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4.3正多边形和圆课堂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展示正多边形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足球、蜂窝等,引发学生对正多边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足球是正二十面体?”、“蜂窝为什么是正六边形?”等,引导学生思考正多边形的特征和性质。
3.小组合作:本节课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同时,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正多边形的性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观察并描述正多边形的性质”、“制作正多边形的模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多边形的知识。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多边形的动态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正多边形的魅力,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正多边形的定义、性质和与圆的关系。如:“正多边形有什么特点?”,“正多边形的边数与圆有什么关系?”,“如何判断一个多边形是正多边形?”等。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使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用配方法解方程x2+x-1=0,学生练习后再完成课本P.13的“做一做”。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二)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已经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能不能用配方法解?怎样解这类方程:2x2-4x-6=0(三)探究新知让学生议一议解方程2x2-4x-6=0的方法,然后总结得出: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将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的系数,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按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四)讲解例题1、展示课本P.14例8,按课本方式讲解。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4例9的填空。
3、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将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般形式;其次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最后将配方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五)应用新知课本P.15,练习。
(六)课堂小结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2、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都要经常用到。
3、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但是由于配方的过程要进行较繁琐的运算,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实际运用较少。
4、按图1—l的框图小结前面所学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
(七)思考与拓展不解方程,只通过配方判定下列方程解的情况。
(1)4x2+4x+1=0;(2)x2-2x-5=0;(3)–x2+2x-5=0;[解]把各方程分别配方得(1)(x+)2=0;(2)(x-1)2=6;(3)(x-1)2=-4由此可得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3)没有实数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
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
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本课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第一个场景让学生借助天平理解方程;第二个场景完成从数量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第三个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等价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寻找简单情况下的等价关系,会用方程表示。
(3)体验从生活场景到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
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
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第一章:实数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
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
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解释有理数的定义。
2. 讲解有理数的分类,包括整数、分数和零。
3. 演示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运算方法。
1.2 实数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
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实数的定义及与有理数的关系。
实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解释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与有理数的关系,包括实数是将有理数扩展到全体实数。
3. 演示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运算方法。
第二章:方程2.1 线性方程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的定义及解的意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线性方程的概念,解释线性方程的定义。
2. 讲解线性方程的解的意义,即满足方程的值。
3. 演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包括代入法和消元法。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2.2 不等式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集的意义。
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解集的意义。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解释不等式的定义。
2. 讲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即满足不等式的值的集合。
3. 演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包括代入法和消元法。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解不等式的方法。
第三章:函数3.1 一次函数教学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的特点。
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图像的特点。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解释一次函数的定义。
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通用7篇)
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通用7篇)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的概念;2、掌握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3、进一步理解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教学重点: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教学难点:定理的证明是难点.教学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以旧探新1、复习: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2、概念:电脑显示:圆周角∠CAB,让射线AC绕点A旋转,产生无数个圆周角,当AC绕点A 旋转至与圆相切时,得∠BAE.引导学生共同观察、分析∠BAE的特点:1顶点在圆周上; 2一边与圆相交; 3一边与圆相切.的定义: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
3、用反例图形剖析定义,揭示概念本质属性: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并说明理由:以下各图中的角都不是.图1中,缺少“顶点在圆上”的条件;图2中,缺少“一边和圆相交”的条件;图3中,缺少“一边和圆相切”的条件;图4中,缺少“顶点在圆上”和“一边和圆相切”两个条件.通过以上分析,使全体学生明确:定义中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观察、猜想1、观察:电脑动画,使C点变动观察∠P与∠BAC的关系.2、猜想:∠P=∠BAC三类比联想、论证1、首先让学生回忆联想: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了什么方法?2既然可由圆周角演变而来,那么上述猜想是否可用类似的方法来证明呢?2、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当固定切线,让过切点的弦运动,可发现一个圆的有无数个.如图.由此发现,可分为三类:1圆心在角的外部;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3圆心在角的内部.3、迁移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先证明了特殊情况,在考虑圆心在的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一般情况的证明转化为特殊情况.如图 1,圆心O在∠CAB外,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BAQ-∠l=∠APQ-∠2=∠APC.如图 2,圆心O在∠CAB内,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QAB十∠1=∠QPA十∠2=∠APC,在此基础上,给出证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回顾证明方法:将情形图都化归至情形图1,利用角的合成、对三种情况进行完全归纳、从而证明了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得:定理: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4.深化结论.练习1 直线AB和圆相切于点P,PC,PD为弦,指出图中所有的以及它们所夹的弧.练习2 如图,DE切⊙O于A,AB,AC是⊙O 的弦,若=,那么∠DAB和∠EAC 是否相等?为什么?分析:由于和分别是两个∠OAB和∠EAC所夹的弧.而 = .连结B,C,易证∠B=∠C.于是得到∠DAB=∠EAC.由此得出:推论:若两所夹的弧相等,则这两个也相等.四应用例1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O 切于点C,AD⊥CE,垂足为D求证:AC平分∠BAD.思路一:要证∠BAC=∠CAD,可证这两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于是连结BC,得Rt△ACB,只需证∠ACD=∠B.证明:学生板书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可否用前边学过的知识证明此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思路二,连结OC,由切线性质,可得OC∥AD,于是有∠l=∠3,又由于∠1=∠2,可证得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了解两个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个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学生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
4、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l 上一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问题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呢?问题2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怎样进行呢?二、加强合作,探索规律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是我们研究抽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参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研究,分组讨论两个二次根式相除,会有什么结论,并提出你的见解,然后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归纳为:提问:1、a和b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围是什么?2、= (a≥0,b0)成立吗?为什么?请举例。
三、范例例1、计算。
教学要求:(1)对于(1)可由教师解答示范;(2)对于(2)可由学生自己计算。
提问:1、除了课本中的解答外,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请给出另外解法。
2、哪种方法更简便?例2、化简:(要求分母不带根号)说明: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求满足以下两条:(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的具体方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
四、做一做化简:教学要点:(1)叫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完练习进行评价、(2)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课堂练习P12 练习1、(3)、(4)六、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即= (a≥0,b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
化简要做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七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七篇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PPT 卡片教学过程1 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2 新知探究2.1 圆环面积一、问题引入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
圆环的面积是多少?步骤: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三、知识应用做一做第2题: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
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
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 圆与正方形一、问题引入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
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步骤: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A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运用规律快速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B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利用辅助工具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算,进行比较,找到规律,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收集数学信息,养成比较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
【教学难点】:提取数学信息,总结规律,会运用规律,快速选择低价商品。
【重难点确立依据】: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物品打折出售,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学生所需要具有的生活技能之一,所以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本节的重点。
而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复习折扣与小数的换算,为学习计算打折的.物品价格做铺垫。
】3折=0.3 5折=0.5 8折=0.8 6折=0.62.5折=0.253.8折=0.38 7.2折=0.72AB组学生进行折扣与小数的转换。
二、折扣的计算【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购物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打折物品的价格,为学生学习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物品做铺垫。
】1、计算折扣棉鞋原价:650元,现4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1折扣换算为小数:4折 = 0.42列算式:650×0.4=260 (元)2、练一练:《百科全书》原价150元,现7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老师引导学生做练习。
预设生成:学生列算式时,容易直接列成150×7=1050 (元)解决措施:提示学生计算折扣的步骤:第一步折扣换算为小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合作意识;4.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为教材,共分为以下六个单元:1. 有理数2. 整式运算3. 一次函数4. 平面图形的性质研究5. 角与三角形的性质研究6. 统计三、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2.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3. 课堂讲解与实例演练相结合;4.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5. 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单元一:有理数1. 引入:通过生活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和作用;2. 内容讲解:a. 整数的运算规则;b. 正数、负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c. 有理数的比较;d.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3.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4. 拓展:提供一些有关有理数的拓展题目,加深学生对有理数的理解。
单元二:整式运算1. 引入:通过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整数运算的应用场景;2. 内容讲解:a. 单项式的加减运算;b. 多项式的加减运算;c. 因式及其运算;d. 分式的加减乘除;3.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4. 拓展:提供一些有关整式运算的拓展题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单元三:一次函数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的概念;2. 内容讲解:a. 函数与关系;b.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c. 一次函数的一般式和标准式;d. 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3.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4. 拓展:提供一些有关一次函数的拓展题目,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单元四:平面图形的性质研究1. 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2. 内容讲解:a. 图形的基本要素和分类;b. 同位角与内错角的性质;c. 平行线与角;d. 三角形的性质;3.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4. 拓展:提供一些有关平面图形性质的拓展题目,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面几何。
九年级数学上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掌握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内涵和推导过程。
2.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2.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勾股定理相关实验教具。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勾股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勾股数的性质。
2. 提出问题:勾股数与勾股定理有何关系?如何证明勾股定理?二、新课讲授1. 实验探究:a. 分组实验,使用直角三角形、勾股数等教具,观察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b.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
c. 总结实验规律,得出勾股定理的初步结论。
2. 推理证明:a. 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b. 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强调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性。
c. 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件中的勾股定理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解答勾股定理相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勾股定理的内涵和推导过程。
2. 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实际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勾股定理的应用:a. 讲解勾股定理在几何、物理、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b. 分析实例,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实际意义。
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练习应用:a. 完成课件中的勾股定理应用练习题。
b.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勾股定理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1.初中数学教案模板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初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
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
(讨论、发现、探究)的过程,提高。
(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讨论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现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解法和步骤)。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归纳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骤,设置系数化为一,负号要变号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设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学生再次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再次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3)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2.初中数学教案格式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 周学时:/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章节名称2.教学目的3.课时安排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8.教学参考资料9.教学后记3.初中数学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九年级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5篇九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2.8.2A)第二张:(记作§2.8.2B)第三张:(记作§2.8.2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九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3、引导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难点:通过分解因式或直接开平方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若p=1,q=1,则pq=l( ),若pq=l,则p=1,q=1( );(2)若p=0,g=0,则pq=0( ),若pq=0,则p=0或q=0( );(3)若x+3=0或x-6=0,则(x+3)(x-6)=0( ),若(x+3)(x-6)=0,则x+3=0或x-6=0( );(4)若x+3=或x-6=2,则(x+3)(x-6)=1( ),若(x+3)(x-6)=1,则x+3=或x-6=2(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0篇)好的数学教学教案很有意义的。
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1、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2、反比例函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并利用其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变量与常量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3、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5、数据描述。
三、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规划。
一堂课,40分钟,要讲好并不容易,既要保证讲透所有的知识点,又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课前备课尤为重要,针对每一节内容,选择不同的讲课方式,特别是运用通俗易懂的实际用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点,所以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每一步都要考虑周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数学是一种精确的艺术,它要求我们严谨和准确地表达思想,从而减少误解和歧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的旋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或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明确是绕哪一点进行旋转的。
2、能找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原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形纸学具准备:4张扇形张、方格纸、三角形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电脑出示一组图案,请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案美吗?生:美。
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呢?生:通过旋转设计成的。
师:这些图形是怎样旋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图形旋转的知识,并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探究新知1、理解顺时针方向。
(1)师出示一个钟面模型。
(2)问: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能用手势比一比吗?(3)抽生比划时针转动的方向,全班一起跟着比手势。
(4)师:时针转动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
板书:顺时针方向(5)师:生活中很多图形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
2、体会旋转900的过程,明确是绕哪个点进行旋转的。
(1)电脑出示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图a是怎样变化就得到了图b?生:图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就得到图b。
师:图a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多少度得到图b的?生:图a是以o点为中心旋转900得到图b的。
师:谁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图a到图b的变化过程?生:图a以o点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图b。
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电子版范文(12篇)
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电子版范文(12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特定写作类型的要点和技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深入研究和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指导。
九年级数学教案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九年级上教案第2xx4周锐角三角函数。
第5周投影与视图和本期内容测试。
第7xx8周复习八年级数学。
第11—12周专题复习和中考模拟测试。
第13周查漏补缺,中考考前培训。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
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
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数学是一座思维的巨塔,它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的技巧,让我们成为深思熟虑的决策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操作、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清楚的表述图形的旋转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基本图形卡片、带有小方格的纸,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纸做小风车。
教学时间:20分钟教学过程:一、在游戏中导入新知教师手拿风车走向讲台。
问:同学们,认识它吗?玩过吗?在今天这个舞台上你敢玩吗?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玩法。
问:在你玩的过程中,这个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它又是怎样旋转的呢?2、看了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大家是不是也想玩一玩呀?那么就请同学们想办法让手中的东西、桌子上的东西、包中的东西旋转起来,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最会玩?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1、刚才,老师看了一下这位同学的玩法,这位同学的玩法很独特,我们就请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他的玩法。
你能用语言具体描述一下它的旋转过程吗?(说清绕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旋转的角度)1、刚才大家都让自己手中的东西旋转了起来,玩的开心吗?下面我们换一个玩法。
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们让一个基本图形旋转起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图案呢?2、大屏幕呈现一些美丽的图案。
这些图案美不美?这里的每一个图案都是经过一个图形的旋转而得到的,今天我们就走进图形旋转的天地。
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在实践中探索图形的旋转过程1、请大家继续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他们分别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呢?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为例来探讨一下。
为了方便大家清楚表述旋转的过程,我们可以先明确一下他们的位置。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6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6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分析:⑴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质和判定。
⑴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类比他们的性质与判断,有利于对正方形的研究。
⑴对本节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分类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生分析:⑴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并且本节课之前,学生又学习了几种平行四边形,已经具备了观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与知识基础。
⑴学生在上几节已有了推理的经历,但是对于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掌握它的性质和判定,会利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说理。
⑴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前边的四边形的研究,探索并归纳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通过运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正方形的完美性,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重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探索正方形的判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教学方法:类比与探究教具准备:可以活动的四边形模型。
(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
本节教材属于图形变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3.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7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7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x1x2=。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c≥0时,x1+x2=,x1x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九年级数学教案优秀【篇一:优秀初中数学教案(2015.3.21)】4.1二元一次方程授课教师:潘晓华(萧山回澜初中),教材: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辨别一个方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2、通过探索交流,会辨别一个解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写出给定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了解方程解的不唯一性;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进一步培养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2、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思考: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如果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3、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
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时,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推陈出新发现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方程:5x+2y=22 ,2a=3b+20 ,这两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板书:二元一次方程)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小试牛刀巩固新知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1)x2+y=0(2)12a+b-2b=0(3) y+x (4) x=+1 23y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 若未知数设为x,y,记做 x =,若未知数设为a,b,记做= y=4、再试牛刀检验新知(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 2a=3b+20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a=4 a=5a=0 a=100b=3 b=-1020 b=- b=60 33(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
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 ,黄卡上的数字为y ,根据题意列方程。
3x+2y=10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6、动动笔头巩固新知独立完成课本第81页课内练习2三、你说我说清点收获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如何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四、知识巩固1、必答题(1)填空题:若mxy+9x+3yn-1=7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n= x-2y=5变形正确的有 210-xx-10①x=5+4y ②x=10+4y ③y= ④y= 44(3 x = 7 是方程2x+y=15的解。
()(2)多选题:方程y=1x=7(4)判断题:方程2x+y=15的解是。
() y=12、抢答题是方程2x+3y=5的一个解,求a的值。
(1)已知 x = - 2y=a(2)写出一个解为 x = 3的二元一次方程。
y=13、个人魅力题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 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根据题意列方程: 5x+2y=22你能完成这道题目吗?五、布置作业必做题:阅读课本80 ~ 81页课本作业题第1 2 3 4题作业本第1 2 3 4 5 6题选做题:课本作业题第6题作业本第7题【教学设计说明】1、引入是一个课时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是否科学、恰当,直接关系着教学能否成功,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这节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第一个问题猜数,比一比谁的速度快,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第二个问题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辨析是不是方程的解,到由观察直接写出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些解,让学生先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再到如何求二元一次方程的部分解,在寻求解的过程中了解和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也知道了两个未知数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对应的,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如下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初步体现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思想和转化思想。
通过与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让学生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抓住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未知数的个数不同,而引起解的写法和解的个数的不同,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容易接受二元一次方程;另一方面,由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4、在教学中努力抓住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适时的提问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将学生带入深入探究的境界。
二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2.新课教学: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做一做:(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篇二:初中数学教师优秀教案】课题: 6.3 解直角三角形(一)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一)马福成 2014年10月【篇三: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