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_《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制取氧气”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自己动手探究。
我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得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
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学生初次体验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的实验课。
是气体制备的起始,也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的开端。
启后: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第六单元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做了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甚至高中氯气、氨气等气体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它也会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目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学习了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以及氧气的性质,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学习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氧气有了一定了解,并且对它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但对于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的、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依托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制取氧气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氧气,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和乐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然而,在制取氧气的教学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制取氧气的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更加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是老师直接演示制取氧气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制取氧气实验的设备和条件需要改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是玻璃瓶和酒精灯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这样的设备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也不能真正体现现代科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因此,应该引入更加先进的实验设备,如电解水制氧设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再次,制取氧气教学的安全问题需要重视。
制取氧气实验涉及到高温和高压等危险因素,如果不注意安全防护,可能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详细介绍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最后,制取氧气教学需要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在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技巧,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表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设备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我们应该改进教学设计,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引入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安全教育,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后反思九年级化学李珊珊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很好,学生活跃,参与性高,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在做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我做实验的步骤是先加二氧化锰固体,然后向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跟课本上的实验操作相反,很多学生在看我做实验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课堂中他们大声的反驳我,说我做的不对,我抓住了这个时机,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演示,到底是老师我的操作比较实用呢,还是课本上的比较好?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和生活经验,他们发现我的操作比较符合我们做事的规范(在这过程中顺便解释了课本上那么做的目的为了体现催化剂的作用)。
通过思想的碰撞后能够有效掌握知识;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让学生参与实验,所有仪器都摆在试验台上,让他们说,我来演示,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比较的浪费时间,可是他们经过思维碰撞过的内容比简单记忆的药深刻很多,这方面可以从对知识的再现看出。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原理以及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本节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要环节,为后续的化学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步骤,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收集、检验氧气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氧气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生成的化学反应原理,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基本性质,对氧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实验操作技能上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
同时,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制取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展示实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3. 强调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实验技能。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氧气的性质:提问学生氧气的主要性质,如助燃性、支持呼吸等,引导学生理解氧气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主题。
(二)、新知讲解1. 理论讲解:介绍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制氧。
展示反应式2H2O2 → 2H2O + O2↑,解释原理。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展示实验器材(如锥形瓶、长颈漏斗、二氧化锰等)和步骤,强调安全操作规范。
(三)、学生实践1.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
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
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
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
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
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
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
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
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即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实验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气体制取的实验,该课题的学习将对以后化学知识的进展作下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想同学们对实验肯定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可能会因缺乏实验基础知识而胆怯,没有信心。
所以在备课中,我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例如在分组实验――催化剂的探究中,尽力将实验过程分解,加强基本操作的指导及组内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
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上课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胆怯心理消除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一、调查分析合理分组上课之前,为方便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根据学生情况,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让各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人之间。
之所以采用该法,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与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位四位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往往存在组员太少,成绩、个性接近或人际关系不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
后来认识到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但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
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别致新颖的导入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时值“神州六号”成功发射,在课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投放了“神州六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大家在感受伟大场景的同时,以万分自豪的心情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
之所以采用“神州六号”这一事件,而不用氧气广泛的用途等引入课题,是因为“神州六号”这一事件信息量大,影响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就是一种教学资源。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掌握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装置、收集方法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环保认识,增强团队合作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试管、酒精灯、集气瓶、导管、橡皮塞等。
2.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双氧水等。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4. 小组实验器械:每个学生均分配一套实验器械,以便于学生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状态,再提出问题:氧气有什么性质?如何制取氧气?引发学生思考。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学生根据装置图组装仪器,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二: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教师介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学生根据装置图组装仪器,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知识讲解教师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解答。
5. 练习稳固教师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习题,学生分小组完成,教师进行评判。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7. 安置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其他制取氧气的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8. 拓展延伸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新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熟悉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能够正确应用实验器械进行实验。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是教学反思的基础,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盼望会给大家带来关怀。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一)在《制取氧气》这节化学课教学中,试验是否胜利,有肯定的偶然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试验现象的试验,我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
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试验不是为了探究试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试验。
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的确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是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我选择了后者。
当我宣布试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肯定就是权威,也会出错。
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舞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索,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推测。
如今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舞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到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
在新课程如何培育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试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缘由,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
所以我认为,当出现试验现象不明显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试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
在教者试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试验的确有问题,那这到底是什么缘由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
然后在相互的争辩以及老师的演示试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
既然不是这个缘由,确定是其它什么缘由,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
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学问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通用11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 1一、课前设计1、课时分配:(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概念、分解反应。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发生装置、收集的选择、实验步骤等。
2.媒体及教学用品的使用:(1)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视频。
(2)氧气用途的四个生活情景的图片(3)药品及仪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火柴等。
3.设计思路:一个重要的理念,体现化学课的特点,“从生活走进化学,在从化学走向社会”,体现学科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关键是催化剂概念的建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建立催化剂的概念,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4.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大屏幕投影潜水作业、航空特技飞行等四幅与氧气有关的图片,目的在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引出氧气的制法。
环节二、播放视频归纳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环节三、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2)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3)环节四、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环节五、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法应原理。
环节四、演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氧气,归纳总结用高锰酸钾和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分解反应的概念。
环节五、课堂练习、总结提升。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制取氧气的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的教学反思
海口市岭山中学陈慧
1、内容分析:学生已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研究气体的制取,特别是实验室制加热高锰酸钾,通过化合反应提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意介绍了如何大量的制取氧气。
还是首次,是有关气体制取知识形成的开端。
教科书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验,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一系列问题。
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如何大量的制取氧气。
2、教学思路与设计:这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知识点上是空白的,因此本节课可从“建模”思想角度进行教与学。
教师强调制取气体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教学方法:问题式目标教学、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实验、归纳总结法。
对学生虽然是全新内容但仍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教师不可机械地将制取氧气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目标。
需要有吸引力的内容引入课题后,可将许多能用于制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变成背景材料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去进行比较鉴别评价,教会学生从给定的信息中,选择合适的药品、方法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4、制备的药品直接给定。
“如何选择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如
何组装氧气的发生装置?如何收集氧气?如何检验、验满氧气?”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从而达到“建模”教与学目的。
为今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打下基础。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
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
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二、重点难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制取氧气。
三、教具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学生回答并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讲出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以及反应条件。
再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1、查示范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提问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能否正确查出装置的气密性,为什么?提问为什么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讲出有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并在练习本上动手连接仪器(导管的连接,胶塞的连接)动手检查装置气密性小结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并读一次。
分组讨论得出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有的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装置气密性好,却看不到气泡的原因讨论小结:便于排出管内的空气,和导出氧气。
掌握如何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2、装示范装高锰酸钾药品检查学生是否把试管横放先装药品,并加以指正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在实验桌上找出高锰酸钾药品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用药匙和纸槽装5克高锰酸钾药品入试管在试管口放团棉花先思考(加热高锰酸钾时记得注意团棉花)巩固如何取用固体药品的方法3、定示范固定仪器提示学生注意装仪器顺序,铁夹夹试管的位置,试管的方向提问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巡视学生实验情况一学生回答装仪器的顺序,小结固定仪器的`方法:由左至右,由下至上,试管口稍为向下倾固定好装置小组互评固定好的装置的优缺点并指正错误分小组讨论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的制备》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的制备》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备》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氧气制备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备方法奠定基础。
再从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用途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氧气的制备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2.掌握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3.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2.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教学难点】:1.催化剂的概念和作用。
2.实验装置的选择和组装。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对氧气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氧气的制备方法还比较陌生。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思维创新方面还有待提高。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氧气制备的相关知识和原理。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制备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了解氧气制备的基本知识。
2.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
3.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策略: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之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概括教材讲述的知识点,以及对该知识的理解。
结果学生们很快就将知识分为两大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催化剂、分解反应两个基本概念;并提出了疑惑:催化剂的理解和实验现象的不知情。
带着学生的疑惑开始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
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数字化实验室中的氧气传感器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解决了用普通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
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
证自己的猜想。
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在讲课过程中还有很多遗漏和不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谢谢。
九年级化学上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后记上周我进行了第三节制取氧气教学活动。
我主要和学生探讨学习氧气的制法。
首先让学生了解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回忆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极少数同学能想到分离空气。
此时再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给学生提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
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实验室不能用这些方法制取氧气的原因。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对比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刻。
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行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
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分为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具体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固液常温型和固固加热型用挂图展出),分析完了以后再进行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然后共同进行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气体的制取时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课后练习的结果表明这节课课堂效益较高,知识的夯实到位,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学习打下伏笔,课堂教学出现可持续性。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并且时间安排上欠佳,学生制取氧气耗时过多,导致没时间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在《制取氧气》这节化学课教学中,实验是否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我一
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
但
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
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
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
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
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是直接揭示答案,还是
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我选择了后者。
当我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也会出错。
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
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
出心裁”的猜想。
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
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
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
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
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
所以我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
在教
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
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
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
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
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
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
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
这时学生已经不再
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
体。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
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
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
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
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
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原来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我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
提高。
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所以对于制
取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因此老师如何引导是这堂课的关键。
这堂课我通过“反应原理-药品-仪器-实验步骤”的基本设计思
路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
的探究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仪器和药品,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
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
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据反应原理及仪器药品,归纳得出实验方法、
步骤。
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合作充分,学习的积极性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催化剂”是一个
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多少。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
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
在
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则
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从而
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
另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
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
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
为了达到目的,教学上花时较多,易拖堂。
本次实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是起到了结合一种教学模式探讨课题的作用,本次实验过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今后化学活
动探究课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从多个方面实现了调动学生积极
性的目标。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无论是从知识储备的考虑上,还是学生能力和技能上,都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事
实证明,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知识
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等都通过几个环节的课堂
设计得以体现,尤其是知识的升华,通过习题反馈,学生掌握的非
常准确。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活跃,参与性高;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
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
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
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在一道习题的PPT制作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习题答案给错了,我抓住了这个时机,运
用教学机智化解了问题,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在四组学生活动中,有两组在制取氧气时在规定时间内没能制取成
功,可是聪明的他们,在提问讨论环节又占了上峰,为自己扳回了一局。
二、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本次实验研究的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以及下一步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实验方向。
首先,教学环节有些前紧后松,学生活动时间不够充足;
其次,评价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如果由学生总结出来更佳;
再次,问题设计还是略欠梯度,没能做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好的表现。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仍然延续目前的方式,继续探究其他不同课型中如何做到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看了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