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张小龙内部演讲全是干货已转疯!.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之父张小龙内部演讲全是干货已转疯!
一方面,张小龙重申了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强调了不应该从 KPI 、而是从用户角度来出发来考虑产品和
业务。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全文:
各位 WXG (微信事业群)的同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我
们一年一度的领导力大会。
大家都看到,我们微信团队膨胀还是比较快的,有 1500 多人
了。对此,我昨晚跟 Tony 聊了一会儿,大家都有一个很大的担
心就是,当一个团队规模特别特别大的时候,很多行
为方式一定会进入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方式,要想保持自己
特别好的一些特色就变得特别不容易。
在这里,我跟大家特别推荐一本书,叫《人类简史》。
之所以刚才想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书里面揭开一些事情的
谜底,比如,他说当人类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村落只有 150 人左右,因为当时没有语言这样一个工具,一旦超过 150 人,就没有办法维系起来一个人群。
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语言做工具的话,确实只能存在非常
简单的交流方式。所以他说,我们的记忆里面只适合处理 150 人
以内的人际关系,一旦超过 150 人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社会化
的组织。这个时候对个体来说是不太舒适的,已经超
过了他的舒适区。当超过 150 人,这个时候就要靠一种语言能力、想象力或者一种对规则的想象力来维持这种关系。
我们其实就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当我们人数超过 150 人的时候,我们的组织方式已经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我记得在南通的时候,包括这里很多从南通过来的同事,都
会有很深的印象,觉得有一些反差。在南通的时候大家都在
一层楼里面,每个人都是随便走几步就到另一个人座位上去
了,要讨论问题随便找一个白板就开始讨论了,那个时候大
家感觉有特别高的效率。
但是现在大家觉得要做一个沟通还要先做预约,或者先开一
个视频会议等等,这里带来一个对不光是我们组织、对所有
组织都有很挑战的事情,对于几百上千超过人类自然承受能
力的这个规模来说,大家怎么样能够保持一个很高的沟通效
率、或者一种很紧密的人际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仔细探讨的
话,所有组织行为学、各式各样的公司管理的哲学都会讨论
的是这个问题。
我担忧的是,我们作为一个上千人的组织,如果当成10 个
150人团队的话,我认为它会有非常高的创造力,如果当成
整体1500 人,我特别担心它在创造的能力上会不会反而有
一些衰退。我今天就想这么两个主题跟大家做一下我自己的
思考和分享。
做什么取舍是有意义的
大家也知道,一个大公司需要有KPI ,公司高层需要有这样
一个商业目标,但是,如果我们很多同事直接采取了高管的
工作方式来工作,特别是把很多目标数字化,这个是不太合
理的。
在 QQ 邮箱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我记得在内部还过一次分享,当时我说了一句话,叫做我们达到了KPI 是我们产品的副产品。所谓副产品就是说,我们真的把这个东西做好以后我们的 KPI 自然就达到了。早期的微信团队也一直是围绕这样
一个思路在工作。
但是,当我们的团队变大以后,这个思路其实是被动地慢慢
发生了变化。这个在我自己经常会感受得到,因为很多同事
跟我讨论一些产品或者业务方向的时候,往往会给出一些证
据,这些证据是用数字证明——这个是对我是有冲击的。我
说的冲击是说大家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上有一些驱动力,不
是来自是不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而是来自于我们能做到一
个多高的数据,那我会觉得有一点危险。我举几个小的例子,首先是一个好的。
去年在春晚的红包大战里面,我们并没有把竞争当成一个大
战来看待,但是竞争对手会把这当成一个大战来看待,对方
PR 说一定要在数据上要超过我们。我记得当时团队在开会
说,我们今年的策略是什么,我很高兴大家最终定下来一个
策略是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怎么样帮助用户更高效的抢到
红包,更高效的、而不是说最终体现为一个数字非常大,这
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思考点。
如果我们是为了让数字变得很大、更多人抢更多次数、花更
多时间,那我们整个产品逻辑里面就会围绕这个目标去做,
我们会让用户抢 100 次才抢到一个红包,这样参与人数次数最多。如果让用户高效抢红包,我们产品逻辑就变成了废除
了所有的多余过程,让用户尽可能少的花时间在微信里面。
这两个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对用户来说,花尽可能少
时间抢到红包,但是他是最愉快的,但是数字上相比而言不
是最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来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反而
是说我们采用这样一种对用户有价值的做法,最后获得了口
碑都特别好,当然数据也会很好,不会不好。
这里反映了一个点,你用一个不同的目标驱动的话,产生的
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从来没有给公司领导反映我们的
KPI 有问题了,反而现在很多同事往往是聚焦在数据的目标上,这是大家要反思一下。我跟技术团队讨论问题时候也说,不要太关注用户的增长,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增长,我们
更应该关注我们给用户做了什么事情。满足了他们某一种使
用的需要、愉悦的需要,更加应该关注这个方面。
其实,大家会看到即使在微信里面也会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
存在,有的地方还大行其道。之所以说大行其道,其实还有
一个原因是说即使在我们BG 内部,我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