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复习终极资料:神经调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实验①判断背根的功能是传入功能。 因为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 表明神经兴奋经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 肉收缩,因此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 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2)根据实验②判断腹根的功能是传出功能。 因为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腹 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 沿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2、 反射弧
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1)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 ↓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 ↓ 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等
(2)反射过程------兴奋传导的过程
2、 反射弧
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1)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 ↓ 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分析和综合 处理 ↓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等
细胞内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的定义:
细胞间的传递
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 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
(1)膜两侧离子分布特点 (2)电位形成原因:K+外流 (3)膜两侧电位表现: 外正内负
A、a和b处 C、b、c、d和e处 B、a、b和c处 D、a、b、c、d和e处
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 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感受器 ,乙图是甲图中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 ______ d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 胞体膜或树突膜 。 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递质 __________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 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 神经元持续兴奋 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B __________ 。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 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 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 生兴奋
(3)恢复静息状态:静息 电位,即“极化”
原因:Na+外流 3、特点: ①方向:双向传导 ②兴奋的传导要求是神经纤维结构和生理具有完 整性 ③绝缘性 主动运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a
(1)
+ b a
(2)
+ b a
+ (3)
b
a
+ (4)
+
b
a
b
c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
f
bd=df
若刺激a,偏转方向是 先左后右 ,偏转次数 2 次 若刺激c,偏转方向是 先左后右 ,偏转次数 2 次 若刺激d,偏转方向是 不偏转 ,偏转次数 0 次
4、突触小泡中含有 神经递质 (5)递质的作用:
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6)递质的去向: 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被酶破坏而失活,其分解 产物可重新被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因此一次神经 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 位变化
5、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特点: ① 单 向传递
②时间延搁 (方向:兴奋只能从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传递给 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 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 的( A )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 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 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反应 刺激部 破坏前 破坏后 分 右后肢 左后肢不 右后肢不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收缩 收缩 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不 右后肢收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收缩 收缩 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C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神经调节
高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神经调节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脊髓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
(1)细胞体: 代谢和营养中心 (2)突起 ①轴突: 一根,把冲动传离细 胞体,传到轴突末梢 ②树突: 多而短,接受刺激, 把冲动传向细胞体 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 原因: 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6、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方式: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小结: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神 经 纤 维 上 的 传 导 信 号 电 信 号 形 式 传 速 传 方 导 度 导 向
细 胞 间 的 传 递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快 双 向
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 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离子转 运载体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A )
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 突触 1、突触小体:
完成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 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2、突触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 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轴突 突触 线粒体 突触小泡(内含递质) 小体
(2)反射的分类 ①非条件反射 A 、生下来就有,先天的 B、具体事物直接刺激 C、不经过大脑皮层、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 D、神经的联系是终生的、固定的、数量有限的 E、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②条件反射 A、通过学习获得的,后天的 B、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C、经过大脑皮层 D、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可消退的、数量无限的 E、大大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 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 描述错误的是( C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 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 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 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 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若刺激e,偏转方向是 先右后左 ,偏转次数 2 次
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 中,给予一定刺激后,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膜 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D )
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 中,可测到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 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 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Na+浓 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 测到 ( D) A.静息电位值减小
膜内 正 电位
②原因: Na+内流 Na+通道蛋白 不耗能 ③兴奋区与未兴奋区之间产生了 电位差 → 电荷移动 → 局部电流
膜外: 兴奋区 未兴奋区 膜内: 兴奋区 未兴奋区
④电流方向:膜外:兴奋区 ← 非兴奋区 膜内:兴奋区 → 非兴奋区 ⑤兴奋以 电 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 传导 这种电信号叫 神经冲动
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 出脊髓一侧邻近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 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 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①在第一对脊神经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 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 反应。 ②在第二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向中 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 运动反应。 回答:根据实验判断背根和腹根的功能并说明原因
Na+
Na Na+ Na+
2、动作电位:
Na+内流(离子通道) (1)电位形成原因: (2)膜两侧电位表现: 外负内正
适宜刺激
膜外
K+ K
Na+ K+ K+ Na+ Na+ + Na+ Na
膜内
膜外
+ + + + + + + + ++ + + + + - - -+ - - + +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
神经纤维
神经
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 的髓鞘共同组成
神经: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 形成的膜
三、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的定义: 在中枢神经系统 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 对 内外环境变化 做出的 规律性 应答。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B.静息电位值增大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静息电位状态的存在是由于神经细胞内K+浓 度大于细胞外,Na+浓度是细胞外大于细胞 内,神经细胞膜上存在K+通道和Na+通道, 此时K+通道是打开的,K+外流形成内负外 正的静息电位状态。当受到刺激后,神经细 胞膜的离子通道状态改变,K+通道关闭, Na+通道打开,Na+内流,从而形成了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状态。动作电位的大小和细 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别有关系,浓度差越大, 离子进入细胞的速度越快,动作电位的峰值 越大。因此,当降低细胞外溶液的Na+浓度 后,动作电位峰值将会降低。
K+ K+ K+ K+ Na+
Na Na+ Na+ Na+
(1)静息状态:① 静息
电位,即“极化”
膜外 正 电位
膜内 负 电位 静息电位是0电位吗? No! ②原因: K+外流 主动运输
膜外: 兴奋区 未兴奋区 膜内: 兴奋区 未兴奋区
(2)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① 动作 电位,即“去极化”
膜外 负 电位
(2)反射过程------兴奋传导的过程
如何确定反射弧 各组成? 神经节 ①根据神经节
只有传入神经 才有神经节
神经节:是传入神 经元的胞体
②根据脊髓的结构
脊柱的椎管内 脊髓 灰质
白质 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组成 白质主要由轴突组成 位置:
结构:
后正中沟
脊髓
后角 感觉
前角
运动
前正中裂 感觉神经 位置: (传入神经) 结构: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如何确定反射弧 各个部分? 神经节 ①根据神经节
只有传入神经 才有神经节
神经节:是传入神 经元的胞体
②根据脊髓的结构
③?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①反射弧完整 ②条件刺激 ②反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不是。 ③感受器是感受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 梢。 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 体
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流
单 向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实质
b a c d
e
bc=ce
若刺激a,偏转方向是 先左后右 ,偏转次数 2 次 若刺激c,偏转方向是 先左后右 ,偏转次数 2 次 若刺激d,偏转方向是 向右 ,偏转次数 1 次
下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 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C _____________
膜外Na+浓度高, 膜内K+浓度高
膜外 膜内 膜外
静息时
K K+ K+ K K+
K+
Na+ Na+ + Na+ Na
+ + + + + + + + ++ + + + + - - -+ - - + + +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 触
突触前膜: 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触小体膜) 突触间隙: 内有组织液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的传递过程:
A神经元
突触小体
轴突兴奋
突触前膜 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突 触
B神经元兴 奋或抑制
突触后膜
4、突触小泡中含有 神经递质 (1)分类及成分: ①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 ②抑制性递质: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2)递质的供体: 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3)递质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 (4)递质的受体: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