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优质课教案
![声音的产生》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76571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f.png)
声音的产生》优质课教案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观察发声物体并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其次是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积极思考并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最后是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好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在本课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来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并引导他们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实验,制造声音并提出假设。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让他们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并明确要想发出声音不是看物体究竟动没动,关键看怎么“动”。
最后,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通过轻轻的敲击、拨动、鼓、尺、橡皮筋等方法,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差异,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交流、讨论,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发现的最多。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声音实验记录表观察的现象实验器材发声时鼓气球音叉水我们的发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即停止声音。
活动三:进一步论证通过敲击音叉让学生感知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猜测音叉是否在振动。
活动四:声音消失学生想办法让敲响的音叉声音消失,以此理解振动停止即声音停止。
活动五:声带振动学生说出“我爱科学”并感受声带的振动。
欣赏乐曲、认识鼓膜、沙丘的声音。
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4020901711cc7930b7163a.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精品教案教学目标:(一)、探究目标: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水槽、水、气球、不锈钢杯子、音叉、筷子、空瓶子、锯条、鼓、鼓棍、锣、小黄豆、纸盒、皮筋等。
教课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电话的响声引入。
师: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生说。
师: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自然界中的几种声音,请同学们来听一听。
播放声音的影像资料。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想探究一下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课题,师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动手制作声音,体验声音产生的过程。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
师:你用的是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回答。
2.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回答,师副板:摩擦碰撞振动3.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生汇报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
学生活动,据设计情况选取材料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交流并小结。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其实这个实验一名同学已经首先体验了,帮老师解除了疑问。
(师提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验方法,针对情况加以表扬。
)学生演示实验。
(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总结: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如果物体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科学五上 7声音的产生教案
![科学五上 7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f037a233687e21ae45a9a0.png)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发生的物体都产生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反思
附实验备课:
相关实验:
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各去掉盒盖的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鼓槌、塑料小球、音叉、水槽、烧杯、水、气球。
【观察、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橡皮筋紧绷在去掉盒盖的空纸盒上,用手随意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听音乐,直接感受音乐,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能对声音的产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分别指几名学生回答。
若回答不好,可由其他学生补充、帮助。
三、探究
过程
对应目标4
(一)制造各种声音。
1.[PPT 4出示]“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和制造声音的场景图。
2.[PPT 5出示]制造声音的提示。
本课通过设计活动,引领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
课标分析
学情分析
【已知】
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fef1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d.png)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相伴。
但是,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只有在物体振动时,才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产生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要素:声源、振动和介质。
1. 声源: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声源可以是人的声带、乐器、电子设备等。
当声源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
2. 振动: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关键因素。
当物体振动时,能量会以波动的形式传递出去,形成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比如空气、水或者固体。
3. 介质: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但它的传播速度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音从声源传递到我们的耳朵的过程。
声音通常通过振动引起介质中的分子振动,并以波的形式扩散传播。
1.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播: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方式,正是因为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介质,所以我们才能听到大多数声音。
固体传播是指声音通过固体介质传播,比如敲击墙壁时产生的声音。
固体介质因为分子之间的接触紧密,所以声音传播速度很快。
液体传播是指声音通过液体介质传播的方式。
由于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大,所以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而在水中是约为1500米/秒,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三、声音的特点声音有一些特点,通过听觉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特点。
1.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响度,也就是说它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音量也就越大。
当我们说话或唱歌时,肺部和声带的振动会影响声音的音量。
2.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区分音高。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9930e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e.png)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原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录音机、声音探测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课课题《声音的产生》。
2.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观察并实验,发现振动的物体能产生声音,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等介质的存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产生的实践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并分析。
7.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表现。
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进行振动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可以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公园、街道、教室)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情况。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声音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九、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99d7a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e.png)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即物体的振动。
2、教学难点理解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声音产生的动画演示。
2、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音叉、鼓、乒乓球、水槽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活动一:探究钢尺发声让学生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并倾听声音。
提问:“钢尺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钢尺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
2、活动二:探究橡皮筋发声将橡皮筋套在手指上,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和听到的声音。
进一步强化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概念。
3、实验:观察音叉发声用小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并将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音叉的振动虽然细微,但可以通过水的波动来放大显示。
4、实验:鼓面发声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和听到的鼓声。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发声时是在振动的?2、振动停止,声音是否也会停止?(四)总结归纳在学生讨论和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五)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如判断物体发声时是否在振动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6d8b6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7d.png)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一:声学教案声现象知识要点必备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 l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 )有很多同学误认为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嘴,蚊子的嗡嗡声也是靠嘴,实质上它们是翅膀振动产生的.( 3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2.声音传播的条件( l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同学认为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为自来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实际上还有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 3 )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音速,指的就是此值。
3 .对发声的理解( l )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但是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一定能听到.只有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即20 一200000次/秒)才能被人耳感受,引起听觉.(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声音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稍后消失.4 .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类似于投石激起的水波.但声波是以发声体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声音逐渐分散,声波逐渐减弱.总结:1、声音的产生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介质传播。
小学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e5be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5.png)
小学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掌握声音的特征与基本性质;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2. 声音的特征与基本性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木琴、竖笛等乐器;2. 实验材料:木块、橡皮筋等;3. 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黑板上写下“声音的产生”)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声音的产生,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2. 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一切声音源,提醒他们声音的表现形式,如电话铃声、打雷声等。
Step 2:探究声音的产生1. 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弦绷紧的乐器。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乐器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吗?3. 引导学生思考,解释称:在演奏乐器时,乐手用手指或拨片等振动乐器弦、片等部分,振动产生声音。
4. 通过实物模型或者实际乐器,演示如何振动琴弦产生声音。
Step 3:声音的传播1. 提问学生:当你们在教室中说话,你们的声音是如何传播到他人的耳朵里的?2. 引导学生思考,解释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振动产生声波,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经过耳膜的震动,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 利用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例如:把一个音箱或者乐器放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观察声音是如何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Step 4:声音的特征与基本性质1. 出示一幅声波图,解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的概念。
2. 提问学生: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3. 引导学生回答: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尖锐,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低沉。
4. 出示一幅振幅大的声波图和一个振幅小的声波图,提问学生:振幅大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振幅小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5. 引导学生回答:振幅大的声音听起来响亮,振幅小的声音听起来轻柔。
Step 5:实践应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小实验,用不同的方式产生声音,让其他同学猜测声音产生的原理。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8a3e1d79563c1ec5da714c.png)
10.《声音的产生》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音叉、小鼓、豆子、铜锣、钢尺、水槽、水杯、水学生准备:皮筋、气球二、教与学的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猜想。
2、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3、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各种各样的声音。
老师: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同学:小鸟叫声,同学们的歌声,公共汽车的喇叭声,瀑布的流水声,大鹅的叫声。
老师: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吗?同学: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允许有各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到声音的产生上来)老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有很多,说明同学们善于思考、对学习新知识有极大的热情。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出示课件)(二)科学探究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1.分组活动:出示音叉、鼓、钢尺、水,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下面请同学们想办法制造声音,制造声音的时候需要注意:(课件出示注意事项)2.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3.观察发声物体并做好记录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或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水花花纹,水花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将豆子放到鼓面上,观察敲打鼓面时鼓面上的豆子发生了什么情况,鼓面怎样?观察:发声的小鼓和不发声的小鼓的鼓面的不同?交流反馈:小鼓发出声音时,豆子跳起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4.小组交流: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将水杯中的水从高处倒入水槽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5.将交流记录的情况全班交流汇报。
【精品】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
![【精品】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c0c90ac1227916888486d7ec.png)
诊断报告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作为声音学习的其始课,将引领学生进入声音世界,去留心声音的事情.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通过听声音、造声音到探究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三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亲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运用假设与搜集证据去解决问题”的目标。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提出与事实相一致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本课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的重点,将为本单元《声音的传播》、《不同的声音》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课为单元起始课。
在本单元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各自具有不同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在声乐或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对于声音更是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对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
然而我们也发现,虽然学生知道许多发声的方法,但其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并未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且往往把发声的方法理解为声音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关注解释这些发声方法和发出声音之间具有的规律性的联系。
在学习能力方面,因为有了前面《我们周围的空气》、《冷和热》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假设已不再陌生,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与表达,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的学生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试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科学知识: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拉扯、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ba33f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0.png)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
3.了解声波应用和相关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声波的特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听到窗外的鸟叫声,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讲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初探声音产生与传播(10分钟)
按照学生们对声音的理解,询问如何产生声音,如何传播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实验做准备(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如:用电池、铜线和电话振铃器制作,探究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4.实验环节(30分钟)
用手电筒、麦克风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拍手,敲课桌,发出语音,听取声音变化,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5.复习(5分钟)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问答形式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声学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f2785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7.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教材一一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中的第1课。
编写者认识到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天天都有声音和他们相伴。
部分学生会主动对充满好奇的声音世界或想或问,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怎样发出声音?这声音为什么这么难听?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作为引路者,带着他们探究关于声音的疑惑。
因此,编写者根据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水平把本单元作为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中安排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有关声音问题的答案。
编写者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安排了《声音的产生》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三个部分:1、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多种声源,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一一传递信息,体会声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2、学生制造声音。
发声物体之保鲜袋,它是生活中的常见品,学生用它发声时,具有易操作,可视性强等特点;发声物体之二一一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此项活动,人人容易参与, 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3、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首先通过直接和间接观察物体发声的状态, 再参与探究活动,从中感受物体发声和振动的联系,最后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担心教学时间会被占多影响后续教学的开展。
这时我打消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自作主张的小结了这一活动。
这案例课后让我反思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任重道远,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等待。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一教学环节做了重新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小明禁不住向爸爸提了一个问题: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将番茄酱放入土豆泥中,然后在下面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2c19decc22bcd127ff0c12.png)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更好听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并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好听、心情很舒畅、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声音里……)(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设计意图:优美的音乐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投入学习状态。
听声音,辨物体”的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唤醒”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2、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师: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
)3、引入新课: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老师边板书,边提问:同学们。
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1、指导实验:师小结:那么,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在实验之前,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要求:⑴点击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理解表格)实 验 记 录 表项目要目目 材料 发声方法 我的发现(听、看、摸……) 实验结论尺子声音是 产生的。
橡皮筋音叉队鼓(1)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物品,示范音叉的使用方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5ea98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0.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创设、质疑、猜想、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
方式,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模式选择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到各种声音,引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让学生大胆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列出可能的原因,如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
谈话: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研究方法,现在你们将分成小组,用这些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原因。
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实验要求。
(板书:实验要求)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结果展示与分享
(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都发现了什么?请来
几位同学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2)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指导并补充。
(3)小结: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也学会了一些研究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积极运用这些方法,探究更多的科学问题。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https://img.taocdn.com/s3/m/e1e6c0b83b3567ec112d8a95.png)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产生作出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3。
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课前准备:食品保鲜袋、钢皮尺、纸屑、音叉、皮筋、烧杯、水、鼓、水槽、气球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课题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喜爱音乐不?(生答)师:您们都会弹奏哪些乐器呢?(让学生多说)及时给出评价:同学们会的可真不少!接下来我们有请几位同学来给大伙儿表演一下好不行?在欣赏的同时,老师还有任务给大伙儿,请同学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认真看、认真听,一会儿我们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1.二胡演奏生1:听到了声音,推测估计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师:刚刚同学谈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那么摸到的同学又是什么感受呢?让演奏者谈谈自己演奏时身体的感受。
(让学生多说)2.敲鼓师:您看到了什么?生:小人倒了?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生:在敲打鼓面的时候,因为鼓的振动把小人振倒了。
师:您说的真好!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搜集声音、体验声音,那您们在摸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咱们谈了这么长时间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您能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呢?(生提问,声音的大小等问题)师:看来大伙儿都特别爱动脑考虑,这在我们的科学学习中是特别好的习惯。
大伙儿提的问题不少,咱们一个个来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声音的产生》。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探究活动师:声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同学猜想)生:摩擦、碰撞、敲打师:大伙儿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想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通过实验利用手边的材料来验证一下吧?先来看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哪些材料吧?气球、橡皮筋、直尺请大伙儿考虑:1、您能想方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不?是如何做到的?2。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程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程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https://img.taocdn.com/s3/m/3bb485b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1.png)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执教人:孔凌冰尼山益海小学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
教学准备:钢尺、矿泉水瓶、蜡烛、记录单课件、音叉、烧杯、小鼓。
教学过程:4.声音的产生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声音,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说一说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多媒体播放声音)生:听到了...... (学生边听边说)师: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蟬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
同学们,那么,关于声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为什么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每个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声音里面的学问确实不少,这节课我们首先研究声音的产生。
板书:声音的产生二、探究新知1.制造声音师:刚才我们已经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现在我们也来制造一些声音吧!请大家利用桌上的器材(音叉,钢尺,矿泉水瓶,水,声带)制造声音,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等方法感受物体发声时,本身有什么变化?在制造声音之前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温馨提示;(多媒体出示温馨提示)(1)制造声音时,声音不要过大(2)实验前先制定实验方案,每个实验重复多做几次,力求准确(3)仔细体会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特点(4)实验时注意安全,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结合刚才的实验请大家派小组代表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记录单.生:我们组发现....师:好同学们,在科学上我们把“晃动"“哆嗦""颤动""抖动"统称作振动,即物体的一种往复运动。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03985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png)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设计,是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第一节课。
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仅仅停留在听觉上,本节课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声音产生的过程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和过程;2.掌握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点;3.知道声音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4.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和经验得出初步结论,提高课堂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核心思想本课主要内容是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原理,核心思想是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声音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四、教学步骤及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1.利用音响播放一段爵士乐,并请学生倾听;2.谈及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步骤二:实验1.让学生手拍,试图产生声音;2.将声音传递给扩音机,放大声音,并请一个学生帮忙;3.谈论在这个实验中需要哪些条件,初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和过程。
步骤三:学习1.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竹笛;2.学习如何发出声音,初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步骤四:应用1.根据课本内容,讲解声波的传播规律;2.通过展示声波的传播特点和在地震预警、医疗诊疗等方面的应用,介绍声音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步骤五:总结1.要求学生记录下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2.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实验和探究,得出初步结论。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描述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规律;2.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和经验得出初步结论;3.学生对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有初步认识。
六、教学心得总结本节课采用了实验和探究的方式,通过制作竹笛、手拍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原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此外,在讲授声波传播规律和应用领域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奠定了基础。
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9cf8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c.png)
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引言】本节课将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常见的声音来源。
通过实验和示范,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声音产生的过程以及声音的特点。
通过观察与互动,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能够区分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声音的产生过程。
【学习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特点;3. 声音的分类。
【学习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例如钟声、脚步声等,让学生聆听,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方式。
Step 2: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介绍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示意图,如吹口哨或敲打物体,并请学生用手触摸示意图的振动。
教师强调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声音的产生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手拍、吹气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声音,然后让学生观察并记述声音的特点。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声音来源的不同以及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变化。
Step 4:声音的分类(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分类,包括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
通过播放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的录音,让学生观察、聆听并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声音的特点,如鸟鸣声、交通声等。
Step 5:小结与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特点以及声音的分类。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
【课堂扩展】1. 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寻找不同声音的来源,再次观察、聆听并进行分类。
2.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总结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的特点,再与同学分享。
【教学资源】1. 实物示意图(如吹口哨或敲打物体);2. 不同声音的录音。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积极程度;2. 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分类能力;3. 学生在小结与总结环节的参与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中的第1课。
编写者认识到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天天都有声音和他们相伴。
部分学生会主动对充满好奇的声音世界或想或问,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怎样发出声音?这声音为什么这么难听?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作为引路者,带着他们探究关于声音的疑惑。
因此,编写者根据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水平把本单元作为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中安排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有关声音问题的答案。
编写者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安排了《声音的产生》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三个部分:1、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多种声源,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传递信息,体会声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2、学生制造声音。
发声物体之一——保鲜袋,它是生活中的常见品,学生用它发声时,具有易操作,可视性强等特点;发声物体之二——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此项活动,人人容易参与,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3、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首先通过直接和间接观察物体发声的状态,再参与探究活动,从中感受物体发声和振动的联系,最后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三、学习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大脑中已存储了许多丰富的声源,但对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模糊的,甚至毫不知情。
因此,要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必须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人人有任务,个个都参与,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即:做中学)。
学生参与其中,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探究的快乐,构建科学知识。
四、学习环境分析多媒体影视系统展现PPT课件的八种声源:摩托车、雨水、哭啼、竖笛、炮竹、门铃、玻璃、鸟语,它们展现生活之声。
每个学生备好一只食品保鲜袋,用来感受制造声音。
学生在科学实验室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备好钢尺、鼓和豆粒、饮料瓶和泡沫、音叉等器材,便于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利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了解声音产生的奥秘。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生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2、情感态度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会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3、科学知识知道产生声音的方法很多。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学习目标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让同一个物体发出声音。
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就有声音,物体发出的声音停止了,物体的振动也会停止。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根据猜测的声音产生原因,说出实验验证方案。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八、教学模式基于建构探究式教学(即:做中学)的思想出发,具体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学生围绕一些生活中发出声响的事例,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思路和程序。
2、动手操作,解释原因。
3、验证先前假设,形成结论。
4、对结论进行反验证。
5、评价学习结果。
九、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我请来了几个声音朋友,来到教室,你们听听是什么?(播放课件)2、声音表达着各种信息,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这一环节实施时,学生兴趣盎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实施教学,是课堂迈向成功的一小步。
】(二)制造声音1、自己制造声音也有趣!试试看,用塑料袋发出声音,看一看哪一小组的方法多。
提出要求。
2、学生实验,填写记录单:3、教师巡视,学生制造声音的现场。
4、教师评价小组完成过程和结果。
【少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特征——胆怯,学习上又没有主动性,以至于学生拿着塑料袋不知做什么,不知怎样让它发出声音,这时我会主动做个示范,并用语言鼓励、激励这些学生。
】5、教师讲述:其实,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很多,比如:拍个掌,利用身体的部分——手掌来发声。
你试着学我这样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发声吗?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
有谁敢挑战自我,认为自己的方式最多?(三)提出疑问1、讲述:生活情景中总伴随着我们的科学疑问,刚才你们参与了两个活动,你有什么疑问呢?(1、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怎样传出来的?4、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2、这节课我们解决两个问题,其余的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解决。
【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从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并把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去。
】(四)说出猜测1、讲述: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你们试着猜猜看,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1、对物体用了力,物体会发声?2、物体动了会发声?)2、这些都是猜测,还要靠实验验证,那我就先标个问号,好不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猜想可能相同,也可能产生分歧,无论对错,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这种大胆思考、敢于想象的精神。
】(五)讨论探究思路1、教师引领我们用直尺来验证这些猜测,我事先设计了活动方案。
投影:出示表格活动2 ,讲解验证方案。
2、课件出示讨论内容①小鼓面上有几粒大豆,还有敲击鼓面的鼓槌。
你准备用这些东西,如何设计活动来验证猜测?②空瓶里放了泡沫颗粒,你准备用这些东西怎样活动来验证猜测?③一把钢尺,你准备怎样活动来验证猜测?3、小组讨论交流,分发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小组代表讲解说明)。
【讨论探究思路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学生来说,从知识经验和学习心理特征来看,学生能够主动正确的说出活动方案是一个挑战。
而对照量化的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在“东南大学2013国培计划”学习班中所理解的“做中学”以及参与式动手活动的真实体现,为此考虑到这几点,我是按照引——扶——放的流程实施教学的。
】(六)探究活动、验证猜测1、小组同学进行探究活动,完成表格填写。
要求:每个人都参与活动,可以写出观察的多种状态。
2、每个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投影展示活动记录单,讲解实验的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反馈猜测的正确性。
4、小结:物体振动就发出声音。
(或: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七)反证法实验1、提问:看来物体发出声音的奥秘大白于天下了,你们肯定信了吗?可我还不肯定,因为我想看看物体发出的声音突然停止了,物体的状态会怎样?有谁告诉我,你是怎么认为的?看来科学实验结论需要反证实验来验证。
你们完成活动告诉我结论。
2、课件出示活动表格5和6,学生完成活动,师生评价。
【让学生感受反证实验的过程,感知科学结论形成的严谨性,激发思维能力。
】3、小结:我现在完全相信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在振动。
(八)、知识巩固1、拍打桌面时,桌面发出声音,桌面在()。
2、桌面发出声音时,我们能直接看到桌面振动吗?你有什么间接的办法,能证实桌面在振动。
【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间接的办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原因入手进行思考,从而巩固这节课的所学知识。
】(九)拓展活动调查、研究:生活中人们为控制声音的大小,采用了哪些方法?(十)课堂总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现在我们伴随音乐,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跟着《铃儿响叮当》的乐曲,感受物体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
(十一)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声音物体振动停止声音立刻停止【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课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课,从生活入手创设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在“做中学”。
课堂教学呈现了探究模式:用现象—作猜测—设方案—行探究—对验证—反验证。
这节课中,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上有这样几个亮点:1、成功创设情境。
我让学生听生活中的声音,是由谁发出来的?引发学生走入声音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科学知识的学习就是生活。
2、指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与评价。
本节课中,学生一共进行了七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我巡视现场,进行引导,指导,激励。
因为,四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特征—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不充足,这些都影响了小组活动。
对于活动的开展能否做到有效,是一个挑战,这需要我在活动现场指导,鼓励,激励,宽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俗话说,教无止境,本节课也有考虑不足的地方:学生猜测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让物体发出声音时,我把学生们的猜测逐一写在了黑板上,但发现学生的猜测越来越多,越来越“散”,我内心着急,担心教学时间会被占多影响后续教学的开展。
这时我打消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自作主张的小结了这一活动。
这案例课后让我反思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任重道远,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等待。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一教学环节做了重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