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规则。
3. 科学观察和数据记录。
4.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答。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科学概念和实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教材导学: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其他研究资源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究。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科学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教学过程- 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 引导学生讨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亲自体验科学的实践过程。
第二课时: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规则1. 导入活动回顾上节课讲解的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学过程- 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规则。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小型科学实验。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第三课时:科学观察和数据记录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进行的实验。
2. 教学过程- 讲解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引导学生研究如何记录科学实验的数据。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个需要观察和记录数据的科学实验。
第四课时: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答1. 导入活动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科学观察和数据记录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 讲解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方法。
PEP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PEP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EP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物质存在的形态和变化课时1主题:探究物质的各种形态- 研究目标:- 了解事物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认识物质的形态特征;- 掌握液体、气体、固体的形态特征;- 能够将常见物质分类为液体、气体或固体。
- 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和描述物质探究物质的形态特征;- 液体、气体和固体的形态特征;- 将常见物质分类为液体、气体或固体。
- 教学活动:- 学生观察不同的物质,描述物质的形态特征;- 操作实验:观察不同的物质,探究液体、气体和固体的形态特征;- 分组活动:将常见物质分类为液体、气体或固体。
- 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水、纸巾、泥土等;- 图片或实物:水、盐、铁钉、纸张等。
- 评估方式:- 学生观察和描述的准确性;- 分组活动的分类准确性。
课时2主题:物质的变化- 研究目标:- 了解物质可以发生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掌握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
- 教学内容:- 物质的状态变化;- 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
- 教学活动:- 学生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指导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状态的变化;- 讨论和解释实验结果。
- 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水、冰、火、物质样本等;- 图片或实物:水、冰块、冰淇淋、水蒸汽等。
- 评估方式:- 实验记录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的解释能力。
课时3主题:物质变化的征兆- 研究目标:- 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一些征兆;- 能够通过观察物质变化的征兆来判断化学变化。
- 教学内容:- 化学变化的征兆;- 通过观察判断化学变化。
- 教学活动:- 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变化征兆;- 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和记录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分组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
- 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水、酒精灯、木屑,试管等;- 图片或实物:氧气、火焰、水蒸气、酒精等。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
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
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我是第一年教小学科学于我是,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不够,所以我会加倍用心的准备备课过程。
另外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
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微小生物的丰富结构、神秘的身体,声音的秘密、生活中各种材料的变化、运动与机械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以及一些生物的生长及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2、认识光以及有关光的一些知识,了解一些光与热的应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
目标)
导入环节
目标任务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大气成分的组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体系,能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需要通过导入环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过程
目标任务
1. 研究了解大气中的组分;
2. 知道大气的主要组分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了解它们在大气中的比例;
3. 掌握三种气体的颜色和气味特征;
4. 能够用简易仪器进行测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学法建议
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到大气成分的组成和测定方法。
拓展应用
目标任务
1. 研究如何避免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知道人类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知识守护地球家园。
学法建议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看小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大气
污染的危害,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测定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简单仪器进行测定;
3. 情感目标: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惯。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大气的组成和测定方法有了进一
步的了解,并且了解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学习中,希
望可以进一步深入科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一、教学目标:【知识及能力】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过程及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及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教学目标:【知识及能力】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及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三、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第六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一、教学目标:【知识及能力】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课程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全面掌握科学上册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科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涵盖了科学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以下主题:1. 科学与生活2. 物质与能量3. 物质的变化4. 天文与地球5.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每个主题下包含多个小节,每个小节中将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2. 实验探究: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动手能力;3. 观察记录: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4.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5.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现情况;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活动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贡献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本教学设计所需的资源包括:1.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 实验器材和材料:根据实验活动的需求准备相应的器材和材料;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4. 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
教学安排本教学设计将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每个主题的教学时间为2周,每周3节课,共计30节课。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建筑物中的形状》 (2)第一单元第2课《什么形状更稳定》 (5)第一单元第3课《谁的承受力大》 (10)第一单元第4课《建桥梁》 (13)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材料》 (17)第二单元第3课《把雨水挡住》 (20)第三单元第1课《建房用的机械和工具》 (22)第三单元第2课《杠杆是怎样工作的》 (25)第三单元第3课《滑轮和轮轴》 (29)第三单元第4课《齿轮的作用》 (32)第三单元第5课《巧用斜面》 (35)第三单元第7课《综合活动》 (44)第一单元第1课《建筑物中的形状》1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2重点难点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
集中话题: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2【导入】二、探索和调查: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4、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

植物生长条件研究
研究步骤
1. 将植物幼苗分别种植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 件。
2. 使用光照强度计测量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
植物生长条件研究
3. 使用土壤湿度计测量不同土 壤湿度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
4. 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 状况,包括株高、叶面积、叶绿
动物适应环境案例分析
案例一
蚂蚁的觅食行为。蚂蚁能够根据 周围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觅食 策略,如改变路径、寻找新的食
物来源等。
案例二
蝴蝶的迁徙行为。蝴蝶能够根据 季节变化,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以寻找更适合的生活环境。
案例三
蚯蚓的土壤改良行为。蚯蚓通过 吞噬土壤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 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为植物
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离子。
05
地球运动与宇宙探索启蒙
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解释
1 2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导致昼夜交替 现象。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形成四季变化。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二者相互影响,共同 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和季节变化。
月相变化规律揭示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教学 和在线学习,打破了地域和时间 限制。
无人驾驶
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实现车辆自 主导航和行驶,提高了交通效率 和安全性。
医疗科技
远程医疗、智能医疗设备等技术 的应用,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
了更高效、准确的手段。
THANKS
感谢观看
物质溶解性测试
实验目的
通过测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理解溶解现象和溶解度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所完小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教学目标】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教学过程】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
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
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
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
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