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
长 三角 城 市 群 协 调模 式构 想
色。行政 区经 济向区域经济转型 , 使企业 、 非营利组织 、 居民等
在区域决 策 、 管理 中的地位不断 凸显 , 成了 区域的利 益相关 构 者和共同体 , 推动着区域的决 策模式 由原 来的政 府单中心模式 逐渐向以政府 、 企业 、 第三方组织 、 居民等共同参与的 多中心体 制模式转 变。区域协调 的重心不再仅仅是政府主体之间的利益 可 以考虑在 长三 角地 区条件成熟 的领域或 行业组建 长三 角地 区 区域 性的社会 中介组织 , 如建 立研 究咨询类 中介组 织 , 包括 建 立专家学 者为主体 的咨询委 员会 , 从而 为重大规 划及重大事 项提供咨询 。
上 , 别要建立跨 区域层面 、 特 区域 内部各城市之 间的水平 合作
机制 。事实上 自 19 97年长 三角城市 经济协调 会成 立以来 , 至 2 1 已召开 十届协调会议 , 00年 达成二 十多个合作专 题 , 水平合 作机制 目趋成熟。
2 长 三 角城 市群 协 调模 式 的 市场 性 、
邻近 区域且又分 属于不 同行政区 的多个城市 实现一体 化 的协调发展 , 是世界范围内城 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 。发达 国家
分为三个层 次 : 是国家层面上 , 一 由中央 政府加 强宏观政 策与 规划综合协调 ; 二是 两省一市层面上 , 建立定期 协商会议 机制 等; 三是长三 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 , 构建 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 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 , 区域内各城市 自上而下 的垂 直领导和 利益互动机制 已经较为成熟 , 在充分发挥 已有垂 直合作 的基础
比统一市场 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 域立法机构 , 实现一体化 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 。这 种思路与 现行的《 立法法》 相冲突 , 不具 备可操作性。因此 , 如何实现城市 群一体化协 调管理 , 在现行 条件下实 现协调发 展的效果 , 到 达 针对性与可行 『 生的统一是值得深 入探讨的问题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
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
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
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
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
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
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
关
键
词 :城 市群 ; 间联 系 ; 空 整合 ; 三 角 长
中图分类号 :F 2 . 19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0 .3 3 2 1 )5 0 7 . 6 0 3 2 6 (0 10 .0 2 0
在全球化背景下 , 城市竞争不再 是区域 范围 内城市 之间的竞争 , 而是 作为一个 更大 的城 市群 经济实体 , 在 更广阔的开 放式空 间范围 内参 与全球竞 争 。随着 我 国
了以上海为 中心 , 南京、 杭州 、 苏州、 无锡 和宁波等 特大城 市为副 中心的 多中心支撑 的网络化布局 。据此 , 出长三 提
角城 市 群 由上 海 城 市群 、 京 城 市群 和 杭 甬城 市 群 三 大 次 级 城 市 群 组 成 , 合 长 三 角城 市 群 空 间 布 局 , 快 区域 一 南 整 加
标来衡量城市功能地位 , 放大 了规模 因素在城市等级体 系中的作用 , 略 了对外服务功 能 “ 。本 研究利用城 忽 市流强度模型 , 分析 区域经济联 系 的功 能联 系, 而评 进 价城市规模等级 。城 市流是指在 城市群 区域城 市 间人
流、 物流 、 息 流 、 金 流 、 术 流 等 空 间 流 在 城 市群 区 信 资 技 域 所发 生 的频繁 、 向或 多 向 的流 动 现 象 。城 市 流 强 度 双
划 、 量人 口区 域 性 流 动 、 市 功 能 定 位 不 明 确 等 。 E 大 城 t 前, 国务 院正 式 批 准 实 施 《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区域 规 划 》 长 ,
发展中所起作用 的大小 。许多学者先后利用零售业 、 服
务业 销 售 额 、 市 中心 职 能 指 数 以及 城 市 规 模 总 量 等 指 城
长三角地区198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状况和变化
长三角地区198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状况和变化3任远 邾慧(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本文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动出发,定量考察从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格局及其演化,分析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变动所表现出的特点,并对城市群未来演化和加强城市群治理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城市群;首位城市;骨干性中心城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270%,这个地区也被认为是世界正在兴起的第六大都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是以一系列的骨干性中心城市所构成的体系支撑实现的。
大量人口从长三角以外地区迁移进入长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内部不断发展的农村城市化和城市间的人口迁移,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不断在发生变化。
本文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在演化变动历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对未来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面貌和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基本的判断和思考。
3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协调发展研究》(5D 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近一个世纪以来,城市群和区域城市体系是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和充满重大理论思想突破的重要领域。
都市圈是分析区域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重要理论观点。
英国生态学家Geddes (1915)则提出城市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而集聚、连绵成城市群的形态。
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克(1933)提出中心地理理论,成为城市群内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
V ining 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如何实现合理的城市体系。
G o tt man 认为城市群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市或大都市区,而是指一个范围广大、由多个大都市联结而成的城市化区域,有一定的低人口密度区分布其间。
他概括了城市群的5个特征:高密度的人口和城市网络、发达的交通枢纽、模糊的形状和边界、多元的政治和社会组合体、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新趋势和培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三角区域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增长极,长三角内部城市群的空间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不断演进,正朝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
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城镇的快速发展”。
(三)杭-甬城市群。
从有利于发挥优势、增强中心功能出发,杭-甬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正在逐步被优化。
杭-甬城市群的特点是,以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力,消除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建立有利于城镇集聚和城镇建设的新机制。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要在较高起点上考虑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较强的产业、技术创新功能,较强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集散功能,较强的信息、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
而长三角最南端的宁波,其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岸线资源,非常有利于港口海运业和临港型工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加快确立区域功能分工优势。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2010年5月24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东部地区一个由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1. 城市功能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功能。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群整体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着重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涉及多个城市,要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项目和重大建设,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
要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易。
此外,还应推动城市群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4.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资源有限,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土地保护,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加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生态景观带和生态保护区,提高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6. 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城市群工作和创业。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_人口_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_朱江丽
0. 167
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数量( 万人) 城镇化率( % )
人口密度( 人 / km2 ) 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 % )
城市失业率( % )
0. 198 0. 202 0. 199 0. 201 0. 200
空间
城市土地面积( km2 ) 城市建成区面积( km2 )
城市绿地面积( km2 ) 万人拥有公共汽车( 辆) 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面积( m2 )
从这些研究的发展来看,从经济、人口、资源等多种因 素考察城市发展质量具有较大的进步性,但是具体如何科 学量化与应用则是研究的难点,其中专门针对中国最大城 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测评的应用研究也 非常少。因此,本文借用物理学系统耦合协调性的研究方 法,通过指标体系构建与熵权赋值法,利用长三角城市群 1995 - 2012 年城市相关数据,深入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城市 产业、人口与空间协调程度以及发展模式,为具体实施新 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价值。
·75·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年 第 2 期
业、人口与空间的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协调程度,是影响城
市乃至城市群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制定一套能够综合
评价产业、人口与空间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分析城市
系统发展水平以及协调程度的首要前提。本文在遵循全
面性、系统性、层次性与可量化性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市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体现了城镇化水平,二三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和城市失业率反映出城市人口就业状况,就业越
好,城市人口生活水平越高,社会越和谐。在空间发展方
面,分别选择城市土地面积、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绿化面
积、城市道路铺装面积以及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规模等指
标来描述。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进及区域协调发展
t e2 1 x oa d hg p e i yc n tu t n t lme t p t l o e n n ea d p o t u t ia l h 0 E p n ihs e dr l o s r c i ,oi e n ai v r a c n r mo es s an be 0 a wa o mp s ag
h lh ev op en eat yd el m t
i e w t s Y n t ed l , b na g o r t n S a il y u , e in l o r ia e e eo me t l y o d ] a gz et Ur a g lme a i , p t o t R go a o dn t d d v lp n ( a o al a c
m e t a x. uYih n, Xio iL s a U
[b t c] h a gz et ra g lmeaini ni ot n a f iasn t n l e eo me t t tg A sr tT eY n ted l ub na go rt a a a o s mp ra t ro n ’ ai a v l p t Ch o d p n r e y sa
20 0 9年,国家密集批复多项区域发展规 划,希望以此促进城 乡协调和 区域一体化发 展,区域协调 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
三角扩容吸收江苏省 的盐城和 淮安 、浙江省
的金华和衢州及安微省的合肥和 马鞍 山,现
共包 括 2 2个城 市 。随 着长 三角城 市群 社会 经
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城市群是我 国城市化程
I sp t tu t e r nsto n r t s a i s r c ur i ta i nig fOm n e c t rwiha s s r t e t olc ti tu ur t ne al s i asigl en e t xi tuc ur o a p y en rcs r ct ewi o h d om ian r n c t r Th nd l ngm ar e ce ndplnnngdy am isar lo c ngi n tu ba en e . e u er yi k tf or s a a i n c eas ha ng. st oo di Pa c r —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内容提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本文在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下列建议:一是空间规划研究与编制应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改革,促进人口空间结构调整;三是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五是加快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
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基本格局。
但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仍未得到遏止,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乐观,迫切要求改革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空间规划进行规范和约束,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
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DP所占比重为66%。
从协同到一体化——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若干认识
18建筑实践2019-03"城市群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论坛专栏Forum Special Column on"Urban Agglomer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从协同到_体化―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若干认识From Coordination to Integration:Some Understanding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nd怡ngtze River Delta李晓江LI Xiaojiang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1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认识1.1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问题导向型的国家战略,重点是自上而下的推进。
京津冀三地是国家“优化型、调整型、减量型"区域发展战略的示范试验地。
三地差距大、面积大,需着力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
为了达到治理首都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的协同目标,共有5项工作重点:1)壮士断腕,大规模去产能;2)坚定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3)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4)公共服务均等化;5)环京津贫困带的扶贫振兴。
在这样的战略基础上,可以清晰地将京津冀空间格局划分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通过通州副中心、雄安新区、张家口(崇礼),形成北京和河北的两翼;通过"4+N"分散疏解,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通过京津双城记,雄安创新城市打造,优化区域性增长极;通过三地负面清单严格管控,建立合理的功能,引导产业空间布局和城乡发展。
做好区域结构的调整方案和战略工作,重点之一就在于空间结构调整。
1.2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认识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进口博览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幵放空间布局。
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YANGTZE RIVER DELTA长三角纵横36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郁鸿胜/文长三角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但行政区划和体制机制约束日益显现,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重要抉择。
因此,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确立新方位,探索新路径,构建新格局,形成新机制,推出新举措。
一、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空间定位下,确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方位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
其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成为建立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我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新的沿海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T”形布局已显雏形。
面对新时代新态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历史方位:其一,在“十四五”末,即2025年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枢纽平台。
充分发挥长三角处于“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发挥率先引领、创新示范作用,率先十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二,在“十六五”末,即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方面有所建树,在创新驱动发展、自由贸易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等领域有所突破,真正成为我国两阶段发展的领头羊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其三,成为新理念引领示范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引领,寻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制,引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采用“双管齐下、点面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新方位需要实施新路径:实施“双管齐下、点面推进”的新路径。
“双管齐下”即继续深化三省一市行政区一体化新进程,重新建构长三角湾区。
以自贸区、自由港为点,以湾区为线,以长三角为面,自贸区、自由港依托湾区,发挥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的作用,引领长三角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白雪【摘要】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calculates the location,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2 to 2013.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indexes,such as the relativ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kewness coefficient,etc.,discuss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经济地理、交通网络、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不仅受经济、交通等基础条件的驱动,也受到政策导向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演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演变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区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和城市化区域的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 现状分析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以多层次、多中心的城市网络体系,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以及周边众多中小城市。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紧密相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产业门类齐全,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三、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等。
其次,交通因素也对空间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演化的方向和速度。
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措施,引导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向您汇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旨在实现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核心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加强了铁路、公路、航空和水上交通的联通,提高了区域之间的交通效率。
例如,我们加快了沪苏浙高铁的建设进度,缩短了上海、苏州和杭州之间的运输时间。
此外,我们还提升了各地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能力,便利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其次,在经济合作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带来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合作。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互补性,我们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例如,上海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科技产业与江苏和浙江的制造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此外,我们还推动了创新创业的合作,建设了跨地区的创业孵化中心,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
另外,在环保方面,我们加强了长三角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
通过共同制定环境标准和政策,我们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提高了区域的空气质量和水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浙江、上海和江苏三个地区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区域间的协调合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
其次,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较大,一些地区的资源利用率低,创新能力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将继续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谢谢!尊敬的领导: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区域规划和空间布局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2.(11).6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6 期
苏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于 晴
【摘 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如何推进农村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使其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这是当前值得研究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关注苏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苏北地区发展农村文化的对策措施。
京、杭州作为江苏和浙江的省会城市得到了较大发展。第二 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浦东开发为标志,带动周边地区发 展的轴线发展格局。随着全球化的继续推进和我国经济的 快速发展,以 1992 年浦东开发为标志,长三角城市群得以快 速发展,上海市作 为 区 域 核 心 城 市 的 作 用 得 以 凸 显,上 海 带 动的区域范围由苏南、杭州湾扩展到了整个江苏、浙江,呈现 出较为明显的轴 向 和 圈 层 特 征。 同 时,南 京、杭 州 的 城 市 群 次中心作用进一步加强,随着沪宁、沪杭等高速公路的建设, 区域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区域内部其他城市也得到了较快发 展,尤其是沿高速公路廊道的城市得到了较快发展。第三阶 段是 21 世纪以来,苏州、无锡、宁波等中心集聚,形成多中 心、网络化布局。进入 21 世纪,上海市以建设“四个中心”为 目标,促进了上海 市 在 区 域 内 地 位 的 进 一 步 提 升,同 时 长 三 角城市群内其他城市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整体看来, 长三角城市群单 极 结 构 依 然 明 显,上 海 与 周 边 苏 州、无 锡 共 同构成了区域发展极核,南京、杭州的次中心地位依然重要, 城市群内其他城 市 尤 其 是 各 县 级 市 发 展 速 度 加 快 ,多 中 心、 网络化发展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趋势。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6 期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区域协调发展
□郦 锋
【摘 要】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格局经历着由“单核引导”的点轴结构向“单核 + 多中心支 撑”的网络状结构的转变,支撑其演变的市场力和调控力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着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已有部分协作 机制和内容,但区域一体化过程推动缓慢。目前,国家和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和财税制度正在逐步优化改革的过程中, 并且有世博会和高速铁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只有尽快抓住机遇,完善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并细化落实,才能真正促进 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 空间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郦锋,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简述 2009 年,国家密集批复多项区域发展规划,希望以此促 进城乡协调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已成为我国国家发 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 最高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 器”,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场所单元。据统计,2007 年长三角地区创造了全国 GDP 的 18. 2% 、财政收入的 24. 0% 、进出口总额的 35. 0% 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度的 44. 8% 。 原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通、泰州、扬州、南 京、镇江、苏 州、无 锡 和 常 州,浙 江 省 的 杭 州、嘉 兴、湖 州、宁 波、绍兴、舟山和台州,共 16 个 地 级 市、直 辖 市。2010 年 3 月,长三角扩容吸 收 江 苏 省 的 盐 城 和 淮 安、浙 江 省 的 金 华 和 衢州及安徽省的合肥和马鞍山,现共包括 22 个城市。随着 长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范围的扩大,未来必将 在我国推行的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网) 、重大活动( 2010 上海世博会) 的举办都为长 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改 革开放的深入,城 市 和 地 区 管 理 的 政 治、经 济 体 制 改 革 也 逐 步推进,2012 年省管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完成和未来“物业 税”征收等新政策的酝酿和出台,都将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 格局的优化和区域空间管治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 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 局及区域空间管治创新,可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 支持,并对我国其他城市群( 都市圈、城市带) 的协调发展有 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历程 李娜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格局的演变可 划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长三角城市群 形成以上海为核 心,南 京、杭 州 为 次 核 心 的 点 状 布 局。 改 革 开放初期,长三角 城 市 群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尚 未 得 到 足 够 重 视 , 同时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关系也不甚紧密。上海市作为核心 城市的作用并未显现,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影响仅限于其周 边的苏南及杭州湾部分城市。行政区经济作用依然明显,南
三、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 一) 以世博会为契机,提高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职能。世 博会将加强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流动,对长三角城市群提出了 消除地方性壁垒的要求,促进了各类要素在区域内的定向流 动和重新组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上海,应抓住 世博会这一历史 性 的 机 遇,首 先 应 调 整 产 业 结 构,适 当 转 移 部分传统制造业,以 建 设 世 界 城 市 为 目 标,加 快 发 展 生 产 性 服务业、先进 制 造 业 和 创 意 产 业 等 新 兴 产 业 和 高 附 加 值 产 业; 其次应发挥为世博会举办而配建的基础设施优势,优化 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多中心发展,为建设“四个中心”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