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一)

合集下载

全国名老中医治小儿遗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小儿遗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小儿遗尿经验*导读:黄明志,已故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儿科专家。

遗尿又称遗溺,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儿童夜间或白天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黄明志,已故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儿科专家。

遗尿又称遗溺,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儿童夜间或白天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黄老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疗法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总结其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探病因,重责肺脾肾。

历代医家多认为,遗尿的发生是由于肾与膀胱虚冷所致。

《幼幼集成》云: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

故历代医家多从肾虚、膀胱失约着手,采用温肾固涩的治法。

黄老认为此理论不够全面。

因为遗尿的发生与肺、脾也有密切关系,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具有上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肺虚则治节失司,令膀胱失约而发病,故《杂病源流犀烛》云:缘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于膀胱,肺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

脾主固摄,为水液运化之枢纽,脾虚则固摄无权,令水湿不化,直趋下焦而令自遗。

因此,《金匮》云: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上虚不能制下者也。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儿有沉睡不易唤醒、或唤醒后仍神智昏朦等症状,考虑可能与心神有关。

总之,黄老认为,遗尿的发生虽责于肾虚膀胱失约,但与肺脾气虚也有密切关系,久病也可累及于心。

2.立治法,重下兼顾上中。

根据对该病的病因认识,黄老提出,治疗本病当肺、脾、肾三脏同治,临证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立证的不同,再施以不同的侧重,同时酌加清心开窍之品。

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拟止遗方以治之,该方肺脾肾三脏同治,开敛固涩并用,并随症加减,适应于一般遗尿患儿。

其组方如下:炙麻黄3克,煨白果9克,补骨脂、台乌药、桑螵蛸、石菖蒲、覆盆子各10克,太子参、生山药、生黄芪、益智仁各15克,鹿角霜(冲服)6克。

方中炙麻黄开宣肺气,煨白果收敛肺气,一开一敛,令肺行宣肃之职;石菖蒲、益智仁醒脑开窍,化痰浊而利心智,使不易唤醒的患儿一叫便知;生山药一味,肺脾肾三脏同补,上补肺、中健睥、下固肾,乃平补之佳品,药中之王道也;补骨脂、覆盆子、桑螵蛸补肾固涩,缩泉止遗;乌药、鹿角霜温肾阳,以助膀胱之气化;黄芪、太子参益肺气,令脾行固涩运化水湿之职。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
1)探病因,重责肺脾肾:遗尿的发生虽责于肾虚膀胱失约,但与肺脾气虚也有密切关系,久病也可累及于心。
2)立治法,重下兼顾上中:治疗时当肺、脾、肾三脏同治,临症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立症的不同,再施以不同的侧重,同时酌加清心开窍之品。
3)自拟“止遗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而拟。该方肺脾肾三脏同治,开敛固涩并用,并随症减,适应于一切遗尿患儿,其组方如下:
2.2 小儿的体质特点
(1)稚阴稚阳
《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稚”为幼小、柔弱之意;“阴”泛指小儿有形之体,包括肌肤、皮毛、脏腑、筋骨、经络、血脉、津液等物质基础;“阳”则指建立在小儿形质之上的生理功能。现代医家将稚阴稚阳释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病理意义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即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差而易生病;患病后病情变化较快,往往可形成一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况,即“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小儿遗尿症(enuresis in children)是指小儿(≥5岁)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2次/周,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遗尿。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尿床从婴儿期开始,未曾有持续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约占80%;继发性遗尿症是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再次出现尿床。
2.中医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2.1 尿液的正常代谢过程
治疗当温补肾阳,固涩小便。方选菟丝子散加减。
(2)从气论治—肺脾气虚,上不制下
膀胱失约是导致遗尿的最终病机。然而影响膀胱失约的不独为肾,其他脏亦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载“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可见,肺气不足也能引起遗尿。
炙麻黄3-6 g,煨白果9-15 g,补骨脂、台乌药各10-15 g,太子参15-30 g,石菖蒲、覆盆子各10-15 g,生山药15-30 g,桑螵蛸10-15 g,生黄芪、益智仁各15-30 g,鹿角霜(冲服)6-9 g。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经验分析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经验分析
1 0 . 7 7 %[ 1 ] , 故 积极 诊治本 病具 有重 要意 义 。 1 病 因病 机
的记载 。小 儿稚 阴稚 阳之 体 , 明代 儿 科 医家 万 全 就 指 出小 儿“ 肺 常不 足 ” 、 “ 脾常不足” 、 “ 。 肾常 虚 ” 的体 质特 点 。临证 辨证施 治 注重 小儿 体 质 的辨 识 , 他认 为小 儿 素 禀 肾虚 , 固摄 无 权 , 膀 胱失约 , 则小便 自
疗。
用 血府 逐瘀 汤 治 疗 气滞 血瘀 型 产后 闭经 效 果 更 具 安 全性 和可 靠性 。 综 上所 述 , 益 母 草膏合 血府 逐 瘀 汤治 疗 气 滞血 瘀 型产 后 闭经有 显著疗 效 且应 用 简单 , 有 效 地缓 解 了患者 的临床 症 状 , 降低 了复 发 率 及 不 良反 应 率 ,
技 出版 社 , 2 0 0 2 : 2 4 3 .
E 3 ; 李 苏 兰. 补 阳还 五 汤 辩 证 加 减 治 疗 继 发 子 宫 性 闭 经 的 疗 效 观 察E J 3 .中 医 中药 , 2 0 1 4 , 1 2 ( 1 8 ) : 2 9 2 . E 4 ] 付 良. 席 汉 氏综 合 征 中 医 治 疗 概 况 [ J ] .云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2 . 1 证 型多端 , 肾虚为 本 : 本 病 临 证 常见 患儿 多 胎
眠不 足 , 学 习成绩低 下 , 甚者 行 为及 精神 异 常 等 , 严
重影 响患 儿 的生长 发育 与身 心 健康 , 同时 增重 了家 庭 负担 。近 年 来 , 国 内资 料 表 明 , 本 病 5岁 以上 儿 童发 病率 为 5 %~ 1 3 . 5 %, 在 校 小学 生 平 均 发 病 率
遗 。他 强调 肾 为先天 之本 , 职 司二 便 , 遗 尿 一病 , 肾 虚为本 , 纵有他脏不足 , 也 无 不 源 于 肾虚 之 本 。诚

老中医的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经验分享

老中医的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经验分享

老中医的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经验分享(黄明志——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泄多因湿起,秋泻独由燥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然所需水谷之精微,均赖脾胃之化生,小儿乳食不知自节,且“脾常不足”,又易感外邪,导致脾胃纳运功能紊乱,升降失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并走肠间而为泄泻,故有“湿气盛,五泄成”和“无湿不成泄”之论。

黄明志认为泄泻多由湿邪困脾所致,此为共识。

但秋泻却是因燥而起。

黄明志非常赞同儿科中医专家郑启仲“燥邪致泻”的观点,认为秋泻乃因肺燥不能通调水道,下属膀胱,而使水液趋于下焦发为泄泻。

因此,临证时主张湿泻治脾,秋泻治胃。

脾为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

胃为阳明阳土,喜湿而恶燥。

故李东垣有“太阴阴土得阳始得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之论。

据此认为“泄泻之本虽皆由于脾胃,但疗泻当辨孰湿孰燥,不可盖以湿治之”。

临证必肛诊,粪便定详询肛诊是诊断小儿泄泻寒热虚实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通过长期观察,黄明志认为肛周红肿饱满为湿热正盛,潮红不肿为虚寒。

同时问诊时必详询大便的形状,气味及颜色,若大便泻下清稀,色淡为虚寒;泻下水样,色黄绿,臭秽难闻加黏液为湿热;泻下状如败卵,酸臭难闻为伤食;下利清谷,完谷不化伴肠鸣为脾肾阳虚。

专病用专方,随症加减之黄明志疗泻根据“湿泻治脾,秋泻治胃”的学术观点,拟太苍散以疗湿泻,梅连散以治秋泻,取得显著疗效,并根据临床症状,随症配伍。

太苍散组成:太子参15克,炒苍术30克,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葛根10克,炒麦芽5克,乌梅肉10克,广藿香10克,炒山楂5克,砂仁5克。

共研为粉末,每次1克,一天3次,开水冲服。

方义:本方由胃苓散、七味白术散及三消饮化裁而来,方中太子参健脾益肺,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苍术燥脾祛湿为脾家所喜;车前子利水而止泻,茯苓渗湿利水,湿郁化热者,葛根清之;乳食停滞,山楂、麦芽消食;脾湿内停,藿香、砂仁化湿醒之,如此脾健湿除,泄泻自止,随药安之。

中医小儿遗尿教学案例(2篇)

中医小儿遗尿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儿遗尿是指儿童在夜间睡眠中不自主地排尿,影响儿童睡眠质量及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小儿遗尿多因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

为提高中医临床教学效果,以下为一则中医小儿遗尿教学案例。

二、病例介绍患者,男,8岁,主诉夜间遗尿2年。

患者自2岁起开始出现夜间遗尿,每晚1-2次,白天无遗尿现象。

近2年来,遗尿次数逐渐增多,夜间睡眠质量下降,白天精神状态不佳。

家长曾带患儿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小儿遗尿”,给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现求助于中医治疗。

三、诊断与辨证1. 诊断:小儿遗尿2. 辨证:肾气不足,膀胱失约主要证候表现:夜间遗尿,每晚1-2次,白天无遗尿现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四、治疗方案1. 治法:补肾益气,固摄膀胱2. 方剂:补肾固精汤加减处方:(1)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益智仁10g,金樱子10g,黄芪15g,白术10g。

(2)若患者食欲不振,加炒麦芽10g,炒鸡内金10g;若腰膝酸软明显,加狗脊10g,续断10g。

3. 服药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连服14剂为一疗程。

五、教学过程1. 讲解中医理论(1)肾气不足的病理机制: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肾气不足则膀胱失约,导致小儿遗尿。

(2)膀胱失约的病理机制:膀胱为水液之腑,主藏津液,若膀胱失约,则水液不循常道,导致遗尿。

2. 介绍辨证论治原则(1)根据肾气不足、膀胱失约的病理机制,辨证论治。

(2)补肾益气,固摄膀胱,为治疗小儿遗尿的主要原则。

3. 分析处方组成及药理作用(1)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补肾益气,填精益髓。

(2)益智仁、金樱子:固精缩尿,收敛膀胱。

(3)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升阳固表。

4. 强调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我们搜集整理了“【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辨证论治1.肺脾气虚主症: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经常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补肺益脾,固涩膀胱。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陈皮理气;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提中气;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脾固涩。

肺脾之气得补,膀胱之气得固,则遗尿可愈。

2.肾气不足主症:寐中多遗,可达数次,小便清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智力较同龄儿稍差,肢冷畏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膀胱。

方药:菟丝子散加减。

常用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以暖膀胱;山茱萸、五味子、牡蛎、桑螺蛸滋肾敛阴以缩小便。

3.心肾失交主症:梦中遗尿,寐不安宁,烦躁叫扰,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五心烦热,形体较瘦,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沉细而数。

治法:清心滋肾,安神固脬。

方药:交泰丸合导赤散加减。

常用生地黄、竹叶、通草、甘草清心火;黄连、肉桂交泰心肾。

4.肝经湿热主症:寐中遗尿,小便量少色黄,性情急躁,夜梦纷纭或寐中齿介齿,性情急躁,目睛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泻肝止遗。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生地黄泻肝清热;车前子、泽泻、通草利湿泄热;甘草调和诸药。

其他疗法1.体针疗法治法:健脾益肺,温肾固摄。

以足太阴经、任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肾气不足配肾俞、命门、太溪。

肺脾气虚配气海、肺俞、脾俞、足三里。

心肾失交配通里、大钟。

肝经郁热配蠡沟、太冲。

夜梦多配百会、神门。

小便频数配灸列缺、百会。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可配合灸法。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益肾固本。

中极为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可促进膀胱气化功能。

小儿遗尿的针灸治疗方法

小儿遗尿的针灸治疗方法
小儿遗尿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膀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或病后脾肺气虚,水道制约无权,因而发生遗尿。另外,肝经热郁化火,也可迫注膀胱而致遗尿。
主症
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醒后方觉
兼症
肾气不足
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舌淡
中计光输叫怨(遗尿)。
中极胱俞交元。
配穴
肾气不足配肾俞、命门、太溪;
脾肺气虚配肺俞、气海、足三里;
肝经郁热配行间、阳陵泉;
夜梦多配百会、神门。
(四)遗尿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可灸。下腹部穴位针尖向下斜刺,以针感到达前阴部为佳。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肾、膀胱、皮质下、尿道、脑点。每次取2~4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皮肤针法取夹脊穴、气海、关元、中极、膀胱俞、八髎、肾俞、脾俞。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也可叩刺后加拔火罐。
(3)穴位激光照射法选中极、膀胱俞、三阴交,用低功率氦-氖激光仪照射,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1次。对于畏针患儿尤为适宜。
脾肺气虚
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肝经郁热
遗出之尿,量少味臊,兼性情急躁,面赤唇红,或夜间齘齿,唇红,苔黄,脉数有力
(二)遗尿的治法:
调理膀胱,温肾健脾。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三)遗尿的处方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固摄下元;中极、膀胱俞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振奋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桑螵蛸散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小儿遗尿32例

桑螵蛸散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小儿遗尿32例

桑螵蛸散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小儿遗尿32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观察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

方法对32例遗尿患儿,采用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疗法,7 d 为1个疗程,1~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治愈23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

结论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遗尿;桑螵蛸散;针刺疗法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入睡后尿床者。

长期遗尿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隐患,如湿疹、尿道炎等病证,容易形成孤僻、忧郁自卑的性格。

我们应用桑螵蛸散配合针刺治疗该病证32例,疗效甚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1.1观察对象32例均来自宁夏医科大学中医门诊部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就诊患儿,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3岁,其中5岁者9例,6岁者7例,7岁者6例,8岁者4例,9岁者3例,10岁以上者3例。

1.2诊断要点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遗尿的诊断依据制定。

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一夜尿床数次。

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

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

泌尿系X线造影未见其结构异常。

2治疗方法桑螵蛸散加味:桑螵蛸10 g、远志6 g、石菖蒲10 g、生龙骨15 g、党参10 g、茯苓10 g、当归10 g、龟板10 g。

肺脾气虚者加黄芪15 g、白术10 g;汗多者加生牡蛎15 g、浮小麦15 g、五味子10 g;肾气不足者加菟丝子10 g、益智仁10 g;小便臊臭者加龙胆草10 g、黄柏6 g。

1日1剂,水煎200 mL,早晚分服。

连服5剂,休息2 d。

针刺方法:操作者清洁双手,用酒精棉球消毒针刺部位,选取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肾俞、命门,毫针补法,留针20 min。

每日针刺1次,连续5 d,休息2 d。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遗尿,俗称“尿床”,是指小儿在睡眠中无法控制打尿,导致床单、裤子等被湿淋淋的情况。

这是一种常见的小儿问题,对小儿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认为,小儿遗尿多与脏腑功能紊乱、脾虚湿困、膀胱功能不稳定等因素有关,可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遗尿主要与脑部和肾膀胱功能有关。

脑部对尿的控制主要通过大脑皮层和下丘脑进行调控。

肾膀胱功能与肾气和膀胱气有关,肾气充盛则能控制小便,膀胱气充盛则能控制尿液的储存和排出。

小儿遗尿的病机,主要是脑部与肾膀胱功能失调,导致小儿无法控制排尿。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通常运用中药和针灸两种方法。

中药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和疏通经络,从而调整肾膀胱的功能,提中医患者的尿液控制能力。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慎小儿遗尿方、柏子仁丸、金匮肾气丸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提高小儿的尿液控制能力。

针灸方法可以选择中医师经过系统训练后掌握的手法,如拔罐、火罐、艾灸等。

在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患儿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小儿遗尿属于脾虚湿困型、膀胱功能不稳定型和脾肾亏虚型等三种类型,中医师会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调理、生活规律、避免寒冷刺激等,以加强脾肾功能的调理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能通过调整脑部和肾膀胱的功能,提高小儿的尿液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小儿的尿床问题。

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等,以加强脾肾功能和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的特点,对小儿的健康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在治疗小儿遗尿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

治小儿遗尿 顽固性盗汗 阴囊疝气方

治小儿遗尿 顽固性盗汗 阴囊疝气方

治小儿遗尿顽固性盗汗阴囊疝气方*导读:治小儿遗尿症经验方法:取桑螵蛸、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各10克。

肺脾气虚,症见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气短,舌质淡,苔薄白,……
治小儿遗尿症经验方法:取桑螵蛸、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各10克。

肺脾气虚,症见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者,加黄芪、升麻各10克;肾阳虚,症见面色无华,精神不振,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细者,加仙灵脾、菟丝子各10克;肾阴虚,症见形体消瘦,腰酸乏力,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脉细微数者,加黄柏、知母各10克。

共研细粉,混合均消瘦,腰酸乏力,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脉细微数者,加黄柏、知母各10克。

共研细粉,混合均匀,密封备用。

每次取适量,用醋调匀,填于脐中,以填平为度,药膏覆盖固定,每日1次,每次20 小时。

10天为1个疗程。

间隔 3~5天后可再给第2疗程。

主治:小儿遗尿症。

钟颖治小儿顽固性盗汗经验方法:取五倍子、赤石脂、没食子、煅龙骨、煅牡蛎各10克。

共研成粉,加入辰砂0.5克,混匀备用。

用时取药粉适量,以凉水、食醋各半调敷脐部,睡前用药,次晨取下。

主治:小儿顽固性盗汗。

据报道,本法治疗小儿顽固性盗汗 118例,总有效率84.7%。

秦文定
治小儿阴囊疝气经验方法:取蝉蜕、苏叶各15 克,五倍子、枯矾各10克。

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后,加水1500毫升,煎沸10分钟,熏洗和浸泡阴囊,每日2~3次。

主治:小儿阴囊疝气。

危永华。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
黄甡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年(卷),期】2009(0)2
【摘要】黄明志先生生前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疗法治疗遗尿症,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黄老认为,小儿遗尿的病因重则肺脾肾,久病也可累及于心,治疗当以肺脾肾三脏同治.临证以"止遗方"辨证施治;顽固性遗尿则擅用郑颉云老中医之经验方,同时配合外治疗法,多获良效.
【总页数】2页(P147-148)
【作者】黄甡
【作者单位】450003,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咳喘的经验 [J], 黄甡;邢新婵
2.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脑积水的临床经验 [J], 黄甡
3.名老中医史纪教授遗尿散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遗尿经验 [J], 郭彦荣; 张岩; 陈小松; 管志伟; 张美丽; 宋桂华; 史纪
4.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的经验 [J], 都修波;和红霞
5.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多动症临床经验 [J], 邢新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遗尿推拿和食疗

儿童遗尿推拿和食疗

儿童遗尿推拿和食疗导语:3岁以上的小儿睡觉时,不随意地将小便尿在床上,谓之“遗尿”,又称“尿床”。

多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病后体弱,肺脾气虚不摄或因不良习惯所致。

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或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而产生尿床者不属病理现象。

遗尿症必须及早治疗,如病延日久,就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发育。

病因病机(1)下元虚寒,肾气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下通于阴,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腑,小便乃津液之斜,小便排泄与贮存,全赖于肾阳之温养气化。

若小儿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约水道,则为遗尿。

(2)脾肺气虚,膀胱失约:肺主一身之气,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膀胱的气化功能也依赖于肺的肃降功能。

脾位中焦,五行属土,性喜燥恶湿而能制水。

脾肺功能正常,则能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

若肺气虚弱,治节不行,气虚下陷,不能固摄,则膀胱不约,津液不藏;若脾气虚弱,不能散津于肺,则水无所制。

故当肺脾气虚时,上虚不能制下,下虚不能上承,小便自遗,或睡中小便自出。

(3)肝经湿热,火热内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若肝经湿热郁结,热郁化火,迫注膀胱则致遗尿。

临床表现遗尿症的主要表现是每晚睡中遗尿,醒后方觉,面色无华,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苔薄白,轻者数夜1次,重者每夜可遗尿1~2次或更多。

调理方法(1)治疗原则:补中益气,温肾固涩。

(2)推拿处方:补脾经200次、补肺经200次、补肾经200次、推三关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按揉百会100次、擦腰骶部以温热为度、按揉三阴交100次。

注意事项(1)自幼培养孩子按时排尿习惯,夜间定时叫孩子起床排尿。

(2)已经发生遗尿者,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适当的营养。

(3)平时勿使孩子过于疲劳,注意休息。

(二)食疗原料:韭菜籽10g、面粉60g、盐少许。

做法:将韭菜籽研成粉加入面粉中,加水、少许盐,和面成团,烙成小饼当点心食用。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经验方,一二次取效,四五次痊癒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经验方,一二次取效,四五次痊癒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经验方,一二次取效,四五次痊癒7岁的孩子尿床是怎么回事?孩子总尿床怎么办?6岁宝宝还尿床正常吗?宝宝尿床,洗床单被罩不说,妈妈还跟着担心。

其实,3岁以内的幼儿由于智力发育未全,排尿习惯尚未养成,夜间尿床属于生理现象。

大多数孩子3岁半或4岁后夜间不再尿床。

3~5岁或因精神刺激、贪玩少睡、过度疲惫而引起的遗尿,也不属于病态。

如果每夜都尿床,而且很难叫醒,就应该重视。

1、遗尿症5岁以后仍然尿床,而且每周2次以上,持续半年时间,可能是遗尿症。

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

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遗尿,绝大多数都可以经过中医治疗获得改善。

首选治疗方法是针灸,一般一二次取效,四至五次痊癒。

2、经验方01腹部的气海、中极、关元三穴中任取一穴,应用“一中二傍”的齐刺针法,每穴刺入后作提插补泻法之补法,不留针。

腹部穴位针刺后,再针双下肢的足三里与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用提插补泻法之补法,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泻法之泻法,均不留针。

每隔一天针刺一次,针三次为一个疗程。

通常经三次治疗,大约80%以上的儿童可以治愈。

经一个疗程效不显著,紧接着作第二疗程治疗,也是隔天针一次,共针三次。

经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多数患儿均可治愈。

少数不愈者,停止针灸,可改用中药或其他方法。

补充:如果患儿已经超过十岁,则针灸的有效率会降低,应配合针灸、中药综合治疗。

02第一组用气海、关元、阳陵泉。

第二组用气海、中极、三阴交。

03梅花针疗法取穴:肾俞、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中极、膀胱俞、八髎,11~21夹脊。

方法:叩刺至微出血为度。

04头针疗法取穴:足运感区,针刺双侧,用电针仪通电20分钟,一日1次。

遗尿症的中医诊疗

遗尿症的中医诊疗

遗尿症的中医诊疗小儿遗尿症(enuresis in children)是指3岁以上小儿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反复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每周超过一定次数,持续至少3个月。

中医学又称“遗溺”。

西医学称为“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

一、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主要症状: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反复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睡眠较深,不易唤醒。

发作频率:3~5岁,每周至少有5次遗尿,症状持续3个月;5周岁以上,每周至少有2次遗尿,症状持续3个月,或者自出生后持续尿床,没有连续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培养未见异常,泌尿系统B超或可见膀胱容量小,腰骶部核磁共振检查或X线检查或可见隐性脊柱裂。

2.需与遗尿症鉴别的病种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泌尿系畸形,尿崩症,神经源性膀胱、脊髓病变。

二、辨证施治1.下元虚寒证症候:以夜间遗尿为主,熟睡不易叫醒,天气寒冷时加重,小便清长,面色少华,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温补肾阳,固摄止遗。

主方:桑螵蛸散(《本草衍义》)合菟丝子散(《太平圣惠方》)加减:桑螵蛸、远志、附子(先煎)、山茱萸、鹿角霜(先煎)、石菖蒲、菟丝子、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肉苁蓉、茯神、五味子。

加减:伴有寐深不易唤醒者,加麻黄。

兼有郁热者,加栀子、黄檗。

兼有湿热者,加龙胆、黄芩。

2.肺脾气虚证症候:以夜间遗尿为主,小便清长,可伴有白天尿频,感冒后遗尿加重,自汗、动则多汗,面色少华或萎黄,神疲倦怠,少气懒言,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或胖嫩、苔薄白,脉弱或细弱。

治法:补肺健脾,固摄小便。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芪、柴胡、山药、白术、太子参、乌药、陈皮、炙甘草、益智仁、升麻、当归、覆盆子、菟丝子。

加减:寐深难以唤醒者,加麻黄、石菖蒲。

兼有里热者,加栀子。

3.脾肾两虚证症候:时有睡中遗尿,熟睡不易叫醒,尿清长,进食冷饮后遗尿加重,白天或有小便失禁,精神紧张时小便次数增多,自汗、动则多汗,面色萎黄或白,神疲乏力,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

黄明志教授运用三甲散的经验

黄明志教授运用三甲散的经验

黄明志教授运用三甲散的经验
都修波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3(024)006
【摘要】@@ 全国儿科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明志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在运用三甲散(本院散剂)治疗各种儿科疾病方面,更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总页数】2页(P535-536)
【作者】都修波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4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附98例病案分析 [J], 吕永赟
2.黄瑾明教授运用四逆散经验 [J], 林辰
3.黄利兴副教授运用杏苏散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J], 裴力娇;黄利兴
4.黄古叶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经验浅析 [J], 李念;赵凯杰;王晓丽;黄古叶
5.黄甡教授运用益肺宁嗽散治疗小儿久咳临床经验 [J], 牛章杰;李宇鹏;马添宏;姜鹊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拟夜遗方治疗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脾肾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夜遗方治疗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脾肾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夜遗方治疗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脾肾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简称儿童夜遗尿)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夜间无意识排尿,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中医理论认为,夜遗尿多与脾肾两虚有关。

针对这一病症,本研究采用自拟夜遗方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脾肾两虚型单症状性夜遗尿诊断标准的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法采用自拟夜遗方进行治疗,该方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脾肾两虚的病因病机进行药物配伍。

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夜遗尿次数、尿量、睡眠质量等指标的变化。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自拟夜遗方的组成与药理分析自拟夜遗方主要由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补肾、固涩止遗的功效。

方中药物相互配伍,共同作用于脾肾两脏,以达到治疗夜遗尿的目的。

四、临床疗效观察1.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的夜遗尿次数明显减少,尿量也有所改善。

同时,患儿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2. 疗效评价根据观察指标的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自拟夜遗方治疗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脾肾两虚型)具有显著的疗效。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自拟夜遗方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五、讨论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与脾肾两虚密切相关。

自拟夜遗方以健脾补肾、固涩止遗为治疗原则,通过药物配伍作用于脾肾两脏,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观察显示,自拟夜遗方在治疗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自拟夜遗方治疗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脾肾两虚型)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明显减少患儿的夜遗尿次数、改善尿量和睡眠质因此,自拟夜遗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七、展望与建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自拟夜遗方的最佳用药剂量、疗程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儿的生活质量。

同时,建议临床医生在应用自拟夜遗方时,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一)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一)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一)【摘要】黄明志先生生前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疗法治疗遗尿症,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黄老认为,小儿遗尿的病因重则肺脾肾,久病也可累及于心,治疗当以肺脾肾三脏同治。

临证以“止遗方”辨证施治;顽固性遗尿则擅用郑颉云老中医之经验方,同时配合外治疗法,多获良效。

【关键词】黄明志;遗尿/中医药疗法;中医学家;中医诊法;儿童遗尿又称遗溺,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儿童夜间或白天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1〕。

祖父黄明志先生生前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疗法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笔者随其习医15载,现总结其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1探病因,重责肺脾肾历代医家多认为,遗尿的发生是由于肾与膀胱虚冷所致。

《幼幼集成》云:“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

故历代医家多从肾虚、膀胱失约着眼。

采用温肾固涩为治法。

黄老认为此理论不够全面。

因为遗尿的发生与肺、脾也有密切关系,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具有上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肺虚则治节失司,令膀胱失约而发病,故《杂病源流犀烛》云:“缘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于膀胱,肺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

脾主固摄,为水液运化之枢纽,脾虚则固摄无权,令水湿不化,直趋下焦而令自遗。

因此,《金匮翼·小便不禁》云:“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上虚不能制下者也”。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儿有沉睡不易唤醒、或唤醒后仍神智昏朦等症状,考虑可能与心神有关。

总之,黄老认为,遗尿的发生虽责于肾虚膀胱失约,但与肺脾气虚也有密切关系,久病也可累及于心。

2立治法,重下兼顾上中根据对该病的病因认识,黄老提出,治疗本病当肺、脾、肾三脏同治,临症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立症的不同,再施以不同的侧重,同时酌加清心开窍之品。

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拟“止遗方”以治之,该方肺脾肾三脏同治,开敛固涩并用,并随症加减,适应于一切遗尿患儿,其组方如下:炙麻黄3~6g,煨白果9~15g,补骨脂、台乌药各10~15g,太子参15~30g,石菖蒲、覆盆子各10~15g,生山药15~30g,桑螵蛸10~15g,生黄芪、益智仁各15~30g,鹿角霜(冲服)6~9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一)
【摘要】黄明志先生生前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疗法治疗遗尿症,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黄老认为,小儿遗尿的病因重则肺脾肾,久病也可累及于心,治疗当以肺脾肾三脏同治。

临证以“止遗方”辨证施治;顽固性遗尿则擅用郑颉云老中医之经验方,同时配合外治疗法,多获良效。

【关键词】黄明志;遗尿/中医药疗法;中医学家;中医诊法;儿童
遗尿又称遗溺,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儿童夜间或白天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1〕。

祖父黄明志先生生前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疗法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笔者随其习医15载,现总结其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1探病因,重责肺脾肾
历代医家多认为,遗尿的发生是由于肾与膀胱虚冷所致。

《幼幼集成》云:“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

故历代医家多从肾虚、膀胱失约着眼。

采用温肾固涩为治法。

黄老认为此理论不够全面。

因为遗尿的发生与肺、脾也有密切关系,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具有上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肺虚则治节失司,令膀胱失约而发病,故《杂病源流犀烛》云:“缘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于膀胱,肺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

脾主固摄,为水液运化之枢纽,脾虚则固摄无权,令水湿不化,直趋下焦而令自遗。

因此,《金匮翼·小便不禁》云:“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上虚不能制下者也”。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儿有沉睡不易唤醒、或唤醒后仍神智昏朦等症状,考虑可能与心神有关。

总之,黄老认为,遗尿的发生虽责于肾虚膀胱失约,但与肺脾气虚也有密切关系,久病也可累及于心。

2立治法,重下兼顾上中
根据对该病的病因认识,黄老提出,治疗本病当肺、脾、肾三脏同治,临症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立症的不同,再施以不同的侧重,同时酌加清心开窍之品。

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拟“止遗方”以治之,该方肺脾肾三脏同治,开敛固涩并用,并随症加减,适应于一切遗尿患儿,其组方如下:炙麻黄3~6g,煨白果9~15g,补骨脂、台乌药各10~15g,太子参15~30g,石菖蒲、覆盆子各10~15g,生山药15~30g,桑螵蛸10~15g,生黄芪、益智仁各15~30g,鹿角霜(冲服)6~9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