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案例12-青光眼
《2024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学研究》范文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特征是眼内压升高并导致视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POAG的遗传学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学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POAG的遗传学基础POAG的遗传学研究主要涉及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以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
研究表明,POAG的发病与多个基因的异常有关,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眼内压调节失衡,进而引发青光眼。
目前已经发现一些与POAG发病相关的基因,如OPTN、MYOC、WDR36等。
然而,由于POAG的遗传异质性较强,其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三、POAG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对于POAG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家族遗传学研究、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等。
家族遗传学研究通过分析家族史、系谱图等资料,探讨POAG的遗传模式和遗传风险。
GWAS则通过大规模基因组关联分析,寻找与POAG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则可以对特定人群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以发现新的与POAG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四、POAG的遗传学研究成果通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关于POAG的遗传学研究成果。
首先,已经发现了一些与POAG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POAG的风险。
其次,通过GWAS等研究方法,揭示了POAG的遗传异质性,为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此外,全外显子组测序等技术的发展,为发现新的与POAG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提供了可能。
五、未来研究方向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POAG的遗传学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POAG的遗传机制,以揭示其发病的深层原因。
其次,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POAG的发病率、分布规律及其与其他疾病的关联。
一夜致盲原是急性青光眼惹的祸
一夜致盲原是急性青光眼惹的祸作者:殷鑫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1期刘阿姨今年61岁,平时耳聪目明,最让刘阿姨骄傲的是自己1.0的视力。
但是一天晚上,刘阿姨突然感到眼痛、头痛,且眼前一黑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刘阿姨的老伴赶紧带其前往医院。
经检查,刘阿姨患的是急性青光眼。
经过治疗,视力虽有所恢复,看东西却没有以前清楚了。
让刘阿姨感到很奇怪的是,自己的视力那么好,为什么会患青光眼呢?突然失明考虑急性青光眼青光眼分为很多类型,如先天性青光眼、外伤性青光眼等,老年人青光眼则多为原发性青光眼。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梁纳介绍,原发性青光眼可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其中闭角型青光眼又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案例中的刘阿姨在一夜之间突然看不见,是很典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眼睛结构会发生改变,如晶状体逐渐膨胀、体积变大,將虹膜向前方推移,很容易造成前方房角狭窄或部分关闭,如老年人过度疲劳、用眼过多、受到精神刺激,或在暗处长时间用眼,如在灯光不好的环境下打麻将、织毛衣、看书等,则容易导致前房角闭合,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常被误以为感冒而耽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患者首先感到眼睛胀痛,头痛发作,随后出现视力下降、角膜水肿等症状。
如眼压持续升高和眼内感染较为严重,则可能像刘阿姨一样突然失明。
除眼痛、头痛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所以不少患者会误以为是感冒,自行服药,以致耽误了病情。
专家提醒,患者如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自查是否有眼痛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如有眼痛,但无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咳嗽等,则应尽快检查眼压,筛查青光眼。
眼痛通常是由眼压高引起的,而眼压高到一定程度会损害视神经细胞,致使视力损害不可逆转,所以患者一定要尽早就医。
每年三项检查,预防眼科疾病专家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该每年做眼部裂隙灯检查、眼压检查和视力检查,这样可基本筛查眼部的常见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等。
青光眼病例个案查房
术前护理措施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准备 1.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2.对术眼点抗生素或其他眼药水预防感染。 3.监测眼压,观察眼压变化。 4.饮食指导 5.训练患者控制咳嗽。 6.做好全身清洁工作。
术前1日护理准备 1.术眼剪睫毛,冲洗泪道 2.遵嘱做抗生素皮试 3.失眠者予以镇静剂,但禁用安定。 术晨护理
病例介绍
体查:
T:36.5℃, P:70次/分, R:20次/分,BP: 110/70mmHg。
眼科检查:
VOD 0.04,VOS:0.5;测Goldmann眼压:od42mmHg os17mmHg。双眼睑无充血,右眼睫状充血(++), 角膜雾状水肿(++),前房浅,虹膜面未见新生血 管,瞳孔呈竖椭圆形,4*5mm,对光反应消失。
用药护理
1.频繁应用缩瞳剂:有时会出现出汗、气喘、眩晕,此时应 采取保暖,及时擦汗,防止受凉,可饮适量热开水。 2. 1%匹罗卡品:5 min 1次,每次1滴,连续滴5次,滴药过 程中注意观察瞳孔变化,待瞳孔缩小后改为每1 h~2 h 1次, 或每日4次~6次,药液应靠近外眦部,注意每次滴药后用 棉球压迫泪囊部3 min~5 min,以防药物经鼻黏膜吸收而引 起中毒症状。 3. 乙酰唑胺:每次给药时间应间隔6—8小时以上,且在饭 后服用,同时给予同等剂量的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嘱病 人少量多次饮水,每次不超过300ml,以免激发眼压增高。
该患者术前存在的护理问题?
术前护理问题
急性疼痛 与眼压升高有关。
感知改变 视力障碍 与眼压升高致视网膜及视神经损害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 与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有关 自理缺陷 与视力障碍有关 功能障碍性悲哀 与视力下降有关 睡眠型态紊乱 与眼部疼痛及环境生活改变有关 家庭应对无效 与家庭主要成员对该病缺乏防治知识有关 焦虑 对青光眼术后缺乏信心 知识缺乏 缺乏青光眼的防治知识及术后相关的护理知识
基因检测案例12-青光眼
基因检测案例12|青光眼疾病简介青光眼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典型性视野改变和视神经萎缩。
眼压升高是青光眼主要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青光眼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
ASB10 、OPTN、WDR36和Myoc基因突变致常显遗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CYP1B1基因突变致常隐遗传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CYP1B1基因与Myoc双基因遗传致常隐遗传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
CYP1B1基因简介及遗传方式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1B1亚家族中的成员CYP1B1基因位于染色体2p22-p21区域的 GLC1A 位点上,Vincent等研究发现其除了与PCG致病有关外,还与POAG的发病有关。
CYP1B1基因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外显子长度分别为371、1044和 3707bp;内含子长度分别为390和3032bp,2个内含子都是以GT序列开始而以AT序列结束,内含子3’末端上游是富含嘧啶的区域,编码区起始于第2个外显子的5’末端而在第3个外显子内结束。
据推测,编码的开放阅读框是由长度为1629bp组成的总共编码543个氨基酸的 CYP1B1蛋白。
CYP1B基因突变使其底物褪黑素减少,引起代谢物堆积于前房,引起眼压升高,形成POAG。
CYP1B1基因变异类型HGMD数据库中收录的CYP1B1基因变异有261种,95%以上为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插入,4%为大片段插入缺失,CYP1B1基因以常染色体隐性的方式遗传,引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型和先天性青光眼;同时也能与Myoc双基因遗传致先天性青光眼。
案例分享临床症状先证者,女,4岁,临床诊断为先天性青光眼,先证者亲属无相关症状,为散发病例。
检测项目眼科遗传病基因检测。
检测方法从受检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构建基因组文库,通过探针杂交捕获相关的目的基因外显子及相邻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富集。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辅助诊断眼科遗传病——视网膜母细胞瘤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辅助诊断眼科遗传病——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信息:男,7岁,1.视网膜母细胞瘤;2.六指。
无家族史。
检测项目:送检基源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1个匹配受检者临床表型的致病性的基因变异:RB1基因c.2256_2260del:p.I752fs杂合变异。
注:“.”:未提示;人群频率:gnomAD_exome_EAS1. RB1基因关联疾病表型简介RB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细胞周期的负调节因子,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该蛋白还与染色质结构的稳定性有关,蛋白质的活性磷酸化形式与转录因子E2F1结合。
该基因的缺陷与儿童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膀胱癌和成骨肉瘤相关。
匹配受检者临床表现,OMIM收录该基因变异关联疾病表型为:注:“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Mu”:体细胞突变;信息参见:/entry/1802002. 变异位点解析本样本中检出RB1基因c.2256_2260del:p.I752fs杂合变异,为移码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长度发生变化,该变异在千人数据库、EXAC数据库、gnomAD数据库正常对照人群中未发现。
经一代测序验证(见附录),该变异在受检者父母样本中均未检出,提示为新发突变。
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上述变异注释为致病性的变异。
3. 遗传咨询建议① 受检者父母再生育,其下一胎发生该变异的可能性很小(考虑生殖嵌合)。
② 受检者将来婚育,其下一代有50%的概率遗传到该变异。
建议进行遗传咨询。
4. 附录受检者一代验证结果如下:结果显示该位点为杂合缺失变异(RB1:NM_000321:exon22:c.2256_2260del:p.I752fs)受检者父亲一代验证结果如下:结果显示该位点为野生型,无变异(RB1:NM_000321:exon22:c.2256_2260del:p.I752fs)受检者母亲一代验证结果如下:结果显示该位点为野生型,无变异(RB1:NM_000321:exon22:c.2256_2260del:p.I752fs)■■■■■■■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儿童常见的眼内恶行肿瘤,发生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通常发生于5岁之前,是第七种最常见的儿科癌症。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致病基因检测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关系
•临床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致病基因检测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关系李思媛郑娟翟玉喜顾明亮高建鲁【摘要】目的确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家系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该致病基因甲基化在POAG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POAG—个家系,整理其病史和眼科相关检查资料,采集家系成员血样,应用基因芯片对该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通过甲基化测序检测致病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
结果该家系共五代81例,生存78例,患者10例。
患者均可见眼压升高、视神经损伤和典型青光眼视野缺损,在发病时间上具有迟发性。
我们发现在310911221的位置有一个与青光眼候选基因重叠的连锁峰,其LOD值为3.322,NPL值为16.67,在MYOC G1099A鉴定出致病突变(G367R),甲基化测序显示该致病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疾病各亚组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
结论MYOCG1099A为POAG家系的致病突变,其迟发性可能与致病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无关。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基因芯片;甲基化测序;迟发性[临床眼科杂志,2221,29:1] Pathogenic genes in families with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and the effect of promoter region methylation Li Siyuan,Zheng Juan,Zhai Yuxi^,Gu MingHang2,2kto Jianlu.1Department qf Liaocheng People勺Hospital,Li-aocheng252000,Chino;Department op Beping Instituto pf GenePcs,Chinese AchOeo-y of Scietcos,Beping lOOH,Chino [Abstrrcti Objective To identify pathogenic yenes ic a pediyree with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andth prelimiearile explore the role of its m ethylation ic the pathogenesis of POAG.Methodt TOe meSicai history and op0-thalmic examination results, at weli at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n from a pedieree of POAG.The locanzation of pathooenic yenes wat performed by yene chips,and the methymtiop deeree of the promotee rexiop ic the pathogenic yenet wat detectedby methymtiop seecencine.Resultt There were81peoplo ic five yeneratiops of the family,with78alive and1POAG pa-tienta.Elevated intraochlao pressure,optic nerve injure and typical visual field defect can be seen in at POAG patients,who were at mte-opset POAG.We a linkaye peak at rsl091HH which overlaapee with ylaacoma candidate yenes,with an LOD valae of3.302i C a NPL valae of16.77.Pathogenio mutatiop(G337R)wat identifiee in MYOC G1099A.Methyle-seeaencina showed that the methymtiop deeree of the promoter in the pathogenic yene wat cot sic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variop1suayropps of the disease.Conclusions MYOC G1099A is a pathogenic mutayop for this POAG peeiyree,2ndthe late ooset of disease map cot be relatee te methymtiop of the promoter in this pathogenic yene.【Key words t Primaro open angle yaacoma;Gene chip;Methymtiop seeaencing;Tardicess[J Ctn Ophthalmot,2021,29:1]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损伤和相应视功能损害为特征的视神经疾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致盲性疾病。
青光眼病例个案查房
术前病程介绍
入院第三天:OD20.1mmhg,OS13.7mmhg。左眼视野 :可见鼻下周边视野部分缺损。双眼角膜地形图示双眼浅前房 。于表麻下行左眼YAG激光虹膜周切术。
入院第四天:OD 15mmhg,OS 11mmhg。继续予以抗炎 ,抗感染减轻角膜水肿,拟择期手术,完善术前准备,剪睫毛 ,双眼泪道冲洗通畅。
5. 噻吗洛尔眼液:心率减慢,哮喘 应注意观察心律变化、脉搏的变化,心率60次/分钟以下
停用,以防诱发心血管意外。
6.20%甘露醇:应在30分钟内快速滴完,但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 色、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静脉穿刺一针见血,避免药液外 渗或外漏,防止药液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并告知病人输注甘露醇 后平卧休息1—2小时,不要立即下床活动,以防由于颅内压降 低,发生摔倒。
.
术后病程介绍
术后第一天:Vod:0.02;右眼眼睑无充血水肿,结 膜反应性充血,上方滤过泡稍隆起,缝线在位,结膜囊内 未见分泌物,角膜轻度水肿,虹膜周切口通畅,瞳孔散大 ,直径约6mm,od 12mmHg,os15mmHg。继续抗炎,抗 感染等治疗。
术后第二天:Vod:0.06,OD 12mmHg, OS 14mmHg 。
.
出院指导
3 .运动与休息 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 疲劳,足够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
已有视野缺损的患者在运动前要考虑自己的视力 情况,如在打球时,视野缺损的患者可能看不到正击 向自己的球。在骑自行车时,可能正一步步靠近危险
, 但由于视野缺损却察觉不到,所以视野缺损的人不宜 骑自行车和开车。
.
慢性期
急性发作或反复小发作后,房角已广泛粘连,小梁网功能遭严重 损害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最终进入绝对期。
中国科学家发现青光眼致病基因
中国科学家发现青光眼致病基因2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四川转化医学讨论院沟通会上获悉,该院讨论人员首次确定了开角型青光眼致病风险基因,并首次鉴定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易感基因,此举将为上述两病的临床分子治疗和基因治疗供应关心。
中国科学院四川转化医学讨论医院由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并挂牌于四川省人民医院。
该院讨论人员为查找中国汉族人群主要开角型青光眼致病基因,采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发觉了7个与之发病相关的基因。
此外,讨论人员采纳相同方法,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系统搜寻了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新易感位点,确定了3个致病基因。
“对于人们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发觉身体是否存在致病基因,实现早期发觉、早期干预的作用,并做风险评估”,四川省人类疾病基因讨论重点试验室讨论员朱献军说,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基因检测就是这样的例子,不过风险则要由自己担当。
目前,中国科学院四川转化医学讨论医院已建立了基于核酶的疾病体外诊断技术平台。
其中,首次建立了针对中国人老年性黄斑变性相关基因检测方法,并建立视网膜疾病早期基因检测技术方法。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在沟通会上表示,四川转化医学讨论医院是中科院合作共建的第三个转化医院讨论院,其在基因组学方面的讨论将推动“精准医疗”的进展。
目前,中国科学院四川转化医学讨论医院已申请创造专利12项,1个抗肿瘤药物和1个抗II型糖尿病药物已完成临床前讨论,4个先导药物正在开展动物试验讨论。
此外,从植物和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分别发觉了一系列新结构自然产物,针对肿瘤、糖尿病、细菌感染、炎症和病毒性疾病具有高活性的新化合物20余种,部分活性化合物已开展动物试验讨论。
“临床工作是产生重要科学问题的源泉,通过转化医学,又应用于临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表示,中国讨论人员应当做国外没有做过的医学课题,并走自己的转化医学道路。
Nature Genetics: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助力青光眼新易感基因鉴别
格普遍比去年上涨20%左右。对此,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五月,新发 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大红酸枝等7种木材列为濒危物 种,被限制进口。目前,红木家具价格普遍上涨,特别是大红酸枝,5月之 前常规料大约10万元一吨,而现在要卖到20万元一吨。” 期待高利润商家“由售改囤” 据业内人士介绍,造成此轮红木家具涨价的主因是珍贵的红木原料日渐紧缺, 好木材越来越少,且《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正式生效,木料 开采也受到限制,这成为此次国内红木价格上扬的“”。由于价格走高,红 木家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受到藏友们的关注,人们纷纷开始收藏、投资红木 家具。有些商家为了期待较高的利润,甚至开始限制
因组的显著水平,并获得了一些证据表明还与 16p13.2上的PMM2基因有关联。 随后,他们在分别来自新加坡的525个HPG病例 和912个对照,以及来自中国的1
,374个原发性开角型青பைடு நூலகம்眼病例及4,053名对照 人群中验证了研究发现。研究人员观察到两个位 点上多个SNPs的关联性达到了全基因组的显著 水平。ABCA1和PMM
研究人员,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 别出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关的新易感基因。 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31日的《自然遗传学》 (NatureGenetics)
杂志上。 复旦大学的孙兴怀(XinghuaiSun)教授以及任 职于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杨 正林(ZhenglinY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
分析,找出可能导致今后发病的基因,并结合 “环境性”因素,得出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流行 病的发病率。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针对来自中国南方的 1,007名罹患高压
青光眼(HPG)的患者以及1,009名对照人群展 开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GWAS研究。他们观察 到在9q31.1上ABCA1基因附近的多个SNPs的关 联性达到了全基
儿童青光眼的遗传风险如何进行基因检测
儿童青光眼的遗传风险如何进行基因检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眼病,被认为是全球第二大导致失明的眼病。
青光眼主要由眼内压力增高引起,导致视神经受损,进而影响视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光眼具有遗传倾向,因此,进行基因检测是了解儿童青光眼遗传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
1. 什么是儿童青光眼的遗传风险?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遗传方式也是多样的。
根据研究,大部分青光眼病例都属于多基因遗传,即多个基因的变异共同作用导致青光眼的发生。
儿童青光眼的遗传风险取决于家族史和个体遗传背景,如果一个或多个家族成员患有青光眼,儿童患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2. 儿童青光眼的遗传基因目前已经确定了一些与青光眼相关的遗传基因,其中最常见的是MYOC、OPTN、WDR36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眼压增高、视神经损伤等青光眼症状。
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儿童患青光眼的遗传风险。
3. 儿童青光眼的基因检测方法目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青光眼的遗传风险评估更加准确和方便。
儿童青光眼的基因检测主要有两种方法:全外显子测序和靶向测序。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同时检测目前已知的数百万个基因,包括与青光眼相关的基因。
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扫描基因组,发现与儿童青光眼相关的突变,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遗传风险评估。
靶向测序技术则针对特定的青光眼相关基因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且可以着重于对已知的青光眼基因进行检测,有助于提高检测的效率。
无论选择哪种检测方法,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儿童青光眼基因检测的意义通过儿童青光眼的基因检测,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遗传风险评估。
如果家族中存在青光眼的病例,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了解自己患病的风险。
这有助于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如定期眼压检测和早期治疗,以减少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青光眼基因检测还对青光眼的研究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大规模的基因检测研究,可以发现新的青光眼相关基因,深入了解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为青光眼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案例分享基因辅助诊断眼科罕见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案例分享基因辅助诊断眼科罕见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是⼀种由线粒体DNA突变所引起的母系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好发于青年男性。
主要临床表现为双眼先后发⽣的⽆痛性视⼒突然急剧下降,疾病早期视盘充⾎、⽑细⾎管扩张,进展⾄后期视神经萎缩。
病因和流⾏病学LHON是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疾病,位于线粒体基因组上的第11778、第14484和第3460位点为该病的3个原发位点,90%以上的LHON病⼈中能够发现G11778A、G3460A、T14484C三个突变中的⼀个,尤以G11778A最多,占50%~80%。
上述突变可影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的正常功能,导致线粒体ATP合成减少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增多,引起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除上述原发位点,⾄今已发现50多个线粒体DNA上的继发突变位点,与疾病的外显率、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
除线粒体DNA突变外,核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和线粒体单倍型均可能参与疾病的发⽣发展。
LHON是最常见的线粒体病,东北英格兰地区的患病率为1/27 000,⽽在⼀个以欧洲⼈群为基础的荟萃分析中,该病的患病率为1/45 000。
在我国邢台地区的⼀项以医院为基础的流⾏病学研究中,粗略估计邢台地区LHON患病率下限为1.092/100 000。
该病存在外显不全的特点,线粒体基因突变携带者可能不发病。
LHON男⼥患者⽐例⼤致为5:1,发病年龄通常为15~35岁。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双眼先后发⽣的⽆痛性视⼒突然急剧下降,双眼发作间隔⼀般为数周到数⽉。
眼底检查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视盘充⾎⽔肿、视盘旁⽑细⾎管迂曲扩张,疾病后期视盘⽔肿和⽑细⾎管扩张消退,最终视盘颞侧或全部呈萎缩性改变。
多数LHON病⼈只存在眼部表现,少数可合并全⾝其他系统症状如智⼒障碍、癫痫、听⼒障碍、肌张⼒障碍等。
惊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基因被发现
惊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基因被发现
*导读:河北省唐山市眼科医院留美博士岳向东经过几年对青光眼病基因的潜心研究,日前发现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的易感基因。
……
河北省唐山市眼科医院留美博士岳向东经过几年对青光眼病基
因的潜心研究,日前发现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的易感基因。
青光眼病是人类致盲眼病中的第二大杀手,在国内青光眼病人群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占85%左右。
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青光眼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以前尚未发现有关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病因的报道。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DNA重组技术对人类基因组的认知,使得对引起复杂性状的异常基因的识别变得切实可行。
自1997年以来,唐山市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唐山眼科医院留美博士岳向东等人就致力于对青光眼病基因的研究,经过上千次实验,终于从候选基因中筛选确定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的易感基因。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教授、眼科专家贺中江认为,此次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易感基因的发现,为青光眼病基因水平诊断提供了依据,使青光眼病患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同时也为青光眼病的致病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因检测案例10-先天性视网膜劈裂
基因检测案例10|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疾病简介先天性视网膜劈裂(Retinoschisis )是引起青少年男性黄斑部病变的主要原因,病变主要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随着神经纤维层裂孔(内层孔)的形成,神经纤维层与外层视网膜分离,呈透明薄纱状,其上可见视网膜血管。
黄斑劈裂为该病的特征性改变,中心凹视网膜组织层间劈裂所产生的囊样腔隙使内界膜呈现细小的放射状皱褶,中心反光消失。
该病患者通常在幼年时起病,疾病缓慢进展,同时可合并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部分患者会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引致患者的视力严重下降。
RS1基因及其遗传方式RS1基因以X-连锁的方式遗传,定位于X染色体的短臂Xp22.1-p22.2区域。
RS1基因由6个外显子组成,基因编码224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性蛋白。
RS1蛋白主要包含两个保守性结构域,分别为位于蛋白N端的信号肽区(由外显子1-2编码)及高度保守的盘状结构域(由外显子4-6编码)。
信号肽区主要参与调控蛋白由内质网向胞浆的正常分泌,而盘状结构域主要与蛋白的黏附功能相关。
该基因突变导致表达蛋白产物的分泌障碍和黏附功能丧失、细胞与细胞间信号传递障碍和视网膜层间黏附作用减弱,致内层视网膜形成劈裂腔。
RS1基因变异类型HGMD数据库中收录的RS1基因变异有300余种,约89%为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插入,11%为大片段插入缺失。
案例分享临床症状先证者,男,18岁,临床诊断为视网膜劈裂,先证者舅舅有与先证者相同症状。
检测项目RS1基因检测。
检测方法PCR扩增RS1基因6个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DNA自动分析仪检测扩增产物。
检测结果检出一个与受检者临床表型匹配的致病性基因变异。
备注: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制定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变异分为以下5种类型,Pathogenic表示致病的变异;Likely pathogenic 表示可能致病的变异;Benign 表示良性的变异;Likely benign 表示可能良性的变异;Uncertain significance 表示意义不明确的变异。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病基因的筛查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病基因的筛查周 瑾1 陈 谨1 姚 磊1 季 丹1 蒋正轩2 刘 君3 叶龙玲3 黄菊芳4 张 毅5【中图分类号】 R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20)01-0089-03【摘 要】 目的:筛查17例中国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POAG)404个眼科相关的致病基因。
方法:收集2018年-2019年合肥名人眼科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7例POAG患者标本,行眼科相关遗传眼病基因检测。
结果:17例POAG患者中有12例检测到6个眼科候选基因位点的突变:BCOR基因Ser1668Cys杂合突变,CYP1B1基因Leu107Val杂合突变,HSF4基因Ser452fs杂合突变,RPGRIP1基因Leu282Phe杂合突变,OPA1基因Ser107Leu杂合突变,EYA1基因Gly224Val杂合突变,均为杂合突变。
结论:推测这些杂合突变可能导致临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同时存在某些我们目前尚不知道的青光眼致病基因,或已知眼病相关致病基因并不能覆盖所有POAG患者。
这有待长期检测,以期为基因治疗青光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致病基因突变 多基因测序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类解剖结构正常,没有任何继发性青光眼诱因的遗传性致盲眼病,是遗传性青光眼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青光眼病例的75%~90%[1],其发病机制不详,但诸多研究表明其遗传特性,基因变异是造成POAG 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POAG发病有关的基因,主要包括OPA1、MYOC、CYP1B1、OPTN、WDR36[2~3],但这些已报道的基因可能未覆盖这些基因的大片段基因缺失或重复突变,以及内含子深部或基因调控区等区域,或者存在其他与POAG相关的基因未被发现,导致不是所有POAG的患者都能检测到相应的致病基因。
因此,扩大收集有典型临床意义的POAG患者,进行相关眼科基因的深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青光眼动物实验方案案例
青光眼动物实验方案案例一、实验目的。
咱们这次做这个青光眼动物实验啊,就是想搞清楚青光眼这毛病到底咋回事,还有看看哪些方法能治它。
就好比侦探去破案,把青光眼这个“坏蛋”的秘密都挖出来。
二、实验动物。
咱就选小白鼠吧,为啥呢?小白鼠这小家伙啊,繁殖快,好养活,而且还比较便宜,就像经济适用型小助手一样。
而且好多医学实验都用它,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照顾和操作方法啦。
三、实验分组。
1. 对照组。
这一组小白鼠啊,就像住在天堂一样,啥坏事都不让它们碰上。
正常喂养,正常生活,就作为我们对比的标准。
这就好比考试的时候,有个标准答案在那放着。
2. 诱导青光眼组。
这组小白鼠可就有点“倒霉”喽。
我们要想办法让它们得上青光眼,就像给它们安排了一场特别的“磨难之旅”。
比如说用激光照射它们的眼睛,或者在眼睛里注射一些特殊的东西,让眼压升高,这样就模拟出青光眼的状态啦。
3. 治疗组。
这一组呢,是在诱导出青光眼之后,我们要给它们用各种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
就像是给生病的小白鼠请了医生一样。
可能是用一些药物,或者是采用一些新的小手术啥的,看看能不能把青光眼给治好。
四、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先给所有的小白鼠找个舒服的家,也就是合适的笼子,要保证干净、通风好。
然后给它们吃好喝好,就像伺候小皇帝一样,让它们先健健康康的。
把各种实验器材都准备好,什么激光设备啊,注射用的小针管啊,测量眼压的小仪器啊,都得整得明明白白的,就像厨师准备好锅碗瓢盆才能做菜一样。
2. 诱导青光眼。
对于诱导青光眼组的小白鼠,要是用激光诱导的话,就小心翼翼地把小白鼠固定好,可不能把它弄伤喽。
然后按照一定的激光强度和照射时间,对它的眼睛来一下,就像给眼睛来了一场小小的“雷阵雨”,让眼压升高。
如果是注射诱导呢,就要精确地计算好注射的剂量,然后用小针管像打针一样,把那些能让眼压升高的东西打到小白鼠眼睛里。
这过程就像给眼睛灌了点“调皮药水”。
3. 眼压测量。
在诱导青光眼之前,要先测量一下所有小白鼠的眼压,这就像给它们做个初始体检一样。
10例青光眼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
10例青光眼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
陈晓瑞;刘军;张玲莉;赵小红
【期刊名称】《中国法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5(020)005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的形成机制、鉴别诊断、鉴定方法等相关问题.方法对10例青光眼的临床法医学鉴定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例青光眼中,5例为外伤性青光眼,1例可能为混合型,4例属病理性青光眼;鉴定时间在伤后3-12个月,其中轻微伤2例,轻伤6例,重伤2例.结论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的认定首先需有明确的眼部外伤史,其次是有能导致青光眼的损伤,而后监测眼压确诊青光眼;与病理性青光眼主要鉴别点为前房深浅、前房角、杯/盘比(C/D)、眼底血管改变等;损伤程度应在明确诊断及进行相关治疗后,主要依据视力及视野损害情况确定.
【总页数】3页(P278-280)
【作者】陈晓瑞;刘军;张玲莉;赵小红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分局法医鉴定所,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11例迷路震荡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 [J], 许照高;邢岩
2.230例手外伤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 [J], 姬金殿;张红磊
3.43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 [J], 周军;肖恒波
4.3例二次损伤案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 [J], 丁春丽;陈骏;孟浩
5.2例肩袖损伤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 [J], 柯技; 刘泉; 王树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检测案例12|青光眼
疾病简介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典型性视野改变和视神经萎缩。
眼压升高是青光眼主要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青光眼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
ASB10 、OPTN、WDR36和Myoc基因突变致常显遗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CYP1B1基因突变致常隐遗传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CYP1B1基因与Myoc双基因遗传致常隐遗传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
CYP1B1基因简介及遗传方式
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1B1亚家族中的成员CYP1B1基因位于染色体2p22-p21区域的 GLC1A 位点上,Vincent等研究发现其除了与PCG致病有关外,还与POAG的发病有关。
CYP1B1基因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外显子长度分别为371、1044和 3707bp;内含子长度分别为390和3032bp,2个内含子都是以GT序列开始而以AT序列结束,内含子3’末端上游是富含嘧啶的区域,编码区起始于第2个外显子的5’末端而在第3个外显子内结束。
据推
测,编码的开放阅读框是由长度为1629bp组成的总共编码543个氨基酸的 CYP1B1蛋白。
CYP1B基因突变使其底物褪黑素减少,引起代谢物堆积于前房,引起眼压升高,形成POAG。
CYP1B1基因变异类型
HGMD数据库中收录的CYP1B1基因变异有261种,95%以上为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插入,4%为大片段插入缺失,CYP1B1基因以常染色体隐性的方式遗传,引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型和先天性青光眼;同时也能与Myoc双基因遗传致先天性青光眼。
案例分享
临床症状
先证者,女,4岁,临床诊断为先天性青光眼,先证者亲属无相关症状,为散发病例。
检测项目
眼科遗传病基因检测。
检测方法
从受检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构建基因组文库,通过探针杂交捕获相关的目的基因外显子及相邻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富集。
富集的目的基因片段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Nova 6000进行测序,对明确的致病性变异,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
检测结果
检出一个与受检者临床表型匹配的致病性基因变异。
备注: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制定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变异分为以下5种类型,Pathogenic表示致病的变异;Likely pathogenic 表示可能致病的变异;Benign 表示良性的变异;Likely benign 表示可能良性的变异;Uncertain significance 表示意义不明确的变异。
AD 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 表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linked 表示X连锁遗传。
遗传解析
1. CYP1B1 (OMIM 601771) 基因突变常引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型和先天性青光眼,以常染色体隐性的方式遗传。
2.被检先证者携带以下杂合突变(1)CYP1B1 c.517G>A;p.Glu173Lys,杂合突变,此突变已被HGMD数据库收录,已有文献报道为致病突变【见参考文献1-2】。
(2)CYP1B1 c.266T>C;p.Leu89Pro,杂合突变,此突变已被HGMD数据库收录,已有文献报道为高度可疑致病突变【见参考文献3-5】。
3.受检者基因诊断与临床表型相符,为致病突变可能性大。
遗传咨询建议
(1)经验证受检者父母各携带一个突变位点,受检者父母将来再生育时,后代患病的概率为25%,且男女患病概率均等。
(2) 受检者与不携带CYP1B1基因变异的配偶生育时,后代均为不发病的携带者;具体建议进行遗传咨询。
金标准验证
参考文献
1.El-Ashry (2007) J Glaucoma 16, 104
2.Chen (2015) Int J Clin Exp Med 8: 14538 [Additional case report]
3.Qiao (2011)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52 A3300
4.López -Garrido (2013) Ophthalmology 120: 716 [Additional report]
5.Medina-Trillo (2016) Acta Ophthalmol 94: 555560 [Functional characteri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