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7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7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e75b4f016bd97f192279e969.png)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复杂情况,明确党的报刊在革命斗争中的特点和作用。
重点和难点:1、中国共产党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宣传。
主要内容:第一节政治形势与新闻界概况一、国共统一战线建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国出现了革命高涨局面。
我党的报刊,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左派创办的报刊获得大发展,并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统一战线破裂,大量的革命报刊停刊或转入地下。
二、新闻界概况——三种报刊(一)党的报刊和党领导的报刊党的报刊:《向导》、《前锋》、《新青年》。
团的报刊:《先驱》、《中国青年》。
工人的报刊:《劳动周报》、《工人周刊》等。
(二)国民党左派的报刊及进步文化人士主办的刊物:《政治周报》、上海《民国日报》、《汉口民国日报》、《语丝》、《莽原》等。
(三)帝国主义、军阀政客、国民党右派及胡适所办报刊。
第二节建党初期的革命报刊一、党的报刊的创办及党报思想初步形成(一)《向导》的创办及其特点创办情况、宣传内容及主编蔡和森的情况。
宣传特点:紧密联系斗争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读者息息相通。
(二)瞿秋白与《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这两个刊物是党中央出版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
这两个刊物在党的理论宣传上起了很大作用。
(三)党报思想初步形成强调党报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党报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青年团的刊物和其他报刊《先驱》、《中国青年》、《中国学生》、《中国工人》等。
三、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办《政治周报》、《汉口民国日报》等,提高了这些报刊的政治水平。
第三节“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宣传斗争一、《热血日报》与反帝报刊的涌现《热血日报》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个日报,1925年6月4日至6月27日,共出二十四期,主编瞿秋白。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5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5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81157ef0e009581b6bd9eb69.png)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在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民国初年一些著名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经历和新闻思想,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专业素质。
重点和难点:1、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
2、袁世凯当政后对新闻而事业的控制和摧残。
3、著名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思想和优秀品质。
主要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临时政府成立后新闻事业大发展武昌起义半年后统计,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
新创办的报纸多数集中在京、津、沪、广州、武汉等地。
通讯社在1912年至1918年间,有了较大发展,新创立的通讯社不下二十家,其中以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影响最大。
二、北洋军阀对报纸出版的摧残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了宋教仁,又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在这种封建淫威下,国民党系统的报纸迅速地垮了下来。
1915年秋后,袁世凯又因帝制问题封了一批改良派的报纸。
这时北京报纸所剩无几。
袁世凯垮台后,相继执政的各派军阀宣布袁世凯关于报纸法令一律有效,并实行新闻邮电检查,颁布了《报纸法》。
从此报纸被封,记者遭迫害的事接踵而至。
第二节民初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学研究活动这时期有名的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等人,这些人各有所长,各有成就。
这时期新闻研究活动也开展起来了。
1918年10月14日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翻译了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美国休曼的《实用新闻学》。
邵力子、徐宝璜出国学新闻。
北大增设新闻学课程,请回国的徐宝璜主讲。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教学+课下资料收集思考题:1、《中国日报》、《民报》的创办及其宣传情况如何?2、于右任办过几个报刊?其性质怎样?3、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4、简述“苏报案”。
5、民国初年有哪几个著名记者,各有什么贡献?。
最新资料(考试复习重点)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
![最新资料(考试复习重点)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e03d07469b6648d7c0c7460a.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各个朝代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京报的由来第一节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二、先秦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汉唐至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汉唐时期的新闻事业二、宋至清代的新闻事业【复习思考题】唐代的邸报【作业题】简述清代的京报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近代报刊的基本情况,了解近代社会与报刊发展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外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近代报业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早期的中英文报刊第二节鸦片战争后的报业一、香港报业二、上海报业三、外报在华的发展与影响【复习思考题】谈谈你对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的看法【作业题】简述广州的早期报业第三章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国人办报的主张,了解国人创办的主要报刊。
【重点难点】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与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二、国人早期所办报刊第二节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一、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二、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贡献一、强度相对数二、结构相对数三、比较相对数四、动态相对数【复习思考题】国人早期办报活动的社会背景【作业题】简述维新派办报活动与维新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时期各政党办报活动及其政治上的争斗,新闻事业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报刊上所展开的论战对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办报活动及其论战一、革命报刊的兴起二、《苏报》三、改良派的报刊第二节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一、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二、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新闻思想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复习思考题】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报刊【作业题】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6861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1.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275a225cfc789eb172dc881.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文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编号:0104004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8理论学时:68 实验学时:0学分:4开设专业:新闻学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属新闻学基础知识范畴,为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本课程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程概貌,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人物、重要新闻媒介的产生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有系统而完整的了解,对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事件和新闻史人物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3.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概况,唐宋无明清历代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报纸及特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邸报和小报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第五节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教学要求:了解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外报在中国的扩展和影响教学要点:第一节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第四节近代报业的广泛传入与影响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教学要求:了解民族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概况,掌握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及其特点和作用,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出现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三节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特点与进步作用第四章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本时期的主要报刊及其特点,掌握本时期的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掌握主要的新闻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6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6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6fb8f713581b6bd97f19ea69.png)
第六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五四时期报刊的特点,学习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作风,继承无产阶级早期办报的好传统。
重点和难点:1、五四时期中国过早期无产阶级的报刊发展情况。
2、《新青年》等报刊对新文化、新思潮的现场及其受到的冲击。
3、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
主要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新机一、国民党的报纸复苏首先是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的报纸开始出现,1915年10月10日在上海出版了《中华新报》,由张季鸾主持笔政;1916年中华革命党人叶楚伧、邵仲辉创办了《民国日报》,之后在北京还先后出版了国民党各派的报纸《甲寅日刊》、《中华新报》、《东大陆民报》、《晨钟报》等。
这些报纸反对帝制,相信共和,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这就从新闻宣传中打开了军阀控制报界的缺口。
二、邵飘萍自办新闻编译社1916年邵飘萍一面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一面创办“新闻编译社”,既采编本国新闻,也选择外电,向北京各报发稿。
他有振兴中国人民新闻事业的雄心,想发展独立自主的新闻事业,这是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反抗,也是一种民主要求。
三、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和《青年杂志》问世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1915年回国,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大型刊物《青年杂志》。
后来他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依托北大文科,以该刊物为阵地,使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一、《新青年》宗旨:第一卷《青年杂志》其宗旨:“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改,非其旨也”。
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接受读者批评,开始批评时政。
作用:在批孔反复辟中宣传科学民主;在反顽固势力中提倡新文学运动;把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影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运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二、《每周评论》及新青年团体的分裂(一)《每周评论》是《新青年》的姊妹刊物,二者相互补充,各有特点,他们协同作战共同扫除新文化运动的障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广阔阵地。
暨大外国新闻史课程-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
![暨大外国新闻史课程-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2254a474770bf78a64295405.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代码80000437课程性质选修课先修课程新闻理论总学时数40 周学时数 2开课院系新闻系任课教师蒋建国编写人蒋建国编写时间2007.8.25使用教材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新闻史作全面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了解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新闻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从事新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要求新闻事业史涉及到新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并在课前作好预习工作,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标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提问,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展示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新闻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难点是对近现代报刊史作全面的介绍,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
主要考查新闻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考察学生对于新闻史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
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2 课堂讲授 1 1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初步发展4 课堂讲授 1 1三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4 课堂讲授 1 1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六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八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十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8 课堂讲授 1 1**合计40 11 1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1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1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43da6d95a0116c175f0e481c.png)
第十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1949-1956年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
通过这一章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发生的巨变,学习新闻工作在“抗美援朝”和“一化三改”中的经验,以及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重点和难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宣传。
3、1956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及对中国新闻事业以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一、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形成在全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各级党报为主体的、多种人民报纸并存的新中国报业结构。
新华社健全了管理机构,扩大了新闻工作的队伍,在国内建立了28个分社,在国外建立了5个分社。
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该社是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的通讯社。
广播事业局成立,初步建立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4级广播电台。
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机制制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法规。
建立了新闻总署,管理新闻事业。
注意新闻队伍建设。
第二节新闻宣传报道的重点和经验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宣传报道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路线。
突出报道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日新月异的新面貌,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的热情。
二、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宣传报道抗美援朝期间,新闻记者进行了很好地宣传报道,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体裁空前繁荣,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反”、“五反”等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宣传报道,促进了运动正常开展。
三、开国大典、日内瓦会议等重大政治、外交活动的宣传报道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圆满地完成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报道,完成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宣传报道。
前去参加万隆会议的7名记者遇到了空难,付出了血的代价。
四、思想文化方面宣传报道的成绩和失误重视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普及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在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的研究批评中,缺乏不同意见的自由讨论。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efa38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69.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一篇: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一、课程说明(一)教材的选用本课程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主要教学参考用书。
(二)本课程的目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规律。
使学生吸取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3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5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重点讲述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其中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是重点章节;而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和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的反复为本课程难点章节。
(五)本课程的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新中国文化史的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前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法规、管理等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描述。
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和业务等课程都会使用新闻史料来阐释相关的问题的。
二、课程内容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对于这种说法,克罗奇有一个很经典的论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我们对一切历史的认识,都掺入我们当代人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能毫无主观色彩的去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
大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历史和现当代的具体事实相联系。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也曾经说过:“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讲述的是人类的经验及后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加进了许多因素,如社会形态、人等。
”二、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新闻教育、新闻法规等有关新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f1a35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6.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1.2 教学内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图片或实物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于新闻事业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第二章:报纸的兴起与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报纸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概况2.2 教学内容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报纸的特点和作用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概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报纸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案例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报纸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报纸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三章:无线电广播的诞生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解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概况3.2 教学内容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概况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无线电广播诞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无线电广播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四章:电视的诞生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解电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国电视的发展概况4.2 教学内容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电视的特点和作用中国电视的发展概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电视的特点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电视的发展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视诞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电视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第五章:新闻事业与社会的互动5.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5.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闻事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案例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新闻事业对社会作用和影响的理解第六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6.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概念掌握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探讨新闻事业在数字化时代的道德挑战6.2 教学内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定义与重要性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与责任数字化时代新闻道德挑战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案例分析法:讨论具体的新闻道德挑战案例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职业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及对职业规范的应用第七章:新闻采访与报道技巧7.1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与编辑方法理解新闻现场的处理与报道伦理7.2 教学内容采访准备与技巧报道结构与写作风格现场报道的伦理与实践7.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授采访技巧和报道写作知识实操演练法:模拟新闻采访和报道过程反馈法:学生互评和教师指导改进模拟采访:评估学生的采访技巧和问题设计报道写作:评估学生的报道结构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新闻报道伦理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流程8.1 教学目标理解新闻编辑的基本职责掌握新闻出版的流程与规范学习新闻排版与设计的原则8.2 教学内容新闻编辑的角色与任务出版流程与时间管理排版设计的原则与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闻编辑的职责和出版流程实操演练法:学生参与模拟新闻编辑过程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完成排版设计任务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编辑职责的理解排版设计展示:评估学生的排版设计能力和创意编辑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参与编辑过程的表现第九章: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理解新闻媒体在公众关系中的作用掌握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的技巧探讨新闻媒体与公众互动的新趋势9.2 教学内容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概述新闻发布与媒体沟通的策略新媒体时代公众互动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基本概念角色扮演法:模拟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场景小组讨论法: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互动的案例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理解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模拟沟通中的表现第十章:新闻事业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分析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理解新闻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10.2 教学内容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新闻教育的意义与未来角色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新闻事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闻业的发展方向小组分享法:学生分享对新闻教育未来角色的看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事业挑战与机遇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新闻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在社会的角色和影响是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70dc83910a6f524cdbf850c.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a7b84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a.png)
一、教案简介《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现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掌握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重要事件;3. 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背景1.1 中国古代的传播方式与新闻概念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2.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新闻政策与管理2.2 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2.3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的改革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3.2 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3 文化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困境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4.1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的恢复4.2 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的变革4.3 互联网时代与新闻事业的新发展第五章: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5.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5.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5.3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述、解读、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观点;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新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等;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领导能力等;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质量,包括研究深度、分析能力等;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doc
![《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ca0bb9f0bed5b9f3f80f1c04.png)
《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中国新闻史是为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比较系统地讲授了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新闻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新闻史观,从我国新闻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得出相应的认识和结论。
我国的新闻学教育开始于1918年,至今已有了 90年的历史。
新闻史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教学方式,它越来越强调将新闻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新闻界的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对于新闻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等。
简而言之,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中国新闻史课程奉行的指导思想。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定位于让学生了解我国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知识,学习我国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掌握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而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同时,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1、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与基本情况;2、掌握新闻事业发展各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并能给予客观、理性的历史分析与评价;3、熟悉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能熟练地运用这些书籍和资料进行检索。
二、教学内容《中国新闻史》是新闻学专业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具有基础性、借鉴性、时代性、历史性和前沿性等特点。
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起构成了新闻学的主体,它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引导学生认识新闻学科和了解新闻工作的作用,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现实服务,本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的工作经验,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从而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发扬历史上新闻传播活动的优良传统。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ed09a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5.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工具,如口碑、驿站、邸报等。
1.2 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如申报、新闻报等。
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4 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探讨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挑战。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2.1 党的新闻事业方针: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新闻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2.2 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新闻事业,如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
2.3 抗日战争与新闻事业: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困境。
2.4 解放战争与新闻事业:探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3.1 建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3.2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3.3 突发事件与新闻报道:探讨中国新闻事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挑战。
3.4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监管与自律4.1 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阐述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如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
4.2 新闻法律法规:介绍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新闻出版自由条例等。
4.3 新闻事业的自律:探讨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与规范,如中国记协、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等。
4.4 典型违规事件分析:分析我国新闻事业中出现的典型违规事件,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
第五章: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 媒体融合与新闻事业: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
5.2 互联网新闻传播:分析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bc6f4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1.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1.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新中国的新闻事业(1949-1978)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2.2 社会主义改造与新闻事业的变革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4 新闻事业在探索中前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978-至今)3.1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3.2 媒体多样化的趋势3.3 互联网与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3.4 我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第四章: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与政策4.1 新闻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体制4.2 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4.3 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4 新闻事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第五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5.1 新闻伦理的含义与作用5.2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5.3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5.4 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六章:重要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6.1 重要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6.2 典型报道案例分析6.3 新闻报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6.4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第七章: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7.1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新闻写作的格式与要求7.3 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实践途径7.4 分析优秀新闻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8.1 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流程8.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编辑特点8.3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出版8.4 培养学生新闻编辑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九章:新闻传播与受众9.1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9.2 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9.3 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与导向作用9.4 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十章: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0.1 数字化与网络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0.2 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创新10.3 在新闻领域的应用10.4 我国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详细讲解古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口碑、驿站、邸报等,以及这些方式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9af8d6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4.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前言一、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对象(一)历史:(1)过去的事实;(2)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3)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产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三)新闻史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史是研究新闻史的基础;另一方面,新闻史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
(四)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内容:封建社会(1300多年),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00多年),社会主义社会(40多年)的历史;报刊(6万),通过社(1300个),电台电视台(3000多家)的历史;大小宣传战役(数百次),杰出新闻工作者(上千人),新闻宣传思想(数十种)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也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为实现服务。
具体来说,是因为:第一,现代历史哲学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事实和已经过去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过去的事实只有通过记载反映出来才是历史,“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
第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续和发扬历史上新闻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
如: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全党办报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传统;讲事实、讲真话、讲真理的传统;艰苦奋斗的传统等。
第三,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
如,优秀记者黄远生、邹飘萍、范长江、陆怡、穆青等;优秀编辑家陈冷、潘公展、邹韬奋等;优秀评论家王韬、梁启超、陈布雷、张秀鸾、邓拓等;优秀新闻经营家汪康年、英敛之、汪汉溪、胡政之、肖同兹等。
第四,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知历史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史的重要性。
三、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917——1949年,新闻史著作50多种。
其中,最早是1917年姥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影响最大的有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规模最大的有管仲翼的《新闻学集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执笔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
课程编号:010400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8理论学时:68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新闻学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属新闻学基础知识范畴,为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本课程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程概貌,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人物、重要新闻媒介的产生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有系统而完整的了解,对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事件和新闻史人物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3.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概况,唐宋无明清历代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报纸及特点。
教学要点:
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邸报和小报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第五节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
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教学要求:了解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外报在中国的扩展和影响
教学要点:
第一节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四节近代报业的广泛传入与影响
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
教学要求:了解民族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概况,掌握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及其特点和作用,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
教学要点:
第一节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出现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第三节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特点与进步作用
第四章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本时期的主要报刊及其特点,掌握本时期的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掌握主要的新闻事件。
教学要点:
第一节20世纪初年新闻事业的复兴
第二节武昌起义前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章新民主新闻事业的初步形成
教学要求:掌握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报刊及其主要人物;掌握无产阶级报刊诞生的情况;了解民营报业发展的不同趋势;了解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副刊的革新;了解新闻研究的开端。
教学要点: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五四运动中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第四节南北地区民营报业发展的不同趋势
第五节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第六章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发展情况,及其主要报刊和报人,掌握中共早期的办报思想;了解统一路线报刊的兴旺情况及作用,突出报刊和报人;了解北洋军阀统治区新闻事业概况,重大的新闻事件。
教学要点: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
第二节国共合作到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建立及其新闻统治情况;了解共产党报刊在斗争中的发展情况,掌握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色和优良传统;了解抗日救亡运动中资产阶级民营报纸的变化和发展,掌握有关的新闻事件、著名报人、记者的新闻活动和办报思想。
教学要点:
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新闻事业发展概况,主要报纸和新
闻活动,掌握我党领导人的一些主要办报观点。
教学要点:
第一节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概况,共产党办报活动和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主要的报纸和主要新闻活动;了解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新闻活动,掌握我党领导人的一些新闻观点。
教学要点:
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巨大变革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建立的情况,主要的报纸领导人、专营管理机构和重大的新闻活动,掌握这一时期新闻宣传的成绩和失误;掌握新闻事业的改进和业务建设,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新发展,掌握全国新闻工作改革的意义。
教学要点: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新闻宣传报道的重点和经验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改进和业务建设
第四节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第十一章曲折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反右斗争“大跃进”中的新闻事业发展情况,理解和掌握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教学要点:
第一节反右派干着急中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大跃进”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调整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第十二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理解极“左”思潮对新闻事业的严重危害。
教学要点:
第一节新闻界的“彻底批判”和“夺权”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中的新闻宣传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新闻界拨乱反正、恢复发扬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事业不断发的情况。
教学要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十四章台港澳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
教学要求:了解台港澳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概况,主要的新闻媒介、新闻史人物和重大新闻事件。
教学要点:
第一节台湾新闻事业的历史
第二节香港新闻事业的历史
第三节澳门新闻事业的历史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1.学生讲课。
选取重大事件和重要报人个案,让学生自己搜集文献、制作课件进行讲读,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读。
2.读书笔记。
提供参考书目书单,增加课外历史阅读量,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择选优秀读书笔记随堂朗读。
四、学时分配
五、考核说明
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闭卷;本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
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主要教材
方汉奇等《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版。
4.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1998版。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版。
6.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版。
7.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8. 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版。
9.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版。
10. 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版。
11. 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版。
12. 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三联书店1986版。
13.《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版。
14. 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版。
15. 方汉奇《邵飘萍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版。
16. 邹韬奋《经历》,三联书店1979版。
17.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