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以城市为载体,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工程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水资源问题、水灾害问题和水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和模式。

海绵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将城市各个功能区域与生态系统相结合,通过多种措施来实现雨水的自然蓄滞、自然排放、自然净化和自然补给的目标。

风景园林规划是指在城市建设中,以人们的视觉、触觉和心理需要为导向,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设计,营造出具有观赏、休闲、游憩、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1. 绿地景观规划:通过增加城市绿地空间的面积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绿地景观规划可以将雨水收集利用,减少城市内涝问题,实现雨水的自然蓄滞和自然排放。

2. 雨水收集系统规划: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考虑到城市的雨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来解决。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绿化景观,减少城市用水需求,同时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3. 自然湿地规划: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合理规划和建设自然湿地,将其作为景观节点,并同时具备水循环和生态功能。

通过湿地的建设,可以减少水体污染,保持水体健康,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4. 绿色屋顶规划: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绿色植物,形成一种类似自然草地的景观。

绿色屋顶可以促进城市的空气净化和降低气温,同时也可以起到缓冲雨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5. 河道修复和城市水系规划: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通过修复和改造河道,恢复其自然生态状态。

规划合理的城市水系,可以有效调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风险,并提供喜人的景观。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既美丽又实用的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体验。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探析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规划与建设越发重要。

而美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城市空间则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风景园林规划的更多关注。

在风景园林规划领域,海绵城市理论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理论引入海绵城市理论是指通过一系列综合的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的压力,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它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精心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和特征,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注重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关措施包括:建设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地下水补给等。

二、应用场景2.1 城市公园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绿地之一,是人们最常去休闲放松的地方,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对于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减少硬质铺装的面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水面面积,营造生态环境。

在公园内设置雨水花园,让雨水自然渗透地下,达到雨水收集利用的目的。

在城市花园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海绵城市的概念,并施以执行。

如在城市花园中使用可渗透的路面,可收集水分,减少排水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耗。

此外,在园子里种植多年生植物,减缓土地垂直下陷速度,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园林保养费用。

海绵城市概念可在城市广场中应用,制造自然景观。

对于威尼斯广场的改造,依照此理论,有提出使用休息点和轻量构型,使得其成为吸收和保留大量雨水的区域。

进而再利用雨水进行浸漬、增加这个地区的生产能力。

三、应用案例3.1 北京平谷区天堂公园天堂公园是北京市区的一个山谷公园,植被皆为中等高度树木而覆盖率高达99%。

采用海绵城市的概念,通过梯田化设计,防止了雨水暴发流失,达到了蓄洪的作用,创造了一个水文漕网。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海绵城市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综合时空管理、自然过程模拟、灵活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等手段,构建起一种具有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理论是21世纪城市管理和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它以生态系统为中心,通过开展改造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在此基础上,对海绵城市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进行探讨。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水,它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给予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和自然滞留。

同时,利用自然储水的草绿植物来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延缓雨洪、尽早回收和净化、减少水灾风险的目的。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城市公园、景区等开放空间中的建设和管理上,二是在城市生活小区及其水体系统中的管理和维护上。

在城市公园、景区等开放空间中,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芦苇生态滤池、积水减缓街等,也可以在自然地势上进行地形调整,增设雨水花壕、溪潭等设施,以维持城市绿化水平和开放空间环境质量。

同时,在城市生活小区及其水体系统中,海绵城市需要解决的是“城市生活小区安全性、城市生活小区美观性与建筑保护、城市生活小区环保性、城市生活小区便利性”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进行业主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个人水资源使用的节约意识。

其次,要加强对小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注重水体系统的合理布置和设置,开展公众环保活动和教育讲座,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

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需要大力推广和传播,引导公众解决城市生命周期中的水资源问题,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论的起源海绵城市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是由荷兰学者Nico Tilman提出的。

起初,海绵城市理论是针对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排水系统问题而提出的。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排水管道容易堵塞、雨水径流速度快、城市洪水易发等。

而海绵城市理论则提出了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式来管理城市水资源,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滞留,减少雨水径流量,降低城市洪水风险。

海绵城市理论的起源源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植被覆盖、土壤渗透、雨水收集等生态功能,海绵城市理论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从最初的水资源管理出发,逐渐延伸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适应等方面。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意义海绵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可以带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更新中实现更加合理的规划布局和景观设计。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水体和建筑空间的结合,可以实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论的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难题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海绵城市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模仿自然系统,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强调“海绵化”城市,通过建设和改造城市的硬质表面,增加城市的自然缓冲能力,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海绵城市的核心原则包括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与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水的平衡,避免城市内部的水资源浪费和外部环境的破坏。

海绵城市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植被的绿化等手段,创建自然生态系统,并利用这些生态系统来调节城市的环境。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目录1.内容概括................................................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3 1.2 海绵城市概念简介.......................................31.3 校园建筑设计的重要性...................................42.海绵城市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应用......................6 2.1 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6 2.1.1 蓄水与渗水...........................................7 2.1.2 自然降水利用.........................................8 2.1.3 减少径流污染.........................................9 2.2 校园建筑设计中的海绵城市策略..........................11 2.2.1 绿色屋顶与垂直绿化..................................12 2.2.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132.2.3 水资源循环利用设计..................................133.校园建筑设计实践案例分析...............................15 3.1 国内案例..............................................16 3.1.1 上海某学校海绵城市建设..............................17 3.1.2 北京某校园雨水花园设计..............................18 3.2 国外案例..............................................193.2.1 新加坡学校绿色建筑实践..............................203.2.2 美国某校园雨水收集与利用项目........................224.设计策略与实施要点.....................................234.1 设计策略..............................................244.1.1 系统性设计思维......................................254.1.2 多学科交叉设计方法..................................274.2 实施要点..............................................284.2.1 材料选择与采购......................................294.2.2 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304.2.3 后期运营与维护管理..................................315.结论与展望.............................................325.1 研究成果总结..........................................335.2 存在问题与挑战........................................345.3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351. 内容概括本段内容主要概述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的相关情况。

“海绵城市理论”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启示

“海绵城市理论”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启示

“海绵城市理论”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启示作者:樊磊周燕来源:《现代园艺》2016年第19期摘要:“海绵城市理论”目前在我国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践应用越来越多,以山地校园延边大学为例,从“海绵城市理论”的角度,总结分析了目前延边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地面铺装、垂直绿化、水景、下沉式绿地等方面,提出了延边大学校园景观改造的应用启示。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山地校园;景观1 海绵城市理论的含义近几年,随着“海绵城市理论”不断被专家学者讨论研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建中一项重要工作。

“海绵城市”是指整个城市能够像一块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弹性,对雨水收放自如,在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城市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切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而海绵城市理论则是综合采用了“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简称LID。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就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修复城市水文化,建设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延边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延边大学地处我国东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校园总占地面积350hm2,整体地形北高南低,为名副其实的山地校园。

从“海绵城市理论”的角度来看,目前延边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存在以下问题:2.1 排水功能差由于延边大学校园地势高差相对较大,硬质铺装多,明沟排水效果不明显,地面铺装以沥青路面为主,混凝土砖为辅,就铺装材料上讲,其渗水能力差,每次下雨都会在地势较低处形成大量积水,尤其是延边大学正门位置,逢雨必涝,雨量大时,车辆通行都会受限。

2.2 植物景观群落性差虽然延边大学校园中包含了20科、54属、76种植物材料,满足了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但由于校园土壤肥力不足,尤其新校区内,植物材料整体体量小,地被植株长势差,裸露土面多,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甚至个别植株死亡。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摘要:本文首先从道路、排水设施、绿地率、雨水资源利用等几个方面,对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校园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将“海绵城市”理念与景观改造设计相结合,确定改造思路。

最后,通过对校园绿地、建筑屋顶、道路和停车场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造,提高雨水利用率,改善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绿色校园和生态校园。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改造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1.1概念界定我国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脆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夏季容易出现内涝问题。

比如郑州、西安等城市,都因瞬时暴雨引起过积水内涝,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该理念的核心是“建设一个具有涵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功能的新型城市水管理系统,提高城市地表雨水吸蓄能力,缓解雨水集聚内涝,减轻城市硬地表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2]1.2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的特点有以下两点:一是将城市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通过修复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城市的生态循环体系,从而减少城市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最终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是相比于传统雨水直排的排水方式,海绵城市更强调雨水的渗透、净化和利用。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等方式,可以让降落的雨水快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

2. 西北政法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分析2.1校园概况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北至昌明路,南至雁南二路,西接朱雀大街,东邻长安南路,总用地面积约为163984㎡,其中现状建筑占地43027㎡,现状绿地占地约33267㎡,绿地率为18.9%。

2.2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2.2.1道路破损严重,部分区域易积水现状校园道路大部分为水泥、花砖等硬质铺装,由于老校区年代久远,且长期受车辆碾压,道路破损和凹陷比较严重。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2: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处理人地水关系失衡问题上的一大重要举措,我国以保护水资源,强调功能综合为前提,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战略。

这一理念的实现依靠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以及多部门、多专业、多学科的协同规划与设计。

风景园林专业与园林相关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引下,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主导,充分发挥海绵设施在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优化园林景观生态环境,两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将会在未来城市生态发展中发挥可持续的、积极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引言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提升城市的生态价值。

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深入掌握海绵城市的内涵,有效地结合设计方案和海绵城市理念。

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检测土壤的成分,发挥出雨水净化系统的功能,不断提升其吸收、利用和净化雨水的作用,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是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通过人工与自然的方式对径流进行合理控制,实现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措施。

2014年,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7]。

优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科学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基于灰绿生态要素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渗、滞、蓄、净、用、排”,以应对极端降雨事件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以及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原则2.1持续发展在园林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就需要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在结合现有发展水平、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全面分析工作,明确未来发展需求,保障资源充足性,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协同发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1. 以自然为基调山地校园景观设计应该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充分体现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自然水循环和生态保护,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校园建筑和绿化景观,保留并改善自然地貌,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破坏,提高校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融入地形特点山地校园景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形特点和山地环境,将自然地形与人文景观进行融合,使山地校园更加具有特色和魅力。

海绵城市理念注重利用地形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可以在山地校园设计中结合梯田、溪流、水系等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雨水利用景观,增强校园的生态氛围和教育体验。

3. 建立生态水系海绵城市理念在山地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雨水收集、过滤、沉淀和储存等方式,建立生态水系,使校园内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通过设计自然湿地、雨水花园、河道更替等景观,改善校园内的地表径流情况,减少洪涝灾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校园生态和教学提供更多可能性。

4. 创造多样化的绿地景观海绵城市理念倡导创造多样化的绿地景观,通过合理规划绿化带、林荫道、草坪等景观,提高校园的生态格调和品质。

在山地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自然植被和地形特点,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态功能的绿地景观,激发师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营造出离人为的自然氛围。

二、山地校园海绵城市景观再设计实践案例1. 场地分析该山地大学校园位于山脚下,地势起伏较大,自然植被丰富,水源充足。

但在雨季时,地势低洼区域容易积水,给校园内交通和生活带来影响。

2. 设计理念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再设计方案着眼于提高校园的自然水循环和生态韵律,打造出具有山地特色和生态氛围的校园景观。

在低洼区域设置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收集和利用校园内的雨水资源。

在校园内增设溪流、湖泊等水景,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水系景观,提高校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价值。

4. 绿地规划强化绿地景观的多样性,立足于校园原有植被和地形,配置林荫道、草坪广场、花园景观等,打造出舒适宜人的生态绿地,提升校园的生态品质和景观价值。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在节约型概念下进行景观设计,成为景观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校园景观不同于商业、旅游景观,在设计时,考虑更多的人文气息。

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建设节约型校园景观设计提出了几点看法,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校园节约型景观建设的过程。

标签:“海绵城市”;校园景观;设计一、“海绵城市”理念概述通常所指的“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指基于环境的变化影响,城市能够拥有海绵一样的弹性,能够面对各种自然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等问题,降低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海绵城市”具备吸水、蓄水、渗水等功能,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景观中的应用,通常是将人工方式与自然渠道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保证突出城市的特点上,最大程度完成雨水在城市中的合理利用。

在市政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但使校园景观设计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且还有助于增添城市的风采,对城市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目前,国内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通常主要采用净化、蓄留、利用、排放等技术方式。

而市政园林景观中主要运用滞纳、渗透及蓄留等方式,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内容:①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根据园林所在区域绿地类型,例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以及防护绿色等类型,构建与之相适应低影响的开发策略。

②根据海绵城市设计要求,选择与海绵城市相匹配的树种。

部分绿地存在水淹地带,因此在设计市政园林景观时,需要重点考虑栽植地的水位因素,尽可能选择耐水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不但要保证树种的成活率,满足该绿地类型的种植需要,而且还要突出园林景观的特色,以此打造出稳定的景观效果。

③基于部分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较为优越的城市,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河流、湿地等因素,经过一番细致的考量,打造出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湿地公园,充分发挥湿地的调蓄作用。

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水资源的问题逐渐凸显,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理论,而海绵城市理论则是其中的一种。

海绵城市理论包括多种自然景观与人工系统相结合的技术与设施,旨在实现城市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城市水污染与城市内涝的风险,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也是一种新的思路和理念,在未来的风景园林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海绵城市理论充分考虑了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方面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是一致的,风景园林的规划建设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类文化与社会思想,而海绵城市理论则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对城市进行改造,同时降低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利用地形、绿化植被、水体等自然要素来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进一步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双丰收。

其次,海绵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内涝的治理,这一点是当前城市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城市内涝常常给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损害,也给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而海绵城市理论倡导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例如采用透水性铺地材料、增加绿化植被、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理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市民创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最后,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也能够发挥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能够选取适宜的自然要素和科学技术手段,将其融合在一起,来创造一个融合自然与人工的环境,打造一个水生态化的城市景观。

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城市的设计风格与生态环境,还能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上来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实现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保护城市的水资源,还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在城市中加入一系列生态功能,使城市具有良好的水文循环能力,能够持续、安全地处理和利用雨水。

海绵城市理论提出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风景园林规划也可以借鉴海绵城市理论,以实现城市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

1.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是指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土壤、水体等元素,来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实现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

例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可以增设水生植被设施、设立人工湖泊和水渠,以便于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同时增强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此外,可以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中,种植各种防风、隔音、净化空气等功能的植物,以增加城市绿化覆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雨水利用系统的建设雨水是城市中最常见、最可利用的水源之一,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可以大大减轻城市排放污染物、减少用水量的压力。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建设雨水利用系统,用于收集、储存、分配和利用雨水。

例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置下水管道、污水沉淀池、植物过滤带等设施,将雨水从下水道引向这些设施,经过沉淀、过滤、生物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水用于浇灌绿化带、水景设施等。

3.生态城市设计原则的引入生态城市设计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学的理念,采用自然、生态的方式打造城市空间,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运用生态城市设计原则,通过自然景观、环境艺术、生态功能设施等手段,创造出一个能够自然循环、生态平衡的城市空间。

例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可以运用风景园林学的知识,将各种自然景观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水景、山石、花草等,营造出一个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同时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

总之,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可以使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绿色、健康,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其中海绵城市便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

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山地校园景观的再设计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和自然资源,打造一个具有海绵城市特质的校园景观,以此来提高校园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永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理念和山地校园特点入手,探讨如何设计出一份符合该理念的山地校园景观,从而为相关研究和设计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理念是由新加坡与荷兰联合设计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它是借鉴自然界中海绵的特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利用屋顶绿化、雨水收集、植被覆盖、湿地建设等手段,让城市变成一个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海绵”,从而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减少城市雨季内涝和雨水污染的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生态价值和宜居性,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永续发展能力。

二、山地校园特点山地校园地处山地地形之中,地势多变,植被茂密,自然资源丰富。

但与此山地校园也面临着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地质灾害隐患、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如何在充分利用山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的关键点1.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和自然资源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和自然资源。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将校园的建筑布局与山地地形相结合,使得校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利用山地地形的高差落差,可以设计出多层平台式的校园景观,以增加校园的空间层次感和视觉美感。

还可以利用山地丰富的植被资源,打造一个绿意盎然的校园环境,以此来提高校园的生态效益和环境适应能力。

2.构建雨水枢纽和湿地景观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的第二步,就是要构建雨水枢纽和湿地景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山地校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山地校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山地校园景观设计为避免学校下雨时出现水涝和水资源短缺现象,要做好山地校园景观设计,可充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该理念基础上加强校园景观设计,合理利用校园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打造校园绿化环境,加强自然生态和人工建筑的联系,逐渐实现生态平衡。

基于此,学校景观设计应高度重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

1 “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理论是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系统,恢复生态平衡,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量,避免暴雨天气影响城市运行。

“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存在不同的理论支持,其中,“海绵城市”理论主要体现在宏观性,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将推动景观设计和技术革新作为雨水排水管理的一种方法。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优先于生态,且将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实现绿色网络构建。

以景观和水文网络作为基础,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构建“海绵城市”。

2 校园开展海绵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遵守生态优先原则,既要应用自然途径,也要落实人工措施,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而且城市区域除了能积存和渗透雨水外,还能实现雨水净化,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让城市拥有雨水调蓄和雨污净化功能。

应意识到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理念在校园山地景观设计中非常关键,能起到重要作用。

2.1 缓解校园水资源紧张校园中除了有植物和水景外,还有师生群体及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植物浇灌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便于收集自然水资源,缓解校园水资源紧张问题。

2.2 降低校园出现内涝的机率在传统校园景观设计中,部分路面渗水性能不好,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出雨水。

如果降水量大,超出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校园内很可能发生内涝问题。

如果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加强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结合生态吸水和管渠排水,可较好地解决校园内涝问题。

2.3 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展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功能,有助于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022年第1期(总第409期)规划设计*基金项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0YKYB-011)摘要: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改善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模式,将海绵城市理念用于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既能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又具有生态研究的科研价值和环保科普的教育意义。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梳理景观规划实施路径,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等海绵城市措施,控制地表径流,构建雨洪系统,通过绿地空间、道路系统和建筑单体等海绵措施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体系。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念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井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当下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传统排水模式已无法缓解和改善水生态问题。

近年来,全球气候环境持续变化,很多地区出现了频繁的极端天气,引发诸多城市雨水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雨洪管理新体系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

因此,实践新型雨洪管理体系,构建以生态滞蓄、生态渗透、生态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旨在用生态的措施调控雨水,使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弹性调节水资源[1]。

高校校园作为城市环境中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覆盖率较高,具有营造海绵景观的优势,同时海绵校园的建设可以有效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是指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各技术手段,利用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屋顶绿地等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滞蓄、净化和利用。

1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意义1.1海绵校园景观建设的必要性高校校园建设管理中,对雨水资源的管理策略主要为以“排”为主,辅以“防”治,雨水资源的利用很少得到重视[2]。

而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校园景观建设中,将其塑造为一个有弹性的“海绵体”,收集丰富的天然雨水经处理后可以用于实验研究、绿化灌溉及部分生活用水,不仅可以减轻校园排水压力,还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生态环保的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校园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留和恢复自然水循环系统的观念。

它强调通过多种措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的洪涝和水资源浪费问题,使城市更加具有回应和适应自然灾害的能力。

海绵城市理论要求在城市建设中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湿地构建等手段,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可以吸收、延缓和减少暴雨和洪水对城市造成的影响的“海绵”。

这种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减轻城市对自然资源的侵占,还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海绵城市理论的出现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性的选择,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海绵城市理论需要与各种规划和建设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风景园林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工作,旨在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保护和提升自然风景,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和游憩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风景园林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还可以起到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保留和利用现有的绿地和绿化带,同时寻找新的绿地空间,确保城市中有足够的绿色空间供人们休闲和活动。

风景园林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规划,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通过合理的绿地规划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风景园林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海绵城市理论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论的概念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参照,通过模拟和借鉴自然的吸水保水、净化、减缓雨洪等功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的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建立海绵城市,减
轻城市内涝、水源污染等水环境问题,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以达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也愈来愈受到关注。

下面,本文就从三个
方面讨论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一、运用海绵城市理论改善城市水环境
海绵城市是指将地表水和雨水收集起来,灌溉绿地和植被,利用这些水资源改善城市
环境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

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该通过增设雨水花园、污水植物
园等绿地,利用生态化的手段大力净化空气和水,达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作用。

另外,
还可以利用雨水通过间接回收、雨水深度处理等手段,将雨水转化为城市水资源。

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还可应用于改善城市气候。

大面积铺设草坪、花盆和绿
色景观带,改善城市内居民生活环境,降低城市内高温天气对市民健康造成的影响。

同时,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大力增加城市植被面积,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三、增设海绵建筑以应对环境需求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还可应用于增设海绵建筑以应对城市环境需求。

例如,城市公园可设置可积水广场,方便市民沐浴雨水,同时又不影响广场使用,也更加环保健康。

而在建筑规划中,可以设置雨水滞留池,将雨水通过生化和物理处理后再进行利用,
大力节约城市用水。

总之,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上述所讲,还有许
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以实际应用证明此方法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可行性及其效果。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海绵城市理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而提出的理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水问题愈发突出。

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地面铺装增多,导致雨水难以渗透,水体的减少,地下水位的降低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解决城市排水问题的有效方法。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源自于2003年美国费城“清水”计划。

海绵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可以向海绵一样自然而有趣,通过合理规划建设,使城市具备“海绵”的特点,即具备吸收排水能力,缓存和净化水,为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持。

海绵城市理论与风景园林规划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风景园林规划作为城市绿化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海绵城市理论中的水资源管理有着很大的关联。

通过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化。

1.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保护自然生态。

即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通过建设绿色汇水区,增加绿化面积,缓冲雨水冲击和离子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目的。

2.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绿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净化。

自然界中的植被与土壤可以有效地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将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绿色基础设施与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绿地相结合,以帮助减少污染。

3.建设智能化的排水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城市排水的高效管理。

例如,在对公园进行改造规划时,可以将雨水排出通道与景观相结合,让雨水水流成为景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城市排水管道的建设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

4.保持城市表土的透水性,减少地面铺装。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遵循保持城市表土的透水性的原则,减少地面铺装,增加水源,避免了污染的污水路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发表时间:2019-07-19T16:17:05.1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周娟[导读] 摘要:校园是城市组成部分中的一大因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应注重借鉴海绵城市理念。

武汉和创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注: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资助)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校园是城市组成部分中的一大因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应注重借鉴海绵城市理念。

然而众多校园因建成时期久远,未考虑到此。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规划;海绵校园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节能减排,应对自然灾害的观念也在不断增强。

“海绵城市”随之出现。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用处也较广泛,如:住宅区建设、现代园林建设、现代城市建设,结合植物种植,铺装设计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对修复城市水生态、积水利用、促进城市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对维持城市水平衡,补充地下水,减少洪涝灾害,减少污水处理的负担,节约和再利用珍贵的淡水资源等也有重要作用。

2海绵城市理论与校园景观规划的适应性校园景观的规划,不仅要配合整体规划建设方案,优化校园内部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要凸显出校园的科技、人文特征。

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理论具有典型的先进性与发展性,可在优化基础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满足并适应高校生态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站在规划的角度,校区环境就是城市的缩影,在较为完善的内部系统中,为高校师生创造了完整的科研、学习、生活条件。

而强调校园内部的生态建设,可保证校园内的环境条件,在降低资源消耗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为高校师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

而作为时代科技水平的代表,高校对于时代先进规划理念的应用,也可凸显出高校在科学理论的带头作用,更好的强调自身发展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
发表时间:2019-07-13T10:42:44.7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作者:娄礼伟陈孟锦[导读] 本文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主体,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其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条件进行分析。

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 315211 摘要:本文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主体,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其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条件进行分析。

简要介绍海绵城市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与校园景观规划的适应性,并在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下沉绿地、透水铺装这四类海绵城市理论背景下的景观应用内容分析中,更加深刻的说明海绵城市理论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条件。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绿化设计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水管理系统。

在充分收集自然降水、废水资源的同时,在规划空间中形成自循环的生态小系统,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管理共存的建设效果。

该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中的规划问题进行优化,并加强生态化城市的建设效果。

在校园空间中的建设应用,可以视作城市规划的缩小版,并在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相同的功效作用。

2海绵城市理论与校园景观规划的适应性校园景观的规划,不仅要配合整体规划建设方案,优化校园内部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要凸显出校园的科技、人文特征。

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理论具有典型的先进性与发展性,可在优化基础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满足并适应高校生态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站在规划的角度,校区环境就是城市的缩影,在较为完善的内部系统中,为高校师生创造了完整的科研、学习、生活条件。

而强调校园内部的生态建设,可保证校园内的环境条件,在降低资源消耗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为高校师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

而作为时代科技水平的代表,高校对于时代先进规划理念的应用,也可凸显出高校在科学理论的带头作用,更好的强调自身发展特点。

3海绵校园建设存在问题大部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怎么改造好校园环境,师生和其他人群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尚且不足,校园内的积水和干旱等问题对不同人群及生物都产不同的影响,要分重点分对象全面的分析。

很多的理论研究都没有在实际的建设中实施,大部分只停留在设计方案上,由于自然、人为等因素考虑不全面,不能完全按照设计方案改造。

我们勘测的具体问题场地为校园内老体育处。

该场地一方面周边铺装简易,渗水性极差,雨后地面水流汇集。

另一方面周边植被较少,烈日曝晒下,无可遮荫处;且无固定停车处,车辆占用人行道且经风吹日晒。

4对策与途径针对铺装问题,我们整体采用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后将雨水引流至人行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同时,在道路铺装边缘改建植草沟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管渠系统,兼顾排水功能与校园美化。

路牙改成平道牙,立道牙设置开槽。

建筑周围绿地改建为雨水花园,边界选择经济、环保且有良好渗透性、过滤性的石笼。

使绿地下凹,底部设雨水收集管,上面依次设透水层种植土及雨水收集口等。

同时,改造还应与杨凌城市规划相结合,互相促进,统筹兼顾,形成水资源循环释放系统。

本校校园面积较大,且绿化率也较高,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运用的设施还有花坛、收集池、垂直绿化、绿色屋顶、耕作园等。

例如,校内部分平屋顶可结合学校农业特色设计成耕作园。

合理布置植草沟,花坛等,便于建设“海绵校园”的同时,也方便师生日常生活。

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海绵校园的建设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将想法变为现实,根本原因无非是资金、技术得不到保障,人们对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也应加强对其的宣传科普,使“海绵理念”真正地深入人心。

5海绵城市理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5.1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指栽种植物的建筑屋顶、露台、天台等,其基本结构包括防渗漏层、隔根层、保湿层、蓄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层和植被层。

绿色屋顶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计算好建筑外加荷载的承载能力,做好建筑本身的防排水层,其次,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应以浅根性植物为主,在植物配植模式上做到高低疏密错落有致、色彩搭配和谐合理。

在校园内进行绿色屋设计时,在满足绿色、游憩、生态的基础上还应兼具一些实用功能,如可在教学楼的屋顶空间开辟室外教学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

5.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在地势较低区域,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浅凹绿地,可以对环境空间中的降水资源进行汇集,通过地下的蓄水系统进行水资源的净化与存储,有计划的应用水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建设目标。

构建雨水花园景观,同时也可对校园环境中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在经过净化后,二次对其进行使用,使其在浇灌绿地、清晰道路、生活用水中发挥作用。

由此持续的完成对雨洪控制与利用,发挥景观功能作用的同时,为校园环境提供生态性保护。

大学校园的建筑空间建设中,大多采用组合式的设计模式,将教学区域与生活区域相区分。

而在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都可以设置相应的绿化景观。

因此,雨水花园设施在用地条件上得到了基础保障。

而在建设这一空间环境的过程中,高校也有一定的优势条件。

由于高校规划建设的主体性较强,可以独立的完成建造与审批项目,并对其后期的管理进行控制。

而雨水花园自身的成本消耗较低,并无需高昂的费用,非常易于管理。

5.3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在校园中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能为学校师生创建一个亲切交往、知识碰撞的聚合空间,同时也是雨水最好的渗透场所,可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根据绿地下渗速度、滞留的雨水容量、雨量以及径流速度等数据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应用填方与挖方就地平衡原理,设计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景观,沿着绿地四周布置雨水进水口,收集校园的雨水径流,使其经过沉淀、过滤和净化后进入生态湿地。

如某大学校园景观绿地,在场地四周营造出高低不一的微地形与深浅不同的雨水花园,形成蓝绿交织的“海绵”带,收集雨水,使其经过沉淀、过滤和净化后流入生态湿地。

5.4透水铺装
校园内部有独立完整的道路系统,同时,为了保证环境空间的多样性与功能性,还设置了相应的广场与停车场空间。

在对此类路面系统进行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透水铺装设计。

方法上,将透水铺装与绿化空间相结合,可以提升道路乃至校园整体的绿化水平,并对自然降水进行充分的利用。

而当前校园规划中,经常会在多雨季节出现“校内观海”的问题。

通过透水铺装的设计,可有效的环缓解这一问题,并通过与其它绿化景观的配合,使生态环境的优化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保证校内的绿化水平。

而校园环境的独立性总是相对而言的,在完成内部管网建设的同时,势必会与城市的排水网络相结合。

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校园内部的径流、排水问题进行优化,也可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更加明确的强调独立水系统的作用,展现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价值。

5.5景观水体
美国设计大师威廉?怀特认为“开放空间内水体运用的好坏,取决于能否满足人们的亲水行为,提供高质量的近水边缘。

”水是校园空间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

校园水体景观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水体现状、岸线利用等,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要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景观湖,梅雨季节主要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经过沉淀、过滤和净化后来补充水分,如超过湖面的最高水位,可通过溢水口流入城市的排水管网,其他季节主要利用校园内绿色建筑来收集雨水。

结语
综上,在高校的环保化建设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以更好的将建设目标与方法结合在一起,并保证建设效果的功能性与科学性。

通过海绵城市理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加快理论发展,拓展应用范围的有效途径,需得到相关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贺何逸超,王鹏.海绵城市视角下关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7,34(23):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