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期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鸳鸯蝴蝶派:
所谓鸳鸯蝴蝶派,是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 而来,20世纪初叶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一个 文学流派。由于许多作品内容,动辄以“一双蝴蝶,卅 六鸳鸯”来比拟书中的才子佳人,因此被称为鸳鸯蝴 蝶派。1914年鸳鸯蝴蝶派早期最有影响的杂志《礼 拜六》出版后,也被称为“礼拜六派”。又称才子佳 人小说。我国旧体小说的一种。指将文艺当作消闲 品、专写才子佳人的种种哀情、艳情、惨情、苦情 的小说,ຫໍສະໝຸດ Baidu言情小说范畴。鸳鸯蝴蝶派小说是当时广 受欢迎的以才子佳人情节为主的市民小说,包括言 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 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各种类型。 “十里洋场”特指旧上海的租界或租界的繁华景象。
文艺期刊对译介的影响
文艺期刊纷纷涌现,不只是办刊人单方面的意 愿,也是社会需要的结果。期刊销量即是最好的晴 雨表,其销量信息常见于编者的自陈及再版说明, 或是当事人的追忆。
《新潮》月刊是在1919年元月创刊,由北京 大学新潮社所编,主要骨干人物傅斯年与罗 家伦。《新潮》的主任编辑为傅斯年,编辑 为罗家伦,傅斯年与罗家伦先后赴英国及美 国留学,第2卷第5号起,改由周作人为主任 编辑,毛子水、顾颉刚、陈达材与孙伏园四 人为编辑。《新潮》共出版了12期,以傅斯 年与罗家伦发表的文章最多,影响也最大。
《小说月报》 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 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 蝴蝶派刊物。 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 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 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革新后的 《小说 月报》第一期印了五千册,马上销完,各处「商务」 分馆纷纷来电要求下期多发,于是到第二期,印了 七千,到第一卷末期已印了一万。革新派甚至因此 增强了地位,商务印书馆的当权者本来对《小说月 报》 的改革不满,但见到销量可观又有利可图,竟 也默许了。自然,刊物的发行量并非一成不变,文 艺期刊越办越多,稿件随之分散,再加局势、经济 水平等因素,后期的销量渐呈下降趋势。
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黑人被奴役、被迫害的 处境,为自己解放而勇于斗争的精神,成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支重要力 量。20世纪20年代以后,纽约黑人区还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他们发 掘黑人古老传统,吸取黑人文学的营养,并歌颂黑人民族的伟大,斥责种族 主义的罪恶,创造出感情豪放、格调优美的艺术作品,成为现代美国黑人文 学的杰出代表。 30年代末,黑人文学出现了理查德· 赖特这样的著名作家。他是美国文学 史上第一位在白人世界成名的黑人作家,“芝加哥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锋, 《汤姆叔叔的儿女》和《土生子》的出版,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 畅销作家。小说讲的是一个黑人青年犯罪杀人的故事,其犯罪根源正是他在 黑白隔离世界中的种族背景。哈佛黑人学者亨利· 盖茨称《土生子》的出版是 “黑人文学史上一件最具影响的事情”。1945年,《黑小仔》的出版掀起又 一轮轰动。《黑小仔》是自传,记述他在童年时代种族隔离环境中的生活感 受。法国作家西蒙· 波伏娃称它为“个别的自觉意识,个别的自由权挣扎”。 德· 它的畅销表明白人读者的醒觉,突然间认识了美国民间生活的另一面。如今, 《土生子》与《黑小仔》已被视为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黑人既是被压迫种族,评论家往往忽视黑人文学的艺术价值,而偏重他 们的社会意义,赖特就被视为“负有政治任务的作家”。他自己也曾说: “所有文学都是抗议,没有一部小说不是抗议。”他相信“文学是武器”。 战后黑人文学更趋成熟。拉尔夫· 埃利逊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和鲍德温 的散文,均已达到第一流文学的水平。他们对种族不平等的抗议采取了更细 腻、更深刻的表达方式。他们希望人们认识到黑人是具有全部人性的人。
对于读者的反馈,编、译者变现出积极的状态 并付诸行动。《新潮》编者读了《时事新报》的文 章(张东荪)之后,回复说:“他劝我们与其评中 国的出版物,不如介绍西洋新书;正是我们此刻准备 的,准予从第二卷起实行。”这是该刊一贯的做法。 不仅于此,读者的提议可以成书,读者的要求可以 成全杂志,读者的需要甚至能改变出书计划。《世 界文库》,对于刊行方法和名著选择,已决定了作 更进一步的努力与改善。(1)该刊单行本(2)增 刊外国部分(3)加刊重要名著……是最适合这时代 中国的读者的需要的。可以说,译介倾向的形成, 相当程度上在于读者反应的促动。
文艺期刊对来华英美作家的推介
现代中国30年期间,曾有一批外国文学家 来访。他们的到来可分为抗战前后两个阶段, 来华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当中可以看到很多英 美学家,其中,萧伯纳和休斯的到来时间最短, 却在文坛引发的较大的波动。
萧伯纳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 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 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 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 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 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 尼采的影响,而且又曾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萧伯纳的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 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 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 性格冲突和主思想。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 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 《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因被 Alan Lerner 改编为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被好 莱坞改编为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三十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 国,与高尔基,鲁迅结下诚挚友谊。
Ⅰ.读者认为创作不够读,虽然产量并不少,但因好的 少,所以还是不够读,这是质的问题,而非量的问 题。 Ⅱ.读者与现实的创作外以喜读外国文学的为多。 Ⅲ.一般的读者虽爱读译本,但未必能都读到好的译本, 大致以读俄国的译本的多。 Ⅳ.大多数读者认为读译本比读创作兴味好。 其中高尔基的《二十六个和一个》,读者居多。读 者喜好的原因,编者的总结是:一是至少要看得懂, 二是要读了有所得。特别从后一点看,可知读者对 于译本的要求确实进步的,而多译新兴文学一点上, 他们的要求是和对创作的要求是一致的。
20年代末,一本名为《非洲在唱歌》的德文版 诗集在维也纳出版,辑入非洲和美洲黑人的新诗。 张威廉从中选择了两首,其中之一是休斯的《我 也》,由欧洲的德语到亚洲的中文,黑人的诗当然 走出了英语的圈子。更重要的是,黑人文学被单独 列项于期刊的弱小名族文学专号(《文学》2︰5、 《矛盾》3︰4、4合刊)以及美国文学特辑和美国 当代小说专号(《文学月报》3︰1、《时与潮文艺》 2︰2),将其视作为美国文学的组成(甚至是相对 独立)部分,这不仅是中国文坛的眼光,也是同情 弱小的中国文化传统所使然。这同情到了30年代, 当中国受到外族侵略时,又转化为激励。黑人文学 中具有抗争主题的作品被译介过来,用以声援抗战。
文艺期刊与读者共促译介
译介能够发达,读者的热诚功不可没。他们不 止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更以其反响参与译介过程, 甚至对译介倾向施加影响。在译者与读者之间传递 信息、进行沟通的,正是期刊。读者表达的远非读 后感,而是涉及到译介的关键问题。 例:杭州施存统致信“新潮诸位先生”提出几个要求, 包括:“(1)世界思潮,多介绍一点。(2)一概 用白话。(3)长篇著作和翻译,请一期登完。(4) 翻译名著,请另出特别增刊;因为这种文章,人人 都要先睹为快的;分作数期登载,使看的人渴 望。……”这里指出了期刊连载的局限性。读者对译 介的反应,最具体的是《文学》的调查。
现代文艺期刊在系统、迅捷、保存 中短篇、联系读者和引介来华作家等 方面为英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 极大推动。这些广泛的成绩还需要继 续挖掘和探索,使翻译文学的研究基 础更深、视野更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