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以及一些特征

合集下载

中考地理——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考地理——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考地理——长江中下游平原1.区位条件优越(1)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分布,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2)长江中下游平原航运发达,水资源、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3)长江中下游平原拥有濒海、沿江双重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对本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2.鱼米之乡(1)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此外,这里还盛产棉花、油菜、茶、柑橘和蚕丝等。

(2)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矿企业的增多和城市面积的扩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4)为了实现本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严格限制占用耕地,还要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促使农业生产向高产、高效、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3.沿江分布的城市(1)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许多城市往往是沿江发展起来的,水运条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2)武汉地处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交会处,历来是“九省通衢”之地,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著名的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

其中,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是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地带的龙头。

4.沿江工业走廊(1)依托长江干支流便利的航运及沿岸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最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以长沙、武汉、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基地。

(2)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城市沿江分布,东西绵延,形成了多条“工业走廊”。

例如,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上海、南京、武汉等汽车工业基地,构成了“汽车工业走廊”。

5.保护“母亲河”(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人口、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2.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2.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

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

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

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

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

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

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

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

沿江两岸湖泊众多。

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

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

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

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

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

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

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

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长江中下游的资源条件

长江中下游的资源条件
(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频发。
• 气候资源
• 处于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 温和湿润,降水充足,雨热同期。
• 土地资源
• 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主要以 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 沃。
矿产资源
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 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1、金属矿产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 州,安徽的庐江、马鞍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 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矿山基 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锰矿分布在 湖南湘潭、安徽沿长江一带。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 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 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2、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 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南北不同
山地 草甸土 山地棕壤 山地 暗棕壤 山地黄棕壤 山地黄壤 山地红壤 黄棕壤 红壤 北亚热带的淮阳山地 中亚热带的南岭
山地棕壤
本区土壤的特点
1、富铝化特征显著
2、风化壳的残留特征显著。本区土壤大多 是在古风化壳的基础上形成的。长江以北 为弱富铝风化壳;江南为富铝风化壳。 3、经济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比较深刻。 由于人得长期作用,有的土壤演变为水稻 土,有的则演变为旱地耕作土。
中国铁矿资源分布图
3、能源资源
安徽的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淮南和淮 北,但却不能满足本区的需求,所以能源资 源主要从区外运进。 油气资源少,但江汉平原、两湖盆地、苏北 平原、东海大陆架均为油气勘探区,其中东 海大陆架具有采掘前景。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发展问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发展问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发展问题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全球第三长的河流。

它流经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聚集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给予了这个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长江流域拥有广阔的农田,适宜农业发展。

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这为水利发展和电力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这个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首先,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每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会发生严重的洪水,给当地的农田、城市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

其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相对紧张。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需求日益增加,而水资源的供给却有限。

这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此外,长江中下游地区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严重污染了长江和周边地区的水源和空气质量。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工作。

这包括加强堤防的建设和维护,改善排水系统,提高防洪能力。

其次,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这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长江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我们需要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总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其特点主要有:
1.地形地貌方面: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夹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湖泊众多。

平原边缘地形微翘,主要分布着红土岗丘。

中部和沿海地区为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2.气候条件方面: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的梅雨季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土壤条件方面:土壤以水稻土为主,广泛分布着河湖冲积土和湖泊沉积土,这些土壤深厚、肥沃,适宜水稻种植。

平原上耕作历史悠久,普遍种植双季稻,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第一位。

4.水资源方面: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长江、汉江、湘江、赣江等大江大河,以及数百个湖泊。

这些河流和湖泊不仅提供了农业用水,还是重要的水运通道和水利资源。

5.淡水渔业方面:地区湖泊众多,水道密布,是淡水鱼的重要产地。

其中尤以江苏、湖北的淡水鱼产量最大。

这里的水道网水流速度适宜,是鱼类繁殖生长的优良环境。

长江中下游区位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位发展条件分析

12章长江中下游区概况: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上海7省市,长江沿岸处经济网络的轴心位置。

长江中下游区位发展条件分析论述1 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海和沿江的双重地缘优势。

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公路,铁路干线,联接国内其他地区,发展其强大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 良好的空间资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3 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

4 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引剩余劳动力,有组织的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

5 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

1949年以来又进行不少资本积累,改革开放沿海战略实施,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6 市场容量大本区全国市场重心区,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

城市多,物资市场。

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u达。

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特征1 水资源丰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较高,地表水资源所占比重大,但是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河流水系湖泊发育全国最长的河流横贯全区。

湖泊广泛分布。

3 天然水系好,但人为污染严重淮河,太湖,巢湖流域的水污染很严重。

4 水旱灾害水旱灾害频率大,严重威胁工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

特别荆江河段,宣泄能力较低。

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

2 集约化程度高。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重要位置。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造成很大危害,主要表现1 山塘水库淤积普遍严重,例如江西兴国县的龙下水库,1966年建成,90年已淤满报废。

2 河道淤塞,航程缩短。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分析背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1.区位条件优势:1)自然地理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

(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

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

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

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

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以及一些特征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以及一些特征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一)产业特征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201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

拥有一大批有影响的制造业集群。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并在光电子、重型机械、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船舶等行业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其中,武汉城市圈的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石油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支柱行业;长株潭城市群在工程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和技术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新型制造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颇具特色和实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5个国家级高新区。

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家,从业人员32.88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高新区,1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主要优势产品各有特色。

比较2010年鄂湘赣三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比重,可以发现在前十位主导产品中,鄂湘有5种不同类产品,鄂赣有6种不同类产品,湘赣有4种不同类产品。

湖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农业氨磷钾化肥、硫酸、化学农药原药、汽车、纯碱、平板玻璃、房间空气调节器、纱、布、卷烟共10种;湖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卷烟、化学农药原药、农业氨磷钾化肥3种;江西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均在5%以下,占比较高的工业产品有水泥、硫酸、粗钢、生铁、原盐等。

区域发展长江中下游区

区域发展长江中下游区

区域发展长江中下游区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横贯多个省份,并贯穿了中国的中部地区。

长江中下游区域是指长江从湖北境内进入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河段。

这一区域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探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发展前景。

一、人口分布长江中下游区域是中国的重要人口集聚区之一。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该区域的总人口已经超过5亿。

其中,以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城市人口众多,形成了相对密集的人口分布格局。

这样的人口基数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经济发展长江中下游区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该区域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以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为龙头,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中部地区(武汉、湖北、湖南)为核心的经济圈。

这一区域相对集中的人口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便捷的物流条件,使得长江中下游区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三、生态环境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政府和各界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例如,在长江岸线建设绿化带、提升水质、保护湿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发展前景长江中下游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产业链。

其次,区域内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再次,政府对区域的政策支持加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项目落地。

最后,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吸引力,并为投资和创新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长江中下游区域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发展引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 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均居全国前列。该地区拥 有多个国际知名城市和产业集群,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
主要经济特征分析
1 2 3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策略
加强区域合作
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周边省市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互利共赢。
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政府服 务效率。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生态优先
01
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面临干旱、洪涝等自
然灾害的威胁。
02
市场竞争压力
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
一定压力。
03
政策支持机遇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
政策机遇。同时,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高品质农产品的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雄 厚的产业基础、发达的市场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对全国 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农 业经济到工业化进程,再到现代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主导,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
05
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与特点
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ppt课件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ppt课件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工业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业 (2)纺织工业 (3)化学工业 (4)钢铁工业 (5)电力工业 (6)有色金属工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工业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业
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 械制造业基地。上海是全国 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 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 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 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 。江苏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 京、常州、无锡、苏州、镇 江、南通、徐州等。浙江、 湖北的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 地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6)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 ,而且区内电力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速发展第三产业
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地区发挥经 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信息技 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新材料产 业,和服务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原料自给率 较大,棉、毛、丝、麻、化学纤维五大部门俱全,纺织、印 染、针织、纺织机械行业配套。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 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南京是著名的化学工业基地,江 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4)钢铁工业: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上海 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钢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 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另外马鞍山和武汉也是重要 的钢铁产业基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5)电力工业: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华 东电网和华中电网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

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课件

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课件


对于一个大公司而言,没有一支强有 力的服 务队伍 ,给用 户提供 全面周 到的服 务,那 简直是 难以想 象的。 。2022 年3月上 午12时 10分22 .3.2300 :10Mar ch 23, 2022

你对违章讲人情,事故对你不留情。 。2022 年3月23 日星期 三12时 10分53 秒00:1 0:5323 March 2022

拼一个春夏秋冬,换一生无怨无悔。 。22.3.2 300:10: 5300:1 0Mar-2 223-Ma r-22

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 感到厌 倦。。0 0:10:53 00:10:5 300:10 Wednes day, March 23, 2022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 赐。。2 2.3.232 2.3.230 0:10:53 00:10:5 3March 23, 2022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 。。上 午12时1 0分53 秒上午1 2时10 分00:10: 5322.3. 23

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22. 3.2322. 3.2300: 1000:10 :5300:1 0:53M ar-22

一个理发师脸刮得不干净,另一理发 师就能 找到活 干。。2 022年3 月23日 星期三 12时10 分53秒 Wedne sday, March 23, 2022
长江中下游区
━━━区域发展
太平洋
大西洋 太平洋
发展条件
• 区位条件优越 • 良好的地理环境 • 人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 • 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 市场容量大 • 投资环境优越 • 政策优势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原料自给率 较大,棉、毛、丝、麻、化学纤维五大部门俱全,纺织、印 染、针织、纺织机械行业配套。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 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南京是著名的化学工业基地,江 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 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等。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址、名人 故里等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众多的佳木名卉、珍禽异兽 等,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 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业、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 服务行业的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发展条件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与农业基地建设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四、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1. 优越的区位条件
2.良好的空间资源
3.投资环境优越
4.人力资源丰富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主要制约因素:初级原材料和能源紧;人多地少;基础 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条块分割严重,制 约了经济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工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工业部门齐全, 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 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4)江南山地、丘陵盆地的治理与开发
农林牧发展均有一定的基础,亚热带林果生产占有重 要地位,油茶、柑橘、茶叶盛产地。广大山区是人工用材林 基地,杉木、马尾松、竹林广布。 长期以来,由于对红壤丘陵地区的不合理利用,植被 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①山塘水库淤积普 遍严重;②河道淤塞,航程缩短;③侵蚀土壤表层,土层变 薄、有机质含量减少,无机营养淋失,土地退化。防治水土 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红壤丘陵着手,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山 水田和农林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长江中下游什么发达

长江中下游什么发达

长江中下游什么发达
长江中下游什么发达?水运、航运!长江中下游的河道宽阔;加之气候湿润,降水量大,所以,河流流量大,所以长江中下游航运发达。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

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

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

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而形成。

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

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长江中下游区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长江中下游区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
1、自然条件分析:
(1)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著称。

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淮河以北是半湿润区,其余都是湿润地区。

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出现旱灾和涝灾。

进入7月,梅雨结束,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伏旱,此时,热量充足,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
(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

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

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介绍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介绍

江汉平原盐矿储量丰富,苏北沿海滩涂广阔,气候条件适 宜晒制海盐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1. 河流的特点
(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 表12-1 长江中下游区主要河流与黄河水量比较
河流名称
赣 江
流域面积 /km2
83 000
河流长 /km
764
平均流量 /(m3•s-1)
2 030
径流总量 /(108m3)
640.3
续到10月。 2.湖泊: 5个湖群
≥10℃积温为4 000~6 500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 份平均气温均达28 ℃左右。秋温略高于春温。
3.降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
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 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 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 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677.0 315.0 541.0 465.7
3. 水资源特征
平均年水资源总量 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21.7%。水资源的特征为: (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频率大。
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
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本区针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 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有许多经济价值 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 茶的产品种类很多。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 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 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长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优缺点

长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优缺点

长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优缺点:从整体上看,上中下游有其显著特征:自然资源分布东缺西丰,对外交通联系东扬西闭,科技教育水平东高西低、经济发展水平东富西贫。

就流域经济而言,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具有两大鲜明特征,即一是整体性,二是相对独立性。

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整体性。

一般讲,上游地区山高、坡陡、流急,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不利于人口聚居和资源开发;而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极为便捷,有利于人口聚居和经济开发,因此,流域经济开发的基本序列,应是下游、中游至上游。

上游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加快上游地区的开发,是中下游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还有利于缩小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属于全流域性的,如果上游地区由于资源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不仅使自身的经济发展受损,而且还危及影响到中下游地区。

由于同饮一江水,在流域经济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高于一切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流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事实上,流域经济的整体性,早在美国1933年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们遵循流域经济整体性原则,对整治田纳西河流域作全盘考虑。

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致使水土破坏严重、流域水患为害的田纳西河流域已成为工农商紧密结合、旅游业兴盛的环境优美的经济发达区。

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对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作为国家来说,必须加强对长江流域整体开发的领导,不但重视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开放,还要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应该借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上述成功经验,进行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

流域经济整体开发,可以获取一定历史条件下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相统一的效益。

但是,这并不排斥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也是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
(一)产业特征
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201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

拥有一大批有影响的制造业集群。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并在光电子、重型机械、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船舶等行业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其中,武汉城市圈的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石油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支柱行业;长株潭城市群在工程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和技术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新型制造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颇具特色和实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5个国家级高新区。

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家,从业人员32.88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高新区,1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主要优势产品各有特色。

比较2010年鄂湘赣三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比重,可以发现在前十位主导产品中,鄂湘有5种不同类产品,鄂赣有6种不同类产品,湘赣有4种不同类产品。

湖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农业氨磷钾化肥、硫酸、化学农药原药、汽车、纯碱、平板玻璃、房间空气调节器、纱、布、卷烟共10种;湖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卷烟、化学农药原药、农业氨磷钾化肥3种;江西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均在5%以下,占比较高的工业产品有水泥、硫酸、粗钢、生铁、原盐等。

三地虽然共有一些主导产品,但仍存在结构性差异,湖北在汽车、平板玻璃、房间空气调节器等产品上有明显优势,湖南、江西在原材料生产方面有较大优势。

(二)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

2010年,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其中,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

安徽合肥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较为密集。

文化底蕴深厚。

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存在的问题
(一)单个城市群的经济总量还较低,其经济密度远低于沿海三大城市群
与东部相比,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单个经济总量均较低,2010年四者相加的GDP为4.3万亿元,刚刚超过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

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平均经济密度只有1081万元/平方公里,仅相当于长三角的16.9%、珠三角的15.7%和京津冀的50.2%。

2010年武汉天河机场(1264万人)、长沙黄花机场(1381万人)、南昌机场(534万人)、合肥骆岗国际机场(440万人)客流量远低于广州新白云机场(4523万人)、上海浦东机场(4144万人)、上海虹桥机场(3311万人)和北京首都机场(7867万人)。

(二)行政区经济模式根深蒂固
受传统体制的制约,长江中游城市群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基本上还是分割的,在各自省域范围内独立运作,一体化程度低。

四省之间还面临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性事业收费、户籍制度等方面问题,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部分产业存在趋同趋势,城市体系有待完善
四省过去均是国家长期扶持的老工业基地和老农业基地,形成相似的产业结构,根据2011年湘鄂赣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省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湖北省与江西省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64,湖北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77,江西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5。

特别是江西、湖南两省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由于缺乏规划和深入合作,又造成了新一轮的结构趋同;四省除省会城市较强外,其他城市实力都还不够,中小城市与沿海地区差距甚大。

(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武汉、长株潭城市群水生态、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开发利用不当和保护不够,加上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导致重要湖泊和湿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生态退化,其中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重点湖泊水域面积缩小、容量减少、水质变差,防洪调蓄能力下降。

同时,由于该地区重化工业密集分布,“三废”排放量大,处理率较低,局部支流河段、大部分中小湖泊污染比较严重,导致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影响农作物生产。

发展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加快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但是必须认识到从国家宏观战略格局出发,需要的不仅是又增加一个重量级经济体,而是需要在此区域有所突破,布置一个活的眼位,集人文、经济、生态和国际性于一体的新型战略高地,落实“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为国家打造一个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引领时代的潮流,驱动长江巨龙以至于全国的发展。

(二)建立统一管理的区域协调机制,编制跨省域的长江中游大区域规划
建立统一管理的运行体制机制,建立长江中游大区域规划委员会,国务院统筹,四省各派一位副省长,协同长江中游各城市市长、建设厅长、发展改革委主任、专家、学者顾问担任大区域规划委员会委员,编制跨四省域的长江中游大区域规划。

将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个战略整合;编制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文化资源展示等重点专项规划,建设多中心、网络化、水轴、绿心生态型城市群,建立跨省合作试验区,构建新型区域合作体系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化、行政一体化的推进机制,作为破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切入点,探索新路,构建具有世界影响的特大城市群。

(三)国家加大投入,促进海内外产业集聚,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产城融合,催生就业,拉动人口回流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支撑是关键。

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引导人口和海内外产业合理集聚转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实行产业链重组战略,有效整合产业存量资源,构建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譬如,可以考虑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龙头,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武汉、南昌、长沙、合肥、景德镇等地汽车工业,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汽车产业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长沙为龙头,构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

产城融合,催生就业,拉动
人口回流。

(四)加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
积极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断提升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武汉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中心城市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逐步转移扩散部分功能、产业和生产环节,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迈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健全城镇体系。

(五)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跨界河湖流域治理开发
以生态建设和江河湖泊治理为重点,建立完善四省联动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以长江干支流生态廊道为纽带,洞庭湖、鄱阳湖为“绿肺”,以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农田生态为主体,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心”型生态城市群格局;以“一江两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共同加强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合作建设;切实搞好耕地保护和粮食主产区建设。

(六)建设国家人文综合发展区, 构建庐山/鄱阳湖、岳阳/洞庭湖“文化核心+绿心”城市群建议以庐山、岳阳为主体,建设国家人文发展综合区,区别于以往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发展示范区,以民族文化振兴为主题,在空间上以文化内核为中心,文化与经济协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复区、体验传播区,优良社会和谐区,低碳经济区。

通过整合行政体系、交通网络和产业纽带,协同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打造“美丽中国”的示范区,为国家创造区域发展的新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