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交流

在实践中成长

同江二中李永慧

《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未来的义务教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已走在教育的最前沿,为我们做了一个鲜活的榜样,但必竟人家努力了十年啊,我们怎么能用“拿来主义”去照搬呢?因我们的教学风格与习惯已根深蒂固,弄不好学走了样,会误人子弟的。理论总要付诸于实践,一年来我边听边学边做,在忙碌中已匆匆走过,静下来想一想,对杜郎口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有一点点的体会:

一、学生说讲,突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

自觉学习与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开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系统,学生的潜能被唤醒、开发和提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常说“学生为主体”,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学生围着老师转,放不开手脚。这次改革从反馈课开始,让学生自己到黑板前说、讲,才做到真正意义的“学生为主体”。刚开始实施时,尽管经过校长培训,心里有几分认同,但行为上也有几分被动,因为学生的讲解费时费力,语言也不到位,我感觉很着急;学生感觉很新奇,因为从小到大总听老师讲了,真的很乏味。后来我慢慢的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变浓了,我顿悟:这种教学方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得与失之间。学生表面上是失去了时间,暂时失去了知识的精度与广度,但实际上却收获了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我

们原以为老师讲深了,讲全了,学生才能学会,不错,过去我们的学生不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吗?但那是学生们“照葫芦画的瓢”,若离开了“葫芦”,又有几个学生能画上“瓢”来呢?即使能画上来的,也是特聪明的学生。而反馈课这种方式却不同,学生站在前面,他就是学习的主人,他自己的事他会努力去做,去发现,去挖掘,仅管他挖掘出来的东西是支离破碎的,是不一定对的,但那是他自己的,他可终身受用。有了这种原动力,还担心他们学习的知识不精不广吗?因此,只要是学生说、讲能解决的问题,我决不越俎代庖,且不再是当初的被动执行,而是内化后的主动与自觉。

二、作业转型,轻松高效——得益于师生同阅

学生“爬黑板”,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学习的成果与收获,这就是一种新型作业。这种作业公开、透明,对与错、优缺点一目了然,对于老师来说,可减少收本、翻本、再发本等许多枯燥乏味的无用功,轻松了许多;对于书写者来说,他要尽全力,不能应付了事,更不能抄袭作弊(许多作业,学生应付的理由与方式都很多),而且当时讲评,是学生改正的最佳时机,具有适时性与实效性;特别是对其他学生而言,更有收获,他不仅可以从老师与同学给书写者的评价中吸取教训,还能学会如何评价与批阅,为已所用。如在初学几何时,一道题的解法有很多,只要符合逻辑都是正确的,学生板演后,先让其他同学与我共同参与批阅与评价,我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批阅,让学生从评的角度去认知,博采众长,诊病戒短,几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对几何题的书写格式掌握很好,这是过去的批作业、讲评作业的方式近一个月才

能达到的效果。我现在终于明白,“爬黑板”后的师生共同批阅,更是一种新型高效作业。

三、分组管理,化整为零——适时总结与评比

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行分组的,因为与学生面对面这么多年,突然让学生面对面,把老师和黑板放在一边实在不习惯,更何况学生说话、交流的机会多了,担心课堂会乱起来。我选好了班长和组长,让组长再去选组员,给班长和组长开了会,做好动员与培训工作,便开始操作。过去在班级管理上几乎都是我一手遮天,班级干部除了班长外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次不一样,这八个组长就相当于我的八双眼睛,八双手,在积分制的制约下,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态势,小组内的成员不管学习怎么样,几乎都有集体荣誉感,为了他们的小集体,他们在努力管理自己,仅管他们也犯错误,但都有悔改之意,力争不拖大家的后腿。特别是我不在班级时,班长便可代替老师,班长与组长之间打配合,自习课上得很像样,我再开会或外出有事就放心多了。而在过去新初一入学,老师要投入几乎是全部精力去立规矩,培养习惯,半年下来方可初见成效,但离开老师的眼睛与制约,学生还是很难做到自我管理,特别是大班级,经常会乱成一锅粥。这种分组管理,分散的是问题生即管理难点,汇集的是集体的力量,众人的智慧,让每个人心中的团队意识去趋逐他们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以及不健康的一面。为了分组管理更具实效性,一定要适时总结与评价。我每周末都组织全体同学对各小组的积分进行评价、排序,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把排名最后的小组留下来值日,再帮助该组找出“症结”,激励进步)。这样每周末最后一节班会课总结后,周一清晨,各

小组又进入紧张、积极的竞争中;月末汇总,评出优秀小组,颁发奖状,贴在墙上(本组对应板块),得奖的小组成员包括组内最差的都会美上好长时间,而其他小组则会鼓足了劲追,不服输。这都归功于适时总结与评价,它给分组管理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四、学教同案,得心应手——关键在于精心设计

初学时我认为“学教同案”是师生的负担,因为师生都没有走出成堆的“练习册”,没有跳出“题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习与实践逐渐体会了它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它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无声老师”,而且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它的作用会远远大于老师的讲——学生听的多了,懒得想了,久而久之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抑制。我对学案的设计有两点体会较深:

1、导读: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准,很多时候是读书不仔细,不知哪部分应通读,哪部分应再读、细读,所以我在学案设计时,加上必要的话,如“阅读教材1~2页”,“再读第…自然段”等,引领学生立足教材,把握根本,避免学生为了完成学案,急于求成,本末倒置。

2、导思: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特别是数学,“思”则是它的灵魂,而大部分学生自学时的思考是肤浅的,表面的,思得不够深,不够远,这就需要教师的学案中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凡事都要弄清“为什么”,这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预习+展示课学案的设计时,其中的例题就是本节知识的典型运用,我若让学生看,过目没过心,不会留下什么印记;我若让学生写,有的抄袭,有的“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