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PPT课件

合集下载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cAMP/cGMP趋于正常
寒证 甲硫氧嘧啶造成小鼠“甲减” 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温热药和助阳药
cAMP
cAMP/cGMP趋于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鹿茸、肉苁蓉、人参、 何首乌、当归
温热药
附子、肉桂、紫河车、 黄芪、何首乌、人参
附子、补骨脂、 淫羊藿、 冬虫夏草、刺五加、海马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病人
面红目赤 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咯痰黄稠
寒证病人
形寒肢冷 口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咯痰稀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外周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植物神经
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与主要特色。 是中药作用性质及特征的集中概 括,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 有毒和无毒
这是中药的属性,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寒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即有清热、凉血、 凉 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 四性 热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即有祛寒、温里、 温 助阳等功效的药物。
2013/10/9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第四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五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与中药功效
的关系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最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教学讲义PPT
• 制军抗菌作用强,生军泻下作用强。 •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炭后可止血。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四、制剂与煎煮方法 • 中药常见口服剂型:汤剂、丸剂、冲剂、
片剂、散剂、胶囊等常用剂型。
• 其他剂型:
制剂
• 制剂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⑴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影响其药效。
如“牛黄解毒丸”和“牛黄解毒片”; ⑵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如“青皮注射液”
相使: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 相畏:附子配甘草; 相杀:巴豆配绿豆; 相恶:黄连黄柏配五倍子,有效成分生
物碱与鞣质结合,作用消弱;
相反:甘草配芫花,LD50减小;
配伍
• 中药配伍还应该遵循:君臣佐使理论。
配伍其他
• 其他古代医家的复方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配伍其他
• 妊娠禁忌:损害胎儿或引起流产。如半 夏、芫花、三棱、莪术、麝香等。
也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异。 • ⑵中药质量也与贮藏保管直接相关。
二、采收与贮藏
• 根:秋季 • 茎:初春 • 叶:花开前 • 花:初开 • 果实种子或全株:成熟时
二、采收与贮藏
•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与朽木不 殊”
• 如淫羊藿,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量。 5月:12% 7月:6%
五、配伍与禁忌 •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为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配伍
五、配伍与禁忌 •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为七情: • 须、使、畏、杀、恶、反和单行
配伍
• 例如:当归配伍川芎,当归有效成分阿 魏酸可抑制催产素受体,川芎有效成分 川芎嗪兴奋ß受体,可调经止痛。
配伍
相须:如石膏配知母;黄连配连翘;黄 芪配当归等;
• 道地药材

(精)《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精)《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温热药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 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动物实验: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耗氧量
体温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寒凉药 寒证模型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2.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动物实验: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由于中药与相应受体有较大的亲和 力,这种亲和力的存在是中药归经理论的 基础。中药归经就是药物选择性作用于不 同受体的结果,如细辛归心经,其含消旋 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心肌β1受体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幻灯片PPT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幻灯片PPT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
统↑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 △药理作用 •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温热药制造热证模型动物〔附子\干
相关姜指〕标:
痛阈和惊厥阈;
寒证动物模型:
中枢神经递质;
〔痛阈、惊厥阈增高〕 热证动物模型
〔痛阈、惊厥阈降低〕
动物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变化?
药性 NA、 DA 5-HT
热性药 增加 寒性药 减少
减少 增加
酪氨酸羟化酶
增加 减少
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 多巴胺〔DA〕
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5-HT〕
多巴胺
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
NA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症。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 寒证病人指数
寒凉药使指数
治疗

《中药的药性理论》PPT课件_OK

《中药的药性理论》PPT课件_OK
8
• 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 人体为观察对象。
• 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 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9
第一节 四 气
• 1.四气的含义 •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
35
• 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 一般来说: • 药性升浮--多具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 药性沉降--多具酸苦咸涩味和寒凉之性。 • 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即属此意。此“无”字,应
理解为“多数不”。
36
• 如前所述,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 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
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13
• 药性的确定: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
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
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
“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26
• ⑤ 咸:能软、能下, • 有软坚和泻下作用。 • 软坚散结--瘰疬,瘿瘤(海藻); • 泻下通便--便秘证(芒硝)。 • 另咸味尚有引药入肾和补肾作用; • 催吐作用,如盐汤探吐。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53味壮阳药→入肾 经率100%(肾主生殖); 仙鹤草、白芨、大蓟等21味止血药→入肝经 率85.3%(肝藏血)。
⒉归经与有效成份在体内的分布相关 性(有一定相关性)
23味中药有效成分身体内的分布与所属脏腑分析比较。 符合率:61%;大致相符:26%;无关 :13% 如:3H-川芎嗪主要分布:肝、胆(归肝、胆经) (川芎嗪的含量非常低1g中含有0.01ug不到) 3H-鱼腥草素呼吸道排出率高(入肺经) 冰片(成分:龙脑):易透过血脑屏障(入心经)


天花粉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天花粉具有调节血糖,抗菌, 抗病毒等作用。 天花粉抗早孕,中期妊娠引产历代本草未见 相关记载。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差异性的原因分 析
①药理研究发现的新作用是对中药传统功效内 容发展。 如雷公藤-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作用。 银杏叶-增加脑和外周围血管的流量。 绞股蓝-降血压作用。
⒉毒性反应


定义: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 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一般后果比较 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现列入国务院“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 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的中药 计28种。
①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
症状: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悸、胸闷、 循环衰竭,严重者死亡。 易致毒药物: • 含乌头碱类药物:川乌、草乌等; • 含强心苷类药物:蟾酥、万年青、夹竹桃等。
⒈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具有相关性。 祛风解表药-促进汗液分泌,扩张体表血管。 (具有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的作 用 )。 清热解毒药-大多能抗菌、抗病毒、解热、抗 炎、增强免疫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燥湿等)。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2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 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 寒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促进 儿茶酚胺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 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020/10/18
8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鸟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2020/10/18
6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2020/10/18
3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第一课件网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淫羊藿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中药药理学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 补益。
分布:化痰药、温肾壮阳药
归经:入肝、肾经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一、中药药性理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热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经寒 凉药治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
• 寒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抑状态 (经温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发生 变化。如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
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症模型动物 也可见到类似于寒证或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的异常变化。
◆热证
1、病人呈现中枢神经兴奋 2、模型动物的痛阈和惊厥阈值降低→
中枢兴奋功能增强
注: 痛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感觉到的疼 痛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惊厥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刚发生惊 厥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3、大鼠脑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活性↑5-HT 含量↓
◆寒性药(如钩藤、羚羊角、犀 角等)→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 活性→NA、DA↓→表现为中枢抑
滋阴药(龟甲):可使大鼠血清中T3 、T4含量下降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注射大鼠可产生“甲亢”模型 小鼠饮服含有甲硫氧嘧啶的水,可产生“甲减”模型。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1、影响机体基础代谢的两大因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 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

《中药药性》PPT课件

《中药药性》PPT课件

• 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 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阴虚病人血中cAMP也占优势。
• 热证、阴虚证病人分别服用寒凉药和滋阴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 失常的cAMP/cGMP含量比值恢复正常。
• 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代谢功能
寒性或凉性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 清虚热、滋阴等功 效。 热性或温性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寒证
动物实验:
温热药 热证模型
中枢兴奋症状
寒凉药
(燥动、失眠、情绪易激动) 改善
咸味药
• 成分:含K、Na、Ca、Mg、I等离子 • 功效:能软坚润下,软坚散结
– 化痰药、温肾壮阳药多为咸味药 – 例: 芒硝:(Na2SO4)泻下……软坚润下; 海藻昆布:( I ) 甲状腺肿……软坚散结。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中药升降沉浮理论
– 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向上、向外为升浮:升阳举陷、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开窍; 向下、向内为沉降:潜阳、降逆、收敛、止咳平喘、 清热利水、通便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3. 微量元素、环核苷酸水平、受体学说
物质基础; 肝脏:Fe、Zn、Cu、Mn
组织中受体的亲和力
药理作用与归经的关系
• 与药理作用相关,429味药
– 惊厥作用 22味药 入肝经率100%……“肝主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 37
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之一,微量元 素在某些组织器官有亲合和富集。
中归经与环核苷酸 药 部分中药对某些脏器环核苷酸水平有影响,且 药 这种影响与中药归经有一定相关。 理 学 归经与受体 中药与相应受体的亲和力与归经密切相关。
医学课件 38
三、存在问题
归经记载不统一
中 药 药 药五味 药归经 理升降浮沉 学毒性
反映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性, 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功用高度概括, 是中医治病用药规律的总结。
医学课件
4

中药药理用现代方法归纳中药作用
的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中 药 药 理 学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药性理论, 提高
临床用药水平。
较少,但对某些升浮类(升麻、柴胡、补 中 药 中益气)和沉降类药物的研究,有助于对 药 理 升降浮沉理论的理解。 学
医学课件
31
三、存在问题
有关药物的作用趋向尚缺乏足够的研 究资料来说明其规律性
中 药 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虽有助于对升降浮 药 理 沉药性理论的理解,但毕竟出发点不同, 学 二者不能等同。
医学课件
32
第四节 归经与引经的现代研究
一、归经涵义
中 归经: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药 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药 理 引经:是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它除了对本经 学 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可通过配伍形式,把不 归本经的药物引归本经,达到治疗本经病证的目 的。
医学课件
33
二、研究简况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中 药 用温热药→热证模型动物→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药 理 用寒凉药→寒证模型动物→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学
寒证→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医学课件
13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植物神经递 质、受体及环核苷酸 水平均有影响 中
医学课件 21
第二节 五味的现代研究
一、五味涵义
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中药固有的 性质,也是功效的高度概括。
中 药 药 理 学
医学课件
22
二、研究简况
1.文献研究 关于味的来源
中 关于药味不统一问题 药 药 理 味与其他药性的关系 学
关于味的物质基础 关于味的理论探讨
医学课件
23
2.临床研究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中 药 药 理 学
医学课件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药四性(气)的药理研究现状
中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药理研究现状 药 药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药理研究现状 理 学 第四节 中药归经的药理研究现状
第五节 中药有毒与无毒及用药禁忌的药理研究现状
医学课件
2
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中药四性(气)、五味、有 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2.了解中药升降沉浮、归经的现代 研究。
五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酸 (有机酸、鞣质等) 、 苦(生物碱、苷类) 、 甘(氨基酸、糖类、苷类)、辛(挥发油)、 咸(有机盐等)。 医学课件 25
三、存在问题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何成分为味的代 表,不能确定; 中 药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药 理 如何用味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学来说明味的实质;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医学课件
5
第一节 四气的现代研究
一、四气涵义
•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是 中 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药 药 •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本经》) 理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 学 • 用药之偏性,调阴阳之盛衰。平性药,亦有微 寒、微温,未越四性范畴。
医学课件 10
2.临床研究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对“甘温除
中 药 热”法机理及“四气”指导临床用药 药 理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学
医学课件
11
3.实验研究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中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抗感染抗肿瘤 药 药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理 学
医学课件
12
医学课件
16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感染性疾病多属温热病范畴,寒凉方
中 药 药正当为用。 药 理 清热解毒之品常用于抑制肿瘤 学
医学课件
17
侯灿:寒(凉)性药多具有退热、抗菌、抑 制作用,热(温)性药多具有兴奋、刺激作用, 且多含挥发油。 中 药 梁月华:寒凉药与温热药单胺类神经介质的 药 释放或合成分别具有抑制和促进作用。并在用 理 学 寒凉药、温热药造成的“寒证”、“热证”模 型上获得类似的结果
2.临床研究
中 药 药 理 学
多属一般性的临床用药体会,缺乏 完整的科研设计和科学分析处理。
医学课件
36
3.实验研究
归经与药理作用 认为中药归经与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关系,如 中具有抗惊厥作用的中药归肝经等。 药 药 归经与药动学 理 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归经有一定的联 学 系,有研究发现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归经 所属的脏腑基本一致,符合率达87%。
(1)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所发展
中 药 药 理 学
毒副作用 过敏反应 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
医学课件 42
(2)对中毒症状特征进行归类(急毒与长毒) 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医学课件 43
中 药 药 理 学
(3)对中毒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
盲目滥用
单独以五味作临床研究者不多,
中 药 药 理 学
主要总结了五味学说对临床用药 的指导作用。
医学课件
24
3.实验研究
60年代主要采用口尝辨味方法验证有关五味 的记载,发现口尝与记载有许多的不一致。 中 药 药 理 学
以五味与化学成分关系及五味与药理作用关 系来研究味的实质。 五味是中药的物质基础, 四气是中药的效应,药物通过五味而产生效应。
寒水石、硼砂等)寒凉药性产生的相关因素,并认 为其电子云密度排布的有序性为本类药物产生寒凉 药性的根本原因,而与其所含何种金属元素无关。
医学课件
19
现有的研究表明:温热药对机体的多种生理 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和提高作用;寒凉药对 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减 弱和降低作用。 中 药 药初步认为:四气的内涵即兴奋(温热)与抑 理制(寒凉)作用。中药通过这些基本的性能 学 (寒性、热性)调节机体的功能。
用量过大
中 药 药 理 学 炮制不当

“麻黄”滥用 “马兜铃酸”风
配伍不当
以伪代真 煎煮失法


“小柴胡汤”事
件 (4)对毒药的应用亦有所发展
医学课件 44
3.实验研究
对有毒中药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分为:含生 物碱类、氰甙类、强心甙、皂甙、毒蛋白等。 。 中 药 对中药的毒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药 理 进行炮制对药物毒性成分质与量影响的考察。 学
徐国钧:提出“性”与化学成分相关 的初步看法。
医学课件 8
罗佳波:对伤寒论方进行统计,从药 性来看,温性药较多(46.7%),凉性药和 热性药较少(36.6%)。 中 药 药 理 学 罗国安:气味相联系,辛与温、苦与寒 、甘平相“搭配”者较多。辛温药大多含 挥发油,苦寒药大多含生物碱、苷类,甘 平药多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 类和皂苷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药 “气”、“味”与其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2.临床研究
升提法 本法不仅适用于中气下陷、内脏下垂等证, 亦可适用于元气不升、清阳下陷的临床各科证候。
中沉降法 用于气机不降、病势上逆的证候。 药 药 升降法 对某些难治性疾病,用升降法有时可望获 理 效。 学 初步开展以临床检验指标来说明药物升降浮沉
医学课件 30
3.实验研究
从升降浮沉的角度进行实验研究的报道
,依据的是药物临床药效及本身的性质。 升降沉浮源于《内经》,作为药性理论至金元时期
中方趋成熟,明清时期得到普及与推广,它补充了药 药 药性味理论之不足。以升降沉浮理论创立的不少治法 理如:升清降浊法、交通心肾(升水降火)法、平肝 学
潜阳法、苦寒通降法、宣降肺气法、益气升阳法等 至今为临床习用。
医学课件 29
在本草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兼有两重 含义:所有可能伤害机体的物质或能力; 与药通义,表示治疗能力的强弱。
中 药 药 理 学
医学课件
40
二、研究简况
1.文献研究:
中 对毒的概念、古代文献中有关毒性的记 药 载的特点(主要是急毒)、药物有害反 药 理 应的记载等进行整理。 学
医学课件
41
2.临床研究
药 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系统 )偏高 药 理 寒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功能 )偏低 学
医学课件
14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中 药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药 理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学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医学课件
15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中 热证or阴虚→基础代谢偏高 药 药 理 寒证or阳虚→基础代谢偏低 学
医学课件 9
炮制的影响:一般认为炮制可以调整或改变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 药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经复 药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用量 理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一般说来 学 ,不同性(气)的药物配伍后,以性(气)占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医学课件 26
第三节 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一、升降浮沉涵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机体上所起作用 的趋向。
中 药 药 理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