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病虫害防治

合集下载

青蟹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

青蟹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

青蟹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彭张华一、青蟹养殖技术要点(一)养殖场地选择得当是成功的关键1.水质及底质:海水交换良好、风浪平静、无污染源的内湾中高潮区或高潮区,底质为泥沙底沿海和河口地区,最好有淡水源,盐度适宜范围8~26。

养殖塘主要理化指标:pH值控制在7.8~8.6,最适盐度8~26,溶解氧5毫克/升,氨氮0.5毫克/升以下,硫化氢0.1毫克/升以下,化学耗氧量4毫克/升以下,池水透明度30~40厘米。

2.水位和蟹池形状:池底以锅底形为好,挖中央沟和环沟,沟深0.5~1.0米、宽2~6米,沟滩面积比1∶3,沟渠与闸门相通。

进水闸处安装过滤网、排水闸处安装防逃网。

根据蟹的习性保持夏凉冬暖,池水保持在0.7~1.0米,最深可蓄水2米以上;池塘进排水便利。

3.防逃设施要完善:池塘的堤坝四周内侧设置油毛毡、塑片、水泥板、聚乙烯网片等防逃设施,高度为50厘米。

(二)选择优良苗种1.蟹苗来源有天然捕捞的苗种和人工培育的苗种,以天然苗种为主。

自然海区苗种4~11月均有,夏季苗发汛期5月初~7月底,秋季苗发汛期8月中下旬~10月底。

人工培育的苗一般在5~6月份。

2.质量要求人工培育的苗种大部分稚蟹变态为C4期后,规格5000只/千克以下,壳硬、色青、规格整齐、附肢齐全、无伤、反应灵敏、活力强,甲壳宽10毫米。

3.苗种要选择浙江一带尤其是三门湾青蟹,具有“金爪绯钳、青背黄肚”鲜明特征,肉质细嫩、鲜美、有点甜。

该蟹苗螯钳饱满,螯黄钳红,呈椭圆形,甲壳青绿且有光泽;而广东福建等南方青蟹苗则螯钳尖长,呈暗红色、长方形,甲壳缺少光泽且有花斑。

一方面南方青蟹苗不适宜江浙一带养殖,尤其是冬季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无法正常越冬;另一方面该蟹养成品质不如浙江本地青蟹。

4.苗种放养前一定要严格进行药物浸泡处理,杀灭体表病菌。

可以用“派尼均安”+“神农百果露”浸泡苗种15分钟,或用纯淡水浸泡15~30分钟,该场青蟹放养密度控制在4.5只/平方米。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黄斑病在青蟹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黄色斑点,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色粘液,螯足的活动机能减退,进而失去活动和摄食能力,不久即死亡。

剖开甲壳检查,在其鳃部可见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

发病时间多在水温偏高和雨水较多的季节。

防治方法:此病可能是由于投喂变质饵料,及池水盐度降到5以下所致。

预防的措施是投喂饵料要新鲜,多投活体饵料如蓝蛤等,加强池水盐度、水温的管理。

发现病蟹应及时捞出隔离饲养,以防蔓延。

并多换新鲜海水。

红芒病青蟹步足基节的肌肉呈红色,使步足流出红色粘液。

此病多出现在卵巢发育较成熟的雌蟹(花蟹和膏蟹),实际上是卵巢组织腐烂,未死先臭。

防治方法:其病因是由于内湾海水盐度突然升高,渗透压等生理机能不能适应引起的。

因此,预防措施应是控制池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并注意盐度的相对稳定。

一旦发现病蟹,就应分开饲养。

如能采取加注淡水等办法,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其病情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白芒病病蟹步足基节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者呈蔚蓝色),折断步足会流出白色的粘液。

此病出现在瘦蟹(初交配的雌蟹),是由于海水盐度突然变低而引起青蟹的不适应症。

防治方法:加大换水量,改善池塘水质,保持海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和相对稳定,是预防此病发生的根本方法。

发病时,使用土霉素等制成的药物饵料(每千克配合饵料中加药0.5-1克)投喂,有一定效果。

黄芒病青蟹步足基节的肌肉呈粉黄色。

此病被认为是赤潮生物所导致。

防治方法:防止池水污染和赤潮水进入蟹池。

病情较轻时,可用含土霉素的药物饵料投喂治疗。

饱水病青蟹的步足基节和腹节的部位呈水肿状。

此病是因池水太淡,导致青蟹生理机能失调而引起的。

在内湾捕获到的青蟹亦有发现此病。

防治方法:保持池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发病时,必须将病蟹分开饲养,以免传染。

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能使轻病者得到挽救。

鳃虫鳃虫为等足类动物,通常寄生在蟹类的鳃腔内。

雌雄体形差异较大,雌性体大,不对称,常怀有大量的卵,使卵袋膨大。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白芒病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白芒病

病程与发病规律
病程
青蟹白芒病的病程通常为3-10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
发病规律
该病主要发生在青蟹养殖的中后期,尤其是体重达到200克以上的个体。在高温 、高湿、低溶解氧等不良环境下,容易诱发此病。此外,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恶 化、饲料质量差等因素也可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02
青蟹白芒病病原
病原生物
结合青蟹白芒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如改善养 殖环境、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力、定期药物预防等。
针对不同的感染阶段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降低 死亡率。
开发和推广新型、高效、环保的药物和治疗技术,提高治疗水平和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和合 作,共享科研成果和经验,提高对青蟹
青蟹白芒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名为 _Mycetes sp._ 。
VS
这种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 ,对青蟹的鳃造成损害。
病原菌的特性
这种病原菌具有喜湿、耐寒的特性, 在低温环境下也能存活和繁殖。
病原菌的菌丝体在感染了青蟹后,会 侵入其体内,破坏其组织,导致其死 亡。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青蟹白芒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水体中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 等媒介进行传播。
紊乱,进而易感染病害。
防止水体缺氧
水体缺氧会影响青蟹的呼吸和代 谢,增加病害的发生率。因此, 应通过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用增 氧机等措施来保持水体氧气充足

饲料管理
合理投喂
应选择优质的青蟹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导致 残饵污染水质。同时,应根据青蟹的不同生 长阶段合理调整投喂量。
多样化饲料
青蟹需要摄取多种营养物质,因此应选择多样化的 饲料,包括鲜活饵料、配合饲料等。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鳃虫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鳃虫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鳃虫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青蟹病害概述 • 青蟹常见病害及症状 • 鳃虫病害的防治方法 • 防治鳃虫病害的实践案例与效
果评估 • 总结与展望
01
青蟹病害概述
病害定义与分类
病害定义
青蟹病害是指由于病原生物引起 的疾病,导致青蟹生长缓慢、死 亡或繁殖能力下降。
病害分类
对于病情较重的个体,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切除病变组织等。
辅助治疗
通过补充营养、调整水质等措施,促进青蟹 的康复。
04
防治鳃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的实践案例与效 果评估
某养殖场的实践案例
发现病蟹
该养殖场在青蟹养殖过程中,发现部分青蟹出现鳃虫病害 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行动迟缓等症状。
采取措施
为了防治鳃虫病害,该养殖场采取了以下措施:使用新型 生物药剂进行鳃虫的灭杀,同时调整水质,加强水体的消 毒和清洁工作,保持水质的清新和稳定。
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当前对鳃虫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但 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鳃虫产生抗药性,治疗效果 下降。
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鳃虫的寄生会导致青蟹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水质下降,进一步影响青蟹的生长和品质。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防治技术发展
加强病原生物学研究
深入研究鳃虫的生活习性、繁殖特点等 ,为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基础数据
症状:感染细菌的青蟹体表 出现溃烂,鳃呈黑色或暗灰
色,有时伴有粘液。
02
01
传播途径:水源、养殖工具
、饵料等
03
发病率:高
04
05
死亡率:高
真菌性疾病
病原体:水霉属真菌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蜕壳不遂症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蜕壳不遂症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蜕壳不遂症
摘要:青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而导致蟹的死亡。

后期的成蟹常发生此病,严重地影响青蟹养殖的成活率,损失很大。

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缺氧。

青蟹蜕壳时呼吸非常急促,需要特别多的氧气,在水流畅通的地方,每次蜕壳仅10-15分钟。

而青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而导致蟹的死亡。

后期的成蟹常发生此病,严重地影响青蟹养殖的成活率,损失很大。

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缺氧。

青蟹蜕壳时呼吸非常急促,需要特别多的氧气,在水流畅通的地方,每次蜕壳仅10-15分钟。

而在静水低溶氧或遇惊扰、强刺激的条件下,就会延长蜕壳时间,甚至蜕壳不遂而死亡。

②缺乏钙质、甲壳素、蜕壳素等青蟹蜕壳所必需的物质。

③青蟹体质差、离水时间太长和水温等不适宜。

实践中发现,在干旱和离水时间较长的青蟹中,发生此病的较多,这可能是旧壳与新体之间水分干涸,造成连贴之故。

④池水盐度高,换水量少,久未蜕壳,而引起蜕壳困难。

防治方法:在蟹池中设法调节最适宜的盐度,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新鲜和氧气充足;投放少量石灰;在饵料中添加含钙
质丰富的物质,多投喂小型甲壳动物和贝类,对防治青蟹蜕壳不遂有良好的效果。

(精选)青蟹常见病的防治方式

(精选)青蟹常见病的防治方式

青蟹常见病的防治方式一、脱壳困难症病原:要紧由于幼体先天不足或营养不良造成。

幼体活力较差、发黑、较瘦,生长速度慢、个体小。

防治:增强饵料的营养,幼体培育进程中利用的轮虫通过强化后再投喂,有较好的防治成效。

另外在亲蟹的培育进程中注意多投鲜活贝类或活沙蚕,防治幼体先天不足,对防治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帮忙。

二、细菌病病原:普遍存在于海水中的致病细菌。

N1~N5时期都可发生此类病害,以N2~N3较为严峻,病苗活力下降,多沉于水底,不摄食,胃部没食物,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背刺断裂,快死的幼体体腔内还能够看到细菌。

防治:预防,在布幼时加入克/立方米~2克/立方米复方新诺明有预防成效。

医治,用2克/立方米复方新诺明天天一次,持续3天,有医治成效。

三、真菌病病原:要紧有离壶菌、链壶菌。

幼体活力下降,不摄食,肉眼可见受感染的幼体某一部位专门白,死亡个体体色很白,显微镜下可见树枝状的菌丝在幼体体内处处蔓延,有时还能见到成熟的菌丝排放孢子。

防治:预防,亲蟹通过300毫升/立方米甲醛和1克/立方米氟乐灵各消毒1小时有必然预防成效。

医治,采纳克/立方米氟乐灵。

只是在利历时必然得把握好机会,最好在真菌菌丝排孢子时加入,杀死孢子,不然难以操纵。

青育苗进程中因没有操纵好真菌病,造成育不出苗来的实例超级多。

就目前来讲,真菌病在青蟹育苗进程中危害专门大,必需引发高度重视。

四、丝状细菌病病原:最多见的为毛霉亮发菌,也叫做发状白丝菌。

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时期都可发生,菌丝要紧附着幼体体表,包括幼体附肢、背刺、头胸甲、鳃丝及口器周围,阻碍幼体摄食、活动及呼吸。

在显微镜下很容易分辨此菌,像头发丝,一端附着,另一端游离,游离部份可见慢速来回摆动。

防治:预防,育苗用水通过严格的过滤处置,育苗进程中,多采纳活饵,活饵在利用前通过严格的消毒处置,维持水质清新,有必然的预防成效。

医治,用利福平克/立方米~克/立方米天天一次,持续用两天成效明显。

五、纤毛虫病病原: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及钟形虫等。

青蟹养殖病害防治及养殖技术要点

青蟹养殖病害防治及养殖技术要点
青蟹养殖病害防治及 养殖技术要点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青蟹养殖概述 • 青蟹养殖技术要点 • 青蟹病害防治技术 • 青蟹养殖实例分析 • 展望与建议
01
青蟹养殖概述
青蟹的生物学特性
01
02
03
水生动物
青蟹是水生动物,具有双 壳和八条腿。
食性
青蟹是杂食性动物,食物 来源广泛,包括浮游生物 、有机碎屑、水草和底栖 生物等。
和管理能力。
05
展望与建议
青蟹养殖产业发展趋势
规模化、集约化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健康水产品的需求增加,青蟹养殖 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生态、环保养殖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环保养殖将成为主流,如采 用生态修复技术、循环水养殖等,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技术创新与研发
针对青蟹养殖中的技术难题,如病害防治、良种选育等, 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 。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海鲜的需求增加,市场 对青蟹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同 时,对高品质、安全的青蟹产品的 需求也在增加。
02
青蟹养殖技术要点
养殖设施与环境
养殖池塘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 良好、交通方便的地方修建青蟹 养殖池塘,一般面积在1-5亩之 间,池深1.5-2.0米,池底平坦且
略向排水口倾斜。
更新改造养殖设施设备,提高 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生 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政策扶持与产业协同发展
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青蟹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
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整 个产业的竞争力。

青蟹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青蟹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青蟹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青蟹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天气、水温、水质及盐度的突变;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有害生物的侵袭;环境污染;饵料变质不新鲜等,都会有使青蟹患上疾病的可能性。

随着青蟹养殖规模扩大及养殖时间的推移,青蟹的病害已被养殖者及研究人员所重视和认识。

1饱水病1.1症状、原因发病青蟹的步足基节和腹节的部位显水肿状。

发病原因是突降暴雨后,池水突然变淡,导致青蟹的生理机能失调而引起。

1.2治疗方法1.2.1保持养殖池水的盐度在适当范围内。

1.2.2及时地捞除病蟹,分开饲养,以免疾病的相互传染。

1.2.3暴雨以后及时地排掉池中的上层淡水或泼洒盐巴等方法调节池水的盐度。

2弧菌病2.1症状、原因发病蟹的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多在池底中、下层缓游。

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胃中食物少或无食物,体色变白。

发病原因多是由于环境不佳,投喂不新鲜的饲料及水质变坏不佳时弧菌侵入而引起的疾病。

2.2防治方法。

2.2.1定期使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同时泼洒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通常其使用量为0.25~0.40mg/L。

2.2.2投喂冰鲜饵料需使用强克101等消毒剂进行消毒,保证饵料的质量,其饲料浸泡浓度为0.5~0.8mg/L。

2.2.3疾病发生后用强克202进行水体消毒,其泼洒用量为0.25~0.30mg/L同时投喂添加有中鱼尼考的药饵进行治疗,其添加量0.5%o~1.0%。

2.2.4育苗期间发生此病可用中鱼尼考进行适量全池泼洒来治疗。

3芒病3.1症状、原因正常青蟹的肌肉显蔚蓝色。

发生此病的蟹病状主要表现为3种:①病蟹步足基节部肌肉显乳白色,蟹足基部或背甲上有白色斑点,折断步足会有白色粘液流出,此病也称“白芒病”。

②发病蟹步足基的肌肉显粉黄色,在蟹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黄色斑点此症称“黄芒病”。

⑧病蟹步足基节的肌肉呈红色,使步足流出红色粘液,此病称“红芒病”。

3种芒病发病原因各不相同:①“白芒”主要发生在池水盐度突然降低的时候尤其是交配后不久的雌蟹更容易发生;发生在水温较高和雨水较多的梅雨季节或台风雨季。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海鞘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海鞘
体重下降
海鞘寄生会吸取青蟹的部分营养, 导致青蟹体重逐渐下降。
青蟹海鞘病害病原
生物因素
海鞘是一种滤食性生物,会附着 在青蟹身上吸取营养,同时释放
一些毒素影响青蟹健康。
环境因素
当水质变差或底质恶化时,有利 于海鞘的繁殖和生长,从而增加
对青蟹的危害。
养殖管理因素
养殖密度过大、饵料不足或不当 等养殖管理不当因素,也可能导
经过一周的治疗,大部分病蟹逐渐恢复健康,海鞘数量明显减 少。
防治案例三
发现病情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发现部分青蟹 出现呼吸困难、死亡的情况,观察其 症状,初步判断为海鞘病害。
诊断过程
经过对病蟹的解剖和观察,发现海鞘 数量明显增多,占据了大部分内脏器 官。
防治措施
采取紧急捕捞、销毁病蟹的方式,同 时对养殖水体进行全面消毒。
防治效果
经过一周的治疗和消毒,病蟹逐渐死 亡减少,海鞘数量明显减少。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生物入侵
海鞘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但 当它们过度繁殖时会给青蟹养殖 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病害的
发生。
生态平衡
海鞘在生态系统中通常起到分解 有机物和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 但当其数量过多时,会破坏生态
平衡,给青蟹养殖带来压力。
治疗措施
使用抗病药物
针对海鞘病害,可以选用一些抗病药物如抗生素、消炎药等,但需 注意使用量和用药周期,避免药物残留对青蟹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生物防治
利用一些生物防治技术,如投放天敌、使用生物制剂等,控制海鞘 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物理治疗
通过一些物理方法,如高温、冷冻等,杀死海鞘并防止其进一步繁殖 。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 海鞘

青蟹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青蟹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防治 方法 :① 定 期消毒 和泼洒 枯 草杆菌 等生物 制 剂 , 保 持 良好 的水体 环境 和底 质 ;②投 喂经 消毒 的新鲜 饵 料 ; ③ 每 亩 每 米水 深 定期 用 生石 灰 16.7kg或 漂 白粉 1.3kg消 毒 ;④ 及时捞 除病 、死 蟹 以防疾病 蔓延 ;⑤疾 病 发生后 用 0.3~0.5ppm聚维酬 碘全 池均 匀泼 洒 ,同时结 合 内服 药饵 进 行 治疗 ;或每 亩每米 水深用 0.1 3kg溴 氯海 消毒 水体 3天 。
疾痫 与防治 方法 总结 如下 :
1. “白芒病 ” 和 “红 芒病 ”
蟹 对 盐 度 的 适 应 范 较 广 ,能 在 咸 淡 水 甚 至 接 近 淡 水 的 水 体 rIl 生 长 、发 育 ,其 生 存 盐 度 为 5%c~33% ,最适 盐 发范 围为 l2.5‰ ~27%。 但 是 , 养 殖 水 体 盐 度 的 突 变 常 引 起 “白 病 ”和 “红 芒 病 ”
5. 蜕 壳不 遂 症
多 发 生 于体 质较 差 的青 蟹 。 冈 为水 环境 突 变 ,病 菌 感 染 ,或 者 池 水缺 氧 、惊 扰 、强 刺激 等 冈素 ,青 蟹体 内 缺乏 钙质 、甲壳 素 、蜕 壳素 等蜕壳 所必需 的微 量元 素 ,或 者 『太l离水时 间 太长 、水 温不适 等 ,导致 久不蜕 壳 。症状 : 病蟹 的头胸 甲后缘 与腹 部交 界处 出现裂 口,但 不能 蜕去 旧 壳而 导致死 主要 发生在养殖 的后期 ,严重 地影 响蟹 的 养殖 成活 率 ,损 失很大 。
拟 穴青蟹 (.Scylla 肌M a抽 ),俗 称青 蟹 , 属 梭子 蟹科 、青蟹 属 .广泛 分布 于温带 、亚热 带 和 热带 的海 域 ,喜柄 息在 江河溪 海汇 集 口 、海淡 水缓 冲 交换 的 内湾 ,是一种 广温 广盐性 的海 水蟹类 :在 我 罔 ,青蟹 的养殖 水域 主要 分布在 广东 、福 建和浙 江 等沿 海地 ,其 If1.以浙 江省 门青 蟹 、广东 省 汕 头牛 田洋 青蟹较 为有 名 。青蟹 的人下 养殖 模式 主 要 是池 塘 养殖 .采取单 养或 者 与海水 鱼 、对虾 等混 养 模式 。随 着养 殖规模 的扩 大 和养殖 密度 的提 高 , 青 蟹病 害频 发 ,青 蟹养 成的 成活率 普遍 低于 20%. 一 些新 的疾 病诸 如 “牛奶病 ” 、 “偷 死病 ”等 ,导 致 青蟹 的死 率高 .极大 地削 弱 了渔民 养殖青 蟹 的 积极性 :为更好 地 发展青 蟹养殖业 ,现将 青蟹 的常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饱水病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饱水病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 - 饱水病引言青蟹因其肉质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由于其繁殖环境的特殊性,青蟹很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饱水病是青蟹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病害。

本文将对青蟹的饱水病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

饱水病的病因青蟹的饱水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

饱水病的病原细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其中以沙门氏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

饱水病的发生与青蟹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主要因素包括饲养密度、水质污染、饲料品质、水温高低等因素。

在高温、潮湿、缺氧的环境下,饱水病菌容易滋生,并不断增殖,导致青蟹的全身浮肿,甚至因细菌感染导致死亡。

饱水病的症状饱水病的发病期短,往往在3-5天内生命体征完全消失,而死亡的螃蟹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就能死亡。

饱水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1.身体发软,脚脖红肿,甚至脚脖变成淡黄色;2.体表色泽发灰变黯;3.行动变慢,不爱活动,食欲降低;4.蟹体内有大量且明显的水分积聚,患者的水肿形状较为明显;5.病蟹的体内器官明显肿胀变形。

饱水病的预防措施水质管理水质是鱼类、龟、蟹等水产养殖的生命之源。

为预防饱水病发生,首先需要注意水质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1.自来水降温:可通过使用冷凝器、水下换热器等方式,将水温降低至合适温度,降温将有助于控制水中有害生物的繁殖,减缓水质污染。

2.水体净化:通过使用生物和物理净化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含量,保持水中的氧气含量,提高水质。

3.定期换水:定期更换水体有助于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清除与稀释,从而降低水体中细菌的繁殖。

饮食管理青蟹在饮食管理方面很是挑剔。

为了预防饱水病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断食:进行合理断食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并减轻对生产的影响;2.定时喂食:喂食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活性酵母、益生菌等,增强青蟹的消化能力并增强免疫力;3.严格控制饲养密度:降低饲养密度可以有效地保持水质清新,并降低因个体间接触而造成的疾病传播。

青蟹的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措施

青蟹的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措施

青蟹的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措施神农网(水产渔业资讯频道)讯青蟹发病率低、产量高,上门收购的陈蟹价格每公斤达80元以上,夏蟹也达每公斤40余元,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以下是青蟹的养殖技术:一、青蟹的养殖技术(一)青蟹苗种放养1.苗种来源青蟹养殖的苗种来源,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捞海区的大眼幼体(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种。

人工育苗苗种整齐、纯正,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全面突破。

在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生产性的突破前,捕捞自然海区蟹苗和蟹种仍是目前青蟹人工养殖的主要苗种来源。

(1)捕捞大眼幼体①蟹苗捕捞:青蟹产卵于盐度较高海区,孵化后的幼体变态成大眼幼体后逐渐移向河口和内湾稍低盐度环境中栖息,此时即是苗汛季节。

浙江沿海在4~11月都可捕到天然蟹苗,其旺季是5~6月和8~9月。

蟹苗捕捞方法大多采用定置网,推辑网和手抄网三种。

各地根据潮流、风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

②蟹苗的鉴别:在捕捞的自然蟹苗中,常有其它蟹类的大眼幼体混杂,需要鉴别和挑选,鉴别分类详见表3-4。

③幼蟹培育:幼蟹培育是指将天然海区捕捞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强化培育成幼蟹的过程。

经培育的幼蟹,个体增大,抵抗力增强,养殖成活率较高。

(2)捕捞天然幼蟹天然幼蟹,个体大小不一,要求捕捞幼蟹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未受机械损伤和附着物少的青蟹,浙江沿海幼蟹集中苗发期在6~7月中旬(又称'夏蟹'、'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称秋蟹),夏蟹可以在当年直接养成商品规格,秋蟹要经过越冬后才能养成商品规格。

青蟹捕后的露空时间要短,特别是夏季闷热高温的情况下更不宜露空,一般气温在28°C以上时,不超过半天,25°C以下时也不要超过2天,从捕获到放养时间越短越好。

过长会引起死亡。

(3)青蟹种苗质量鉴别与挑选在当地海区自捕自养的蟹苗,因环境条件基本一致,露空时间短,一般成活率高,如经长途运输的种蟹,须经严格选择,淘汰病残蟹后方可放养,种苗挑选与鉴别的方法有:①选择体质健壮的种蟹。

青蟹都有哪些常见病害?要怎么治?

青蟹都有哪些常见病害?要怎么治?

青蟹都有哪些常见病害?要怎么治?青蟹,也叫红蟳,是温暖海区沿岸生活的蟹类,其具有适应力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而且膏肥肉美,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喜爱,养殖效益十分可观。

如今我国青蟹的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病害也越来越高发。

今天本人就要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蟹常见的病害以及防治技术。

1、弧菌病此病为细菌性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因为环境恶化、水质和底质变差,或者是在投喂时饲料不新鲜、残饵没有及时清理,导致大量的弧菌大量繁殖,侵染青蟹导致发病。

在雨后高温时期极易发病,发病后青蟹活动力明显减少,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体色发白,附肢关节为粉红色。

防治方法:要定期的进行消毒灭菌,改善水质和底质,抑制细菌繁殖,投喂时的饲料一定要新鲜,同时要及时清除残存饵料,保持水质清洁。

发病时可在饲料中加入病毒灵、维生素C等药剂,连续5天,效果较好。

2、白芒病此病是由环境突变造成的,一般发生子高温多雨时期,由于水体的盐分急剧下降,导致生理机能失调导致的,发病后青蟹体质虚弱,极易在蜕壳期感染其他细菌性病害死亡。

发病时青蟹的足基节的肌肉呈白色,折断后会流产白色黏液,背甲上还会出现白色斑点,鳌足和步足极易脱落。

防治方法:在雨后要加大换水量,排出养殖池上层的雨水,添加盐度较高的地下室,保持池水盐分稳定。

发病时可以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投喂一周,能有效的缓解此病。

3、黄芒病此病大多有赤潮生物引起的,一般发生在高温少雨或水质恶化的环境,发病症状和白芒病有些类似,但是青蟹的步足基节的肌肉呈淡黄色。

防治方法:要防止受污染的水和赤潮水进入养殖池,发病病蟹要及时隔离,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全池泼洒,改善水质,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土霉素投喂,连续5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纤毛虫寄生症这是一种寄生虫病害,大量的寄生虫寄生在青蟹身上时,会引起青蟹摄食量减少,呼吸困难,常常会因为蜕壳不遂而死亡。

防治方法:平常要做好驱虫工作,抑制寄生虫的繁殖,保持水质清晰,做好换水工作,及时将残饵捞出,发病时可喷洒专业的药剂防治。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黄斑病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黄斑病
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适用于青蟹黄斑病病 原菌为病毒感染的情况。
注意事项与副作用
合理用药
根据青蟹的体重、病情及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 量,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
停药期
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青蟹的状态,如病情已得 到控制,应及时停药,避免药物蓄积对青蟹造成不良影 响。
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部分药物可能对青蟹的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 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青蟹的生命体征及食欲、活动等情 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寻求专业帮助。
总结词
一养殖户在发现青蟹出现黄斑病后,采用了口服抗菌 药物和外涂消毒剂的方法进行治疗,最终成功治愈了 青蟹黄斑病。
详细描述
该养殖户在发现青蟹出现黄斑病后,立即将病蟹进行 隔离,并口服了抗菌药物,以防止疾病在体内扩散。 同时,他们还使用了外涂消毒剂对病蟹进行消毒处理 ,以减轻病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青蟹病情得 到了有效控制,黄斑病症状逐渐消失。为确保治疗效 果的持久性,他们还加强了日常管理,定期检查水质 和饲料质量,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05
青蟹黄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病害监测与预警
监测水质
定期检测水质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确保水质的 稳定。
观察蟹体
定期检查青蟹的体表、附肢和鳃部,观察是否有黄斑病的症状。
预警系统
建立黄斑病的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 预防措施。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1 2
合理放养
控制青蟹的放养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病害 的发生。
苗种选择与检疫
苗种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苗种,避免 从疫区引进苗种。
苗种检疫
对新引进的苗种进行隔离观察, 确认无病害后方可混养。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海鞘- -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海鞘-          -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海鞘
摘要:海鞘为尾索动物,外形很像一把茶壶。

壶口处为入水管孔,壶嘴处为出水管处,壶底便是身体的基部,附生在其他物体上,行固着生活。

身体表面有一层粗糙坚实的被囊,使身体得到保护并维持一定的形状。

在入水管孔的下方,有一片筛状的缘膜,其作用是滤去粗大食物,只容许水流海鞘为尾索动物,外形很像一把茶壶。

壶口处为入水管孔,壶嘴处为出水管处,壶底便是身体的基部,附生在其他物体上,行固着生活。

身体表面有一层粗糙坚实的被囊,使身体得到保护并维持一定的形状。

在入水管孔的下方,有一片筛状的缘膜,其作用是滤去粗大食物,只容许水流和微小食物进入咽部。

咽部内壁有纤毛;背壁(出水管位于背方)和腹壁又各有一沟状构造,分别称为背板和内柱,能分泌粘液粘着食物。

食物被粘成小粒后即随纤毛推动的水流,进入胃和肠中。

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经出水管孔排到体外。

防治方法:海鞘常附着青蟹腹部的侧基部。

防治方法是在选择苗种时应把海鞘剔除;适当降低盐度,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 1 -。

青蟹养殖病害防治及养殖技术要点

青蟹养殖病害防治及养殖技术要点

青蟹养殖病害防治及养殖技术要点青蟹是一种受欢迎的食用动物,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在青蟹的养殖过程中,病害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障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青蟹养殖的病害防治及养殖技术要点。

青蟹养殖技术要点选址青蟹养殖场应该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因为这有助于保证养殖场所需的水量和水质。

同时,也应该选择相对平坦的地势,便于养殖场的规划和管理。

水源的选择和管理保证养殖场水源的纯净度非常重要。

要选择水质清洁、流速适中的自然水源或人工水体,比如乡村生活用水河、小溪、塘、池等。

同时,要避免养殖场沉淀池中长时间孳生水草,以免对螃蟹养殖产生影响。

池塘的建设和管理养殖场的池塘应该选择最适当的尺寸和深度,以适应螃蟹的生长规律。

此外,还需要定期更换池塘水,定期清淤和松土,以确保水质纯净。

螃蟹基础设施建设螃蟹养殖场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废水、饲料等的储存和管理系统。

此外,还需要建造蟹房、蟹舍、防护网等设施。

螃蟹的饲养和管理螃蟹的饲养和管理也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给螃蟹提供适宜的水质和水温,以及科学的饲料。

其次,需要严格管理,并根据需要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以确保螃蟹的健康成长。

青蟹养殖病害防治青蟹养殖过程中,有很多种病害会影响螃蟹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害和防治方法。

白点病症状螃蟹身上出现许多小白点,后期逐步扩散成大的白斑点,严重者出现萎缩现象。

防治措施1.加强水的消毒。

可选用氯气、臭氧或紫外线等方式对水源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的传播。

2.采用药物治疗。

如利福平、阿维菌素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对螃蟹产生影响。

粘病症状螃蟹表面出现粘液、细菌和病毒等,机体体表粘附,迅速失去运动能力。

防治措施1.控制水温。

粘病多在高温季节爆发,所以可以通过控制水温来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

2.增加水流动速度。

通过提高水流动速度,可以减少病菌滋生,从而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站补病症状螃蟹的鳃颜色由淡变浓,严重的病螃蟹鳃条发黑、皮肤明显蜷收、或呈现全身发黑。

锯缘青蟹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锯缘青蟹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锯缘青蟹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锯缘青蟹适应性强,生长快,经济价值高。

是海水养殖优良品种。

近几年龙海市青蟹养殖出现较严重病害,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疾病有:纤毛虫寄生、白芒病、红芒病以及有柄蔓足类茗荷儿寄生青蟹鳃部造成呼吸不畅死亡。

分析原因,去年春、夏季气候异常,温差大,雨量集中、偏多;沿海水质条件降低以及养殖密度过高、养殖环境日益恶化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青蟹疾病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进行防治,尽量排除致病因素,从增强青蟹体质、提高自身免疫抗病力入手,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创造优良养殖环境,减少减轻疾病发生,使青蟹养殖能够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青蟹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1.1饱水病:病因是暴雨过后,池水盐度剧降、变淡,导致青蟹体内渗透压等生理机能不适,在步足基节和复节等部位显水肿状,时间长雌蟹卵巢发育不正常,会腐烂。

该病在每年5—7月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⑴保持池水盐度稳定(8—27‰范围),暴雨前要加深水位使池水盐度不突降。

⑵ 暴雨过后及时排掉蟹池表层雨水并泼洒适量农用盐或抽取盐度较高的地下水以调节池水盐度。

1.2弧菌病:病因是养殖环境恶化,水质、底质变坏;投喂不新鲜饲料、残饵没有及时清除易造成弧菌大量繁殖。

暴雨过后水温骤然升高时容易暴发弧菌病。

症状:病蟹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多在池水中下层缓慢游动,食欲显著下降,不摄食或少量摄食,体色变白,附肢关节膜呈粉红色。

防治方法:⑴每10—15天用0.5—1.0ppmEM冻干粉经池水浸泡3—4小时后全池泼洒,使池水保持良好藻相和稳定的有益菌群,为青蟹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⑵定期用0.3ppm二溴海因消毒养殖水体,减少有害致病菌数量;一般消毒应选择泼洒有益活菌10天以后进行。

暴雨过后应及时用0.3—0.5ppm二氧化氯消毒水体。

⑶投喂饵料要求新鲜、干净;投饲量要适当,及时清除残饵,保持水质清新。

发病时可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3‰氟苯尼考、0.1‰病毒灵、2-3%维生素C,连续5天。

青蟹病虫害防治

青蟹病虫害防治

青蟹病虫害防治青蟹是一种害虫,对农作物和果树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保护农作物和果树,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治青蟹病虫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蟹病虫害的特点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青蟹病虫害的特点1. 青蟹病虫害的种类- 青蟹主要分为蟹虱和蟹螨两类。

- 蟹虱是一种寄生虫,它们寄生在蟹的体表,吸取蟹的血液,导致蟹的生长发育受阻。

- 蟹螨是一种微小的螨虫,它们寄生在蟹的体内,吸取蟹的体液,引起蟹体虚弱和免疫力下降。

2. 青蟹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青蟹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和间接传播两种方式。

- 直接接触是指蟹与寄生虫直接接触,例如在蟹的体表或体内寄生。

- 间接传播是指通过蟹的排泄物、病体或触手接触到蟹的环境中,然后再通过环境传播给其他蟹。

3. 青蟹病虫害对农作物和果树的影响- 青蟹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和果树生长发育停滞,产量减少。

- 蟹虱和蟹螨的寄生会导致植株根系受损,给农作物和果树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

- 青蟹的寄生还会导致农作物和果树叶片发黄、萎蔫、干枯,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二、青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青蟹病虫害。

- 铜元素是一种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可以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抑制蟹虱和蟹螨的繁殖。

- 研发高效的生物防治菌剂,如壮士霉、蜘蛛悬浮液等,对青蟹病虫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方法,可以迅速杀灭青蟹病虫害。

- 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可以有效控制蟹虱和蟹螨的繁殖。

- 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要注意剂量的控制,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3. 防治措施的选择- 在选择防治措施时,应根据青蟹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来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

- 对于快速扩散的病虫害,应优先选择化学防治方法,迅速控制其繁殖。

- 对于较小范围的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 预防措施- 预防青蟹病虫害的发生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 保持农作物和果树健康,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虫害的食宿场所。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红芒病

青蟹的病害及防治―红芒病

养殖密度高
高养殖密度导致水域环境恶化,增加了青蟹感染病毒或细菌的机会。
影响因素
01
02
03
水质
水质的恶化,如水温、pH 值、溶解氧等的不适宜都 会促进红芒病的发生。
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的恶化,如底质 污染、水体悬浮物增多等 ,也会增加青蟹感染红芒 病的几率。
蟹体质
蟹体质的好坏,如营养不 足、免疫力低下等,会影 响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缺乏高效的检测手段
02
现有的检测手段对于红芒病的诊断和监测效率不高,影响了对
病害的及时防控。
对环境影响的认识不足
03
对红芒病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这可能对海洋生态
系统的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展望
01
加强病因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红芒病的病因,揭 示其发病机制,为制定有效的防 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02
首先,加强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 质清新。其次,使用抗 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此外,还需加强饲养 管理,提高青蟹的免疫 力。
经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该养殖场的青蟹红芒 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经 济损失也得到了缓解。
案例二:野生青蟹红芒病的生态学研究
• 研究背景:近年来,野生青蟹红芒病在某些海域内爆发,引起了生态学家的关注。该研究旨在探究该病的生态 学特征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发展高效检测技术
03
关注环境影响
研发高效的检测手段,实现对红 芒病的快速诊断和监测,及时进 行病害防控。
进一步关注红芒病对海洋生态环 境的影响,寻求在保护环境的前 提下有效的防治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
强化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防治经验,协同应对红 芒病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蟹养殖病害防治及养殖技术要点
2003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将青蟹养殖业列为省六大优势产业带建设之一,并将三门县列为省级青蟹优势产业带建设的中心区域,该县被誉为中国青蟹之乡。

但随着青蟹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影响也相应复杂。

下面就该地常发病症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探讨。

一、围塘青蟹养殖病害防治以日常预防为主,每隔一个月用相关药物消毒水体,每隔一个时期在饵料中辅以药物加以预防。

以下对几种常见病害防治作一简要说明。

(一)黄水病
症状:病蟹消瘦,体色暗,关节膜处呈黄色或浊白色,或关节边缘发红(健康的关节部为蓝色),折断关节,可挤出浊白色的脓水,打开蟹盖,有浊白色组织液沉积,病蟹爬到塘堤或涂面上死亡。

该病在5月下旬~6月初、9~10月高发,死亡率达30%~80%。

是由病原生物寄生感染,再经环境因素突变诱发的流行性疾病。

目前尚未有最佳药物治疗。

主要预防措施有:①选择健康苗种;②在易发季节饵料添加生物抗菌药物防治;③控制水质,主要为盐度不宜变化过大。

(二)白水病
症状:蟹体消瘦,步足及内脏充满透明或白色液体,肌肉失去弹性,部分出现溃疡。

该病在近年出现四季均发,有一定死亡率,对养殖户影响最大的是病蟹离水存活时间较短(3~24小时),
商品率低。

该病是由病毒与病菌感染,再经环境因素突变诱发的流行性疾病。

主要防治措施有:①及时更换新鲜海水;②定期用生石灰25克/米~3或漂白粉2克/立方米消毒;③发病期用0.2克/立方米碘制剂和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交叉使用消毒水体3天;④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50克。

(三)固着类纤毛虫病
具体症状表现为病蟹行动迟缓,爬出水面,体表长黄绿色及棕色绒毛状物,使鳃部变黑或溃疡,病蟹食欲减退、生长停滞、不蜕壳。

发病率90%、死亡率20%~30%。

病因是由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和累枝虫等寄生引起,发病多在底质腐殖质多且老化的池塘。

7~9月份水温越高,纤毛虫病的发生将越频繁。

主要防治方法:①更换新水;②全池泼洒纤虫净0.8~1.2克/立方米,5天后再用一次;③再全池泼洒0.2~0.3克/立方米碘制剂一次;④若纤毛虫很多,可用 1.2克/立方米络合铜泼洒一次。

(四)花斑病
具体症状表现为背甲底部和螯足基部出现黄色或褐色斑点,螯足活动机能减退或脱落,剖开甲壳检查,鳃部可见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

病程长,死亡率高,仅次于黄水病。

发病原因是连续高温、水质不良、投喂变质饲料引起。

发病季节为6~10月,高峰期6~7月。

主要防治措施:①换水;②定期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消毒;③
已发病的塘全池交替使用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0.2~0.3克/立方米碘制剂,泼洒两天;④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病毒灵100克、维生素C30克、恩诺沙星50克,连续投喂5~7天。

(五)黑鳃病
具体症状表现为病蟹行动迟缓,爬出水面,鳃呈黑色。

发病原因是池底质败坏,饵料维生素缺乏。

主要防治措施:①换水;②外用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0.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消毒水体3天;③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100克,恩诺沙星50克。

(六)蜕壳不遂症
症状:青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进而导致死亡。

后期成蟹常易发此病,原因有:①缺氧;②缺钙、甲壳素、脱壳素;③体质差。

防治方法:①调节最适盐度,加大换水量;②投放少量石灰;
③饵料中添加钙质丰富的物质;④添加脱壳素。

(七)蟹奴
病蟹一般不致死亡,但体形消瘦,严重者有特殊味道而不能食用。

蟹奴属蔓足类动物,雌雄同体,体柔软而呈椭圆囊状,褐色,常寄生在蟹腹部,吸取蟹体营养。

防治方法:①选择苗种时应把蟹奴剔除,可用消毒液浸泡;②放养前严格清池,通常用漂白粉等药物可杀灭池内蟹奴;③经常检查蟹体,发现病蟹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
泼洒全池清除。

(八)青蟹出洞并发症
该病主要出现在早春,蟹行动迟缓,体形消瘦。

有一定死亡率,主要原因为气温极不稳定,对一些沙石底质的养殖塘,经过一个冬季养殖,青蟹体质较弱造成。

防治方法:①混养塘尽量减少塘内其他品种如脊尾白虾起捕次数,保持水位稳定,水质清新;②投喂一些优质新鲜饲料,增强青蟹抗病能力;③蟹出现死亡后应及时捞出,并用底质净每亩200克拌沙全池泼洒。

第二天全池泼洒0.3克/立方米开胃解毒散。

(九)青蟹抖抖病(颤抖病)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至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

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

在疾病的后期常继发感染嗜水气单胞菌与弧菌,使病情更加恶化,肝胰脏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肌肉萎缩、水肿。

有时头胸甲(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青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由病毒感染引起,营养、水质不良是诱发因素。

发病在5~10月份,是严重危害青蟹养殖的一种疾病。

治疗方法:①如病蟹体表有寄生虫,应先杀灭体外寄生虫(固着类纤毛虫);②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或海因消毒剂0.2克/立方米进行全池泼洒预防;③同时内服蟹菌克,用量为每天每100千
克蟹体重10克,连用3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④对已发病的池塘采取连续消毒3天,内服恩诺沙星,每天每100千克饲料用50克,连服5~7天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青蟹养殖技术要点
(一)养殖场地选择得当是成功的关键
1.水质及底质:海水交换良好、风浪平静、无污染源的内湾中高潮区或高潮区,底质为泥沙底沿海和河口地区,最好有淡水源,盐度适宜范围8~26。

养殖塘主要理化指标:pH值控制在7.8~8.6,最适盐度8~26,溶解氧5毫克/升,氨氮0.5毫克/升以下,硫化氢0.1毫克/升以下,化学耗氧量4毫克/升以下,池水透明度30~40厘米。

2.水位和蟹池形状:池底以锅底形为好,挖中央沟和环沟,沟深0.5~1.0米、宽2~6米,沟滩面积比1∶3,沟渠与闸门相通。

进水闸处安装过滤网、排水闸处安装防逃网。

根据蟹的习性保持夏凉冬暖,池水保持在0.7~1.0米,最深可蓄水2米以上;池塘进排水便利。

3.防逃设施要完善:池塘的堤坝四周内侧设置油毛毡、塑片、水泥板、聚乙烯网片等防逃设施,高度为50厘米。

(二)选择优良苗种
1.蟹苗来源有天然捕捞的苗种和人工培育的苗种,以天然苗种为主。

自然海区苗种4~11月均有,夏季苗发汛期5月初~7月底,秋季苗发汛期8月中下旬~10月底。

人工培育的苗一般在5~6
月份。

2.质量要求人工培育的苗种大部分稚蟹变态为C4期后,规格5000只/千克以下,壳硬、色青、规格整齐、附肢齐全、无伤、反应灵敏、活力强,甲壳宽10毫米。

3.苗种要选择浙江一带尤其是三门湾青蟹,具有“金爪绯钳、青背黄肚”鲜明特征,肉质细嫩、鲜美、有点甜。

该蟹苗螯钳饱满,螯黄钳红,呈椭圆形,甲壳青绿且有光泽;而广东福建等南方青蟹苗则螯钳尖长,呈暗红色、长方形,甲壳缺少光泽且有花斑。

一方面南方青蟹苗不适宜江浙一带养殖,尤其是冬季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无法正常越冬;另一方面该蟹养成品质不如浙江本地青蟹。

4.苗种放养前一定要严格进行药物浸泡处理,杀灭体表病菌。

可以用5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溶液来浸泡苗种15分钟,或用纯淡水浸泡15~30分钟,该场青蟹放养密度控制在4.5只/平方米。

(三)塘养青蟹冬季越冬准备要充分
1.先对越冬池进行消毒整理。

尤其是老塘,最好是开挖新沟,因青蟹喜在新土开穴,这一方面有利于青蟹打较深洞入穴,另一方面让冬季暂养青蟹在较小范围穴居,便于管理捕捞。

2.要求入池青蟹肢体无伤、无残、无病。

入池前用消毒液浸泡(如5克/立方米高锰酸钾等)。

控制入池时间在11月份下旬或12月初。

放养密度4~6只/平方米为宜。

3.管理措施:控制水温在9℃以上,并以12℃为宜,盐度10~20,
pH在7.8~8.5之间,溶解氧大于3毫克/升,光线稍暗,忌强光刺激。

(四)饵料选择与品质三门青蟹肉香味美,能创出品牌,主要与其饵料选择关系密切,以淡水螺蛳、牡蛎、兰蛤等贝壳类为主食辅以配合饲料,并不以传统的鲜活小杂鱼为主食投喂。

这样一方面使残饵少,对保持池水环境有利;另一方面贝壳类饵料接近青蟹天然饵料,这对提高青蟹养殖品质非常有利,尤其是投喂淡水螺蛳与配合饲料,可减少海水类疾病传播。

(五)清池除害及疾病控制在放养之前,要清除池内一切不利于青蟹生长和生存的因素。

主要对象为:有机沉积物、有害生物及致病生物等。

对于中华乌塘鳢等敌害鱼,清塘时要彻底,养殖每茬起捕后可用茶籽饼清塘一次,确保养殖安全。

疾病控制中除了清淤消毒外,平时不定期地使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沸石粉和天然水质改良剂。

在每次出现混养虾类如对虾、脊尾白虾发病出现大批死亡情况下,要及时谨慎用药,一方面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阻断细菌及病毒对青蟹的传播,另一方面在饲料中添加生物抗菌制剂如大蒜素(每100千克50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