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理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
——摘自《叔本华人生哲学》当我举起一根手指,有人认为它代表数字“1”,有人认为它是在指向某人某事,也会有人认为它仅象征着左手的食指。同样的,有句俗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说明的意思是一样的,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他所感知的世界。
我们不必过多的纠结于那所谓的客观实在性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放多心思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因为我们一切的痛苦欢愉都源自于内心的感受,虽然它离不开外界的环境,但我们毕竟需要知道是内心世界的主导意义。即便我们在享受着丰富的外界物质财富的时候,也是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获得欢愉。而对于外在世界的影响,它不过是促使我们体悟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
对于人的内心世界,是由人的本性所支配的。这种本性,即“利己主义”的意志。当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时候,则出现了人生即痛苦的悲观主义。人的欲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除却极少数拥有极端才智的大彻大悟的人来说,人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这就铸就了人生必然痛苦的结局。也
有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俗语。
而在叔本华的理解里,人生是“痛苦”与“厌倦”的摇摆,我是十分的赞同的。我所理解的厌倦是人处在某种特定的生活状态下很长时间之后产生的抵触的讨厌的内心态度。它似乎与痛苦有些相像的地方,但区别又很大,厌倦的根源从概念上理解和痛苦明显不同。当我们远离痛苦的时候,便接近了厌倦,当我们远离厌倦,便靠近了痛苦。而在摇摆的最低点,便是欢愉,这欢愉,是片刻的短暂的。摇摆的速度取决于人对生活感悟获得的智慧及生理心理和精神对外界的适应程度,这些指标的高低决定了摇摆两端的高低以及在低谷处停留的时间的长度。然而,即便一个人有再高的生活智慧或者人身修养,也根本无法长久享受生活的愉悦,因为人生本身就是痛苦占据着大部分,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痛苦的程度。这令我想起了罗素的道德哲学,想起了“牺牲快乐以避免痛苦”的生活态度,这的确是一明智的选择,但我又不赞成这种做法。仅因为两者的相对性,无谓此亦无所谓彼,何况也少有这种生活的智者,对大多数人来讲,或许根本就无法做到。
人的本性不无不同,在一样的环境中生存,人们的思想,做法,感知也会不同,那是在于人内心意志,感知,欲望的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其相似性但又是千差万别的。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否认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正是这样。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我现在不过看了十几页,然而看过这十几页却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它引起了我的很多的思考。虽然我现在对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还不得要义,但对于人内心世界的作用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只是想说我们需要智慧式的愉快的生活着,而这取决于在有健康的体魄之外要有积极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这个可能人人都知道,但要想做的到似乎没那么容易。
关于体魄,我想起了蒋介石日记和曾国藩家书中提到的他每日的功课。锻炼体魄,是持之以恒的事情,养生亦然,说到养生,虽然我们现在还年轻,但我极看不惯那种透支健康的事情。饮酒勿过量,要早睡,勿贪睡,合理饮食,有自己的作息规律,而这些,在我们周围,几乎没有人做到。
关于生活态度的乐观积极,似乎没那么简单,因为我们似乎没有几个活的多么的潇洒与坦然,问题很多,似乎也很难说清说透。
我是真该多看些关于哲学方面的书了,它起码能够引起对自己生活的思考,特别建议看到这篇QQ日志的朋友看看哲学方面的书。我这些日子看了几本比较有功利色彩的书,再看到这本哲学时候感觉大不相同,看书也要讲究平衡的,各个方面的书都涉猎些,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得,又回归到人的“利己主义”了,呵呵,今天文学欣赏课上老师讲有时候人是需要些傻气的,比如说周恩来小时候讲“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成年人的社会很多人认为他是在放屁或者他太傻气,可事实绝非如此,伟人的思想跟常人绝对是有不同之处的。像是比尔盖茨,在常人眼里,从那么好的学校主动退学那可是太傻了,可他一点儿不傻。人有时候也需要很“傻”的生活着。晕死,又跑题了,今晚先说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