15分钟)让学生以√2为例,通过纸带展示√2的长宽比不等于有理数的结论,引导学生发现√2是无理数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无理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得出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实数。

3. 无理数的性质(20分钟)依次讲解无理数的性质:(1)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2)无理数之间可以比较大小;(3)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比较;(4)无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通过讲解和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

4. 无理数的运算(25分钟)介绍无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讲解相应的规则。

然后通过一些例题进行讲解和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无理数的运算方法。

5. 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无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如用√2表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求一个长方体的对角线长等。

6. 总结复习(1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无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时的参与情况、理解程度和答题情况等;2. 学生自评法: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等;3. 小组讨论法:教师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无理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延伸:1. 可以让学生用尺取不太长的线段,利用比例的思想来找尽可能精确的无理数的值,如√2;2. 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其他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如黄金分割、e等;3. 可以让学生深入研究无理数的历史与发展,了解无理数的发现和研究过程。

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无理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无理数》教案、教学设计
3.提高拓展题:完成课本第57页第4、5题,这两题涉及无理数的运算规则和估算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思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新意识。
5.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了解一位数学家在无理数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简短报告,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无理数,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介绍勾股定理和无理数的定义。
过程设计:让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然后教师解释:“在勾股定理中,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分别为1时,根据定理,对角线的长度为根号2。然而,根号2并不能精确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这样的数就是无理数。”接着,正式引入无理数的定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无理数的性质、分类及其表示方法。
2.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索无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通过讨论、验证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设想一:利用数学游戏或竞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谁找到了最多的无理数?”
-设想二: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无理数的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3.实践应用:将无理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长度、计算面积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无理数的理解。
2.学生在四则运算中处理无理数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无理数教学设计完整版

无理数教学设计完整版

无理数教学设计完整版主题:无理数的探索与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无理数的表示方法;3.学会无理数的四则运算;4.理解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无理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演示、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

教学工具:教材、白板、书写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有理数吗?有理数有哪些特点?”2.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做简单概括:“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和分数。

”二、引入(10分钟)1.教师介绍无理数的概念:“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

”2.举例说明无理数的存在,如根号2、π等。

三、探索(20分钟)1.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无理数的表示方法。

2.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出示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如根号2、π等。

四、性质探究(20分钟)1.教师讲解无理数的性质,如无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等。

2.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巩固理解无理数的性质。

五、四则运算(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无理数的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规则。

2.学生通过示例演算,巩固无理数的四则运算。

3.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应用(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测量、构造学、金融等方面的应用。

2.学生分小组进行无理数应用的讨论和分享。

3.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分享无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七、总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总结:“你们通过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无理数的表示方法、无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概括。

八、拓展活动(10分钟)教师布置拓展活动,要求学生继续研究无理数的其他性质和应用,以及无理数的历史与发展等,并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无理数的研究报告。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1认识无理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1认识无理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无理数概念的教学,我设想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a.利用历史故事或实际情境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如通过讲述古希腊数学家希伯斯发现√2是无理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b.通过数轴展示无理数和有理数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性。
c.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小组讨论,总结无理数的特点,形成对无理数的深刻理解。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无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等方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指导、集体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问题。
3.教学实施: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学习的无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b.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4.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可能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教学情境、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投入到无理数的学习中。
5.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互帮互助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b.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将无理数应用于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想采用以下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无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b.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难题。
c.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个别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

《认识无理数》 教学设计

《认识无理数》 教学设计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无理数,并掌握无理数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2)在数的扩充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有限到无限的数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与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无理数的概念。

(2)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2、教学难点(1)无理数概念的形成。

(2)对无理数的准确判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正方形边长的问题引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可能会想到边长是\(\sqrt{2}\),但对\(\sqrt{2}\)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无理数。

2、探索新知(1)有理数的回顾先回顾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整数和分数。

让学生列举一些有理数,并总结有理数的特点,即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2)无理数的产生通过计算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引导学生发现\(\sqrt{2}\)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3)无理数的概念讲解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4)常见的无理数介绍一些常见的无理数,如\(\pi\)、\(\sqrt{3}\)、\(\sqrt{5}\)等,让学生对无理数有更直观的认识。

3、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数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314,\(\frac{22}{7}\),\(\sqrt{9}\),\(\sqrt{2}\),***********…(相邻两个 1 之间依次多一个 0)(2)在数轴上表示出\(\sqrt{2}\)和\(\pi\)。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无理数与有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如何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5、课堂总结(1)回顾无理数的概念、常见的无理数。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上册教案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上册教案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理数的概念,能够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掌握无理数的基本性质,如平方根、立方根等。

能够运用无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无理数的概念及性质。

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无理数的理解与掌握。

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无理数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无理数的相关知识。

2.知识讲解我们来看一下无理数的定义。

无理数是指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实数,它是不循环小数。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理解无理数,比如π、e等。

3.无理数的性质无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仍然是无理数。

无理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可能是有理数,也可能是无理数。

4.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实数,它包括整数、分数和有限小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在于,有理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而无理数不能。

5.实例分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些实例,看看如何运用无理数。

实例1:求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

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a,求对角线的长度。

解:设对角线长度为d,根据勾股定理,我们有d²=a²+a²=2a²。

因此,d=√(2a²)=a√2。

这里,√2是一个无理数。

实例2:求圆的周长。

已知圆的半径为r,求周长。

解:圆的周长C=2πr。

这里,π是一个无理数。

6.练习与讨论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巩固一下无理数的知识。

练习1:判断下列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1)√2(2)3/4(3)π(4)1.414练习2: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1)边长为a的正方形。

(2)半径为r的圆。

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无理数的概念、性质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无理数》教案

《无理数》教案

《无理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科书突出其产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同于有理数的数,从而产生探求的欲望。

这一过程与历史上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是一致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对下一课时无理数概念的引入起了铺垫作用。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

他们好奇心特强,喜欢动手探究,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课前他们对无理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无理数产生的过程不清楚,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三、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本节课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理由。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

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六、教学难点: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问题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a 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a 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3: a 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问题4: a 究竟是个什么数呢?它是多大呢?让我们借助计算器来估算一下。

让我们借助计算器来估算一下。

估算1:因为112=,422=,所以1<a <2估算2: 因为25.25.12=,所以1<a <1.5估算3:因为5625.125.12=,所以1.25<a <1.5估算4:因为890625.1375.12=,所以1.375<a <1.5估算5:因为06640625.24375.12=,所以1.375<a <1.4375估算6:因为9775390625.140625.12=,所以1.40625<a <1.4375......问题5:还可以继续算下去吗?会不会算到某一次,这个数的平方恰好等于2?问题6:所以,你现在觉得a 是一个什么数?问题5和问题6:自由回答,说出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 设计剪拼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重温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的过程,直观地感知平方等于2的数是存在的,增加学生的体验感。

问题2和问题3一般都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发产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相对较为抽象、理性,课堂可能偏枯燥,设计剪拼活动的可以较好地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于“a 不是有理数”的感受更加充分。

长度都是无理数的线段拓展2:请你在方格纸上按照如下要求设计直角三角形:(1)使它的三边中有一边边长不是有理数;(2)使它的三边中有两边边长不是有理数;(3)使它的三边都不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前两个例题巩固无理数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拓展问题旨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六:反思评价 教师活动 (1)无理数的发现——敢于质疑、敢于追求真理 (2)无理数的猜想和证明——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魅力 (3)数系的扩充——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4)无理数的拓展应用——会在具体的情景中辨别有理数和无理数学生活动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形成过程,建立知识体系;除了知识之外,说说数学的发展史给自己带来的体会和思考,从而树立更远大的目标。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无理数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无理数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无理数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无理数一、教学目标:1.能区分有理数与无理数2.了解和掌握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3.能够使用无理数对题目进行求解二、教学重难点:1.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无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三、教学准备:1.课件及教具2.习题集及参考书籍3.黑板及粉笔四、教学过程:Ⅰ.概念引入(1)无理数的引入教师介绍数轴上有理数的分布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和想象数轴上的两个特殊点,一个是点A,它位于数轴上,且不能表示为有理数;另一个是点B,它位于数轴上,且表示为有理数。

这两个点就是无理数和有理数。

(2)无理数的定义如果实数a不是有理数,则它是无理数,用符号[a∉Q]表示。

Ⅱ.无理数的性质1.无理数是实数的一般化,有理数和无理数是实数的组成部分。

2.无理数不可能表示为p/q(p,q为整数)的形式,即无理数不能被表示成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

3.在数轴上,无理数的位置是连续的。

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必然含有无穷多个无理数。

4.无理数可以无限接近于有理数,有理数可以无限接近于无理数。

Ⅲ.无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1.无理数的加减运算例1:传统启发式教学法(例如将开平方抽象为求面积)配合图像,让学生多次比较运算结果,掌握其运算规律,进而得出公式。

若a、b为无理数,且a+b、a-b 均为无理数,则(a+b)+(a-b)=2a;b+a-b=a2.无理数的乘除运算式子的具体推导省略。

例2:教师先让学生计算纯无理数的乘积,让学生发现它们根号的乘积具有分解为整数的可能性,然后写出类似有理数时的乘法公式。

3.优化措施1)多给学生练习机会,让他们发现常规现象;2)多讲授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3)启发式教学法的使用。

Ⅳ.例题与练习1.计算(√3 +√2)(√3 -√2)并化简。

步骤与解答式省略。

2.若x=√2+√3,则1/x= ×步骤与解答式省略。

V.作业掌握本节课内容,完成后续课的预习工作。

无理数-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无理数-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无理数-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将无理数和有理数进行比较,区分它们的大小关系;3.能够运用无理数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无理数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如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用两个整数的比来表示等;3.解决无理数与有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问题;4.运用无理数进行数学计算。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一)无理数概念无理数是指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它们不能表示成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而是一种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数轴上,无理数和有理数是一起分布的。

教师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二)无理数的性质无理数具有许多特殊的数学性质,如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用两个整数的比来表示等等。

教师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无理数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三)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在实际问题中,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是经常涉及的问题。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计算让学生掌握无理数与有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无理数的运算无理数具有加减乘除等运算规律,与有理数一样,可以使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通过安排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无理数的运算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讲授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无理数的特殊性质和与有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3.计算法:通过练习题的计算让学生掌握无理数的运算技巧和方法。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通过课堂小测验、知识点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无理数概念和性质是数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在练习中巩固和深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用有理数逐步两边逼近2,并在活动记录表(见附页1)上进行记录.
3.利用“两边夹逼”的方法及科学计算器,确定2小数点后第2、3、4位甚至更多数位的数字.
用计算器直接算得证,

1.5



预案
证,




学生合作探索估算
数点后第
多数位的数字,
动记录表上.
学生实物投影展示成果
预案:
到:∵
数字是
预案:用计算器继续探究得:∵
1.412
1.413
1.414
1.415



学生用计算器
直接算得
教师通过电脑上的计算器得出
1.41421356222
1.99999999951041326884 1.41421356232
1.999999999579325598129
还能继续这样算下去吗?
是可以的,并且它们的平
教师追问为什么是无限的?为什么是不循环的,可不可能
附页1:活动记录表估算2
附页2:阅读材料
毕达哥拉斯学派曾在数学上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在两千多年前,该学派碰到了一个伤脑筋的问题:如果l 2 = 2,那么l 到底是多少呢?是整数,还是分数呢?显然l 不是整数. 因为 12 = 1,22 = 4,所以l 一定比1 大,比2 小. 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认识,l 就一定是分数了. 可是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这个分数.作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门徒,希伯斯对此问题很感兴趣,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这个问题.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后,他断言,l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而是当时还没有认识的一种新数.希伯斯发现了新的数,推翻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只有整数和分数的结论,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基础. 该学派大为恐慌,立下令封锁该“发现”,并扬言,谁敢把这一机密泄露给局外人,就对谁处以极刑. 真理是封锁不住的,尽管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纪
律严明,希伯斯的发现还是被许多人知道了. 学派追查泄密的人,结果发现不是别人,正是希伯斯自己. 这还了得,希伯斯竟敢背叛自己所在的学派,一定
要严惩他. 这样,悲剧就发生了. 这个学派残忍地杀害了希伯斯.
由于2是小数,所以只需确认2不是有限小数也不是无限循环小数,只要说明它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显然2不是整数,则只需要证明2不是分数,我们可以采用反证法.
证明:假设2是有理数,则m
n
=
2(m 、n 为整数), ∴22
22
=2即,)()2(m
n m n =
∴2 m 2 = n 2,即2×m ×m =n ×n
∴等式左边为2 m 2是偶数 ∴等式右边n 2也是偶数 ∴n 也是偶数
∴这个式子的右边有偶数个2 因子, ∵当m 为偶数时,m ×m 有偶数个2的因子; 当m 为奇数时,m ×m 没有2的因子 ∴这个式子的左边2×m ×m 有奇数个2 因子,与这个式子的右边有偶
数个2 因子矛盾!
∴假设错误,2不是有理数,即它不是有限小数也不是无限循环小
数.
∴2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不是有理数,它是一种新的数,真理是不可战胜的. 据柏拉图记载,后来又发现了类似l 2 = 2 的数,这些“怪物”深深地困惑着古希腊的数学家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