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借冒名贷款”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系统论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借冒名贷款”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近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案件专项治理暨合规文化建设动员大会上提出要重点查处“借冒名贷款”。面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借冒名贷款”普遍存在、屡禁不止的严峻形势,我们应深入思考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危害性及其有效的防范措施。
“借冒名贷款”可以说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信用社的健康身躯。
首先,“借冒名贷款”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制度。“借冒名贷款”是一种隐藏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它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信贷人员不负责任,滥用职权,人为增大了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严重违反了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其次,“借冒名贷款”给信贷资金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借冒名贷款”中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权力和义务不对等,贷款到期后还款义务发生很大争议,给资金带来极大风险。同时,“借冒名贷款”还会造成超越权限、跨区域、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同样使信贷资金产生极大的风险隐患。
第三,“借冒名贷款”直接引发犯罪。“借冒名贷款”往往是内部员工与用款人互相串通、内外勾结和以权谋私的结果。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提供有关信息,冒名贷款给个人或他人使用,这就严重触犯了金融法律法规,导致各类案件的发生。
借冒名贷款的危害严重,若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威胁到信用社的生存发
展。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防范。
一、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借冒名贷款”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员工制度观念淡化,规范操作意识差,价值趋向扭曲。因此,首先要强化员工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遵纪守法和依法经营的意识。通过法规、制度、道德培训教育,培养员工诚信、守法、廉洁、合规的职业操守。从血的案例中分析,认识其严重的后果,汲取惨痛的教训,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
二、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信贷管理力度。一是建立完善客户经济档案,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可信性,并在县域内实行资料共享,杜绝多头冒名贷款。二是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认真审查借款人资料的真实性,检查查借款人的用途及期限,调查借款人是否有可靠的还款能力,严防通过虚假信息进行骗贷。三是落实贷后跟踪检查制度,一旦发现有借冒名行为立即追回贷款并取消贷款资格。
三、加强稽核检查与处罚力度。农村信用社的稽核部门要加大对贷款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有借冒名贷款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要严厉打击员工经商和商业贿赂行为,彻底制止农村信用社员工参与经商办企业,从内部源头上杜绝“借冒名贷款”的产生。
四、加快信贷业务创新,尽量满足贷户合理的资金需求。信用社信贷方式单一,很难及时足量地满足贷户资金需求。因此,应结合实际采取放宽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提高质押贷款的比例,对质押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增加服务品种等业务创新手段,满足贷户正
常的资金需求,防止贷户通过借冒名等手段进行多次积累贷款。
五、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要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工作,严格按照授信额度进行放贷。要强化对客户的诚信教育,提高客户信用意识,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客户的法律意识与诚信观念。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上级关于治理“借冒名贷款”的政策及处罚条规,与客户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借冒名贷款的法律风险和责任,理解农村信用社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审查制度,不要存在侥幸心里,自觉放弃骗贷的想法,从而有效遏制“借冒名贷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