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古建筑扫盲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解读】12张图带你看懂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分类
【解读】12张图带你看懂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分类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数属于抬梁式建筑的类型,包括:殿堂型构架、厅堂型构架。
在多层或高层木构建筑中,抬梁式构架又有两种类型:殿阁型构架、堂阁型构架。
本文带大家梳理一下抬梁式结构及其分类。
抬梁式建筑穿斗式的屋面荷载和屋顶自重完全由柱子直接承载,柱子之间的穿枋起着串联柱子的作用,不承重。
抬梁式不同之处在于柱子承接梁栿,梁栿再承接檩子等最上层构架,屋面荷载通过各层依次传递到地基。
其中,枋是柱网之间的联系构件,梁在各层直接承重,它的搭接直接反应了屋顶荷载怎样传递到地基。
殿堂型构架唐宋建筑的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有清晰的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屋面层这样的层次划分,并且檩子传下的荷载需要通过由斗子、短柱、驼峰等组成的节点传到下面的大梁上,再经过铺作层到立柱最后传至基础。
明清建筑的结构趋于简化,一些建筑(特别是宫殿建筑)虽采用厅堂型,但其结构形式和空间效果是很接近殿堂型构架的,虽然没有铺作层,但却内外柱取平,也用了随梁枋,所以明清时期的'厅堂'是与殿堂型很类似,以故宫太和殿和明长陵裬恩典为代表。
长陵裬恩殿明清时期,斗子、短柱、驼峰这样的节点不存在,因为明清建筑梁大檩小,梁端头开榫卯,檩可部分置于其中,所以不需要像唐宋那样用叉手托脚来扶稳檩,而且明清的'檩—垫板—枋'的模式更加保证了这一点。
明清时期,位于额枋(阑额)和脊枋之间的所有枋子都称为金枋,它们依次可分为:下金枋、中金枋、上金枋。
处于正脊位置的枋子称为脊枋。
建筑额枋外观殿堂型构架平面殿堂型构架的平面定型为四种分槽形式,且都按照严格的柱、铺作、梁栿这些复杂的分层做法,可变性不大。
晋祠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唯一单槽建筑。
单槽柱网上文提到的故宫太和殿和明长陵裬恩殿是双槽建筑的代表。
双槽柱网分心斗底槽以一列中柱和柱上的斗拱将殿身分为两列相同的空间,一般用于殿门,如辽代蓟县独乐寺山门,明长陵裬恩门。
独乐寺山门在柱网上排列内外两圈柱与斗拱,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了许多特殊的工艺和构造方法,以实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美观。
下面将从构造原理、材料选择和技术特点等方面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
榫卯结构是在木材上雕刻出凸出和凹进的零件,通过零件间的榫头和卯榫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使整体更加坚固耐用。
另外,榫卯结构还能够减小木材与木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力,提高了木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次,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多为松木、柏木等耐腐木材。
这些木材具有轻巧、柔软、耐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木结构建筑。
此外,由于这些木材含有丰富的树脂和香气成分,对于防虫防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这些木材在经过特殊的处理和加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寿命。
最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
一是注重结构的平衡和均衡。
在设计和搭建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设计,使木结构能够更好地承受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安全性。
二是讲究材料的质量和选用。
在选择木材时,要注重挑选原料优良、纹理清晰、不易开裂变形的木材,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美观程度。
三是重视装饰和雕刻。
在木结构的处理中,会加入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元素,以丰富建筑物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采用耐腐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装饰风格。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风貌。
在今天,虽然现代建筑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木结构古建筑设计构件详解.doc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防震性能,也非常适合中国的气候和地质条件。
2.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征,它具有牢固的支撑性能和美观的造型,由此产生的空间感也非常丰富。
3. 建筑色彩: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大多采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明亮的颜色,这些颜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吉祥和美好寓意。
4. 园林景观:中国古建筑往往与园林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建筑群和私家园林,这些园林景观非常注重景致、造型、布局等方面的完美融合。
5. 装饰工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工艺非常精湛,包括彩画、雕刻、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这些工艺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它们的建筑结构、
色彩、园林景观和装饰工艺都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代社会,中国古建筑也成为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建筑木构架知识扫盲:何谓桁、檩、枋、椽?
古建筑木构架知识扫盲:何谓桁、檩、枋、椽?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梁架結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结合式。
除了抬梁式、穿斗式和抬梁穿斗结合式的木构架外,还有两种木构架形式就是干栏式和井干式。
建筑的规模大小,平面组合、外观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结构类型与材料特性的制约,一般来说,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结构的民居,在建筑规模与平面变化上,比干栏式和井干式为优。
各种木构架中的构件都非常多,名称也依据位置和作用各有不同,主要有梁,枋,檩,椽等。
抱头梁:在小式大木作建筑构架中,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叫做“抱头梁”。
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
抱头梁挑尖梁:在大式带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多由前后金柱承托,除了这些金柱承托的主要的梁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梁,如,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梁,它的形体较为短小,但榮头通常都做成较为复杂的形式,这种短梁叫做“挑尖梁”。
挑尖梁并不起承重作用,而主要起着连接作用,就相当于是小式大木作中的“抱头梁'。
挑尖梁太平梁:太平梁一般用在庑殿顶建筑中.当庑殿顶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时,由于两山向外推出,脊檩要随之加长,那么其两端便悬空于梁架之外了。
但是这段悬空的脊槔上面负有正吻,瓦等构件,无疑增加了脊檩的荷载。
那么为了安全与牢固起见,必须要在脊檩下面加一些承重件,这里的承重件一般就是一梁一柱,这里的柱称为“雷公柱”,而梁就是“太平梁'。
除了庑殿推山建筑外,在某些较大的攒尖顶建筑中,其雷公柱下也要增设一根短梁作为承重件,这根短梁也叫做“太平梁”。
太平梁元宝梁元宝梁是徽州地区古民居中的特有装饰.它主要应用在当地民居天井后侧的堂屋中,在堂屋的中央开间多设有太师壁作为前后隔断,在太师壁左右有一道窄窄的空间可以通行,在通道的上方,就装饰有元宝梁。
因为这种梁的形状略似元宝,所以得名“元宝梁”。
元宝梁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而没有什么承重作用。
元宝梁的中心是图案最为集中之处,图案大多以一个元宝为构图重点,或者是类似小孩所带的锁片形,或者是如意形。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构造|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构造复杂,这套木构造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构造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刚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构造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构造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构造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构造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构造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构造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场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那么没有转角铺作。
学识收藏!18张图带你读懂木结构
学识收藏!18张图带你读懂木结构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木结构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期小编带大家重温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木结构部分。
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小伙伴们快来收藏吧。
椽、栿四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叉手、平梁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六椽栿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普拍方、栌枓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随手拍救古建(129)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上营村灵真观(县保)
古建名称: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上营村灵真观文物等级:县保时代:明地址:榆次区上营村状况:院落荒置,建筑残损严重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荒置多年,房屋残损严重,不少已经露天坍塌,墙上还残存有壁画。
正在毁掉的乡村古迹。
网友2014年5月3日拍摄的灵真观现状----------------------------------------网友“鲁涧河”2014年10月底拍摄的灵真观状况,残破不堪-----------------------------------------“爱塔传奇”2015年3月27日拍摄的榆次上营灵真观后院现状,正殿残破,配殿基本塌完了------------------------------网友“木易”2015年6月7日拍摄的上营灵真观后院,仍然是破败不堪-----------------------------------------网友“鲁涧河”2015年6月11日拍摄的榆次上营灵真观后院,蓝天白云下残破的庙宇------------------------------------------------------期待您的补充“随手拍救古建”人人都可以参与,拿起手中相机,寻访乡村古建,共同呼吁抢救。
照片请注明拍摄时间古建筑名称,要注意拍摄残损部分的照片,并请注明发布时匿名还是署名。
照片可通过以下方式传给我,谢谢共同参与,共同呼吁,随手拍救古建,鼠标改变古建命运。
“随手拍救古建”推荐目标汇总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免费午餐创办人邓飞、民间文保人士唐大华等共同发起,致力于古建筑、古村落的抢救和乡土文化的推广,用我们共同的行动挽救文明余脉,期待您的支持!支付宝公益平台:电脑访问请点>>>手机访问请点>>>基金会银行账号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账号:0120014210001348(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邮局捐款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A座 1101室;邮编:100020(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抢救山西古建: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项目 >>>《大木殇》全集导引 >>>《大木殇》跟踪回访汇总 >>>随手拍救古建--推荐目标汇总 >>>有抢救措施的古建筑汇总(动态更新版) >>>二十一次山西访古行程汇总简记(一)(1~9次) >>>二十一次山西访古行程汇总简记(二)(10~23次) >>>十六次探访长子布村玉皇庙 >>>断代分析:泽州青莲寺藏经阁之唐代建筑推断(第四稿) >>>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之唐代建筑推断 >>>榆次西见子宣承院之宋代建筑推断 >>>高平张福民居-山西元代民居新发现 >>>普及知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第四稿)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 >>>早期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四椽栿 >>>六椽栿 >>>古建筑摄影技巧分享 >>>唐代古建筑檐角上翘解析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 >>>访古之旅:访古七年 >>>访古行程汇总 >>>寻访古塔总目 >>>访古留影 >>>媒体报道:更多 >>>山西古建筑之殇 - 南方周末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旅游卫视《善行天下-古建筑之殇》视频及拍摄花絮 >>> 唐大华:倾力山西古建保护的山东汉子--三晋都市报 >>>。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古建筑结构分类
古建筑结构分类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存之一,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结构。
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和形式,古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砖构建筑和土木结构建筑。
一、木构建筑木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早的一种形式,也是最为普遍和典型的建筑结构。
木构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和斗拱原理进行组合和支撑。
其中,榫卯结构是指通过雕刻制作出的凹槽和凸榫来连接木材,使建筑结构更为稳固。
斗拱原理则是指利用榫卯结构将木材组合成斗拱形状,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著名的木构建筑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如北京故宫和洛阳白马寺。
二、石构建筑石构建筑是指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形式。
石材因其坚固耐用的特点,常被用于建造宫殿、城墙和陵墓等重要场所。
石构建筑的特点是结构稳固、雕刻精美、寿命长久。
在石构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石梁、石柱和石拱等。
这些石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形成坚固的建筑体系。
著名的石构建筑有北京颐和园的大观园和河南郑州的少林寺。
三、砖构建筑砖构建筑是指以砖块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的砖构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即以砖为主要承重材料,通过木材构架进行支撑。
砖构建筑的特点是砖块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施工快捷。
在砖构建筑中,常见的砖种有青砖、黄砖和火砖等。
著名的砖构建筑有北京天坛和苏州园林。
四、土木结构建筑土木结构建筑是指以土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常见于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因为南方地区土壤肥沃、资源丰富。
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是材料易得、施工简单、造价低廉。
在土木结构建筑中,常见的建筑形式有土坯墙和竹木结构。
著名的土木结构建筑有福建土楼和四川九寨沟木屋。
古建筑结构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分为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砖构建筑和土木结构建筑。
每一种建筑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历史和卓越技艺。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保护。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王娟;杨庆山
【期刊名称】《振动、测试与诊断》
【年(卷),期】2014(034)001
【摘要】为保护藏式古建筑木结构,针对实际中众多结构存在的梁、柱构件损伤问题进行了损伤识别理论的研究.基于实地勘查结果,对梁、柱构件的残损类型和残损机理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以某典型藏式古建筑多层梁柱排架结构为损伤识别对象,在建立其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振动响应灵敏度损伤识别方法对该结构梁、柱构件的3种不同损伤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识别.为了模拟古建筑结构构件之间物理参数离散性大的特点,给每个构件的弹性模量添加了随机误差.识别时,为了减小离散的物理参数对结果收敛性和准确性的影响,采用修正的正则化方法求解识别方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克服测量噪声的影响,准确识别出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梁、柱构件的损伤,为该类型结构实际的损伤识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页数】8页(P160-167)
【作者】王娟;杨庆山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66.2;TB123
【相关文献】
1.暗销在藏式古建筑木结构连接中的作用 [J], 李鹏;杨娜
2.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综述 [J], 任现才
3.古建筑木结构生物病害与保护——以东莞可园古建筑保养维护为例 [J], 张显立
4.浅议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J], 董晴晴;赵腾飞;倪浩冉;吴志伟;王爱森
5.基于动力响应互相关的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 [J], 侯艳芳;杨泽华;胡卫兵;郭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
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一座金代建筑。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
这张示意图是七铺作,铺作数=出跳数+3,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是四层,另加栌枓、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这两图是通一朵铺作,不同视角,标出各部件名称。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铺作层最下面的大枓称为栌枓
栌枓口内纵向伸出,出跳的栱称为华栱
栌枓口内横向伸出,与华栱相交的是泥道栱
瓜子栱是华栱(或昂)头上横出的栱(最外跳除外),栱下是交互枓,栱两头坐散枓,上承慢栱
慢栱是是施于泥道栱和瓜子栱之上的横向栱
令栱是最外跳上的横栱,铺作外传在橑风槫或橑檐枋之下,里转在筭桯方下。
令栱和瓜子栱都是施于跳头的横栱,区别在于令栱在最外跳上,瓜子栱在里面的跳头上
交互枓施于跳头,十字开口;施于替木下顺身开口
散枓施之于横向栱的两头或偷心造的跳头上
齐心枓是用于栱中心的枓,图中令栱的中心位置用了一枚齐心枓,令栱的两端则是散枓
柱头方是压在柱中线上的长方,长同屋面,与铺作结合为一体,把同一侧面的铺作联系起来。
山西早期大木作的常用做法是铺作横向第一跳为泥道栱,泥道栱之上即开始使用多层柱头方,慢栱隐刻于柱头方上
罗汉方是位于铺作出跳之上的长方,外转位于柱头方和橑风槫之间,里转位于柱头方和筭桯方之间
铺作最外跳上承托的槫称为橑风槫,也是整个屋架结构中最下面的槫,这一位置也有不用槫而用方的,称为橑檐方。
山西绝大多数早期大木作使用橑风槫,我只见过几处应用橑檐方的实例
枓直接托替木不用令栱的情况很少见,只在唐宋时期有些实例,这张图是唐代建筑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铺作里转一般比较简单,配图这个使用了华栱和压跳,也有些直接只用华栱。
(山西屯留宝峰寺五方佛殿)
五铺作单抄单昂重栱计心造。
(山西武乡大云寺大雄宝殿)
悬山顶建筑山面。
(山西襄垣文庙大成殿)
上面同一建筑的另一视角。
(山西襄垣文庙大成殿)
不少古建筑采用组合式主梁,配图这张进深六椽,采用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乳栿也有对在后面的,两段梁的结点在内柱上。
四椽栿:长四架椽的梁;
乳栿:长两椽的梁;
劄牵:长一椽的梁。
配图这座大殿是山西长子善村龙王庙,山面护坡和墙塌了,骨骼外露
这张图也是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殿内效果。
配图是山西长子壁村三嵕庙,元代,现在后檐柱严重内倾,很危险了
四椽栿对前乳栿。
组合式梁架的种类很多:三椽栿对劄牵、四椽栿对前后劄牵,二椽栿对前后乳栿等等,以后慢慢作图
这张图是山西长子西上坊成汤庙金代正殿的转角铺作,可见山面柱头方延伸过来成为正出的华头子,前檐的柱头方同样延伸过去成为横出的华头子。
《营造法式》卷十八“殿阁外檐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中说“华头子,两只,身连间内方桁”指的就是这种结构。
从卷十七“铺作每间用方桁等数”可知方桁指的是柱头方等小方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