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
01穿斗式
穿斗式建筑穿斗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和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穿斗式构架的典型建筑方式是: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檁的重量,不用架空的穿斗,只在柱间使用一些穿枋而贯通各柱,组成构架以保证柱间的横向联系。
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相当成熟至今,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摘自《建筑博物馆》全文文本汉代木构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构架形式至汉代已经基本成型。
汉代木构架又可分为四种:穿斗式、抬梁式、干栏式与井干式。
其中,穿斗式为檩柱结构体系,抬梁式为梁柱结构体系,干栏式则用立柱将建筑下部架空,上部用穿斗或抬梁均可,多用于潮湿多雨地区,井干式则是将长木两头开凹榫,组合成木框,再叠合成壁体,其转角处的木料相交出头。
但由于用木量大,故较少采用。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
楼阁西汉时楼阁多为井干式,东汉时期为构架式楼阁建筑。
中国古代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 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 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 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 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 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 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中国的榫卯精致、并很有成就,但是,榫 卯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谈榫卯就有民族主 义的自豪感,这其实有些过,木材作为最 原始的建筑和家具材料是全球性的,所以 榫卯是在全球性的发生,而不是中国的传 统特色,埃及也同不是必须 唯一存在的,是选择。对于实现其功能来 说,现代有更多、甚至更优的选择,比如 说建筑,水泥钢筋预制的出现出现了摩天 大厦,而木质的榫卯是不可能实现的。对 于家具来说,更多材料的出现不单是降低 了加工成本,更多的是实现了家具使用环 境(比如注塑、合金材料的户外家具)和 造型的多样性,各种曲线、曲面家具的出 现。这些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范围。
榫卯结构的类型
面与面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
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 等。 点结构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 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 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构件组合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 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 “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
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
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
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联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
直到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为: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
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
”;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
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
2. 保持构架制原则。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
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载荷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载荷。
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3. 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对木材的性能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和韧性来构建稳定和耐久的建筑。
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木制构件,如梁、柱、椽、栋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连接方式,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2. 斗拱结构: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把木材切割成梁柱形状,然后通过榫卯连接组合而成的特殊构件。
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支撑较大的荷载,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斗拱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3. 屋顶特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独特的悬山顶或硬山顶形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山峰状的屋顶,给人一种飘逸、轻盈的感觉。
硬山顶是指由多个屋脊构成的屋顶,形状像山脉一样连绵起伏。
这些特殊形式的屋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4. 建筑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
建筑常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对称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风水等因素,以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风水效果。
5. 斗拱门和抱厦: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入口通常采用斗拱门形式,斗拱门由斗拱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而在大型建筑中,常常会有抱厦的设计,抱厦是指围绕建筑中心轴线设置的一系列廊柱,起到增加建筑面积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6. 石雕和彩绘:中国古建筑常常使用石雕和彩绘来装饰建筑表面。
石雕是以石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创作出各种图案和造型,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彩绘则是通过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颜色和图案,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7. 园林特色:中国古建筑常常与园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和建筑样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和建筑样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和建筑样式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原始的竹木构造,到汉唐的典型木构建筑,再到宋代的宫殿式建筑和元明清的寺庙式建筑,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和建筑样式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体系,这种建筑方式的特点是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通过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将木材加工成不同的构件,进行组合和拼接,形成建筑结构的骨架。
木结构体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和耐久性。
古代木结构建筑在样式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汉唐时期,中国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筑结构和装饰都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发展,如唐代的大型寺庙、阁楼、屋檐、拱券等,形成了典型的唐风建筑。
宋代则发展出了宫殿式建筑,以黄色琉璃瓦、檐角翘起、砖雕石刻等特色著称,具有华丽、奢华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高度组合。
而元明清时期,则形成了以庙宇为代表的寺庙式建筑,以其宏伟、雄浑、庄严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一。
总之,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和建筑样式的演变,不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创新和进步。
同时,古代的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也对现代的建筑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 -。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试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构成的特征及其演变
试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构成的特征及其演变一、引言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构成特征及其演变。
二、构成特征1. 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榫卯结构,即将木材通过榫头和卯榫连接在一起,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稳定。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平衡原理,通过对称布局和重心调整来保持建筑的平衡。
2. 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布局通常遵循“三进”的原则,即前进、中进、后进。
前进为门厅,中进为正厅,后进为后厅。
这种布局不仅使建筑整体有序,还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三才”观念相呼应。
3. 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屋顶形式多为重檐歇山式或重檐抬梁式。
这种屋顶形式不仅能够保护建筑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具有美观大方的特点。
同时,屋顶上常常还会装饰有彩绘、斗拱等装饰物,增加了建筑的艺术价值。
4. 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砖石。
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柔韧性和自然美感,同时也便于加工和施工。
砖石则常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墙体,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三、演变过程1. 原始形态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以土木结构为主,如土坯房、茅草屋等。
这些建筑形式简陋,但具备基本的遮风挡雨功能。
2. 木结构时代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起,中国古代单体建筑逐渐采用木结构,如楼阁、庙宇等。
这些建筑结构复杂,注重建筑的比例和装饰。
3. 石结构时代随着石材的广泛应用,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开始采用石结构,如城墙、城楼等。
石结构的建筑更加坚固耐用,逐渐成为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
4. 宫殿建筑时代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如紫禁城、颐和园等。
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皇权的威严。
5. 各地风格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吸收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如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西南少数民族的土木结构等。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小木作
大木作的分类
总结词
大木作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建筑规模可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根据建筑功能可 分为住宅、园林等。
详细描述
根据建筑规模和功能的不同,大木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建筑规模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 等;按照建筑功能可以分为住宅、园林、商业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 大木作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现代建筑大木作、小木作应用案例分析
总结词
现代建筑中大木作、小木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环保价值。
详细描述
现代建筑中大木作、小木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如 大型场馆、商业中心、住宅等建筑中都有应用。这些建 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如提供结构 支撑、装饰美化等,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环保价值。通过 巧妙的设计和施工,现代建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可以 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和污染。
使用材料的比较
材料选择
大木作主要使用大型的木材,如松木、 楠木等,要求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 观;小木作则多使用木材、竹子、藤 条等细小材料,要求材料质地轻巧、 易于加工。
材料利用
大木作在材料利用上要求尽可能减少 浪费,注重材料的合理利用和加工; 小木作则更注重材料的装饰性和美观 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材料的使 用效率。
大木作通常用于构建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如梁、柱、斗拱等,强调整体的稳定 性和承重能力;小木作则主要用于室内装修和细部装饰,如门窗、隔断、挂落 等,注重美观和细节处理。
功能
大木作承载着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功能,对于建筑的整体安全至关重要;小木 作则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为室内空间提供舒适和美观 的环境。
中国设计源流(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征)
台基除了普通的石台基外,重要建筑上多用有雕刻装饰 的须弥座,并配以栏杆、台阶。有的做到两三层,使建筑物 愈显雄伟、壮观。
三、在布局设计上:
中国建筑特有的院落式布局形式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 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 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合。
住宅的色彩设计,多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粉墙瓦檐、 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者木面本色,形成素雅 的格调。
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和檀掾部分,综合运用了各 种工艺以及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所谓“雕梁画 栋”就是形容这一设计
瓦当
挡片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 瓦当可以遮蔽屋檐、防止漏水,保护木质飞檐; 还可以美化屋面轮廓、增加建筑物的牢固和美感。
主要建筑材料--砖、瓦--已能大量生产。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 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 架,然用枋、檩(lin)斗接 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 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 “抬梁式”。宫殿、坛庙、 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 用这种结构方式。
它们以立柱和横梁组成骨架,建筑的全部重量 都通过柱子传到地下,由于墙不承重,故能到“墙 到屋不塌”。
庭院以院子为中心,四周建筑物面向院子, 并在这一方向设置门窗,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例子。
由若干庭院组成的建筑群,一般都有显著的中轴线,在 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两侧次要建筑对称布置,以廊子联 接各建筑个体,并以围墙围绕四周,通常建筑组群的前部分 还有门、阙、牌坊、照壁等附属建筑构成建筑组群的序幕, 以导向和衬托主体建筑。北京故宫、明十三陵等都是采用这 种布局设计的典范。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
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
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
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
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
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
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礴、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
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 --------------- 《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如果您喜欢古建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请关注作者“古建筑设计师”,如果您有古建筑设计项目,寺庙施工图设计,寺院设计规划项目,祠堂项目设计及施工请关注并私信作者!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榫卯和斗拱等技术相连接,形成稳固的建筑框架。
梁、柱、枋、栋等构件的形状与用材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以保证结构的稳定和耐久性。
2.重视对称美:古代中国建筑追求对称美,塑造建筑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多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
大门、殿堂、庭院、园林等都体现出对称的建筑美学。
3.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多围绕景观而建,树木、山石、水池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4.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多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注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平衡。
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都体现出对人的礼仪和仪式的重视。
5.丰富的装饰: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多样的装饰是其鲜明特点之一、建筑以彩色画、木雕、石雕等装饰为主,常常运用吉祥的图案和寓意来装点建筑。
这些装饰不仅是为了美观,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对吉祥和祝福的追求。
6.庭院的使用: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一种特征。
庭院常被用作空间布局的基本单元,室内和室外环境交融,形成细致而和谐的空间。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和池塘常常被用来增添景观和气氛。
7.多层次的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多层次的空间布局。
建筑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等不同高度的建筑构成,形成层次感和宏伟的氛围。
建筑中的阶梯、窗框、栏杆等也常被利用来突出空间的层次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的特点详细介绍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质梁柱式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即屋顶、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
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极高的地位,对于这个词我们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有极为丰富的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在城镇农村都难以见到了。
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抗震能力最强,但较难建成大型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墙倒屋不塌”的中国古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类似屏风的阻挡视线分割空间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审美需求而按照自己意愿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
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中国古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案例梁柱式结构增加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丰富性、实用型,而且增加了我国建筑的艺术审美价值。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
宋代建筑宫殿与庙宇的建造风格
宋代建筑宫殿与庙宇的建造风格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宫殿与庙宇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前代建筑的特点,并有了自己的创新。
本文将从构造形式、建筑材料、风格特点等方面介绍宋代建筑宫殿与庙宇的建造风格。
1. 构造形式宋代的宫殿与庙宇建造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式建筑构造形式,即“木结构”。
它的特点是以“梁柱”为主体,通过“斗拱”、“牵条”等构件组成框架结构,最后以大型木质的“悬空式”梁架支撑整个建筑。
这种构造形式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大型宫殿建筑中更加突出。
2. 建筑材料宋代的宫殿与庙宇建造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木质”。
尽管也有使用石材建造的宫殿和庙宇,但木质建筑在宋代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木材具有较强的韧性和适应性,在面对频繁地震活动的中国地区有更好的表现。
而且,木材的可塑性和易加工性使得建筑师可以更灵活地设计和构造建筑。
此外,除了木材,宋代建筑中还广泛使用了瓦片、砖石和木雕等材料。
瓦片被用作屋顶的覆盖材料,砖石用于建造建筑的围墙和地基,木雕则常常被用于装饰和装修建筑的内部和外部。
3. 风格特点宋代的宫殿与庙宇建造风格注重细腻、精致、典雅,洞察了中国人文化精神的内核。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建筑师在设计时注重与自然和谐统一,借助对天空、地域的感知,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此外,宋代建筑也强调“平面布局”的重要性。
在宫殿与庙宇的布局中,分门、院落、殿堂等具有各自特殊功能的空间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整体。
整个建筑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风格,给人以和谐、舒适的视觉感受。
在建筑装饰方面,宋代宫殿与庙宇注重精细的雕刻和绘画。
檐口、斗拱、门额、窗棂等处的雕刻都有独特的风格,常常以人、物、花鸟等为主题,富有生动性和艺术性。
同时,绘画在墙壁、天花板等位置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壁画的形式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故事。
综上所述,宋代建筑宫殿与庙宇的建造风格独具特色,它在传承前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体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特点:
1. 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木结构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适应性强,并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框架结构: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即以柱、梁、榫卯等构件组成的骨架结构。
框架结构可以承受重力,使建筑物保持稳定,并具有分担荷载的功能。
3. 斗拱结构: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结构形式之一。
它由多个木构件组成,以强化建筑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斗拱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厅、殿堂等建筑物。
4. 斗栱结构:斗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支撑屋顶的结构形式。
它由斗拱和栱梁组成,通过合理的构造连接使建筑稳定,并且在视觉上具有美感。
5. 排梁系统: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排梁系统,也称为筒梁系统。
这种结构将多个平行的木梁依次堆叠在柱子上,通过楼层和梁的间隔来支撑屋顶的重量。
6. 石砌体系:在一些重要的建筑中,如城墙、庙宇等,中国传统建筑也采用了石砌结构。
这种结构以石块垒砌而成,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注重结构的稳定性、灵活性和与大自然的和谐。
这种结构体系在历史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及工匠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逐渐演变,展现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
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重要方面。
古代中国建筑形式以木结构为主,以庭院式布局为特点。
早期的中国古代建筑以祭祀和宗教场所为主,如大型宫殿和寺庙。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式的布局,以山为中心,围绕着多个建筑物组成。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在唐代,宫殿建筑开始采用对称式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布置建筑物。
宋代则出现了更加注重空间感和层次感的建筑形式,如飞檐翘角、悬山顶、斗拱等。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趋于庄重和精致,宫殿建筑更加注重对称和平衡。
建筑材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材、砖石和土坯等材料。
早期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如梁、柱、榫卯等。
这些木材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还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砖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
在宋代以后,砖石建筑逐渐取代了木结构建筑,成为主流。
明清时期,砖石建筑达到了巅峰,建筑物的外墙常常采用彩色琉璃砖进行装饰,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建筑意义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核心。
古代中国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早期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宗教和祭祀为主要意义,它们是人们与神灵交流的场所。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意义逐渐丰富起来。
在唐宋时期,宫殿建筑成为皇帝权力的象征,它们展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明清时期,宫殿建筑不仅是帝王居住的地方,还是展示皇家文化和艺术的场所。
同时,古代中国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这在建筑布局和装饰中得到了体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与时代变迁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丰富多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建筑的主要形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深厚造诣。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城墙等建筑中。
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独具匠心的是悬空结构,即采用的是抵抗重力的方式。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构建筑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椽、梁、柱和枋。
椽作为建屋的主要木材,承载着整个屋顶的重量。
梁则连接着椽,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屋顶和墙壁。
柱是建筑中的主要支撑结构,承受着屋顶的压力。
而枋则用于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除了这些基本的构件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独特的装饰和细节。
比如,梁上雕刻了各种吉祥的图案和花纹,使建筑更具艺术性和视觉效果。
与此同时,在檐口和门前往往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的形式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北方的建筑一般采用榫卯结构,即在连接处使用卯榫相互嵌合的方式,较为稳固。
而南方的建筑则以斗拱结构为主,即在悬空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拱形的弯曲结构,更加灵活和优雅。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构形式还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正殿建筑往往以四柱为主,中间是三重悬空屋顶,两边有侧厢。
而山寨建筑则以中轴线对称为主,常采用三进式布局,表现出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以黄山的古村落为例,这里有一座古代中国村落的典型例子。
在古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形式。
建筑的外观朴实而又具有古典气息,内部的结
构也精心设计,采用了许多传统的木制构件。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保留了当时的风貌,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建筑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这些
形式不仅使古代建筑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视觉效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深厚造诣和智慧。
在今天,这些古代建筑依然保留着我们的国家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