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构架详解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木构架——硬山式建筑
指双坡屋顶的两端山墙与屋面封闭相交, 将木构架全部封砌在山墙以内
柱子构件:檐柱、金柱、瓜柱、山柱 横梁构件:架梁、随梁、抱头梁、穿插枋 檩木:檐檩、脊檩 构架连接件:枋子、垫板 屋面基层:椽子、望板、飞椽、连檐、瓦口
木构架——悬山式建筑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有趴梁法、抹角梁法两种。 攒尖构件:是形成斜坡尖顶的构件。包括角梁、 由戗、雷公柱等 屋面基层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也可用穿枋出头挑檐构成
三挑出檐
井干式: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
《营造法式》规定了“壕寨、石作、大木作、 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 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十三项制度。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公 元1734年)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也。 全书七十四卷,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 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 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
木构架的特色
《营造法式》,宋李诫著。诫,徽宗朝将作少监 也。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 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石作制度,说石作 之结构与雕饰;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 梁、枋、额、斗拱、椽、槫等;小木作制度,说 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 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彩画作制度,说 各级各色彩画。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最后 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 图样焉。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I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袱,袱(fCi)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槪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樗(,现在称为標条,樗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3n ),两条樗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袱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袱。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袱。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樗:屋架最高处的樗,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樗两侧z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袱,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樗(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袱的结构图,六椽袱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袱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袱通搭的实例很少, 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袱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袱上用四椽袱,四椽袱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溼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袱"。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杭科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f g a tW E S - ■糞川艮・(啻陆盟mmK仝Hm )。
出ffi®塚皿求这张示意图是七铺作,铺作数二出跳数+3 ,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是四层,另加杭科、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构建方式,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与斗栱连接,形成稳定的建筑体系。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一、斗拱木构架斗拱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木构架形式。
它以斗栱的连接方式为主,使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连接在一起。
斗拱木构架常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中,能够有效地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斗拱木构架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多边形,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二、踏道木构架踏道木构架是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形式,主要应用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如古代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等。
踏道木构架的特点是其桁架结构,通过在水面上搭建起的榫卯连接的木构架,形成水上行走的踏道。
踏道木构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营造出独特的景观,增添了园林的美感。
三、桁架木构架桁架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木构架形式。
它使用了桁架结构,即通过斜杆与直杆的组合来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桁架木构架通常应用于民居、庙宇、桥梁等建筑中,能够有效地分担建筑的荷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桁架木构架的特点是结构简洁、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总结: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有斗拱木构架、踏道木构架和桁架木构架三种形式。
斗拱木构架以斗栱连接为主,主要应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建筑中。
踏道木构架是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形式,主要应用于园林建筑中,能够形成水上行走的踏道。
桁架木构架以桁架结构为主,通常应用于民居、庙宇、桥梁等建筑中,具有结构简洁、稳定可靠的特点。
这三种形式的木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魅力。
木构架考研名词解释
木构架考研名词解释
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主要由立柱、横梁、枋、檩等构件组成,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 木构架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2. 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不需要使用铁钉等金属连接件,因此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3. 木构架的构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和组合,因此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4. 木构架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进行变化,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木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宫殿、寺庙、民居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构架的建筑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在现代建筑中,木构架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一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重建,以及一些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采用了木构架的元素。
总之,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对于学习建筑史和文化史的学生来说,了解木构架的特点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形式中国古建筑中的木构架,也就是建筑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它看到木屋子是怎样搭建起来的。
以下是五种最为常见的木构架。
一、【抬梁式】这是中国最主流的木构架方式,大概从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完备,中国绝大多数官式建筑基本都是用的抬梁式,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留存下来的经典古建筑也大都是这种形式。
抬梁式,顾名思义,就是用柱子把木梁逐级抬升。
先是在进深方向立柱,然后在柱上架梁,大梁叠小梁构成一组木构架,靠这一组组木构架支撑屋顶。
同时用横向的木枋连接柱头,形成稳定的结构。
二、【穿斗式】最晚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熟。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柱子比较细、也比较密集,而且每一根柱子都顶到屋顶,然后用一组叫作「穿」的木枋穿过柱子连接成屋架。
这种方式在南方较为多见,尤其是在民居中。
不过即便在南方,官式建筑大都也是用的抬梁式。
三、【井干式】用木料层层垒叠,构成房屋的墙壁直接来承重。
在商代的陵墓中就出现了这种做法,汉代的宫苑中也有不少井干楼。
不过因为耗费木料,之后就很少用了,现在只有在少数森林地区可以看到,很典型的林中木屋就是这样的。
四、【干栏式】由原始社会巢居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主要特点是用木桩将房屋架离地面,避免虫蛇猛兽的侵扰,同时也可防潮通风,适合南方的湿热环境。
如今,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便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五、【密梁平顶式】中国的主流建筑都是坡屋顶,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人」字型屋顶。
除此之外,也有平顶的建筑,这就是密梁平顶式,它没有复杂的梁架,而是靠墙来承重,内部则用柱子连接起来,承托水平的屋顶。
这种方式主要流行于较为干燥的地区,比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
中国传统民居之木结构名词解释
大木作为:柱、梁、枋、檩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zuō)为名,遂称设计、制做、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
大木构件古建筑木构架主要是由柱、梁、枋、檩、椽、斗栱等大木构件组成的。
1.柱直立承压的构件。
根据其在木构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位于建筑外围屋檐下的檐柱,位与檐柱以内的金柱(宋称内柱),位于转角处的角檐柱和角金柱,位于正脊下的中柱和山柱。
此外,还有置于上下梁之间或梁与檩之间的矮柱,清称瓜柱、宋称蜀柱。
2.梁木构架中水平放置的受弯构件,宋称栿。
一般常由上下叠放的几根梁和瓜柱共同组成梁架,用作屋顶的承重结构。
梁架中,上面的梁短于下面的梁,最下一根较长的梁直接(或通过斗栱)搁置在前后檐柱或金柱上。
梁常按其上所支承的总檩数或椽数命名,如:上有5檩的称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上有7檩的称七架梁,宋称六椽栿。
梁架最上面一根梁如上有3檩时,称三架梁,宋称平梁。
檐柱与金柱间如距离为2步架,则须置两根梁,上面一根长l步架,称为单步架,宋称劄牵;下面一根长2步架,称为双步架,宋称乳栿。
明清建筑中,檐柱与金柱间一般仅为1步架,只置一根梁,有斗栱时称桃尖梁,无斗栱时称抱头梁。
庑殿顶和歇山顶两侧端常置有垂直于梁架方向的顺梁或扒梁,宋称丁栿。
顺梁与梁架上最下一根深在同一高度上,扒梁外端则趴在檩上。
庑殿顶和歇山顶在屋檐转角处还置有沿分角线向外伸挑的角梁,宋称阳马。
角梁是由上下叠放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的,上面一根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下面一根为老角梁,宋称大角梁。
3.枋木构架中水平旋转的、矩形截面的连系构件。
连接檐柱柱头的构件,有斗栱时称为额枋,无斗栱时称为檐枋,宋统称阑额。
明清建筑中常用上下两重额枋,上面的称为大额枋,下面的称为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一竖放的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柱头和额枋上面,承托斗栱的、扁放的木枋,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方。
明清建筑常在前后金柱或檐柱间紧贴于梁下加置一根木枋,称为随梁枋。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详解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理论知识
• 举架与步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要下解什么 是步架。步架是我们把房屋总进深的长度以桁条 的间距为标准分成几个小段,一个小段(两桁条 间)即是一个步架。带有廊子的建筑,一般情况 下廊步要比里边步架稍大一些,就是说廊步应大 于金步。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三)木构架的主要构件
• 古建大木四种最基本的构件为柱、梁、枋、檩(槫、 桁),柱和梁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辅助稳定柱与 梁的构件就是枋,檩(槫、桁)是直接承受屋面荷载 的构件,并将荷载传导到梁和柱。
• 依据木构件各自的位置、作用、形状不同,柱、 梁、枋各有各的名称,具体如下: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每一个屋架都是以进深尺寸,步架长短和举架的 高度,得出屋面的曲线。而屋架各架的举架高度, 又是根据建筑物的步架多少而定的,架数少举高 数小,架数多举高略加大。屋面的曲线则是由每 一架的不同举高所形成的,即由檐步至脊步,逐 步增加举高而形成屋面的反弯曲线。
• 通常檐步是五举,飞檐步三五举。檐步五举,即 按步架深度十分之五定举架高度。七桁(檩)以上屋 架一般为脊步按步架深的十分之九定举,七檩以 下屋架脊步一般以步架深的十分之七定举高。
• 1、柱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之材”,由于所处位置 不同,各有专用的名词。一般柱可分为:檐柱、 金柱、重檐金柱、中柱、山柱、雷公柱和瓜柱 (童柱、蜀柱、矮柱、灯笼柱)等。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1)檐柱:位置在建筑物的最外侧,面向室外, 屋檐重量全由檐柱支承。(图2-4-2)
• (2)金柱:即檐柱以内的柱子,全部在室内,并 且不在开间方向的纵轴线上。金柱有里外之分, 离檐柱最近的是外金柱,远的是里金柱。金柱承 载出檐以上屋面的重量。(图2-4-2)
古代木结构
2.木制品结构
3.开口榫,闭口榫与半闭口榫 4.单榫,双榫和多榫 根据零件结合部尺寸大小,为了增加结合处的强度,榫接合按榫头 的数量分为单榫,双榫合多榫.
2.木制品结构 二.胶结合
胶结合是木制品零部件之间借助胶层的胶着力,使两个或多个零 部件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胶结合主要是指单独用胶来结合零部件. 1.贴面用胶-热压和冷压 热压:酚醛,脲醛,改性PVCA和脲醛+改性PVCA 冷压:PVCA+改性PVCA 2.边部处理用胶 热熔性胶和乳液胶. 3.真空模压用胶 树脂胶和热熔胶. 4.接材,实木拼接用胶 改性PVCA,脲醛,树脂胶及混合胶.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2)特点及适用范围 层叠而上的承重墙,抗震性能佳.耗材多,空间限制性大 ,防 火性能差.
此结构多见于东北,云南林区.商代也有用来做墓椁.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4.阑干式木构架
(1)概念:用木柱将建筑的居住面架空,形成脱离地
面的平台,平台上是建筑的墙身. (2)特点及适用范围:用于潮湿和近水的低洼地区. 多见于广西、云南、四川、海南、贵州地区.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1.1.2、房屋的木结构连接原理
1.榫卯:榫卯结构是实木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 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 作用.不同类型的榫卯被用于受力不同的构件上. 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 与边的交接构合。如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钉接榫合连接工艺:
唐宋时期,造船普遍使用钉接榫合技术,船板一般三层,在板与板 之间用榫结合,板层之间用长钉相连,钉是从船壳外面向里钉进,更牢固.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种类方式及特点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种类方式及特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架结构而闻名于世。
【古建文化】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及构件
【古建文化】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及构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主要形式有穿斗式、抬梁式、抬梁穿斗结合式、干栏式和井干式等,其中抬梁式最为常见。
一、初识木构架的构件柱是指垂直方向的构件,多为木造,也有石柱。
梁是指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
檩是指与梁架正交,搭于梁柱上的水平构件。
椽是指排列在檩上,与檩正交的圆形木条。
枋是指连贯两柱间的横木。
木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成的一种木制建筑结构,是木构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属“大木作”。
木构架(1)柱建筑屋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叫做檐柱,也叫外柱。
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建筑物四角的柱子叫做角柱,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给予加强,在计算、抗震构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规定。
角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叫做金柱。
柱阵图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叫做山柱。
山柱柱础又称磉盘,或者柱础石,古代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脚下添了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作用。
柱础柱櫍又称柱珠,是柱身与柱础的过渡部分。
由于柱子多为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
柱櫍(木櫍)(2)梁梁也叫做“柁”,宋代称之为“栿”。
梁的截面形状主要为圆形或者矩形。
根据梁的外观可将其分为直梁和月梁。
直梁月梁在清式建筑中,梁的称谓多由每榀梁架所承托的檩数来决定,如上承九檩者为九架梁,依次还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
三架梁和五架梁(3)枋额枋宋代称阑额,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与承重联络的水平构件。
当两根并用时,上面的一根叫大额枋,下面的一根叫小额枋,两者之间使用垫板连接。
大额枋与小额枋雀替又叫“角替”,在宋代称“绰幕枋”,置于坊下与柱交接处,加固梁坊与柱的衔接,分担柱头承重压力,借以减少梁枋的跨距,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首先是柱子,柱子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柱子一般由多根木材垂直堆叠而成,底部大腿形状的柱子称为“大柱”,上面用来支撑大梁;而顶部尖锥形的柱子称为“小柱”,用于支撑小梁。
大柱和小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使得柱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其次是梁,梁是横跨在柱子上的平行木材,承载楼板、屋顶等重量。
梁通常分为大梁和小梁两类,大梁跨度较长,一般用较粗的木材制作,而小梁跨度较短,一般用较细的木材制作。
梁与柱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梁能够稳固地与柱相连。
椽是指平行于梁的木材,在梁上方起到加强梁的作用。
椽与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椽与梁形成有机的整体。
桁是指平行于梁和椽的横向木材,用来支撑梁和椽,增强整个木结构的稳定性。
桁与梁和椽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卯榫结构。
除了木质构件外,砖石也在古建筑的木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木结构中,砖石用于填充梁和柱之间的空隙,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砖石还用于修建墙体,形成建筑的立面和空间分割。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采用了榫卯结构,使得木材构件能够互相连接,形成稳定的木结构体系。
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还使得构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这种木结构体系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并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鲜明特色。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古建筑--古建筑的木构架
(7)、桃尖梁:桃尖梁是抱头梁的改进形式,其 作用和抱头梁相同。桃尖梁主要用于斗栱建筑, 为配合斗栱建筑而将梁头雕饰后,强化装饰效果。 桃尖梁的外端搁在柱头斗栱上,里端插入金柱内。 (图2-4-12)
图2-4-12 桃尖梁
桃尖梁
(8)、抱头梁:抱头梁是横于金柱与檐柱之间, 承托檐桁的构件。一般使用在小式建筑房屋上。 它在是一根较短的梁,梁的外端与檐柱相交,其 上负有檐桁;里端插入金柱。(图2-4-13)
(三)木构架的主要构件
古建大木四种最基本的构件为柱、梁、枋、檩(槫、 桁),柱和梁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辅助稳定柱与 梁的构件就是枋,檩(槫、桁)是直接承受屋面荷 载的构件,并将荷载传导到梁和柱。
依据木构件各自的位置、作用、形状不同,柱、 梁、枋各有各的名称,具体如下:
1、柱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之材”,由于所处位 置不同,各有专用的名词。一般柱可分为:檐柱、 金柱、重檐金柱、中柱、山柱、雷公柱和瓜柱 (童柱、蜀柱、矮柱、灯笼柱)等。
在一般建筑中如有廊步时,大式廊步用挑尖梁, 小式用抱头梁,均在檐柱之上。廊步以内梁架的 最下层梁放在金柱之上,如没有廊步时,放在檐 柱之上。由于梁架在建筑物中的位置不同,名称 及规格有所不同,在形式上也不同。如用七桁的 建筑物,在两山有中柱的梁架就不用七架梁,只 能在山柱或中柱两侧各用一个三步架,也就是原 来可以用七架梁的部位,被中柱分割改为用两个 三步梁。同样五架梁则分割为两个双步梁,三架 梁被分割为两个单步梁,在作法上也有所不同。 以上所述梁长随着进深而定。
斜抱头梁
递角梁
图2-4-21 踏脚木
(20)、荷包梁:梁的立面高度方向作成凸起弯 状的梁称为“荷包梁”,一般用于作为卷篷顶的 横短梁,如轩梁之上或回顶三界梁之上的短梁, 如图2-4-22。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
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木构架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木构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结构方式体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建筑工程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一、单榫结构单榫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一种经典方式,它是指在建筑中使用单一的榫头和榫眼进行连接的结构方式。
这种方式简洁、稳固,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单榫结构的特点是榫头和榫眼的形状精确,连接牢固,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
在古代建筑中,单榫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屋顶和框架结构,为建筑提供了坚固的支撑。
二、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它是我国建筑中独特的一种形式。
斗拱结构通过将多个木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弓形结构,从而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
斗拱结构不仅可以用于建筑的梁架结构,还可以用于建筑的门楼和天花板的装饰。
在古代建筑中,斗拱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大型宫殿、寺庙和桥梁,展现了古代我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建筑美学。
三、斗栱结构斗栱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另一种独特方式,它是指在建筑中通过多个横向和竖向的木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承重框架的结构方式。
斗栱结构的特点是连接方式复杂,结构精致,可以实现较大跨度的建筑。
斗栱结构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承重支撑和美观的装饰效果。
在古代建筑中,斗栱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的大型跨度屋顶,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
总结回顾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即单榫结构、斗拱结构和斗栱结构,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建筑工程的丰富经验和深厚造诣。
这三种结构方式各具特色,既能够满足建筑的承重需求,又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
在今天,这些古代木构架的结构方式仍然对现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建筑智慧,传承古代我国人民的工匠精神和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在建筑工程领域的非凡才华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抹角梁
中国古代建筑史
8:交金墩
中国古代建筑史
9:搭角梁
中国古代建筑史
10:抹角梁
中国古代建筑史
11:童柱
中国古代建筑史
12:由戗
中国古代建筑史
13:老角梁
中国古代建筑史
14:仔角梁
中国古代建筑史
15:踩步金和上檐垫枋
中国古代建筑史
16:垫板
中国古代建筑史
18:上檐垫板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穿斗式(立贴式):檩柱结构体系。
在南方使用很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 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 开阔。有时与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叠梁
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
柱: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
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
的构件。 挑檐: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 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
也可用穿枋出头挑檐构成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有趴梁法、抹角梁法两种。 攒尖构件:是形成斜坡尖顶的构件。包括角梁、
由戗、雷公柱等 屋面基层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1:基座
中国古代建筑史
2:柱子
中国古代建筑史
3:檐垫枋
中国古代建筑史
4:角梁头
中国古代建筑史
5:檐垫板
中国古代建筑史
6:檐檩
图样焉。
中国古代建筑史
《营造法式》规定了“壕寨、石作、大木作、 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 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十三项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史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公 元1734年)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也。 全书七十四卷,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 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 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攒尖顶
攒尖顶木构架大量用于亭子建筑,分多角形 和圆形两大类,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在重檐亭
中又有单围柱和双围柱。 以单檐四角亭木构架构造为例: 柱子围圈构件:应根据面阔和进深大小,可设为4、 6、8、12根等檐柱,柱头安装檐枋,形成第一道 封闭圈梁以组成柱子围圈结构。 檐檩围圈构件:是第二道封闭圈梁。 横梁构件:在檐檩之上形成构架的第三个封闭圈。
有单檐和重檐两大形式 木构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正身部分、
山面及转角部分 正身部分与硬山建筑正身相同 山面及转角部分包括山面柱子构件、山面 横梁构件、檩木、构架连接件 屋面基层与硬、悬山的屋面基层相同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歇山式建筑
歇山式木构架歇山的山面可以看成是悬山山 面和庑殿山面相结合的一种改良。
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中国古代建筑史
抬 梁 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叠梁式的基本构件:
柱:角柱、檐柱、中柱、金柱、山柱、瓜柱 梁:由所支承在上面的檩木根数而命名。承
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 檩: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 取名方式与柱子名称一致。有檐檩、脊檩、 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挑檐檩。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式。一般不做成带廊的形式。 柱子构件:只有檐柱和中柱
横梁结构:没有抱头梁和穿插枋。当采用卷棚 式屋顶时,改用月梁直接承托两根脊檩。 檩木:从山尖墙向外悬挑出一个距离。 构架连接件与屋面基层:与硬山相同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庑殿式建筑
踩步金:是梁檩功能互兼的特殊构件,两端与 下金檩搭交,座踩在立于顺梁的交金墩上或带趴
头的梁金枋上。 草架柱及横穿:山面支承檩木的柱子。
踏脚木:承接草架柱的一根横木。 山花板:由草架柱、横穿和踏脚木等所形成的 整个山尖面,用拼接板(山花板)封盖起来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三挑出檐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井干式: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
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硬山式建筑
指双坡屋顶的两端山墙与屋面封闭相交, 将木构架全部封砌在山墙以内
柱子构件:檐柱、金柱、瓜柱、山柱 横梁构件:架梁、随梁、抱头梁、穿插枋
木构架的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史
《营造法式》,宋李诫著。诫,徽宗朝将作少监 也。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 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石作制度,说石作 之结构与雕饰;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 梁、枋、额、斗拱、椽、槫等;小木作制度,说 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 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彩画作制度,说 各级各色彩画。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最后 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
檩木:檐檩、脊檩 构架连接件:枋子、垫板 屋面基层:椽子、望板、飞椽、连檐、瓦口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木构架——悬山式建筑
在硬山式建筑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进而 成。两端山墙的山尖部位,不是与屋面封闭相 交,而是屋盖悬挑出山墙以外,即为“悬山”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大木作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 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 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 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
中国古代木结构类型
叠梁式(台梁式):梁柱结构体系。
应用很广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 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
中国古代建筑史
17:上角梁头
中国古代建筑史
19:上檐檩
中国古代建筑史
20:上抹角梁
中国古代建筑史
21:上搭角梁
中国古代建筑史
22:雷公柱和由戗
中国古代建筑史
23:上老角梁和仔角梁
中国古代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